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建设两型社会
怎样建设两型社会
一、把握实质、深化认识,将“两型社会”建设摆上更加突出、重要的战略地位本世纪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党中央从人类文明转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总体布局的角度,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从社会发展模式的角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难看出,资源环境问题既是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理念提出的起因,又是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建设的主线,也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建设“两型社会”,首先要把握中央提出建设“两型社会”的精神实质,提高对“两型社会”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水平。
(一)“两型社会”建设是我国全面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首先,从人类社会解决环境问题的历史进程看,建设“两型社会”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最新认识成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产物。
其次,从环境问题背后深刻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根源来看,建设“两型社会”是全面解决环境问题的整体性方法。环境问题是一个多层面、多维度、多因素、非线性的复杂问题,是自然的问题,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和技术问题,是文化观念问题。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我们全面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综合平台,又是从经济、政治、文化和技术等多角度采取措施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法。
(二)“两型社会”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平台
“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指导思想。要妥善处理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和“需要什么样的环保、怎样环保”这两大问题,促进环境与经济的高度融合,实现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两型社会”由人民共建,为人民共享。
“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坚持统筹协调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就是要总揽和筹划“两型社会”建设的全局,兼顾和协调各方关系,妥善处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资源环境等之间的重大关系,做出适当安排,搞好平衡。
“两型社会”建设必须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使“两型社会”建设沿着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三)“两型社会”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方式和形态
如果说生态文明的理念、观念是一种远大理想的话,“两型社会”则是现阶段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结果和外在体现,是具体的实现方式和形态。实际上,生态文明理念在生产体系、生活体系、经济体系、技术体系、金融贸易体系、分配体系和民主体系等方面的不断展开就是实现“两型社会”的过程。
二、在“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要率先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率先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必须正确处理好六个关系:
正确处理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不断推进历史性转变。推进历史性转变必须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考虑、统一安排、同时部署;要积极推进科学民主决策,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历史性转变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困扰本区域环境保护长远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着力构建充满生机、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历史性转变的体制机制。
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制定与本地基本情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建设“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必须把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融入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与经济结构调整、城乡建设等重大的战略任务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环境问题,切实建立本区域的宏观环境战略体系。
正确处理预防和控制的关系,建立健全“全防全控”的防范体系。要从再生产的全过程制定环境经济政策,将环境保护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环节。要将保护环境的要求体现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建筑、服务等各领域,落实到政府机关、学校、科研院所、社区、家庭等社会组织的各方面,建立起全面覆盖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保护体系。
正确处理成本和效果的关系,健全高效的环境治理体系。要从根本上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和谐。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运用自然规律,给予江河湖泊和重要的生态系统人文关怀,让其休养生息。同时,要实施高效的环境治理,科学地修复和改善自然,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完善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政策法规标准制度体系。必须全面分析本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走势,通过适时调整和完善环境政策法规和标准,保护先进的生产能力,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使环境保护真正成为引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航标。
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的关系,构建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要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环保部门综合管理、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管理体系。
三、在“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要深入研究,积极创新,提升水平
(一)要建立健全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和体制
要积极推行绿色新政,突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在“两型社会”建设全局中的主线地位和带动全局的作用,逐步形成“两型社会”建设的新体制,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相互合作和共同行动的环境保护新格局。通过市场机制完善和推行环境经济政策,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建立企业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要充分发挥环评制度的宏观调控作用。以国务院发布的规划环评条例为契机,率先积极推进区域环评、规划环评和战略环评。
(二)深入研究“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第一,要积极探讨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有效途径。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不断研究将休养生息政策全面渗透到重点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各环节的具体措施,推动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努力让江河湖泊焕发生机和活力。
第二,要研究主要污染物减排与环境质量改善的关系。积极探索减排目标着眼环境质量、减排任务立足环境质量、减排考核依据环境质量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
第三,研究统筹推进区域与城乡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尊重自然规律,进一步研究制定区域环境管理的政策,落实全国生态功能区划配套政策措施,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把城市环境和农村环境作为有机的整体,坚持城乡环境保护协同推进,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促进城乡环境质量全面改善。
(三)抓住应对金融危机的历史机遇,提升“两型社会”建设的水平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为我们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倒逼机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验要有全球视野和未来的战略眼光,要紧紧把握住国际绿色潮流和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规律,结合当地实际,抢占先机,培育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综合竞争力,提升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为我国“两型社会”建设探索出能长期管用并可广泛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第二篇:建设两型社会怎样做
我会伤心会难过,但只会是一阵子 你只是个过客03-21 愛你不是說說而已 涐心疼沵的心疼在乎沵的在乎03-20 每天允许自己放纵一次 其余的时间就开开心心地过03-19 拼了命旳想忘 我的努力显得那么微不足道03-18 男人就像大姨妈 没有又想有,有了又嫌麻烦03-17 好的爱情,是你通过一个人看到了整个世界03-16 你是我爷们 以前是现在是以后还是03-15 我们的爱情中主角是、沵和他,所以注定悲伤03-14 分手也没关系这不是你的问题 只是我没那个福气03-13 90后的俄们不是叛逆 而是有俄们自己的生活方式03-12 不够聪明不够听话不够懂事 但足够爱你03-11 爱情是一种怪事 开始全身不受控制03-10 男人你给我听着 你是我永远忘不掉的大疯子03-09 人生最遗憾旳莫过于放弃了不该放弃旳 坚持了不该坚持旳03-08 喜欢雨天 那时候的我就算难过也不会有人知道
摘要:在论述了绿色技术创新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内容体系,并从筛选绿色技术研发的重点、构建绿色技术创新机制、发挥政府作用三方面分析了我国“两型社会”建设中的绿色技术创新思路。
关键词:绿色技术;两型社会;生态文明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绿色技术是实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这一重大目标的有效技术支持。所谓绿色技术,是指能减少污染、降低消耗、治理污染或改善生态的技术体系。从经济学意义上看,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产品周期内部成本与外部成本总和的最少化,具有外部正效应。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应加强我国绿色技术的创新,以推动资源生产率与技术含量的提高、企业运行成本与环境负荷的降低,从而“保增长、调结构”,推动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的建设。
一、绿色技术创新与“两型社会”建设
(一)“两型社会”是绿色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之一
绿色技术是绿色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为了最终实现“两型社会”这一目标而服务的。发展绿色技术创新,实质上是要切实转变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技术实现方式,加强对生产经济活动过程中资源消耗与环境质量的控制,强调防止、治理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建立一种和谐、健康的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通过绿色技术的采用,可以实现对物质资源在时间、空间和数量等方面的最佳利用,使得我国经济增长建立在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企业效益提高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经济与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运行过程结合起来,最终实现资源节约型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二)绿色技术创新是“两型社会”的重要实现途径
“两型社会”以节约型经济、环保型经济为基础,要坚持以人为本,满足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发展需要,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构建“两型社会”,要发展绿色技术创新为基础的节约型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生态经济。中国传统的投资驱动、资源依赖模式在金融危机下已经不可持续,必然要依靠绿色技术的创新以实现“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积极发展在农业、工业、现代服务业中的绿色技术,在全社会推进绿色技术支撑的清洁生产模式和绿色生活消费模式,以推动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实现“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
二、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出发,绿色技术的创新是指绿色技术从思想的形式到推向市场的全过程,是从产品生产的源头到消费末端全过程的环境质量控制技术创新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
1.绿色设计创新
绿色设计创新主要研究所有投入和产出的材料,充分考虑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在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优化各有关设计因素,使得产品及其制造过程对环境的总体影响和资源消耗减到最小,做到在资源投入上用材少、可再生性强,在生产流通中能耗低、废弃物少、包装合理,在使用中方便、安全、寿命长、能耗低,在使用后易于拆卸、分解,零部件可以重复使用和翻新。
2.绿色生产创新
绿色生产创新,是指以节能、降耗、减污为目标,以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为手段,实施工业生产全过程污染控制,使污染物的产生量最少化的一种综合措施。企业应在生产中引入绿色生产、清洁生产的观念,合理利用资源,对原有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设备进行改造,并充分考虑绿色产品功能的延伸和再利用,尽量节省原材料,减少废弃物。同时,还应考虑废弃物回收和处理的方便,提供相应的服务,以减少或消除消费者在处理废弃物时的麻烦和无意中造成的环境污染。
3.绿色营销创新
绿色营销创新要求将绿色管理思想贯穿于整个营销环节,它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在商品流通中贯彻环境责任意识和规避环境负面效应。企业在营销活动中提升环境意识,对有较大负面环境效应的产品,不采购、不销售;营销中选择资源节约的方式方法,场地选择要注意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正确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传授绿色消费知识。
4.绿色消费创新
旅游消费创新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
5.绿色标志创新
绿色标志亦称环境标志、生态标志,是指由政府部门或公共、私人团体依据一定的环境标准向有关厂家颁布证书,证明其产品的生产使用及处置过程全部符合环保要求,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同时有利于
资源的再生和回收利用。我国于1993年5月开始实行绿色标志认证制度,并于2003年11月30日起实施国际标准化组织1998年制订的《ISO14020系列标准》,以指导公众的绿色消费。
6.绿色认证创新
绿色认证创新是推行统一的绿色产品的环保认证标准。目前,我国的绿色认证一是有绿色食品认证,二是对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监控的绿色体系认证(ISO14001),也叫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这是对企业的软件进行的认证。另外,有绿色产品认证(ISO14024),产品生命周期评价(ISO14040)。三是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它是只针对于产品,对产品环境行为做出评定的认证。四是绿色选择认证,从国际惯例上讲,绿色选择或消费者选择,属于Ⅱ型环境标志。Ⅰ型环境标志是认证机构对产品给予一种公正的高于产品环境行为的一种评价。Ⅱ型环境标志是对企业自我声明性质的环境行为给予认可的一种评定,其标志是ISO14022。目前,已经有美国等国家宣布今后不再采购未带绿色认证的产品。
三、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绿色技术创新思路
我国应在“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指导下,从以下方面加强绿色技术的创新:
(一)加强区域与产业统一规划,筛选绿色技术创新重点
我国各地应该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经济要素状况,科学统一规划,引进与转化一批先进的“绿色生产”技术,建立现代生态经济园区,加快发展一批区域比较优势明显的绿色产业。特别是重视下面几个方面的绿色技术创新:
1.重视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绿色技术创新与运用。在突出各地的比较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关联效应强、科技技术含量高的信息技术、光电子产业、生物医药、现代制造、新材料等领域的绿色技术创新与应用,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绿色化高新技术企业。
2.要突出传统工业的绿色技术升级创新,用现代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施高消耗落后技术、工艺和产品的强制性淘汰制度,索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通过嫁接和应用绿色高新技术成果,提高农业、化工、能源、冶金、轻工、建材和机械等产业的工艺水平和装备水平,提高这些产业的绿色管理水平,大力开发有利于拓展区内外市场和竞争力的绿色新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和技术附加值。
3.突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关键性绿色技术的创新、推广和应用,发展绿色农业、绿色渔业、绿色养殖业等。推广应用加快农业污染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保障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开发生产;加快农业集约生产步伐,推进生态农业园区的建设;积极推广沼气利用技术和生态能源模式,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鼓励畜禽集中养殖,大力开展家禽养殖污染、渔业养殖排放水的生态化处理,推广秸杆综合利用,提倡使用有机肥,有效控制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水平、建设新农村、协调区域发展上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4.要加强现代服务业的的绿色技术创新,鼓励环保型服务业发展。对现代服务业员工进行绿色营销知识训练和绿色服务培训,使其真正意识到绿色服务的重要性,树立为消费者提供“绿色服务”的企业精神,形成绿色企业文化。加快发展环保服务业,推进环境咨询市场化,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
5.突出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绿色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环保技术及其产业,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掌握环保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培育一批拥有著名品牌、核心技术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能够
提供较多就业机会、产品附加值高的优势环保企业。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提高环保装备制造的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开发烟气脱硫、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环保生产设备。加快清洁能源,鼓励企业生产和发展节能电机、风力发电设备、节能照明、阳光电池等节能产品和装备,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节约能力。推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努力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
6.强化我国废弃物再循环中的绿色技术创新。推广“三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提高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推行城市生活垃圾的分拣,促进废金属、废塑料、废橡胶、废纸、废玻璃等的回收利用;加快建设废旧家电、电子产品及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体系;规范废弃物回收与拆解市场,防止废弃物回收与拆解过程中的再污染;扶植垃圾焚烧发电等资源再生利用产业,不断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合理规划布点,鼓励企业、社区、个人参与投资设立资源回收企业,以便处理废弃物和使其变为再生资源。
(二)加强引导与规范,构建绿色技术创新机制
1.营造有利于绿色技术创新的宏观发展环境。组织制定《中国绿色科技促进办法》,建立以生态链接技术为关键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要加绿色技术的法制化建设,保护知识产权,加大对绿色技术成果的保护力度和应用力度。为绿色科技人才和创新人才提供更宽松的创业环境,让人才在产业发展中成就自己的事业。
2.加快实施绿色技术知识产权、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投资和分配的政策,努力推进绿色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对绿色技术设施建设运营的用地、用电、设备折旧等实行扶持政策,并给予税收优惠。
3.加快构建绿色技术研发的风险投资体系。努力培育专业化的多元风险资本运作主体,引导其投向绿色技术研发领域。积极鼓励国内外风险投资公司的发展与上市,帮助其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募集社会资金,投资绿色技术开发与运用。积极建立风险投资中介服务机构,为风险投资者提供科技成果鉴定、项目评估、法律与财务咨询等方面的服务。、4.加快绿色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方面要依托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基地优势,调整学科结构、加大投入力度,针对两型社会建设的实际需要,加快高层次的绿色科技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创造良好事业环境,吸引国内外掌握先进绿色技术的人才。
5.加快绿色产业孵化能力的创新建设。开展科技信息咨询、宣传培训,完善绿色技术市场建设,建立健全绿色科技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根据需要和可能,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的在我国建立和完善若干个绿色高新技术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以期基本形成绿色技术重点研究领域和绿色产业的科技支撑系统。政府应更多鼓励科技研发向侧重于资源生产率的提高、废弃物排放量的减少和单位能耗的降低上,鼓励开发应用于绿色经济的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替代技术、环保技术和系统化技术,加快引进一批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等循环经济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推进绿色技术加快研发和应用。
6.调动企业与地方政府参与绿色技术研发和应用的积极性,使其真正成为绿色技术的创新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主体。积极引导和扶持有品牌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企业,按照生产经营生态化、产品绿色化的方向和目标,采用绿色技术,实现企业的“绿色再造”和“绿色转型”;建设一批绿色技术工业示范园区、绿色技术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绿色建筑、绿色景区和绿色社区,建设一批广泛运用绿色技术的节能、节水、节地示范工程,扶持一批政府鼓励使用的绿色产品,每年选择若干项重大绿色技术研发和运用项目进行重点推广。
(三)加强宏观调控,发挥政府在绿色技术创新中的引导作用
1.将绿色技术创新引入到政府政绩考核体系
树立科学发展观,结合我国可能采用的绿色经济核算方法,将绿色技术作为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要研究“两型社会”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将绿色技术的创新运用纳入到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将绿色技术工艺采用率、生态环境修复率、、“三废”处理率、资源消耗减量指标、环境损益减量指标等作为对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之一,激励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绿色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观念。
2.加快绿色环境标志认证
在企业中扩大关于绿色产品、绿色营销、清洁生产、环境标志等概念的宣传,鼓励企业自觉向ISO14000和国际相关产品环境标志的认证要求靠拢,并给予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和信息上的必要支持。加强宣传,使企业主体清醒认识到ISO14000认证和绿色标志认证就是其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实力的重要条件,促使企业按照环保标准组织绿色生产与营销。
3.强化绿色技术创新的政策扶持
我国应该设立绿色技术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每年对发展绿色技术做得较好的企业和单位进行表彰奖励;绿色技术项目在用电和土地指标供给等方面优先给予支持,绿色技术技改项目优先给予贴息补助;重大绿色技术项目可以优先争取成为各级政府的重点项目。各职能部门出台相应的节能、节水、节电、节材的鼓励政策,实行有差别的节电、节水收费政策,制定相应的财税优惠政策。各级财政要安排一定资金支持开发研制绿色产品、绿色技术关键设备。
4.倡导绿色消费和生态文明
要在国内强化绿色消费与生态文明等内容的学习、宣传活动,让更多公众了解绿色技术的基本知识,增强全民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紧迫性,倡导在金融危机中的理性消费、绿色消费,注重消费中对环境的友好性;增强生产者资源稀缺的忧患意识和循环利用的责任意识;发挥政府机关的引领和示范作用,逐步提高政府采购中使用可循环使用产品、可再生产品和节能节水无污染绿色产品的比例,引导公众优先使用和采购可再生利用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产品。鼓励使用太阳能、沼气、电瓶车、双燃料汽车等,鼓励使用节水、节电家电产品和用具;继续开展创建“绿色饭店”、“绿色医院”、“绿色学校”、“绿色社区”活动,积极推进生态旅游。
第三篇:两型社会建设范文
中国的循环经济建设的提出和具体成就
骆梅
(湘潭大学 外国语学院 10级对外汉语班 2010310119)
摘要: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及我国建设两型社会工作的提出过程。循环经济的定义及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我国循环经济的具体实施。
关键词:两型社会资源节约 资源问题 循环经济 中国特色循环经济 企业 个人 正文:
1.两型社会的定义
我们所说的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其中“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即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模式。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两型社会建设就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简称。[1]
2.建设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我国在清朝是就自诩为“天朝上国”,土地广袤,资源丰富。然而,自二十世纪以来,或者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致使人口迅速增长。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2](其中不包括港澳台的人口)。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我国政府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利,还会对居民的就业、住房、交通、医疗等方面造成极大困难;如果不能有效地遏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不能缓解人口增长对土地、森林和水资源等构成的巨大压力,那么未来几十年后的生态和环境恶化将不可避免,这无疑危及人民起码的生存条件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在中国出现的那些资源短缺现象及事故,无不昭示着这一认识的正确性。如2010年中国西南大旱,是西南五省市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及重庆的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这一水荒给当地的人民带来了生存的极大威胁,也给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再如近几年的黄河断流、长江断流及众多内陆湖泊的萎缩枯竭都给我们敲响了一警钟。我们的母亲河的生命都遭受了威胁,我们还能无动于衷吗?再来就是各大城市的水荒、电荒、油荒等等问题,都迫切需要我们及时解决。
从1995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到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后。针对中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系列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消耗的改革措施相继出台。2005年6月27日下午,胡锦涛指出,“节约能源资源,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2]此后,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通知》,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进行了部署。至此,中国开始全面进入建设两型社会。
两型社会建设对我国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而资源节约问题首当其冲。我国资源禀赋较差,虽然总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国内资源供给不足,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相当严峻。而在2005的《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必须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
境的关系,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领域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损失浪费,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创造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3]因此,我国必须首先解决资源问题。而解决资源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发展循环经济。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4]
3.我国建设循环经济的成就
我国一直在进行循环经济的探索,并在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试点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各个省市都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建设循环经济的相关的政策。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大背景下,发展属于自身的中国特色循环经济。各个企业甚至个人都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下面我列举了一些具体成就。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泰格林纸集团公司总裁王祥就是其中的一位不可忽视的典范。1998年7月,王祥临危受命,正式出任岳阳造纸厂厂长。当时的纸厂因受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艰难转变的冲击而濒临。而过去的造纸方法与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有着极大的冲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和工人们提出了“林纸一体化”思路。“林纸一体化”就是打破过去传统林木和造纸分离的管理生产模式,将制浆造纸企业与营造造纸林木基地有机结合起来,既发展造纸企业,又建设原料林木基地,形成以纸养林、以林促纸、林纸结合产业化新格局,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这一具有循环经济发展思想的方法不仅拯救了濒临倒闭的工厂还为我国的循环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们人民都在积极地为建设循环经济而奋斗,我国的企业当然也不甘落后近年来。济南钢铁集团公司坚定不移地走低资源耗用、低污染排放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早在1999年,济钢节能降耗、挖潜增效的经验就在全行业得到推广。斗转星移,目前济钢已形成了以“创新中循环,循环中高效”为主要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是企业成功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案例。
此外,广东省更是提出了绿色广东的口号。广东省省委书记张德江在2004年年底首次提出之后,人们对这一构建和谐广东的高瞻远瞩的战略目标与构想的认识越来越深刻。2005年2月,广东成为全国绿色GDP试点的十个省市之一,表明建设绿色广东已进入实践探索。据专家介绍,广东的循环经济具体体现在经济活动的单个企业、共生企业群和全社会三个层面。在单个企业层面,广东省经贸委、省科技厅和省环保局从2003年开始组织企业进行清洁生产试点,22家企业被命名为“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在共生企业群层面,广东在南海建设了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计划滚动投资50亿元,将建设成为面向珠三角,辐射华南的体现循环经济的第三代工业园。在社会层面,广东初步形成资源回收及综合利用体系。广州、深圳、东莞、中山等地建设了垃圾焚烧发电系统,充分回收生活垃圾中的热能。积极发展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行业,目前,广东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持证单位每年综合利用回收危险废物已达80万吨以上。
除此之外还有安徽铜陵的对铜水淬渣、硫酸渣、磷石膏堆这些昔日的铜、硫酸、化肥和水泥等主导产业形成的当地的结构性污染源的合理的再利用;河南三门峡市下辖的河南省煤化工基地,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的循环经济试点义马市,它制定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到2010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到15%,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基本构建
起以电-煤-铬为主导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湖南省农村的林业和农业方面循环经济已经走出了一片新天地;湖北鄂州的循环经济也渐成气候。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5]积极建设循环经济以推动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进程,以推动我国构建和谐的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了历史进程。
注释:[1]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N]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04-28
[2]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7日下午进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2005-06-27
[3]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的通知 2005-07-06
[4]曲格平.《循环经济———21世纪发展的趋势》[J]
[5]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上的讲话2005-03-05
第四篇:两型社会建设工作总结
长沙市开福区房产管理局 2010年两型社会建设工作总结
2010年,我局按照区委、区政府统一安排,根据《2010年开福区两型社会建设目标责任分解表》文件要求,认真抓好落实,全面完成各项任务。现将主要工作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推进棚户区改造、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努力建设民生开福
建设占地少、容积率高、高层住宅,既可以解决更多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难题,还可以节省土地,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我局今年将推进棚户区改造、保障性安居工作作为发挥职能作用,促推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取得了较好成绩。1—11月,我区棚改项目已完成拆迁户数1668户,拆迁面积27.77万平方米。完成棚改立项3个,分别是省航道管理局项目、黄兴北路拓改及两厢棚改项目和上麻园岭项目,目前,正在配合北城棚改投,抓紧做好九尾冲项目的棚改立项申报工作。完成了对全区71家国有工矿企业,191栋危旧房屋的调查摸底工作。在市、区规划局的支持下,全面收集、整理全区棚户区情况,制定了我区三年棚改规划,为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参考。7月底协调组织东风路、清水塘街道开展了省博物馆周边的拆迁摸底调查工作,完成了数据的收集、整理、统计、分析以及项目的测算,调取了规划依据图、地形图,并
形成了博物馆改造项目拆迁详细、精确的调查报告。1-11月份为我区棚户区改造拆迁住房保障对象办理经济适用房货币补贴凭证404户,办理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615户,办理租金核减2784户,廉租房实物配租352户。为让更多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能够有条件买得起房,实现“住有所居”,启动了丝茅冲廉租房项目和植基村经适房、廉租房建设项目。其中:丝茅冲廉租房项目总建筑面积4.6万余平方米,可建廉租房395套,安置房278套,可以容纳673户低收入家庭。目前,该项目征收工作全面完成,手续办理、招投标正在逐步完善,施工队伍于9月30日进场施工,现已完成场地的围墙建设、“五牌一图”的布置、洗车槽建设,并完成了约6000立方的土方外运工作,预计年底能完成基础施工、正负零和部分主体建筑。植基村经适用房、廉租房项目总面积33000平方米,将建设经适房住宅面积55468.33平方米,共计666套;廉租房共建3栋,752套,建成后可容纳1418户低收入家庭。项目于6月29日正式开工,已完成土地平整、砌施工围墙、地下土石方工程,争取年底完成部分主体,预计明年5月份主体封顶。
二、全力推进房产销售,努力创建宜居开福
加快区域房产推销、向更多人推荐开福楼盘,既可以促进房产销售、减少楼盘空置率,又有利于宣传宜居开福,建设宜居开福。1-11月实现商品房销售约235万平方米,为年计划 的102%。自去年五月份开始,区房产局以“周末房交会、买房好实惠”为主题,相继组织了棚改拆迁户、经适房货补对象、中小户型、精品楼盘等不同类型的周末房交会,为开发商和市民间搭起了一座交流、交易的桥梁,推动了全区房产销售,树立了良好的政府形象,达到了老百姓、开发商、政府三赢的效果。紧密结合区房地产业发展实际,以“开福房产市州行”为平台,自6月份开始,携区内38个在售楼盘以组团的形式参加了益阳、湘潭、衡阳房交会,大力宣传开福区的宜居优势,推介开福楼盘,前来展厅咨询和了解情况的市民络绎不绝,现场发放《开福楼市咨讯手册》及楼盘宣传资料5万余册,有2000多名市民登记了购房意向,大大的提升了开福区在周边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了一大批外地精英人士到开福区来投资置业。
三、强化领导抓推进,明晰责任抓落实
一是成立机构,制定工作方案。成立了以局长谭树茗同志为组长的工作机构,全面负责两型社会建设工作,并明确由两名副局长具体抓落实;制定了切合我局实际的工作方案,确保两型社会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让老百姓充分享受到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带来的成果。二是明确责任,实行目标责任分解管理。我局进一步细化“两型”社会建设项目,把每个项目分解到所属科室,实现目标责任管理,纳入全局绩效考核。三是强化协调调度和信息报送。局党委和行政加强对两型社会建
设的指导和协调,由分管副局长及时跟踪各项工作任务进度和落实情况,分析工作中存在的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措施,确保各项工作按计划如期进行。
2010年12月 4
第五篇:两型社会建设论文
关于建设两型社会的报告
“两型社会”是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整个社会经济节约能源的基础上,其核心内涵是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两型社会”是在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来的,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据统计,中国的GDP占全球4%,而煤、铁、铝等资源的消耗占世界的30%以上。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给环境与资源带来很大压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将有助于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机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努力做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产权制度、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制订和完善战略性资源的中长期开发和利用规划、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法制建设等方面工作。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组成,主要包括: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不利影响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少污染与低损耗的产业结构;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比,环境友好型社会更强调生产和消费活动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2007年12月,湖南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国家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我们湖南干部群众深受鼓舞,也深感沉甸甸的责任,开始了“两型社会”建设的积极探索。去年2月,中央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进一步明确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指导原则、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省委召开工作会议,明确充分抓住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把建设“两型社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和着力点,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两型社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加快建设创新型湖南、数字湖南、绿色湖南、法治湖南,力争率先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走出一条符合湖南实际、具有湖南特色的转型发展路子。
政策指出要在重化工业占主导地位的产业格局下,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两型”理念注入产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近些年来,在“两型社会”理念引领下,全省各地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力度,着力推进传统产业“两型化”、“两型”产业规模化、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去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17.6:42.7:39.7调整为13.8:46.2:40.0,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6.1%。“十一五”期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提高5.7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下降7.4个百分点。全省形成了机械、有色等10个年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的产业。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中联重科、三一重工、湘电集团等一批优势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迅速做大做强,成为湖南先进制造业的突出代表。长株潭城市群被列为全国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试验区、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和“三网融合”试点地区。
加快传统优势产业升级转型,是发展“两型”产业最快捷、最现实的一条路子。株冶集团是一家老国有大型企业,也是湖南“有色金属之乡”的标志性企业。调研时该企业负责人给我讲,近年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成功采用全球成熟、先进的湿法炼锌等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铅锌产品深加工率由2005年的54.44%提高到74.24%,有价金属综合回收率由73%提高到83%以上。五年间,企业在铅锌生产规模达到60万吨、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分别增长42.8%
和83.4%的情况下,外排废水总量减少90%、外排重金属污染物减少95%,废气二氧化硫减排约60%。在企业我们看到,经处理的废水可以直接放养金鱼。昔日的能耗大户、排污大户正向“绿色企业”迈进。实践证明,通过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完全可以实现“两型化”发展。
但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来,一些市民只知道什么是两型社会,并没有去深入的了解和贯彻,而另一些湘潭市民则只听说过两型社会。深入了解的市民则表示我们应支持政府和党所做出的决定,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湘潭地区的经济和城市的发展。才能使长株潭地区真正建设成为两型社会,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
同时,我们也深入了学校,询问了许多的老师和同学(主要为高中生)。许多老师和学生都吃赞同的态度。其中一位同学说道,她认为建设两型社会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就现在的国内形势而言,中国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工业生产对原料的需求十分的巨大,但是,现如今中国的煤、铁等资源正在不断减少,因此,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资源的节约和再利用。现在世界上的环境问题也层出不穷,譬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等。所以,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环境的保护。一位老师也表示,建设两型社会是对社会生活质量和公民素质的一种考验同时也是一种提升,但目前来看两型社会建设道路是困难曲折的。
作为高中生的我们,也应该肩负起身上的重任,认真遵守好国家和党作出的决定,给湘潭市民起一个示范和带头的作用。第一,我们应从身边做起,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多关注时事政治,关心我们的社会建设和生活。第二,建设两型社会不是一个口号,应加大该方面的普及工作,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贡献出我们的一份力,如,在学习上,尽量做到一张纸写两面,在生活中,做到一水多用,不浪费粮食。第三,应该将建设两型社会放在心中,不仅自己要落实这个任务,并且也要带动周围的人参与其中,共同建设。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类社会的主体。同时,人民群众也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还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因素。因此,我们作为广大人民群众中的一部分,作为国家发展基石的一部分,应支持两型社会的建设,并用我们的力量去实现好建设两型社会的需要,共同推进湘潭地区乃至长株潭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