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班综合活动《小蝌蚪找妈妈》详
大班综合活动:小蝌蚪找妈妈
寿州幼儿园 执教:湛友冉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故事内容,熟悉故事中主要角色和情节。
2、了解蝌蚪变成青蛙的成长过程,懂得要爱护青蛙。
3、在游戏中体验角色的情感,感受集体游戏的快乐。活动重难点:
理解故事内容,熟悉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和情节,尝试角色表演。活动准备:
1、教学课件。
2、各种动物头饰,简单的池塘环境布置。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1、猜谜语,引出课题。
教师:“大大的脑袋,黑黝黝,细细的尾巴水中游。” 它是谁? 教师:暖和的春天来了,小蝌蚪快活的游来游去,你知道小蝌蚪是怎么游的吗?请你学一学。
2、情境游戏:小蝌蚪游玩。教师:走,我们一起游玩去!
师幼随歌曲《小蝌蚪找妈妈》前半段自由的在“池塘”里游玩。提问:刚才你听到小蝌蚪要找谁?(妈妈)
它们找妈妈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有趣的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欣赏《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课件,理解故事内容及情节,学说对话。
1、提问:小蝌蚪看到谁想起了自己的妈妈? 它们跟鸭妈妈互相说了什么?用图表示,练习对话。
2、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先后遇到了谁?(鱼妈妈、乌龟妈妈、鹅妈妈、青蛙妈妈),它们互相说了些什么?用图表示,学说对话。
3、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它们的妈妈长什么样?
4、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成长课件。
教师:小蝌蚪一天天长大了,它们变成了小青蛙,小蝌蚪是怎么变成小青蛙的?(看课件)
小结:小蝌蚪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它们的小尾巴呢?不见了,小蝌蚪变成小青蛙了
三、角色表演《小蝌蚪找妈妈》。
教师: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有趣吗?你们想不想表演? 分配角色,幼儿戴上头饰表演。
四、欣赏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片段,懂得要保护青蛙。教师:小青蛙是我们的朋友,它们每天都在忙着捉害虫,我们应该怎么做?(爱护它)可是有人却在伤害它,你们看!
提问:故事中的人这样做对吗?我们平时应该怎样保护青蛙?
五、情境游戏:小青蛙捉虫。
小青蛙又要捉虫去啦!我们学青蛙捉虫去!活动结束。
第二篇:大班小蝌蚪找妈妈
大班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执教者:李春燕
一、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成长过程。
2、能够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
3、尝试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清楚地表述画面内容,并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表演故事。
二、活动准备:
故事录音带、课件、图片
三、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课题。
1.师:今天李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有趣的谜语,我想请聪明的小朋友们来猜一猜、看看那谜底到底是什么? 大大的脑袋,黑黝黝,细细的尾巴水中游!”
幼:小蝌蚪。
2.(出示小蝌蚪的图片)
师:这就是小蝌蚪、它有着大大的脑袋,黑黑的身体,还有一条小尾巴。
师:小蝌蚪一出生,还没睁眼睛时,它的妈妈就出去了,所以啊,它们并不知道它们的妈妈是谁。有一天,岸上来了两只小鸡。它们说说话就变成了好朋友,母鸡妈妈来找小鸡了。小蝌蚪们看见了就想起了自己的妈妈,但是小蝌蚪们不知道自己的妈妈张什么样?所以啊?他们想了个办法,发出了一张寻人启事,让我们来看看寻人启事上写着什么,上卖弄写着:我是小蝌蚪,我非常想念我的妈妈,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是谁?它在哪儿?我听说大四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一起找找妈妈吧,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
幼:愿意!
师:恩,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好孩子呀!那让我们一起来帮小蝌蚪找妈妈吧!
(二)、教师分段说故事,师幼互动,幼幼互动。1.教师朗读虾公公那段故事,师幼表演
师: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路上碰到了谁呢?
师:小蝌蚪们是怎么问虾公公的?虾公公又是怎么回答的?(两个问题连在一起问)幼:请问我们的妈妈在哪里!你们的妈妈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宽又大。好孩子到前面去吧!师:恩、xxx小朋友说的真棒!那么下面我想请位小朋友们来扮演一下小蝌蚪的角色,我来扮演虾公公。
师: 经过虾公公的提示后,小蝌蚪又继续往前游。在下面的过程中它们找到妈妈了吗?让我们一起陪小蝌蚪们找找!
2.出示大鱼的图片,讲述第二段故事,幼幼表演
师:这是谁啊?
师:哦!这是一条大鱼!大鱼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宽又大,小蝌蚪们看见把它当成了妈妈,就迎上去叫:‘‘妈妈.......
师:大鱼是小蝌蚪的妈妈吗? 幼:不是。
师:恩,那它们为什么会把大鱼当成妈妈?为什么会认错?
幼:因为虾公公说它们的妈妈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宽又大,大鱼正好也是这样的。所以认错了妈妈。师:恩,因为大鱼也有这样的特征。小蝌蚪们叫了大鱼妈妈以后,大鱼妈妈对小蝌蚪说了什么?小蝌蚪又是怎么说的?
幼: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只有四条腿… 小蝌蚪很有礼貌的说了声谢谢!师:恩,你说的真棒!下面我想请小朋友们来扮演小蝌蚪们,一位小朋友扮演大鱼妈妈。
师:恩,小朋友们表演的真棒!可是啊!小蝌蚪们还是没有找到妈妈,让我们在一起帮它们找找!游啊游,游啊游,这次小蝌蚪们看到了谁呢?
3.出示螃蟹的图片,幼儿猜故事情节,教师讲述故事,全体表演。
师:这是谁啊?
幼:螃蟹。
师:那你们来猜一猜小蝌蚪看到螃蟹后,会对螃蟹说些什么?螃蟹又会怎么回答小蝌蚪?
幼:叫螃蟹妈妈;螃蟹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
师:恩,让我们来听一听故事里是不是这样讲的。
师:果然,蝌蚪看到螃蟹就叫螃蟹“妈妈、妈妈”。你们真聪明!然后螃蟹是怎么回答小蝌蚪的啊? 幼: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只有四条腿。好孩子,到前面去找吧!师:哦!小蝌蚪又认错妈妈了,谁能来说一说小蝌蚪为什么会认错妈妈的? 幼:因为鱼妈妈说过它们的妈妈肚皮是白色的,而螃蟹妈妈的肚皮就是白的。师:对于螃蟹妈妈的回答,小蝌蚪又是怎么有礼貌的说的? 幼:谢谢您,螃蟹妈妈!
师:恩,我想请几位小朋友上来表演一下小蝌蚪,其余小朋友和我一起表演螃蟹妈妈。(全体表演)
师:看来这一次小蝌蚪还是没有找到妈妈,我们再帮小蝌蚪们找找吧!游啊游,游啊游,这次又看到谁了呢?
4.出示乌龟的图片,幼儿猜想,教师讲述,全体表演。
师:这又是谁啊?
幼:乌龟。
师:这一次小蝌蚪又会对乌龟说什么呢?乌龟又会怎么回答小蝌蚪呢?
幼:会叫乌龟妈妈,妈妈……
师:恩,它们是这样对话的吗?让我们再来听一听。(教师讲述故事)师:小蝌蚪们叫完乌龟妈妈后,乌龟妈妈是怎么回答小蝌蚪的?
幼: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穿着绿衣裳,唱起歌来‘呱呱呱’,走起路来一蹦一跳。好孩子,块找她吧!
师:这次小蝌蚪为什么会认错妈妈?
幼:因为螃蟹妈妈说过它们的妈妈有四条腿,而乌龟妈妈就有四条腿。
师:对于乌龟妈妈的回答,小蝌蚪又是怎么有礼貌的说的? 幼:谢谢您,乌龟妈妈!
师:恩,我想请小朋友们扮演乌龟妈妈,我来扮演小蝌蚪。(幼儿表演)
师:看来这一次小蝌蚪还是没有找到妈妈,但是小蝌蚪们,并没有放弃,让我们再帮它们找找吧!游啊游,游啊游,这一次小蝌蚪们见到妈妈了吗? 5.出示青蛙妈妈的图片,教师讲述故事 师:这是谁呀!
幼:青蛙妈妈!
师:哦!它们总算找到了它们的妈妈,让我们来听一下它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教师讲述故事)小结:恩,小蝌蚪们总算是找到了妈妈,并且非常地感激小朋友们能陪它一起找!师:可是为什么小蝌蚪跟他们的妈妈不像呢?
幼:…...6.教师出示小蝌蚪成长过程
师小结:原来小蝌蚪过几天先会长出两条后腿来,接着又会长出两条前腿来,等四条腿长齐了,脱掉尾巴,换上绿衣裳,就变成了青蛙。
(三)、回忆故事内容
师:故事讲完了!小朋友们说说看,小蝌蚪找妈妈的时候先看到了谁,后看到了谁?他们为什么会认错妈妈?
(四)、熟悉掌握故事
幼儿跟录音边看图边讲述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大班故事《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篇童话故事以浅显的文字生动地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配有图文形式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以及最后变成青蛙的有趣过程。从教材编排看,童话中动物角色较多,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是幼儿进行表演的典型教材。从教材结构看童话中对话较多、重复式结构较多,幼儿很感兴趣,也是最容易掌握的最佳范例,同时活动目标也明确指出尝试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清楚地表述画面内容,并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表演故事。
二、说教学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成长过程。
2、能够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
3、尝试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清楚地表述画面内容,并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表演故事。
三、说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活动重点:尝试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清楚地表述画面内容,并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表演故事。活动难点:幼儿初步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成长过程。
四、说活动准备准备:
故事录音带、课件、图片
五、说教法方法:
本次活动教学,以幼儿指导纲要为指导,根据故事内容的特点,创建了“多向互动、合作探究”的主体教学模式。通过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教材内容和分析我主要运用了游戏表演法、视听结合法和分段观察的三种教学方法。
六、说活动过程
1、猜谜激趣,导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时,我用谜语引出蝌蚪,引发幼儿的兴趣,并通过提问:“小蝌蚪从没见过自己的妈妈,你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吗?”提问:为什么小蝌蚪和自己的妈妈长得不一样?幼儿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为幼儿创设情景,设置悬念,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幼儿的思维,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另外还给幼儿提供了一次自由表达的机会。整整发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
2、分段欣赏故事,幼儿感知故事内容
我让幼儿看课件欣赏故事,幼儿通过色彩鲜明的画面和优美动听的故事,以及自身的表演,身临其境后,就能轻而易举地初步感知了故事的整体内容。教师并通过一系列的启发性提问让幼儿深入了解故事中的运用,感受诗歌中的重复式结构的语句特点,感受到故事的趣味性。分段欣赏法更有助于加深幼儿对故事的记忆能力,使幼儿头脑中更为清晰,为下面的角色表演奠定基础。
4、在对幼儿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还有对幼儿进行思维训练。活动中,我通过质疑:小蝌蚪和青蛙妈妈长得像吗?对其进行思维训练。在此基础上,让幼儿回顾故事,自己来解决问题,变幼儿被动求知为主动求知,培养了幼儿的综合判断能力。在次看课件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并让幼儿通过肢体来表示小蝌蚪到青蛙的成长过程。本节课的难点就轻易解决了。
第三篇:大班语言活动:小蝌蚪找妈妈
大班语言活动:《小蝌蚪找妈妈》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2、能够用生动、完整的语言描述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3、喜欢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感受故事中所表现的人情美。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课件、图片。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发幼儿听故事的兴趣。
师:“大大的脑袋,黑黝黝,细细的尾巴水中游!小朋友知道老师谜语里说的是谁吗?”
师:“今天老师想给小朋友们讲一个好听的故事,故事的名称叫做小蝌蚪找妈妈。”
二.观看ppt,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师:“故事中有谁?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它们把谁当成了妈妈?”
三、引导幼儿分段倾听故事,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观看第一段,师:“小蝌蚪为什么去找妈妈?你们觉得小蝌蚪能找到妈妈吗?让我们继续听下去看看吧。” 观看第二段,师:“遇到鸭妈妈时,小蝌蚪说了些什么?鸭妈妈是怎么回答的?让我们继续听看看接下来小蝌蚪会遇到谁。”
观看第三段,师:“遇到鱼妈妈时小蝌蚪喊了鱼妈妈什么?鱼妈妈是怎么回答的?小蝌蚪还没有找到妈妈蝌蚪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接下来的过程会顺利吗?”
观看第四段,师:“遇到乌龟妈妈时他们说了些什么?小蝌蚪在之前的对话时说了什么礼貌用语?”
观看第五段,师:“遇到鹅妈妈时他们说了什么?小蝌蚪最后有没有找到自己的妈妈?”
小朋友你们喜欢哪一段故事呢?为什么喜欢?并鼓励小朋友用连贯的语言复述一下故事内容。
四、再次加深巩固,帮助幼儿掌握故事。
请幼儿看图讲述故事《小蝌蚪找妈妈》。让幼儿通过不同语调、速度、音色和节奏来表现动物妈妈们的不同形象,如:乌龟妈妈的语速较慢,要表现出憨厚的感觉;鹅妈妈语速较快,嗓门较大,表现较热情。
五、活动延伸:
欣赏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课件。
1、小蝌蚪和青蛙妈妈长得像吗?青蛙妈妈是长得怎么样的?小蝌蚪是如何变成青蛙的?
2、再次完整看图片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3、教师小结:原来小蝌蚪过几天先会长出两条后腿来,接着又会长出两条前腿来,等四条腿长齐了,脱掉尾巴,换上绿衣裳,就变成了青蛙。
第四篇:大班美术活动:小蝌蚪找妈妈
大班美术活动:小蝌蚪找妈妈
活动目标:
尝试运用变化蝌蚪和动物妈妈对话空间位置安排画面情景,重述故事对话。活动准备:
1、小蝌蚪找妈妈故事插图
2、磁铁蝌蚪,有池塘背景的磁板
3、铅画纸、黑色炫彩、小毛笔、清水缸 活动过程:
一、欣赏讨论
1、看看说说我们排列的小蝌蚪队伍。(感受画面中小蝌蚪有前有后,有上有下的灵活排列)
2、确定故事的插图。(按照故事线索,说说笑蝌蚪在找妈妈时遇到哪几位妈妈,确定需要画四个角色和他们的先后顺序)
3、观察动物妈妈图片,讨论作画方法。(说说用毛笔画的动物妈妈和平时用水笔画的又什么不同?)
4、教师摆动物妈妈,幼儿摆放小蝌蚪。
二、绘制动物妈妈,摆图讲述故事
1、按照故事的顺序,运用炫彩棒和毛笔模拟水墨画故事中的四个角色。(边画边对照图片,观察幼儿是否能触笔把握晕染的方法造型,有哪些小窍门,及时进行介绍)
2、将画好的动物妈妈剪下,贴上磁铁。
按照故事情节,将小蝌蚪和动物妈妈放在磁板上排成不同的故事插图。(先确定动物妈妈的位置,然后摆上小蝌蚪相呼应)
三、欣赏体验
1、在教师的带领下边讲故事边摆插图,对照艺术作品,发现画面安排中角色位置的变化。
2、每人选择一个场景摆图,由教师拍照记录。
四、教师将幼儿作品的照片按相同情节展示作品,欣赏比较。
中班美术活动:小土坑
活动目标:
1、爱听“小土坑”的故事,尝试运用印画的方法表现倒影的优美景象。
2、初步学着有目的的思考作画步骤,体会按步骤有条理操作的意义。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画有效土坑铅画纸、炫彩棒、小刷子、清水
2、欣赏材料:与故事匹配的民间装饰性动物挂件
3、步骤图5幅 活动过程:
一、观察步骤图,回忆故事情景(图1)草地上有个小土坑
(图2)这几天又不停地小雨,雨停了小土坑边上长出了什么?
(图3)谁来到土坑边?
(图4)母鸡大声叫了起来:不好了,一只母鸡掉到土坑里去了。
二、欣赏挂件、讨论
(1)母鸡叫来了谁?按照故事顺序找出对应的动物。(2)大家都认为有动物掉进土坑里,究竟是怎么回事?(3)为什么叫来主人的时候,土坑里什么也没有了?
(4)思考作画步骤:究竟应先画动物还是先画土坑里的水容易看到倒影?
三、幼儿创作尝试
1、幼儿按自己的意愿任选一个动物朋友。
2、关注作画步骤,按照创作的顺序有条理地想象作画
3、尝试用小刷子在水坑里刷水,拓印出动物的倒影。
四、交流分享
1、按角色画面进行归纳,比较讨论哪些小土坑里的水多。
2、按角色运用故事语言讲述故事概况。
中班语言活动:小土坑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在情景中呼应;联想角色的语言,讲讲故事。
2、感知水面倒影的有趣现象。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土坑和土坑积水后的模拟场景 活动过程:
一、引发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土坑吗?交代故事名字就叫“小土坑”
二、听故事
1、以教师为主讲述故事,幼儿欣赏理解
2、听故事后提问:“小土坑里有没有动物掉进去?”那动物们看到的是什么?想想动物们会用什么办法来救他们的同伴们?
三、讲讲故事
师幼共同回忆故事内容,讲讲、看看、演演。
提示:这次看动画和以前不同哦,你们讲到哪里,它才放到哪里。
1、第一段幼儿讲述故事,接着出示PPT回应。(从森林里----太阳公公露出了笑眯眯的脸)
2、第二段教师出示土坑模拟场景,师生共同讲述表演故事(从母鸡出来散步了。。。老黄牛跑去想办法了)
3、第三段方法同第一段(从这时。。。一定是它们自己爬出土坑来了!)
四、拓展内容、欣赏、理解
1、观看视频《水中的倒影》,感知欣赏再次感受水面倒影的有趣现象。《小土坑》讲了一个关于倒影的有趣故事,关于倒影的有趣故事还有很多,请看动画片《水中的倒影》
2、提问:你还在哪里看到过倒影?回去再找找。
浅谈语言领域关键经验融入大班日常生活的策略与方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针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明确提出:“5—6岁幼儿在阅读图书和生活情境中文学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并已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教师不能仅依赖设计几次集体教学活动,更应细水长流地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刻,我尝试剖析幼儿阶段“前书写经验”的表现形态,寻求符合大班幼儿自主学习需要的策略方法,现以案例形式供大家思考分享。
前书写顾名思义,前书写不是写字,是为幼儿将来写字,写作而作的准备工作。大班孩子进入前书写初始阶段时,还是遇到了很多问题,由此,我们对幼儿的记录方法展开了进一步的探究,形成了如下策略。
一、注重萌发大班幼儿初步的自主学习愿望
以《小小备忘录》作为前书写初级阶段的载体形式,帮助孩子了、积累丰富的创意书写的经验:前书写中期阶段结合主题活动的各类调查表和计划开展活动:后期阶段通过通过“写信”“寄贺卡”等自主性游戏,满足孩子的自主表达的愿望。
二、强调突出大班幼儿内部动机的激发
激发内部动机需要捕捉来自幼儿的真实的问题和需要,关键不是“要我记”而是“我要记”,转化为孩子自主学习的内部动机。
三、以幼儿生成的问题为抓手层层推进
引出从“萌发经验”---“建立经验”----“分享经验”的3个阶段,即先要了解幼儿的特点是什么---通过哪些手段和方法帮助孩子建立经验---从而最终推向孩子达到自主表达的三个阶段。三个阶段是层层递进,又是相辅相成。做法一:借助日常《每日备忘录》记录小任务,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1、了解幼儿的特点和规律,激发兴趣和愿望
2、关注幼儿各具特色的表达方式,认同接纳并分享交流 案例1:“明天要早点来园”小任务
做法二:拓展幼儿经验,引发大班孩子自主学习的愿望;借助教研组共同研发主题活动背景下的调查表格,书写自己想表达的内容
案例2:小组合作制定《秋游物品计划书》 做法三:将前书写经验的教学案例迁移自主性游戏中,尝试进行写作
案例
3、《节日游记》
案例4:“毕业典礼邀请信”
案例5:毕业纪念册和啦啦班同学录
三、幼儿园大班阶段的前书写价值所在:
前书写能力的养成让孩子们多了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同时也为今后的终身学习打好了基础,关键是充分激发儿童的兴趣,有了热情,儿童就会自然地寻找各种方法来表达自己。
儿童阶段的“前书写”的只字片言,也许就是开启他们“前写作”能力大门的一把今钥匙。正是在这些散发着无限创意,轻松有趣的活动中,为孩子打开了更多表达自我的窗户,而保持一颗爱阅读、会阅读、善阅读的心,对孩子终身学习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第五篇:大班美术:小蝌蚪找妈妈
大班美术:小蝌蚪找妈妈
大班美术:小蝌蚪找妈妈
活动目标:
1、在熟悉故事的基础上,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用连环画表现故事中主要角色的外形特征和主要情节。
2、能用物体的固有色绘画,大胆添画与情节有关的事物。
活动准备:
录音机、磁带、图片等
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以谈话导入活动。
我们已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今天,我们要把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和内容画下来。每一段故事画一幅画,连起来就叫连环画,就能编一个完整的故事。
2、引导幼儿观察故事中主要角色的特征。
请小朋友想一想“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里有哪些小动物?
幼儿议论、回答后,教师讲解:这里有玩具鸭、鱼、龟、鹅和青蛙,我们仔细看一看,鸭和鹅的区别是鸭的身体扁一点,鹅的颈子长一点,头上多一个冠。鱼的嘴尖,头和身体是连在一起的,头上有腮和圆圆的眼睛,身上有鳞和鳍、乌龟身体扁扁的,四肢短短的,身后有个短短尖尖的尾巴,头能伸缩。青蛙有一对大眼睛,一张大嘴巴,头是尖尖的,和身体连在一起成一个整体,青蛙的前腿短,后腿长。
3、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我们可以把这个故事分成六幅画。每幅画的下角画上点,表示第几幅,看的时候就知道故事的顺序了。这六幅画应该怎么画呢?第一幅:青蛙妈妈生的卵变成了许多小蝌蚪,第二幅:小蝌蚪向鸭妈妈打听它们的妈妈在哪里,第三幅:小蝌蚪认大鱼做妈妈,第四幅:小蝌蚪认乌龟做妈妈,第五幅:小蝌蚪认大白鹅做妈妈,第六幅:小蝌蚪高兴地打到了青蛙妈妈。
幼儿先观看,后在操作材料上作画,教师提醒幼儿将主要角色画在纸的中间,鼓励幼儿大胆添画,表现动物形象,大胆设计画面。
4、评价作品,结束活动。
鼓励幼儿与旁边的小朋友互相欣赏和讲述画面上的故事。请部分鹹为大家讲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