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争吵》评课稿
《争吵》评 课 稿
板桥回小 景学祥
“怎样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习惯。” 根据以上小课题研究的主题,结合 王艳玲 老师所授《争吵》一课,谈一谈自己听课后的所感所悟。
《争吵》是 S 版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学习这组课文围绕本单元训练重点“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王 老师在上《争吵》一课,从她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整节课教学实效性来看,有以下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注重探究学习及其方法的引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本课题目是我们生活的故事,所以教学《争吵》时,王老师采取引导法、探究法。引导学生探究并体验。上课伊始,就问同学:课文讲两个朋友因什么事而发生争吵呢?学生汇报后,王老师进一步设疑。说道:发生争吵之后,他们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呢?明确告诉学生本节课学习的内容。由此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四年级孩子的好奇,探究的欲望。确定好了本节课探究的基本框架后,紧接着出示了具体的探究目标。如:
1、自由读课文5-14自然段,想想争吵之后他们是怎样做的?
2、默读课文第二部分,画出描写我后悔、矛盾心里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试着理解他们的含义。要求边读边动笔圈写。
3、小组合作交流学习,遇到疑难问题做上记号或者写在纸条上。等。学生根据目标方法学习课文,进行自主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并且掌握了自学探究的方法.探究定向后,王艳玲 老师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王艳玲 老师再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质疑。然后进行师生合作交流探究。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明白了,我的一些弱点:爱瞎猜、爱面子和报复同学,又能看到我的长处,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善于反思。也看到克莱谛能谅解同学的过错,宽容同学,珍视同学之间的友情。,学生体会作者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
二、围绕单元训练重点教学。
王 老师围绕单元训练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这一训练点,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
在学习课文时,安利柯和克莱蒂吵架后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王 老师让学生先找、画描写安利柯和克莱蒂的心理活动的句子,读一读,并让学生小组交流读后感的感受,在全班交流时,不仅让学生读出的重点句,还让学生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然后把描写安利柯心理活动的所有句子用课件展示出来,再让学生体会,带着感受去读。如:
从:“我觉得很不安,气也全消了。我很后悔那样做”(体会:我很后悔)“克莱谛是个好人,他绝对不是故意的。我想起那次去他家玩儿,他帮助父母亲干活,服侍父母亲的情形,还想起他来我家的时候,我们全家都诚心诚意的欢迎他,父亲又是那么喜欢他的种种情形来。(体会:克莱谛是个心地善良懂事、勤劳的孩子。”)
“啊,要是我没有骂他,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该有多好!”(体会:我非常的后悔,自责自己。)
“我又记起父亲应该知错认错的话来。”(体会:我矛盾的心理。)“可我心里却在想着父亲对我说过的话:‘要是你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讨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体会:我误解了对方,自己决定只防御,不还手。)
王老师不但引导学生抓人物心理体会人物情感,而且还通过找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语气的语句来体会任务的思想感情。从而落实了单元训练重点。如:
从:“克莱谛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里表现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他又说‘我在外边等你!’我回答说:“我也等着你!”(体会:对我所做一切的不理解。克莱谛想化解矛盾,不是故意的,我误解对方的意思,以为对方要报复,打他。)
从:克莱谛“微笑着”、“用手拨开尺子”、“两只手搭在我肩上”、“温和的说”、“让我们像以前那样做好朋友吧、以后我们再不吵架了好吗?”(体会:克莱谛的宽容和友爱。)
从父亲的话:“ 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更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戒尺!”“应该知错认错,”(体会:要知错,是非分明。要认错,第一个伸出手去,请求对方的原谅;要是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你错了,别人没有打你,你不应该举起戒尺防御。)
三、注重阅读方法的引领。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对中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目标:指导学生学会默读,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这节课 王 老师在教学重点段落的学习时,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王 老师在这节课文两处运用了默读方式。学生边读边想同时,还要动手画一画相关的句子,来体会安利柯和克莱帝的心情。比如:用后悔、难过、得意的语调读我对争吵后的感受和和好后的高兴,用不是滋味的语气读我陷入沉思的段落;用稍快、兴奋的语调读我报复克莱谛后的感受。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四、尊重学生独特感受。
王老师在教学时就非常注意尊敬与呵护学生的奇特感受。对于学生的答复,王老师能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同等的位置上,引导学生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答复得好 教师 给予确定,对于学生答复过程中,不太明确或不合理的,教师也能给予精确的导向与引导。如:通过本科的学习,你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学生再谈独特感受中,受到自我教育。也落实了本课思想教育之目标。
五、读写结合
语文实践的基本方式是听、说、读、写。由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王老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读时,还注重引导学生学会习作。学习了课文,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选一件自己与同学之间友爱的事情写下来,把这节课中描写心理活动,神态、语言、动作等写作方法运用于自己的习作,内容会更生动具体,形象。做到了学以致用。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王老师上课时的举止从容,语言准确清楚,生动形象有启发性,语调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能够熟练地运用教具,同时也能随着课文的理解即时板书.等等都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地方。我觉得,王艳玲老师的这节课上得圆满,很成功,这节课有以下几点提出来 和王 老师及在座的各位听课教师进行交流探讨。1、这节课王老师注重了学生的读,可以说读贯穿整节课,形式也多样,但如何让学生读出情、读出神,达到情感共鸣这一教学目标还欠火候。
2、读写结合的较好,如课上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写一写,再说一说会更好,由于时间安排欠紧,这一任务没有在有效课堂中展现有些遗憾。
以上所讲是本人听课后的一点感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亦如此。谢谢在座的各位!
第二篇:争吵课例
《争吵》教学课例
涡阳县高公学区刘营小学
张
锋
教材解读
《争吵》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组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以儿童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为主题编写。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童年生活,了解同龄人的成长经历,体会他们的所思所想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对话和交流,并透过他们的成长故事,认识世界,感知世界,从中得到生活的启示,吸取成长的营养。
《争吵》一课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大人和孩子不同,在大人眼中豪不起眼的小事,在学生心中却是不得了的大事,所以我们不明白学生为什么老为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告状,课文在人文主题方面,教育学生学会珍惜友谊,懂得应该怎样对待朋友,怎样对待生活中的小磨擦。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口气讲述,细致地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我”的不安与后悔,“我”的知错却没有勇气认错的矛盾心态,“我”对往事的回忆,真实地体现了我的个性特征。父亲的话在课文中出现三次,这是课文的精髓,也是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嫉妒”等13个生字。会写“匠替”等14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石匠抄写”等14个词语。
2.正确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
3.了解“我”和克莱谛争吵前后的表现,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父亲说的话。
情感、态度、价值观:
4.逐步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之间发生的问题。
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自己和同学之间发生的一些有趣的小事 2.预习课文,不理解的词语,知识查字典找资料。3.生字、新词卡片。第一课时(略)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说说两个小伙伴为什么争吵?
二、角色朗读,深入体会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两个小伙伴因为本子被弄脏的事发生争吵,正好被老师看见了,争吵暂时停了下来,可两个人的心理都不平静,他们又会有什么表现呢?各读课文找找,在描写安利柯的句子下面画横线,在描写克莱谛的句子下面画曲线。
[评析:通过回顾课文导入新课,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情境,然后读画结合了解人物的不同表现,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准备。]
3、同桌配合分角色读课文,边读边想:从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对自己演的角色有什么体会?
4、体会安利柯的心理。
师:安利柯们,你对自己演的角色有什么体会?
生:我体会到安利柯很后悔。
师:从哪体会到的,读给大家听听。
生:我很后悔„„该有多好!
师:克莱谛是个好人,他孝敬父母,热爱劳动,这么好的人你却跟他吵架,多不应该呀!安利柯现在是后悔莫急,想想应该怎么读,大家自由读,体会一下安利柯后悔的心情。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觉得很不安„„该有多好!”)师:是呀,要是我没有骂他,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该有多好,我们还可以像以前一样„„
生:我们还可以像以前一样一起读书,一起做作业。生:我们还可以像以前一样一起上学,一起回家。生:我们还可以像以前一样一起劳动,一起玩耍。„„
[评析:读悟结合,通过读体会安利柯后悔的心情,再运用读把这种心情表现出来,使内在的理解感悟和外在的运用表达有力地结合起来。教师适时地引导想象,既发散了学生思维,更使学生形象、深刻地感受到伙伴的珍贵、友谊的美好。] 师:和小伙伴在一起真好,拥有伙伴的友谊真好。为了这份珍贵的友谊,“安利柯”,快去承认错误吧!
生:但是,要我向他承认错误,我觉得太丢脸。
生:我觉得克莱谛很可爱,心里暗暗说“去向他认错吧”,可是“请原谅我”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
师:这说明你是个很爱面子的人,想认错又怕丢脸。这会安利柯的心里就好像有两个小人儿在争论不休,谁能猜猜他们是怎么争的?
生:一个小人儿说:“安利柯,本来就是你不对,你不该嫉妒人家。克莱谛是个好人,你应该珍惜这个好朋友,快去道歉吧。”另一个小人说:“去道歉?多丢脸呀!安利柯别去”
生:一个小人儿说:“安利柯,还记得父亲的话吗?应该知错认错呀。”另一个小人说:“知错容易认错难,安利柯,还是别去了。”
生:一个小人儿说:“安利柯,你再不去道歉将会永远失去一个好朋友。”另一个小人说:“道理谁都会说,可是‘请原谅我’这几个字却不好说,安利柯,还是别去了”
„„
师:哎,真是左右为难呀,想想应该怎么读,大家自由读,体会一下安利柯矛盾的心情。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
[评析:这一部分通过创设两个小人儿争论的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使学生更加形象地明白了左右为难,从而深刻地体会安利柯矛盾的心情。] 5、体会克莱谛的心理。
师:安利柯的心里又后悔又矛盾,十分不平静;克莱谛的心情又怎样呢?
生:克莱谛的心里也不平静,克莱谛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
生:这说明克莱谛已经不再生气了,但却非常伤心。师:克莱谛你伤心什么?
生:伤心不该和安利柯吵架,担心失去好朋友。
师:所以你告诉安利柯,放学后你在外面等他,安利柯又是怎么回答的呢?他们心里在想什么?(指名分角色读,联系下文回答)
生1:克莱谛非常珍惜同学友情,他等安利柯是想跟他和好。生2:我以为克莱谛要跟我打架,等着他打我时好防御。师:两人说的话相同,想的却不一样,该怎么读才能表现出他们的意思呢?自由读,体会一下。
(生自由读体会)
[评析:引导学生联系下文体会两个“等着你”的含义,通过朗读、对比深入地体会克莱谛的宽宏大量、珍惜友情。]
6、学习和好的经过
师:终于挨到放学,挨是什么意思,你能找意思相近的词代替一下吗?
生:终于等到放学 生:终于盼到放学 „„
师:为什么不用“等”“盼”却偏用“挨”,它们有什么区别。生:“挨”指好不容易等到、盼到。
生:安利柯不知道怎么办,心里很矛盾,觉得时间很难熬,所以用“挨”。
师:你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觉得时间很难熬。生:打针时,时间难熬,是一点一点挨过来的。生:父母批评的时候。
生:考试没考好回家的时候,是一步一步挨回家的。„„
[评析:这一环节通过换词、比较,理解“挨”的意思,体会安利柯矛盾、犹豫、不知如何是好的心情,既有联系生活实际的体会,又有表达、运用。]
师:安利柯比你们更难熬,还不知道会有什么事等着他呢,分角色读放学后的内容,你有什么感受?
生:安利柯很惊讶,他没想到克莱谛会主动跟他和好,所以他愣住了。
生:安利柯很激动所以一口气说了两个“再也不了”。生:克莱谛很温和、友善。
师:带着对角色的认识分角色读放学后和好的一段,体会安利柯的惊讶、迫切、激动的心情,学习克莱谛的宽容、友爱。
三、默读比较,升华感情
7、默读课文,你对文中的两个小伙伴有什么评价?
8、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克莱谛孝敬父母,热爱劳动,待人友善,宽宏大量,能谅解同学的过错,珍惜同学间友情,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安利柯本来也不错,但由于嫉妒同学,爱瞎猜,爱面子,从而做了错事,幸亏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时反思,接受了同学的友爱。
[评析:通过对两个小伙伴的评价,学习全面客观地看待他人。]
四、重点讨论,深化认识
9、两个好朋友重归于好,这本是皆大欢喜的事,可父亲却不满意,看父亲是怎么说的,(齐读)父亲的话是什么意思,联系前两次所说的内容,前后桌讨论。
10、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
11、学了本课希望你也能像克莱谤一样珍惜同学间友谊,宽宏大量。同学间发生的磕磕碰碰无论谁对谁错,都是一种美好的回忆,下课后把与同学生发生的一件事写在日记本上。
教学评价:理解父亲的话是本课的重难点,学生对这些道理的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深入、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之后,通过讨论借助集体力量完成的。这样做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学生更易接受。
教学反思
《争吵》是一篇阅读课文,文中围绕克莱谛不小心碰到安利柯的胳膊肘,把墨水滴到笔记本上,本子被弄脏了,于是两人发生争吵,最后解决矛盾的事,表现了克莱谛主动认错和安利柯知错就改的品质。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也是多元的。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我采取课题质疑的办法,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以下问题:
1、谁和谁争吵?
2、为什么争吵?
3、怎样争吵?
4、争吵后怎样了?然后学生自主读书,并通过交流、讨论,了解课文讲了什么内容。同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还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话的意思。父亲的话散见于课文之中,共三处。可以让学生把这三句话找出来,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把“我”的行为与父亲的话对照,看看“我”在哪些方面做到了,哪些方面没有做到。允许学生自由谈体会,父亲的话主要说了四方面的意思:要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做到是非分明;要勇于承认错误,“第一个伸过手去”,请求对方原谅;要是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你错了,别人没有打你,你不应该“举起尺子”防御。
最后为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组织课堂讨论。如,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喜欢他什么?使学生在对人物行为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体会。有的学生能比较全面地评价别人,既看到“我”的一些弱点(爱面子)和缺点(报复同学),又能看到“我”的长处(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改正错误)。总之,学生只要能结合课文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都可以的。在交流时鼓励学生找出课文中的语句作为自己的理由支撑。接着让他们谈谈《争吵》中的两个小伙伴是怎样的朋友,生活中你的朋友又是怎样的朋友?你最想交的朋友又是怎样的呢?通过一系列的讨论让同学们懂得真正的朋友要真诚相待,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第三篇:评课稿
评课稿
千阳县启文小学 李红荣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本周在学校的安排下,我听了四位年轻漂亮的老师的精彩课堂展示,使我受益匪浅,但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谈谈自己听了赵静老师和王瑞平老师的收获。
听了一(3)班的赵静老师这节课,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赵老师人年轻,漂亮,驾驭课堂的能力更漂亮,让人佩服。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例如本节课教师先从学生熟悉的打扫卫生情境图引题,请学生认真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既熟悉又简单,学生们跃跃欲试,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了。老师又及时准确的表扬了回答问题的学生,学生的兴趣更浓了,没有得到回答问题的学生有些失望,紧接着老师又说:“今天学习新知识时,大家表现好的都可以得到你想要的幸福成长卡”,更加激化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赵老师还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手,创设教学情境很直观、形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效果特别好。
听了一(1)班王瑞萍老师的这节课,给我感触最深的是王老师在传统教学风格的基础上,添加了很多新的元素。注重强化知识点的训练,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同时又注重和学生间的平等对话,通过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和深高的教学素养把整节课演绎的十分精彩。例如王老师在0的认识教学中,通过理解0的两种意义,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0,教学0的写法,0的加减法几个环节向我们呈现了一节优秀的常规课。先不说课本身的好坏,就看班级五十多孩子在课上的表现,就可以看出老师对孩子训练有素。即使是后排的孩子离老师比较远也能把小手放好不乱动,真的很不容易。因为一年级的小学生在开学一个多月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帮助孩子养成这么好的习惯的确很难做到。还有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盯着每一个孩子,观察他们的听课状态,并及时提醒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让每个孩子都能专心听课。教师语言具有亲和力,声音不大不小,听起来特别舒服,值得我学习。
通过本次活动,我觉得我们应该在以下两方面注意些:
1、在课堂中教师要少让学生齐声回答问题。在平时的课堂中学生齐声回答问题的现象比较多。我认为这样不好,因为一般回答问题的学生都是中等生或学优生,这样的回答听起来热闹,但其实是放弃了中下学生和学困生,这些学生本来就习惯不好,基础差,懒予动脑,如果老师只让学生齐声回答,他们就会只看热闹。我认为,教师应多让学生个别回答问题,简单的问题让中下学生或学困生回答,并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这样既能强迫了他们学习,又可以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还可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
2、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要互动。
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的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要使“师生互动”这一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方式中,我们必须明白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就不能是单纯的给与者,而应该是获取方法的引导者。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大脑智力因数、引导学生学习思维更要求师生间有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因而, 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要互动,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本次教研活动我的感触很深,我觉得讲台就是教师的舞台,这个舞台不一定多么豪华,台下也不一定有观众和掌声,只要有孩子们,有我们不断地耕耘,那么这个舞台就一定是最绚丽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虚心向年轻人请教,不断努力地学习、钻研,使自己的课堂真正显示出实效性。
第四篇:评课稿
浑然天成,熠熠生辉
——浅谈一节好的语文课
前天,在市马市街小学认真的聆听了几位老师的语文优质课,听后,我感慨万分。对于一节好的语文课,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前总以为,只要学生能够顺利完成目标,只要学生学的会,就可以了。这次听课中,让我深深的感觉到,一节好的语文课,恰似一块美玉,处处闪耀着美丽的光辉,学生的个性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张扬,老师的魅力得以充分展现,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文本中充分交流、对话,共同为文本所讲述故事所感动,共同为文本中人物的命运所牵绊,共同为文本中的某种感情所震撼。
下面我就具体来谈谈我感受比较深刻的几点。
首先,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整节课中势必会给学生传达着丰富的信息,而不单单让学生停留在文本的学习上。这些信息的呈现如一种催化剂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
我们常常会在语文教学的时候过分强调知识点的掌握,以至于怕过多的容量学生应接不暇,以至于过分担心一节课本身的目标完成的不好。通过这次听课,改变了我的这种想法。恰恰是这些丰富的信息,不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助推了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完成。比如:在潘利民老师执教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节课中,潘老师就给学生拓展了大量的信息,在介绍诗人陆游的生平的时候,潘老师用这句诗“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让学生感叹陆游的豪放气概;在让学生感悟诗人的报国热忱的时候,潘老师配乐朗读陆游的另一首爱国诗篇《示儿》,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诗人的一腔爱国热情;在全课总结的时候历数历代爱国名人的名句、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潘老师用这些饱蘸爱国之情的诗句,把学生的爱国之情层层推向浪尖。学生也许未必对这些诗句很熟悉,但是这些诗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诗人的爱国热忱。在教学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学生这首诗的学习中了解到更多的豪气冲天,激情澎湃的诗句,不禁会这样的感慨——“原来古诗的语言这么有魅力!”从而爱上古诗的学习。
其次,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整节课上,学生都能激情澎湃的投入到学习中来,学生和老师势必都与文本水乳交融,感人物之所感,想人物之所想,好像整节课自己就是文本中的一个角色。
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总能够让学生跟随自己,在课堂上一步步把学生的情感层层推进,直到飞跃巅峰。在王敏老师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中,起初,学生在一首熟悉的《生死不离》的音乐的中进入本课的学习,学生在王老师的引导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围绕“了不起”三个字,一次次感悟到文本中的人物的了不起。而在王老师在与学生的交流当中重点让学生感受人物心中所想,把人物的感情注入到一次次的朗读当中,学生仿佛跟着文本亲身来到了洛杉矶的那场大地震中,学生仿佛也跟随那对父与子一起面对那个危险万分的时刻,和他们一起等待,一起拯救,一起看到那一幕幕感人的父子情深的场面„„学生真的被触动了,真的被感染了„„仿佛自己就是阿曼达,仿佛看到了父母对自己深深的爱。于是在王老师安排的联系生活谈自己的父母之爱时,孩子们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有的甚至泣不成声„„
同样潘利民老师也做的很好,毕竟古诗不像现代文中语言那么容易打动孩子。但是潘老师那些富于想象力的语言,一度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恰似和诗人陆游一样在那个孤村,在那尘土飞扬的战场,在那钩心斗角的朝堂,在那铁马冰河的边疆„„以及那胡人铁骑的蹂躏,流离失所的逃亡都形象一幕幕展现在学生面前。由此陆游那荡尽敌寇的英勇气概,那壮志未酬的孤愁苦闷,那誓死报国的满腔热忱一一都让学生感同深受。
没有什么比这些更能够让我们震撼,没有什么比这些更能够让我们看到这才是课堂教学的光辉!我也被深深的感动了,我们就是需要这样的课堂,我们就是需要这样的教学效果——让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没有负担,不必担心学不到,不用担心学不好,更不用担心不想学。
再次,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教师有着极其巧妙的过渡和转折,每一次转承,都恰似都恰似珍珠在丝带上自由流转闪烁,惊心动魄,却柔美万分。
在潘利民老师执教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每一次转折都那么流畅,每一次过渡都那么水到渠成,整节课浑然一体。比如在学生三次读诗题后,潘老师这样过渡:“当时南宋王朝面临着强敌侵略之风,南宋的统治者贪图享乐之风,南宋王朝国土沦丧,南宋政权就在这样的风雨飘摇中摇摇欲坠„„”,这样的过渡既紧紧扣着诗题,又巧妙的把时代背景展现给学生;接着,在学生自己读过几遍诗后,潘老师这样转折:“看到同学们读得这么认真,老师也想读一读,不过老师有一个要求,在老师读的时候,同学们把节奏划出来”,这样的一个转折很自然的把学生的朗读过渡到对节奏的划分上;在潘老师引导学生交流完对全诗的体会的时候,潘老师这样引导:“通过诗人的所思所梦,表达了诗人的强烈的爱国之情,此时陆游身在何方?(生争相发言),那你可以想象到陆游的心在何方?(学生纷纷展开想象发言),此时陆游身心分离,他的心都碎了,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学生纷纷要表达),你怀着一颗身心俱碎的心,想到国土沦丧,胡人入侵,想怎么读?(学生激情地读)想到百姓生灵涂炭处在水深火热当中怎么读„„”这过渡,张弛有致,情感一次次的被升华,学生情感的火花一次次的迸发出来,跳跃在学生一次次的饱含激情壮志的的朗读中。如此动人的转承,每一句都抓住了孩子们的心,每一次以激情碰撞着孩子们的灵魂。孩子们都被感染,无需我们老师说教要如何爱国,他们已经在灵魂深处铭记了!无需我们说陆游多么伟大,学生已经被诗人深深的震撼了!
最后,一节好的语文课要求语文老师要有娴熟的语言的驾驭能力。
潘利民老师的开场白:“今天窗外时而阴雨霏霏,时而风雨大作,教室里也要风雨大作了„„”多么简洁多么有力,有多么机智巧妙!学生读到“夜阑卧听风吹雨。”时潘老师这样评价道:“‘风吹雨’,三个字都读成珍珠了,要读成项链„„”学生在轻松的笑声中马上就知道了要怎么读了。曹金凤老师执教的《我们的奇思妙想》的教学中,学生喊口号的时候,曹老师这样说:“看你们的高兴劲,把谁喊出来了?”于是“多拉A梦”就出来了,学生沉浸在无限的愉悦中。
这些有趣的,幽默的,深情的语言总是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求知欲,总是能够更愉快的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缺点。所以,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一定要从这方面提高自己的素养。
一节成功的语文恰似一块美玉,无论是否精心雕琢,总是浑然天成,时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尽管我们的课堂不能节节如此,但是只要我们从平时的每一节课做起,精心准备,认真上课,时时反思,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也会像这些老师一样,有着不一样的发现和感动。
第五篇:如何评课(推荐)
如何评课?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下午好!
每一次外出听课,听完课总会有评课这一环节,每到这时候,我就特别佩服那种能系统地有理有据进行评课的人,反观自己,一节课到底应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还挺茫然。偶尔看到名师好课标准,从中受到一些启发。今天我就与大家一起分享名师们的好课标准。
首先是支玉恒
——直观的感性评价
一、从学科性质上看。就语文来说吧,“语文姓语”这是大家常说的一句俗话,但它简练明确地表达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语文是工具,需要学习训练,需要运用积累;语文又是人文生活,就要有情感、有审美、有文化积淀。课标上说: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提高语言实践的能力。这就是要用语文这一工具做手段,探索语文的无穷内涵。学生的多读、多写、多思、多问,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是实现语文积累,提高语文学习的文化品位的基本途径。
二、从课堂形态上看。“课标”指出:要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充分施展和表现才能、取得学习成果的时空。在课堂上不管老师表现了多么高超的语文才华,如果学生没有充分活跃起来,没有思维、想象、情感的迸发,就不能算一节好课。因此,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的、具有生命活力的学习,应该是一节好课的主要标志。
三、从学生发展上看。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应该表现在每一节具体的课上。好的课堂,应能反映出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由不喜欢到喜欢的发展过程。另外,学生的发展又应该是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以科学而又艺术化的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发展的课堂,才是好课。
四、从学习氛围上看。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在好的课堂上,老师应该与学生是平等的,与学生应该是心与心的交流(而不仅仅是过去所说的“教态”如何)。有了好的学习心理氛围,课堂就一定会是民主的、和谐的,学生的学习就会是愉悦的。
五、从教学个性上看。语文教学不但应该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自主的、个性化的发展,而且特别注重教师教学的个性化。语文教材是一篇篇不同的选文。不同的课文,就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每篇课文都应该选择最适合教材的个性化的方法——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当然,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设计。
再看窦桂梅---没有“围场”的课堂
好课涉及的因素很多,课堂评价尺度也已走向多元——新课程标准是尺度,学生接受程度是尺度,动态生成的效果是尺度,听课教师的主观感受也是一个潜在的尺度。那么,透过这些表象的“尺度”,新课程理念关照下的语文课堂是否还应该具备某些本质性的价值追求?
让我们先看看周益民老师教学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片段。
师:同学们读读课文,想想,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呢?
生:因为大自然里充满着知识,充满了科学的奥妙。牛顿就是从苹果落地受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
师:哦,那就是说大自然是一本奇妙的科学课本了!啊,谢谢你,你打开了我的思路,我的脑中突然冒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咱们不妨来讨论讨论:大自然是本什么课本呢?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本语文课本,当你看到树木的时候,就会想起“木”字。我们倚*在大树旁,不就是“休”字吗?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音乐课本。小燕子是音符。《燕子》中写道: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
生:我也认为是音乐课本。小蝌蚪才是音符呢,小河哗啦啦地往前跑,像在唱着一首古老的歌谣。空中,小鸟在赛歌,那是民族唱法,“自在娇莺恰恰啼”嘛;林间,野兽在狂吼,那都是摇滚。(生大笑)
生:我认为是美术课本。它色彩鲜明,线条多样,层次丰富。山川田野,鸟兽虫鱼,都是画上的景观。
师:好美呀,我又想起了一句诗:云是天空的画。
生:我不说课本了,我认为大自然是一本童话书,一本用绚丽色彩描绘成的童话书。一年四季,都在讲述着不同的故事。春天的童话是嫩嫩的,夏天的童话是碧绿的,秋天的童话是金色的,冬天的童话是雪白的。
师:好浪漫的想象啊!
师:同学们,大自然真是神奇而又美妙,打开它,你就会感受到它的魅力。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体会,它还会是数学课本、体育课本,甚至舞蹈课本等等。就像我们心中各有一种大自然的色彩一样,我们只要用心阅读,也同样会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大自然课本。
窦桂梅是这样评价这堂课的:听着听着,突然有一种错觉:老师不是站在台上,甚至也不是在学生中间随意走动,而是和孩子们围坐一圈,闲闲地叙,淡淡地笑——漫谈,朗读,解句,拓展——于恬淡从容的氛围里,教学流程如一幅绿意浓浓的画卷,在谈话间次第展开。这节平常课是和孩子一起制作的家常菜,是真实朴素,平常普通的味道,然而却是一天也不能离开的真正有营养的米饭,而不是钙片、维生素之类的“补药”。这样的课堂就像每天的生活那样自然,教师是在为学生上课,而不是给听课的人表演。
大自然是本无字书,课堂又何尝不是呢?虽然身在小小的教室,周老师跟孩子们从生动的诗句中,已经体察到了“宽广”“辽远”“生命”。周老师这节“原生态”的课堂,其最终的落脚点就是紧紧围绕“学生”二字真实自然地教学,轻松打开了“语文教学的课本”,打开了大自然的课本。
综上,我要说,丢开一切条条框框,只以课堂前后学生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方面(或某方面)的落差为依据,来评价课堂是否成功,是有益于学生的真真切切的科研活动而不是演出。这样的课堂真正着陆于学生的真实境况,教师视野关注的是学生,这样的课堂也许不美但很实在、实用,也许磕磕绊绊,但很有启示、借鉴„„ 窦桂梅老师虽然没像支玉恒老师那样用条款式来告诉我们怎样评课,但从他的评价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评价也特别关注了课堂形态(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的、具有生命活力的学习)、学生发展(学生是否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由不喜欢到喜欢的发展过程。)、学习氛围(课堂是否民主、和谐)。关于如何评课,是众说纷纭。
手表定律:手表定律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时却无法确定。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使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