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时间:2019-05-12 17:58: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倡导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倡导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第一篇:倡导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倡导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洪山头中心小学 吴冬

中国已经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育信息化主要途径在于化,要实现这个根本目的,仅仅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一些简单信息技术手段是不够的。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能只表现在新的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上,而且对教育的发展带来更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所以,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去,根据教育教学实际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综合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进一步打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这一变革的过程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过程,只有融合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作用,这才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

“融合”不是一般的技术应用,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一方面,信息技术要进入教育教学过程,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 用;另一方面,要实践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提供支撑,同时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是推动教育信息化不能简单地搞硬件建设,而忽视课堂教学应用,信息化教学重在于应用,这种方式做起来相对容易,但难以持久,并且效果也是会大打折扣的。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应用、实现新的应用。也就是要从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和学习者的需求出发,以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目标来安排教育信息化工作。只有聚焦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尤其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才能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点,才能真正体现融合对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强大支撑作用。

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我们当今以及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如何将这两者之间处理好,是项曲折而漫长的过程,真正将信息化与教育教学进行深融合那我们的教育事业将会上升一个新的台阶。

第二篇: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2015年济南市电化教育参评论文】

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平阴县龙山小学 郭英华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时代。传统教学模式多以教师在课堂上描述性的讲解为主。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年代。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优化整合,可以更好的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整合,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育教学 深度融合

作者简介:郭英华,女,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平阴县龙山小学,通讯地址:山东省平阴县龙山小学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信箱:gyh2626@163.com。

近些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教育信息化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传统教学模式多以教师在课堂上描述性的讲解为主,课堂上,学生只记结果而不研究结果如何得来;只听不思、唯书至上、为师独尊等。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优化整合,可以更好的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留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实践活动。

一、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是时代趋势,是教师应具备的一项技能.大家知道,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三﹒一”(黑板、粉笔、纸张)的教学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工作,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已成为教学改革的方向。教学中,根据“目标”和“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现代教学,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才能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1、多媒体教学增强课堂表现力,是教学改革的需求: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情境,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笔者一改以往思想教育课讲道理多易枯燥的特点,运用计算机网络找到相当多的案例视频等生动的素材,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演示给学生观看,学生像看电影一样从听觉、视觉上充满兴趣地、不知不觉地接受思想品德的教育,学生的课堂专注性大大增强了。

2、多媒体教学应该充分发挥视听功能,增强感染力:教师运用计算机制作课件,这是作为现代教师一项新的能力,越来越被重视。笔者本人在多媒体教学中十分注重课件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在教学中,设计课件时,注意利用图片、声音、视频、动画对人体各种感官的冲击和刺激作用,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课堂变成学生精神的丰盛大餐。

3、多媒体是辅助教学而不应是教学的全部手段:多媒体教学中最主要的媒体,不是计算机,不是图片,不是视频,而是教师本人。多媒体本身只是辅助教学,而不是教学的全部,不然的话就会本末倒置、物极必反。所以多媒体教室中,演示的屏幕位置不能取代黑板,应该给黑板一个完整的空间,而屏幕应是教学内容的补充,真正符合其“辅助”的作用。

4、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承担着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思想的重要职能,但它并非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要积极地开发课程资源,引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世界。应引导学生到网上去学习,“网上的资源是无穷无尽的”让他们在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学会捕捉信息、提取信息、搜集资料,开阔视野,促进发展。如:在数学教学 “分数的初步认识”、“圆的认识”等知识时,课前先让学生去搜集一些介绍有关知识的数学背景等,如分数是怎样产生的,什么是园等等,这些资料能使学生们对数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同时,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扩展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来,体会网络学习带来的喜悦与收获。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1、在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利用信息技术的多样性、新颖性、艺术性、直观性等特点,以及灵活多变的使用方法,可以使学生对原本觉得枯燥、难懂、抽象的问题感到生动、有趣和具体,从而爱学、乐学,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到学习过程的愉快。

2、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引起学生对学习问题观察的兴趣和注意;能够增大观察的可见度和清晰度;可以扩大观察的范围,能够突出观察对象的重点和本质特征,提高观察效率;还可以对观察对象有目的地进行选择、剪辑,使之更集中、更典型,因而更有代表性,往往可以使学生获得比在现场观察还要好的效果。

3、信息技术可以把教材的各种美的因素(如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等)直观地再现出来,而且往往比教材中的文字描述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更形象,更具说服力,加之信息技术所特有的呈现方式,可以更好地发挥审美教育的作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寓真理于具体的、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感染力强,能更好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4、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节省时间。可以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增加学生课堂自学和练习时间与密度,从而在同样多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东西,并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效率,减轻课外作业负担。

三、教学中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

1、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

信息技术让我们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电影、录像、录音、计算机等多种媒体技术,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让学生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这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完成了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将达到乐此不疲的地步,他们会克服一切困难,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实现形式之一就是支持的自主学习:

第一,注重使用不同的技术、不同的媒体组合,做好教学内容设计,提供教学服务,构建情境,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促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第二,注重促进技术的优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相互的结合,就会形成新的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很好地实现有支持的学习;

第三,注重新技术的应用。要根据各种教学需要,升级改造现有的应用软件系统,自主研发先进的教学管理系统,无缝集成,形成一个功能强大、性能优越的网络教学平台。同时开发小课程等微型资源,适应学习需要,为学生提供时时、处处的自主学习支持。作为教师,课前应多方面整合教学资源,课上应用信息技术启发学生思维、扩充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有效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元化教学交往。而学生在教师的知道下,能利用网络平台登陆资源库自主学习,实现与教师的有效互动,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培养自己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做到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

例如:我在教学综合实践课《植物与大气污染》时,让学生知道防污抗污植物的种类知识、实验材料的选择与培养、抗大气污染植物的选择与分布、产生环境污染的原因等等,我都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充分利用校园网优势,让学生自己通过互联网搜集有关方面的知识。同时利用活动成果进行展示评比,看谁在网上搜集的信息资料更丰富、制作出来的作品更精彩,看看谁在互联网这个“知识的海洋”里搜索到更多的知识资源。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对于改革原有的教育模式,把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充分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到学校各方面工作中,加深全体师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师生的信息素养,培养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和价值观,进而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莫 骏 《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7期。[2] 施嘉平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12.[3] 李连宁.面向未来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人民教育。2000.1:7-8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一、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理解

经过10余年的实践与总结,中国政府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实现这一根本目的,仅仅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一些信息技术手段是不够的。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的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上,而且对教育的发展带来更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因此,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根据社会发展和学习者的需求,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内选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这一变革的过程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过程,只有融合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作用,这才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

“融合”不是一般的技术应用,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一方面,信息技术要进入教育教学过程,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实践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提供支撑,同时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何克抗教授提出: 以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只从改变“教与学环境”或改变“教与学方式”的角度(最多也只是同时从改变“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角度)去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只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的修修补补”上,还没有触及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他认为要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自觉地认识到:不能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而必须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一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结构”。这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之所以提出、并倡导“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全新观念与做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与确切内涵所在。

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

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时发现,推动教育信息化不能简单地搞硬件驱动,而忽视课堂教学应用,这种方式做起来相对容易,但难以持久,并且效果也是会大打折扣的。我国教育部公开表示的基本思路就是采取应用驱动,一是要着眼于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在教与学的主战场中开展应用。这种应用应该是师生广泛参与的日常教与学的活动,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应该是对即有教学方法的改造与提升。二是要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应用、实现新的应用。也就是要从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和学习者的需求出发,以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目标来安排教育信息化工作。只有聚焦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尤其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才能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点,才能真正体现融合对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强大支撑作用。

他们认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永无止境的,技术的不断创新会给应用提供新的动力和条件,教育的需求和发展也会给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特别是在课堂日常教学中的应用,使学习者学习方式便捷化、学习支持个性化,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学习结果,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和本质,而且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是教育信息化的希望所在。

中国政府确定的“十二五”期间“三通两平台”的核心目标与任务,都是按照应用驱动的基本思路提出的。除“宽带网络校校通”属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范畴,“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都是从不同侧面强调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班班通”强调的是数字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深入普遍应用。他们提出了以建设“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三种形式推进“班班通”。“人人通”就是利用云技术为学习者提供的网络服务空间与环境,努力使每个学生或教师都可以拥有一个网络上的个人管理平台,逐步实现课内、课外的教学、学习与交流功能。“人人通”是面向教育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强调以网络为载体,着重探索信息时代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新模式。

三、网络环境下的成果

近年来,美国可汗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等著名高等学校正在引领的美国大规模公开网络课程(MOOC)的热潮,可以说都是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成功案例。

当然我国也在积极的探索中,例如:天津市十九中学是一所有91年办学历史的公办初中校,多年来虽然教师非常努力,但由于生源不理想,教学成绩难以和重点校媲美。为了让学生提高成绩、树立自信,学校在七年级成立教改实验班,采用“新知点”个性化学习检测平台,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教改之路。学校在未给学生和家长增加任何经济负担情况下,率先在七年级开展教改实验。教师们放弃休息,利用每天放学后一小时时间,义务组织学生进行个性化在线学习检测。

实验班虽然刚进行十六天,每天1小时,45位参加实验班同学的成绩,在月考中不同程度都有提高,26人在年级排名提高15名以上,很多同学单科成绩提高30多分,还有几位上初中就未及格过的学生,这次也能取得80分左右的成绩,更关键的是,这45位同学的学习兴趣大为提高,从被动变为主动学习。

面对成绩,学生们难以置信,而校长和教师们却极为坦然,孙茁校长指出:教学模式一样时,生源决定教学效果;生源一样时,教学模式决定教学效果。孙茁校长强调: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坚信也能够改变学习模式。我们要寻找信息技术和教学的融合,才能在减负基础上,有效提高学生的成绩。

他们的改革不仅是把优质课程资源通过网络实现世界范围内的共享,更重要的是应用信息技术改进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变革了传统的教学组织方式,大大激发和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由于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融合,较好地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质量控制,使学习者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和个性化。从这些成功的案例看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对教育带来的不是简单的技术或方法的改进,而是一场深刻的教与学的革命。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一、专家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一)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是要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所以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这种动力与支撑体现在三个方面: ⑴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从而促进教育公平; ⑵能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

⑶能在创新教育模式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

(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手段、途径和方法

手段是指,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途径、方法则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战略研究体系,具体包括五项内容: ⑴建设若干教育信息化技术与装备研究和成果转化基地。⑵开展新技术教育应用的试验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育信息化关键技术与装备。⑶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规律,深入研究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⑷通过信息化试验区与试点校的集成创新,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促进信息技术、装备与教育的融合。⑸建设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机构,跟踪、分析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评估教育信息化进展,提出发展战略与政策建议,为教育信息化决策提供咨询与参考。

既然用“深度融合”观念取代“整合”观念的目的是想要找到一种真正有效的、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方法——也就是能真正触及到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而不是只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修修补补”)的途径方法,可见“深度融合”观念和传统“整合”观念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要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而后者则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从来不敢去触动(或根本没有想到要去触动)更深层次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问题。

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众所周知,这也是除远程教育以外,各级各类教育的主阵地),所以,“课堂教学”应该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既然“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那么“课堂教学结构” 自然就应当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既然“课堂教学结构”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那么,实现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 自然就等同于实现了学校教育系统最主要的“结构性变革”,这应是合乎逻辑的结论。

“ 学校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 的确切内涵就是要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众所周知,所谓课堂教学结构就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教学结构的变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要实际体现在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地位和作用的改变上,也就是: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 学生要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教学内容要由只是依赖一本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主、并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例如学科专题网站、资源库、光盘等)相配合;教学媒体要由只是辅助教师突破重点、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转变为既是辅助教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体验与内化的工具。

多年来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经验告诉我们: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若不紧紧抓住“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和构建新型课堂教学结构”这个中心,是不会有成效的,是要付出代价的。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不能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而必须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结构”。这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之所以提出、并倡导“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全新观念与做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与确切内涵所在。

二、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理解

经过10余年的实践与总结,中国政府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

(一)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要实现这一根本目的,仅仅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一些信息技术手段是不够的。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的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上,而且对教育的发展带来更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因此,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根据社会发展和学习者的需求,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内选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这一变革的过程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过程,只有融合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作用,这才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

(二)“融合”不是一般的技术应用,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

一方面,信息技术要进入教育教学过程,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实践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提供支撑,同时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何克抗教授提出:以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只从改变“教与学环境”或改变“教与学方式”的角度(最多也只是同时从改变“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角度)去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只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的修修补补”上,还没有触及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他认为要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自觉地认识到:不能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而必须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一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结构”。这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之所以提出、并倡导“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全新观念与做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与确切内涵所在。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

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时发现,推动教育信息化不能简单地搞硬件驱动,而忽视课堂教学应用,这种方式做起来相对容易,但难以持久,并且效果也是会大打折扣的。我国教育部公开表示的基本思路就是采取应用驱动,一是要着眼于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在教与学的主战场中开展应用。这种应用应该是师生广泛参与的日常教与学的活动,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应该是对即有教学方法的改造与提升。二是要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应用、实现新的应用。也就是要从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和学习者的需求出发,以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目标来安排教育信息化工作。只有聚焦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尤其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才能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点,才能真正体现融合对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强大支撑作用。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永无止境的,技术的不断创新会给应用提供新的动力和条件,教育的需求和发展也会给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特别是在课堂日常教学中的应用,使学习者学习方式便捷化、学习支持个性化,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学习结果,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和本质,而且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是教育信息化的希望所在。

中国政府确定的“十二五”期间“三通两平台”的核心目标与任务,都是按照应用驱动的基本思路提出的。除“宽带网络校校通”属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范畴,“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都是从不同侧面强调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班班通”强调的是数字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深入普遍应用。他们提出了以建设“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三种形式推进“班班通”。“人人通”就是利用云技术为学习者提供的网络服务空间与环境,努力使每个学生或教师都可以拥有一个网络上的个人管理平台,逐步实现课 内、课外的教学、学习与交流功能。“人人通”是面向教育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强调以网络为载体,着重探索信息时代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新模式。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

2014-05-11 16:22:21| 分类: 课题 |举报|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我的照片书 |

一、理念概述:

所谓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这一定义包含三个基本属性:

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

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

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

二、指导思想: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融合对于教学过程的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它的关键就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在此前提下实现学科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整体改革,从而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结合我县教育实际,为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全体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使全体师生在信息化中受益,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关注重点、解决问题”的思路,特制订此方案。在全县推广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运用到各学科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内容的融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形式、教法的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生学法的融合。

三、工作目标:

(一)普及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二)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整合,改革教与学的模式;

(三)通过网络进课堂实现资源共享,构建高效课堂。

(四)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信息文化基础,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文化;

(五)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四、实施步骤

阶段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初步融合

教研室负责多媒体使用方法与技巧的培训,第一阶段培训力争达到骨干教师能做基本的教学课件。

1、教研室负责对初中骨干教师及学区研训中心相关学科教研员的培训。(2014年9月)

2、学区研训忠心负责对辖区学校相关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2014年10月)

3、教研室结合装备科与督导室采用抽查与定期相结合的办法,对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检查。要求每学年中学教师为50个附课件教案,小学教师为30个附课件教案。检查结果纳入督导室对学区及初中学校量化管理中。评定分优秀、达标、不达标三个等级。

4、优秀课件评比。由各学区推荐上报,必须是首创,依照“多媒体课件评分标准”(见附件一)评选设一二等奖。

阶段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高度融合

1、强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育理念培训,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力争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运用信息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2014年11月)

2、局督导组参照“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高度融合课堂评分标准”(见附件二)不定期对各校进行普及多媒体使用的课堂教学验收检查,阶段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举行信息化教学优质课评比,推出示范课。通过评选活动,全面提高我县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和教学的能力,促进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的改革,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提升我县教育现代化水平。

1、学校评选

分学科进行校级评选,按照每学科1人的名额进行选拔推荐,参照“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课堂评价标准(见附件三)将参入评选的授课教师打分排队后,学校将每学科第一名上报教育局。

2、县级选拔

由学区推荐教师参评,分设一二三等奖。

3、推出示范课

教育局将组织评委对各学区推荐上报的课例进行选拔,每学科确定一人为县级示范教师。县级示范课时间和授课地点由教育局统一安排,各学校组织骨干教师观摩,授课结束后由授课教师汇报课后反思,然后由教研员当场点评。

五、预期效果

(一)教师方面

课前多方面整合教学资源,课上应用信息技术启发学生思维、扩充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课后利用网络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不断提升业务水平。

(二)学生方面

能利用网络平台登陆资源库自主学习,实现与教师的有效互动,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三)总体效果

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造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我校素质教育水平,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努力探索信息化教学的新规律。

六、组织机构

信息化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下载倡导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倡导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5篇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一、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理解 教育是较早接触信息技术的领域之一,比如信息技术学科的出现、课程的设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

    信息技术怎样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怎样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怎样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信息技术怎样对变革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挥最大作用?为使全市教育信息化和国家......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 创建信息化特色学校,对于改革原有的教育模式,把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充分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到学校各方面工作中,加深全体师生对信息......

    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欧阳中球 2010年,县委、县政府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为重点,围绕“工业倍增”行动计划,着力实施“621工程”,全县工业经济发展速度持续加快、项目建......

    包装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汇报材料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包装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汇报材料 包装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汇报材料 ---不断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包装产业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前提......

    包装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汇报材料

    包装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汇报材料---不断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包装产业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信息化是工业化的衍生和发展。随着信息经济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

    燕山石化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燕山石化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燕山石化在经历了艰苦的创业时期、辉煌的发展壮大时期,于本世纪初经历了低潮期,地处首都受资源和环保的双重压力,使企业发展形势迷惘,突出表......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资金项目

    协议书编号: (编号由信息化推进司填写)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资金 项目协议书 甲方: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 乙方: 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下简称两化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