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唐雎不辱使命复习教案

时间:2019-05-12 17:10: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九上唐雎不辱使命复习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九上唐雎不辱使命复习教案》。

第一篇:九上唐雎不辱使命复习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复习教案(九年级用)

复习目标:

1.了解《《战国策》。2.积累词语

精彩回放与拓展

一.文学知识填空。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作者西汉末年刘向, 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不辱使命”的意思是: 完成了出使的任务。二.基础知识检测(1).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 所以(错通“措”); 2.仓鹰(仓 通“苍”)...(2)词语解释 不辱使命 易安陵

其许寡人 大王加惠

.....甚善 弗敢易

因使唐雎使于秦

请广于君 ....... 逆寡人者 轻寡人与 非若是也 虽千里不敢易 ..... 岂直五百里哉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免冠徒跣

..... 以头抢地耳 庸夫之怒

非士之怒

休祲 ..... 缟素 色挠

谢之

寡人谕矣

.... 徒以有先生也

..(4)中考链接:选出意思相同的两组。

1、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易地而处 ..B.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 徇私舞弊 ..C.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 身临其境 ..D.扶苏以数谏故 / 数不胜数 ..

2、A、不可屈致 / 错落有致 ..B、秦王色挠不屈不挠 ..C、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呼天抢地 ..D、总揽英雄 / 独揽大权 ..

3、A、长跪而谢之/谢天谢地 ...B、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休养生息 ..C、名微而众寡 / 寡廉鲜耻 D、百姓孰敢不箪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

(5)重点句子翻译

①、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②、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③、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④、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⑤、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三、疑难妙句

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与臣而将四矣。四.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秦王是怎样一个人?

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

2、唐雎是怎样一个人?

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

3、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

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

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

8.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示例:(1)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2)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3)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第二篇:九上唐雎不辱使命复习教案

课程标准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沙井中学语文教案

精彩回放与拓展

一.朗读课本注①和补充材料,完成相关知识填空。

【补充材料】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

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

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

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

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作者西汉末年刘向, 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不辱使命”的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务。

二.基础知识检测

(1)请读准下列字的字音

弗(fú)雎(jū)怫(fú)跣(xiǎn)抢(qiāng)傀(guī)祲(jìn)

缟(gǎo)挠(náo)谕(yù)

(2).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 所以(错通“措”);2.仓鹰(仓 通“苍”)...

(3)词语解释

不辱使命辱没、辜负.

易安陵交换.

其许寡人答应.

大王加惠给予恩惠..

甚善好.

弗敢易不;交换..

因使唐雎使于秦于是;派;出使...

请广于君扩充.

逆寡人者违背.

轻寡人与轻视.

非若是也像;这样..

虽千里不敢易即使.

岂直五百里哉难道;只,仅仅..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先生;曾经听说...

布衣平民

免冠徒跣摘掉帽子,光着脚

以头抢地耳撞;罢了..

庸夫之怒平庸无能的人..

非士之怒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休祲吉凶的征兆

缟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

色挠变了脸色;

挠,屈服

谢之道歉.

寡人谕矣明白,懂得.

徒以有先生也只是因为 ..

(4)中考链接:选出意思相同的两组。

1、(A)(C)

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易地而处 ..

B.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徇私舞弊 ..

C.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身临其境 ..

D.扶苏以数谏故/数不胜数 ..

2、(B)(C)

A、不可屈致 / 错落有致 ..

B、秦王色挠不屈不挠 ..

C、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呼天抢地 ..

D、总揽英雄 / 独揽大权 ..

3、(C)(D)

A、长跪而谢之/谢天谢地...

B、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休养生息 ..

C、名微而众寡 / 寡廉鲜耻..

D、百姓孰敢不箪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

(5)重点句子翻译

①、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

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

虽然这样,我从先王那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我)愿意意始终守住它,不敢拿它来交换。

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

③、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④、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见,(这)不是轻视我吗?

⑤、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即使拿方圆一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是五百里呢?

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⑦、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这三个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有胆识的人,(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迸发出来,上天就降下了征兆,加上我就有四个人了。

⑧、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真的发起怒来,那么会立刻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穿上丧服,今天就是这样的情况。

⑨、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

三、疑难妙句

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

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与臣而将四矣。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四.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秦王是怎样一个人?

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

2、唐雎是怎样一个人?

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

3、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4、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5、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

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

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

(答出要点及过程,意近即可)

6、思考唐雎反驳秦王关于“布衣之怒” 的特点。

(1)举哪几个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 征兆?

举了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 事例。

在他们行刺前分别有征兆:慧星袭月,白 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

(2)为什么要这样说?

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这是一种铺陈渲染,增强对秦王心理打击力量,以达到下文有效威胁秦王的目的。

7、从《唐雎不辱使命》,你学到了什么? 启示一:懂得一个道理:

说话技巧在人际交往,尤其是在重要的外交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启示二: 培养一种能力: 要能够在我们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充分运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凸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8.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示例:(1)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2)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3)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五、《战国策》里的成语脍炙人口,请写出6个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楚策》

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秦策》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燕策》

挥汗成雨(齐策一):原形容人多拥挤。后也形容因天热或劳动等出汗多。

门庭若市(齐策一):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像集市一样。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来

画蛇添足(齐策二):比喻多此一举,弄巧成拙。

狡兔三窟(齐策四):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穴。比喻藏身的地方多,便于逃避灾祸。

被坚执锐(楚策一):身穿锐甲,手拿兵器,形容全副武装投入战斗。

狐假虎威(楚策一):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它野兽。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或

吓唬人。

胡服骑射(赵策二):原指学胡人的服饰装束,练习骑马射箭。后比喻政治文化改革措施。

高枕无忧(魏策一):比喻认为太平无事,无忧无虑。或者放松警惕,麻痹大意。

南辕北辙(魏策四):辕:车前驾牲畜的横木,引申指车;辙:车轮滚过的痕迹,引申为道

路。意思是本想往南,而车却向北行。比喻行动跟目的相反。

千金市骨(燕策一):市:买。比喻求贤若渴。

肝肠寸断(燕策三):形容极其悲痛、难受。

六、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文后题目

信陵君杀晋鄙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

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

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吾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吾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

人,存赵国,此大德也。赵王自郊迎,卒然①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 信陵君曰:“无

忌②谨受教。”(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注释:①卒然:突然。“卒”,通“猝”。②无忌:信陵君的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赵王自郊迎.

唐雎谓信陵君曰.

2、翻译文句(选择二句)

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

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无忌谨受教

3、请根据文意给短文另取个题目:

4、你读懂了吗?你能说说文中划线句的理由吗?

答案:

1、自:亲自谓:对……说。

2、拯救了邯郸,打败了秦军,保全了赵国。

我对别人有好处,不可不忘记。

我敬遵您的教诲。

3、唐雎说信陵君或 信陵君受教

4、别人恨我,不能不知道,是以便自我反省;我恨别人,不能让人知道,是若知道了,双方会仇恨愈深;别人对自己有好处,不能忘记;是要心存感激,学会感恩;我对

别人有好处,不可不忘记,是不必总记得给别人多少帮助,能使自己心胸更宽阔。

(此题不是翻译,而是在读懂的基础上进行思考)

附:《信陵君杀晋鄙》译文

魏国的信陵君锥杀了晋鄙,解救了邯郸,击破了秦军,保存了赵国,赵孝成王亲自到

郊外去欢迎他。

唐雎对信陵君说:“我听说过:对于事情,有不可以知道的,有不可不知道的;有不

可以忘记的,有不可不忘记的。”信陵君问道:“这是什么意思呢?”唐雎回答说:“人家

厌恶我,对此我不可不知;我厌恶别人,却不应让他得知。别人对我有恩惠,我不应忘记,我对别人有恩惠,却不应老放在心上。如今您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保赵国,这是很大的恩惠了。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来迎接您,伧促之中见到赵王,我希望您忘掉自己的大德吧!”

信陵君答道:“我一定牢记您的指教。”

第三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汤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主备人:侯作珍审核人:罗全亮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译讲全文。

2.把握人物形象,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3.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精神。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借助文下注释及工具书通读全文。

2.完成《伴你学》自主学习1.2.3.学习过程及指导:

一、导入示标:

老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汤雎不辱使命》,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

二、一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2.指名学生轮流朗读课文。

老师:请几位同学轮流朗读课文。其余同学注意听,发现错误,立即举手帮助更正。

3.有错即停,指名学生纠正,老师板书于黑板一侧。

4.学生齐读板书的词句两遍

如朗读中错误较多,可给学生2-3分钟自读,然后再指名分角色朗读。

三、二读课文,练习译讲:

1.自学指导

小声读课文,对照课文下注释译讲全文,如有疑难,可与同桌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

2.学生读课文、翻译,老师巡视,解决个别疑难,将共性问题板书在黑板右侧。

指名学生轮流译讲第1节(方法是:先读原句,后译讲整句话),若有错误,指名其他学生纠正。若仍不对,则老师讲重点词的意思,再指名译讲全句。)

3.译讲完第一节后,老师问:同学们都能译讲这一小节了吗?若仍有疑难,请举手提问。

4、学生质疑,师生释疑。

5.学生齐读第一节。

6.学生以同样的方法译讲第2、3节。

7.齐读课文一遍。

四、三读课文,深入理解内容。

1.师述:下面请同

1、师述: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⑵自学。

2.学生们根据自学指导自学。

认真读课文,比谁5分钟后能准确回答下列问题:

(1)课后练习: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2)秦王、唐雎各是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4、4分钟后检测、交流:

指名学生答第一题:

(若有疑难,可组织讨论明确)

此题难度不大,估计学生可以回答上来,意思对即可,不求统一答案。指名学生回答第二题。

通过此题,引导学生答出秦王的恐吓,唐雎针锋相对的斗争,从而把握人物形象。(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教师相机板书。)

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正义

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非正义

4.教师小结:唐雎真不愧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外交家。他的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四、再次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伴你学》阅读探究1.2.2.搜集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六、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正义

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非正义

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1.2.二、一词多义:

1.使:(1

(3)唐雎不辱使命——使:出使

2.以:(1)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2

(3

(4

三、古今异义: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古义:交换

(2)今义:容易

2.(1)古义:虽然如此

(2)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3.(1)古义:道歉

(2)今义:感谢

4.休祲降于天

(1)古义:吉祥

(2)今义:休息

第四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金水一中孟茹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文言常识的积累。

教学难点: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握人物性格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检查预习

1.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2.全班齐读,然后正音正字。

弗fú 雎jū 怫fú 跣xiăn 抢qiāng 傀guī 祲jìn 缟găo 挠náo 谕yù

3.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4、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

第三部分(4)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2、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3、请同学们对照课下注释,自由翻译课文。

四、总结、扩展

本课注重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疏通了文意,使大家对《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有了整体的感知。在战国时期有很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故事,如毛遂、蔺相如、晏子等,课下可搜集一些。

(六)布置作业

认真阅读,逐句翻译,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剧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战国策》论证说理周密严谨,笔锋犀利。综论形势,无不纵横捭阖;指陈利害,无不锋芒毕露。《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

分各色朗读课文。

二、复习上节课内容,疏通文章大意。

三、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3、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4、本中怎样体现秦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

5、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6、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

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7、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8、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通过课文分析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落架。唐雎:有胆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四、教师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五、拓展延伸

查找资料,了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第五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战国策》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文言常识的积累。

教学难点: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握人物性格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检查预习

1.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2.全班齐读,然后正音正字。

弗fú 雎jū 怫fú 跣xiăn 抢qiāng 傀guī 祲jìn 缟găo 挠náo 谕yù

3.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4、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

第三部分(4)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2、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3、请同学们对照课下注释,自由翻译课文。

四、总结、扩展

本课注重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疏通了文意,使大家对《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有了整体的感知。在战国时期有很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故事,如毛遂、蔺相如、晏子等,课下可搜集一些。

(六)布置作业

认真阅读,逐句翻译,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剧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战国策》论证说理周密严谨,笔锋犀利。综论形势,无不纵横捭阖;指陈利害,无不锋芒毕露。《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

分各色朗读课文。

二、复习上节课内容,疏通文章大意。

三、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3、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4、本中怎样体现秦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

5、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6、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7、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8、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通过课文分析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落架。唐雎:有胆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四、教师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五、拓展延伸

查找资料,了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下载九上唐雎不辱使命复习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九上唐雎不辱使命复习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22.唐雎不辱使命 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2、 培养学生朗读、复述、翻译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战国策》的知识;识记积累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理解内容,弄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教学目的】 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激情投入,全力以赴,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使用说明......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22课《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工具书和古文知识积累,反复诵读,读准多音字;。 2、初步体会课文大意,理清故事情节,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的勇士形象......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磨合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所学文言字词。 2、学习本文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唐雎和秦王的性格特征。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运用对话描写刻画......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17、唐雎不辱使命 课题:《唐雎不辱使命》课型:讲读 课时:两课时 主备人:卢艳辉 审核人:钮家芳 学习要点: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培养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