25、杜甫诗三首(春望) 学案

时间:2019-05-13 22:47: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5、杜甫诗三首(春望) 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5、杜甫诗三首(春望) 学案》。

第一篇:25、杜甫诗三首(春望) 学案

25、杜甫诗三首(春望)

主备人: 审核人: 【学习目标】

1、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3、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情感。(重点)

【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而此时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合作探究】

1、学生结合注释,领悟全诗内容。

2、读懂诗意、品味诗情

(1)诗歌的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2)、古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3、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4、了解中年杜甫: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你怎样理解诗人的这种情感?

【名句品评】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奥妙在哪里?

2、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第二篇:杜甫诗三首《春望》《望岳》

第11、12课时《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主备人:张新爱 审核人:八年级语文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

1、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重点难点 】

1、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

2、揣摩品味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培养初步的鉴赏分析能力。

【学法指导】

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

走近作者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相关资料

读书和壮游时期。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长安十年时期。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应试求官。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战乱流离时期。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自主学习】

1、给单列出的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 岱()

(2)决眦入归鸟 眦()(3)白头搔更短 搔()

(4)浑欲不胜簪 簪()(5)老翁逾墙走 逾()

(6)三男邺城戍 邺()戍()

(7)如闻泣幽咽 咽()

(8)老妪力虽衰 妪()

2、解释下面单列的词。

(1)造化钟神秀 钟:(2)阴阳割昏晓 阴:

阳:

(3)会当凌绝顶 会当:(4)浑欲不胜簪 浑:

(5)吏呼一何怒 一何:(6)老翁逾墙走 逾:

走:

(7)急应河阳役 应:(8)独与老翁别 别:

3、整体感知

(1)、《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2)、望岳和春望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

1、阅读赏析《望岳》与《春望》。

(1)两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各是哪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3)《春望》与《望岳》比较,诗歌风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炼字赏析

钟:

割:

破:

深:

【当堂检测】

(活学活用,知识迁移)

1、补写诗句。

(1)荡胸生曾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2)国破山河在,_________________。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__。

(3)吏呼一何怒,_________________!(4)夜久语声绝,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望岳》一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3)《石壕吏》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是杜甫写的组诗“三吏”、“三别”中的其中一首。()

【学习反思】

参考答案

注音:略 释词: 钟:聚集 阴:山的北面 阳:山的南面 会当:终当,定要 浑:简直 一何:多么 逾:越过 走:跑 应:应征 别:告别,离别

整体感知 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美,从造化钟神秀这句可看出 还写了泰山的高峻奇险,从阴阳割昏晓这句可看出 2 望岳体现了诗人凌云的壮志,勃发的雄心,表达了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春望表达了诗人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 望岳中我最喜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因为它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只有不畏艰险地去登攀,才能进入俯视一切的雄奇境界。春望中我最喜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句,因为它体现了诗人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首联写远望之景 颔联写近望之势 颈联写细望之景 尾联抒极望之情 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出气势磅礴的风格 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炼字赏析 钟 写出大自然的情意,突出泰山的神奇秀美 割 显泰山高峻奇险 破 让人触目惊心 深 让人满目凄凉

赏析石壕吏 差吏 凶暴残忍 态度蛮横 老妇 危急之下 挺身而出 主动从军 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2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当堂检测 默写诗句 略 判断题 √√√

第三篇: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班级:姓名:小组评论:

编制人:杨小亮审核人:高一语文组审批人:夏亚霖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秋兴八首(其一)

(一课时)

【导学目标】

1.借助资料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极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情感。

3.品味杜诗的独特魅力,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导学重点】

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走进诗人的情感,体会悲秋的情怀。

预习案

一.走近作者,介绍背景(见《高效学案》P18“作者名片”和 “写作背景”)

二.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意义

渚()萧萧()下繁霜鬓()潦()倒浊()酒杯

三.范读与齐诵

探究案

1.初读诗歌,整体感知(提示: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字音,读出感情)

1)你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有那些词语理解上存在困惑?(相互交流)

2)用概括性的语言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诗歌,具体感知(分析研讨)

1)首联和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寄寓了诗人哪些具体的情思和感受?

2)从颈联和尾联中我们能看到诗人怎样的境遇?

3)如何理解“艰难”一词?(联系课文注解)

4)“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又是怎样体现诗人的愁苦的?

5)著名评论家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来吗?

3.品读诗歌,深入感知

诗人如此悲叹自怜,是不是消极厌世的表现呢?(讨论)

练习案

1.赏析首联和颔联.2.背诵这首诗

《秋兴八首》(其一)

(一课时)

【导学目标】

1.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会如何赏析一首诗

【导学重难点】 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预习案

一.走近作者,介绍背景(见《高效学案》P18“作者名片”和

二.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意义

萧()森孤舟一系()砧()

玉露:萧森:丛菊:寒衣:急暮砧:

三.范读与齐诵

探究案

1:题目是什么意思?

“写作背景”)

2:结合注解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的内容。

3:诗中出现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带给你怎样的联想?(分句分组讨论)

4: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技巧?分析说明。

练习案

1.背诵这首诗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一课时)

【导学目标】

1.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

2.掌握诗中所用技艺和手法

【导学重点难点】

1.理解王昭君的形象

2.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情感

预习案

一.走近作者,介绍背景(见《高效学案》P18“作者名片”和 “写作背景”)

二.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壑()朔漠()青冢()省()载()

三.范读与齐诵

探究案

1.找出诗中点明感情的词语,并分析其有几层意义。

2.《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3.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4.“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试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

5.“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练习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宅同咏竹

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肃宗朝历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屡立战功。箨tuò,笋皮。帙zhì,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第四篇:杜甫诗三首 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编写人:山东淄博

驿寄尺素 目标:

1背诵三首诗

2理解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3学会欣赏诗歌的方法 预习案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并抄写一遍。

①齐鲁青未了 ②决眦 ③簪 ④逾 ⑤戍 ⑥裙 ⑦老 妪 ⑧泣幽咽 抄写:

2.解释加粗词。

①齐鲁青未了: ②造化钟神秀: ③荡胸生曾云: ④老翁逾墙走: ⑤死者长已矣: ⑥泣幽咽: ⑦老妪出门看: ⑧犹得备晨炊: ⑨听妇前致词: ⑩天明登前途:

3.杜甫是_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_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_________,称他的诗为_________。另外,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又称他为_________。4.《石壕吏》一词以“安史之乱”为背景,以此为背景,杜甫还创作了著名现实主义诗篇“三别”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包含《石壕吏》在内的“三吏”。

学习案

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老妇致辞都是吏一步步逼出来的,你的观点是什么?

能力提高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文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写作背景是“______之乱”,这是指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人发动的叛乱。3.《石壕吏》的姊妹篇是_________和_________。4.翻译句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5.“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

6.有人说唐军镇压“安史之乱”是正义的,老翁逃走是不爱国的表现。你是怎么看的?请谈谈你的理由。

开放探究

(一)下面这首律诗是杜甫的《蜀相》,但排列句序乱了,请作调整,再回答问题。

①长使英雄泪满襟②出师未捷身先死 ③两朝开济老臣心④三顾频烦天下计 ⑤隔叶黄鹂空好音⑥映阶碧草自春色 ⑦锦官城外柏森森⑧丞相祠堂何处寻

1.重排后的句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句的“两朝”指蜀帝刘备和_________(人名)的两朝。

3.第④句中的“三顾”指刘备三次去请__________出山帮助自己的事,后来演化为一个成语是_________。

4.杜甫写《蜀相》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或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实践——“比一比”

将《石壕吏》改写成剧本,各小组内组织四名同学(一扮杜甫,一扮老妇,一扮差吏,一扮老翁)进行演出比赛。

评估测试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老妇出门看()老妪()力虽衰()如闻泣幽咽()不胜簪()决眦()2.填空。

①《望岳》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其《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________、西岳________、南岳________。

②《石壕吏》按体裁分,为________古风,按表达方式分,是________诗。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造化钟神秀(聚集)B.家书抵万金(值,相当)C.浑欲不胜簪(混乱)D.二男新战死(最近)4.下列对诗句分析有误的()

A.“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首都的沦陷,此处将“国破”与山河在”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便有了较广阔的内容。

B.“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色满城,令人引起对往日京都风月繁华的怀念,也暗示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以让我们看见,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不明写忧思愁绪的深重而言白发难簪,使诗意更浓,而且把一个未老先衰,忧国忧民的悲怆形象立于纸面。

默写这三首诗: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编写人:冯成平审核:初二年级语文组 序号2 目标:

1背诵三首诗

2理解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3学会欣赏诗歌的方法 预习案

一、给下列词语注音

岱()眦()簪()逾()

二、文学常识填空

1.杜甫(712~770),字________,别号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诗人。

2.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________朝由________而________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3.《 》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 》和《 》则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诗人已到中年。

三、默写

1.岱宗夫如何?________。2.________,浑欲不胜簪。3.暮投石壕村,________。________,老妇出门看。4.夜久语声绝,________。天明登前途,________。

学习案

(一)语段点将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

2.“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原指古代边境地区设置烽火台,发现敌情,常烧柴禾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解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迁移过关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

2.这首诗中最能体现早春景色特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将早春细雨下的景色与烟柳满街的景色作________,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最能表现这首诗的意境的一项是()

A.清新自B.壮阔雄奇C.含蓄蕴藉D.慷慨悲凉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

造化钟神秀()决眦()家书抵万金()()浑欲不胜簪()

五、阅读

①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②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⑤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1.解释下列词语。

附书至()

新战死()未去()

犹得()

2.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1)戍()________ 戌()________ 戎()________(2)衰()________ 哀()________ 衷()________ 3.为选段划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层意。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4.用原文回答问题。

(1)说明兵役之苛酷:________________(2)说明战争之惨烈:________________(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________________(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________________(5)能概括全诗内容的:________________ 5.本段文字正面描写老妇人“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 “________”,揭示主题。

六、阅读下诗,回答问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剑外:四川剑阁以南,指梓州一带。唐朝都城长安在剑阁东北。当时以长安为中心,所以剑阁以南称剑外。蓟北:现在河北省北部和北京市一带。那里当时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1.解释下列词语。

(1)妻子(2)纵酒: 2.诗中哪句点明了“闻讯”的地点?

3.诗中哪个词语揭示了全诗的主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4.诗人听到消息后,百感交集。诗中是如何描述这一点的?试做简要分析。

默写附录的八首诗

第五篇:杜甫诗三首学案

邯郸市第一中学教学案

学科:高一语文

制作人:李志鹏

审核人: 赵冀平

使用时间:

2011年3月

《杜甫诗三首》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近体诗的相关常识和杜甫的身世经历;

2.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阅读指导:

(一)关于古体诗与近体诗

旧诗有古体、近体 之分,此诗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往体诗”。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每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讲究平仄和押韵,节奏也较自由。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使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位置固定;讲究平仄对仗。

律诗是近体诗(与唐代以前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律诗必须符合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1.押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要求押平声, 且一韵到底。2.对仗: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3.平仄:律诗和绝句的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所谓“失粘”,应该是指邻句不相粘——“粘”的意思是两句诗的平仄相同,而邻句则是指下一联的上句和上一联的下句。与“失粘”类似的规则,还有“失对”,也就是同一联的上下两句没有平仄相对。

(二)生平及写作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 邯郸市第一中学教学案

学科:高一语文

制作人:李志鹏

审核人: 赵冀平

使用时间:

2011年3月

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杜甫20岁以后可分四个时期。1.读书壮游时期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的雄心壮志。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2.困守长安时期

天宝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确立了现实主义创作方向。

3.陷贼与为官时期

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主义精神。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

4.漂泊西南时期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带有更多的抒情性质。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知识精讲:

写作相关背景

秋兴八首(其一)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 邯郸市第一中学教学案

学科:高一语文

制作人:李志鹏

审核人: 赵冀平

使用时间:

2011年3月

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登高》

这一首诗,向来传为名作。前人对他的地位评价极高,杨伦称之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更把它喻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所作。没来夔州之前,他寓居在四川的梓州。在梓州,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觉得中原以定,于是陡然萌发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念头,但未能实现。公元765年5月,他的老友严武辞世,他在蜀地便失去了生活等诸方面的依恃,境遇每况愈下,只好离开了经营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才到夔州。如果不是当地都督柏茂琳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地住三个年头,可能还得四处漂泊。就在这三个年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难,身体也非常不好。因此,杜甫这首诗是在极度困苦的情况下写成的。

自主练习:

1.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咏怀古迹(其三)一诗“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邯郸市第一中学教学案

学科:高一语文

制作人:李志鹏

审核人: 赵冀平

使用时间:

2011年3月

3.《登高》诗中的“艰难”应该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五 点评总结:

杜甫的诗歌广阔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过程中的社会面貌,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重大事件、各阶级阶层的动态、思想和他们之间的矛盾。杜甫站在封建地主阶级下层的立场,反对统治阶级上层横征暴敛、奢侈腐化,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反对吐蕃、回纥等族统治者的掠夺骚扰。他的名句:“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深刻地反映了阶级的对立。这样,在现实主义诗人中,他的诗歌的现实性就发展到空前的高度。杜甫对他所反映的时代生活,又有深刻的认识,他诗歌的政治倾向性是异常鲜明的。当上层统治者沉醉于表面的繁荣时,他已洞察了隐伏的社会危机。安史乱起,他更用诗歌作为评论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等问题的手段,他的许多预见都成了事实。他在诗里所一贯表现的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祖国的热爱,都是很鲜明的。他对统治阶级的揭露和鞭挞,又是那样勇敢和大胆,甚至指向当时的执政者。他那些咏物、写景和抒情的诗篇,也常常跟忧愤国事交织在一起。

杜诗富于变化,是人们交口称誉的特点。他的前后期诗风是有区别的:感情由炽热趋向悲凉,后期在艺术上既有千锤百炼之作,又有随意挥洒之篇。然而,体现这种多样的统一并成为他的基本风格的,是他自己所说的“沉郁顿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等长篇古诗是一种代表,《登楼》《宿府》《旅夜书怀》《登高》等短篇近体又是一种代表。

杜甫是我国诗歌优良传统的杰出继承者和发扬者。《诗经•国风》、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六朝诗在声律等艺术方面的探索以及唐初以来的诗歌成就,他都加以认真地吸取和总结。但是,杜甫的成就在当时并不被人所认识,最早给予高度评价的是元稹和韩愈。经过他们的鼓吹,杜甫的地位才得到肯定。邯郸市第一中学教学案

学科:高一语文

制作人:李志鹏

审核人: 赵冀平

使用时间:

2011年3月

《杜甫诗三首》学案答案

自主练习:

1.明确: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尾联在一亩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2.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 “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3.明确: “艰难”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下载25、杜甫诗三首(春望) 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5、杜甫诗三首(春望) 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杜甫诗三首教学案(范文)

    杜甫诗三首教学案 25杜甫诗三首 学习目标: 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2、朗读并且背诵全诗 3、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习......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以诵读为先导,努力追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阅读效果。 2、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并体悟诗歌情韵,初步了解作者创作风格。 3......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 学习目标: 1、 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准确流利的背诵。 2、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 3、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一、 认识杜甫。 1、杜甫,字______,自称少陵野老,______......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A

    5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本课学习总体目标】 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律诗韵律之美。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每首诗歌的主旨。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新宝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3.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4.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能力目标 1.......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一、 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

    25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25 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标 背诵这三首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 课时安排 两课时。课前准......

    杜甫《春望》拼音[大全]

    chūn wàng 春望 zuò zhě :dù fǔ作者:杜甫 guó pò shān hã zài ,chãng chūn cǎo mù shēn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gǎn shí huā jiàn lâi ,hân bi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