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1登上月球》精品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19、登上月球》精品教案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猜迷语(月亮)
(课件出示:明月)同学们,看到大屏幕上这轮明月,你联想到了什么? 预设:嫦娥奔月、吴刚伐树、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或是月球上有什么之类的问题。
这轮明月总会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思和探究的欲望,那月球上真的像同学们想象的那样吗?
这节课咱们就一起登上月球,去探个究竟?(师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①马上就要登月了,想一想,我们应该带些什么东西呢? 生答师板书
你们带的东西可真不少!这些东西该不该带呢?这可是非常重要的,要知道,在遥远的月球,你所带的物品可是关系到你的生命安全呢!看来,在登月前我们应该先了解月球的情况,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顺利的完成我们的月球探险。
2、关于月球,你想了解哪些知识? 学生汇报。
同学们刚才提出了许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如月球与地球的距离、月球的大小、有没有生命等,这些问题,都是月球的概貌。
为了便于同学们了解月球,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有关月球的资料,请各小组的同学共同交流这些资料,并把你的收获填写到“探月卡”中。在交流之前,老师给大家提示几点注意事项:(投影交流步骤)
学生小组交流资料并合作完成“探月卡”。学生汇报,师补充。预设:
师:刚才,教师看大家讨论的非常热烈,一定有很多收获!哪个小组为大家汇报一下!
月球是个球体,是地球的卫星,距离地球约38.4万千米。(课件辅助)师:38.4万千米有多远?这么说吧,假如地球与月球之间有一座桥,我们从现在出发,日夜不停的走,大约需要多少年呢? 11年!对,11年呀!那到月球时你们就都变成漂亮的姑娘、帅气的小伙了。如果再接着返回来,一共需要多少年?22年!即便乘坐火车,也需要80天,乘坐最快的飞机,也需要13.5天。看来38.4万千米确实是个天文数字。
师:大家说,月球与地球的距离远不无啊?接着汇报。月球比地球小得多,49个月球才有一个地球大。(课件辅助)师:假如地球是一张大嘴的话,那么一口可以吞下49个月球。假如地球是一个篮球的话,那么月球是就是一个乒乓球。昼夜温差大,白天最高120℃,晚上可降到零下180℃以下。
师:咱们这里夏天热不热?但是也只有30几度,我们还得借助风扇、空调等降温,但是月球上的120度,比刚烧开的水的温度还高,想一想,到了月球会事什么感觉?同样,冬天咱们这里最冷也就零下十几度,我们就用各种方法御寒,学校里也有暖气供应等,那月球上的零下180度就可想而知了。月球上没有空气、液态水和生物。月球引力小,只相当于地球的六分之一。
想一想,地球上的6公斤的东西到了月球会是多少?对,1公斤。如果再月球上进行跳高比赛的话,那么我们每个人都能轻轻松松的打破当前的奥运纪录,都可以成为奥运冠军了!月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
月球的表面高低不平,明亮的部分是高山,阴暗的部分是平原。月球表面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大小小的环形山。让学生猜想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总结:科学家环形山的形成大至有两种说法,第一种就是陨石说;第二种是火山说,大家一起看一下科学家是怎么说的。(课件播放)
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月球有了深入的了解,(让学生去总结)知道了地月之间的距离是: ;引力是: ;温度是: ;体积是: ;表面最引人注目的是: ;(结合学生汇报时老师的适时板书),同学们,对月球有了这么多的了解,再回头看看这些物品带是否合适?再来看看我们刚才准备登月的物品合适吗?(结合板书,可以的打钩,不合适的打叉,对于很重要的学生没有涉及的要结合月球实际引导学生说出来)。
三、知识拓展
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只用了很少的时间就对月球有了如此深刻的认识,但这些知识的获得却是来之不易的,可以说,人类对月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历程。
①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回顾这个历程吧!(课件播放探索图片)
师解说:从遥远的古代开始,人类就对月球很兴趣,幻想着有一天能登上月
球。于是有了嫦娥奔月的传说。
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是科技不发达的产物,体现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月球的认识逐步加深。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用天文望远镜,开创了人类借用仪器进行科学探索的新纪元;在这以后,天文学家不断用更大的天文望远镜进行观察,但只是停留在观察月球向着地球的一面,并没有看到月球的整体面貌。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为人类探索月球奥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1959年,前苏联科学家利用无人驾驶的火箭,发射了月球探测卫星,飞过月球的背面,对月球进行拍摄,使人们了解了月球的全貌。
那人类何时正式登上月球,实现了千百年来的飞天梦?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1609年,美国的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踏上月球,掀开了探索月球的新篇章,自1969年至1972年,美国先后六次踏上 月球,将六面美国国旗插在了月球上,时至今日,我们中国的国旗也没有插上月球。
通过看刚才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生自由谈感受,师适当归拢。
②其实,我国的航天技术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投影神州系列图片),师:13年间9次飞行9次飞跃,随着神州系列的不断成功,我过的探月工程也有了很大的进展。我国探月工程分为三个阶段:绕、落、回。(延伸到探月工程,投影图片、视频)
适当归述:嫦娥工程需要经历20年,好多同学都张大了嘴巴,惊讶于时间的漫长,其实,任何科技的进步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都是经历了漫长的探
索,少则10年20年,多则上百年,才有了我们今天的高科技生活,我希望在座的各位同学长大后能投身到科技探索的队伍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将更多的中国国旗插到月球上,成为中国的阿姆斯特朗。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很多收获。
同学们,你们的收获非常多,体现的也非常好,课下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拓展作业
1、搜集宇航员在太空生活的有关资料。
2、搜集资料,论证人类在月球居住的可能性。
第二篇: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
第一课 病 毒
教学目标:
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
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
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科学知识:
1、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2、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病毒的资料 学生准备:
了解有关病毒的有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提问: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二)、新授
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3.教师讲解.4.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5.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6.麻疹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7.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8.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三)、拓展延伸(网上学习)
1、教师讲述: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请回去以后在网上自主学习。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
3、课后作业:
(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2)利用作文、图画或小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第二课 细 菌
教学目的:
1、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使学生了解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教学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和生命活动的特点;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教学难点:细菌在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显微镜,三种类型的细菌的永久涂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观察、讲述与谈话相结合。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出示醋和小孩得痢疾的图片)
师:哪位同学闻一闻这是什么调味料?再看看图片上的小孩怎么会得痢疾? 生:是醋;小孩的痢疾是由细菌引起的。
师:一提起细菌,许多同学会立刻想到细菌可使人患病,使食物腐败变质。想到这些,许多人都会皱起眉头,心里感到害怕甚至于很讨厌细菌。事实果真全都如此吗? 的确,细菌无处不在,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呢?怎样才能观察到细菌呢?下面请同学们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玻片标本。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各自的观察结果。
(由演示实验入手,发挥高倍显微镜的作用,巡视并注意指导高倍镜的使用方法。对显微镜使用方法不熟练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师:通过显微镜的观察你发现了细菌有几种形态?
生:细菌的形态有圆球状的、杆(棒)状的、螺旋(弯曲)状的。师:从形态上看,细菌可以分为三种:球菌、杆菌、螺旋菌。师: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 生:是单细胞。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过的植物细胞在结构是什么样的? 生: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师:你所观察到的细菌有细胞核吗? 生:没有。
生:有细胞核但不完整。
(使用多媒体展示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的结构图,观察比较得出细菌的结构,细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有一个不成形的细胞核。有些有鞭毛、有的有荚膜,有些细菌在一定的条件下,细胞里面形成一个椭圆形的休眠体,叫芽孢,芽孢有保护作用。)(拿出一小碗馊米饭让前排的学生闻)
师:谁知道米饭为什么会变味?估计夏季在室温下米饭多长时间会变味? 生:因为米饭中有细菌,细菌繁殖速度快。一天的时间米饭会变味。师:同学们再想一想,那么,细菌为何会生活在米饭中? 生:因为米饭有营养。生:因为米饭里有糖。
生:因为细菌也是生物,也要吃食物,也要消化。
师:米饭变馊是细菌作用繁殖的结果。大家想想,植物细胞的数目是怎样增多的? 生:细胞分裂。
师:细菌的细胞也可以进行细胞分裂,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
(通过多媒体展示细菌的横向分裂过程,如果环境条件适宜,细菌20多分钟就可以分裂一次。按照这样的速度来推算,一个细菌一昼夜可以繁殖72代,共繁殖出40多万亿亿个细菌,折合重量达4000吨。)
生:现实生活中细菌能繁殖这样多吗?
师:不可能。细菌的生殖对环境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等条件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外界条件不可能持续地满足细菌生殖对环境的要求。生:流行性感冒传播速度快是不是因为细菌大量繁殖的结果? 师: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你问得真好,说明你的思路很开阔,能把我们所学的知识与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生活中有许多的问题都能用生物学知识解释,所以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但我要说流行性感冒有的是由细菌引起的,有的是由病毒引起的。生:病毒不是细菌,冬天细菌繁殖也这么快吗? 生:不快。
师;同样是细菌,冬天和夏天繁殖速度为何不同呢? 生:因为,细菌的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
生:在夏天为什么腌肉、罐头能长时间地保存?
生:腌肉中盐分比较多,不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所以腌肉可长时间的保存。罐头经过高温消毒灭菌的,而且是密封的,没有氧气细菌无法繁殖。
师:我们家庭中使用的冰箱就是通过降低温度抑制细菌的繁殖,从而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师:大家回忆一下绿色植物的营养方式是什么? 生:自养。师:(展示水绵图)大家想想细菌和水绵的营养方式是否一样?
生:不一样,水绵能进行光合作用,而细菌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是靠摄取现成的营养来生活。
师:同样是摄取营养,痢疾杆菌生活在人体肠道引起痢疾,枯草杆菌却使枯草腐烂,如果将两者的生活环境改变一下,那么它们是否还能生存? 生:能,因为细菌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生:能,因为细菌适应环境能力强。
师:不能,因为痢疾杆菌只能寄生在生物体内,而枯草杆菌只能寄生在死了的生物体内。师:枯草杆菌生活在动植物遗体中并获得营养,我们称之为腐生。现在,同学们总结一下细菌包括哪两种异养方式? 生:寄生、腐生。
师:细菌用手摸不着,用眼看不见,我们无法了解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但是同学们真的很聪明,一想到身边的有关细菌的例子,就能理解细菌的生活习性,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师:每年地球上都有大量的动植物死亡,每时每刻都产生出大量的尸体、枯枝落叶和粪便垃圾。可是地球并没有像我们想像那样“垃圾”堆积如山,想一想,这些东西最终都到哪里去了呢?
生:地球上一些细菌和真菌都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师:一提到细菌就感到害怕和厌烦。这种观点全面吗? 生:不全面。
师:现在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细菌和人类的关系呢?
生:细菌对我们是有好处的,比如,有些细菌能帮我们清垃圾,乳酸菌能制酸牛奶,醋酸杆菌能制醋。
生:枯草杆菌能分解枯草。
生:我认为细菌多数还是有害的,如,大肠杆菌能使人得肠道病,痢疾杆菌使人得痢疾,肺炎菌使人得肺炎,结核菌使人得结核病。………… 师:既然大家各持已见,到底细菌对人类和自然界有什么意义呢?不如我们把讨论留到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以“我看细菌”、“细菌的功与过”、“小议细菌”等为题写一篇小文章,字数不限,大家看如何? 生:太好了。
第三课 馒头发霉了
教学目标:
1、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
2、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的方法。教学重、难点: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教学准备:
发霉的馒头、显微镜。教学过程:
一、认识和观察馒头或其他物体上的霉及其形态。
学生用眼去观察馒头上的霉,观察没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回忆以前见过的霉。
知道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霉的形态。
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话好图,并对颜色进行描述。
二、了解霉的功与过
让学生了解人类对霉的利用,然后指出没给人类和动物带来的危害。描述抗生素的诞生情况。
三、探究合适霉生长的环境条件。
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推测物体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
交代实验的方法,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的条件进行对比实验。
四、了解防止事物发霉和物体发霉的办法几依据。
夏天食物最容易发霉,大人们一般怎么做防止事物的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真空包装防止事物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太阳晒防止物品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利用干燥剂方式食品的发霉。
五、巩固学习:
电冰箱能保鲜食物,是什么原因? 物体在什么环境下容易发霉。
第四课 食用菌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2.知道单细胞真菌的结构。3.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4.了解识别有毒蘑菇的有关知识.5.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二、教学策略
真菌一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不仅了解真菌的结构,更重要的是要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它们生命活动的特点,同时了解一些食 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
在进行有关各种各样的真菌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对真菌的了解。虽然蘑菇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但是学生可能没有仔细观察过它们,因此教师要利用观察与思考活动,引导学生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观察这些真菌,说出单细胞真菌的结构。三.教学重点: 知道真菌的结构, 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四.教学准备: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五.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思考:蘑菇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观察蘑菇.二.蘑菇分为哪几部分?(地下菌丝, 菌丝,柄, 菌褶,菌盖.)是怎样吸收营养的? 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有哪些? 四.如何识别有毒蘑菇?(毒蘑菇与食用蘑菇,在形态特征上往往只有很微小的差异,不少种类还需要借助于显微镜观察其孢子的大小、颜色、表面特征,并参阅有关的科学资料进行核对,才能确定是否有毒。有的人认为,毒蘑菇色泽鲜艳,外形美观,具有麻、辣、酸、苦的味道,有的毒蘑菇有乳汁,毒蘑菇子实体受伤后伤面变色。这些经验有其可取之处,但也不是任何一种毒蘑菇都具有这样的特征。例如,多种牛肝菌的伤面常常变色,松乳菇具有乳汁,然而它们都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有些毒蘑菇吃起来味道也是很鲜美的。
有人说毒蘑菇能使银器变黑,毒蘑菇不容易生蛆长虫,这些说法都是不确切的。事实上,很多种毒蘑菇遇到银器并不变黑,有毒的豹斑毒伞往往会生蛆长虫。
总之,要想用一两个性状来概括蘑菇是否有毒,目前还做不到。因此,在野外采集食用蘑菇时,一定要细心辨别。对于不能识别的蘑菇,应该向当地有经验的群众请教。)五.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观察与思考
1.腐烂柑橘皮上的青霉呈青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扫帚状;面包片上的曲霉呈黄、黑、褐或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放射状。青霉和曲霉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多细胞真菌,菌体是由菌丝构成的,它们都能产生孢子。
2.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后,在潮湿的树干或草地上容易采到蘑菇。这说明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在营养方式上的共同特点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从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1.霉菌是靠孢子进行繁殖的,孢子很轻,可以在空气中飘荡。夏天,受潮的粮食、衣物或皮鞋给孢子的萌发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营养物质,所以容易生长霉菌。
2.检查家里储存粮食的地方是否通风,环境是否干燥,存放衣物的衣柜是否受潮。在晴好的天气里,晾晒粮食和衣物,防止霉菌的生长。
3.蘑菇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潮湿的环境和丰富的有机物。所以在养殖食用蘑菇时,一方面要保持养殖场所的清洁、温度和潮湿;另一方面要提供蘑菇生长所需要的有机物。
第三篇: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1
小学2010-2011学上学期 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微小的生物
本单元有病毒、细菌、食用菌等生物。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了解微小生物的特点和分类。
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有些是自然现象,但更多的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学生时刻可以在感受到物质的变化。从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的标准去区分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
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
物体运动同物质和能量一样,是物质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原子和分子,恒星、行星和月亮,地球、地球表面和地球表面上的一切物体,以及所有生命体和生命体的每一部分。宇宙中不存在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
第四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亮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明白,由于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绕着地轴自转,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又由于地球还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公转,且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总是倾斜的,并且倾斜方向和角度不变,这样就造成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球上同一地点的气温就会出现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形成春夏秋冬四季循环现象。
第五单元 生物与环境
本单元有动物与环境的关系、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等内容。
三、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科学概念
1、掌握常用的机械和工具的特征,并能设计和制作机械和工具。
2、观察和研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并设计和制造自己的“桥梁”,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3、了解能量以及能量的变化,并能在实验操作中亲自去感受。
4、认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知道生物体不同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理解多种多样的生物存在的意义。
四、教学重点难点:
1、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五、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他们普遍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六、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5、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6、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7、组织、引导学生参加科技小制作活动。
七、主要的活动安排:
1、《病毒》儿童常见疾病调查
2、《食盐和水泥》调查生活中物质变化的现象
3、《动物的运动》观察不同动物的运动速度
4、《登上月球》制定登月计划
5、《蚯蚓找家》做蚯蚓栖息环境的实验
八、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共4课 4课时 第二单元:共4课 4课时 第三单元:共5课 5课时 第四单元:共6课 6课时 第五单元:共6课 6课时 研究与实践: 3课时
九、实验目录(下附)
第四篇: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
学习目标:
1、能对现象的原因、条件、过程和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借助资料完善自己的猜想。
2、会从众多的问题中选出科学问题,能通过查阅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
3、乐于接受他人的观点,学会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学习。
学习重点:
1、借助他人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但又不迷信权威。
2、通过各种方法选出科学问题。学习难点:选出科学问题。
教具准备:几盆身子倾斜的花草,资料卡,图片,关于植物的书籍,准备好资料本。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观察与提问
在每组桌子上放置一盆倾斜的凤仙花,斜向南方。
师:不知道什么时候,窗台边上的凤仙花,都悄悄的把头探向了窗外。它们倾斜着身子,好像被窗外的某种力量所吸引。有标记的这里向着南方。你们能找到答案吗?
学生思索,可以有少部分的学生回答。
师: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现象?比如路边的哪棵树、盆景、向日葵(教师出示照片)。对于这些现象,我们有哪些认识和疑惑?请同学们交流。
二、猜想与假设
师:谁有这么大的魅力,让花草为之倾倒?请同学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条件、过程进行猜想。
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记录学生的猜想。
师:要找到真正的答案,我们很有必要要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比如科学家的研究、学者的报告,书上的资料等。
三、分析与总结
师:这么多猜想,究竟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分析大家作出的各种猜想,对于明显不符合实际的猜想,我们应及时排除,以确保更具有价值的假设能得以研究。这样获得的问题,才更可能是一个科学问题。(板书《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
师:哪个假设最不可能成立呢 ?说说理由。请同学说出判断的方法和结果。
比如,“不可能是风刮斜的。因为这几天没有大风;另外,窗户晚上还关着,没有北风吹过来。”我们可以通过报纸查天气预报,还可以实地观察。
记录学生最后留下的科学问题。
师:我们不能对所有的猜想都进行探究,因为时间、能力、条件等都是有限的,怎么办呢?我们常常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来帮助我们
作出更全面的猜想;同时又要对这些猜想进行选择,可以用观察、访问、分析等方法选出可能成立的假设,选出科学的问题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四、计划与组织
师: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怎么进行实验呢?请同学们讨论你们所选问题的实验思路。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交流。重点是思路的调整和肯定,材料的准备。
师:根据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我们可以在这节课后准备好我们的实验材料。为下节课的实验做好准备。
《在实验中探秘》
学习目标:
1、经历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收集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结论、把实验结论和同学们共享的科学探究过程,知道植物的向光性和植物根的向水性。
2、在实验过程中能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方案。
3、能和小组同学一起,坚持实验观察,并做好记载。
4、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
5、在实验过程中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产生新的问题。
6、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准备:
1、学生准备:一人准备一株矮小的植物。
2、小组准备:探究记录本;标签纸4张;纸盒四只;水壶一只; 学习时间: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植物角的植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变化?
学习说明:通过谈话,唤起学生关于植物角植物变化而产生的问题的记忆,提出研究问题。
学生可能根据上节课提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和阳光照射 的方向有关;和长期只在花盆的一侧浇水有关;和土壤里肥料分布不均匀有关等。学生的猜想有的有一定的依据,有的则是无依据的。如果出现不合理的猜想,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辨析,排除不合理的猜想。
2、提问:怎样才能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学习说明:学生可能会根据以往科学探究的经验,提出“做实验”。猜想只有通过实验才能验证,本环节旨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验证意识。
二、设计实验
1、谈话: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小组的猜想是什么?怎样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学习说明:小组内可能有不同的意见,教师要建议小组内相对集中地研究一个问题。
2、小组讨论:各小组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实验中涉及的因素有哪些?你们控制的变量是什么?怎样控制变量?请各小组讨论后制定实验方案。
学习说明:实验方案的制定,应该由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完成,相信学生经过三年的科学探究经历,能较好地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3、交流实验方案:你们小组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你们打算怎样进行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哪个小组给大家汇报一下?
学习说明:一个小组的实验方案如何,能反映全班同学设计实验方案的水平,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师生会发现一些实验设计中存在 的共性问题,从而有指向地指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
4、全班共同分析:他们的方案设计的合理吗?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学习说明:在学生分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以敏锐的眼光,及时发现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方案进行完善。
5、完善实验方案:请各小组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
学习说明:学生在分析样本后,会反思自己的实验方案,然后在小组内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
三、组装实验材料
1、准备实验材料:我们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我们需要哪些实验材料?
学习说明:在准备实验材料之前,学生要根据实验方案,准备实验需要的材料。
2、分组组装实验材料。请同学们根据实验方案组装实验材料。学习说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可能有一些实验材料没有写进实验方案中,也有可能一些材料多余了,有可能对实验方案进行再次修改。
3、小组分工:怎样操作?怎样观察和记录?
学习说明:组装好了,小组同学应该有一个分工:有记录员,有操作员,有观察员……小组内进行合理的分工,对实验的有序进行将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4、反思与评价:在组装实验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你认为本组同学表现如何?
学习说明:在实验装置完成后,有必要对组装实验的过程进行反思。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是一个不断修正实验方案的过程,也是一个在经历中获得积极体验的过程。对小组同学、班级同学积极性的评价,对本组同学经验的反思,都会是一种深刻的探究体验。
第二课时
一、汇报交流
提问: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验和观察,我们各小组都有哪些发现?
学习说明:学生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把学生这些观察报告在全班进行交流,有助于学生了解其他小组实验的成果,也是师生共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的需要。教师应引导向光性小组和向水性实验小组分别进行汇报交流。
二、归纳分析
1、讨论:各小组实验的情况有相同的地方吗?
学习说明: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发现分组实验实验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进一步发现,控制的变量和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
2、思考:这些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习说明: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阳光控制组可以得出结论:植物生长向着有光的地方生长,这
在科学实验中是证实;而水份控制组得出的结论是:植物生长方向和浇水的方向无关,这在科学实验中是证伪。
3、提问:在实验中,我们还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习说明:在实验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是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的一般经历,这也应该成为小学生在科学探究实验中的过程。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是要鼓励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问题。
4、小结:我们在实验中,发现植物生长过程中,不断地向有光的地方倾斜,科学家通过研究也发现了这个秘密,这叫做植物的向光性;植物生长的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无关。
三、延伸拓展
问题:植物生长的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无关,植物的根的生长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有关吗?怎样知道?
学习说明:一个研究的结束,意味着一个新的研究的开始。此环节引导学生对新问题进行思考,意在为进行新的研究打下伏笔。
《研究仍在继续》
学习目标:
1、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就是在不断发现新的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延续和进步的。
2、让学生再一次经历从问题发现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重点:
新的问题仍在发现中,研究仍在继续中,本课将主要引导学生研究植物根的向水性。
学习准备:
油菜种子、不透光的纸盒四个,剪刀、胶带、花盆四个 学习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在研究植物的身子为什么会长歪时,我们还有了新的意外的发现。你发现了哪些问题?
学生说一说。
二、合作探究。
1、反思与提问
学生交流自己的问题,教师引导进行选取。(“植物的根为什么会偏向有水的一边?”“植物是通过根来吸收水分的吗?”)假如学生能提出更有价值且适宜他们研究的问题,教师也要加以鼓励和指导。
2、猜想原因,设计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以下两个实验。
第一个实验: “研究根吸水的实验”主要目的是探究和证实植物是通过根来吸收水分的。具体方法见教材。实验中,还可以在瓶中的水里加入1-2滴红墨水,这样将有助于观察。
第二个实验“探究根的向水生长实验”,是观察大豆或稻子等种子发芽后根的生长方向来说明根具有向水生长的性质。
三、分析与总结
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分析所观察到实验结果,并做出结论。课文中的“知识链接”是对学生本单元探究学习的知识补充和综述,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植物有许多特性,这对于我们更好的种植、管理植物有很大的帮助。
二、表达与交流
1、教师引导学生采用适当形式进行成果交流,并应用到实践中。
2、写一份管好植物角的建议书并交流。
三、回顾与反思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内容,理清教材脉络。
2、试写出本次“旅行”经过的地方。
3、师生交流评议。
四、拓展
1、学生阅读“科学自助餐”,进一步了解植物的生活习性。
《让生活充满阳光》
学习目标:
1、知道进行一项大的活动(事情)首先要从整体上进行计划和组织。
2、能较好的分析讨论他人的经验。
3、培养学生严禁认真的科学态度。学习重点:培养学生活动整体构思意识。学习难点:培养学生活动整体构思意识。
学习准备:实验室进行暗室效果设计,下载的远程教育资源中的一些场景图片。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上课时,打开实验室的门(不大),让学生进入“暗室”。师:走进这个房间瞬间,同学们有什么感受?谈一谈.这时,学生的感受会有两方面,一是阴凉舒适,最多的是昏暗害怕、不方便。鼓励学生能从不同的侧面对事情进行评价,选定我们今天“想使这里亮起来”。
二、回顾反思
师:我们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存在采光不足的问题?师生交流。
三、计划与组织
师:假如你是地下停车场的负责人,你是那条街道的负责人,当你发现这里采光不足时,你会怎么做呢?
学生大多能想到安上各种各样的灯,既节能又美观。(因为电视、生活中常见这样的场景。)没有去实地考察、广集方案的意识。
师:这么大的工程,我们怎么能一个人或几个人一商量就去草率的进行呢?想一想我们“郑东新区”是多么的美,我们的“水立方”、“鸟巢”、还有那世人称赞的“奥运会开幕式”,“奥运会的口号”,舞动的“京”字,熊猫的名字……这些活动大家都是通过什么方式做得这么出色呢?
学生讨论,但是还没有意识到,这个活动也可“招标”。师:人们对于一项重大的事情,不是拍拍脑门,一次冲动就做出决定的。很多时候通过招标、邀请、比赛、论证会等方式,广征方法和建议,从中筛选出最佳设计方案后,才进行实施的。我们也可以开展一个“采光设计方案邀请赛”,邀请我们全体学生参与设计,从中选取最佳方案,让其我们每个小组都来设计吧。
师:就像我们家卫生间、厨房一样,能通过改造就能达到我们的目的时,我们是不会把房子推倒重建的。也像我们身边的都市村庄一样,怎么改也达不到现代大都市的要求时,我们就会设计一套新的方案,重新进行建造。我们的设计方案相应的可以分成“改进型方案”和“理想型方案”两种。
出示15页的“采光方案设计邀请赛”图片,注意要求。师:你们对哪里的采光不足进行设计呢?怎样参加这次邀请赛
呢?小组讨论,制定一个可行的研究计划。
小组讨论,写计划。(这时的学生还可能没有达到“实地考察,发现问题——搜集资料,制定方案——实验验证方案,用模型解释解决方案”的水平)教师巡视倾听、必要的指导。
师:我们可以参考16页奇妙小组的研究计划,对比自己的方案,修改完善我们的总体研究计划。
教师进行小组指导。
四、交流总结。
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改进方案,师生评议。
《探寻光的路线》
学习目标:
1、逐步形成主动积极收集资料、依据计划进行研究的探究习惯。
2、能和小组同学合作探究部分建筑物采光不足的原因,知道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3、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
4、探究光的反射原理,了解平面镜的反光作用,知道物体反光能力的强弱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有关。
5、感受探究成功的喜悦。学习准备:
教师:下载并整合的远程教育资源中关于光的传播学习课件;镜子,铝板,纸板,凸透镜等。
学生:模拟建筑物(纸箱),电筒,弯管吸管;镜子,铝板,纸板等。
学习课时: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医院的长通道为什么会出现采光问题?
二、模拟实验。
1、实验探究光传播的路线
(1)演示实验:我们需要哪些材料来做模拟实验?
(2)思考:光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光照不到建筑物的内部?为什么会出现影子?
学生猜测,大胆假设。
(3)学生实验:我们用弯管吸管能看见日光灯吗?为什么? 师生共同利用弯管吸管观察日光灯,通过这一小实验探究光的传播路线。
2、阅读资料
(1)谈话:通过弯管不能看见日光灯,说明了光传播的路线是怎样的?
学生交流,师生评议。(日光灯不能透过弯管进入我们的眼睛,说明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知识链接:阅读课文第17页。
了解什么是光源。教师和学生共同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光源。(3)课件演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等。教师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利用课件直观地演示光直线的传播的现象,了解古人怎样研究和利用光直线传播原理的。(墨翟)
三、问题解决
1、谈话:光是直线传播的,能不能让光改变方向?怎样才能解决采光问题?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大胆进行假设。
2、实验探究:我们能利用手中的镜子,让手电筒的光照射到任意一个地方吗?利用其他材料能不能呢?
师生共同利用镜子做改变光传播路线的实验,教师可以指定某一个方位,让每一组学生利用镜子把手电筒的光照射到指定的地方。在使用镜子之后,再利用文具盒等身边常见的材料再次实验。
3、拓展研究:各种材料反光性能有什么不同?
师生利用各种粗糙程度不同、颜色不同的材料,依次进行反光实验,通过实验了解各种材料的反光特点。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材料越光滑,反光能力越强;材料颜色越浅,反光能力越强;什么颜色的材料反射什么颜色的光;
4、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有哪些发现?把我们的发现记录到记录本上。
四、拓展学习
1、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光的反射现象? 学生交流,师生评议。
2、作业:请课后收集和查阅有关光传播的资料。第二课时
一、交流收集的资料
1、谈话:同学们收集到哪些关于光传播的资料?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共享你的成果?
2、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3、教师课件展示:光导纤维、放大镜汇聚光线等。
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课件把生活中难以见到的光导纤维等高科技,以直观的图片或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改变光传
播路线的新方法。
二、设计方案
1、谈话:我们刚才交流了这么多改变光传播路线的资料,我们怎样解决采光不足的问题呢?请各小组利用文字、图画或者图结合的方式,分组设计解决方案。
2、交流展示:我们的方案设计好了,请各小组向大家展示你们的设计,其他小组同学注意倾听,提出好的建议。注意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3、阅读:自主阅读P28/29页的科学自助餐。
4、改进方案:请各小组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建议,结合科学自助餐里的启示,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三、拓展
实验验证我们的方案能否成功。
《把光请进来》
学习目标:
1、能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能分析、评价并试图改进自己的设计方案。
2、能在研究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学习重点:能在研究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
学习难点:能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能分析、评价并试图改进自己的设计方案。
学习准备:手电筒、大小不同的纸盒、实验记录表。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前面的设计是否成功呢?用什么办法检验最有效?(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把光请进来》
二、实验与验证。
1、制作模型,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交流,发现设计中的不足。
3、再次修改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
教师指导。(重点是让学生体验模拟实验这个科学研究过程)
三、整理与分析。
1、学生小组分析实验结果,提出评估和改进,并进行反复实验验证。
教师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分析实验信息,寻找新的问题。
四、反思与总结。
根据第二次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改进,不一定设计都能变成现实。
《我的阳光小屋》
学习目标:
1、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想象,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一个“阳光小屋”。
2、自觉收集关于光的资料,并能利用相关的资料,对本小组 “阳光小屋”的设计进行创新。
3、通过实验制造人工彩虹,知道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了解物体的颜色是由物体所反射的光的颜色所决定的。
4、在实验过程中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产生新的问题。
5、乐于展示小组成果,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准备:
1、教师:各种颜色的纸片、玻璃纸;三棱镜;下载的远程教育资源中光的分解课件等。
2、学生:各种颜色的纸片、玻璃纸;三棱镜;记录本等。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学习。
1、谈话:设计采光方案中大家有什么收获?
2、在前一节课的学习中,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激趣导入。
二、表达与交流。
1、思考:我心目中的“阳光小屋”是什么样的?
2、交流:把自己的创意与同学们分享? 师生交流评议。
三、计划与组织:设计我的“阳光小屋”。
1、谈话:同学们的想象独特而丰富,如何把我们的创意变为现实呢?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开展活动。
2、制定计划:怎样实现我们的设想?我们小组的阳光小屋是什么样的?我们打算怎么研究?
提示:可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来表现本组的研究计划。
3、交流:请各小组交流修订计划。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反思与改进。第二课时
一、收集和阅读资料。
1、谈话:同学们的“阳光小屋”设计的各具特色,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希望自己的“阳光小屋”美丽明亮。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小屋更漂亮?
2、阅读资料:请同学们阅读P25页资料卡,了解更多关于光的知识。
通过阅读资料,交流观点,学生会获取更多关于光和色彩的关系。
二、制作“人工彩虹”。
1、提问:“彩虹小屋”的设计很美,我们能不那制造人工彩虹呢?
2、谈话:怎样制造“彩虹小屋”?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彩虹的形成,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制造彩虹。
3、实验:用手电筒将一束光线通过纸板的缝隙,透过三棱镜投射到纸屏上,观察纸屏上有哪些颜色?
如果现象不明显,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白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组合而成。
4、实验:将人造彩虹投射到不同颜色的纸板上,纸板会呈现什么颜色?(教师辅以课件进行展示)
学生汇报,教师小结: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不同的色光。
三、制作“彩虹小屋”。
1、试一试:“彩虹小屋”能看见彩虹吗?
2、交流:我们的“彩虹小屋”有什么成功的经验?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第三课时
一、交流“阳光小屋”的设计。
1、讨论:经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对自己的设计有哪些新的想法?怎样改进我们的设计?
2、学生交流。
二、提出新的问题
1、谈话: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又有什么新的问题?
2、思考:对这些问题,我们打算怎么研究? 学生小组交流,代表汇报。
3、记录:请同学们把这些问题存入问题银行中,找合适的机会
我们再研究。
三、单元学习评价
1、思考:如何评价我们本单元的学习?从哪几个方面评价我们的学习?
(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评价中来,自己制定评价的内容和依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自我评价:我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
3、小组评价:我们小组的同学表现有哪些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4、班级互评:其他小组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5、小结。
《奇思妙想——设计篇》
学习目标:
1、会搜集和整理资料,能预测结果并进行验证。
2、会动手制作、改进并演奏简单乐器。
3、知道有关声音的基础知识。
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习准备:录像(交响乐合奏、自制乐器演奏)、橡皮筋、吸管、树叶、尼龙线、金属管、金属片、玻璃杯、易拉罐、剪刀、胶水、细线、直尺、队鼓、锣、钗、三角铃、口琴、塑料泡沫颗粒。
学习重点:知道有关声音的基础知识。学习难点:会动手制作、改进并演奏简单乐器。学习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主题。
1、(播放视频课件)利用多媒体再现优美的合奏场景和旋律,帮助学生感知乐器的类型及其不同的音效,激发学习兴趣,揭示“大家动手做乐器”的单元学习主题。
2、羡慕这些演奏者吗?我们也用自制的乐器来办个音乐会,好不好?
教师板书课题。
二、确定目标。
1、师生交流。你都知道哪些乐器呢?
学生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给这些乐器分类。(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
2、拓展视野。
教师此时向他们提供一些自制乐器的品种,供他们参考、选用,从而确定制作目标。同学们可以模仿已有的乐器,也可以自己发明一种乐器。
教师展示自制乐器的图片。(图片展示:吸管风琴、铁管编钟、土琵琶、柳笛等。)
3、确定目标。
同学们中间有会演奏乐器的吗?
本单元,我们将自制一种简单的乐器,并用它来演奏一首乐曲。请大家讨论,准备做哪一种乐器呢?
小组讨论,将确定的乐器名称写在“科学资料本”上。请各组汇报自己的乐器名称。
三、可行性分析
1、制作乐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具备很多条件,否则,是不会成功的。想一想,我们到底需要哪些条件?写在“科学资料本”上。
小组讨论后认为,制作“可乐音乐罐”这件乐器,需要这些条件(教师帮助归类、板书):
①样版:别人做过这种乐器没有?我们可以参考的品种有哪些? ②工具和材料:铝易拉罐、吸管、直尺、小刀、剪刀、胶布 ③知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怎样调整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④技术:会在易拉罐上挖孔 ⑤经济:买七个易拉罐饮料
还有一个方面,也决定了制作的成功与失败——小组怎样合作才能成功?
想一想,制作自己的乐器,我们已经具备了哪些条件?需要解决的困难有哪些?
如果有些困难是无法解决的,那恐怕得重新确定制作目标了。预测一下,制作过程中存在着不可解决的困难吗?
四、制订计划
1.画小组路线图:师:在动手制作之前,我们要做哪些事?请用“路线图”的形式把小组的工作步骤画出来。(如果同学们没有接触过“路线图”,则教师要呈现下图,供学生参考借鉴)
“可乐音乐罐”制作小组行动路线图(为便于相互观摩、评价,要求学生将路线图用彩笔画出来。)
讨论、绘图,然后集中展示各组的路线图。2.画班级路线图
有些步骤是共性的,如解决这几个知识点的疑惑;有的步骤是具有个性的,各组之间不一样,如组员的分工、准备的工具与材料等。对于共性的步骤,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全班一起来解决;个性的步骤,由各组分头行动。(教师一边讲述,一边板书下图)
全班行动路线图 3.绘制乐器结构图:
请同学们将准备制作的乐器画出结构图,要在图上标明所需要工具、材料及数量。(教师在银幕上呈现一幅乐器结构的样版图)(学生合作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下一节课我们首先解决同学们普遍存在的知识上的疑惑,希望大家课后也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心灵手巧——制作篇》
学习目标:
1、能区分声音的大小与高低。
2、能找到改变乐器发声的响度与音高的方法。
3、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于合作的科学研究态度。学习重点:
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于合作的科学研究态度。学习难点:
能找到改变乐器发声的响度与音高的方法。学习准备:
学生准备适合制作乐器的材料。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学生说一说自己准备制作什么乐器,激发学生制作的欲望和兴趣。
二、动手制作。
1、选择材料。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自己的设计选择合适的制作材料。教师巡视指导。
2、动手实验。
学生小组实验各种不同材料发声的大小、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代表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3、制作乐器。
小组合作制作乐器。(教师强调在使用小刀、剪子时要注意安全)
4、改进乐器。
学生小组演奏乐器,发现不足,合作研究加以改进。
三、总结。
各组派代表汇报自己的制作成果。
《精彩纷呈——展示篇》
学习目标:
1、通过观摩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使学生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传到人的耳朵。
3、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4、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学习重点:
1、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学习难点:
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学习准备:学生制作的各种乐器。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二、展示交流。
1、教师公布规则。
2、学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制作的乐器,并要求加以简单的介绍。(教师引导学生对展示的乐器进行评价,并试着提出改进建议)
3、师生共同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
三、拓展。
教师适时的引出噪声的话题,并引导学生探究控制噪声的方法。(学生阅读“科学自助餐”)
《食品包装袋(盒)上的信息》
学习目标 :
1、通过观察食品包装上的信息,知道我们可以从食品包装上获取许多有关食物的信息。
2、能根据食品的保质期、配料表等信息,正确选择健康的食品。
3、指导学生收集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习准备 :
1、师:酸酸乳、纯牛奶、旺旺O泡果奶、记录表、课件。
2、生:各种食品包装袋(盒)学习重点 :
了解包装上的信息和探究影响保质期长短的因素。
学习难点 :
影响保质期长短的因素。
学习课时:二课时 学习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创设境景,游戏引入。
1、播放食品广告视频片段。
师:这段广告宣传的是什么食品(饮料)?(学生说)你了解关于这种食品(饮料)的哪些信息呢?(学生说一说)看来,有的同学每天都和各种食品(饮料)打交道,但了解的并不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些关于食品的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进而引出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板书课题:《食品包装袋(盒)上的信息》)
二、初步感知。
1、学生观察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
(1)仔细观察食品包装,尽可能多地获取各种信息。(2)比较一下,一般食品包装袋上有哪几类信息,(3)学生代表汇报观察结果,师生评议。
三、合作探究学习。
1、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在食品包装袋上原来有这么多信息,那么你最关注的(或者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呢?(生产日期、保质期)为什么?(学生说一说)
2、师:下面我们就来研究食品的保质期,请把你们手中的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填在记录卡中。
活动记录(1)
记录员:________ 食品名称 生产日期 保 质 期 保存条件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发现了: 最早生产的食品是,最近生产的食品是
保质期最短的食品是,保质期最长的食品是
我们还发现
3、小组汇报:可以让一组选2名学生,一名学生读记录单,另一学生拿起相应的食品展示给大家看。
你看得懂不同食品的生产日期吗?他标注在什么位置?(学生说一说,教师小结:年-月-日)
四、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由上节课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提问导入:为什么食品的保质期长短会不一样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二、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讨论交流,填写活动记录。
活动记录(2)
记_________
影响食品包装期长短的主要原因有:
2、汇报:学生汇报总结。
板书:影响食品保质期长短的原因有:
1、包装和保存方法不同
2、食品特点不同
3、配料不同
录
员
:
三、课堂练习。
1、我的小女儿每天要喝牛奶,你们帮老师参谋参谋,是选择保质期长的牛奶好呢?还是保质期短的牛奶好,为什么?如果一个人外出一段时间进行野外考察,你认为他带的牛奶保质期应该怎样呢?如果都是罐装牛奶,一种是2008年10月1日生产的,另一种是2008年10月26日生产的,你认为选择哪种合适,为什么?
小结:同一类食品,短时间内喝(吃)可以选保质期短的食品;需要保存一段时间喝(吃)的,可以选择保质期较长的食品。
四、调查了解食品的配料。
1、师:小明的奶奶得了糖尿病,一天,她想喝牛奶。小明来到连超市,挑选了酸酸乳、纯牛奶和旺旺O泡果奶,考虑到糖尿病患者尽可能不吃或少吃糖,你觉得小明应该买哪一种合适,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三种奶制品配料表)(学生说一说)
2、小明的奶奶为什么不宜喝酸酸乳和果奶呢?从食品配料表中,有你不认识的配料吗?为什么饼干中要加入这些配料呢?(微量元素人体营养;食品添加剂改变特点)
五、总结。
(出示包装盒上的“请勿乱扔,保持环境清洁”图)提出问题:这个图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不要忘记保护环境!
六、拓展。
你还知道那些关于选购食品和食用食品方面的小知识,和其他同学交流。(包括质量安全标志、绿色标志等)
《食物的储存》学习设计
学习目标:
1、让学生明白食物的储存对健康的重要性。
2、掌握家庭食物的储存的方法。学习重难点:
使学生学会家庭食物的储存方法。学习准备: 食物图片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食物课,引导学生了解食物的储存。你们知道家庭常用的食物的储存方法吗?(学生讨论回答)
二、学习新课。
1、简单讲一下课前了解的情况。
2、同学自读课文
(1)思考:家庭各种食物在储存时,要注意什么?(2)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3)学生代表汇报交流,师生共同评议。肉、奶、蛋类 鱼、虾等水产品
蔬菜、水果类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
说说你家的食品是如何储存的?有不合理的地方吗?怎么改进?
板书设计: 家庭食物的储存 肉、奶、蛋类 鱼、虾等水产品 蔬菜、水果类
《营养与健康》
学习目标 :
1、学生了解不同的营养结构对身体健康的不同影响。
2、充分认识营养与健康的密切关系。
3、帮助学生养成合理饮食的习惯。学习难点:学生养成合理饮食的习惯。
学习重点:营养和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只有合理营养才能促进健康。
学习准备:学习课件 学习课时: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如何保存食物引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各种营养的作用。
任何一种营养素缺乏都会影响身体健康。儿童中最常见的营养缺乏症有:
(1)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系长时期膳食质量差,单调偏食,或长期消化不良,缺锌厌食,寄生虫等引起。缺乏蛋白质和锌时会干扰智力发育。营养不良儿童的身体素质差,容易疲劳,缺乏耐久力,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
(2)营养性贫血即缺铁性贫血是儿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贫血 的儿童不但面色苍白,还经常头疼、头晕、耳鸣、乏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少活动就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身体缺铁还会损伤神经、肌肉、消化和身体的免疫功能,损害健康。
(3)锌缺乏症多发生于动物性食物摄入不足的人。
(4)维生素A和维生素B2缺乏都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维生素A缺乏时引起夜盲症,暗光弱光下看不清东西。维生素B2缺乏引起口角炎、舌炎和皮炎。
三、营养素过多或比例不当也影响健康。
学生中最常见的是脂肪和热能过多引起的肥胖症。
五、总结。
儿童不仅要有正确的饮食习惯,还应该了解合理安排膳食的科学知识,以便得到合理的营养,促进身体健康成长。(读儿歌)
五、作业。设计一份有营养的早餐。(画图、写字都可以)板书设计
不挑食
不偏食
一日三餐不可少,定时定量很重要,荤素粗细要搭配,保证营养身体好。
《生活方式与健康》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知道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个人成长相当重要。
2、让学生懂得健康的生活方式应该做到哪些? 学习重难点:
让学生知到有哪些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习准备:
课前让学生准备一些资料,并说说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教师准备学习课件。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人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在生活上,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吗?(学生回答)
2、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健康的生活对我们的重要性。
3、揭题(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小组讨论,你认为怎样的生活方式才是健康的呢? 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代表汇报。
(1)戒烟戒酒
(2)合理饮食(3)适量活动
(4)心理平衡
3、师生共同评议小结,三、课堂练习。
课件出示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图片,学生判断。板书设计:
生活方式与健康 戒烟戒酒 合理饮食 适量运动 心理平衡
《我给健康下“定义”》
学习目标:
1、利用健康测试等活动,认识什么是健康,确定研究影响健康因素的主题。
2、对自己和周围的同学健康状况进行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学习重点:认识什么是健康。学习难点: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学习准备:人体健康测试记录表。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教师提问:什么是健康?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完善学生的理解。
板书课题:《我给健康下“定义”》
二、探究学习。
1、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五幅图。说一说:他们的行为健康吗? 师生交流评议。
2、人体健康测试。
学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的21世纪人体健康标准,测试自己和好朋友的健康状况。并将测试情况记录在测试记录表上。
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讨论。
分析:从测试结果中发现了什么?能分析其中的原因吗? 学生代表交流汇报,师生评议总结。
三、拓展活动。
学生小组合作确定研究主题。(教师加以引导,学生自主确定主题)。
《登上健康快车》
学习目标:
1、在制定研究方案的基础上,搜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
2、利用自己擅长的形式解释本组研究内容的过程和结果。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让学生共同参与探究活动。学习重点:在制定研究方案的基础上,搜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学习难点:利用自己擅长的形式解释本组研究内容的过程和结果。
学习准备:实验记录表、手表、跳绳、神经系统课件、血液循环系统课件。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健康,那怎样才能做到健康生活呢?就让我们一起《登上健康快车》。
二、探究活动。
1、计划于组织。
(1)学生完成“脉搏频率与各种运动的关系”实验,并填写好实验记录表。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定“情绪与脉搏快慢的关系实验设计”研究方案。
(3)学生自读“小资料”,了解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教
师加以讲解引导。
2、事实与证据。
(1)学生搜集证据,对“情绪与脉搏快慢的关系”的实验加以研究。
(2)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对研究情况进行交流。
(3)学生自读“资料卡”,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三、总结。
《健康大本营》
学习目标:
1、利用自己最擅长的表达形式对所研究内容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表达与交流,形成研究结论。
2、培养学生用科学改善生活、关注生活质量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珍爱生命。
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用科学改善生活、关注生活质量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珍爱生命。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用科学改善生活、关注生活质量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珍爱生命。
学习准备:搜集关于青春期的知识。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关于健康的一些知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健康大本营》。
二、探究活动。
1、学生走进“健康金点子区”,了解关于促进健康的一些金点子,对照自己日常的生活进行反省,找准需要改进的地方。
2、学生把自己搜集的关于健康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3、学生自由选择进入“运动娱乐区”或“测试区”,参与体验活动。
教师加强指导。
三、拓展延伸。
学生自读“科学自助餐”,了解关于青春期的知识。教师加以适当引导讲解,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的变化,了解青春期应该注意的方面。重点是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好奇的心理,用平常的心态度过青春期。
四、课堂练习。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完成“挑战自我”。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亚健康状态和应对方法,帮助学生克服不良习惯,让身心健康发展。
《案例分析:对蚯蚓的探究》
学习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探究经历分析案例,体会案例中的过程与方法的科学性,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2、深入认识科学探究的各个重要环节。
学习重点:能结合自己的探究经历分析案例,体会案例中的过程与方法的科学性,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学习难点:深入认识科学探究的各个重要环节。学习准备:课件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生谈话,教师向学生介绍弗罗蕾斯女士和她的《对蚯蚓的探究》一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教材,了解“对蚯蚓的探究”的一般过程。教师适时加以指导。
2、学生在自读教材的基础上思考教材中的问题,小组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学习。
3、学生代表提出问题,其他同学进行解答。师生共同评议小结。
三、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对蚯蚓的探究经历了哪几个过程。板书设计:
探究过程: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计划与组织→事实与证据→模型与解释→表达与交流
《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
学习目标:
回顾过去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过程。学习重点:回顾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过程。学习难点:回顾过去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过程。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回顾导入
提问:大家对以前的科学学习过程还有印象吗?对哪些活动的印象最深刻?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参与。
二、集体活动。
1、学生将自己在科学学习活动中印象最深刻的内容讲述出来,在全班进行交流。
师生共同回顾重温。
2、学生制作“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卡片。
学生将自己最满意的科学探究活动按规定的格式整理成卡片,教师加以指导。
3、交流展示卡片。
三、小结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对制作的“科学探究过程“卡片进行评价。
第五篇: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2变色龙》精品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21、变色龙》
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表格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2.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的乐趣;喜欢大胆想象;关心新科技、新发明,善于用学到知识改善生活。
3.了解一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能列举一些动物适应环境的事实,如冬眠、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等。
活动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观看一段视频。
(播放视频:几种小动物在遇到敌害时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师:在动物世界中,小动物们千姿百态,种类繁多,谁也不想成为别人的美餐,为了生存,它们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它们是用什么方式保护自己的呢?
二、交流资料、自主学习
(一)认识动物保护自己的方式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了关于小动物保护自己的方式,下面,利用表格,小组内交流整理我们搜集的资料。(小组讨论交流)
师:你觉得哪种小动物保护自己的方式比较有趣?它用什么有趣的方式保护自己呢?(指名回答)
1、认识保护色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接下来老师想挑战一下大家的眼力如何。每张图片中都有一个小动物,请同学们找一找。(课件逐一出示四张图片:有保护色的动物。)
(学生找,指名回答。师可以适当引导)
师:同学们在找这些小动物的时候有什么感受?(课件出示四张图片)生:不好找。师:为什么不好找?
生:与周围环境颜色相似(师引导)师:它为什么要与周围环境相似呢? 生:为了保护自己。
师:对,这是小动物们长期适应环境形成的,可以隐蔽自己,即不被敌害发现,又可以捕食,适应不同的环境,这种保护方式叫做保护色。(板书“保护色”)
师:说到保护色,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具有保护色?(学生自由回答)师:刚才有同学提到了“变色龙”(板书课题:变色龙)
师:我们来看一下变色龙是怎样保护自己的?(播放变色龙变色视频)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变色龙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身体的颜色(师引导)
师:变色龙为什么要变色呢?
生:保护自己
师:对,变色龙和一些动物一样,为了保护自己,练就了随环境变化而改变身体颜色的本领,所以它们在险象环生的自然界中生存了下来。这就是自然的法则。
2、认识警戒色
师:有些动物利用保护色生存了下来,但有的却反其道而行之。大家看:(课件出示图片:有警戒色的动物。)
师:看到这些小动物你有什么感觉? 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生:有点害怕,体色非常鲜艳(师引导)师:你知道它们为什么具有这么鲜明的色彩吗? 生:向敌人发出警告(师引导)
师:这些动物利用鲜艳的体色向敌人发出警告,赶快走得远远的,我可不是好惹的,像这种保护方式叫做警戒色。(板书“警戒色”)
3、认识拟态
师:除用保护色、警戒色保护自己外,动物还有什么保护自己的办法?(学生自由回答)
师:我们再来找一找这些图片中的小动物。(课件逐一出示四张图片:拟态的动物。)
(学生找,指名回答。师可以适当引导)
师:这些小动物长的有什么特点?(课件出示四张图片)
生:竹节虫像竹枝,兰花螳螂像一朵花,舟娥像岩石,枯叶蝶像枯树叶。师:你们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生:它们长的样子和周围物体相似,很难区分。(师引导)师:这样有什么作用呢? 生:保护自己
师:这是一种生物对另一种生物形态的模仿,这种保护方式叫做拟态。(板书“拟态”)
师:竹节虫就是拟态的高手,看一下竹节虫都有哪些本领吧?(播放视频:竹节虫)
师:竹节虫除了拟态,还有哪些保护自己的方式呢? 生:装死、断肢
师:看来有些动物的保护方式不止一种。
(二)知识扩展
师:你知道小动物们还有什么保护方式?有需要补充的吗?(指名回答)师:在长期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小动物们具备了这么多保护自己的方式,但是如果当它们遇到更强大的敌人,会怎样呢? 生:还是会被吃掉
师:小动物适应环境也不是绝对的完全适应,自然界中弱肉强食是动物之间保持生态平衡的一个自然法则。我们要爱护小动物,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三、拓展应用
师:大自然一直是人类发明创造的源泉,人类从动物的自我保护中受到了很多的启发,发明出许多保护安全的装置。你能说一说吗?
(指名回答)(一定要围绕保护色和拟态来讨论,不要把生物的启示内容混在一起)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同学们请看,它们是模仿了小动物的哪种保护方式?(课件逐一出示图片,指名回答)
师:你能根据小动物的自我保护,尝试一下发明创造吗?小组内说说你的创意。
(小组讨论交流,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都很爱动脑筋,其实发明创造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希望同学们课下继续交流你们的创意,你们就是未来的发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