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黄山奇松教学设计(第2课时)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苏教版国标本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6课。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的,通过反复朗读,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感悟课文,体会选典型、抓特点、巧比喻、善联想及详略结合的写作方法。3.培养学生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教学难点: 品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体会出迎客松的“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生齐读)《黄山奇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学生接答),她以哪四绝闻名于世?——(学生接答)而这 “四绝”中,人们对——奇松更是情有独钟。(随着回答,课件出示相关内容)
读读课题,能否找到情有独钟的原因? 导入:它到底奇在哪里?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进入美丽、神奇的黄山景区,近距离观赏黄山奇松,感受它们的奇!(出示黄山奇松图片)瞧,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设计意图:以“接答”“接读”的形式导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轻松走近课文,走近奇松,同时也为思维热了身。】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品读“三名松”之奇。
1.我们找个最佳观赏点,你会选择哪里?(出示“玉屏楼”课件)玉屏楼,曾经被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称之为 “黄山绝胜处”,是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因为站在楼前,就能看到——(课前板书好: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课文哪些句子在描写这三大名松,请3个同学分别读一读)
【设计意图:第二自然段开篇,用了不少笔墨介绍了“黄山绝胜处”玉屏楼,但在此环节中,没有纠缠于此。课堂时间是个定量,该舍必舍,直奔重点。】
2.品味“迎客松”
(1)我们首先来看描写迎客松的3个句子(屏幕出示)。迎客松“奇”在哪儿?作者又是如何具体描写它的“奇”的?请用心默读描写迎客松的这段文字,边读变圈划关键词句,也可以写写批注。
(2)学生自由读划体会。(3)交流:
出示: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学生交流过程中,重点引导感受:饱经风霜,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想象一下,这迎客松,长在山顶上、陡崖边,会经历什么样的磨难?(指名交流)那迎客松到底经历了多少年的风霜雨雪、风吹日晒呢?猜猜看。
师介绍:迎客松屹立在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饱受了近千年的风吹、日晒、雨淋、雪压,这就是——饱经风霜。多么简单的一个词,多么简单的四个字,可它却饱含了迎客松千年成长中的多少艰辛啊!直到今天这棵树还傲然挺立在黄山之巅,从中你体会到这是一棵怎样的松树?(生命力旺盛、顽强、充满生机)(板书:神)这就是精神奇!不仅如此,它还能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简直是奇迹!
【设计意图:想象画面,补充资料,在重点处着力,在难点处用心。】
谁来读读这句话。
指导朗读:风撼不动它,雪压不断它,烈日晒不死它,它总是郁郁苍苍,真是一棵奇树!谁再来读读?
【设计意图:老师的排比形式的语言,精炼,有力度,是对黄山奇松的精神内涵的提炼,也是感情朗读的一种激发。】
除此之外,迎客松还“奇”在哪儿呢?
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比较句子: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
这两句话都是抓住了迎客松的什么来写的?不同在哪里?
【设计意图:通过句子的比较,直观感受比拟的形象和恰当】
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这就是“迎客”呀!多么丰富的想象。作者抓住枝干的特点,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枝干奇特,展开丰富的想象,道出了 “迎客松”名字的由来。(板书:抓特点
巧比拟
善想象)三分形状,七分想象,相信运用这种写法能更生动、形象地突出景物特征。
【设计意图:适时对文本进行写法上的小结,在阅读中渗透写作方法,让读写结合在语文教学中呈现浑然天成的状态。】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想象一下好客的迎客松会说哪些欢迎词?
喜欢迎客松的同学站起来,伸出你热情的手臂,向在场的老师大声地说:各位宾客欢迎你们!
此刻,在作者的笔下,在你的眼里,它还仅仅是一棵松树吗?它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呀!它不仅有黄山松的热情,而且有黄山的热情,是整个黄山人的热情。
难怪人们一提到黄山的松树,就马上会想到——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也会马上想到——迎客松,——(齐读 “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师:同学们,迎客松雍容华贵,仪态万方。她的倩影走进了各族人民的心中。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就陈列着巨幅铁画《迎客松》,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热情好客。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把迎客松的姿态优美、勃勃生机、热情洋溢读出来。
如果用抓住关键词记忆法,想象迎客松那潇洒、挺秀的形象能很快走进我们的脑中,走入我们的心中。(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在课堂中进行背诵训练,教给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让背诵积累落到实处,并减轻了学生课外负担。】
3.品味 “陪客松、送客松”的奇美。
(1)过渡:迎客松,作者抓住枝干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巧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它的奇。那另外两棵松呢?分别“奇”在哪儿?作者是怎样写的呢?
(2)自学后交流
出示: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绿色的巨人”——高大
充满生机
看,陪客松至始至终尽心尽职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那博大的胸怀,那浓烈的情感,怎能不让我们心生爱意?通过朗读来表现。
(不知不觉已近黄昏,当客人要离去时,谁该出场送客了?)出示: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你觉得它的神奇之处在哪儿呢?谈谈你的体会。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用意何在?送客松没有经过人工加工也能像精雕细琢的盆景一样姿态优雅,实在是奇特。它还奇在哪儿?
多么有礼的送客松啊,伸出长长的手臂,像是在„„在挥手告别,依依不舍。此情尽在不言中。写迎客松的依依不舍,其实在写谁的不舍之情?(这叫移情入景,是写景物类文章常用的手法)
那份姿态的奇特,依依不舍的情感谁来表达?
运用抓关键词记忆法,尝试记住陪客松 送客松的形象。
【设计意图:重点品读“迎客松”的奇,顺势感悟写作方法,弱化“陪客松、送客松”的品读。】
4.关注段落写法:(看板书小结写松写法)整体浏览这一大段,作者又是怎么写的?你能发现吗?(总分结构,详写迎客松、略写另外两大松,按照游人上山游览的顺序写三棵松)
师小结:至此,相信黄山奇松的动人、奇特已深深烙在我们心中。让我们再一起感受黄山奇松的神奇魅力。
黄山奇松就仅仅这三棵松奇吗?
【设计意图:分句品读、赏析对“三松”的描述后,再整体回顾全段的写法。让学生感性投入,又理性回归,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习得更为丰厚和立体。】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感受“一山松”之妙
1.出示第三段,听***同学读一读,想想你能体会到了什么?(千姿百态,多而美)2.这段文字写得短小,但很精巧。你能发现精巧在哪儿吗?(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梳理、概括:结构精巧
用词精巧
句式精巧
符号精巧)
师:多美的黄山奇松,多美的文字(齐读)
【设计意图:抓住“精巧”这个点,深究写法,学生脑洞打开,化时少,但收益不浅,有四两拨千斤之效。】
四、了解段落和篇章关系
1.比较两段写法:黄山真是处处有松树,棵棵有奇态。那么多的奇松,作者介绍时第二、三段写法有何区别?(详略结合、具体描写、概括收篇)那么多奇松,作者为什么就选这三棵松呢?(板书:选典型)
2.第二自然段是在具体描写,第三自然段是概括收篇,那么第一自然段是在作总体介绍。这是写景物类文章常用的写法之一。读读第1自然段。
【设计意图:“跳”出句子看整段,“跳”出段落观整篇,用足文本这个例子,打开学生写作视野。】
五、拓展、练笔。2.(从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导入)„„处处都有„„,确实,黄山除了三大名松,还有卧龙松、龙爪松、探海松、孔雀松„„各种姿态应有尽有。接下来我们先欣赏一下,然后再请你用手中神奇的笔写你喜欢的一棵松,要求模仿三大名松的写法,指板书。(生完成小练笔,音乐伴奏)
3.交流三个同学。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运用!看图,凭借想象,仿写“一松”,是合理的“嫁接”,是有效的训练。】
六、从课内引导走向课外 课外了解:
黄山松之奇特,已闻名于世,那么是什么因素使得黄山松如此奇特呢? 黄山的另外“三绝”(怪石 云海 温泉)又有什么样的神奇之处? 【设计意图:一堂课的结束不该成为一段学习的终结,而应该是另一段学习的开始,并且这段的学习应该更为自主,更有兴趣,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养成和个性发展。】
板书设计:
16、黄山 奇 松
形 迎客松 选典型
陪客松 三名松(详)抓特点
神 送客松 善想象
巧比拟
一山松(略)
【设计意图:此板书格式别致,形式简单,但内容丰富。板书中,有对黄山松“奇”的体现,有对句、段、篇方法的写法的提炼。】
第二篇: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黄山奇松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隆阳区瓦马乡瓦马小学 彭彩云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想象,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为了促进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造精神,教学活动中可将看图、看书、训练融入质疑、梳疑、解疑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景色的优美,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奇特。
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表格、关于松树的小卡片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黄山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孩子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今天老师要带大家一起游览祖国的名山。(课件展示五岳)
过渡:真是神奇秀丽的五岳名山啊!
2、徐霞客的诗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生:去过五岳就不想去看其它山了,去过黄山就不想去看五岳了。师:对,它说的就是享有“天下第一奇山”美称的黄山。板书:(黄山)
为什么黄山会有如此美称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去尽情饱览这 “天下第一奇山”(视频展示—黄山风光)
3、提问:黄山有什么才被称为“天下第一奇山”,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这“四绝”闻名于世,(多媒体画面:黄山四绝)
提问:人们最喜欢“四绝”之中的什么?板书:奇松 课件出示课题。
二、品味导读,感受奇松,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松。”今天让我们再次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欣赏黄山松,去感受黄山松!
1、到黄山观奇松,最好的观赏点在哪呢?(课件:玉屏楼)
2、是啊!玉屏楼是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你在玉屏楼上,会看到哪些奇松?
速读第二自然段。用横线、波浪线,虚线分别划出描写几种松的句子。
生回答。课件展示(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请同学们再好好地品味一下课文第二自然段,把你喜欢的名松,读给同桌听。
过渡:大家读得特别认真,老师听出了你们对这三大名松的喜爱。
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瞧,好客的迎客松正盼望我们的到来呢!
请喜欢迎客松的同学们读读课文中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体会迎客松奇在哪儿?
5、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6、课件出示,完成填空 ① 迎客松姿态优美„„
a、理解“遒劲”、“郁郁苍苍”。
“遒劲”是什么意思?(雄健有力)
(出示图片)观察“遒劲”,这回你会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是“遒劲”了吗?(笔直有力,粗壮雄健,有气势。)
看到“郁郁苍苍”,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b、大家试着读一读这一句话,看能不能不要老师教,就能一下子把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给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C、这棵迎客松枝干是如此的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并不稀奇啊?你觉得呢?你觉得它“奇”在哪儿呢?(虽然„„却„„)
那么“饱经风霜”四个字中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结合你们上节课搜集到的资料说一说。(要点包括:生长在岩石缝中,忍受风吹日晒,没有泥土,仅靠一丁点空气或腐败花草的营养过活等)。
D、师小结:是啊,黄山上但凡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3 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雨,风吹雨打!据说它已有1000多岁了。正如课文所说它饱经风霜,他顽强的活下来了,奇不奇?不仅如此,它还能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奇不奇?这本身就很“奇特”,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可加上让学生背诵写松树的古诗。
7、除此以外,迎客松还“奇”在哪儿呢?知道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指名回答: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A“如同”就是“好象”,这句话是一个——(比喻句),把()比作()。(把斜伸出去一丛青翠的枝干比作好客的主人伸出的手臂)
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学生做动作、看图)远远望去,这斜伸出去的枝干象不象主人的手臂,在热情地欢迎游客的到来?——正因为太像了,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是啊,其实这就是“迎客松”——(名称的由来)
8、作者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但老师相信同学们的想象力更丰富,想想,这位好客的“主人”会说些什么欢迎词呢?(可加动作)
(师生扮演环节)师邀请一位学生交流:师:迎客松,你好!学生:你好!欢迎你们来黄山参观!(配合动作)师:谢谢!接着师同全班同学交流。
它如同好客的主人在欢迎宾客的到来,奇特不奇特?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9、①呀!迎客松还会把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多奇特啊!谁再来试试?
②多么热情的迎客松啊,难怪会吸引那么多中外游客前往黄山旅游。
回归:迎客松的姿态多么——优美,枝干多么——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斜伸出来欢迎宾客的手臂不得不让我们由衷地赞叹:黄山“迎客松”的姿态真——奇呀!
10、如今,只要人们一提到黄山就会想到迎客松,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黄山。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我们一起读好这一句话。(课件出示)
11同学们,迎客松生命力是那样的旺盛,姿态是那样的独特,它代表着黄山奇松,更象征着整个黄山。我觉得咱们在读的时候不光要把迎客松的奇、美给读出来,还要把作者对迎客松的赞叹,喜爱之情给读出来。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吗?大家试着再读一读。
12、学到这儿,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迎客松呢?
13、板书:迎客松:热情好客
充满生机
14、在被迎客松热情地迎上山后,接着谁来陪同我们游览黄山风光?
(出示图片)仔细看图,陪客松“奇”在哪里。
师评朗读“陪客松”语段:(指2—3名学生读)
①老师听出了这棵陪客松长得十分翠绿、充满生机。
②你读到的这棵陪客松又是那么高大,像巨人一样。
③你感受到的这棵陪客松又是那么好客。
小结: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黄山“陪客松”的姿态也真——奇呀!因为它像“绿色的巨人”,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是那么好客!
(板书:绿色巨人
陪同欣赏)
15、当饱览了美丽的黄山风光后,谁来与游客依依不舍地道别?送 5 客松奇在哪里?
①出示描写送客松的句子。送客松姿态独特,„„ a、这里有一个打比方的句子,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b、谁能把这种奇给读出来?指名读、齐读板书:比作„„,好像„„)师评朗读“送客松”语段:(指2—3名学生读)
①听了你的朗读,老师想到了我们告别亲人或朋友时伸长手臂,互诉再见的感人情景。
②听了你的朗读,我们感受到了迎客松向游人道别时的依依不舍。回归:送客松的姿态多么——独特,枝干多么——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还会向山下的游人伸出——长长的“手臂”,还会跟游人——依依不舍地告别。黄山“送客松”的姿态也真—奇呀!
16、小结:三大名松姿态奇特,更奇在它们仿佛通了灵性,好像成了黄山的主人:有的伸出手臂,把你迎上山;有的伴你左右,陪你看风景;还有的送你下山,伸出长手臂,向你告别!真是奇松啊!相信同学们也一定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了吧!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音乐再一起把这一段读一读,感受黄山奇松的神奇魅力。(课件出示)
三、感受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黄山还有哪些奇松?
1、指导学生说话: 课件展示其他奇松。
(1)看了这些图片,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黄山奇松的姿态吗?(板书:千姿百态)
(2)课文中又是如何描写的呢?引读第三自然段。
文中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还会有些什么样子的松树呢?
想象说话: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有的如同(),6 有的仿佛(),有的状如()„„
三、小组合作、完成表格,黄山奇松奇在哪里?(机动环节)
四、总结延伸,升华感情。
1、升华情感:黄山松生长环境如此奇特,姿态如此神奇,难怪人们对黄山“四绝”中的奇松,更是——情有独钟。这“情有独钟”是人们对黄山奇松的特别偏爱,这“情有独钟”是人们对黄山奇松的感情专一,这“情有独钟”是人们对黄山奇松崇高的敬佩,这“情有独钟”是人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与赞美。
过渡:黄山的奇松不仅姿态奇特,它们生长的环境也十分独特。它们都生长在哪些地方?
2课文学完了,回顾我们上课前的问题,你有答案了吗? 黄山松奇特不奇特?(改板书奇?为奇!)
3、黄山无石不奇,无松不奇,在云雾中,石的形态,树的身影,婀娜多姿,若隐若现,再配上丁冬的泉水,姹紫的杜鹃花,真可谓是人间仙境,令人心驰神往。大自然的这般鬼斧神工,怎能不让我们喜爱之极、发出赞叹呢!但是现在很多美丽的自然风光都受到了人类的破坏和污染,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我们应该怎么办?(爱护环境)
4、欣赏画家眼中的黄山
五、作业设计
当一次小导游,给大家介绍美丽的黄山风光。板书设计:
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迎客松
热情好客
充满生机
陪客松
绿色巨人
陪同交谈
千姿百态
送客松
天然盆景
依依不舍
神奇秀美
第三篇:《黄山奇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黄山奇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串,诵读由词串组成的韵文,并正确、流利、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领会文章第二自然段“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题导入。
导入:我们曾经领略过庐山的云雾,感受它瞬息万变的特点;也曾经欣赏 过吉林的雾凇,感受它千姿百态的特点。今天,我们一起去黄山(板书课题:黄山)。黄山以“四绝”闻名于世,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继续板书课题:奇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16课——黄山奇松,我们先来把课题读一遍。
解题:同学们,通过预习,你知道课题中的“奇”是什么意思?(奇特、奇异、奇怪、神奇„„)
再读题:让我们带着那份心中的好奇与向往再读一读课题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奇松。
(一)激趣初读:
黄山的松树“奇”在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完之后想想每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二)检查读书:
同学们,全文总共有几个自然段?(3个)指名读每个自然段,(第二自然段请班里读书读的最好的同学读)。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自然段:写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
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三、再读课文,品读韵文。
同学们,听了他们的朗读黄山的松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老师也从文中找到了一些形容黄山松树的词语,串联成了一篇韵文。【出示词串】:山顶陡崖
饱经风霜
潇洒挺秀
情有独钟
郁郁苍苍
绿色巨人
姿态优美
枝干遒劲 姿态独特
枝干蟠曲 千姿百态
神奇秀美
先指名读(1名学生):老师先请一位同学把这篇韵文读一读,其他同学仔细听好,他有没有什么地方读错。(相机正音)
再齐读:我们一起来把这篇韵文齐读一遍,读的时候呀要注意一下节奏!
(二)合作学习,朗读三大名松:(第二自然段)
1、过渡:黄山的松树很多,但来到黄山,最值得欣赏的是黄山的三大名松,它们分别是——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板书: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这三大名松分别是怎样的姿态呢?请同学们结合这三组词语在小组内交流学习!并出示自学要求:
【第三、第四、第五组词】
出示【自学要求】
郁郁苍苍
绿色巨人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好词串; 姿态优美
枝干遒劲
2、把词语送入文中,读通课文; 姿态独特
枝干蟠曲
3、想象松树的姿态,美读课文。
2、交流词语,读好词串:
郁郁苍苍:形容迎客松苍翠茂盛。(这棵迎客松长得多绿、多茂盛啊!)绿色巨人:形容陪客松十分苍翠挺拔、充满生机。姿态优美:形容迎客松的形态很美。
枝干遒劲:形容迎客松的枝干雄健有力。
姿态独特:形容送客松的形态非常特别,与众不同。枝干蟠曲:形容送客松的枝干曲折环绕。
3、交流语段,读好课文:随机出示【三大名松的图片和语段】
同学们,你喜欢三大名松中的哪一种松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种来读给大家听听,老师教你一个妙招:边读边想象名松的形态和特点,要做到“形存于胸,情融于文”,那就一定能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
师评朗读“迎客松”语段:(指2名学生读)
①呀!迎客松还会把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多奇特啊!谁再来试试?
②多么热情的迎客松啊,难怪会吸引那么多中外游客前往黄山旅游。回归:迎客松的姿态多么——优美,枝干多么——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斜伸出来欢迎宾客的手臂不得不让我们由衷地赞叹:黄山“迎客松”的姿态真——奇呀!
师评朗读“陪客松”语段:(指2—3名学生读)
①老师听出了这棵陪客松长得十分翠绿、充满生机。②你读到的这棵陪客松又是那么高大,像巨人一样。
③你感受到的这棵陪客松又是那么好客。
回归: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黄山“陪客松”的姿态也真——奇呀!因为它像“绿色的巨人”,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是那么好客!
师评朗读“送客松”语段:(指2—3名学生读)①听了你的朗读,老师想到了我们告别亲人或朋友时伸长手臂,互诉再见的感人情景。
②听了你的朗读,我们感受到了迎客松向游人道别时的依依不舍。
回归:送客松的姿态多么——独特,枝干多么——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还会向山下的游人伸出——长长的“手臂”,还会跟游人——依依不舍地告别。黄山“送客松”的姿态也真——奇呀!
4、小结写作方法:
这们美的一段话,如果在段首或段尾加上简短的一两句总括性语言,层次就更清楚了,这种写法就是“总——分”或“分——总”。文中对三大名松的描写在段首就加了两句总起句,这段话就更具体了。“先总后分”这也是我们在平时写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
5、最后我们一起来读好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三大名松的样子。
(二)精读首段,感悟情有独钟:(第一自然段)
过渡:黄山的奇松不仅姿态奇特,它们生长的环境也十分独特。它们都生长在哪些地方?
1、理解【山顶陡崖
饱经风霜】:
【观赏生长在特殊环境中的迎客松图片】
看,这就是生长在黄山山顶上、陡崖边的黄山松【山顶陡崖】!看了这些图片,你感受到了什么?(黄山松生长的环境极其恶劣)教师补充资料: 山顶:黄山有三大主峰,其中莲花峰是三大主峰之一,它的海拔大约有1873米,而黄山松就长在这峰顶,高不高?
陡崖:再看这陡崖,非常陡峭,看似笔直,而黄山松就扎根在那样的陡崖上,险不险?
理解【饱经风霜】:这样经历着长期的艰难困苦就是饱经风霜。
2、谁来读好这一组词【山顶陡崖
饱经风霜】?指名读,再齐读。
3、理解【潇洒挺秀
情有独钟】:
理解【处处】: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这么艰苦的条件下,黄山只长了一棵、两棵松树吧?(不是,处处都是,长了无数棵。)
理解【潇洒
挺秀】:那它在贫瘠的土壤中生长,一定都是些枯枝败叶吧!(不是,它们棵棵长得潇洒、挺秀。)
理解【情有独钟】:“潇洒”、“挺秀”一般是用来形容人的外貌,在这儿却用来形容黄山的松树,形容它长得像人一样风姿洒脱,挺拔秀丽,而且,还是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难怪会称它们为——黄山奇松了!也难怪人们会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呢!(板书:情有独钟)
4、谁来读好这一组词【山顶陡崖
饱经风霜】?指名读,再齐读。
5、那,谁来连起来读一读这两组词呢?(指2名学生读)
师评:你读出了对黄山奇松特别的偏爱!(深情地读)
你读出了对黄山奇松崇高的敬佩!(同情地读)齐读:我们一起来读!
4、齐读第一自然段:屏显【第一自然段文本】
读到这儿,让我们五(6)班的同学来读好文中的第一自然段,应该没问题吧!
(三)引读末段,升华情感:(第三自然段)
1、引读:黄山松的姿态不止有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这三种,还有许多许多种,可以说是千姿百态。它们或——„„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2、升华情感:黄山松生长环境如此奇特,姿态如此神奇,难怪人们对黄山“四绝”中的奇松,更是——情有独钟。这“情有独钟”是人们对黄山奇松的特别偏爱,这“情有独钟”是人们对黄山奇松的感情专一,这“情有独钟”是人们对黄山奇松崇高的敬佩,这“情有独钟”是人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与赞美。
3、品读【第六组词】:让我们一起来怀着对黄山奇松的偏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读好这一组词:千姿百态、神奇秀美!
(四)美读韵文:【出示词串】
学到这儿,我们已经把刚才由文中的词语组成的一篇韵文学完了,谁来展示一下你的朗诵水平呢?在朗诵前,老师要求你朗诵出美的韵律和美的意境。(指2名学生朗诵,还可配乐朗诵,教师示范朗诵等)
最后我们一起来配上优美的古筝曲朗诵这篇韵文。
四、美读课文,整体回归:(机动环节)【配乐】
这黄山的三大名松姿态不一,各有千秋,但每一棵松都是那么姿态奇特,每一棵松都是那么热情好客,每一棵松都在绘画着祖国的大好河山,下面我们一起来拿起书,美美地读一读课文。
五、总结全文,交代后续:
今天,老师和五(6)班同学一起领略了我国的又一处奇丽风光:黄山奇松,初步感受了黄山松的奇美。下一节课,你们语文老师将会继续和你们深入地学习这篇课文,还会指导你们运用“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进行习作练习,相信你们会有更大的收获!
六、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收集黄山其它“三绝”(怪石、云海、温泉)的资料,了解它们“奇”在哪 里?
七、板书设计:
迎客松 黄山奇松
陪客松
情有独钟
送客松
第四篇:《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教学中,力求为学生创设一个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阅读中理解,在阅读中唤起情感的升华,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和文本发生思想的碰撞,进而认识美、感受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教学安排:首先,通过视频初步感知黄山风光。使学生对黄山有大致的感性认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奇松的特点。然后,以“黄山奇松‘奇’在哪儿?”这个问题,让学生研读全文,探究体会。并根据学生的讨论相机出示图片或视频,在问题的讨论中从整体上把握“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特点。接着,精读这段,落实训练点。最后,引导学生想象其他奇松的形态,把训练拓展到课外。
三、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朗读,在此基础上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2.在朗读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1.设境激趣,再现生活,触发情感
(1)回忆课文,体味美感。
我们已学过《九寨沟》这篇课文,感觉九寨沟确实风光旖旎,很令人神往。谁能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九寨沟的水给你的感受?
(2)欣赏黄山“四绝”的风景。
[多媒体演示:黄山“四绝”]
(借助“课件”演示和老师的解说,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形象快捷地让学生对黄山有形象、生动的印象,激起学生了解黄山的兴趣。)
(3)请你也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黄山给你的感受?
(4)看来,黄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对黄山奇松特别有感情,文中哪句话最能说明?
过渡:通过欣赏,我们还知道,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课文中说的那样“更是情有独钟”。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
(5)指读、质疑课题。整理、分析,确定研究方向:黄山奇松“奇”在哪儿?
2.自主研读,创设情境,体会奇特
(1)小组研读课文,讨论:黄山奇松“奇”在哪儿?
(2)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自主学习相应部分。)
①位置奇。(提醒:黄山松的“家”都安在哪里?)
②形态奇。(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黄山奇松的形态特点,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节,加强体会黄山松形态奇的特点。)
3.观看录像,准备介绍黄山奇松的特点。
(1)观看“黄山奇松”的录像,谈谈你的感受。
(2)小组准备,以黄山奇松的身份作“自我介绍”。
(3)交流汇报。(在学生的自主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朗读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语句,加深理解这三种松树的特点。)
五、学习第二段
1.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一棵呢?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换词析义:乃至――甚至)
感受迎客松的地位:一提到黄山的松树,就马上会想到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也会马上会想到迎客松。因为――(齐读该句)
2.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有何奇之有呢?(出示语句)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指导朗读)
一奇在模样:优美、遒劲、郁郁苍苍、舒枝迎宾。(填表)
二奇在饱经风霜,却仍然„„
(师可作适当引导:松树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并不稀奇啊!)
那么“饱经风霜”四个字中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
充分挖掘“饱经风霜”一词的内涵:
下无寸土,只得扎根于山岩裂缝之中;
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饱受风吹日晒;
从坚硬的岩石中、从雨后的空气中、从腐烂的花草树叶中,汲取一切可以汲取的营养;
尺把高的小树就已经生长了几十年;(迎客松更是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往。)
可是黄山松树不仅风撼不倒,雪压不断,而且根深叶壮,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更难得的是还那么潇洒、秀挺。你说,这样的松还不能称为是奇松吗?
迎客送更是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往,却仍然充满生机,被誉为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实在是当之无愧啊!
指名试读,你想读出迎客松的什么?齐声朗读。
三奇在顽强的精神。
大家说得很好,你们愿意看看真的迎客松吗?
(1)[多媒体出示迎客松的图片]
A.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真的迎客松和你想的一样吧!正因为太像了,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但老师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你看,它正在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它会说哪些欢迎词?
(学生热情地说欢迎词,并加上动作)
B.喜欢迎客松的同学一齐站起来(停顿),伸出你热情的手臂,大声说:“各位宾客,欢迎你们!”
C.学到这儿,你为黄山有这样的一棵迎客松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让我们带着对迎客松的赞美之情,再来欣赏一下。(齐读这一段)
(2)填空:
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认识到了(纪律)的可贵;
从至死不渝的“蚁国英雄”那里,我学到了可贵的(合作、奉献精神);
从黄山奇松那里,我学到了„„
(3)陪客松和送客松也是在同样的环境成长,模样也各有所奇。
写陪客松――绿色的巨人
送客松――独特、盘曲、天然盆景、展“臂”送客
略写――其他
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用意何在――盆景是园丁精雕细刻、刻意造型,为的是追求它优美的姿态。„„那培养这棵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大自然、黄山
齐声朗读
(4)这一段的第一、二两句还告诉了我们去黄山要观赏三大名松首选何处――玉屏楼。因为――
(5)齐声朗读第二自然段。
六、总结回顾
是啊,黄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奇特的黄山松。黄山松便展现着千姿百态将黄山装点得更加神气、更加秀美。“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不松不奇。”因而我们将黄山这一独特的松树品种冠名为“黄山奇松”。
七、作业
1.刚才,我们去黄山游览了一番,此时,如果黄山旅游局的工作人员请你就黄山松写下几句留言,你准备写些什么?
2.小练笔:
请你查找一些关于黄山松的图片,选择一棵黄山松,仔细观察它的样子,并展开想象。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岔路学校)
第五篇:黄山奇松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感受课文风景的美丽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听写词语。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下列问题: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的四绝的绝是什么意思?闻名于世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情有独钟?黄山松奇在什么地方?潇洒挺秀表现在什么地方?能说说黄山松的潇洒挺秀吗? 反馈交流,进行读书指导齐读第1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小组学习,思考下列问题: 第一句说了什么?
送客松的姿态怎么样?动势怎么样?他给人们怎样的感受?写三大名松用了两个如同和一个好象,这是为什么?
全班内交流反馈齐读第二自然段。
3、学习读第3自然段。
思考:这一段第一句起什么作用? 第2句有几个分句?分别说了什么?
三、总结课文
布置作业:
(1)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2)默读课文,说说黄山奇松奇在哪? 附:
板书设计:
16、黄山奇松
迎客
送客
陪客
千姿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