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生物病毒的控制和利用
第三章 病毒的控制和利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性目标
1.描述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
2.举例说出病毒对动、植物和人体的危害,病毒的类型以及病毒与人类关系等基础知识,以及在生物防治和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二)技能性目标
尝试制作噬菌体的模型,提高动手能力。
(三)情感性目标
1.通过了解病毒性传染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及其在预防接种方面的应用,关注人类的健康问题
2.认识病毒对人类的害与利的两面性,确立一分为二的辨证观点。3.通过指导学生学习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习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是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之一 通过学习病毒的形态结构及生命活动特点,能够使学生了解到病毒是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这对认识生物界的多样性十分必要,也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之二,通过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懂得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个方面,病毒虽然有害能引起各种疾病,但人们可以利用噬菌体进行生物防治,具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发展前景极为广阔。同时纠正许多学生认为病毒全都是有害的错误观念。
3.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的教学内容为本章的教学难点 教学建议 课时(一课时)
实践训练:制作噬菌体模型 创新训练:病毒图片 讲授新课
1.关于病毒形态结构内容的教学 病毒个体十分微小,小到了什么程度,讲述时量化形容,比如:病毒只有在放大几十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中才能观察到;三万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菌大小等。指导学生参看书中配有的三类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的照片。
提问学生:你知道有哪些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简单介绍病毒的发现过程:在用电子显微镜证实病毒以前,巴斯德在研究狂犬病的时候,在人体内没有发现可能引起这种病的生物,他认为一定是这种病的病菌大小,所以无法看到,后来证实他的推测是正确的。
1892年俄国的细菌学家伊凡诺夫斯基研究“烟草花叶病时”时,为了抓住引起这种病的“病菌”,他用连最小的细菌也不能通过的陶过滤器来过滤液汁,因为这种“病菌”通过了过滤器,所以他当时认为过滤器一定出了毛病,使病菌通过了。
1897年荷兰的细菌学家贝杰林克,重复了伊凡诺夫斯基的实验得到了同样的结果,于是他断定病原菌很小,能通过过滤器,因此他把这病原菌称为“过滤性病毒”。直到1935年,美国的生物化学家斯但利从烟草的捉取液汁中获得了病毒的结晶,证实了病毒的存在。
20世纪30年代末,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看清了病毒的模样,认识了它的形态结构。
关于病毒结构的教学
用挂图或投影片等直观手段配合使用,重点强调:病毒与植物、细菌、真菌不同,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只由蛋白质外壳和有遗传作用的核酸组成。这病毒与绿色植物及其他生物的区别。强调:核酸是遗传物质,与蛋白质一样,也是一种有机化合物。
2.病毒生命活动的特点
介绍有关寄生的概念,特别强调: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一旦离开寄主的细胞,就不会再有任何生命活动。病毒只能在活的宿主细胞内繁殖,而不能在培养基上繁殖。这是病毒与细菌、真菌的不同之处。可以用化学方法得到病毒的结晶体,它像一般的化学药品一样,可以放置任何长短时间,丝毫不表现生命现象。但是,一旦进入活细胞里,它们马上就显示出生命的特征,它可以快速繁殖,造成对寄主的危害。
3.病毒分类是依据寄主的不同而分成三类。因为一定种类的病毒只能寄生在某种特定的细胞中才能生活,具有专性寄生的特性。
4.讲述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时
过去许多人以为病毒对人只有害处,不了解病毒对人类的益处。除了书中介绍的人们利用病毒专性寄生的特性,用噬菌体治疗一些细菌性疾病外,随着人们对病毒的认识及生活规律的掌握,使其在现代医学上推动了免疫学的研究和发展。如:利用一些动物病毒,经过人工处理后制成的疫苗,用于预防接种,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另外,病毒的益处表现在,农业上可利用病毒制剂防治农业和林业的病虫害,不仅安全有效,而且减少了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因此利用病毒进行生物防治具有重要的发展前景。
关于病毒的害处,多数病毒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人和动物的传染病约60%是由病毒侵染引起的。另外,病毒对植物的危害:被病毒侵染的植物不能正常的生长发育。它可以使农作物和其他经济植物降低质量和减少产量。例如:我国长江两岸主要的油料作物油菜上的花叶病,除造成大量死亡之外,还使脂肪减少10%。
5.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它的传播途径是怎样的呢?
通过实例启发学生回答。如:你是怎样患流行性感冒的?它的传播途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综合归纳出:病毒的传播途径为空气、水、伤口、血液、唾液、飞沫、蚊虫叮咬等。
接着让学生讨论:
1、该采取什么措施预防病毒性传染病?
2、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养成哪些卫生习惯?
3、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说明:这样可以切断传播途径,有利于预防传染病。预习指导:第四章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作业布置:同步训练
第二篇:八年级生物上:病毒 教案
第五章 病毒(教学设计)
元谋县元马中学:张志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以及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病毒发现的科学史,认同技术进步对于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
教学重点: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教学难点:病毒的结构,病毒的繁殖。教学方法:五环节教学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候课反思
(1)课代表组织全班同学读上一单元的内容,并对重点知识进行回顾。(2)导入: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有没有不具备细胞结构的生物呢?通过观看视频和相关图片引入新课。
二、设疑推探
1、第一个发现病毒的人是谁?是怎样发现的?
2、病毒的大小怎样?常见的形态有几种?
3、病毒是怎样生活的?
4、病毒可分为哪三类?
5、病毒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6、病毒是怎样繁殖的?
7、病毒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三、互动解疑
(一)、病毒的发现:
教师提问:第一个发现病毒的人是谁?是怎样发现的? 学生看视频,学生发言,最后教师展示图片和知识结构。
教师介绍人类对病毒的发现
19世纪末,科学家们在研究动物的口蹄疫和烟草花叶病的病因时,认为是由细菌引起的。于是科学家们就将患花叶病的烟草榨出汁液,用细菌过滤器进行过滤,将细菌滤出,再用过滤后的汁液去感染正常的烟叶,结果发现正常的烟叶还能患病。多次重复这一实验都证实了这一事实,因此把这种病原体叫做了“滤过性病毒”。
(二)、病毒的大小和形态:
教师问病毒的大小和形态是怎样的?
观看视频,学生发言,教师展示图片和知识结构。
(教师讲述: 病毒个体十分微小,多数病毒在10--300纳米之间(百万分之一毫米),三万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菌大小等,所以病毒只能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展示各种病毒的形态图: 病毒是什么样的?谁来描述一下:
学生观察图片并回答问题。
教师 :病毒比细菌小得多,形态多样主要有球形、杆形、蝌蚪形等。
(三)、病毒是怎样生活:
教师提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是怎样生活的?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病毒要是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当外界环境条件适宜时,病毒便侵入活细胞,生命活动就会重新开始。病毒的生活方式—寄生
(四)、病毒的结构和种类:
教师提问病毒的结构怎样?
学生观看视频,学生发言,教师展示图片和知识结构。
教师展示:
三类病毒的结构图
尽管病毒的形态各异,它们的结构相同。都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所组成。与细菌不同,它们都没有细胞结构。
师问: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根据病毒寄生的细胞不同,将病毒分为三大类:
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内:动物病毒(如流感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内: 植物病毒(烟草花叶病毒)专门寄生细菌细胞内: 细菌病毒(大肠杆菌噬菌体)
(五)、病毒的生命活动:
教师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如何繁殖? 再次观看视频,学生发言,教师展示图片和知识结构。教师总结:
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这就是它的繁殖。
病毒的繁殖方式——自我复制
(六)、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问:病毒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观看视频,学生发言,教师展示图片和知识结构。
教师总结:毒与人类的关系既有利也有害。
有害方面:病毒不仅引起人患多种疾病(流感、麻疹、肝炎、艾滋病等),而且给农、林、牧、副、渔等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有害:引起植物、动物、人生病。
有利:病毒也有可利用的一面。例如,人类利用病毒专门寄生的特点,用噬菌体来控制某些病菌对人类的感染;用无脊椎动物的病毒防治一些农林害虫等。制造病毒疫苗-----控制一些疾病(流感疫苗、牛痘疫苗)
利用噬菌体控制某些细菌(绿脓杆菌)
利用无脊椎动物的病毒防治某些农林害虫。
四、技能拓展
1.在20世纪初,科学家首次用﹍﹍﹍﹍﹍观察到烟草花叶病毒是一种杆状颗粒。
2.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3.根据寄生细胞的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和﹍﹍﹍﹍﹍等三大类。
4.病毒的结构简单,由﹍﹍﹍﹍﹍外壳和内部的﹍﹍﹍﹍﹍组成,没有﹍﹍﹍﹍﹍结构。
5.病毒只能寄生在﹍﹍﹍﹍﹍里,靠自己的﹍﹍﹍﹍﹍中的遗传信息,利用﹍﹍﹍﹍﹍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这是病毒的繁殖方式。6.人类接种牛痘疫苗的办法,可以预防由天花病毒引起的天花,这一事例可以说明﹍﹍﹍﹍﹍。
7.麻疹和甲型H1N1流感都是传染性很强的传染病。麻疹和甲型H1N1流感都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以下对病毒描述错误的是()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B.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 C.病毒能在培养基上独立生活
D.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8.下列微生物中,没有细胞结构的是()A.线菌 B.细菌 C.酵母菌 D.狂犬病病毒
9.以下生物,除哪一种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A草履虫 B烟草花叶病毒 C海带 D向日葵
10.下列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是()
A、艾滋病、天花、禽流感 B、口蹄疫、狂犬病、夜盲症 C、冠心病、艾滋病、流感 D、肺结核、肝炎、脊髓灰质炎
11.艾滋病、禽流感、SARS等“热点”疾病的病原体都属于()
A.病毒 B.细菌 C.真菌 D.寄生虫
五、交流互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病毒的哪些知识?
一、病毒的大小和形态:
病毒比细菌小得多,多数病毒在10--300纳米之间(1/1000微米)。
形态多样:球形、杆形、蝌蚪形等
二、病毒的结构:
三、病毒的生命活动:
1、寄生在特定的生物活细胞中。
2、繁殖方式:增殖
四、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有害:引起植物、动物、人生病。
有利:制造病毒疫苗-----控制一些疾病
利用噬菌体控制某些细菌
利用无脊椎动物的病毒防治某些农林害虫。
第三篇:八年级生物《病毒》学案分析
八年级生物《病毒》学案分析
教学目标
1、识别病毒,说出病毒的结构组成。
2、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3、关注与病毒有关的疾病。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
教学重点
病毒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
病毒的结构特征与繁殖特点。
教具准备
导学案、PPT文稿
活动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一、问题激发兴趣:
猩红热、手脚癣、棉花枯萎病是由什么引起的?
猜想:流行性感冒、狂犬病、天花病是不是也是由细菌和真菌感染引起的?
二、检查指导学生自学学习情况。
一、学生同桌交流
二、自主学习:
(一)、病毒的发现(教材89页)
119世纪,首先发现了病毒。
2伊万诺夫斯基的结论:是烟草花叶病的是一种比细菌还要小的病原体,他把这种病原体叫做。
3通过阅读教材,你认为病毒是单细胞生物吗?
(二)、病毒的种类(教材72—73页)
分类依据
种类
按寄生细胞不同
也叫
按形态不同
(三)、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1病毒结构简单,有外壳和内部的组成。
营____生活。
2病毒如何繁殖?
3如果离开了活细胞,病毒会死亡吗?
(四)、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1病毒可引起哪些人类的疾病?
2人类如何利用病毒造福人类?
第四篇:八年级生物《病毒》教学设计
《病毒》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富源县中安街道一中 余琴
1、了解病毒的发现、大小和种类;
2、掌握病毒的结构,理解病毒的生活方式和繁殖方式,关注病毒与人类的生活;
3、通过病毒发现的科学史,认同技术进步对于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七年级生物的学习,学生知道除病毒外生物都由细胞构成,这样引入课题很轻松。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爱动爱表现的年龄阶段,课堂上要充分给他们机会,由于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强,精力旺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还不稳定和成熟,教师就必须要有效控制好课堂,引导好学生顺利完成该堂课。
三、重点难点
重点:病毒的结构特点、种类、生活和繁殖方式、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难点:病毒的生活和繁殖方式。
四、教学过程 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病毒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细胞)是不是所有生物都由细胞构成?(不是)为什么?(因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对,本节课我们就学习病毒。活动2【导入】学习目标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由学生齐读目标)
1、病毒的发现;
2、病毒的形态、大小;
3、病毒的结构、生活方式和繁殖方式;
4、病毒的种类;
5、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活动3【活动】小组讨论
(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各小组通过阅读课本P89— 92内容,将以下七个问题讨论出结果。)
1、病毒的发现;
2、病毒的大小及观察;
3、病毒的结构;
4、病毒的生活方式;
5、病毒的繁殖方式;
6、病毒的种类;
7、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活动4【活动】学生展示和完成练习
(各小组在全部问题讨论完成后派出一个代表去选择其中一个问题板书出答案,其他同学讨论结束后各自完成手中的教辅《云南省标准教辅》(优佳学案)上P57-60的练习题。)活动5【讲授】梳理知识点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完成问题的实际情况,对所有知识点进行知识的的讲解梳理和总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体或单独回答教师提出的各个问题。)讲解过程中教师将学生板书的要点内容标注出来。活动6【练习】练习巩固
利用课本P92练习1、2和学生手中的教辅《云南省标准教辅》(优佳学案)上P58-59的1-14题,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巩固。
(学生举手后单独起来将要完成题的题目及其正确答案说出,并做出适当解释。)活动7【活动】小结
对本节课进行小结,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1、病毒的发现:(伊万诺夫斯基)
2、病毒的大小及观察:(非常小,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3、病毒的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
4、病毒的生活方式:(寄生在活细胞中)
5、病毒的繁殖方式:(自我复制)
6、病毒的种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7、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有害也有利)活动8【作业】布置作业
学生手中的教辅《云南省标准教辅》(优佳学案)上P59-60的15-18题。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由师生共同完成:
先由教师板书出提纲,再由学生代表将小组讨论的结果板书出来(内容具有不确定性)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颜色笔进行批注,最终的要点为: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1、发现:伊万诺夫斯基
2、大小及观察:非常小,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3、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
4、生活方式:寄生在活细胞中
5、繁殖方式:自我复制
6、种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7、与人类的关系:有害也有利
第五篇:八年级生物《病毒》教案2新人教版
第五章 病毒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病毒的种类。2.说出病毒的结构和生活。3.列举病毒与人类的关系。4.运用多种方式获取资料的能力。
5.认同病毒可以为人类利用,辩证地认识病毒和人类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病毒的结构与生活。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病毒的结构与生活。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与病毒有关的视频、文字、图片等资料,制作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教师提出几个名词:埃博拉(Ebola virus)、非典(SARS)、禽流感(H7N9)、艾滋病,同学们知道它们是什么吗?请同学们谈谈你对它们的看法。学生对于这些疾病都特别熟悉,他们也会说出这些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而且都是特别危险的疾病。教师可以进一步请同学思考,其实好多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比如肝炎、手足口、感冒等,而且植物也可以感染病毒,可是病毒到底什么样?它为什么能引起动植物患病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病毒,了解病毒的秘密。
【设计意图】通过与生活实例相联系,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病毒的分类
同学们你们知道埃博拉病毒、非典病毒、禽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都是怎么传播到人身上的吗?同学们根据新闻上了解到的知识进行分析,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资料。
资料1:人类通过密切接触受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等感染埃博拉病毒。在非洲,人们因接触受感染患病或者死去的热带雨林中的黑猩猩、大猩猩、果蝠、猴子、森林羚羊和豪 1 猪等受到感染。因此,预防的重要方式是要减少接触高危动物(即果蝠、猴子或猿),包括捡拾在森林中发现的死亡动物或处理其生肉。
资料2:在中国大陆尤其是南方,特别是在云贵高原及两广(广东、广西)地区,果子狸等野生动物常被捕捉食用,因此医学界许多人士认为人类通过食用果子狸而感染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简称SARS或“非典”)。因为有证据表明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与果子狸关系密切,支持者有钟南山等,这种观点致使果子狸在中国部分地区遭到大规模的宰杀,但是也有人认为其证据不足以证明这一点。
资料3:禽流感疾病的主要传染源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家禽,另外野禽或猪也可成为传染源。许多家禽如火鸡、鸡、鸽子、珍珠鸡、鹌鹑、鹦鹉等陆禽都可感染发病,但以火鸡和鸡最为易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鸭和鹅等水禽也易感染,并可带毒或隐性感染,有时也会大量死亡。
资料4:从佛罗里达长尾猴分离到的艾滋病病毒接种到恒河猴时,经过一段临床潜伏期后,产生类似艾滋病的临床症状。人们还发现在野生的非洲绿猴体内分离到的病毒相互间的遗传变异非常大,并且这一变异和不同种属猴的进化关系相一致,提示了猴艾滋病病毒已在猴体内共同进化了相当长的时间。所有这些研究都提示人类的艾滋病毒可能是通过不同种属间交叉传播的形式从猴类传播到人。大约有30%的野生佛罗里达长尾猴感染有艾滋病病毒。大比例的野生猴携带有艾滋病病毒,直接地证明了佛罗里达长尾猴为艾滋病病毒的自然宿主。通过这些资料我们知道了,人类所患有的这些疾病实际上是从其他动物体内传播过来的,并且动物之间也可以传播,病毒可以寄生生活在被传播者的细胞中,比如埃博拉病毒就可以生活在人体的很多细胞中。而这里所有的只提到了动物并没有提到植物,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特定的病毒能寄生的细胞是不同的。跟据它们寄生的细胞的种类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三大类: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的动物病毒,如埃博拉病毒、非典病毒、禽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的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还有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内的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如大肠杆菌噬菌体。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教师提供丰富的资料帮助同学分析埃博拉病毒、非典病毒、禽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都是怎么传播到人身上的,进而理解不同种类的病毒寄生在特定种类的细胞里,帮助同学们很好地理解病毒的种类。在资料中,同学们关注到人类剥夺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任意宰杀动物,不仅危害环境更危害自身,引导同学们关爱生命。
(三)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到底病毒长成什么样子呢?同学们在上面的学习,能认识到病毒可以寄生在动物、植物细胞和细菌中,它的个头一定特别小。教师通过资料,讲解俄国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是如何研究烟草花叶病,让同学体会科学发现的过程。进而随着科学的发展,电子显微镜问世,科学家才看到了病毒的真面目。教师展示多种病毒的模式图片,请同学们观看多种病毒图片后归纳出病毒的共有结构为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接下来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样一个简单的结构如何能寄生到细胞中呢?带着这个问题教师播放“病毒的生活”的视频,请观看视频后总结病毒生活和繁殖的过程。虽然这个过程是抽象的,但是通过视频的影像直观展现,同学们很容易归纳和理解病毒的生活和繁殖过程。【设计意图】病毒的结构和繁殖过程是学生不知道的,也无法通过探究获得,因此教师借助图片、视频资料帮助同学们直观地理解。
(四)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在提到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问题时,同学们首先想到病毒会引起包括人在内的很多动植物患病。然而病毒是不是就只有有害的一面呢?教师为学生提供资料,例如在基因工程方面对病毒的应用,人类研究病毒的结构和特点生产疫苗预防疾病等。通过资料分析,引导同学们认识到人类在研究病毒的过程中,取得的可喜成绩,认识到应辩证地审视问题。
【设计意图】资料分析可以拓宽学生视野,资料涵盖病毒的利害两方面,可以让学生学会辨析地审视问题。
六、板书设计 病毒
(一)病毒的种类
动物病毒──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 植物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 噬菌体──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里
(二)病毒的结构 蛋白质外壳+内部遗传物质
(三)病毒的繁殖
侵入到细胞内──依靠自己的遗传物质,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病毒
(四)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