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上册《两型社会》教案
六年级上册《两型社会》教案
第一课 世界环境日的诞生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世界环境日”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地球环境的好坏与每个家庭,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懂得环境保护从每个家庭,每件事做起;3 教育学生人人我争做环保小卫士,从小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责任感。4使学生知道家庭和自己应该怎样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把环保意识落到行动上去。
教学重点:环境保护从每个家庭,从每一件事做起,从我做起。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了解世界环境日的由来(人类环境会议;人类环境宣言;109条建议;7个共同观点;26项共同原则)
二、联系实际谈谈:
1、“绿色消费你行动了吗?”
2、怎样做一个低碳小卫士?
三、了解守护家园小技巧
四、我为低碳环保献一计
五、低碳行为我践行。(我的低碳实践;取得的效果;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课堂小结。
世界环境日这天你会怎么做呢?
第二课 争做环保小卫士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了解一些环境保护的知识。2提高学生环保意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3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教学重点】
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课前准备】
通过调查、访问等形式了解身边垃圾的来源。【学习过程】
一、学生交流自己课前准备的材料
1、生活垃圾随意堆放,没有恰当处理或干脆不作处理。
2、农作物施药后瓶子随意丢弃、甚至破碎后无人问津。
3、机动车辆声大烟多。
„„
二、学生讨论在校园中有哪些与环境不和谐的现象
已经上课了,水龙头依然在哗哗地流水;放学了,教室里的灯依然亮着;校园的路上不时的有纸屑映入眼帘;花坛里的花草不时的受到一些马虎小朋友的践踏,独自伤心的流泪„„
三、师生共同讨论污染的危害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 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
四、师生共同讨论
1大家认为怎样治理自己村子的垃圾成堆现象呢?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2.同学们怎样爱护校园里的环境? 3.怎样做好社会环保小卫士?
五、师生共同交流
1.为切实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状况,提高农村环境卫生质量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村里应该建立保洁员队伍负责本村范围内农户的垃圾处理、各级政府应该加大这方面投入。我们应该做好宣传工作,从自家做起,爱护好生活环境。
2.在校园里应该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做到以下几点:
(1)、不在校园内吃口香糖、瓜子、糖果等零食,更不要乱扔残渣废物;(2)、以爱护校园环境为己任,自觉维护校园的清洁卫生,认真做好值日生工作;
(3)、不乱扔垃圾,有垃圾丢入垃圾桶,并及时提醒乱扔垃圾的同学,杜绝从楼上向楼下扔垃圾的现象,做好卫生保洁工作;
(4)、不随地吐痰、不在墙壁上乱刻乱画、留脚印和球印;
(5)、看到地面上有纸屑等,主动拣拾起来,教室垃圾桶满了主动倒掉。3.时刻关注环境,做好环保小卫士,从身边小事做起:(1)节约用水:洗脸洗脚的时间养成使用脸盆的习惯; 一水多用,用洗脸水洗脚水来拖地板、擦洗物品等; 随手关紧水龙头。
(2)节约用电:随手关闭教室内的灯,做到人走灯灭;每天少看一分钟的电视、缩短电脑的使用时间等
(3)减少“白色污染”:尽量使用垃圾桶盛装垃圾而不使用塑料袋;不随手乱扔塑料包装物;尽量购买用纸包装的物品;不使用彩色塑料包装纸包装生日礼物等;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4)保护花草树木:不要随意践踏草坪;不攀摘花果;按时给花草浇水。(5)爱护身边的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和道德。
六、教师进行小结 第三课 纸张的自述
教学目标:
1、通过“寻找身边浪费纸张、令纸张伤心的现象”,让学生了解自己哪些行为造成了纸张的浪费,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
2、让学生了解造纸的过程、使用资源状况和产生的污染物,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
3、让学生初步认识森林资源是有限的,并且懂得要去珍惜。
4、让学生了解再生纸的定义和环保性,提倡使用再生纸。
5、让学生了解生活中节约用纸的具体措施,体验参与节约用纸、保护环境实践活动的乐趣。
6、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教学重点:
了解纸张的生产过程和原料 教学难点:
节约用纸的措施 教学准备:
1、搜集用纸和造纸的资料、图片和视频等等。
2、设计调查表格,为“走出校园”的社会实践活动做好准备。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齐读“纸张的自述”,导入新课,使学生初步了解纸张的一生,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二、开动脑筋:
1、引导学生从身边出发,寻找浪费纸张、令纸张伤心的现象,在同伴交流的教程中,对自己一些不以为然的浪费行为有一个重新的认识。
2、展示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纸制品,给学生提供一些参考,让学生了解自己哪些行为造成了纸张的浪费,便于以后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探究园地: 展示造纸的过程,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文字,了解造纸的全过程,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造纸的哪些环节需要利用资源,哪些环节会污染环境?让学生讨论交流。
四、齐心协力:
阅读课本中一段很重要的文字,了解什么是再生纸,并通过再生纸与普通纸的对比,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再生纸的环保性。通过学生之间互相回忆,讨论在学校和自己家中发现过的再生纸有哪些。
五、走出校园:
把调查表格拿出来分析:怎样节约用纸?
第四课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的资源国情是总量大,人均占有量低;我国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保护资源、改善环境的措施。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对社会事物的关注和敏锐的观察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节约资源意识,自觉开展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行动。教学重点、难点:
珍惜资源、爱护环境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我们要清醒地认识现状,在日常生活中努力节约资源、爱护环境。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师:有人计算过:一棵生长30年的大树可以制作5000双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筷子是由日本人发明并使用的,但日本现在却不生产一双一次性筷子,中国是世界上一次性筷子的最大生产国,猜一猜我国每年生产了多少一次性筷子?(板书:48000000000)480 亿双!
假设我们中国13亿人口中有6亿人每年用掉10双一次性筷子,那么要砍伐多少棵生长期在30年的大树? 计算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二、介绍我国的资源国情:
1、通过数字感受我国的资源国情。
我国的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
目前,世界上可被人类利用的150多种矿产中,我国已初步探明储量的有137种; 我国有45种主要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居世界第三位。我国的水能资源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的太阳能资源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的煤炭资源居世界第三位。
人均耕地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2%;人均淡水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4%; 人均森林蓄积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煤炭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7%; 人均石油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2%~64%;人均铜矿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29%; 我国人均耕地大约1.4亩,占世界人均水平的1/4;
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144个国家中的排名为:土地面积:110位后; 耕地面积:126位后;草地面积:76位后;森林面积:107位后;淡水资源:55位后。
看了上述资料你有什么感受?我国的资源国情是怎样的?(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小)
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2、开展“节约资源我能行”的专题活动
学生课前分小组进行主题探究活动,课堂上进行小组汇报
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阅读下面的资料,理解保护环境的意义。
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显示,在全球大气中总悬浮物、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污染物含量领先的前10个城市里,贵阳、重庆、太原、兰州、北京、广州等8个中国城市榜上有名。1999年,中国继续有8个城市被列入全球十大污染城市。
四、课堂小结
第五课 节约用水
教学目标:
1.让同学们意识到水资源的严重匮乏,再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是生活离不开的必需品。
2.了解我国是个资源大国,但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增强学生的节能意识。3.学习设计合理的节水方案或对不合理的用水现状提出改进措施。4.增强学生节水意识、主动参与意识。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水的紧缺,明白节约用水的必要性 难点:讨论出节水的窍门和实施具体的措施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通过猜谜语,导出今天要讲的主要内容:水。并且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简单的介绍水(水是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东西,人尽皆知,人类很早就知道水、利用水,水无色、无味、无嗅、透明,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液体。)3.引出问题,我们都知道离不开水,但是我们有没有珍惜呢?
4.放一组照片,看看人们浪费水的情况与密云水库十几年前的水量与现在水量的对比,引发深思。
5.通过数据,表格,对比表明:地球是一个水球,因为在它的表面大部分地区被水覆盖,但其中能被人类引用的淡水资源只占全部水资源的2.5%,而这些淡水中的99.6%是冰冠、冰川水和深层地下水,只有0.26%是可以采用的淡水。而我国的很多城市和地区缺水现象更是严重。
6.由世界的水量延伸到我国的淡水量,严重不足且分布及其不均匀,看西部照片与视频,使同学们深感水资源的匮乏与没有水的生活将是多么痛苦。7.水对人体的重要影响(没有水资源我们将生活不过3天)
二、解决办法:同学们了解到了水资源的宝贵,一起来看看我们的世界,我们的国家是怎么做的: 1.世界对水资源匮乏作出的措施:1993年1月18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用以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开发和保护水资源的认识。
2.我国各个城市对保护节约水资源做的措施:我国对于节约用水也作出了相应措施,日前,就在今年北京、天津、广州、上海、无锡等6个城市全部上调了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等;水资源利于与转换 3.树立节水意识,从我做起!
4.同学们相互讨论,想想身边的节水小窍门,大家都是如何节约水资源的。5.让学生发言,老师总结:家庭节水措施。a、刷牙时关上水龙头。b、在淋浴中涂肥皂时关上水。c、安装(或改造成)节水马桶。d、淘米洗菜用过的水再做它用。
e、把衣服储满后才用洗衣机清洗,清洗衣服后的水再做它用。f、随时关紧水龙头,安装节水龙头等等
三、总结: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投入到环境保护中去,只要关注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就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
第六课 节约粮食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知道粮食与人民生活、国家建设有密切关系,用处很大。
2、知道粮食来之不易。
3、懂得要爱惜粮食。
过程与方法目标:爱惜粮食、爱惜食物,不浪费;爱护庄稼,不践踏。情感目标:对粮食有爱惜的感情;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粮食来之不易 教学难点:使学生懂得如何爱惜粮食。
教具准备:动画课件;谷子、麦子、玉米的头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餐厅里有哪些宣传标语?什么是光盘行动?
二、粮食来之不易
1.粮食今天有许多心里话想对同学们说,你们想听吗?(课件出示自制粮食拟人动画)让我们先请水稻来说一说吧!
(1)小朋友们,你们可知道我是怎样诞生的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去旅行吧!
演示动画:《一粒米的来历》
你们看,农民们在做什么?仔细观察他们是怎样插秧的。(农民阿姨双脚整天泡在冷水中,弯着腰,时间长了,真是腰酸背痛。)
出示场景:禾苗在农民伯伯的精心护养下,渐渐长高了,为了让庄稼长得更加茁壮,农民伯伯要做什么?(锄草、施肥、喷洒农药、引水浇灌)
出示场景: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辛勤劳动,庄稼成熟了、农民还要做些什么?
师:好,我们谢谢水稻先生的精彩表演,下面请小麦女士来说一下吧!
(2)同学们,你知道我能做成哪些食品吗?(据学生所答出示馒头、面包、包子、油条、面条、饺子等食品的图片。)
小麦女士:好,大家说得太好了,下面我要带大家去看一看面包是怎么来的?
演示动画课件:《儿童营养面包的由来》
小麦女士:大家一定要切记这最后一句话:“面包来得不易,千万不要浪费。”
师:让我们感谢小麦女士的精彩演说
学生背诵古诗
(3)这么多的好吃的都是粮食做成的,粮食与我们的关系怎么样?
三、怎样爱惜粮食
(1)请你对辛勤种田的农民伯伯、农民阿姨讲一讲你是怎样对待粮食的。
(2)我国人口很多,但耕地面积很少,粮食不充裕。我们国家一些地区有时会遭受自然界的灾害。比如说:水灾、旱灾、地震、虫灾等,如果遇到自然灾害时,灾区人民最需要的是什么?如果缺少粮食,没有粮食会怎样? 为了有更多的粮食支援灾区,我们平时应该怎么做?
(3)师:如果我们都把粮食当成宝,节约每一粒米,会怎样呢?
四、联系实际
1.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爱惜粮食? 2.我们班有哪些同学做到了爱惜粮食?谁来夸一夸他们。
3.小常识:为了让全世界的人民都来爱惜粮食,规定每年的10月16日为“世界粮食日”。
4.总结:“粮食与我们的关系最亲密,粮食来得不容易”,因此,让我们每个小公民都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爱惜每一粒粮食。
第七课.一度电的用途
教学目标
1.意识到公民在保护环境中的权利和义务,能够自觉养成节约用电的习惯,并积极参与节约用电的宣传活动,做一个由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2.直到要合理利用能源,并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知道浪费电能会加剧对环境的破坏,要节约用电。
3.批评性的思考全球能源缺乏涉及环境问题;反思用电过程中的浪费行为,并分析、对比各种解决途径。教学过程:
一、生活在线
(出示生活中浪费电的图片)
师:生活中,大家见没见到过这种情况? 生:见到过。
师:见到这种情形你们感受如何?
师: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不经意中就会浪费很多电。而笑笑得一度电却有很多的用途。这捷克我们就来看看一度电到底有哪些用途?(板书课题)
二、追根求源
1.一度电的用途
小组讨论交流:你认为一度电有哪些用途? 汇报交流:
师:看到这些有关于一度电的用途资料,你们有什么感受?你想说些什么? 生:没想到一度电的用途这么多。生:一度电的本领真的。
生:我觉得我们应该节约每一度电。
师:想一想,如果我们班每人每月节约一度电,能做多少事情?
三、环保在行动
师:生活中有没有浪费电的现象?
师小结:其实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就会节约很多能源。而且重要的是不仅仅节约了能源,也环保了环境,使人类能更好的生活在地球上,让我们携起手,来为我们的地球共同努力吧!在这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你们还有什么话想说?你们有哪些收获?
四、绿色延长线
调查学校的用电情况,对浪费电的现象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城市废弃物的概念、来源、类别,以及所带来的社会危害,从而使学生正确认识城市废弃物的同时,养成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情操。教学重点:
了解城市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途径以及对环境造成的几种不同的危害; 如何解决和处理这些城市废弃物。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城市的固体废弃物的了解,来具体联系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学生主动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学过程:
一、阐述城市废弃物的概念,并联系实际举例。
二、城市废弃物的五大危害:
1、污染水体,使生命之源趋于枯竭;
2、污染空气,使生命要素受到损害;
3、污染土壤,使人类母亲的呼吸受到摧残;
4、侵占土地,是生活空间受到损失;
5、传播疾病,使人类健康受到侵犯。
三、解决和处理城市废弃物的具体方法途径:
1、堆积法;
2、填埋法;
3、焚烧法;
4、沼气发酵法。
四、总结
第八课 城市的固体废弃物
第二篇:七年级上册《两型社会》教案
七年级上册《两型社会》教案
第一课 勤俭节约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教育学生懂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学生应具有的美德。
2.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可以为勤俭节约做很多事,养成良好的节俭习惯。懂得勤俭节约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
3.通过带领学生许下节俭承诺,教育学生把节俭落实到平时的生活中,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懂得勤俭节约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方法1.运用任务型教学法,面向全体学生设计教学目标,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教学目标。
2.结合学生课前利用百度搜索引擎查阅的相关学习资料,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做展示,以加深学习印象。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查找有关名人以及国外的节俭典型事例。2.让学生提前准备思考身边的浪费现象及可行的改进措施。3.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走进教室,手里拿着半个包子,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对,这是老师从餐厅的桌子上捡来的,大家说这半个包子该不该扔?为什么?知道这包子是怎么做成的吗?请同学们先来看包子是怎样做成的一段介绍。包子做成的图片
2.介绍小麦从播种到收获的过程。
(过渡:老农的介绍告诉我们,粮食来之不易。那小麦又是如何变成包子的呢?介绍把小麦变成面粉的具体过程。(过渡:大家看到了吧,一只小小的包子,经过许多道工序才做成,浸透了多少劳动者的心血,我们没有理由把它扔掉。)
二、出示古诗《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说说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过渡: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加以继承和发扬。我国历史上有不少关于勤俭节约的感人故事,现在不妨请同学们来向大家介绍一两个。)
三、名人节俭故事
1.(中办发电[2013]3号)关于《印发习近平同志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重要批示的通知》
2.学生介绍课前收集到得故事。出示一组材料:(勤俭节约事例)
3.网上组织的“光盘行动”我是“光盘”,我光荣—“光盘行动”倡议书光盘行动图片
四、了解国情和民情,增强节俭意识。1.世界粮食资源紧缺情况。2.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状况。
3.出示“与节约有关的重要节日”3月22日——世界水日 6月25日——中国土地日10月17日——世界消除贫困日 10月31日——世界勤俭日
五、明辨是非,指导行为
1、过渡:生活中处处可节俭,生活中处处需节俭。尤其在我国这样一个资源比较匮乏的国家显得至关重要。而现实情况却是怎样的呢?
2、说说在现实生活看到的浪费现象。
3、以后你会怎么做呢?
4、写一句宣传节约的标语。
勤俭节约的美德如甘霖,能让贫穷的土地开出富裕的花;勤俭节约的美德似雨露,能让富有的土地结下智慧的果。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非常有意义,大家都热情地在参与,老师很高兴,希望以后,对大家而言,节约是一种习惯,是我们学习、生活的一部分;节约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是一种对自然资源、对地球、对生命的一种感恩的方式;节约是一种时尚,大家紧紧地追随它。今天,我们要向全校师生发出了倡议书,作为倡议者,我们首先要做好表率,因此我们一起来许下一份承诺:我们的每一位成员,从现在起,珍惜每一滴水,节约每一度电,用好每一张纸,不浪费一颗粮食,用对每一分零花钱,珍惜每一天。
教学反思:勤俭节约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课,课堂的关键是设计一种使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通过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节课“勤俭节约”这个话题对于学生来说是很熟悉的,经常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这个问题。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己搜集生活中各种浪费现象,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主要有水、电、粮食、生活用品等方面,然后让学生去分析浪费的严重后果:造成浪费资源;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利于个人的成长„„再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并在小组中讨论,使学生步步深入,层层感悟,知道浪费行为可耻,从而在行动上做到“节约”,达到了教育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知识的总结、归纳、梳理,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教师充分运用百度引擎查阅相关资料,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课 争做环保小卫士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了解一些环境保护的知识。2提高学生环保意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3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教学重点】
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课前准备】
通过调查、访问等形式了解身边垃圾的来源。【学习过程】
一、学生交流自己课前准备的材料
1、生活垃圾随意堆放,没有恰当处理或干脆不作处理。
2、农作物施药后瓶子随意丢弃、甚至破碎后无人问津。
3、机动车辆声大烟多。
„„
二、学生讨论在校园中有哪些与环境不和谐的现象
已经上课了,水龙头依然在哗哗地流水;放学了,教室里的灯依然亮着;校园的路上不时的有纸屑映入眼帘;花坛里的花草不时的受到一些马虎小朋友的践踏,独自伤心的流泪„„
三、师生共同讨论污染的危害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 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
四、师生共同讨论
1大家认为怎样治理自己村子的垃圾成堆现象呢?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2.同学们怎样爱护校园里的环境? 3.怎样做好社会环保小卫士?
五、师生共同交流
1.为切实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状况,提高农村环境卫生质量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村里应该建立保洁员队伍负责本村范围内农户的垃圾处理、各级政府应该加大这方面投入。我们应该做好宣传工作,从自家做起,爱护好生活环境。
2.在校园里应该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做到以下几点:
(1)、不在校园内吃口香糖、瓜子、糖果等零食,更不要乱扔残渣废物;(2)、以爱护校园环境为己任,自觉维护校园的清洁卫生,认真做好值日生工作;
(3)、不乱扔垃圾,有垃圾丢入垃圾桶,并及时提醒乱扔垃圾的同学,杜绝从楼上向楼下扔垃圾的现象,做好卫生保洁工作;
(4)、不随地吐痰、不在墙壁上乱刻乱画、留脚印和球印;
(5)、看到地面上有纸屑等,主动拣拾起来,教室垃圾桶满了主动倒掉。3.时刻关注环境,做好环保小卫士,从身边小事做起:(1)节约用水:洗脸洗脚的时间养成使用脸盆的习惯; 一水多用,用洗脸水洗脚水来拖地板、擦洗物品等; 随手关紧水龙头。
(2)节约用电:随手关闭教室内的灯,做到人走灯灭;每天少看一分钟的电视、缩短电脑的使用时间等
(3)减少“白色污染”:尽量使用垃圾桶盛装垃圾而不使用塑料袋;不随手乱扔塑料包装物;尽量购买用纸包装的物品;不使用彩色塑料包装纸包装生日礼物等;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4)保护花草树木:不要随意践踏草坪;不攀摘花果;按时给花草浇水。(5)爱护身边的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和道德。
六、教师进行小结
教学后记:本节课围绕着“环保”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环保的重要性,引起他们对环境污染现象及其危害的关注,并能将环保与生活环境、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形成保护环境光荣,污染环境可耻的意识,养成讲文明的好习惯。第三课 纸张的自述
教学目标:
1、通过“寻找身边浪费纸张、令纸张伤心的现象”,让学生了解自己哪些行为造成了纸张的浪费,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
2、让学生了解造纸的过程、使用资源状况和产生的污染物,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
3、让学生初步认识森林资源是有限的,并且懂得要去珍惜。
4、让学生了解再生纸的定义和环保性,提倡使用再生纸。
5、让学生了解生活中节约用纸的具体措施,体验参与节约用纸、保护环境实践活动的乐趣。
6、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教学重点:
了解纸张的生产过程和原料 教学难点:
节约用纸的措施 教学准备:
1、搜集用纸和造纸的资料、图片和视频等等。
2、设计调查表格,为“走出校园”的社会实践活动做好准备。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齐读“纸张的自述”,导入新课,使学生初步了解纸张的一生,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二、开动脑筋:
1、引导学生从身边出发,寻找浪费纸张、令纸张伤心的现象,在同伴交流的教程中,对自己一些不以为然的浪费行为有一个重新的认识。
2、展示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纸制品,给学生提供一些参考,让学生了解自己哪些行为造成了纸张的浪费,便于以后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探究园地: 展示造纸的过程,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文字,了解造纸的全过程,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造纸的哪些环节需要利用资源,哪些环节会污染环境?让学生讨论交流。
四、齐心协力:
阅读课本中一段很重要的文字,了解什么是再生纸,并通过再生纸与普通纸的对比,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再生纸的环保性。通过学生之间互相回忆,讨论在学校和自己家中发现过的再生纸有哪些。
五、走出校园:
把调查表格拿出来分析:怎样节约用纸?
教学后记:《纸张的自述》一课是环境保护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纸的来源,知道节约用纸的重要性,做到节约用纸。我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播放课件让学生了解生产纸对环境的影响,讨论制定节约用纸公约。
第四课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的资源国情是总量大,人均占有量低;我国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保护资源、改善环境的措施。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对社会事物的关注和敏锐的观察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节约资源意识,自觉开展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行动。教学重点、难点:
珍惜资源、爱护环境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我们要清醒地认识现状,在日常生活中努力节约资源、爱护环境。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师:有人计算过:一棵生长30年的大树可以制作5000双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筷子是由日本人发明并使用的,但日本现在却不生产一双一次性筷子,中国是世界上一次性筷子的最大生产国,猜一猜我国每年生产了多少一次性筷子?(板书:48000000000)480 亿双!
假设我们中国13亿人口中有6亿人每年用掉10双一次性筷子,那么要砍伐多少棵生长期在30年的大树? 计算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二、介绍我国的资源国情:
1、通过数字感受我国的资源国情。
我国的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
目前,世界上可被人类利用的150多种矿产中,我国已初步探明储量的有137种; 我国有45种主要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居世界第三位。我国的水能资源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的太阳能资源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的煤炭资源居世界第三位。
人均耕地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2%;人均淡水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4%; 人均森林蓄积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煤炭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7%; 人均石油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2%~64%;人均铜矿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29%; 我国人均耕地大约1.4亩,占世界人均水平的1/4;
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144个国家中的排名为:土地面积:110位后; 耕地面积:126位后;草地面积:76位后;森林面积:107位后;淡水资源:55位后。
看了上述资料你有什么感受?我国的资源国情是怎样的?(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小)
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2、开展“节约资源我能行”的专题活动
学生课前分小组进行主题探究活动,课堂上进行小组汇报
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阅读下面的资料,理解保护环境的意义。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显示,在全球大气中总悬浮物、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污染物含量领先的前10个城市里,贵阳、重庆、太原、兰州、北京、广州等8个中国城市榜上有名。1999年,中国继续有8个城市被列入全球十大污染城市。
四、课堂小结
教学后记:初中学生对我国环境现状有所了解,但不够清楚,感触不深,利 用大量直观、形象甚至是令人触目惊心的视频资料,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内心情绪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通过创设情境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对我国的环境现状和形势有较清楚的了解。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探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我国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举措,并使学生在分析案例中,逐步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基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充分挖掘乡土素材。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了解家乡,并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时代气息,生活 气息,更具有时效性和说服力。在明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导行。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同时,在合作交流中开拓学生思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能力。
第五课 节约用水
教学目标:
1.让同学们意识到水资源的严重匮乏,再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是生活离不开的必需品。
2.了解我国是个资源大国,但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增强学生的节能意识。3.学习设计合理的节水方案或对不合理的用水现状提出改进措施。4.增强学生节水意识、主动参与意识。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水的紧缺,明白节约用水的必要性 难点:讨论出节水的窍门和实施具体的措施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通过猜谜语,导出今天要讲的主要内容:水。并且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简单的介绍水(水是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东西,人尽皆知,人类很早就知道水、利用水,水无色、无味、无嗅、透明,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液体。)3.引出问题,我们都知道离不开水,但是我们有没有珍惜呢?
4.放一组照片,看看人们浪费水的情况与密云水库十几年前的水量与现在水量的对比,引发深思。
5.通过数据,表格,对比表明:地球是一个水球,因为在它的表面大部分地区被水覆盖,但其中能被人类引用的淡水资源只占全部水资源的2.5%,而这些淡水中的99.6%是冰冠、冰川水和深层地下水,只有0.26%是可以采用的淡水。而我国的很多城市和地区缺水现象更是严重。
6.由世界的水量延伸到我国的淡水量,严重不足且分布及其不均匀,看西部照片与视频,使同学们深感水资源的匮乏与没有水的生活将是多么痛苦。7.水对人体的重要影响(没有水资源我们将生活不过3天)
二、解决办法:同学们了解到了水资源的宝贵,一起来看看我们的世界,我们的国家是怎么做的:
1.世界对水资源匮乏作出的措施:1993年1月18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用以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开发和保护水资源的认识。
2.我国各个城市对保护节约水资源做的措施:我国对于节约用水也作出了相应措施,日前,就在今年北京、天津、广州、上海、无锡等6个城市全部上调了水资源费,污水处理费等;水资源利于与转换 3.树立节水意识,从我做起!
4.同学们相互讨论,想想身边的节水小窍门,大家都是如何节约水资源的。5.让学生发言,老师总结:家庭节水措施。a、刷牙时关上水龙头。b、在淋浴中涂肥皂时关上水。c、安装(或改造成)节水马桶。d、淘米洗菜用过的水再做它用。
e、把衣服储满后才用洗衣机清洗,清洗衣服后的水再做它用。f、随时关紧水龙头,安装节水龙头等等
三、总结: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投入到环境保护中去,只要关注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就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
教学后记:《节约用水》一课,从以下几个环节逐步入手:第一环节,结合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浪费用水、污染水源和遭遇停止供水的生活经历等事例,真切感受到人类环境正遭到各种污染,缺水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活。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产生直接的情感体验,得到各种能力的锻炼。可以说,自我教育已伴随着实践活动先于课堂教学产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动情的基础上,认识得到了一个飞跃。
第六课 节约粮食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知道粮食与人民生活、国家建设有密切关系,用处很大。
2、知道粮食来之不易。
3、懂得要爱惜粮食。
过程与方法目标:爱惜粮食、爱惜食物,不浪费;爱护庄稼,不践踏。情感目标:对粮食有爱惜的感情;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粮食来之不易 教学难点:使学生懂得如何爱惜粮食。
教具准备:动画课件;谷子、麦子、玉米的头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餐厅里有哪些宣传标语?什么是光盘行动?
二、粮食来之不易
1.粮食今天有许多心里话想对同学们说,你们想听吗?(课件出示自制粮食拟人动画)让我们先请水稻来说一说吧!
(1)小朋友们,你们可知道我是怎样诞生的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去旅行吧!
演示动画:《一粒米的来历》
你们看,农民们在做什么?仔细观察他们是怎样插秧的。(农民阿姨双脚整天泡在冷水中,弯着腰,时间长了,真是腰酸背痛。)
出示场景:禾苗在农民伯伯的精心护养下,渐渐长高了,为了让庄稼长得更加茁壮,农民伯伯要做什么?(锄草、施肥、喷洒农药、引水浇灌)
出示场景: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辛勤劳动,庄稼成熟了、农民还要做些什么?
师:好,我们谢谢水稻先生的精彩表演,下面请小麦女士来说一下吧!
(2)同学们,你知道我能做成哪些食品吗?(据学生所答出示馒头、面包、包子、油条、面条、饺子等食品的图片。)
小麦女士:好,大家说得太好了,下面我要带大家去看一看面包是怎么来的?
演示动画课件:《儿童营养面包的由来》
小麦女士:大家一定要切记这最后一句话:“面包来得不易,千万不要浪费。”
师:让我们感谢小麦女士的精彩演说
学生背诵古诗
(3)这么多的好吃的都是粮食做成的,粮食与我们的关系怎么样?
三、怎样爱惜粮食
(1)请你对辛勤种田的农民伯伯、农民阿姨讲一讲你是怎样对待粮食的。
(2)我国人口很多,但耕地面积很少,粮食不充裕。我们国家一些地区有时会遭受自然界的灾害。比如说:水灾、旱灾、地震、虫灾等,如果遇到自然灾害时,灾区人民最需要的是什么?如果缺少粮食,没有粮食会怎样? 为了有更多的粮食支援灾区,我们平时应该怎么做?
(3)师:如果我们都把粮食当成宝,节约每一粒米,会怎样呢?
四、联系实际 1.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爱惜粮食? 2.我们班有哪些同学做到了爱惜粮食?谁来夸一夸他们。
3.小常识:为了让全世界的人民都来爱惜粮食,规定每年的10月16日为“世界粮食日”。
4.总结:“粮食与我们的关系最亲密,粮食来得不容易”,因此,让我们每个小公民都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爱惜每一粒粮食。
教学后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学生很不注意珍惜粮食,浪费粮食的现象十分严重,在这些行为中,不仅浪费了来之不易的粮食,也丢掉了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这次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广泛搜集资料,开展知识问答、调查走访、亲身实践等多种活动,真正体会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了爱惜粮食的重要意义。
第七课.一度电的用途
教学目标
1.意识到公民在保护环境中的权利和义务,能够自觉养成节约用电的习惯,并积极参与节约用电的宣传活动,做一个由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2.直到要合理利用能源,并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知道浪费电能会加剧对环境的破坏,要节约用电。
3.批评性的思考全球能源缺乏涉及环境问题;反思用电过程中的浪费行为,并分析、对比各种解决途径。教学过程:
一、生活在线
(出示生活中浪费电的图片)
师:生活中,大家见没见到过这种情况? 生:见到过。
师:见到这种情形你们感受如何?
师: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不经意中就会浪费很多电。而笑笑得一度电却有很多的用途。这捷克我们就来看看一度电到底有哪些用途?(板书课题)
二、追根求源
1.一度电的用途
小组讨论交流:你认为一度电有哪些用途? 汇报交流: 师:看到这些有关于一度电的用途资料,你们有什么感受?你想说些什么? 生:没想到一度电的用途这么多。生:一度电的本领真的。
生:我觉得我们应该节约每一度电。
师:想一想,如果我们班每人每月节约一度电,能做多少事情?
三、环保在行动
师:生活中有没有浪费电的现象?
师小结:其实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就会节约很多能源。而且重要的是不仅仅节约了能源,也环保了环境,使人类能更好的生活在地球上,让我们携起手,来为我们的地球共同努力吧!在这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你们还有什么话想说?你们有哪些收获?
四、绿色延长线
调查学校的用电情况,对浪费电的现象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后记:积极创设教学课堂。课堂上,我努力创设一个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令学生感悟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迫切性。在此基础上,介绍有关地球及我国水资源现状相关的资料与数据,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触动:水资源实在太匮乏了!“而生活中我们的用水情况如何呢?”——让学生汇报课前小组调查、统计的学校用水情况,观察统计图表,对比分析人均日用水量的多与少,引导发现浪费水的现象。最后,通过看看算算,让学生从“积少成多、滴水成河”的道理中体会了一滴水的重要性,明白了节约用水,人人有责,同时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城市废弃物的概念、来源、类别,以及所带来的社会危害,从而使学生正确认识城市废弃物的同时,养成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情操。教学重点:
了解城市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途径以及对环境造成的几种不同的危害; 如何解决和处理这些城市废弃物。教学难点:
第八课 城市的固体废弃物 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城市的固体废弃物的了解,来具体联系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学生主动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学过程:
一、阐述城市废弃物的概念,并联系实际举例。
二、城市废弃物的五大危害:
1、污染水体,使生命之源趋于枯竭;
2、污染空气,使生命要素受到损害;
3、污染土壤,使人类母亲的呼吸受到摧残;
4、侵占土地,是生活空间受到损失;
5、传播疾病,使人类健康受到侵犯。
三、解决和处理城市废弃物的具体方法途径:
1、堆积法;
2、填埋法;
3、焚烧法;
4、沼气发酵法。
四、总结
教学后记: 通过参与课堂和课外的活动,学生明白了垃圾是怎样产生的,垃圾对人类的危害以及垃圾的回收与处理,因而从内心萌发出“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这比单纯的说教要有效得多。学生们的情感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体验和感悟中不断发展、深化的,他们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教师过“课前调查——课内汇报——课外实践——课内汇报”的几个环节真正感受到了垃圾的危害以及环保的重要。
第九课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教学目标: 了解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体,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教学重点: 了解多彩的生命世界,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难点: 学会与动植物和谐相处,将身资源节约型的社会,共享生命家园。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一些动植物知识。
2、准备一些中国主要的环境问题的图片。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
1、讲故事,引课题。
2、通过图片,带同学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大自然,和一些中国主要的环境问题的图片。二:提问:
(1)走入大自然,你会发现哪些美丽可爱的生命呢?(2)多彩的生命世界,你还认识哪些有趣的生物朋友? 让学生边学习课本第三自然段。
(3)请在你家附近先一棵树,仔细找找有哪些生物朋友生活在它周围,你的发现一定会有趣!
(4)与从不同的生存本领,许多生物朋友会用巧妙的方法来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
(5)你认为动植物也有情感吗?说说你所了解的故事吧!(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你希望生活在这样的家园里吗? 解决问题:
1、植物:树木,花草等;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猫,狗等。
2、在花草树木中穿梭的小昆虫等。
3、小鸟,小昆虫,蚯蚓,蚂蚁等.4、鸟类用飞行的方式来躲避敌人的捕食,有些小虫子用集体生活的方式来捕食,生存等。
5、各自发表意见,动植物有情感或者没有情感。
6、我希望生活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中。三:阅读与拓展 中国主要的环境问题:
1、大气污染问题
2、水污染的问题
3、水土流失的问题
4、生物多样性破坏的问题
提问:
1、你对自己居住地区的环境质量满意吗?
2、环境污染对儿童,青少年的危害有哪些?、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提问:看了这些规定,你们觉得这对于中国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什么作用? 思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教学后记:学生懂得了与动植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积极参与两型社会的建设,共享生命家园。
第十课 走进绿色生活
教学目标: 了解绿色生活的定义和意义。
教学重点: 了解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对我们的好处。教学难点: 怎样维护我们的环境,提高环保意识。课前准备:
1、我们生活中出现的“绿色”的例子。
2、准备一些中国主要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室内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的图片。
3、大自然的视频。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大自然吗?(喜欢)大自然中的绿色植物是我们的好朋友,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同走进绿色世界,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板书:走进绿色世界
二、明理:绿色生活性的时尚生活方式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同来欣赏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美丽吧!(播放视频)生:观看
师:(再听一遍,感受身临其境)现在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放假时,你来到了刚刚我们看到的这个世外桃源,这里没有汽车的蜂鸣声,也没有随处可见的塑料袋,有的只是小鸟在歌唱和小草散发出的淡淡清香,你慢慢的走在丛林的小路上,去感受暖暖的春风,呼吸着小草散发的香气,聆听小鸟那天籁般的声音,山间的小溪唱着欢乐的歌儿,哗啦啦的奔向远方,同学们,你能说说你此时感受吗?
生:(空气清香,心情好)
师:是啊,正如大家所感受的那样,大自然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美好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它也给我们带来了健康和希望。通过刚才的欣赏,谁能告诉老师,你都看到了哪些绿色植物?
师:那你们知道这些绿色植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好处呢?
师:可见,绿色植物是我们人类最亲密的朋友,他们保护了地球,更保护了人类,它们无怨无悔的为我们人类做奉献,然而我们人类的这些朋友,现在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什么会这么说?你们看看就知道了。(播放桂林山水视频)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画面中出现的是什么地方吗?
生:桂林
师:是的,人们都说桂林山水天下,置身于桂林山水之中,有舟行碧 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现实社会中,绿色已 不单是对一种颜色的称呼,人们已经赋予它更多,更新的含义,那谁 来说一说你都知道哪些绿色名词? 生:绿色食品、绿色能源„„
师:也就是说绿色生活使我们不仅省钱和实惠,同时也可以使我们的身心得到放松。
三、怎样建设良好的生活环境
师:现在大自然就向我们人类发出了警告,比如:沙尘、地球变暖等自然现象,如果不及时治理,最后糟糕的还是我们人类。环境问题:水污染:水是生命之源,健康水的标准。大气污染:生物都离不开空气,空气质量状况对人体健康 的影响。
室内空气污染:我们每天生活的场所。怎样提高环保意识。师:那我们应该怎样建设我们的绿色生活呢?
总结:
1、多多亲近大自然,去野外享受阳光,呼吸大自然清新的空气。
2、日常生活中药吃的健康,购买食品的时候注意质量安全标志。
教学后记:森林、植被虽然是可再生资源,但它生长的速度远远赶不上人们砍伐、践踏的速度,让我们从珍爱脚下的一棵小草做起,共同携手保护绿色,保护我们的地球。
第十一课 参与绿色行动
教材目标:
1、举例说出森林与人类和动物生存的关系。
2、学生明白绿化是我们共同的行动,并自觉地投入进去。教学难点:用自身的行动来回报森林 教学重点:说出森林与人类和动物生存的关系 教具准备:有关森林的光碟,拒绝污染的行动资料。教学过程:
一、引言:
大家知道哪个星球是我们人类目前唯一能够生存、繁衍的星球? 生:地球
师问:为什么说是地球呢? 生讨论:地球上有阳光、空气、水气、土壤、各种动物、植物等。植物与人类、动物关系尤为密切。
师:下面我们来关注一下森林,看看森林与人类和动物的生存有哪些关系。板书课题《参与绿色行动》
二、新授
1、看光碟:光碟上有一片大森林。有石油、木材、有一群人捂着耳朵,带着防毒面具从浓烟、沉埃迷漫、吵杂声特大的街道上奔向一片葱绿的大森林中,最后的一个画面是一只小鸟孤独地站在一片沙漠上的一个小树桩上,下面有一句话是“请给我一个家吧!”再后面就是森林覆盖率和人均占有量等数据。
看完光碟后,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发现问题:大概归纳出六个小问题
1、森林为人类提供了什么能源?
2、那些人为什么要奔向森林?
3、小鸟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家?
4、为什么小鸟会变成这个样,怎样才能改变这样的状况?
5、我国的森林面积的人均占有量是多少,覆盖率又是多少,这说明了什么?
6、我国的“植树节”什么时候规定的,对于保护森林资源在法律上有什么规定?
7、为了环保,我们应该做到哪些方面? 解决问题:
1、森林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木材、石油、煤)
2、森林是氧的天然加工厂,是有毒气体的天然解毒器,是尘埃的天 然吸尘器,是噪声的天然消声器。
3、小鸟想要一个温暖的、安全的、有生息的家。有许多树木、花草、虫鱼、同伴和邻里等各种动物。
4、小鸟无家主要是因为人类的破坏,还有自然灾害(火灾)。要改变现状,我们必须共同行动进行绿化,植树造林。
5、我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1.3%,森林覆盖率只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的61.3%。说明了我国土地面积大,生态环境类型多样,但人口众多,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很少。目前,植树造林是我们每个人的共同行为。6、1979年起把每年3月12日定为“植树节”。1984 年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7、环保你我他,植树造林,珍爱生灵,节约资源,地址污染,是我们青少年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参与绿色行动的指南。
三:活动:同学们制作卡片宣传环保。激发他们热爱校园,热爱祖国的情感,并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积极地参加到绿化、护绿的工作中去。四:作业
简答:有人认为一次性筷子又方便又卫生,应该提倡使用,防止过量使用一次性筷子对森林造成破坏,可以鼓励回收一次性筷子,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说明理由。
教学后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地了解了森林对人和动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并知道我们当前的任务、职责──绿化。积极地参加到绿化、护绿的工作中去
第三篇:两型社会材料
定义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即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模式。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资源节约型包含了探索集约用地方式、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深化资源价格改革;环境友好型则囊括了建立主体功能区,制定评价指标、生态补偿和环境约束政策和完善排污权有偿转让交易制度等。
“两型社会”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两型社会”是在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来的,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据统计,中国的GDP占全球4%,而煤、铁、铝等资源的消耗占世界的30%以上。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给环境与资源带来很大压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将有助于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两型社会”包括哪些内容?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机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努力做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产权制度、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制订和完善战略性资源的中长期开发和利用规划、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法制建设等方面工作。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组成,主要包括: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不利影响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少污染与低损耗的产业结构;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比,环境友好型社会更强调生产和消费活动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哪些地方正在进行“两型社会”建设试点?
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国家发改委在《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的通知》中称,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综合配套改革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从各自实际出发,根据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全面投入各个领域的改革。同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
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试验区并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两型社会”建设对集工业、能源、农业和交通优势于一体的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具有很高的试验价值。以“两型社会”试验为突破口,将全面提高两 1 大城市圈的整体素质,对湖北、湖南两省探索如何按主体功能区要求,根据资源环境承载条件进行科学合理开发、综合利用、集约使用资源,把中心城市发展同周边城市腹地开发与保护生态结合起来,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实现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提供可资借鉴的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都位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产出地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极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在中部的改革试验区提出“两型社会”建设目标,是一种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考虑,它对中部地区和全国其他区域需解决类似的问题有着积极的示范意义。
十七大之后,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试验区并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这方面集工业、能源、农业和交通优势于一体的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无疑具有很高的试验价值,以“两型社会”试验为突破口,将全面提高两大城市圈的整体素质。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湖北、湖南均以湖泊众多闻名,东湖、梁子湖、洪湖以及大别山地区是武汉城市圈两大生态板块,环洞庭湖地区和湘西地区是长株潭城市群两大生态板块,两地共有近900公里的长江防洪堤。长株潭城市群南北之间以及武汉与周边城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经济发展结构差异,东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发展梯度差。比如,武汉与黄冈人均GDP相差近5倍,武汉拥有良好产业基础和科教研发实力,周边城市腹地则拥有较为宽松资源和较低开发成本。
如何按主体功能区要求,根据资源环境承载条件,进行科学合理开发、综合利用、集约使用资源,如何把中心城市发展同周边城市腹地开发与保护生态结合起来,如何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实现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既是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需要及时面对、寻求突破性破解的重大问题,也是湖北、湖南两省乃至中部地区和全国其他区域需要共同探索的重大问题。湖北湖南被确定为两型社会的优先试验区,湖南湖北毗连一区,有丰富的资源优势,经济发展方式相同点众多,互补性强大,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一系列的国家改革政策的制定更加确立了湖南湖北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均根据区域发展现状、发展要求及承载能力,按主体功能区要求划分禁止开发、限制开发、远景开发、规划期内可建设和已建成五类区域进行有序开发,按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进行分类管理。
强调集约
如长株潭摒弃了传统的摊大饼模式,按照紧凑布局、生态隔离的组团式、友好型、集约化发展的新理念,将核心区规划为以长沙为主,株洲、湘潭为副,相关地区保留大片绿地的“一主两副环绿心”结构,构成组团特色鲜明、内在联系紧密的大都市区。
追求和谐
按照城乡统筹、人地协调的和谐理念,突出了城市生态和城市环保,提出了一套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的指标体系。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武汉、株洲等均属传统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偏重,节能减排压力大、任务重,工作比一般城市更难,也因此更具试验价值。
成功案例
2007年12月14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短短两年间,圈内城市积极主导,地方政府倾力推动,中央部委殷切支持,大型企业激情投身,先行先试的武汉城市圈建设,在荆楚大地呈现勃勃生机。
2008年8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建设总体方案。从重大项目到部省合作,从一体化探索到体制机制创新,短短两年间,武汉城市圈按照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总体要求,在“两型”道路上迅速起步。
机制创新,奠定可持续发展根基
两年间,武汉城市圈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大东湖生态水网、梁子湖生态保护等工程为重点,率先在中部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创新环境保护机制;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挥引领与示范作用。
两型社会
一体化,迈开对接脚步
两年间,城市圈九城市主动融合,圈域产业优化整合风生水起,从武汉出发,4条城际铁路全面开工,一小时经济圈呼之欲出;商业企业上山下乡,农超对接,连锁经营,城乡现代流通一体化,科教文卫资源联动共享,武汉城市圈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乡建设、区域市场、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全力推进。
重大项目,托起城市圈建设新景
两年间,在湖北省联合发展投资公司这个崭新的投融资平台上,政府部门、大型国企、民间投资共同奏响城市圈建设的新乐章,以此为依托,城际铁路、武汉新港、大东湖生态水网、花山生态新城等一个个响当当的大项目纷纷启动。在全国7个综改区中,武汉城市圈重点项目投资额度之大、投资节能环保产业项目之多、投资项目进展之快可圈可点。
部省合作,在全新平台上聚合能量
两年间,先后有67个国家部委与湖北展开省部共建,密集签订的协议表明,国家力助武汉城市圈走“两型”道路。
湖北省武汉城市圈综改办专职副主任 王培锦:"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全面展开,在重大项目全面开工,在五个一体化方面,城市的融合度进一步提高,这个就为武汉城市圈的发展,乃至全省经济的发展,推进“两圈一带”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重视规划。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均根据区域发展现状、发展要求及承载能力,按主体功能区要求划分禁止开发、限制开发、远景开发、规划期内可建设和已建成五类区域进行有序开发,按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进行分类管理。
二是强调集约。如长株潭摒弃了传统的摊大饼模式,按照紧凑布局、生态隔离的组团式、友好型、集约化发展的新理念,将核心区规划为以长沙为主,株洲、湘潭为副,相关地区保留大片绿地的“一主两副环绿心”结构,构成组团特色鲜明、内在联系紧密的大都市区。
三是追求和谐。按照城乡统筹、人地协调的和谐理念,突出了城市生态和城市环保,提出了一套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的指标体系。
四是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武汉、株洲等均属传统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偏重,节能减排压力大、任务重,工作比一般城市更难,也因此更具试验价值。
意义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每个企业、村庄、单位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那么这样的“综改区”,也就是以节能降耗、保护环境为核心要素的改革试验区。在这方面,武汉城市圈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一体化规划已经很好地体现了这个核心。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 友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组成。主要包括: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不利影响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少污染与低损耗的产业结构;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资源利用的效率依然十分低下。据统计,中国的GDP占全球4%,而煤、铁、铝等的消耗占世界的30%以上。而近年来,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带给地方环境的压力相当大。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两型社会”的定义于房地产行业而言,同样意味着几个发展方向的衍生:住宅节能标准将被加强,节能建筑将成为楼市发展主流;七成用地集中于民生的土地政策,或将得以有效推进,即包括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限价房(限面积房)、普通商品房等开发速度和比重将逐步加快、加大;高档别墅用地将受到一定限制,高档别墅供应将逐步放缓;土地浪费等问题将被摆上政策战略性位置;住宅配套设施建设标准将从严,建筑成本或将随之上涨。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约束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国家经济结构要面临转型,即从过去那种“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转变。中部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产出地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全国来说显得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在中部的改革试验区提出“两型社会”建设目标,是一种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考虑。两个中部试验区的获批,将成为“两型社会”的重要示范基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怎样建设
一、把握实质、深化认识,将“两型社会”建设摆上更加突出、重要的战略地位
本世纪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党中央从人类文明转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总体布局的角度,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从社会发展模式的角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难看出,资源环境问题既是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理念提出的起因,又是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建设的主线,也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建设“两型社会”,首先要把握中央提出建设“两型社会”的精神实质,提高对“两型社会”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水平。
(一)“两型社会”建设是我国全面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首先,从人类社会解决环境问题的历史进程看,建设“两型社会”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最新认识成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产物。
其次,从环境问题背后深刻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根源来看,建设“两型社会”是全面解决环境问题的整体性方法。环境问题是一个多层面、多维度、多因素、非线性的复杂问题,是自然的问题,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和技术问题,是文化观念问题。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我们全面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综合平台,又是从经济、政治、文化和技术等多角度采取措施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法。
(二)“两型社会”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平台
“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指导思想。要妥善处理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和“需要什么样的环保、怎样环保”这两大问题,促进环境与经济的高度融合,实现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两型社会”由人民共建,为人民共享。
“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坚持统筹协调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就是要总揽和筹划“两型社会”建设的全局,兼顾和协调各方关系,妥善处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资源环境等之间的重大关系,做出适当安排,搞好平衡。
“两型社会”建设必须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使“两型社会”建设沿着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三)“两型社会”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方式和形态
如果说生态文明的理念、观念是一种远大理想的话,“两型社会”则是现阶段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结果和外在体现,是具体的实现方式和形态。实际上,生态文明理念在生产体系、生活体系、经济体系、技术体系、金融贸易体系、分配体系和民主体系等方面的不断展开就是实现“两型社会”的过程。
二、在“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要率先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
率先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必须正确处理好六个关系:
正确处理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不断推进历史性转变。推进历史性转变必须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考虑、统一安排、同时部署;要积极推进科学民主决策,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历史性转变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困扰本区域环境保护长远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着力构建充满生机、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历史性转变的体制机制。
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制定与本地基本情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必须把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融入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与经济结构调整、城乡建设等重大的战略任务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环境问题,切实建立本区域的宏观环境战略体系。
正确处理预防和控制的关系,建立健全“全防全控”的防范体系。要从再生产的全过程制定环境经济政策,将环境保护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环节。要将保护环境的要求体现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建筑、服务等各领域,落实到政府机关、学校、科研院所、社区、家庭等社会组织的各方面,建立起全面覆盖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保护体系。
正确处理成本和效果的关系,健全高效的环境治理体系。要从根本上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和谐。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运用自然规律,给予江河湖泊和重要的生态系统人文关怀,让其休养生息。同时,要实施高效的环境治理,科学地修复和改善自然,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完善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政策法规标准制度体系。必须全面分析本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走势,通过适时调整和完善环境政策法规和标准,保护先进的生产能力,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使环境保护真正成为引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航标。
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的关系,构建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要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环保部门综合管理、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管理体系。
三、在“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要深入研究,积极创新,提升水平
(一)要建立健全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和体制
要积极推行绿色新政,突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在“两型社会”建设全局中的主线地位和带动全局的作用,逐步形成“两型社会”建设的新体制,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相互合作和共同行动的环境保护新格局。通过市场机制完善和推行环境经济政策,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建立企业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要充分发挥环评制度的宏观调控作用。以国务院发布的规划环评条例为契机,率先积极推进区域环评、规划环评和战略环评。
(二)深入研究“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第一,要积极探讨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有效途径。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不 断研究将休养生息政策全面渗透到重点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各环节的具体措施,推动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努力让江河湖泊焕发生机和活力。
第二,要研究主要污染物减排与环境质量改善的关系。积极探索减排目标着眼环境质量、减排任务立足环境质量、减排考核依据环境质量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
第三,研究统筹推进区域与城乡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尊重自然规律,进一步研究制定区域环境管理的政策,落实全国生态功能区划配套政策措施,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把城市环境和农村环境作为有机的整体,坚持城乡环境保护协同推进,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促进城乡环境质量全面改善。
(三)抓住应对金融危机的历史机遇,提升“两型社会”建设的水平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为我们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倒逼机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验要有全球视野和未来的战略眼光,要紧紧把握住国际绿色潮流和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规律,结合当地实际,抢占先机,培育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综合竞争力,提升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为我国“两型社会”建设探索出能长期管用并可广泛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这是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提到“生态文明”理念,报告并把以建设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为核心的生态文明作为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对“绿色”发展路线——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强调,将有利于着力解决中国发展新阶段面临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保护资源、节约资源,而是应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建设“两型”社会是一项庞大系统工程,涉及生产、消费、流通等领域,涉及发展战略选择、观念更新、制度变革等因素。培育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需要政府、企业、居民、非政府组织等行为主体的积极作为与协作,需要各领域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制度保障。
建设“两型”社会,首先要转变发展观念。中国长期以来遵循了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就要求我们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遵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战略,走人力资本密集化的发展道路,以此引导政策层面的调整。
建设“两型”社会,离不开政府的政策驱动。由于资源环境问题存在外部性,完全依靠市场无法达到资源配置最优状态。解决资源环境问题,需要将负外部性的社会成本内部化,以降低污染排放和资源滥用;将正外部性的社会收益内部化,使具有正外部性的环境友好产品和服务达到社会最优的供给水平等等。由于传统市场机制无法通过看不见的手解决外部性问题,因此,在“市场失灵”情况下,我们必须依靠政府的制度安排实现外部性的内部化。解决 6 资源和环境外部性可供选择的政策工具有很多,既有强制性法律法规,如排污费、碳税、燃油税、排污标准和强制性技术标准等,也有市场化导向的排污权交易、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绿色电力)、生产者延伸责任制等政策工具。
建设“两型”社会,要加强制度能力建设。所谓制度能力是一个社会有效实施法律、规定或政策的能力,制度能力是推行资源和环境政策的保障。现实生活中,许多好的政策在实施后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这与我们缺乏将此类政策推行下去的制度能力有很大关系,因制度能力贫弱而导致资源或环境管制失败的案例并不鲜见,如废电池回收、垃圾分类等。因为资源环境问题综合复杂,单纯依靠政府,难以应对为数众多、分散甚至是流动的管制对象。对此,要重视把市场和社会力量引入管制体系,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结成伙伴关系共同应对挑战的治理结构,为此就有必要改变弱市场与弱社会现状,一方面,动员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管制,另一方面,也要靠提升民众的生态意识,促使其自觉遵守各种生态规则,积极配合各种生态政策的实施,从而降低各种生态友好制度的运行成本。
转变发展观念、设计出各种生态友好的政策,并借助强大的制度能力推行下去,才能使人们正确感受到资源和环境的稀缺性,越来越多地用人力资本替代自然资本来创造产值和效用,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结构与发展方式,引导可持续消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中部“两型社会”试验区五问
中国政府近日批准位于中部腹地的武汉城市圈和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探索在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的趋势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为中部经济的崛起打造新引擎。
一问:国家对中部建设“两型社会”的部署,赋予试验区怎样的历史使命?
深圳是我国最早的改革试验特区,刚刚从深圳市委书记之职调任湖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的李鸿忠接受半月谈记者采访时,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进行了一番说文解字的全面解析。
李鸿忠(湖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型社会”建设是其根本指导思想,具体内容就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网上很多朋友称之为“新特区”。新在哪里?就在于其内涵是科学发展。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八个字里面,“综合”是指全面,比如区域经济一体化、城乡一体化、产业布局等都要考虑,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全面发展。“配套”是说不能单向推进,内容涉及产业、体制、机制、基础设施等方方面面,武汉城市圈建设就提出了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城乡发展、生态环境“五个一体化”。“改革”两个字价值万金,这是试点最深刻、最根本的内涵。机遇、挑战摆在眼前,要实现综合配套试验区的目标,我们唯一的道路,就是改革;要改革就要解放思想,这是制订具体实施方案的逻辑起点,也是推进机制体制创新的逻辑起点。“试验”,这是给我们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最大的“权力”。只要有利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体制机制,我们就要大胆试验,率先突破。
2005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来湖北视察时,特别嘱托湖北要加快发展,要在中部崛起中起到战略支点作用。这次中央把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两型社会”试点的平台给了 7 湖北,就是要让湖北起到这个战略支点作用。
二问:建设“两型社会”,在试验区有何现实针对性?
国家发改委给国务院的关于设立“两型社会”试验区的建议指出,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将成为承接发达国家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中部地区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能否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发展模式的新路,对“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的落实至关重要。
龙正才(武汉市发改委主任):面积不到全省1/3的武汉城市圈,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6成以上的GDP总量,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自2003年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武汉城市圈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来,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已经形成。
武汉城市圈发展虽然取得明显成效,但是要跃上“两型社会”的发展轨道,还面临一些体制机制的困难。武汉城市圈进一步发展面临着差异性大、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趋同,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体制机制性障碍尚未实质性破除的严峻挑战。在产业发展方面,由于地方政府考虑到GDP、财政收入及担心税收流失等等,城市圈内存在一定的低水平竞争,产业结构上既重复布局,又缺乏配套性、延伸性。在自主创新方面,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教资源整合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风险投资机制,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促进机制,都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方面,武汉市及周边部分城市属于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偏重型化,经济增长方式较粗放,能耗较高,排污压力较大,节能减排的任务重。
这些问题,除了归因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外,更主要是由行政区划经济导致的。通过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借助国家层面的力量化解“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体制机制瓶颈,将为我国以城市圈建设带动“两型社会”建设的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积累经验。
三问:试验区构建“两型社会”,重点应在何处发力?
与以往的改革试验区都在同一个行政区划范围内进行不同,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改革试验都将在若干个不同行政区划范围内进行,因此要突破行政区划为基础的土地使用、财政、税收、投资等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寻求解决市场体系建设难以统一、社会资源难以整合、教育科技以及基础设施的区域共建共享的机制难以形成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问题,这项改革试验将比以往更为艰难和复杂。
赵凌云(湖北省社科院院长、经济学教授):“两型社会”建设意味着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意味着告别“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寻求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新路。
目前湖北已初步提出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总体目标和基本任务,通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整体协调,完成“七个探索”,包括探索建立统筹区域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体制机制、探索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公共资源合理配 8 置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探索节约和集约用地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探索城乡统筹发展机制。这“七个探索”就圈定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重点、着力点。
更重要的探索是传统城市化发展模式向新型城市化的转变,这是对试验区的根本要求。所谓“新型城市化”,与传统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有四点不同:第一,传统城市化道路是以制造业等第二产业为龙头;新型城市化更强调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龙头。第二,传统城市化吸附周边农村的优质资源,如劳动力、资源和环境,却没有带动农村发展;新型城市化是要带动农村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第三,传统城市化是单体城市化,不注重城市之间的协调、分工、合作;新型城市化要力图在城市之间建立以产业链和价值链为基础的分工协作,错位发展,共同发展。第四,传统城市化是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的发展,而新型城市化则为节约型、内涵式的发展。
四问:建设“两型社会”会不会付出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代价?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具有“双刃剑”的效应,它扩大了城市圈的改革空间,但在现有的体制框架、发展模式下,客观上也约束着湖北的发展空间,比如东部地区很多产业特别是双高产业不能承接。
李鸿忠(湖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在资源拥有、发展阶段方面不平衡,这是客观实际。但是,无论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都要实现科学发展,不能有例外。如果说东部沿海地区走的是由粗放到集约的路子,中西部地区则必须在科学发展上一步到位。
当前,全党、全国都在按“两型社会”的要求,谋划发展的思路和举措。我们无法再像当年沿海地区那样,从数字上看GDP增长,而要根据党中央的部署又好又快地发展,因此必须转变发展的观念和方式。作为领导干部,必须要转变政绩观。打个比喻,假如我们能够实现50%的增长,但走的是粗放型的老路,那就不如科学、集约地实现15%的增长。科学的发展,才是真发展;粗放的发展,必然以资源破坏为代价,最终正负相抵,得不偿失,得到的结果可能是负数。
五问:建设“两型社会”,一方百姓会得到什么样的实惠?
袁善腊(武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围绕“两型社会”建设的宗旨,会让城市圈内广大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目前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总投资100亿元的8条出口快速路基本建成,武汉和8个城市可在1小时内通达。在产业布局优化方面,城市间错位发展、共同发展的局面已经初显。在城乡统筹方面,在武汉市务工的农民工达到100多万人,其中近半数以上来自周边8市,在武汉市就读的农民工子女享受了平等受教育的待遇。
可以预见,随着“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城市之间、城乡之间户籍、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体制障碍也将逐步得以清除,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就业、社保、教育、卫生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等等,将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半月谈记者 皮曙初)
节约型社会内涵的再认识
学术界有关节约型社会内涵问题的研究,基本可归纳为两类:一种观点认为节约型社会更应强调的是消费型节约。如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指出节约型社会包涵两个内容,一是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二是全体社会成员要有新型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他认为人们有花钱的自由,但是任何人都没有随意浪费社会公共资源的权利,建议制定奢侈品的标准,开征购买奢侈品的高消费税,在经济上限制奢华的不良风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认为,建设节约型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着力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用节约资源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逐步形成文明、节约的行为模式,形成与国情相适应的节约型消费模式。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余源培认为构建节约型社会除了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还需要倡导消费观念的转变,应当扼制人无尽欲望的膨胀,引导并确立合理、文明的消费观。如上例举的观点侧重于消费型节约,反对奢侈性消费,并认为这种不良消费倾向有扩大和蔓延的趋势,应积极制止。
另一种观点认为节约型社会应强调生产型节约。如经济学家梁小民认为节约型经济的实质不是消费的节约,而是生产的节约,认为开个排气量大的车,甚至点两只龙虾,吃一只扔一只,都算不上什么巨大浪费,最大的浪费是在生产中。有学者甚至认为“一个铜板掰两瓣花”的理财方式,是一种在物质财富匮乏,生活水平低下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不得不采取的生活态度或者说是生存方式,因而,那种节约是产品的节约,是对消费的限制式节约;如今,物质产品越来越丰富,传统的节约精神仍然需要,但节约的重点不再是产品,消费不仅不应限制,反而应该受到鼓励。认为比起窝头、咸菜和补丁衣服,餐饮业、服装业以及家电、住宅、汽车等产业不断扩大的生产和消费,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也更符合人的本质需求。
纵观理论界对节约型社会已有的研究成果,更多地集中于“为什么要构建”以及“如何构建”节约型社会,而对节约型社会的相关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仍显不足,比如在节约型社会的概念界定、内涵、特征等方面,令人信服的系统研究就显得明显不足。
笔者对前面述及的两类观点均不完全赞同。我认为,强调消费型节约似乎符合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但可能会影响经济持续增长;而强调生产型节约似乎有深厚的经济学根据,但又有可能滋长消费主义。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击碎了“供给自行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他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有效需求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流动偏好等原因总是不充足的,市场机制又偏偏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他建议通过政府干预来扩大有效需求。近几年,我国政府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也运用了“需求管理”。无论是扩大政府投资支出,还是多次降息刺激消费需求,对推动中国经济的增长都发挥了一定作用。于是,刺激消费的舆论一浪高过一浪。但这种消费需求的膨胀一定要严防“商品拜物教”性质的奢侈性消费、炫耀性消费,即消费主义。如果说消费可以带动经济增长,那么,消费环节的浪费同样会助长生产环节更大的浪费。这样的经济增长难道就真可以救世济民吗?
笔者认为,节约型社会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节约,通过采取市场、行政、思想政治工作等综合性措施,提高包括人、财、物在内的全要素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使人民享受到最优的社会福祉,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赢的经济形态。
首先,节约型社会在节约的范围上,是全部再生产过程的节约,而不是特指某一环节的节约。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节约型社会在其节约范围上要求社会再生产全过程节约,即生产领域节约、交换领域节约、分配领域节约和消费领域节约,尤其是消费领域的节约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两方面。因此,“节约”不只是生产型节约或消费型节约。如果只偏重某一领域的节约,而忽略了其他领域的节约,势必会事倍功半,达不到节约型社会的奋斗目标。这里讲到的节约消费也不是不消费,而是提倡一种更符合中国国情的合理健康的消费模式。我国当前真正应刺激的消费是尚未得到满足领域里的需求倾向,比如农村市场的消费需求严重不足等,而非那些奢侈性消费、炫耀性消费。
其次,节约型社会在节约的内容上,是全部生产要素的节约。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都属于生产要素,其中企业家才能是灵魂性的要素;人们通常从自然形态理解的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技术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一般被通称为人、财、物;迈克尔·波特“钻石体系”理论中的第一个关键性要素即“生产要素”,分为基本生产要素、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三个层次。基本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工人、资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等内容;高级生产要素主要包括现代通讯、信息、交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研究机构等内容;专业生产要素主要包括高级专业人才、专业研究机构、专业技术、专用软、硬件设施等内容。通常情况下,高级和专业生产要素的培养获得的周期长,需要在人力资源和资本上大量而持续地投入,所以很难从外部获得,必须立足于自己来创造、培养。无论从哪一种生产要素概念来理解,节约的内容都应是广义的全要素的节约。既包括自然资源的节约,还应包括人力资源、货币资本的有效使用;既包括对基本生产要素的节省,还包括对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的开发和保护。“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生产要素是财富的源泉,生产要素又普遍稀缺,两方面的结合导致了人们迫切地占有生产要素的强烈欲望,拥有的同时就更加要求节约生产要素。
第三,节约型社会在节约的目标上,是要形成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社会。节约型社会的终极发展目标应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赢的社会,即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大,生态环境优化、人民生活福祉最大。其近期目标与我国“十一五”期间的奋斗目标完全一致。国家已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落实节约的具体指标,既要实现2020年GDP翻两番的经济发展目标,又要保持现有的环境质量,资源生产率就必须提高4-5倍;如果要进一步明显改善环境质量,资源生产率就必须提高8-10倍。指标的具体落实是为了保证真正做到“物尽其用、财尽其利、人尽其能”。
第四,节约型社会在节约的路径选择上,是要构建循环经济系统。实现节约型社会,在路径选择上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兴工业化道路,构建循环经济系统。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已指明必须转变现行的发展模式,走以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以生态经济系统的优化运行为目标,强调“资源利用——清洁生产——资源再生”的循环发展,最终实现“最优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节约型经济系统的构建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当前必须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经济,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发展。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调整财税政策,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第四篇:两型社会演讲稿
XX年4月7日,湘潭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与铁姆肯(香港)控股有限公司在湖南湘潭设立合资企业“铁姆肯湘电(湖南)轴承有限公司“,这标志着世界上最大的圆锥滚子轴承和无缝合金钢管制造公司铁姆肯公司正式落户湘潭。
铁姆肯公司是全球第三大、北美地区最大的轴承制造企业,也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铁姆肯公司在湘潭的合作项目将产生1亿美金的出口额,同时也有助于中国加强风能等可代替能源的利用。据悉,这是湘潭市获批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首个世界500强企业入驻我市。铁姆肯缘何对长、株、潭三市中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的湘潭情有独钟?余爱国市长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的话可谓一语中的。
“全球视野下的湘潭‘两型社会’正凸现活力。如今,全球的目光正聚焦长株潭,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客商正关注‘伟人故里’,参与投资湘潭的发展。湘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沉淀着共和国的记忆,现在的‘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又把湘潭推到了现代工业改革的前沿和潮头,成为新的感动、新的聚焦。”
曾几何时,湘潭一度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领袖家乡,红太阳升起的地方,前来参观的人们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湘潭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几大厂矿奠定了湘潭的工业基础,使湘潭成为著名的工业基地,享誉海内外。但到了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大型企业每况愈下,雄风不再,甚至成为湘潭发展的累赘和包袱。与此同时,东部沿海,凭借区位优势和国家优惠政策实现跨越式发展,西部内陆,乘着国家开发西部的强劲东风,也迅速崛起。湖南向何处去?湘潭路在何方?湖南人在思考,湘潭人在忧虑。
历史再一次垂青于湖南,垂青于湘潭。XX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湖南之大幸,湘潭之大幸。建设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是国家协调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更是我省我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和重大历史使命。
历史把机遇赐给了我们,我们怎样书写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呢?我们责无旁贷,我们别无选择。
时不我待,从现在做起。机遇稍纵即逝,时间就是效率。作为湘潭的青年一代,我们没有理由袖手旁观,没有时间等待观望。只有从现在开始,助推新型城市化,争当两型排头兵,积极投身到这场攸关湘潭发展的战斗中,为谱写21世纪湘潭新的篇章,贡献自己的青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振兴湘潭,从我做起。我,一个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深感任重道远。建设两型社会,关键是人。我们可以创建“两型学校”,教育学生从小注重节约、保护环境;教育学生与自然和谐共处,为湘潭持续健康发展输送合格人才。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两型社会,须得从小事做起。如果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注重小节,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不乱丢乱扔,不踩踏草皮,讲文明、懂礼貌,“两型社会”何愁不能实现,湘潭发展何愁没有时日?!
同志们,朋友们,湘潭需要我们,需要我们添砖加瓦、献计出力,需要我们开拓进取、无私奉献;我们需要湘潭,她是我们耐以生存的家园,她是我们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舞台。
“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我们坚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不久的将来,一个新的湘潭就会展示在世人面前,就会矗立在湖南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她释放的魅力不仅仅是人杰地灵,更会是“两型社会”的佼佼者。
第五篇:两型社会演讲稿
建„两型‟社会,做„两型‟青年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我是来自六(2)中队的肖穂卿,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建„两型‟社会,做„两型‟青年。21世纪的我们是社会的接班人,21世纪的我们有着火一样的青春,21世纪的我们更有着阳光般的生机,面对着全面建设两型社会的步伐,努力的为全中国伟大复兴而奋斗拼搏的社会主义人们。我们青少年更应该为我们的校园,为我们的家庭,为我们的社会做出贡献,携手创建两型校园,创建两型社会!开创美好的未来。我们共同努力。
一、创建和谐社会从学校开始,和谐校园,两型校园是我们21世纪的学校主题作为溁湾路小学的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有高度的责任感,不失为人的尊严。所以我们必须从学习、生活、德育方面来构建两型校园。对于学习,我们要投入百分之百的信心和永不退步的拼搏。学习是一个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拥有知识的21世纪的我们才能在将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全部,对于生活,我们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常有人说任岩松的生活设备都是低级别的,当然我们不容否认从艰苦中走出来的学子是最强的,永远不会被任何生活的困难打倒;对于德育我们要全面发展,对于自己我们也要全面发展。只要我们拥有信心,拥有打不到的意志,我们终将成功。
二、创建两型社会从家庭开始。有人说:家庭是最重要的成才环境,同时也是一个人价值的体现。对于我们来说,在家中都是爸爸、妈妈的“宝宠”,父母亲们为了我们付出了自己的全部。然而我们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呢?我们要接受他们的爱,不要排斥着他们用心良苦的爱,我们要知道,他们是很不容易的,为了一个家庭,为了我们,白发爬上他们的头,无情地剥夺了他们的青春……而我们要的一个字“孝”,百行孝为先。
三、创建两型社会,从国家开始。从古到今,有多少志世仁人为了民族的生存为了人民的安危,抛头颅、洒热血。但是我们最起码要知道,今天的幸福是由多少人的牺牲,是多少人的鲜血换来的,作为炎黄子孙,没有任何理由叫我们忘记那耻辱的过去,坚信自己的爱国理念,才能把一个真正投入到和谐的社会中,建设祖国未来。
所以。。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