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题西林壁导学案自己用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一课时
关联小学:邹莲 学习目标:
1、会写“壁、缘、庐”三个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能背诵并默写本诗。
2、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教学难点:感悟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课前准备:课件、磁性田字格黑板贴 学习过程:
一、看图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庐山风景照片,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山峦、云雾、瀑布、古树„ „)这里美不美?是啊,这里丘壑纵横,峰峦起伏,古树参天,云雾缭绕。这里,就是举世闻名的江西庐山风景区。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赞美庐山的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出示古诗)。现在请跟老师一起写一写这首诗的标题。(指导写“壁”)。
2、学习古诗的方法是什么?(学生说,课件出示)这节课我们就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诗。
3、怎样理解题目?出示注释,理解诗题,指导读题目。此诗的作者是谁?(板书:【宋】苏轼)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苏轼?(课件出示苏轼生平)
二、自主学习(字词,初读并把握节奏及重音)
《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3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出示自学提示:
反复读古诗,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三、合作探究,小组交流
(细读古诗,理解诗意,走入诗境,感悟诗情)
想要读好这首诗,读出感情,就要理解诗句的意思和诗句所表达的的情感。现在,请你和你的小组同学讨论解决这两个问题:
1、诗人分别是从哪些角度看庐山的?【板书:横、侧、远(眺望)、近(细观)、高(俯视)、低(仰望)】都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相机板书:(岭)︹︹(指导朗读)、(峰)「」(指导朗读)、→各不同,师指着板书:这首诗的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什么意思,写的是什么?板书:写景(千姿百态,雄奇壮观)】怎样读好第一、二句?(指导朗读,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2、后两句诗是什么意思?(交流反馈这两句诗的意思之前,先指导写“庐、缘”)怎样有感情地读好这两句诗?你能把后两句诗改一改并保持诗的意思不变吗?
3、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4、这两句诗表达了什么哲理?(板书:不识 只缘→明理)在生活中我们要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假如你就是苏轼,看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样?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课件出示古诗。你会背诵这首诗了吗?课件让古诗消失,学生开始背诵)
四、汇报、交流展示
五、精讲(引导学生理解本诗所蕴涵的哲理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六、总结,升华美
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方位,全面,客观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认识。
七、拓展延伸
1、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游览过庐山,赞美过庐山。除了这首诗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写庐山的诗?生:我知道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
2、老师也收集了几首描写庐山的诗。(课件出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李白的《望庐山五老峰》;陶渊明的《饮酒》;苏辙的《游庐山山阳七咏》;毛泽东的《庐山仙人洞》。《登庐山》和《庐山诗》)。
3、挑选一首觉得写得好的咏庐山的诗抄下来背一背。
八、检测
1、„ „(见课件)
2、默写本诗。
九、反思与提升:
十、板书设计
第二篇:题西林壁导学案及教案
《题西林壁》导学案
古诗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艺术奇葩。我校开展经典诵读也使我们品读了更多古诗。你知道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解诗题,知作者
1.读好诗题也是很有重要的,《题西林壁》该怎样读?用斜线标注出来。题西林壁
2苏轼,字(),号(),是()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写下的五首庐山游记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
二、抓字眼,明诗意
(我能借助注释说出古诗意思。)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岭:
峰: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缘:
三、观插图,细思量
观察庐山图片,用词语来形容庐山;如果让你游览庐山,你打算从怎样的角度来游览?你有什么问题吗?
————————————————————————————————————————
四、多诵读,悟诗情
1.带着感受和想象,诵读古诗,我就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小诗人”!2.带着观察和思考,学习古诗我收获了人生的哲理。
五、我能把古诗写正确,写漂亮。(壁、缘容易写错呦!)
————————————————————————————————————————
————————————————————————————————————————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会默写古诗。
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教学课时: 1课时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集体背诵《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古诗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艺术奇葩。我校开展经典诵读也使我们品读了更多古诗。你知道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板书)。让我们随着诗人苏轼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二、解诗题,知作者
1、交流对题目《题西林壁》的认识。谁来读一读题目 题:书写。
西林:在江西庐山西林寺。
壁:墙壁。
教师简介题壁诗形成的原因。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把课前预习到的有关诗人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是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
3、师补充写作背景
《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所作。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轼离任黄州、就职汝州时,登上江西庐山,前后历时十余天,从山南到北,从山上到山下,跋山涉水,游览了庐山诸峰。然而,庐山的真面目是什么样的呢?诗人在思索着、探求着,一个深刻的哲理也随之在心中孕育着,因此写下此诗。这首诗的成因,和他对佛学的深入探索是分不开的,也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
三、抓字眼,明诗意
1、抓字眼
师:一起进入课文,苏轼看庐山是怎样看的?勾出表示角度的字词。(横看,侧看,远看,近看,向上看,向下看)师:想一想,向上看和向下看还可以怎么说 向上看是仰望;向下看是俯视,遥望、仰望,俯视
师:作者从这六个角度看庐山,他看到的庐山是怎么样的?再仔细读一读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岭是连绵起伏的,锋是高耸直冲云霄的。师:岭和峰有什么不同,岭是高的还是低的。
2、明诗意
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四、观插图,细思量
1、观察图师:因为条件所限不能播放幻灯片,同学们晚上欣赏了庐山图片,你可以用词语来形容庐山。
老师来描述,你来闭眼想象。作者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看庐山,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庐山,奇峰陡峭;从远处看遮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庐山则是重峦叠嶂,所见庐山的形状真是各不相同,千姿百态呀!
2、细思量
同一庐山,观察角度不同,结果也不相同,你想到了我们学过的那篇文章? 师:如果让你游览庐山想从哪些不同的角度看庐山? 时间,季节、天气、心情
师:那为什么从不同角度看庐山,就会有不同的面目呢?诗中那句诗道出了原因?怎么理解? 师友互相交流 学生汇报,加分。
因为他站在庐山里面看,所以看到的庐山不一样。好,这个“缘”是什么意思。看一下老师怎么写。
这里的缘有点特殊,是通假字,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代的时候经常把两个读音相同的字经常换着用。这个“缘”在古代就是这个原,意思就是因为。我觉得是因为庐山很大,一眼是望不到边的
师:如果在庐山里面看,只能看到整个庐山的一小部分,而不能看到庐山的“真面目”,庐山的“真面目” 是指什么? 庐山的全貌。
3、拓文本,悟哲理
师举真实的班级例子,两个打架的学生,各自觉得有理,因为他们仅仅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带事情,对于旁观的我们来说他们都有错,是从他们两个的角度看待事情的,比较客观真实。学们有没有过类似的经验或感觉呢?
师:所以告诉我们认识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五、多诵读,抒诗情
如此千姿百态的美景,你想对庐山抒发怎样的感情,喜爱;苏轼遭贬却能游山玩水感悟人生哲理,你对又有怎样的感情?佩服他胸怀宽广。
六、板书:
题西林壁
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七、作业:采用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在观察中有什么感受,以日记的形式写下来。
第三篇: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教学实录
一、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精炼,蕴义深刻,是悠久中华之瑰宝。那今天我们就从展示你们所会的古诗开始,一起走进这美妙的古诗世界。谁愿意把自己会的古诗与大家一起分享?
出示(课件1:望庐山瀑布)同学们会的古诗可真多呀!看到这幅画,你想到了哪首古诗?
是啊,许多诗人都被庐山的美景所感动,留下了千古名句。今天我们也一起去爬庐山好不好?好大家做好准备,我们出发了。(课件2:风光片)师配乐导语:随着优美的音乐,我们来到了庐山,这里山高水长,云雾迷蒙,这里古木参天,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如梦似幻,我们沿着山道拾级而上,来到了西林寺,走进寺内,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一首诗。现在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
(课件3:课题)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
1、请结合课文注释,理解题目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介绍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本文是苏轼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古诗
出示(课件3:古诗)欣赏古诗,小声跟读两遍。
二、自学古诗
拿到一首古诗,首先我们要理解它的意思。同学们平时都怎样理解?介绍常用方法拆分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古诗。
生自学,师巡回指导
三、理解古诗
1、学好了吗?谁能说一说,通过自学古诗的前两句,你都知道了什么?
2、谁能试着读一读? 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律朗读一遍吗?(师读)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自由练读。齐读。
3、自学生字,重点指导”缘”
4、作者是按横侧远近高低不同的方位顺序去看庐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同学们还可以按哪些顺序去看庐山呢?(按不同的时间顺序去,如早中晚;可以不同的季节去,如春夏秋冬;还可以不同的天气去,如晴阴雨等。)同学们真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真是„„(课件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人仅用14个字,就从不同的方位顺序写出了庐山的美景,那我们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也要特别注意写作的顺序。可以运用空间顺序,比如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由外及内等;还可以运用时间顺序,比如春夏秋冬,早中晚等。注意了写作顺序,才能使文章更具有条理性。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古诗的后两句,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关系?(诗人不认识庐山的原因是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局限,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两句的关系是因果关系。)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奇峰怪石;俯瞰幽谷深涧,仰望重峦叠嶂。一幅幅画面在眼前呈现,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你们能不能把庐山的美用优美的嗓音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四、领悟诗情
1、为什么诗人站在庐山之中却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是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部。)
2、结合我们今天学得这首古诗让我们知道,要了解一个事物必须怎样做?出示课件7: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3、当回小诗人。出示句子:---------------------,识得庐山真面目。
4、明白了这一道理后,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的评价我们周围的同学呢?是看他的优点呢还是看缺点呢?出示课件8:优缺点全面看。
看待别人是这样,评价自己也是如此,谁愿意试着这样评价一下自己? 刚刚几位同学都说得很好,只有客观全面的看待自己和别人,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出示课件8:下面我们就再一次齐声朗诵这首古诗.五、古诗赏析
描写庐山美景的古诗很多,今天就带来了另外几首描写庐山的古诗请大家一起欣赏。出示课件《望庐山瀑布》、《大林寺桃花》。请同学根据所学的朗读方法和自学古诗的方法,自学这两首古诗。
六、升华主题
今天,老师很高兴与大家一齐看庐山、在旅途中还懂得了一些道理。最后,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站在大庐山之巅,看着眼前这变幻莫测的景象,共同吟咏这首千古名作。
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朗读方法和自学古诗的方法,先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再说说这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七、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这首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这首古诗的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这首古诗所蕴含的哲理。
第四篇:题西林壁(模版)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学 校:辽宁省铁岭市经济开发区第四小学 教 师:王 艳
通信地址:辽宁省铁岭市经济开发区第四小学 邮 编:112616 联系电话:1313773560
教学背景: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根本性的突破,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变课本为学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教学内容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4、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观察的方法,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方法:引导、观察、以读代讲、自读自悟 教学资源:课件、苏轼简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
1、导语:我们已经学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2、想不想亲眼目睹庐山的风采,让我们跟随摄像机的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课件播放庐山图片)刚才我们的庐山之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以其美丽壮观的景色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为庐山留下了一首首壮美的诗篇。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但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深,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2、板书诗题,读诗题。
3、借助注释,理解诗题。
题:书写(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再读古诗题目。
5、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2、古诗范读
师:读得怎么样?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也能读得这么美。
(1)生自由读。请同学们仔仔细细地读,注意读准字音,要把诗念得字正腔圆;还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诗的停顿。
(2)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再评价评价。
(3)师生合作读。读古诗不仅要读的准确,还要读的有节奏。生读前四个字,师读后三个字。
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但是仅仅会读还不行,还要领会诗意。同学们平时是怎样理解古诗的? 生:交流理解方法。(查字典、结合诗后注释、查字典等)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用你平时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生自学,师巡回指导
师:谁能说一说,通过自学古诗的前两句,你都知道了什么?
师: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情不自禁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生:作者还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景色都不一样。从“各”字看出都不一样。)
师:你能想象一下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会看到庐山怎样的景色?(创设情境)(远;重峦叠嶂;近: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遮天蔽日)师:指导朗读: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生:自由练读
师:指名读前两句诗,再齐读。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
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
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要想看清庐山的真正面目就要走出庐山全面地看它。师:谁能举一个类似的例子?
结合具体的物品,如书包、黑板擦等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看,结果不同。师:结合我们今天学得这首古诗让我们知道,要了解一个事物必须怎样做? 生答: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
师: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
师:明白了这一道理后,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的评价我们周围的同学呢?是看他的优点呢还是看缺点呢? 生答:优缺点全面看。师:看待别人是这样,评价自己也是如此,谁愿意试着客观全面地评价一下自己? 学生自由发言,再让其他同学去评评自己。结论不同,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师:只有客观全面的看待自己和别人,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题西林壁》这首诗,前两句让我们感受到了庐山的雄奇壮观、千姿百态,后两句告诉我们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呢?(喜爱)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读呢?(喜爱、赞美)下面我们就再一次齐声朗诵这首古诗。师生齐诵。
三、背诵古诗
1、同桌互背
2、指名个人背
3、会背的起来背。
四、课堂总结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
岭 峰
侧 远近高 低
全面地、客观地
反思:
《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也是小学阶段唯一一首哲理诗。放在四年级,难度更加大了。学习古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枯燥的事,但如果能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意境,去领略作者当时的心情,从朗读入手去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意思,那也许学习古诗就不是那么乏味,读起来也更有味道。
在《题西林壁》一诗的教学中,我首先请大家观赏庐山的风光片,请学生谈谈感受。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以读带讲,让学生自读自悟。
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比如对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让学生明白只有客观全面地评价别人和自己,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也有不足之处:
一、推敲重点字词,这是古诗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但如何用古诗独特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诗中,去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灿烂与辉煌?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形象美、哲理美、情感美?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践、总结。这节课我感觉教学中对于“岭”和“峰”的理解虽然运用了图片,但是仍然不透彻。我只是让学生用一个词语来感受峰和岭的不同,如能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峰的高、险,课堂的诗味会更浓些。
二、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谁能举一个类似的例子?”这一环节,可学生由于积累有限,没能完成,看来是课前准备不足。如果我布置学生提前收集资料后在上课,效果就不一样了。
三、在交流读后感受时,当同学们词不达意时,我应该鼓励学生说下去,而不是一味地为了追求自己理想的答案打断学生的回答,没能很好地突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第五篇:题西林壁
)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3.powerpoint。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