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歌鉴赏中对比和衬托的区别 教案
诗歌鉴赏中对比和衬托的区别 教案
在平时的鉴赏过程中,学生往往把衬托、对比两种手法搞混淆了,把“对比”当成“衬托”,或者相反,有的干脆眉毛胡子一把抓,遇到这两种手法时就模糊的说成“对比衬托”。现实中因为人们常把对比、衬托连用,有人便误以为对比和衬托是一回事。其实,对比和衬托是不同的两种表现手法,不能混为一谈。
一、什么叫衬托?什么叫对比?
衬托:诗歌创作中,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的一种表现手法。
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形成强烈反差,从而突出主题或思想的一种表现手法。
二、二者的比较:
同:对比、衬托都有两种事物 异:两种事物地位不同
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主要事物,两者主次分明。
对比是通过双方强烈的反差,共同突出主题或思想,两者不分主次。
三、区分对比和衬托的方法: 1、找出用于对比(衬托)的双方 2、分析双方关系
突出一方的是衬托,不分主次,造成强烈反差的是对比。3、注意双方隐现、类属:
对比:双方出现,类属相同。
衬托:主体可以不出现,双方类属可以不同。(如以景衬情)
课堂训练:
题
一、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请分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1、找出双方:
过去“ 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 的热闹、繁华景象与现在“惟有鹧鸪飞” 的凄凉景象
2、分析关系:不分主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答案】这首诗使用了对比的手法。拿过去“ 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 的热闹、繁华景象与 现在“惟有鹧鸪飞” 的凄凉景象进行对比,形成强烈反差。抒发了诗人昔盛今衰的历史感慨。
题
二、望江南
李 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请联系写作背景,分析本词的艺术手法。
【答案】本词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来进行反衬。在梦中,“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梦境写得繁华热闹,反衬出梦醒后的悲哀和凄凉。表达出作者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以及现实中的亡国之痛。
题
三、准确指出下列诗句的表现手法
1、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以动衬静 以声衬寂
2、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乐景衬哀情
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哀景衬哀情
4、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乐景衬乐情
题
四、寒
食
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zhāo)为子推。
注:孟云卿曾流寓荆州一带,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在一个寒食节前夕,他写下了这首绝句。寒食节是用来纪念春秋时贤者介子推的。在这一天,人们不生火做饭,而是吃冷食。
请分析本诗的艺术手法。
【答案】本诗使用了反衬(乐景衬托哀情)的手法。首句一个“满”字描绘出了江南二月百花竞发的美好景象,景物虽好,但作者却贫居他乡。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把下文所说的“堪悲”之情衬托得更加强烈。流露出作者客居他乡,生活困窘的无奈和辛酸以及对现实的不满 之情。
题
五、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 要说明。(4分)
【答案】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无人知道外边寒)
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感叹王朝兴衰(惟有树长生)。
题
六、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请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
【答案】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题
七、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衬托出雄劲勇猛的猎鹰形象。为下片个人期待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情怀的抒发做了铺垫。
题
八、白 梅
王 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对比。衬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解析】作者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来写白梅。首句中“冰雪”可见梅的生长环境极其恶劣,衬托出梅的耐寒品格和坚韧风骨;第二句用“混芳尘”的桃李反衬白梅不同流俗的高洁性情;三四句写梅的报春,体现其奉献精神。诗人通过衬托,塑造白梅这一形象,表现了自己坚持理想操守,不慕荣华、高洁脱俗的志趣及无私奉献的精神。
题
九、谢亭送别
唐代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结合本诗,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答案】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得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总之,对于这两种表现手法,需要加以细心的区别,只有抓住其本质特征,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决胜高考考场。
第二篇:浅谈高考诗歌鉴赏中对比和衬托的区别
浅谈高考诗歌鉴赏中对比和衬托的区别
在平时的鉴赏过程中,学生往往把衬托、对比两种手法搞混淆了,把“对比”当成“衬托”,或者相反,有的干脆眉毛胡子一把抓,遇到这两种手法时就模糊的说成“对比衬托”。现实中因为人们常把对比、衬托连用,有人便误以为对比和衬托是一回事。其实,对比和衬托是不同的两种表现手法,不能混为一谈。
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表现手法。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揭露得更加尖锐。
在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对比方式有动与静的对比、虚与实的对比、今昔盛衰的对比、哀与乐的对比等,它们方式各异,但表达效果一样,都是为了增加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衬托则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
对比和衬托都有对照的意味,都是通过对某些事物(或形象或情感)进行对照来完成。但是,作为表现手法,对比和衬托的差别还是明显的。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把握。首先,主次是否分明。
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请参看下面几例:
(1)将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的《燕歌行》)(2)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5)蝉躁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王籍《入若耶溪》)(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
解析:例(1)用前方作战的士兵舍身保国和上层统治者醉生梦死、不务国事的情形作对比。例(2)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落、出、惊、鸣”等动态词,衬托了山谷的静。例(3)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愤怒,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它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对立。例(4)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例(5)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蝉躁、鸟鸣体现山谷之幽静。例(6)用无闲田与犹饿死形成对比,揭露了尖锐的阶级矛盾。其次,主体是否出现。
在对比中,用来进行对比的两方面都要出现,否则便达不到黑白分明的表达效果;而在衬托中,衬体必须出现,而主体则允许隐藏,可以明写此而暗指彼,特别是像以动衬静、以明衬暗等反衬,常常不出现主体。请先看对比的例子,如下:
例(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例(2)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
例(3)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白居易《轻肥》)
解析:例(1)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愤怒,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它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对立。例(2)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例(3)运用了对比手法,诗人将内臣行乐图与江南“人食人”的惨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在一起进行对比,强烈表达了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命运的同情。这三例或是两种人物的对比,或是两种事物或现象的对比,它们都同时出现在句子里。再看衬托的例子,如下:
例(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例(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解析:例(4)通过景物描写传达出平定战乱后的欢愉和思归的感伤,一二句是正面衬托,三四句是反面衬托,只出现托体(景物),而并未出现主体(思想感情)。例(5)用声响反衬空寂,用光亮反衬幽暗,在这里只有对声响和光亮的描写,并未出现对空寂和幽暗的描写, 更显深林的幽与静。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衬托中,衬体和主体也可以同时出现,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和天台山来衬托天姥山,衬体(五岳、天台)和主体(天姥山,即句中“此”)就同时出现。这就说明,我们不能把两者都出现的诗句一律看成是对比,但是,有一点却是坚定不移的,即只出现衬体而不出现主体的就一定是衬托而不会是对比。
最后,双方类属是否相同。
凡甲、乙对比,两者要么同一物体,要么同一方面,否则便不可比;而甲、乙衬托,两者可以是同类属的,也可以是不同类属的,如以景衬情就是言此而意彼。李白的《越中览古》将昨天的强盛与眼前的衰败对比,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将去年的欢愉与今年的落寞对比,强盛和衰败,欢愉和落寞。这都是属于同一物体或同一方面的对比。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如用高衬更高,用好衬更好。请看下例:
例(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例(2)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例(3)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
解析:例(1)乐景衬乐情,用西湖勃勃生机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例(2)哀景衬哀情,用分离时凄切悲凉的意象,衬托着依依惜别的不舍之情。例(3)以美衬美。诗以六宫后妃之美衬玉环更胜一筹的美。而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以美衬美和以丑衬丑都是用次要内容从正面衬托主要内容,属于正衬。而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如用动衬静,用乐衬哀,用好衬坏,用美衬丑。请看下例:
例(3)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的《漫成一首》)例(4)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煜《望江南》)例(5)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解析:例(3)以动衬静。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例(4)乐景衬哀情。作者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过去繁华生活的梦境来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越能反衬出梦醒后悲哀的浓重;对旧时繁华的眷念越深,就越能反衬出亡国后的凄凉。例(5)哀景衬乐情。前两句写从军的将士面对的极为恶劣的环境。后两句写在这样恶劣的风雪中行军将士不但没有退缩,而且举着成行的红旗,吹着横笛正在向山峰行进。环境越是恶劣,越能反衬出士兵们高昂的士气,无所畏惧、一往直前的精神。如果是风和日丽、山清水秀的环境便难现行军将士昂扬的士气和无畏的精神,也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综上所述,衬托与对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甲乙对比,同时又互相衬托,甲衬乙,乙也衬甲;甲乙衬托,也含有某种程度的对比。也正由于它们有联系,所以有些修辞著作中将它们合为“比衬”或“映衬”。但是衬托与对比的区别还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区别:
首先,主次是否分明。归纳如下:对比:并列关系,造成反差。衬托:主次关系,突出主体。
其次,主体是否出现。归纳如下:对比:用来对比的双方都要出现,衬托:被衬托的事物(主体)可以不出现。
最后,双方类属是否相同。归纳如下:对比双方类属相同(如人与人的对比)。衬托双方类属可以不同(如以景衬情)。
总之,对于这两种表现手法,需要加以细心的区别,只有抓住其本质特征,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决胜高考考场。
第三篇:高考古诗歌鉴赏“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的异同
浅析“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的异同
河北霸州 再如 但作为对照的“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在公园的角落,绿荫下长椅上,悄悄儿说话”那“一对儿”,仍是画面中心同一层面“物象”比照整体中的一部分。这是“对比”。
而“反衬”用于表现“ 存在通过对照凸显一方或以环境背景衬托中心物象的关系,所以既不是对比也不是衬托。寒冷凄飒的意境氛围,对于作者的心绪情感而言就好像一种外在的侧面修饰装点,虽然看似写景,但实是在从侧面从外沿描写作者情感。所以景物描写对于作者的情感表达是一种烘托。
电影戏曲片《红楼梦》也有运用成功的一例。影片为了控诉罪恶的封建制度、封建礼教,控诉这“一年三百六十天,风霜刀剑严相逼”的“贾府”、“大观园”,制造一种强烈的悲剧气氛,导演在“黛玉临终”这场戏中,运用了对比蒙太奇的方法。一方面,宝玉“洞房春暖花烛夜”,张灯结彩,红烛高照,欢声笑语,画外喜庆音乐“步步高”。这喜庆音乐渲染了一种欢乐、吉祥的喜庆场面气氛。而另一面呢?电影画面马上转入了“一弯冷月”下的潇湘馆:月光、病榻,焚稿灰烬,榻上人含恨终生。但此时的画外音,仍是前一画面的喜庆音乐,这与画面人物的命运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烘托,更激起人们对剧中人物命运的同情,强化了悲剧气氛。
衬托与烘托的比较。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 就这段描写之本身看,渲染了一种阴冷、萧瑟、凄凉、悲苦的环境气氛,而这气氛对于画面人物华大妈、夏四奶奶来说,更能烘托她们此时凄苦、悲痛欲绝的心理,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可见,烘托与渲染虽有关联,但各有其自身的着眼点。
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作者避开一切直接铺陈,调动了“枯藤”、“老树”、“昏鸦”等一系列冷色调的物象,用“泼墨”似的挥洒,把它们一个个追加,凝聚到“断肠”这个焦点上,全篇无一“悲”字,而悲凉之气令人背冷。蒲松龄写厉鬼出场,莎士比亚写老哈姆雷特显灵时的恐怖气氛,奥斯特罗夫斯基写卡杰林娜将死时那令人震惊、恐怖以致心肺俱裂的大雷雨场面,都是用“渲染”手法制造气氛,实属不可多得的妙笔。
我们更为熟悉的是鲁迅小说《祝福》结尾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小说写祥林嫂在年终祝福时无限凄苦的离开人世时,却描写了鲁镇、鲁四老爷家祝福时的一派欢乐喜庆景象,极力渲染了“凶人的愚顽的欢呼”,为整篇小说增添了一种凝重、深刻的悲剧气氛,催人深思。这也是景物描写渲染而起的作用。
在很多情况下,渲染与烘托、衬托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人物的某种心情,也可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衬托出来,如鲁迅在《故乡》开头的一段景物描写:
“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
这里用“阴晦”、“冷风”、“苍黄”、“萧索”等词,写出一个凄凉的自然景象,渲染了一种悲凉的环境氛围,通过这个景象的衬托、氛围的渲染,把“我”悲凉的心情烘托、体现了出来。
2.描写人物,如果这个人物的外貌,某种行为、某个细节对刻画人物性格的关系非常密切,就加以渲染。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有这样一段对林黛玉的描写: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是运用工笔对人物外貌的描写,这也是在《红楼梦》这部小说中对这个主要人物的首次外貌描写,重在通过外貌来暗示人物性格,即林黛玉的美丽、弱质和她的细心、多虑与自尊,这种性格也是人物在全文中发展的主体,所以作者抓住主要特征,极力铺陈给人以鲜明印象。
3.对所描写的场面,出于某一写作目的,需要“大肆渲染”时,就起到了“烘托”的作用。《明湖居听书》对书场情景的描写就是典型一例。
第四篇:记叙文对比衬托
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之对比和衬托
一、表 现 手 法:
象征:在文中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对比:文章前后形成鲜明的对照。烘托(衬托):主要是使文章表现的主体内容突出分明。
卒章显志:通常是前文层层铺垫,结尾处才用一 两句揭示文章主旨。借物抒情:通过对某一物体的描述来抒发作者的情怀。托物言志:托意于“物”,借“物”言“志” 以物喻人:用物来比喻人。欲扬先抑(欲抑先扬):通过抑扬来设置“波澜”,使文章有起有伏。
二、范文举例:
悬念 ——《智取生辰岗》
欲扬先抑——《阿长与山海经》 白描 ——《湖心亭看雪》 托物言志 ——《马说》《爱莲说》《陋室铭》 借景抒情 ——《答谢中书书》《春》 借物喻人——《爸爸的花儿落了》
夸张 ——《皇帝的新装》
象征——《海燕》
三、什么是对比?
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方法。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两个对立的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表现手法。对比的分类:
1、纵向对比:如《故乡》鲁迅,“我”记忆中的少年闰土:
和“我”面前的中年闰土:
2、横向对比:如《故乡》杨二嫂
对比
(言行)
闰土
尖酸,刻薄
愚昧,麻木
势利,自私
善良,忠厚
四、什么是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叫衬托。
类型: 正面衬托
反面衬托
1、《爱莲说》中写“菊”和“牡丹”的作用是什么 用菊作正衬,用牡丹反衬,突出莲的高贵品质
2、《口技》中多次写宾客的反应有什么作用 侧面烘托口技人表演技艺的高超。
3、如何理解“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作用 侧面烘托三峡的山连绵高俊。
五、解题三步骤:
1.明确手法.2.具体阐释该手法在文章中 的体现.3.结合人物、结构、中心等, 简述该手法的具体作用.六、例题:
1、选文为刻画胡屠户这个人物形象,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范进中举》
答:对比。将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了胡屠户的市侩势利、见风使舵,从而更加表明封建科举制度下,形形色色人的嘴脸的丑恶。
2、选段写到了“几个职员”和“本级的学生会干事”,这对于表现本文的主要人物藤野先生来说,是否属于赘笔?为什么? ——《藤野先生》
答: 不是赘笔,这里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明确手法)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我的优待,是为了下 文写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和帮助作正面陪衬,而写日本“爱国青年”对我的寻衅无礼,则是为了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毫无民族偏见。(结合文本具体阐释),以此更加突出了藤野先生高尚的境界和我对先生的崇敬怀念。(结合中心简述具体作用)
七、实战演练
《访 兰》文章主要写对“野兰”的欣赏、品评。为此,作者综合采用了多种 表现手法,试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答出两点即可)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一趟,带回些野兰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里,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作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玩赏,父亲并不以此得意,而且脸上倒有几分愠怒;时有进山去,便从此不再带回那些野长的兰草了。这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再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一道瀑布,几十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淡淡的兰花,就像地上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又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类、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确比这里的看着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了两个味儿?!”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
“样子是似乎灵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
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高兴看它的这种纯朴,悲痛以前为什么喜爱着它而却无形中就毁了它呢?
父亲拉我坐在潭边,我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着兰,也在看着我,说:“做人也是这样的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去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给社会有多大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却过。
答:1.设悬念.开头写别人都跑来玩赏野兰,而父亲反而却不高兴了.设下悬念,引起读者的揣测,激 发了阅读兴趣.2.对比(反衬).将家里栽培的兰草和野兰对比,以家培兰草的太甜、太媚和格调低俗反衬野兰,突出野兰的纯朴独特、不失真性。表达了作者对野兰的欣赏,以及想拥有“野兰”式品质的愿望。
3.铺垫.父子二人关于两种兰草谁好的对话,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使得前后照应,构思严谨。
4.托物言志.作者将纯朴独特、不失真性的“做人”原则寄托于“兰草”上,显得形象、隽永,耐人寻味。
第五篇:诗歌鉴赏之 对比手法教案范文
诗歌表现手法之对比手法
教学目标
1、能鉴赏古诗词中的对比手法。
2、通过例题理解古典诗词的对比手法的运用。
3、掌握高考诗歌鉴赏对比手法的答题方法。
重难点:掌握高考诗歌鉴赏对比手法的答题方法。教学方法:梳理探究训练 教学过程
导入
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感情?请作简析。
《越中览古》一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
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
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
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一、知识结构梳理:(10分钟)
高考考纲
1、考纲要求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考点解释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形成强烈反差,从而突出主题或思想的一种表现手法。
设题方式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4、赏析这首诗(词)对比的艺术特色。方法探寻
典例精析1: 阅读此诗,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yè管弦。
采用对比的手法。(步骤一)前两句写农民春旱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看歌舞的情景。前者忧,后者乐。对比鲜明,反差强烈。(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对朱门贵族的愤慨。(步骤三)
二、新知探究:(15分钟)
探究学习1: 请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答: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步骤一)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步骤二)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步骤三)
探究学习2:
这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吴融的这首《华清宫》以小显大,通过华清宫中的细枝末节来揭露荒淫无道的唐玄宗和杨玉环的奢侈生活所加于人民的苦难,独具一格。
首句“四郊飞雪暗云端 ”,侧重写华清宫外的大雪。令人领略到宫外刺骨的寒意,给人一种凛冽感。
次句“惟此宫中落旋干”,笔锋由宫外转入宫内,写出了雪落宫苑迅速溶化、消失的情景,含蓄地写出了宫中之暖,与首句成为对照。
第三句“绿树碧帘相掩映”,具体而形象地刻画了宫中的融融春意。结句“无人知道外边寒 ”,写出了华清宫主人耽情声色,不以国事为重,不以民苦为忧的昏庸形象。
这首诗意境新颖,讽意含蓄,以宫内宫外冷暖的迥异形成鲜明对比,造成结构的错落、诗情的跌宕。
李约《过华清宫 》
首句就直斥玄宗皇帝:作为一国之君,玄宗皇帝耽于享乐,追求淫逸,反把国计民生的大事看得很轻。
第二句用“一曲霓裳”一笔带过唐玄宗、杨贵妃二人沉醉于歌舞的享受生活。“四海兵”三字,是唐玄宗、杨贵妃二人耽于享乐、追求淫逸所酿成的苦果: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使盛唐走向了衰微。这与杜牧的“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有异曲同工之妙。君王以“万机”为轻,却以享乐为重,酿成亡国之大祸必在情理之中,正所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三、四两句是诗人目睹华清宫的景象:帝妃早已升天作古,只有四季“长生”的树木,见证了华清宫的兴衰。
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的手法: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答: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对照、映衬)手法。
第一首宫内宫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而两首诗体现的都是对玄宗皇帝沉迷声色而误国的讽刺与鞭挞。
三、方法总结,综合提高(5分钟)
点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
释运用(结合具体诗句,阐释诗句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评效果(具有什么样的效果,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答题思路: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几句写„ „,后几句写„ „。前后(或者两者)对比鲜明,反差强烈,深刻地揭示了(写出了)什么样的(思想内容),表达了(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四、基础训练
(8分钟)
问:本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①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 的幌子。
答: 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五、练习作业:(2分钟)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
读长恨辞
[宋]李觏gòu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倍沾襟”与“不动心”作对比,一代君王唐玄宗对于浴血奋战的将士之死并不动心,而对宠妃杨贵妃之死哀恸万分,两相对比,增加了对唐玄宗的批判与谴责的分量。
2、课外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登科后
唐 • 孟郊
昔日龌龊①不足夸,今朝放荡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释】
①龌龊wò chuò:指处境不如意和思想上的拘谨局促。②放荡:自由自在,无所拘束。
思考:请你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对诗歌作简要赏析。
【答案】①诗开头两句对比,将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与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对比,用“不足夸”“思无涯”直抒心情,表现了作者金榜题名后内心说不尽的畅快。
②“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则用夸张手法,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