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章病毒 三 -生物教案
第三章病毒 教学设计三
一、课前准备:布置学生调查有关病毒的内容:
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电脑特长组合成若干小组(每组以3-4人为宜),再根据自己的兴趣从教师提供的课题中选择一个进行调查。可选择的课题:
①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包括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它是如何被发现的? ②请两组分别患过腮腺炎和流感的同学查阅此类病是由于什么病毒引起的?你是怎样患上这种病的?有哪些症状?医生对你进行了什么治疗?大概经过多久你痊愈的?
③现在危害人类生存最严重的病——癌症是由癌症病毒引起的?请任选一至两例你熟悉的癌症病毒查阅,进行比较细的说明。
④目前被人们誉为最可怕的病毒——艾滋病毒,请查阅有关它的资料:如艾滋病毒的特点,最先发现情况,现在全世界及中国的感染人群数,发病症状,传播途径等,⑤现在非典型性肺炎正横行于中国大地,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发言,让学生更多了解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因,防护知识等。
⑥动物的口蹄疫是由病毒引发的一种严重威胁动物生命的疾病,同时也给人的生活带来了比较严重的影响。请你对这方面的内容做一个报告。⑦人类如何利用病毒为人类服务。请举例说明。
2.通过查询网络或者书籍、报刊完成你选定的主题。记录清楚你的信息来源,尽量确保它们的可靠。
3.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电脑知识好的同学最好作成幻灯片或电脑网页在课堂上展示,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二、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课前安排好的顺序作主要发言。其他各组学生可以提问或补充。学生当堂完成讨论提纲的填写: 病毒
1.病毒的形态结构:(l)大小:。(2)形态:。(3)结构特点:。(4)营养方式:。
2、病毒的类型:。
3、病毒与其他生物:。
4、病毒与人类:(l)病毒与人类疾病:
①病毒引发的人类疾病:(列出五种以上)。
②病毒的传播途径:。
③病毒疾病的预防:。
(2)人类对病毒的利用:
第二篇:七年级生物病毒教案
第一节 病毒
教学分析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是继《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和《生物圈中的动物》之后安排的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形成对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的完整认识,同时也是后面学习生态系统、生物进化和生物技术的基础。病毒是微生物中形态最微小、结构最简单的一类生物。本节课对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是探究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同时,本节课在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对于病毒的认识是具有一定的生活常识的,但是往往局限于其影响人类健康以及给农业、养殖业所造成的危害方面,缺乏对病毒与人类关系的全面、客观的认识。由于病毒的形态十分微小,所以学生对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缺乏了解,有一定学习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结合学生的生活常识来增强对病毒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客观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了解病毒的生命活动和传播方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目标:
1、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2、列举几种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病毒。
3、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4、培养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问题的科学观点。
5、通过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教学重点:
1、病毒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教学难点:
1、病毒结构的独特性。
2、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艾滋病、流行性感冒、乙肝、天花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2、收集有关病毒发现历史的资料。
3、收集有关病毒危害人类生活和有利于人类生活的资料。
4、制作病毒侵染细胞的多媒体动画及有关病毒形态和危害其他生物的图片。
5、学生按每四人一小组划分学习小组,每小组一名发言代表。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
人类的许多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由学生发言,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与病毒有关的人类疾病名称,并大致说出与什么病毒有关(如传染性非典型型肺炎、流行性感冒、腮腺炎、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学生在举例过程中,可能会列举出某些病例(如肺炎、痢疾等疾病)与细菌有关而非病毒,据此设置疑问:病毒与细菌是一类生物吗?对此问题,由学习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收集的资料:①病毒是如何发现的?②病毒的名称是怎样来的?教师总结说明,病毒与细菌是不同的生命类型,导出本课课题。
二、新课学习
1、病毒的形态
设置疑问:当时的科学家为什么用显微镜可以看见细菌而看不到病毒呢?由学习小组代表根据所收集的有关病毒形态大小资料发言,教师总结得出病毒的形态极其微小,往往以纳米为单位,形态比细菌小得多,举例:葡萄球菌在细菌中算小的,可流感病毒的大小只有它的五十分之一;10万个病毒排列起来才能够用眼睛看到,所以病毒通常只能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进一步引发学生推测,如果把病毒比喻为篮球,那用什么比喻细胞合适呢?在学生大胆推测、踊跃发言的基础上,用课件展示病毒是篮球而细胞是摩天大厦的图片,使学生直观地、形象地得出病毒的形态微小程度,增强感性认识。
利用课件展示多种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的照片,由学生观察得出病毒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有球形(教师说明只是近似球形)、杆形和蝌蚪形等。此外病毒还有其他形态,如砖状、丝形、冠状等。
2、病毒的结构
病毒形态的微小决定了学生不可能了解其内部构造,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中的病毒结构示意图,并设置疑问:病毒的结构与我们所学的植物、动物细胞结构一样吗?由学生讨论得出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其基本结构很简单,一般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此处,教师应强调指出,结构简单并不能说明病毒是最原始的生物。
3、病毒的生命活动
设置疑问:既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那它怎样生活、繁殖呢?由问题的探究导入对病毒生命活动的学习。教师用课件出示阅读资料: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生化学家斯坦利第一次将病毒提纯出来,得到了一些结晶体。后来,许多科学家将各种各样的病毒提纯出来,均为结晶体。这些结晶体表现不出任何的生命特征,但是将这些结晶体移入生物体内,病毒就会大量繁殖,并使生物体致病。至今美国加州大学原斯坦利实验室里保存的他当时提纯的病毒结晶仍然具有致病力。由这些资料可知,病毒是一种特殊生物,只有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才能表现出生命现象。离开活细胞后,病毒无法进行任何生命活动。这点也可以用在普通培养基上无法培养病毒来解释。
设置疑问:病毒体内有叶绿体和叶绿素吗?能进行光合作用吗?指导学生带问题阅读教材中的《相关链接》,了解寄生的概念。
设置疑问:既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那它会像植物细胞、动物细胞那样用分裂的方式来增加数量吗?病毒如何繁殖呢?教师用课件来动画演示经过放射性物质标记的绿脓杆菌噬菌体侵染绿脓杆菌的过程:噬菌体附着绿脓杆菌→穿入→注入遗传物质→利用细菌内物质制造多个新噬菌体→细菌破裂,释放出新噬菌体(用这个例子可以为学习病毒对人类有益方面的知识作铺垫)。在学生观看动画的基础上设置疑问:新产生的噬菌体都有放射性物质吗?为什么?用这个问题深入说明,病毒的繁殖方式是自我复制,病毒是利用细胞中的物质作为原料,在自己的遗传物质的“指挥”下制造新病毒的。这个动画演示中用的词语是“噬菌体”而不是病毒,用此疑问可以引导学习病毒的分类。这类病毒专门侵染、破坏细菌,所以叫做细菌病毒,也叫做噬菌体。利用课件展示多种图片,由学生观察、归纳得出除了细菌病毒以外,有些病毒还专门侵染植物和动物,分别叫做植物病毒和动物病毒。此处需说明,一种病毒通常只侵染某种特定的细胞,如绿脓杆菌噬菌体只侵染绿脓杆菌,鸡瘟也不会传染给人类。
4、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首先介绍资料:1801年,拿破仑派遣了2.5万名士兵进军西印度洋的卡伊德岛准备镇压当地黑人。由于军队染上了“黄热病”,结果病死2.2 万多人,只好不战自败。直到1902年才查明:引起“黄热病”的元凶是黄热病毒。然后请学生观察病毒给动物和人类造成危害的图片(如鸡瘟、口蹄疫、艾滋病患者等),说明约有60%的动物和人类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引发学生讨论,据你所知人类有哪些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学生可能会提出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非典型性肺炎、艾滋病等,对这些常见的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由学习小组代表宣读所收集的资料,教师从致病原因、症状、危害等方面用图片和语言进行总结。为了实施教育部关于“在学校中开展艾滋病的宣传教育”的要求和配合每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的宣传,无论学生是否提到艾滋病,教师都应该向这方面引导,由学习小组代表发言,充分利用所收集的图片和数据资料宣传艾滋病的危害和预防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艾滋病病人。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它是怎样传播的呢?在这里教师可以通过实例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如:流行性感冒发生时,你的同学生病的多吗?你是怎样患流行性感冒的?它的传播途径是什么?教师综合归纳,组织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养成哪些卫生习惯和采取什么措施预防流行性感冒。
对于病毒给农业生产和养殖业所造成的危害,可以用中世纪发生在爱尔兰的土豆减产造成150万人因饥饿而死和鸡瘟给养殖业造成的巨大损失等实例结合图片资料来说明。经过以上讨论交流后,学生很容易形成病毒都是对人类生活有害的观点。所以,教师要继续引导讨论病毒有没有对人类生活有益的方面。可以由绿脓杆菌噬菌体侵染、破坏绿脓杆菌的例子引发讨论,由学习小组代表发言。继而由学习小组代表交流所收集的病毒对人类有利的实例资料,如利用植物病毒使郁金香的花瓣出现花纹、用天花病毒制成疫苗抵御天花、用乙肝病毒制成疫苗预防乙肝、口服糖丸预防脊髓灰质炎、用噬菌体进行疾病治疗、用病毒进行农业病虫害的防治、用病毒进行转基因研究等等。最后,教师总结:病毒对人类的生活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指导学生形成辩证的科学观点。教学设计说明:
创设问题情境,由学生最易模糊的问题切入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类的许多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这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但是对于这些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还是由细菌引起的并不是十分清楚。所以,从这方面切入课程,可以轻松地激发学习兴趣。从发现病毒的小故事中,学生不仅可以形象地理解病毒的形态大小,而且也与他们已有的“病毒都是致病的”观点相吻合,可以减轻学习压力。同时,通过这个小故事可以见证科学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运用课件展示多种病毒的图片,能够很直观地说明病毒的形态多样,培养学生对于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教材中的“一般”、“基本”等模糊用语的含义,在比较中更准确地掌握科学知识。在教学设计中大量运用学生和教师收集的文字、图片资料,可以丰富教学内容,科学地、直观地展现知识,增强趣味性,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利用病毒的发现过程,以及对病毒基本结构的图片观察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可以轻松理解“病毒是一类结构简单的特殊生物”这一科学事实,同时也为学习病毒的生命活动做好铺垫。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是具有一定学习难度的问题。在教学设计中,利用病毒侵染活细胞的动画,可以直观地展示病毒繁殖方式,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可以加深对病毒独特繁殖方式的理解。在病毒种类的学习中,用绿脓杆菌噬菌体侵染绿脓杆菌的例子导入,既可以开展病毒种类的学习,又可以为后面全面认识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尤其是病毒对人类有益方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学生对于病毒的认识往往局限于其致病性上,即危害人类生活的方面。教学设计中就从学生最容易接受的角度入手,首先了解病毒对人类健康、农业生产、养殖业的巨大危害。继而在学生充分了解病毒危害的基础上,利用前摄知识及收集的大量资料来论证人类合理利用病毒,也会为人类生活造福。引导学生认识病毒对人类生活有利的方面,使学生全面地、客观地了解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指导学生全面地、辩证地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培养相应的科学素养。这种渐进式的设计,可以使知识分层次展开,便于学生接受。
根据课程设置的进度,病毒的学习一般是在每年的12月前后,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结合“教育部要求于2004年起在地方课时中要安排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的决定,在教学设计中结合病毒的学习安排了对预防艾滋病的讨论。本着“学以致用,贴近生活”的教学原则,在病毒危害人类健康的学习中,组织学生讨论如何预防病毒类疾病的发生。由于病毒的各方面特点决定了其学习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大量采用图片和文字资料来使课程直观化、形象化、趣味化,降低学习难度。同时,大量采用学生收集资料、学生小组讨论的形式,使学习过程掌握在学生手中,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在讨论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辩析、理解和掌握,同时培养其收集分析资料、合作学习、表达交流的能力。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个体掌握知识、锻炼技能、培养情感的过程。依据《课标》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大量的采用由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的方法,锻炼了查找、收集资料的能力,收集资料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集体作用,培养了合作精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目的的设置疑问,展开讨论,于讨论中明晰知识,准确把握生物学概念,培养了科学严谨性。采用学生代表表述资料、集体讨论交流的方式,于探究中获得知识,学生有成就感,而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知识要由学生去自主获取,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其去伪存真,去粗留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指导,在关键性问题上指引探究方向,控制教学进程,总结归纳知识,纠正探究过程中的偏差,而不是干涉学生对知识的获得过程,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资料和信息往往只是停留在收集层面,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不强,今后的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对信息进行一定的科学认识和理性思考能力。同时,资料的收集要进行分工,不然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和造成资料的重复。
第三篇:七年级生物《病毒》教案
七年级生物《病毒》教案
本节是人教版第五单元第五章的内容,教材在介绍动物、细菌、真菌后,本章介绍病毒。在学生学习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后,再学习病毒这种特殊的生命形式,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生物界的几大类群。
本节的主要内容包括病毒的种类、结构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在七年级学习了“除病毒外,生物由细胞构成”、“生物的结构层次”、“细菌和真菌”,这是学习病毒的基础。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没有细胞的病毒也是生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能
.说出病毒的种类.
2.说出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3.列举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种方式获取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病毒可以为人类利用,辩证地认识病毒和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
病毒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的主要特征,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
病毒的主要特征.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境
导入新
.展示禽流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感视频
2.展示一些动物、植物及细菌、真菌的图片,设问:这些生物都是由什么基本结构构成的呢?引出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进一步提问:是不是生物圈里的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呢?从而引入本章题——病毒。提出疑问:病毒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使人和动物得病呢?
激起学生兴趣
观看图片
思考原因
同桌交流:有关病毒的信息交流
合作探究
小组展示
教师点拨
.病毒的发现
ppt展示图片:
伊万洛夫斯基研究烟草花叶病因
2.病毒的特征
(1)病毒的大小
互动:让学生拿出尺子测量本上例举病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毒的长度.
点拨:仅电子显微镜可见
(2)病毒的形态
微视频展示病毒的结构和繁殖
(3)病毒的结构:
展示病毒结构示意图,找出共同点,引导学生总结病毒的结构特点。
(4)病毒的生活和繁殖
①病毒能独立生活吗?为什么?
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②病毒只能生活在怎样的细胞中?这样的生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活方式叫什么?
③设疑:病毒离开了活细胞,会怎么样?
④设疑:病毒是怎样繁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殖的呢?.
⑤提问:生物有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哪些特征?那么病毒李雪公开-病毒教学设计与反思是生物吗?
3.病毒的种类
呈现各种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照片,并简单介绍,问:病毒多种多样,如何对病毒进行分类呢?引出分类的依据。
引导:我们知道病毒是不能独立生活的,因此科学工作者将引起肝炎、流感、口蹄疫这类病的病毒归为一类,将引起烟草花叶病、萝卜花叶病的病毒归为一类,你知道它们的分类依据吗?
4.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1)请学生展示前收集的病毒使人患病的例子,图片展示:
由于病毒的感染使人和动植物患上了某些疾病,如:流感病毒、乙肝、SARS、狂犬病、禽流感、艾滋病、等等。问:那么病毒只对我们有害吗?
(2)观看微视频——病毒有益的一面,看待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既要看待它有害的一面,又要看待它有益的一面,病毒也不例外。
病毒在疾病预防、转基因技术、基因治疗上常常是通过病毒作为载体达到转基因或基因治疗的目的,并总结出病毒与人类关系的两面性。
同桌2人合作探究
学生动手测量计算
病毒大小,形成直观印象
多种多样
观看视频,思考
学生归纳: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学生合作,讨论,小组展示
网
学生观察图片,学生归纳:根据寄生的细胞不同,寄生在动物细胞内的,称动物病毒;寄生在植物细胞内的,称植物病毒;寄生在细菌细胞内的,称为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
观察图片,然后分析自己搜集的资料,对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有一定认识。
学生展开小组交流,表达见解。
对病毒有新的认识,知道疫苗等是一种减毒病毒,用来预防疾病。
认同病毒可以给人类带来益处。
第四篇:八年级生物上:病毒 教案
第五章 病毒(教学设计)
元谋县元马中学:张志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以及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病毒发现的科学史,认同技术进步对于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
教学重点: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教学难点:病毒的结构,病毒的繁殖。教学方法:五环节教学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候课反思
(1)课代表组织全班同学读上一单元的内容,并对重点知识进行回顾。(2)导入: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有没有不具备细胞结构的生物呢?通过观看视频和相关图片引入新课。
二、设疑推探
1、第一个发现病毒的人是谁?是怎样发现的?
2、病毒的大小怎样?常见的形态有几种?
3、病毒是怎样生活的?
4、病毒可分为哪三类?
5、病毒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6、病毒是怎样繁殖的?
7、病毒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三、互动解疑
(一)、病毒的发现:
教师提问:第一个发现病毒的人是谁?是怎样发现的? 学生看视频,学生发言,最后教师展示图片和知识结构。
教师介绍人类对病毒的发现
19世纪末,科学家们在研究动物的口蹄疫和烟草花叶病的病因时,认为是由细菌引起的。于是科学家们就将患花叶病的烟草榨出汁液,用细菌过滤器进行过滤,将细菌滤出,再用过滤后的汁液去感染正常的烟叶,结果发现正常的烟叶还能患病。多次重复这一实验都证实了这一事实,因此把这种病原体叫做了“滤过性病毒”。
(二)、病毒的大小和形态:
教师问病毒的大小和形态是怎样的?
观看视频,学生发言,教师展示图片和知识结构。
(教师讲述: 病毒个体十分微小,多数病毒在10--300纳米之间(百万分之一毫米),三万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菌大小等,所以病毒只能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展示各种病毒的形态图: 病毒是什么样的?谁来描述一下:
学生观察图片并回答问题。
教师 :病毒比细菌小得多,形态多样主要有球形、杆形、蝌蚪形等。
(三)、病毒是怎样生活:
教师提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是怎样生活的?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病毒要是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当外界环境条件适宜时,病毒便侵入活细胞,生命活动就会重新开始。病毒的生活方式—寄生
(四)、病毒的结构和种类:
教师提问病毒的结构怎样?
学生观看视频,学生发言,教师展示图片和知识结构。
教师展示:
三类病毒的结构图
尽管病毒的形态各异,它们的结构相同。都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所组成。与细菌不同,它们都没有细胞结构。
师问: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根据病毒寄生的细胞不同,将病毒分为三大类:
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内:动物病毒(如流感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内: 植物病毒(烟草花叶病毒)专门寄生细菌细胞内: 细菌病毒(大肠杆菌噬菌体)
(五)、病毒的生命活动:
教师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如何繁殖? 再次观看视频,学生发言,教师展示图片和知识结构。教师总结:
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这就是它的繁殖。
病毒的繁殖方式——自我复制
(六)、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问:病毒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观看视频,学生发言,教师展示图片和知识结构。
教师总结:毒与人类的关系既有利也有害。
有害方面:病毒不仅引起人患多种疾病(流感、麻疹、肝炎、艾滋病等),而且给农、林、牧、副、渔等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有害:引起植物、动物、人生病。
有利:病毒也有可利用的一面。例如,人类利用病毒专门寄生的特点,用噬菌体来控制某些病菌对人类的感染;用无脊椎动物的病毒防治一些农林害虫等。制造病毒疫苗-----控制一些疾病(流感疫苗、牛痘疫苗)
利用噬菌体控制某些细菌(绿脓杆菌)
利用无脊椎动物的病毒防治某些农林害虫。
四、技能拓展
1.在20世纪初,科学家首次用﹍﹍﹍﹍﹍观察到烟草花叶病毒是一种杆状颗粒。
2.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3.根据寄生细胞的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和﹍﹍﹍﹍﹍等三大类。
4.病毒的结构简单,由﹍﹍﹍﹍﹍外壳和内部的﹍﹍﹍﹍﹍组成,没有﹍﹍﹍﹍﹍结构。
5.病毒只能寄生在﹍﹍﹍﹍﹍里,靠自己的﹍﹍﹍﹍﹍中的遗传信息,利用﹍﹍﹍﹍﹍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这是病毒的繁殖方式。6.人类接种牛痘疫苗的办法,可以预防由天花病毒引起的天花,这一事例可以说明﹍﹍﹍﹍﹍。
7.麻疹和甲型H1N1流感都是传染性很强的传染病。麻疹和甲型H1N1流感都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以下对病毒描述错误的是()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B.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 C.病毒能在培养基上独立生活
D.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8.下列微生物中,没有细胞结构的是()A.线菌 B.细菌 C.酵母菌 D.狂犬病病毒
9.以下生物,除哪一种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A草履虫 B烟草花叶病毒 C海带 D向日葵
10.下列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是()
A、艾滋病、天花、禽流感 B、口蹄疫、狂犬病、夜盲症 C、冠心病、艾滋病、流感 D、肺结核、肝炎、脊髓灰质炎
11.艾滋病、禽流感、SARS等“热点”疾病的病原体都属于()
A.病毒 B.细菌 C.真菌 D.寄生虫
五、交流互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病毒的哪些知识?
一、病毒的大小和形态:
病毒比细菌小得多,多数病毒在10--300纳米之间(1/1000微米)。
形态多样:球形、杆形、蝌蚪形等
二、病毒的结构:
三、病毒的生命活动:
1、寄生在特定的生物活细胞中。
2、繁殖方式:增殖
四、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有害:引起植物、动物、人生病。
有利:制造病毒疫苗-----控制一些疾病
利用噬菌体控制某些细菌
利用无脊椎动物的病毒防治某些农林害虫。
第五篇:八年级生物《病毒》教案2新人教版
第五章 病毒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病毒的种类。2.说出病毒的结构和生活。3.列举病毒与人类的关系。4.运用多种方式获取资料的能力。
5.认同病毒可以为人类利用,辩证地认识病毒和人类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病毒的结构与生活。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病毒的结构与生活。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与病毒有关的视频、文字、图片等资料,制作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教师提出几个名词:埃博拉(Ebola virus)、非典(SARS)、禽流感(H7N9)、艾滋病,同学们知道它们是什么吗?请同学们谈谈你对它们的看法。学生对于这些疾病都特别熟悉,他们也会说出这些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而且都是特别危险的疾病。教师可以进一步请同学思考,其实好多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比如肝炎、手足口、感冒等,而且植物也可以感染病毒,可是病毒到底什么样?它为什么能引起动植物患病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病毒,了解病毒的秘密。
【设计意图】通过与生活实例相联系,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病毒的分类
同学们你们知道埃博拉病毒、非典病毒、禽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都是怎么传播到人身上的吗?同学们根据新闻上了解到的知识进行分析,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资料。
资料1:人类通过密切接触受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等感染埃博拉病毒。在非洲,人们因接触受感染患病或者死去的热带雨林中的黑猩猩、大猩猩、果蝠、猴子、森林羚羊和豪 1 猪等受到感染。因此,预防的重要方式是要减少接触高危动物(即果蝠、猴子或猿),包括捡拾在森林中发现的死亡动物或处理其生肉。
资料2:在中国大陆尤其是南方,特别是在云贵高原及两广(广东、广西)地区,果子狸等野生动物常被捕捉食用,因此医学界许多人士认为人类通过食用果子狸而感染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简称SARS或“非典”)。因为有证据表明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与果子狸关系密切,支持者有钟南山等,这种观点致使果子狸在中国部分地区遭到大规模的宰杀,但是也有人认为其证据不足以证明这一点。
资料3:禽流感疾病的主要传染源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家禽,另外野禽或猪也可成为传染源。许多家禽如火鸡、鸡、鸽子、珍珠鸡、鹌鹑、鹦鹉等陆禽都可感染发病,但以火鸡和鸡最为易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鸭和鹅等水禽也易感染,并可带毒或隐性感染,有时也会大量死亡。
资料4:从佛罗里达长尾猴分离到的艾滋病病毒接种到恒河猴时,经过一段临床潜伏期后,产生类似艾滋病的临床症状。人们还发现在野生的非洲绿猴体内分离到的病毒相互间的遗传变异非常大,并且这一变异和不同种属猴的进化关系相一致,提示了猴艾滋病病毒已在猴体内共同进化了相当长的时间。所有这些研究都提示人类的艾滋病毒可能是通过不同种属间交叉传播的形式从猴类传播到人。大约有30%的野生佛罗里达长尾猴感染有艾滋病病毒。大比例的野生猴携带有艾滋病病毒,直接地证明了佛罗里达长尾猴为艾滋病病毒的自然宿主。通过这些资料我们知道了,人类所患有的这些疾病实际上是从其他动物体内传播过来的,并且动物之间也可以传播,病毒可以寄生生活在被传播者的细胞中,比如埃博拉病毒就可以生活在人体的很多细胞中。而这里所有的只提到了动物并没有提到植物,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特定的病毒能寄生的细胞是不同的。跟据它们寄生的细胞的种类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三大类: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的动物病毒,如埃博拉病毒、非典病毒、禽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的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还有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内的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如大肠杆菌噬菌体。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教师提供丰富的资料帮助同学分析埃博拉病毒、非典病毒、禽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都是怎么传播到人身上的,进而理解不同种类的病毒寄生在特定种类的细胞里,帮助同学们很好地理解病毒的种类。在资料中,同学们关注到人类剥夺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任意宰杀动物,不仅危害环境更危害自身,引导同学们关爱生命。
(三)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到底病毒长成什么样子呢?同学们在上面的学习,能认识到病毒可以寄生在动物、植物细胞和细菌中,它的个头一定特别小。教师通过资料,讲解俄国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是如何研究烟草花叶病,让同学体会科学发现的过程。进而随着科学的发展,电子显微镜问世,科学家才看到了病毒的真面目。教师展示多种病毒的模式图片,请同学们观看多种病毒图片后归纳出病毒的共有结构为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接下来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样一个简单的结构如何能寄生到细胞中呢?带着这个问题教师播放“病毒的生活”的视频,请观看视频后总结病毒生活和繁殖的过程。虽然这个过程是抽象的,但是通过视频的影像直观展现,同学们很容易归纳和理解病毒的生活和繁殖过程。【设计意图】病毒的结构和繁殖过程是学生不知道的,也无法通过探究获得,因此教师借助图片、视频资料帮助同学们直观地理解。
(四)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在提到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问题时,同学们首先想到病毒会引起包括人在内的很多动植物患病。然而病毒是不是就只有有害的一面呢?教师为学生提供资料,例如在基因工程方面对病毒的应用,人类研究病毒的结构和特点生产疫苗预防疾病等。通过资料分析,引导同学们认识到人类在研究病毒的过程中,取得的可喜成绩,认识到应辩证地审视问题。
【设计意图】资料分析可以拓宽学生视野,资料涵盖病毒的利害两方面,可以让学生学会辨析地审视问题。
六、板书设计 病毒
(一)病毒的种类
动物病毒──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 植物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 噬菌体──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里
(二)病毒的结构 蛋白质外壳+内部遗传物质
(三)病毒的繁殖
侵入到细胞内──依靠自己的遗传物质,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病毒
(四)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