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音乐鉴赏《学会聆听》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学会聆听》教案
城东中学
柯江鸿
教学地点:城东中学艺术楼一楼多媒体(3)班
级:高一年(12)
时
间:2007年9月14日星期五下午第7节 课
题:学会聆听——音乐与人生 课
时: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对学习音乐鉴赏产生兴趣,并能够主动思考音乐与人生有什么关系及音乐对人产生的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对音乐与人生的分析和讲授等方式,培养学生对音乐与人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与人生相结合产生的美感和魅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的能力。二 教学重点 音乐要素、音乐形式要素的基本内容。2 掌握部分音乐形式要素发挥的作用。三
教学难点
音乐形式要素节奏、力度、速度、旋律的基本作用。四
教学方法
设疑法、聆听法、讲授法、对比法、讨论法。五
教学过程 1 导入
讨论音乐与人生有什么关系?引发学生热爱生活,学习音乐的热情。认识音乐鉴赏的相关知识。
A、集体读导言。B 请一位学生解释孔子的格言。3 学习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
回忆所学的知识,唤起学生对音乐的探究心理。
4、聆听《草原放牧》——完整聆听 A 提问:(1)有哪些音乐要素在发生作用?
(2)独奏乐器是什么?什么是协奏曲?
(3)音乐情绪怎样?联想和想像到了什么?
(4)节奏等形式要素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5 对比、聆听《草原放牧》第一主题音乐和第二主题音乐。对比听、唱两个主题音乐。
6 再次完整聆听《草原放牧》,思考“拓展与研究”中有关《草原放牧》的项目。
六、课堂总结
音乐是人的精神食粮,没有音乐的生活是无法想象的。
第二篇:音乐试讲教案《学会聆听》
音乐试讲教案|《学会聆听》
欢迎来到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福建中公教育考试网提供真实可靠的福建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考试最新资讯,包括招考公告、考录进程、考试培训、面试辅导、资料下载等。我们在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等着你回来。
小编推荐>>> 教师考试面试备考指导|13个学科教案【汇总篇】(按住ctrl点击查看)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聆听《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感悟音乐的表现和创造,逐步激发对学习音乐鉴赏的兴趣和信心,形成健康向上的音乐审美观。
【过程与方法】
对比欣赏,感受音乐要素在两部作品中发挥的不同艺术作用。【知识与技能】
学习掌握聆听音乐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感受音乐要素在作品中所发挥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探究音乐要素在不同作品中体现出的不同特点。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音响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
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欢迎来到《学会聆听》节目,我是这期节目的主持人。在我们开始聆听音乐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两个问题。大家平时在生活中听歌吗?通过歌曲大家都能感受到什么,可以举例子说明。
(生举手发言)师:音乐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当播放一段音乐时,我们不只是听,还要会听,听它音乐方面的特点,听它表达的情感状态等等。我们可以用音乐来美化自己的人生,也许我们不是作曲家、音乐家,但每个人可以听,可以看,可以鉴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鉴赏两首作品,那么大家从哪些方面进行鉴赏,我们首先来回忆一些基本知识。
(二)新课教授 1.回顾音乐要素
音乐的基本要素: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
音乐的形式要素:节奏、旋律、力度、速度、调式、曲式、和声等等。
一般音乐是通过其形式要素来体现情感和特点的。节奏是指音乐运动的长短和强弱,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力度是音量的强弱程度。速度是音乐进行中的快慢程度。
2.欣赏《草原放牧》(1)欣赏并回答问题
①那些音乐要素发挥了主要作用?(节奏、力度、速度等推动音乐的发展变化。)②独奏乐器是什么?(琵琶)③音乐情绪是怎样的?(生机勃勃、活泼的,能想象到美丽的草原和放牧生活的情景。)《草原放牧》是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中的第一部分,作于1972年春。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是:尝试着使用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琵琶为主奏乐器和西洋管弦乐队结合,来表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题材。
这部作品是根据蒙古族少年龙梅和玉荣在暴风雪中保护公社羊群的真实故事写成的。乐曲采用无标题协奏曲与标题交响诗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将多乐章的划分与单乐章的归纳结合起来,将民族传统曲式中的多段体与交响乐中常用的奏鸣曲式结合起来,将有情节的叙事性与纯音乐的抒情性结合起来,进而形成这部既有鲜明民族特色、又有强烈时代精神的优秀音乐作品。
(2)分别欣赏作品的第一、第二主题
学生练习分别打出两个主题的节奏,再加入旋律线哼唱主题旋律,最后加入速度、力度感受主题情感。通过练习对比分析两个主题:
①第一主题是根据吴应炬作曲的电影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主题歌改写的。着力刻画“小姐妹”天真、活泼、乐观、富有朝气的少年形象以及她们勤劳放牧的生活情景。这一主题经过几次反复,通过节奏、配器上的一些改变使音乐趋向热烈、欢快。
②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从另一角度表现了内蒙古人民的现实生活。它好像在对美丽而辽阔的草原进行着如歌似的赞美,又好像在描画着草原人民的幸福生活,更像内蒙古人民在抒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第二主题是一段颇具内蒙古长调色彩的旋律。
3.欣赏《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1)欣赏并回答问题
①作品表达的情绪是怎样的?(缓慢的哀歌)②说出这个乐章调式调性和曲式结构?(b小调,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第六(悲怆)交响曲》是柴科夫斯基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也是他最钟爱的一部作品。通常,交响曲的第四乐章都是热烈欢腾的快板,而这部作品的第四乐章却是一首缓慢的哀歌,其中浸透着“安魂曲”一样的情绪。
(2)再次播放音乐,并分小组讨论其中一些音乐要素的发展变化。之后每小组抽代表,教师分段播放作品,小组代表边听边解说,主要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度。
(三)巩固提高
最后分别完整欣赏《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学生比较两个不同感觉的作品在旋律、速度、力度方面各有什么不同。
通过比较发现不同风格情绪的作品通过各自的音乐要素体现出来,可见音乐要素在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四)小结作业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了解如何聆听感受一首音乐作品。同学们课下先自己欣赏一下《长江之歌》,并学唱。下节课,老师找同学先来进行歌曲的解说。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查看更多教案,推荐您阅读:教师考试面试备考指导|13个学科教案【汇总篇】(按住ctrl点击查看)
第三篇:高中音乐鉴赏教案
第一单元
学会聆听
第一节
《音乐与人生》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一)运用“音乐思维”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体验、理解、鉴赏音乐,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音乐审美观,学会用音乐的认知方式了解自己,了解世界,改造世界,用音乐丰富自己的生活,用音乐美化自己的人生。
(二)演唱演奏音乐主题,在音乐中联想,听赏、分析、描述音乐,理解音乐和其他人文艺术或人文艺术之处的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理解音乐与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
(三)在欣赏不同风格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学习音乐的表现手段,逐步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聆听、学会分析、学会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聆听《第六(悲怆)交响曲》,引导学生思考有哪些音乐要素在发挥作用,发挥怎样的作用。
难点: 通过欣赏,引导学生思考作品表现了怎样的音乐情绪,产生了哪些联想与想象,揭示了哪些社会内容。
三、教学内容安排
本节课聆听《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为重点曲目,《森吉德玛》为拓展曲目。
四、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课本和配套的课件资源。
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用舞蹈或戏剧等形式,表演乐曲的主题内容。
五、教学方法与指导策略
(一)教学方法: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教师点评引导为辅。
(二)指导策略:运用比较法,分析两首作品《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的音乐情绪以及音乐要素发挥了哪些作用?
六、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活动)
一、听音乐片段《高山流水》
二、让学生说说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三、翻开教材第4页。
四、思考:为什么这些名人如此热爱音乐?
(学生活动)学生聆听,并说出故事内。学生看引言部分。随着老师接下来的课,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引趣 :在音乐中,寻找答案。
新知 探索
(教师活动)
一、欣赏《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
(一)欣赏《草原放牧》 1.简要介绍《草原小姐妹》故事背景。2.欣赏全曲。3.提问:这首作品基本情绪是怎样的?
(二)欣赏《第六(悲怆)交响曲》 1.引用作曲家的一段话:“我肯定地认为它是我所有作品中最好的,特别是‘最真诚的’一部,我从来没有像爱它那样爱过我的任何一部作品。”介绍作品背景。2.欣赏全曲 3.提问:这首作品基本情绪是怎样的?
4、教师总结
二、作品分析
(一)分别播放《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1.两首作品的第一、第二主题,分析主题所表达的情绪。2.指导学生演唱乐曲主题。
(二)认识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
(三)结合主题,认识音乐的形式要素在作品中,发挥的作用。
三、引导学生思考:两部作品思想内涵及社会意义 提问:你喜欢哪部音乐作品,为什么?
教师总结:音乐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热爱它······(学生活动)学生欣赏作品 学生说出故事情节 学生思考回答 具有民族特色,抒情性与叙事性相结合
听老师介绍背景 学生思考回答:缓慢的哀歌 学生互相交流,分析音乐主题 《草原放牧》第一主题:“小姐妹”天真、活泼、乐观、富有朝气,勤劳放牧的生活情景。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形成对比,具有内蒙长调的抒情性。《第六(悲怆)交响曲》第一主题:哀伤的情绪 第二主题:明朗、抒情的情绪。学生演唱、感受 了解音乐要素的内容: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 师生共同探讨,对比两首乐曲中形式要素,发挥的不同作用。说出作品名称,谈谈喜爱的原因。
(设计意图)对理解音乐起辅助作用 了解曲目创作的时代、背景,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情绪。运用比较法分析作品主题,对比性强,理解更透彻、直观 深入理解作品主题情绪 学生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欣赏音乐的方法以及理解作品的能力
拓展
(教师活动)
一、将你想像中两首作品最深刻的内容用散文或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你能用其它艺术形式来表现《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的音乐主题。
三、聆听管弦乐曲《森吉德玛》 提问:这首乐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联想乐曲的音乐形象及意境,并分析形式要素在音乐当中的运用。
(学生活动)学生绘画或写作 学生用戏剧或舞蹈等形式来进行表演。聆听、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像乐曲的音乐形象及意境,分析其形式要素上的主要特点及其变化。
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 引导学生欣赏乐曲的方法
本课 小结
(教师活动)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对音乐的感情、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我用一句话来结束本课:“语言停止的时候就是音乐。”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为将来的音乐鉴赏打下基础。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教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聆听《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联想与想像力,分析作品、理解作品,并将音乐的形式要素溶入到作品分析中。初步学习鉴赏的方法,逐步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用其他艺术形式来表现音乐,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第二单元 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
第二节 高亢的西北腔
一、学习目标:
1、聆听两个版本的《脚夫调》,比较舞台演出与原生态演唱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认同民歌的艺术价值在于对人们普遍存在情感的真挚表达。
2、认真细致的聆听《脚夫调》、《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感受、体验、理解三首民歌的内容、情感、风格及其创作方法,并能在此基础上做适当的审美评价。
3、对民歌的基本概念有初步的认识;对西北民歌—尤其是对“花儿”、“信天游”要有较为明确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特征,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
(二)教学难点:
探究西北民歌的风格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
三、教学内容:
《脚夫调》(陕西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青海民歌)、《刨洋芋》(山西民歌)、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人音社现有配套音像资源及教材资源。
(二)网上资源:直接搜索花儿及信天游、山西民歌等关键字。
有关青海花儿的论坛:http:// http://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
(一)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谱例,让学生了解作曲上的创作手法。
(二)利用钢琴和演唱,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加深对“花彩”的体验和认识。
(三)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搜集、关于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知识、曲目,制作成答题卡片,采取竞赛或抢答的方式进行巩固学习。
六、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导 入
(教师活动)1.播放《江南风采》丝竹演奏视频片断。出示问题:录像片中的乐器属于我国民族乐器中的那一类? 2.引出学习内容——江南丝竹
(学生活动)欣赏《江南风采》丝竹演奏视频片断。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用视听结合的方式引出学习内容,激发兴趣,拉近学生与民间音乐的距离。了解江南丝竹
(教师活动)教师请学生将自己查到的江南丝竹相关知识向全班同学讲解。(学生活动)学生讲解、介绍。
(流传地域、人文环境、社会功能等方面。)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江南丝竹的流传地域、人文环境、社会功能等知识。
中花六板赏析
(教师活动)1.播放《中花六板》全曲。
2、介绍乐曲《中花六板》及“五代同堂”的内容 3.播放《中花六板》片断,与《老六板》进行比较。4.指导学生视唱《老六板》旋律
5.播放《中花六板》演奏视频。
(学生活动)
1、聆听、欣赏 2.了解《中花六板》及“五代同堂”的内容 3.聆听并通过大屏幕打出的两首作品谱例进行比较。找出《老六板》的骨干音,并从速度、旋律上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4.学生放慢四倍速度唱《老六板》,教师用钢琴弹奏《中花六板》的旋律。
聆听、欣赏后总结音乐特点。
(设计意图)1.感受江南丝竹音乐的风格特点。2.用比较的方法展示出江南丝竹常用的“加花”创作手法。
了解丝竹乐队
(教师活动)出示问题: ⑴乐队的规模大小? ⑵有哪些乐器组成? ⑶最突出的乐器是什么?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小型乐队、扬琴、笙、琵琶、木鱼、铃等乐器,突出的是二胡、笛子。)
(设计意图)了解丝竹乐队的编制及典型乐器。
了解广东音乐
(教师活动)听赏《娱乐升平》,了解广东音乐。1.播放《娱乐升平》片段
出示问题: ⑴是不是江南丝竹? ⑵与江南丝竹有何不同? ⑶说出自己的感受(乐器音色、旋律感等方面)。2.介绍高胡,引出另一种丝竹音乐——广东音乐(介绍流传地域、乐队组成、社会功能、发展简史、代表人物。)
3、完整聆听《娱乐升平》,师生共同总结广东音乐的特点
(学生活动)1.聆听乐曲片段,回答问题。2.认识广东音乐主奏乐器高胡。3.完整聆听《娱乐升平》,总结广东音乐风格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的方式引出新的音乐形式—广东音乐。认识广东音乐的主奏乐器,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风格。总结广东音乐风格特点,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拓展与研究
(教师活动)师:在我国众多丝竹乐中,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是其中影响较大的两个丝竹乐种,此外还存在很多别具风格的丝竹音乐,请同学们课后收集、查阅。
(学生活动)课后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方式收集、查阅丝竹音乐的资料,将知道的丝竹乐种记录下来,进行课上交流。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继续探究,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江南丝竹的美,培养他们对中华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评价设计
(一)聆听三首乐曲片断,判断其中属于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各是第几首?
(二)许多民间音乐都没有具体的作者姓名,为什么广东音乐中的一些乐曲都有明确的作者姓名?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三)在人们的生活中,丝竹乐都有哪些功用?
(四)查找五首丝竹乐曲,并标出所属乐种。文 章
第四篇:高中音乐鉴赏教案
课题: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
教学内容说明 本课作为音乐鉴赏模块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学生们带着自主选择学习的期待和新鲜感,步人音乐殿堂。我们用什么迎接他们呢?是陌生的理论概念,还是亲切、动听的音乐?当然,应该是后者。尽管本单元的中心是“音乐的欣赏”,不可避免地将会涉及诸如“什么是音乐”、“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怎样欣赏音乐”之类的理论问题,但本课是以两首音乐作品----标题音乐和非标题音乐各一首,作为教学活动的主线。通过对这两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的欣赏,在学生对音乐有了具体、真切的感受的基础上,采用启发、引导等方法,使学生理解音乐的艺术特征和呈现方式,并以自己的欣赏经验作为印证,进而领悟“怎样欣赏音乐”的问题。本课的教学内容有三点需要说明: 1.课文标题“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是一句启发式的引导语,其后的“你在这首乐曲中听到了什么?”,则是问题的具体化。编者使用这些语言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直接答,而是引导他们思考怎样欣赏音乐。
2.本课第一首乐曲为标题音乐,形式为钢琴独奏。选用这首作品的目的,一是因为乐曲的作者写作这首作品时,年仅十八岁,与高中生年龄相近,使学生有同龄人的亲近感。其二是音乐优美,在标题的引导下,易于产生联想。3.本课所选的第二首乐曲为非标题音乐(也可称为“无标题音乐”,是作者第一交响曲的第二乐章。除作品有一句简短的题辞外(“献给 1986 年我的朋友们”),未加任何乐曲说明,给听众留有十分广阔的想像空间。选用这首作品的目的,一是作品的题材与青年人的理想和追求有关(当然不止于此),另一是同前一首标题音乐形成呼应和互补,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获得欣赏音乐的经验。
教学目标 1.能认真听赏本课两首优美动听和扣人心弦的音乐作品,并从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从而增进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2.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运用比较的观点,将音乐与绘画、语言文学艺术的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后,能概述出音乐艺术是否具有具象性和语义性特征,以及音乐“不能告诉”我什么的简单道理,从而对标题音乐和非标题音乐有基本的认识。3.通过作品实例的感受与认识,能用简单的语言说出音乐表现要素(如节奏型、旋律线的运动状态、力度等)在作品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建议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的,结合选材特点,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以下四点建议可供任课教师参考: 1.本单元为高中学生的起始课,建议安排一个课时。本课的开始可进行 5 - 8 分钟的热身活动,让学生对老师有一个初步印象。然后进行听赏活动。第一首作品可以作为精听曲目,第二首可作为浏览性欣赏。浏览的曲目亦可先分段赏析,然后再综合的欣赏(复听)。2.引导学生带着期待来欣赏与感受。比如课文开始处提示的:“让我们先听赏从一位年轻女音乐家心中流淌出来的音乐。”特别是课文中写明作曲家写作这首乐曲时年仅十八岁,与高中生年龄相仿,就更能激起学生欣赏的兴趣。这种兴趣源于内心的一种审美期待----欲知她在“祈祷”什么?从而专注地去听赏和感受音乐。接下来听赏的是一首“献给青年人的奋斗篇”,也与成长中的高中生富于幻想、正在规划人生的心理状态相贴近。加之课文中将这一乐章音乐主题的旋律线条,以不规则的锯齿状示意图形式呈现出来,也使学生产生聆听音乐的期待感。教学过程中如果任课教师能巧妙地突出这些细节,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在展开联想与想像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可感而未知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如第一首钢琴曲,音乐优美、明朗而略显高贵、华丽,起伏流动的琶音如涌动的波澜。这样的音乐,为何冠以“少女的祈祷”这一标题呢?这位少女是谁?她是在祈祷,还是在倾诉?或是在回忆?沉思?第二首乐曲连续用了前长后短的三连音与迂回级进的旋律线的组合,为什么说这样的音乐“蕴含着无穷的?掘进力量?”乐曲题献给“ 1986 年我的朋友们”,这与作品的音乐内涵有什么联系?这类无标题的音乐作品应如何理解?这些问题皆可直接作为学生的探究课题。探究的结果,最后则自然归结到“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怎样欣赏音乐”的单
元主题上,从而使教学过程完全沉浸于与音乐的对话之中。4.通过讨论交流与师生互动,达到感性认识的升华。上述探究课题,是在聆听与感受音乐的过程中生发出来的。涉及第一首作品的问题,与认识音乐的艺术特征相关,即乐曲本身不可能明确“告诉”我们音乐具体表现的是什么,正如课文中三幅插图的提问----祈祷?沉思?倾诉?或是思念?回忆?憧憬?有可能是,有可能都不是。涉及第二部作品的问题与此近似,音乐表现了劳动?学习?海涛?同样有可能是,也可能都不是。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很可能会得出许许多多不同的答案,有些答案还可能截然相反,但这不足为奇,因为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是以个体的联想和想像作中介,这种联想与想像又基于个体的生活经验,因而存在差异。这正好说明,音乐形象的不确定性和音乐理解的宽泛性是合理的。其深层的美学原理,是音乐艺术的重要特征:音乐音响的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认识到这一步,是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交流和逐层剖析达到的。教师参与其中,认真听取同学们的发言,并可陈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但不要将自己的感受强加给所有的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潜心感悟和自我总结,促进学生感性认识得以升华。5.将对音乐的听觉感知贯穿于审美体验的全过程。对音乐作品的听觉感知是理性认识的基础,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的前提是学生对音乐作品完整而充分的聆听。本课听赏的是两首不同形式的器乐作品,前者充分利用了钢琴音域宽广、和声丰富的特点,主题旋律流畅、优美,但却是器乐化的写法(和弦琵音分解),不容易跟唱;后一部作品的主题充满了变化音,可唱性不强。两首作品都不宜采用“背唱音乐主题”的传统听赏模式。面对这样的作品,直抓住作品中突出的音乐要素,引领听觉感知。如《少女的祈祷》可从钢琴的音乐人手,一开始的引子,声音宏亮而带光泽,可联想到钟声、教堂、明媚的阳光„„其后钢琴颗粒性的音乐,清脆而富于弹性,似圆润闪动的珍珠。其次,这首乐曲的结构规整而明晰,由主题和四个变奏组成,段落分明,很容易对主题进行“追踪”。翟小松第一交响曲第二乐章,音乐要素突出的特点有:贯穿全曲的前长后短的三连音节奏,迂回级进、偶尔夹以远距离跃动的旋律线条,以及这一主题在不同声部的呼应、重视,这种主题变形纵横交错,汇成此起彼伏的音响洪流,加上力度的大幅度涨落和对比,使音乐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掘进”力量,给音乐带来极大的“冲力”。上述这些由各种音乐要素造成的突出特点,皆与音乐的内涵密切关联。引导学生在听赏时抓住这些表现特点,有助于学生更深人地进行审美体验。教学评价 教科书 p.9 最后两行和 p.13 “活动与探究”栏目,共有四个思考和叙述题,可作为教学评价的内容。这四个问题,可用口答(如“另举一例,说明了解作曲家的生平、时代及创作背景对理解音乐作品的作用”);亦可通过学生在讨论中的发言(如“你同意?音乐本身不可能具体表现什么这种说法吗?请根据你对《少女的祈祷》的感受,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来进行评价;如果时间允许,还可通过学生写作短文的形式(如“从本节课听赏的两首音乐作品中你得到哪些精神上的享受?”)进行评价。评价并不以学生回答是否“正确”,是否符合教师的期待为唯一的标准,而应着重观察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和对问题的探究是否专注和投人,是否对音乐产生了共鸣,是否有自己的感受等。由于这是本模块的第一课,教学的重点在于如何增进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以引导学生走进音乐,而不宜把评价放在一个突出的显要位置。本课进行评价的目的,主要在于肯定学生欣赏音乐的专注和探究问题的投入,增进学生感受音乐美和探究音乐内涵的自信。
教材分析及相关资料 1.乐曲分析 《少女的祈祷》钢琴独奏曲,变奏曲式。结构图式为:
附:关于赋格曲 赋
格曲是用复调手法写作的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同时也是一种复调音乐式。它由拉丁文 fuga 的译音而得名。fuga 的原意为逃逸、追逐、遁走,它形象地表明了赋格曲是由一个(有时为两个或多个)音乐主题在不同声部时隐时现、一再模仿、不断变化重现这一基本的特点。赋格曲式通常包括三个部分: 呈示部:主题在不同声部轮流出现,主题之间有间插段。展开部:主题在不同调性上作各种移位变形和展开。再现段:主题回到原调,音乐收束。赋格曲源于欧洲,在 17 - 18 世纪发展成熟和完善。德国作曲家巴赫(1685--1750)是欧洲复调音乐的代表人物。20 世纪中国作曲家借鉴了赋格曲式,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2.作曲家及创作情况简介 苔克拉.芭达捷芙斯卡(1838----1861)波兰女音乐家。(另有资料认为她生于 1834 年。)关于这位女作曲家的介绍文字较少。仅知道她生于华沙,未上过音乐学院,主要靠自学成才。她的钢琴弹得很好,兴趣爱好广泛。她的作品除 1856 年发表的《少女的祈祷》外,还有《小茅屋的回忆》、《甜蜜的梦》、《友谊的梦》等钢琴曲,大都是短小精致而又通俗易解的小品,其中以《少女的祈祷》最为著名,是欧洲钢琴文献中通俗小品的代表作。此曲除钢琴独奏的形式外,也有人将它改编为四手联弹或其他形式的器乐曲。由于它对演奏技巧的要求不太高,所以常为初学钢琴的人或音乐爱好者所乐于弹奏。瞿小松,中国当代作曲家。1952 年生于贵阳市。他的成长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初中毕业便逢“上山下乡”运动,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山区务农,历时五年。在此期间深受大自然和民间艺术的熏陶。后开始自学音乐,并考人贵阳市京剧团,任该团乐队小提琴演奏员。1978 年考人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杜鸣心教授。1983 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9 年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访问、考察,活跃于国际乐坛。现受聘于上海音乐学院,为该院作曲系教授。翟小松是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涌现出来的新一代作曲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作品有:交响组曲《山与土风》、小提琴与乐队《山之女》、大提琴与乐队《山歌》。混合室内乐《 mongdong 》、打击乐协奏曲、管乐协奏曲《神曲》、清唱剧《大劈棺》、歌剧《俄狄甫斯之死》、《命若琴弦》。室内乐《寂》等,并为话剧《野人》、电影《青春祭》、《盗马赋》等
配乐。曾于 1986 年和 1988 年两次在北京举行个人作品音乐会。他兴趣爱好广泛,还涉猎绘画、摄影等艺术,举办过画展和影展。《第一交响曲》作于 1986 年初,于同年 4 月在北京他第一次个人“交响作品音乐会”上首演。此作在总谱和节目单上写有“献给 1986 年我的朋友们”。这批朋友,以文学家、戏剧家、诗人、导演、画家、摄影家、记者等身份,策划并促成了瞿小松的个人作品音乐会。此外,这部交响曲是以表现“一代热血青年为理想和使命拼搏奋斗”为主题,这正是这批朋友成长道路和奋斗精神的写照。这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出生的人,大都与他有相似的经历:“文革”时期中断学业,上山下乡,到农村。工厂和基层参加劳动,接受工人和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改造思想,经受艰苦环境的磨炼。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为他们提供了求学、成长和施展才干的条件,使他们迅速成为各行各业的有用之材,共同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主题,是通过生动的音乐材料和丰富的表现手段体现出来的。在听赏音乐时,可以引导学生以作品的题辞为线索,结合作曲家的经历和创作背景展开联想,从昂扬、奋进的音乐基调中感受这部作品的精神内涵。这部交响曲未采用传统交响曲的四乐章套曲形式,而由两个前后呼应、互补的乐章组成。第一乐章为广板(属慢板范畴),变体奏鸣曲式;第二乐章为快板,大型赋格曲式。两个乐章在演奏时间上大体平衡,均为 11 - 12 分钟。3.简介音乐是什么 音乐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并通过人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它必须通过演唱或演奏这个表演的中间环节,才能使听众感受到音乐的情感与意境,从而产生艺术效果,达到审美的目的。所以,人们常常称音乐为表演的艺术。
培 养 音 乐 的 耳 朵
湖南文艺出版社—普高音乐鉴赏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教学目标
一.在教师的引导下感知交响组曲《山林之歌》的第一乐章《山林的呼唤》的意境之美。能区分双簧管与长笛的音色。
二.通过对比使学生能自主了解到音乐的速度,音色,强弱等性质及表现形式的不同给人们带来的不同感受。
三.培养学生聆听的习惯和简单的分析音乐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自主理解音乐
课时
真仔细地聆听。
1一课时 教学设备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繁体字“聽” 师:引导学生“听”是用耳朵与“心”来完成的。在欣赏音乐时要认二.新授内容 .欣赏交响组曲《山林之歌》的第一乐章《山林的呼唤》
课件:马思聪肖像图片及简介——(1912—1987)作曲家,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广
东海丰人。青少年时代曾两度留学法国,学习小提琴演
奏及作曲。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他不仅是中国第一代小提
琴家,中国小提琴演奏艺术与教学的拓荒者,而且是一
位成就卓著的作曲家。其主要作品还有:小提琴曲《第 一回旋曲》,交乡曲《第一交乡曲》,舞剧音乐《晚霞》,歌剧《热碧亚》等等。
创作背景及作品介绍——马思聪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在云、贵、川和粤北山区居
住过,南方山林的自然景色及山民的生活给他留下了深
聆听时注意辨别感
刻的印象。这部作品是他收到一封附有云南怒江民歌曲 调的音乐爱好者的来信后,受到触发而动笔写作的。师:在乐曲中分别出现双簧管、长笛奏出的“山歌风”主题请同学们受这两种乐器的音色。课件:双簧管、长笛的简介及表现音色的小乐段 师:边讲解边听,引导学生按标题、结构去欣赏理解《山林的呼唤》。课件: 《山林的呼唤》结构、音频: 呈示(a)中部(b)
阅历都不一样,再现(a1 主题 “山歌风”主题 a:(双簧管独奏)生:说出感受 师:引导总结,不要给出固定答案让学生自己发挥,因为各人的知识、所以音乐给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尽相同。(后亦如此)
2.把《山林的呼唤》的速度加快,让学生体验同旋律异速度时乐曲给自己的感受。课件:加速后的《山林的呼唤》
师:引导
4欣赏。
生:对比后说出感受 .引导学生欣赏《在中亚西亚草原上》突出乐曲中强、弱部位。课件:介绍作品、音频 生:谈感受 .把《在中亚西亚草原上》的弱起部位强,强部位做弱。让学生对比课件:改变强、弱后的《在中亚西亚草原上》音频 师:引导学生谈感受 .速度、强弱的对比之后再让学生从音色上区别分析体验音乐
分别欣赏萨克斯、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分别说出感受最后给出标题(亦可作其他处 理)
课件:萨克斯、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音频
三.学生自主活动
分别给学生欣赏几段不同的乐曲,要求学生从乐曲的速度、音色、强弱、整体感觉等方 面谈谈对乐曲的理解并给乐曲起个自己认为合适的标题。
学生谈完后教师可给出原标题,简单介绍该乐曲。
课件:音频——a.鸟舍
b.月光曲
c.大进行曲
视频——野蜂飞舞
四.总结
音乐是见仁见智的物件,她没有具体的形象,每个人的知识、阅历不同所感受的形象、意境就不一样。欣赏音乐重在聆听。聆听的同时从各个不同角度去分析理解她,例如;音色、速度、强弱、内部结构、旋律整体感觉等等诸多方面。
我们要养成一个用“心”去聽的习惯!常做常新!
1812年序曲
作者简介:柴科夫斯基,俄国作曲家。在音乐创作的各个领域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主要作 品有第四、第五、第六(悲怆)交响曲,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舞剧《天 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管弦乐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 丽叶》、《1812年序曲》、《意大利随想曲》,钢琴组曲等。
创作背景:1880年柴科夫斯基应邀以“救主基督大教堂落成”为题,为莫斯科艺术及工 业博览会写一首乐曲。由于坐落在莫斯科的这座大教堂曾毁于1812年俄法战争,作曲家便 确定以这场战争为主题创作一篇恢弘的交响乐章。
俄法战争简介:1812年,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调集六十万大军入侵俄国,以迅雷不及掩耳 之势进逼莫斯科。俄军统帅库图佐夫实行坚壁清野的战略,主动放弃并烧毁了莫斯科城。法 国在严寒中得不到任何衣物和食品,不少法军冻饿而死,士气低落,拿破仑被迫弃城西撤。俄国乘势反攻。在俄罗斯军民旋风般的强大攻势面前,法军彻底溃败。六十万大军最后逃回 本国的只剩下不到两人,就连拿破仑本人也仅带了贴身护卫绕道德国才得以转回法国。从此,不可一世的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元气大伤。
器的室内乐组曲。
1886年圣桑到布拉格和维也纳进行旅行演出时,曾在奥地利休息了几天。就在这些日子里,他应巴黎一位好友的请求,写了这部别出心裁、谐趣横生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在《动物狂欢节》中,作者以生动的手法,描写动物们在热闹的节日行列中,各种滑稽有趣的情形。整部组曲由十四曲组成:1.序奏及狮王的行进;2.公鸡和母鸡;3.野马;4.乌龟;5.大象;6.袋鼠,7.水族馆;8.长耳人;9.林中杜鹃;10.大鸟笼;11.“钢琴家”;12.化石;13.天鹅;14.终曲。其中只有大提琴独奏《天鹅》一章极为著名。
第五篇:高中音乐鉴赏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教案 《流行风》
一、教育理念
音乐欣赏课教学应从学生的兴趣和发展出发,结合音乐生活的时代特点,改革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以素质教育和主体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充分运用音乐本体语言,使学生真正走进音乐、感悟音乐、理解音乐,使学生学会欣赏通俗音乐。
二、教学内容:人民音乐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七单元第三十三节《流行风》。
三、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目标
1、聆听《思念》、《懂你》及《好汉歌》,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其题材、体裁及音乐风格。
2、在聆听、感受、体验歌曲的基础上,了解通俗音乐的基本特征,并用健康向上的审美标准认识通俗音乐的社会价值。
五、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讲解和指导,让学生唱出风格,唱出文化内涵。
六、教学方法:
采用演示法、激趣法、讨论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播放流行的通俗歌曲《酸酸甜甜就是我》。(张含韵演唱)
2、学生在音乐声中走进教室。
二、导入新课:
1、用歌曲导入课题:
请学生根据课前教师播放的歌曲,回答问题: ⑴、这首歌曲曲名叫什么?(《酸酸甜甜就是我》)⑵、是由谁演唱?(张含韵演唱)。
2、结合所学习的音乐知识,思考一下这首歌曲属于艺术歌曲、民歌还是通俗歌曲?(通俗歌曲)
3、提问:为什么喜欢通俗歌曲? 学生分析并回答。
教师提问后总结并出示课题:好听,易唱易学的歌曲和音乐,比如轻音乐、通俗歌曲、爵士乐、摇滚乐、迪斯科音乐等等。这些都可以称为通俗音乐。(创设情景,播放与欣赏内容相关的歌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课题。)
三、新课
1、音乐知识:
(将音乐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学生阅读课本中的音乐知识,师生共同学习。1)、通俗音乐定义。2)、通俗音乐的内容。3)、通俗音乐的特点。
4)、通俗音乐与民间音乐的关系。5)、通俗音乐和古典传统音乐的区别。
教师总结:通过对两部分音乐知识的学习,我们对通俗音乐在定义、形式、内容等特点以及它与其它音乐形式的联系区别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感受通俗音乐,在今天的欣赏课中,我们将要欣赏三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通俗歌曲。它们分别是歌曲《思念》、《懂你》和《好汉歌》。用心感受这三首歌曲所表达的不同的主题思想及它们在演唱风格上的区别。
2、欣赏音乐作品:
1)、阅读课本提示并欣赏歌曲《思念》。
①介绍作品:《思念》创作于1987年,由毛阿敏在1988年春节联欢会上首唱。②教师范唱:《思念》 ③分析作品并提问: A、歌曲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B、演唱风格应如何把握? 教师总结:歌曲表达了人生离别的思念、惆怅之情;演唱风格激动、哀怨。C、歌曲中的“蝴蝶”指的是什么呢?那么歌曲中为什么比喻成蝴蝶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歌中的蝴蝶可以是友情,也可以是爱情,总的来说,是人们心中最宝贵最珍惜的东西。用蝴蝶比喻友情的美丽和稍纵即逝。④师生互动:启发学生回答并演唱歌颂朋友的歌曲。2)、欣赏歌曲《懂你》。
⑴提问:①同学们熟悉这首歌吗?(《懂你》,由歌手满文军演唱)。②这首歌曲中的“你”指的是谁?(母亲)
⑵介绍作品:《懂你》这首歌表现了一个母亲为抚养子女含辛茹苦、甘于奉献的伟大情怀。
学生阅读课本提示,回答两个问题: A、这首歌曲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B、它的演唱风格是怎样的。
教师总结:这首歌曲的主题思想是了对母亲的真挚美好的情感。演唱风格深情爱恋。
⑶学生演唱。
3、欣赏《好汉歌》 ⑴欣赏歌曲《好汉歌》。
①分析歌曲: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歌。演唱风格粗犷、豪放。
②歌曲旋律特点:采用了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的民间音调,具有通俗与民歌相融合的特点。体现了通俗音乐与传统音乐的联系。类似的歌曲还有《青藏高原》(西藏民歌音调)、《天堂》(蒙古民歌音调)等。⑵学生学唱歌曲。深入体会歌曲的演唱风格。
(这个环节的教学目标是聆听音乐,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和理解。在这一环节中,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如名言、图片及多媒体技术等吸引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深入体验音乐作品,展开联想和想像;能够运用正确的审美观、科学的方法,对音乐作品进行适当的审美评价。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的情感体验、想象进一步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艺术处理与巩固
1、同学们有喜欢的歌曲和歌手吗?
2、同学们喜欢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教师总结: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有自己喜欢的歌手,喜欢的类型也多种多样。喜欢的理由大致有两点:首先他们喜欢歌手所演唱的歌曲,其次喜欢他们的形象和才华。
3、分析与辩论:“追星现象”。请同学们针对社会上出现的这种追星现象来思考这样两个问题:出现追星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追星,是青少年追求美、崇尚美的审美情趣的体现,是青少年朝气蓬勃、活泼向上、追求个性的精神面貌的反映。
4、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个现象?(将学生分成两组根据这一现象进行辩论:追星的对与错。
对中学生来说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表现,但要把握好分寸: 1)不盲目追星。2)不疯狂追星。
3)善于从自己所崇拜的偶像身上吸取积极的人生经验。
(归纳拓展审美升华:围绕本课内容,针对相关的热点问题对教学内容适当拓展、延伸,丰富教学内容。)
五、归纳与总结。
(在课将结束时,用总结性的语言进行总结,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起了学生的遐想,激发兴趣。)
在今天的音乐欣赏课中,我们了解了有关通俗音乐的相关知识,体验了通俗音乐的独特魅力,探讨了与通俗歌曲有关的现象和问题。
通俗音乐大都没有经过历史的检验,多数是未得公认的音乐创作。通俗音乐中有优美经典的作品,也有一些商业化的、格调低下的作品和表演。因此,其中鱼龙混杂,精华与糟粕并存。只有经过不断实践的检验,才能产生更多优美、高尚、具有高度艺术性的作品。
希望同学们能够用心去聆听、去体验、去感受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