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案(初稿)(★)

时间:2019-05-12 17:17: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案(初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案(初稿)》。

第一篇: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案(初稿)

课题: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P82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能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思考、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获得成功体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难点:探索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小棒(可以是教师自己找人做,四根2厘米、4厘米、6厘米、8厘米)、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教授新课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三角形的定义,谁来说说看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生: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师:三角形大家都会画了吧,今天老师要叫大家亲手搭建一个三角形。要求是每一个三角形只能用3根小棒,你们想不想试一试?(这里不太说的好,4根小棒的长度怎么交代。)

这里应该提出要求,不管能拼和不能拼都要想想为什么。这里可以设计一个环节猜想,教师让学生猜,你们认为拼了会出现几种情况。生:想。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开始活动,4人小组活动(学生分小组活动)

四人还是同桌?

师:每个小组利用桌上的四根木条共搭建了几个三角形? 生:很多,师:那老师想问一下,你们有碰到3根小棒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的情况吗? 生:有

师:那么是哪3根小棒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呢?(学生反馈)生1:2 4 6

生2: 2 4 8 生3:2 6 8

这几种

师:为什么这几组小棒都不能拼成三角形,你们在拼的时候有没有思考过。

学生1:我们将较短的两根木条连接在一起与最长的一根木条相比较,发现较短的两根木条加起来还没有另外一根木条长。2+4<8 师:那么如果不是最短的2条加起来呢 怎么表示? 生:2+8>4 4+8>2 学生2:我们把较短的两根木条连接在一起与最长的一根木条相比较,发现较短的两根木条加起来不是没有另外一根木条长,而是同另外一根一样长。2+4=6 2+6=8 师:同样的 不是最短的2条加起来,怎么表示? 生1:2+6>4 4+6>2 生2:2+8>6 6+8>2(这里教师穿插一个概念 就是要学生用算式表示怎么表示。)

师:那么哪3根小棒又是可以拼成三角形的呢?你们找出几组了? 生1:4 6 8 师:就一组? 这里思考 仅仅一组 会不会太少了。生:恩

师:那你们观察这一组的三根小棒为什么能拼起来呢?

生:我发现这里较短的两根木条连接在一起与最长的一根木条相比较,发现较短的两根木条加起来比另外一根木条长。用算式表示是4+6>8。师:那么老师想问了,还有2条边加起来呢? 生:4+8>6 8+6>4 师:如果这里3种表示方法叫你用一句话总结 你怎么说。生:我们可以说是 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学生这里无法说的很准确可以叫学生翻开课本或者教师总结,大致意思说出来就好了)

师:你看课本上是这么总结的,谁来解释一下。首先我们来找出关键的字 哪些词比较重要。

生1: 任意两边 生2:大于 生3:之和 生4 :第三边 师:谁来说说任意两边什么意思?

生5:任意两边就是三角形随便哪两条边加起来的长度都比剩下来的第三条边的长度长。

生6:“任意两边”就是指三角形三边中的每两条边加起来的长度都比剩下来的第三条边的长度长。

生7(老师):也就是说任意一个三角形,它的三条边都存在这样一个特征: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可以课件出示,也可以翻开课本。)

二、巩固联系,形成能力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非常棒,你们棒在不仅爱玩,而且能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探讨,你们也能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的三角形的另外一个特征,现在你能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判断给出的三条边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能!

师:请同学们翻书到第86页,自己独立做第4题。(学生做完后汇报展示,并说明判断的方法)

学生1:(1)、(2)、(4)这三组中的线段能拼成一个三角形,(3)中的线段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我是把每组中的三条线段两两相加,再与剩下的第三条线段相比较,其中(1)、(2)、(4)这三组中的线段每两条线段之和都大于第三条线段,所以它们能拼成一个三角形,而(3)中2+2〈6,所以这组中的三条线段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2:我的结论同学生(1)一样,但我的判断方法与他不同,我是先找出较短的两条边,比较它们的和与剩下的第三条边的大小,如果和大一些,则能拼成三角形,如果和小一些,则不能拼成三角形。学生3:学生(2)的方法只是一种巧合,他没有判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所以这种方法不行。

(学生对学生(2)的方法产生了争论,学生讨论一会儿后)

学生4:学生(2)的方法是对的,因为较短的两条边之和如果大于第三条边,则说明任意一条较短的边与最长的一边之和肯定大于第三条边,这也就更进一步说明这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学生5:看来在判断某三条边能否拼成一个三角形时,用学生(2)的方法既快又对。

三、结合实际,学会运用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你们不仅掌握了判断某三条边能否拼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且还找出了最佳的判断方法。从这里可以看出,只要同学们肯动脑思考,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小明上学示意图(电脑出示书第82页示意图),如果小明想走离学校最近的路,你认为他会选择那条路上学?

学生:他会走中间这条路。师:你们是怎样判断的?

学生1:因为中间这条路是直的,其它的路是弯的,所以中间这条路最短。学生2:如果小明走通过邮局到学校这条路上学,小明家、邮局、学校则构成一个三角形,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以知道,小明家到邮局,邮局到学校这两条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即中间这条路,所以中间这条路最短。

师:思考问题既要靠直觉,更要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就像学生(2)一样。另外请问从这副图还可以看出连接两点的线中,哪条线最短?

学生:线段最短。

四、拓展延伸,丰富充实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老师欣喜地发现同学们不仅能自主、能动地学习新知,而且能将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下面老师这儿有几道题不知怎样解答,谁能帮一帮老师?(电脑出示题目)

题目一:已知两条线段a、b,其长度分别是2.5cm与3.5cm。另有长度分别为1cm、3cm、5cm、6cm、9cm的五条线段,其中能够与线段一起组成三角形的有哪几条?

学生1:长度分别是3cm、5cm的两条线段中任意一条线段能与a、b组成一个三角形,因为3+2.5>3.5,2.5+3.5>5。

学生2:长度分别是1cm、6cm、9cm的三条线段中任意一条线段不能与a、b组成一个三角形,因为1+2.5=3.5;2.5+3.5=6;2.5+3.5<9。

题目二:用长度为2cm、2cm、6cm、6cm、6cm这五条线段中的任意三条线段拼成一个三角形,你能拼成几种不同的形状?拼成的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1:我用长度为2cm、6cm、6cm三条线段能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的长度相等。

学生2:我用长度为6cm、6cm、6cm三条线段能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都相等。

学生3:我用长度为2cm、2cm、6cm三条线段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因为2+2<6,所以他们不能拼成三角形。师:刚才学生

1、学生2所说的三角形是两种较特殊的三角形,这些三角形我们将在下次课中学习研究。

题目三:用15根等长的火柴棒摆成的三角形中,最长边最多可以由几根火柴棒组成?

学生1:我想最多可以由9根火柴棒组成。学生2:我觉得最多可以由8根火柴棒组成。┈┈

师:同学们敢于大胆猜想,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很好。不过同学们如果能通过实践,讲究事实依据,用理由来说服人那就更好了!

(学生分小组讨论、拼摆)

学生1:我们通过实践知道,最长边最多可以由7根火柴棒组成。

学生2:我们通过讨论知道,最长边最多可以由7根火柴棒组成。此时另外两条较短的两条边的和为8,大于最长边7,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可知,此时能拼成三角形,且最长边由7根火柴棒组成,为最多。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非常棒,不仅能猜想,而且能通过实践,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老师为你们骄傲,我相信,只要同学们一如既往,灿烂的明天一定会与你拥抱。

第二篇:三角形三边关系教案

三角形边的关系

瓦房店中心小学

四年级

吴艳双

【教学内容】: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三角形定义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特征,即“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也为今后学习三角形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打下基础。三角形边的关系的定理主要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依据,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教材积极创设了动手操作的情境,力求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体会并进行归纳总结。同时,也让学生对演绎推理和反证法有初步的了解。

【学生分析】

对于三角形,学生并不陌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和三个角,以及三角形稳定性的知识,这些都是学生进一步进行学习的基础。学生乐于动手,喜欢实践,并在前几年的学习中,掌握了一定的实践方法和思考方式,同时比较善于发现和总结,这也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能判 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动手操作和观察、操作、分析、比较等活动中,经历三角形三边 关系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经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过程,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征,准确理解“任意”的含义。

【教具】:准备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瞧,这是一个什么图形?(三角形)2、3、4、5、6、你知道什么是三角形吗?(谁来说)(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你会围三角形吗?(会)我们在围三角形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看来你一定是个细心的好孩子)

如果老师任意给你三根小棒你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大胆地猜一猜(能---不能)

想不想动手来围一围,验证自己的猜测。(想)

现在拿出你的学具,来围一个三角形,老师给你一分钟的时间,看谁围的最快最标准。

时间到,放下你手中的学具,无论你围成还是没围成都请坐好。我们来汇报一下,请围成的同学举手(噢,很多)

请没有围成的同学举手,你们怎么没有围成呢?是不是老师给你们的时间太短了?(不是)那是为什么呢?7、8、9、10、老师来采访一位同学?

11、看来用任意三根小棒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同学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想)

12、好,这节课我们共同走进三角形边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1、2、3、4、5、6、7、三角形的三边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拿出手中的尺子来量一量小棒的长度,取整厘米(量好之后坐好)

谁来汇报一下你的三根小棒分别多长?(学生汇报)

到前面来给同学们展示,谁和他的数据一样,请举手,围成了吗? 还有谁也围成了,但是数据不相同,有和他一样的吗?请举手。还有围成的吗?(5、10、15)

到前面展示给同学们看。(能围成,动手围,不能围成说理由)

刚才我们看学具不明显,现在我们清电脑博士来帮忙,请看大屏幕。(围成了吗?你发现了什么?相加等于第三边)继续汇报还有没围成的吗?

现在你知道三条线段在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了吗?小组同学研究研究。8、9、10、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想法。(你们小组总结的特别到位)

11、同学们知道了两条段的线段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条边的时候一定不能围成三角形,那三条线段在什么情况下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小组同学讨论)

12、哪个小组同学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13、在这小组同学的汇报中,我们听到了智慧的声音,你们听到了吗?(任意)

14、什么叫做任意啊?(随便)

15、谁能用具体的实例来给同学们解释一下(任意)

16、现在你们理解了吗?请打开书 页,读一读记在心里

17、读一遍,这就是三角形边的关系

18、老师这里还有三条线段,a、b、c,我也不知道谁长,也不知道谁短,但肯定不是0,它们具有什么关系,它们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三、巩固练习

1、同学们总结的特别好,老师听说大头儿子也学习了三角形边的关系,想和同学们比一比,你们有信心吗?

2、说一说,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真聪明,掌声鼓励)

3、大头儿子拿着小木棍去商店。你帮他选择一条合适的路。

4、选一选,大头儿子该选多长的合适呢?

5、大头儿子在同学们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任务,爸爸也奖励给他两根小木棍。这是我国的国家大剧院,它就是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建造的,同学们好好学习,老师相信同学们将来一定能设计出比它更宏伟的建筑。

四、我们一起来回忆回忆,我们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呢?

五、总结,我们是怎样知道三角形边的关系?

我们做了实验,得到了很多数据,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和对数据的分析,我们概括出了三角形边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试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数据对我们的帮助也很大,老师也希望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对我们解决问题也有更大的帮助。

六、布置作业

用我们今天学习的方法和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七、板书设计

三角形边的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a b c 10 10 10 5 10 15 a+b>c 10 10 15 4 6 15 a+c>b 7 10 15 5 8 15 b+c>a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力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采取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概念,掌握知识,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提出数学问题,激起学生探索愿望

“关于三角形同学们已有初步认识,都知道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但是关于三角形还有很多数学问题呢!”学生感到亲切、好奇,但问题没有明确指向,“先知”的学生不能随口说出。接着老师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如果任意给你三根小棒当作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有的学生不加思考认为“能”,在仔细一想“不一定”。激起学生动手实验进行探究的愿望。于是我设计了实验一:为每个人准备个三根小棒,而且每一个人的小棒不是一样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体会不是任意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也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

二、在活动中探索,感知探究特性。

学习活动中,孩子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孩子或许会相信你告诉他的,但他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经历的事,这就是一种“体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有必要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让学生经历特性得出的全过程。因此激起学生疑问后,教师适时组织数学实验来“解释”,这时学生抱着积极的心态来参加数学活动.学生进行实验二: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小组动手实验,用六组小棒围三角形,并将实验情况记录在表中。(单位:厘米)①10.10.10②10.10.15③7.10.15④5.10.15 ⑤ 4.6.16<6>5.8.15。这一环节的教学,因为小棒较粗出现了误差,尤其是第四组5.10.15三根小棒在围三角形时,有的认为可以围成,有的认为围不成。于是我用课件进行动态演示,让学生反复观察5.10.15这组小棒的动态围图过程,同时用5+10=15,15和15 两条边重合了,进一步说明这组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些操作、交流、探索、发现虽然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是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因此是十分有效的。教学难点就在学生的操作活动中迎刃而解了。

通过亲自执教《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课,我深刻体会到:要上好一节小学数学课不是那么简单的,尤其是这种动手实验、操作性强的课,学具的制作非常关键,对于小棒或纸条的粗细、长短、宽窄都要有严格的要求,学生的动手实践和操作基础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对学生多加训练,注重培养。

第三篇:三角形三边关系教案(通用)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案范文(通用7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角形三边关系教案范文(通用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案1

课件简介:

第二课时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猜想验证,发现揭示并初步应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即“三角形的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体验“做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经历探索、发现、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过程,增强勇于探索的精神,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感受数学的严谨和探究数学成功的喜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和交流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姚明是同学们熟悉而喜爱的篮球明星,他高大而帅气,有人说:“姚明特厉害,他一步就能迈3米”,对于这个说法,你信不信呢?

(背景资料:姚明身高2、26米,体重140、6kg,腿长约1、30米)

实验探究

1、分组实验:

每组准备四根木条或硬纸条,分别长为4cm、6cm、7cm、11cm尝试实验从其中任取三根首尾顺次相接来摆三角形,试试是否成功?做好实验记录、2、交流发现:

问题1: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呢?说说哪次试验是失败的,为什么?

问题2:从实验中你能发现什么呢?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案2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62面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及两点间距离的含义,并在操作、观察、归纳等活动中发现、理解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性。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观察、归纳的能力。

3、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两点间的距离。

1、出示三角形ABC:从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三角形有哪些特性?

2、三角形里藏着的知识还多着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角形。

3、从A点到C点,可以怎么走?相同速度时走哪条路更快到达C点?

4、如果增加一条从A点到C点的线,还是AC最短吗?

5、你怎么证明?(可以测量)

6、从比较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即两点间线段的长度最短,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

7、再来观察三角形ABC:能用算式表示AC短于另一条路吗?(AB+BC﹥AC)如果要从B到C呢?AB+AC﹥BC吗? AC+BC﹥AB吗?是不是三角形中两条边相加都会大于另一条边呢?下面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纸条,从中选择三根纸条,拼拼看。

⑴证明要用数据说话,你打算怎样做?

⑵拿出纸条后在自由本上记录三根纸条的长度,然后拼拼看,能拼成就在刚才记录的旁边打上对钩。

⑶学生开始拼

⑷学生汇报,并板演拼的过程。

⑸师记录(可以拼成的有:①15厘米、15厘米、15厘米,②15厘米、11厘米、11厘米,③15厘米,11厘米,8厘米,④8厘米、7厘米、5厘米。不能拼成的有:①15厘米、8厘米、7厘米,②15厘米、7厘米、5厘米。)

2、观察:能拼成三角形的三根纸条是否符合我们刚才的猜想?

⑴学生观察并计算

⑵全班汇报交流

⑶从刚才的交流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即:三角形里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⑷再来观察另外两组数据,为什么不能拼成三角形?学生观察思考。

⑸同桌交流。

⑹全班交流。即:三条边中若有两条边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就围不成三角形。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就是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判断下面各组中三条边能否围成三角形教案。单位:厘米

⑴9、7、6 ⑵8、5、3 ⑶20、15、7 ⑷17、8、8

①学生判断 ②交流判断的结果及判断的方法 ③从刚才的交流中同学们发现,要判断三条边能否围成三角形,其实只需要判断什么就可以了?

4、小结:同学们通过提出猜想,操作验证并归纳,我们发现了三角形的另一个特性,就是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而猜想、操作、验证、归纳能都是学生数学的重要方法。

三、练习

1、在能围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对钩。单位:厘米

⑴3、4、5 ⑵3、3、3 ⑶2、2、6 ⑷3、3、5

学生判断后全班交流。

2、用下面的6根小棒,你能摆出几种三角形(单位:厘米)2、2、5、6、6、6

⑴学生独立思,并记录

⑵全班交流。(①6、6、6 ②6、6、5 ③6、6、2 ④6、2、5)

3、现在有两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8厘米和10厘米,请问另外一根小棒的长度可以是多少厘米?最大呢?最小呢?你是怎么想的?

⑴学生思考

⑵全班交流

⑶讨论方法

四、评价反思

1、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

2、我们是怎样研究这个问题的?

五、作业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能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在探索体验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有条理的思考。通过学习,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难点:

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准备:

课件、不同长度纸条若干张、实验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情境图。

政府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想一想从老师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以走?

(学生通过观察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说出这样几条线路:从老师家直接到学校;从老师家经过政府再到学校,或者从老师家经过新华书店再到学校。)

师:你觉得老师走哪条路最近呢?为什么?

(学生会说出中间这条线路最快,但原因说不清楚。)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从数学的角度眼研究为什么走中间这条路最近。

2、大胆猜测

师:请同学们观察,在这幅图中,你可以发现几个三角形?

(学生边说边用手指出两个三角形)

师:在每个三角形里,老师从家直走到学校的路程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走旁边的路走过的路程又是这个三角形的'什么呢?

师:根据大家的判断,你们猜猜看,三角形三条边之间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通过观察会猜出: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教师板书。

师:是不是所有是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你们能肯定吗?

现在,我们就用数学方法来研究一下,看看三角形中,三边的关系是怎样的?

揭示课题: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二、自主探究

动手实验:用三张纸条摆一个三角形。

师:同学们的桌上都有一些不同长度的纸条,请大家随意拿三张来摆三角形,看看有什么发现?(同桌合作)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经历拼一拼、移一移等操作活动,探索、归纳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抽象概括能力,积累活动经验。

3、渗透模型思想,体验数据分析,数形结合方法在探究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

理解两条线段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时不能围成三角形,理解任意二字的含义。

教学资源:

小棒、多煤体课件。

教学过程: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研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课件)主题图。小明上学,你猜他会走哪条路?这条路与其他两条路相比有什么特点?(中间这条路直直的,是一条线段,上面哪条路是两条线段组成的,下面这条路是一条曲线。)小明为什么走中间这条路?(这条路最短)课件演示:三条连线比较长短(师:两点之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2、实物展台上放三根小棒:,现在这样围成三角形了吗?谁来围一围?刚才没围成三角形,现在就围成了,围成三角形的关键是什么?(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3、如果从三根小棒中拿走一根,剩下的两根能围成三角形吗?能想办法变成三小棒吗?(把一根小棒剪成两段,变成三根小棒)把两根小棒变成三根,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课题;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二、操作演示,观察发现。

1、(课件出示四根小棒)有四根小棒6、5、3、2(单位:厘米)

2、任意取三根摆一摆三角形,会有几种情况?(课件:①6、5、3;②6、5、2;③6、3、2;④5、3、2。

3、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并填写好学习单,小组交流有什么发现?。

4、组织全班交流:学生边说,老师边课演示。第一种情况

6+5>3,6+3>5,5+3>6;第二种情况:6+5>2,6+2>5,5+2>6;第三种情况:6+3>2,6+2>3,3+2<6;第四种情况;5+3>2,5+2>3,3+2<5。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在能拼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单位:cm)

四、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案5

教学理念:

1、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之内容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一个内容,它是在熟悉了什么是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力求从实验入手,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判定如何才能搭成三角形,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大胆猜测、操作验证、修改完善、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最终发现三角形中三边之间的这一特殊关系。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操作经验和研究经验。

2、以活动为基础,在活动中探究新知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亲身实践”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本节课的设计我改变了“教师重讲知识、学生轻听知识”的模式,而是改为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作为目的,使学生的主题地位得到了落实,学生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让学生经历探究数学的过程:猜测————实验————结论,感受数学思想在生活、学习中的应用。

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想象猜测,近一步深化空间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猜测、实验,研究什么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发现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教法方法:

采用问题性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并结合先进手段实施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法指导:

通过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活动,达到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目的;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合作意识,养成及时回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渗透新课

师:今天我们打开课本的82页来认识一位小朋友——小明,你们看,他在干什么?

生:他去上学。

师:小明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线?(观察后指名说)

生:3条。

师:现在小明遇到麻烦了,我们帮帮他的忙好吗?

生:好。

师:小明今天想快一点去学校走哪一条路最近?(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然后指名说)

生:走中间哪一条路最近。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为什么呢?谁来说一下自己的理由?

生:我量出来的。

师:谁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直走进,拐弯走远。

生:我们以前学过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有的是用测量的方法知道的,有的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有的是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但是生活中的这些路线我们是不可能用尺子去量出他的长度的,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师:下面我们就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知识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从小明到邮局再到学校近似于一个什么图形呢?

生:三角形。

师 :那中间这条路线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走旁边的路线实际是三角形的什么呢?孩子们仔细看一下?

生:另外两条边的和。

师:根据大家的判断,走过的三角形两条边的和要比第三条边长。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

【设计说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给学生创设出认识的生活情景,很自然的引入课题,容易产生亲近感。但后来的知识障碍让学生感到用以前的知识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必须用一种新的知识来解决,从而激发求知欲望,为下一步的探索新知做好铺垫。】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实验一:从准备好的小棒中任意取出三根摆一个三角形,观观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动手操作。交流结果。

生:能。

生:不能。

师:有的同学用三根小棒摆成了一个三角形,而有的同学没有,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下面我们就对这两种情况做一个深入的研究。

【设计说明:学生自然已经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但对于什么样的三根小棒能摆成一个三角形还处于模糊状态。此时的两种结果正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实验二:进一步研究在什么情况下能组成三角形?

(1)从小棒中任意拿出三根,看观能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把能摆成三角形和不能摆成三角形的情况分别填写在表格实验内。

小棒的长度(厘米)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案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82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不同长度不同颜色的小棒若干根,实验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看,图上这些地方你们都熟悉吗?

(我们的学校、鼓楼商场还有学校后门的建设银行。)

师:如果把我们学校大门到建行看成一条直路的话,把这三个地方连接起来,就成什么图形?

师:老师从学校大门口到建行去取钱,有几条路可走?猜一猜我会走哪条路呢?为什么?

师:老师在银行取了钱后,现在要去鼓楼商场购物,又有几条路可走?我会走哪条路?

师:老师现在要回学校,我又有几条路可走?我又会选择哪条路呢?

师: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认为在三角形的线路中走其中一条边的线路比走另外两条边组成的线路近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师:大多数的同学都是从生活经验中发现走两条边的线路比走另一条边的线路远。那么,有没有别的办法证明我们的这种判断是正确的呢?

(学生困惑,沉默不语、)

师:今天我们就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一下,看看在三角形中,三边的关系是怎样的?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二、设疑激趣,动手探究

师:(设疑)用小棒代替线段。请看,老师这儿有红、蓝、黄色的小棒若干根,任意拿三种颜色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色的三角形吗?(学生会出现能围成和不能围成两种情况。)

师:有两种意见,到底谁的猜测是正确的呢?让我们动手操作后再谈自己的发现。

师:我请一位同学上来任意拿出不同颜色的三根小棒,看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同学看。)

师:这位同学围成三角形了吗?(根据学生的情况将数据填在表格中)你们想不想试试?

师:请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小棒,要求用三种颜色的小棒围三角形。看看哪些长度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哪些长度的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同桌分工合作,一个同学围三角形,然后读出小棒上标出的长度;另一个同学作记录。

(单位:厘米)

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红、蓝、黄)的长度分别是: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操作活动和计算观察,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2、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和发现活动,经历操作、发现、验证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乐于探究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

2、复习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提问: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关于三角形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忆三角形的特点: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3条高……

3、导入新课。

三角形还有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例题3: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2、操作交流。

(1)学生从自己准备的四根小棒中选出三根小棒来围一围,看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

(2)小组交流。

布置学生将各自的操作情况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

(3)全班交流,指名回答:你选择的是哪三根小棒,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回答预设:

①选择8cm、5cm、4cm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②选择5cm、4cm、2cm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③选择8cm、4cm、2cm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④选择8cm、5cm、2cm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追问:第③种情况和第④种情况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

引导学生认识到:第③种情况中,4cm、2cm这两根小棒太短了,三根小棒不能首尾相接;第④种情况中,5cm、2cm这两根小棒太短了,三根小棒不能首尾相接。

教师小结:因为4cm+2cm8cm,5cm+2cm8cm,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

3、探索规律。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当两根小棒长度相加比第三根小棒短时,不能围成三角形。那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又有什么特点呢?

(1)布置探索任务。

从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中任意选出两根,将它们的长度和与第三根比较,结果怎样?

(2)学生独立探索。

(3)交流汇报。

第①种情况:4+58、4+85、5+84;

第②种情况:4+25、4+52、5+24。

小结:任意两根小棒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根小棒。

4、验证规律。

提问: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吗?

(1)画一画:用三角尺画一个三角形。

(2)量一量:量出三角形的各边长度。(单位:毫米)

(3)算一算:算出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长度的关系。

(4)总结规律。

提问:通过验证,你发现三角形三边的长度有哪些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追问:对于“任意两边”这四个字,你是怎么理解的?

5、议一议:如果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8厘米、5厘米和3厘米,能围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5厘米长的小棒和3厘米长的小棒长度相加等于8厘米,并没有大于8厘米,所以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78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再组织交流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教师可以介绍用两短边的和与第三边比较。

2、完成教材第78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是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度,求第三条边的长度范围。题目提供了四个答案让学生进行选择,降低了思维难度,学生在练习时可以进行尝试。在学生完成后,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第三条边的长度范围,即“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四篇:三角形之间的三边关系教案

《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教案

兴安小学

尹华莉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弄清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它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和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在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总结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学难点:理解三边关系中的“任意两边”。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课件出示小明上学的路线)师:小明去学校一共有几条路可

走,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

生: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走哪条路更近,但不能表达不出其中蕴含的道理。

师:看来,三角形三边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是什么呢? 生:猜想

(适时板书课题: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二)合作探究

活动

一、动手操作,大胆猜想。

师:为每位学生提供小棒,生按照操作提纲,(出示提纲)试着围三角形。

(操作提纲

1、任意选择三根小棒,动手操作,看能否围成三角形。

2、填写表格,做好记录。

3、多选择几组进行实验。

实验记录表

组别 所选小棒的长度(厘米)能否围成三角形 1()

()

()2()

()

()3()

()

()4()

()

()„„)

生:在围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能围成和不能围成两种情况。师设疑:为什么都是三段小棒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不能够围成一个三角形呢?这里面隐藏着什么秘密?

活动

二、小组合作,通过算算想想,深入探究。师:(出示算算想想提纲)

1、算一算能围成三角形的任意两根小棒的和与第三根小棒之间的关系。这说明什么?

2、算一算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任意两根小棒的和与第三根小棒之间的关系。这又说明什么?

让学生观察表格结果,说一说不能摆成三角形的情况有几种?为什么?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又有什么规律?

生:通过算算想想,合作得出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从而认识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并找到了判断三根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的简便方法。(板书: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在这里要特别强调对“任意”二字的理解,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认识得到深化。

(三)前后呼应,快乐生成师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三条边的一个规律,你能用它来解释从小明家到学校哪条路最近的原因吗?

生:用自己的发现解释。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生成新知,生成能力,生成智慧。

(四)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1、课本45页第10题。

2、课本43页第2题。

(五)小结

让学生自己说收获,梳理一下今天所学习的知识。多找几个学生说一说,给他们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

(六)测试(课件出示测试题)

学生独立完成,师生共同矫正。

(七)拓展(出示拓展题)拓展:

用长度为2cm、2cm、6cm、6cm、6cm这五条线段中的任意三条线段拼成一个三角形,你能拼成几种不同的形状?

此题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灵活处理。

四、板书设计

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最短两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 最短两线段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

五、教学反思

《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节课,我预设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探索与发现,掌握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在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前估计学生自主发现并归纳出三角形之间的关系会有困难。教学后主要有以下感想:

(一)、体现数学生活化。课一开始,我举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引人课题,通过具体情境中的问题使学生感悟到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然后展开实验,在实验证实三边关系之后,让学生重新回到开课时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把刚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前后呼应,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突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放手实验,自主创新。课前为学生准备了各种厘米长的小棒,课堂上我大胆放手让他们合作探索“哪些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哪些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找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实验后,通过集体汇报、投影展示、交流辩论,纠正了误差后来说出了自己的发现,他们竟然发现了三角形两条短边大于第三边的规律,这是最简洁的表述,也是预料之外的惊喜。最后我只是顺水推舟地点拨一

下其它两边跟第三边关系会怎样,学生立即的出三角形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实验操作,尝到了自主获取新知,自主创新的喜悦,增添了学习数学的乐趣。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数学教学中,引导者只要肯放手,给学生一个空间,一个平台,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

(三)、注意课堂评价,激励学习热情.这个班的学生特别喜欢表现自己,最在意得到老师的表扬,根据这一特点,我总是不失时机的给他们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实现自己愿望激励他们开展思维挑战,充分发挥学习潜能,照顾后进生,不断地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如:“我最喜欢能展示自己独到见解的同学”、“这个发现老师佩服、真能干!”、“某某同学表现越来越棒啦”由于学生积极性得到了调动,课堂上交流与互动不断地出现高潮。

(四)、各种教学手段并用,提高课堂效率。这节课有选择的运用了实物投影、课件等教学媒体.学生有异议的实验操作放在实物投影上展示,解决了学生实验过程中的疑惑,使实验结果得到证实,使学生感受更加深刻。对一些图形的操作,高密度的信息与问题使用课件操作,这样变抽象为直观,使数学课变的更生动形象更有趣味性,还可以增加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密度和效益

第五篇: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反思

让数学课既“有营养”又“好吃”

字数:2592 字号: 【大 中小】

《三角形三边关系》是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是三角形的重要性质。了解这一知识,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而且可以利用它解决很多日常生活问题。教材在例题之后编排了以下几道习题。

【教材呈现】

原题1:下面哪组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

面画“√”。

原题2:一个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是12厘米和18厘米,第三条边的长可能是多少厘米?在合适的答案下

原题3:先量出下面两根小棒的长度,再想一想,能和它们围成三角形的第三根小棒的长可能是多少厘米?

原题4: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走哪一条路最近?

在实际教学中,逐一解决以上习题固然能巩固“三角形任意三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点,加深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但是,总是以小棒为载体,运用结论进行判断和选择,学生始终感觉在进行数学训练,兴趣淡然,体会不到这一知识内涵的丰富性以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此,我对练习进行了重新设计。

【教学片段】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知道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都是大于第三边的。这个知识在生活中用处可大着呢!不信,你看!

第一组:

师:木匠王师傅要找三根木料做一个三角形,他挑出了这样三根,能做出来吗?出示:

生:不能,因为第二根加第三根小于第一根。

师:只判断这两根就确定啦?

生:我觉得只要有两条边的和小于第三边就肯定不行了。

师:那你为什么不先判断第一根加第二根,或者第一根加第三根呢?

生:第一根最长,再加一根更长,肯定大于第三根。

师:那能不能围成,最关键是看什么?

生:两条短一些的边加起来大于最长的边。

师:哦!难怪你们这么快,原来还有这个窍门啊!

第二组:

师:王师傅试了试,果然做不成三角形。无奈之下,换了一根。这回,能做起来吗?

出示:

生:还是不能,因为第二根加第三根的和等于第一根,还是围不成。

师:为什么选7+3来判断?

生:因为7和3是较短的。这一组如果符合要求,其余的也一定符合要求!

师:说得真棒!

第三组:

师:王师傅两次都没做起来,有些不高兴了,他拿起锯子,把最长的一根锯掉了一段!这回,他成功了吗?

出示:

生(很失望):还是没有!

师:怎么又失败了呢?这最长的一根已经被锯短了呀!

生:不对,因为这一锯,让第二根成为最长的了,3厘米加3厘米小于7厘米,两条短边加起来小于最长的边,还是做不成!

第四组:

师:王师傅一气之下,把这根锯短的扔掉了,他决心重新寻找!你们能给王师傅一些建议?(取整数)

出示4:

生:5厘米。

师:可以吗?

生判断:3厘米+5厘米>7厘米,能围成三角形。

生:8厘米也可以。

师:行吗?其他学生判断。

……

师: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有道理!王师傅想,你们要是能给我个范围就好了!

生交流,汇报。

生:我认为只要大于4厘米小于10厘米都可以。

师:为什么?

生:如果正好是4厘米,那么3+4=7,围不成,所以要比4厘米多;如果正好是10厘米,那么3+7=10,也围不成,所以要比10厘米少。

师:看来,第三根的长度除了要比两根之和短,还有什么要求?

生: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师:有了大家的建议,王师傅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木料!

生不禁欢呼……

第五组:

师:王师傅完成了任务!一看时间,不早了,得赶紧回家!

出示:

师:王师傅从木料场回家,有几条路可走?他会选择哪一条路呢?

生:中间一条。

师:为什么?

生:两边的路是弯曲的,中间的是直的,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师: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能解释吗?

生:中间一条路和两边的路合在一起,可以看作两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又是大于第三边的,所以中间的路最近。

【设计思考】

特级教师吴正宪提出,要让孩子享受既有“营养”又“好吃”的数学学习,单调的练习题如何烹饪成适合孩子的美味?本节课,主要做了以下思考:

有“营养”,要有明确的目标定位。课前,我首先对教材中安排的4道习题进行了研究。题1是根据每组中3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是否能围成三角形,巩固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认识,强化对三角形特征的认知。题2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三角形的两条边,讨论第三边的长度所在的区间,并选择合适的第三边的长度,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发展空间观念。题3要求先测量长度,再判断能与之围成三角形的第三根小棒的长度。促使学生在寻求第三根小棒长度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三角形两边长度的差小于第三边的认识,进而加深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认识与理解。题4则是让学生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

以上习题的训练目标成为我练习设计的首要定位,即:无论以何种形式呈现,内在的达成目标应该是既定不变予以落实的。

有“营养”,要有助于提升思维能力。

教材习题是通过不同的要求,达成学习目标的,但每道题在独立练习时,目标指向性比较单一,一道题解决一个问题。而关于三边关系的知识,内在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三条边中任意一条边长度的改变都有可能引起整体的变化。是否可以通过“变式”来沟通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不断的思维转换中加深对三边关系的理解?这一想法成为练习设计的落脚点。于是梳理不同类型三角形的特点并有机串联,第一组是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类型,通过追问,引导学生得出判断的简便方法,只要判断两条短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即可。第二组呈现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情形,用于巩固。第三组则在第二组的基础上,将最长的变为最短的,此举,从形式上来看,只是改变了一根小棒的长度,但从本质上讲,此时三角形三边的长短关系则发生了变化,较短边不再是前两组的7和3,而是3和3,这就促使学生重新审视三边长度整体把握后再作判断。第四组只给定两根小棒的长度,思考第三根小棒的长度区间,不仅考虑两根之和大于第三边,还要考虑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最后一组将知识应用于生活。此环节没有出示过多的习题与要求,只是在一组练习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变式,由浅入深,逐步提升思维含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好吃”,要能激发儿童兴趣。

很多学生抱怨数学冰冷、枯燥、无趣,那往往是因为我们将原本鲜活的内容生硬地呈现在了学生面前。课堂上,学生为了做题而做题,数学与生活成了两张皮,学生丝毫体会不到所学的数学知识离开了课本在生活中能有何应用?儿童的心理特征决定了只有有趣的,才是他们愿意学的。激发学习兴趣,理应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上述案例中,笔者反复思量,寻找与三边关系紧密结合的生活原型,创造性地设置出木匠王师傅做三角形的情境,学生在帮助王师傅寻找合适木料的过程中,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体会到了问题解决后的愉悦之情。

“好吃”,要站在儿童立场解决问题。

所谓儿童立场,简单地说,就是教师要能够换位思考,把自己当作儿童,以儿童的眼光看待事物,以儿童的视角考虑问题。我们常常以成人的眼光审视严谨系统的数学,并以自己习惯了的教学方式将数学“成人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课堂上,常常忽视了童年期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失去了儿童的情趣。上述案例中,教者就抓住了儿童爱听故事的年龄特点,为数学问题创设生活情境,在情境中生动地讲述故事,王师傅找木料,换木料,锯木料,扔木料,一波三折,环环相扣。当王师傅总是找不到合适的木料时,学生们不禁发出一阵阵叹息,继而迅速投入到紧张的思考中。当王师傅在大家的帮助下终于完成任务,学生们竟不约而同地发出“耶……”的欢呼声!课堂上,既有人物情感的相互交融,又有学生思维的深度撞击,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分析、讨论、质疑、归纳过程中,学生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认识不断丰富,理解更加深刻。有位老师听课后不觉感叹:数学课上成了“故事课”,不要说学生,连我们也意犹未尽啊!

作为教师,我们要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用心研究,尽可能地丰富习题内涵,让习题承载多重训练目标。同时用智慧创造,让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思维不断得到提升。唯有“营养”与“好吃”兼而有之,才能烹饪出学生喜欢的数学课堂。

下载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案(初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案(初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82例3的内容及练习十四第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等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82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三角......

    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边关系

    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边关系 教具学具 课件、用木条(或硬条)钉成的三角形 教学设计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1.我们已经知道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1 [片断一]:动手操作,产生问题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封闭图形,今天,老师想让同学们......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三角形三边关系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四年级上册)》34~35页。 [教学目标] 1.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能围......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77、78页例3、练一练.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分析、讨论等数学活动,探索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经历三角形......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科书第82页例2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知道三角......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会用该结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