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微型教案内容探究(最终五篇)

时间:2019-05-12 17:25: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文阅读微型教案内容探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文阅读微型教案内容探究》。

第一篇:现代文阅读微型教案内容探究

现代文阅读微型教案

内 容 探 究

主备人:王志炎

一、关注考点:

1.“内容探究”就是对文本的主要内容、深层含义进行挖掘和探究的过程。2.现代文阅读中内容探究题的主要考点有: ①整体理解和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正确分析和把握文章所蕴含的观点态度; ③注重文句的理解与品味; ④注重阅读心得的个性化表达; ⑤抓住感受最深的内容评价文章;

⑥运用探究精神对文章的观点和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 ⑦对文章的各种表达手法与写作技巧进行分析和欣赏。

二、技巧指津

1.常见的内容探究题以开放性的主观题为主;

2.解答内容探究题,主要依靠对语境的深刻了解、对文句之间关系的把握、对文本字里行间蕴意的揣摩以及从显现的文字信息中预测出隐含文字信息的能力;

3.内容探究题的答案一般是不固定的,但必须有道理,有说服力; 4.鉴赏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及人称运用等。中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方法,一是要求辨认,二是分析运用某种技巧的作用等。

三、实战演练 见《荆州资料》P53-56

第二篇:现代文阅读微型教案(二)

现代文阅读微型教案

词句理解

主备人:马艳红

一、关注考点:

文章是由词句构成的,阅读时要关注文章中优美的词语及内容上有独特含义、结构上有独特作用的句子,它们往往能揭示文章的感情基调、主要内容、写作目的。

词语的基本考点有:

1.在具体语境中,比较选用同义词或近义词; 2.文中的词语所指代的内容; 3.结合语境填写合适的词语; 4.分析文中限制性词语运用的准确性;

5.理解词语的本义、比喻义、引申义、讽刺意义、双关意义; 6.品析词语的运用之妙。句子的基本考点有:

1.指出句子在内容上的作用。

如摘录文章的主旨句;摘录文章的中心句;寻找文章中表现作者情感倾向的句子;根据原因句寻找相应的结果句或根据结果句寻找原因句;根据总说句寻找解说句;品析句子的表达作用;揣摩句子的言外之意;品析句子运用的妙处;品析矛盾句在文章中的特殊作用;揣摩语境按要求续写或仿写句子。

2.指出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如按要求摘录相照应的句子;摘录总提全文内容的句子;摘录起过渡作用的承上启下的句子;摘录总结全文的句子;寻找标志文章思路的句子;寻找揭示人物性格的描写句;寻找暗示社会背景或环境的描写句;寻找深化主题的句子。

二、技巧指津

1.熟练运用同义词替换法、扩展组合法解释词语,结合语言环境理解特殊词语的意义,在浏览中发现同类词语或重要词句并按要求筛选整理。(如《走进春天》第1题)

2.一般以目标词句为中心,由近及远辐射扫描,明确词语所指代的内容。(如《忍耐的过程》第1题)

3.用“这个词(或句)表现(表达、写出、刻画„„)了××(人或事物)怎么样”的句式解答分析词句的表达作用或表达效果类的题目,若该词(或句)运用了某种修辞,还应把修辞手法指出来。(如《哭南运河》第4题)

4.对人物的评说或文句的赏析不能架空,答题应有根有据,语言力求简洁。任选一句进行赏析或自选角度进行赏析时应先举例,再说明。

5.句子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点明中心、突出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烘托、铺垫、渲染等,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点题、总起、过渡(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呼应开头、互相照应、总结全文、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等。

6.关注文章中的首括句、中心句、转承句、点晴句、哲理句、矛盾句、情感句、描写句与修辞句等。抓住了这些句子,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精髓,再根据考题要求用精炼的语句表达,就很好了。

三、实战演练 见《荆资》P49—52

第三篇:现代文阅读教案---09散文探究

现代文阅读教案

(含课件)

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之探究题解题策略

文学类文本探究题考查的要求: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具有多义性,包括情感意义、审美意义、形式意义等,这就决定了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性。

当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更依赖于读者的文学素养、感受能力和体悟水平。

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民族心理个性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个精神面貌。具体包括民族能力、民族气质以及民族心理倾向性,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它受一定历史时代、生产力水平和文化背景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有的研究者指出,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的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以及人的理想等方面,其核心是关于人的价值观念。

民族心理的主要内涵是:①富于凝聚力。②富于同化力。③爱好自然,追求光明。④主静,爱好和平。⑤中庸、稳重。⑥一统性。⑦知足。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

实质上就是第1点的延伸,“不同角度”就是“有创意的解读”,更是一种“个 1 性化阅读”。

特别强调考生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观点”。所谓的“自己的理解” “自己的观点”不是“为所欲为”、“信口开河”,是依据文本而合理推断。

关键点:围绕作品的主题!(结尾部分)

抓住文本中的抒情、议论句!

(一).读题目,明方向

1、明确答题的要求(答题的范围,答题的角度等);

2、寻找题目中的关键词、疑问点。例:08年山东高考《歌德之勺》第22题(校本第123页)

• 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参考答案:

• 主要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 启示主要有两点。①要善于观察,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如本文对歌德故居中的炊勺的发现。②要精于思考,学会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和发掘深刻的意蕴,就像作者从炊勺中看到了歌德的非同一般一样。

(二)扣文本,寻解释

在文中寻求突破。

吴锦:探究题的特点:答案不唯一,可以有不同的答案;一定要在文中有所生发,有所联系,一定要透过文字表面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绝不是表面文句的罗 2 列。

如:文中所生发:本文对歌德故居中的炊勺的发现。作者从炊勺中看到了歌德的非同一般

(三)联实际,谈见解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有个性的、有创新的解读。

这就需要我们找到文本和生活的契合点。

如:深层次的思考: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学会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和发掘深刻的意蕴(四)答规范,得高分

亮观点(总)扣文本(分)联实际(分)下结论(总)

把探究题看作是一则小议论文!

例:07年山东高考卷第22题(校本第140页)

• 22.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等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

• 答案:这都不是积极的做法(亮观点)。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扣文本),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联实际)。巩固练习

07年广东卷《泥泞》(校本第134页)

• 18.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 的道路上”,又 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分析: “泥泞”包含着特有的“丰富意蕴”。题目出在“最后一段”的关键语句上,两句话的核心词语都是“泥泞”,确切地体现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的探究要求,需要通过对全文的解读获得理解。

• 答案:作者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是人们不会有意在前进的道路上制造困难和障碍。而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是说过惯平淡的生活需要有些困苦来提醒自己,让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踏踏实实地做好工作。总结:

1、探究性试题并不神秘,总体上还属于常规性试题,只是要求理解得深刻一点,思考得周全一点。

2、研读文本是基础。不论是从什么角度出的试题,都是基于对文本的理解,不能脱离文本作探究,紧扣主题是关键。

3、要把高考的探究性试题与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区别开来:课堂上是可以自由发挥的,而考试则不能;课堂可以无结论,考试必须有答案。提示1 • 探究类问题,要求考生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结合自己的政治、历史等学科知识,用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涉及社会、人生、中西方文化、民族心理、时代精神等,还可能涉及环保问题、人口问题、能源问题、交通问题等因素。提示2 • 战略上要重视,战术上要藐视。探究题是为因应新课改,为考生发挥个性思维和展示自我想象力提供更为充分的发挥空间而设定的。因范例较少,所以复习方向的确定有难度。但从07,08年高考有的省份的考题看,学生得分不难。5

第四篇:现代文阅读“作用题”探究

现代文阅读“作用题”探究

安徽利辛第一中学 朱文成

“作用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大亮点,2007年18套试卷有10套对其进行了考查,且设问角度异彩纷呈,可众多考生面对此种问题常因缺少抓手而手足无措。为能给同仁教学备考带来些许方便,笔者在此对“作用题”略做探究。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笔者发现,“作用题”的命制常从以下八个方面切入:

一、线索作用

行文线索指贯穿整篇文章的发展脉络,它把显示人物性格或表现文章主旨的各方面材料联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行文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事物线,如冰心的《小桔灯》以“小桔灯”为线;事理线,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以“什么是拿来主义-怎样实行拿来主义”为线;情感线,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以“淡淡的哀愁”为线;语句线,如琦君的《泪珠与珍珠》以“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为线。高考通常考查事物线、情感线、语句线,例如:

1.[2005年江西卷20题]文章最后一段写了匆忙走路的人的“伤心”,文中哪些词语与之呼应?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2.[2007年福建卷14题]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回答此类问题,必须明白行文线索的基本作用,即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行文线索与主旨关系密切,直接或间接的表现主旨,答题应予以考虑,如江西卷的答案可拟定为:与“伤心”呼应文本中“忧愁”“焦灼”“焦虑”“忧虑”,它们构成了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既贯穿起文章的材料,使文章结构紧凑,又呼应了文章主题。

二、开头作用

考查开头语段作用是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仅2007年高考就有六道,现姑且撷取三例: 3.[2007年辽宁卷17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2007年山东卷19题]文章开头两段属于新闻问题基本构成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5.[2007年广东卷16题]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来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文章开头语段的作用大致分为: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这仅是术语,答题时尚需根据文章从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根据各自的文本内容,可拟制答案如下:(辽宁卷)起引出下文作用,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深刻意蕴预设了空间;(山东卷)属于导语部分,主要作用是,概括了本篇新闻的要点,为整篇文章定下了惋惜伤感的感情基调,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广东卷)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为下文写泥泞作铺垫,从热爱雪过渡到热爱泥泞,行文自然。

三、结尾作用

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深化或升华主旨,强化作者情感;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等等。近几年高考命题人对此有较多关注;

6.[2004年浙江卷20题]简析篇末“就会跪下来……”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及其表达上的作用。

7.[2007年全国卷Ⅰ17题]文章后一部分写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

根据浙江卷《白鹤翔集的记忆》的题目“记忆”和内容,篇末“就会跪下来„„”这句话的表达作用是:使文章在表情达意上委婉含蓄,发人深思;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表达效用;暗示了文章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依据全国卷Ⅰ《总想为你唱支歌》的文本内容,文章后一部分写了“戈壁石”,其对表现文章主旨有的作用是: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出大西北的美丽;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四、人称作用

对确认人称运用(或变化)和作用是高考试题命制的一种式样,如:

8.[2005年湖北卷20题⑴]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

9.[2006年辽宁卷20题]文章对牡丹花卉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对这类问题回答,要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通常说,用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真实感;使用第二人称,是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灵活自如。据此,湖北卷可拟定为,主要采用了第二人称,其作用是把瓜果当人写,赋予它们以鲜活的生命,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表达思想较自由灵活,给人真切感和亲切感;辽宁卷答案可拟为,作者改为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形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五、修辞作用

修辞手法在现代文阅读试题中出现频率很高,常涉及比喻、对比、拟人、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因此,平时要让学生积累修辞手法表达作用的知识,并教会他们从修辞手法的辨认和作用两方面作答。如:

10.[2004年重庆卷20题]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道“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重庆卷文本是筱敏的《山峦》,“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使用的是比喻修辞,结合文章题目、内容和提示试题提示“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答案拟定如下:照应了文章题目;作者以巍峨高大的山峦作喻,形象传神地写出这些年轻妻子突遭厄运时意志像山峦一样坚忍,爱像山峦一样博大;同时,歌颂她们甘愿为自由而受难的精神,表达作者对她们热情赞扬和仰慕之情。

需要指出的是,这类试题不一定以“作用”的面目出现,有时设问为表达效果或好处,有时要求对语句进行赏析,但答题时应考虑修辞作用。如:

11.[2007年天津卷19题]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

该题意在分析修辞作用:“坚忍不拔”“蓬蓬勃勃地活”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使用了夸张手法,语言鲜活生动,突出了这些小生命给“我”带来的惊喜与感动之情。

六、环境作用

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不只小说具有,散文也多有出现。小小说和散文是最受高考命题人青睐的两种体裁,考查自然景物便顺理成章:

12.[2006年安徽卷17题]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13.[2007年湖北卷16题]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两套试题所描绘的景物特点都是秀美、宁静,它们有着不同的作用:秀美的自然景物常含蕴着人物欢欣、喜悦,也用来烘托人物形象的美好或伟大,还可以乐景反衬人物感伤、愁苦的情怀;宁静的自然场景可以展示人物的闲适、恬静、安谧,也可用来烘托人物激荡的情感、涌动的遐思,有时以静衬动,动静相映,富有情趣。对小说而言,自然环境可渲染人物活动的氛围,可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社会环境是小说的专利,考查小说时离不开社会环境“作用”的设置: 14.[2007年全国卷Ⅲ12题]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回答这一问题,应从四个方面进行:(环境角度)概括介绍沧州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人物角度)对管营、差拨等人物形象起到侧面刻画的作用;(情节角度)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主题角度)通过犯人之口,侧面交代沧州劳营欺压、盘剥犯人的黑暗现实。

七、过渡作用

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可做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如何承上、如何启下。如:

15.[2007年江西卷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有时,对文章上下文内容检索要认真仔细,弄清楚承上启下的具体内容,如:

16.[2007年江苏卷16题]“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个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题目中的文字,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也为下文写女人“心疼丈夫”作铺垫,同时为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刺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作伏笔。

八、背景作用

背景作用的考查出现晚,题目较新,如:

17.[2006年江苏卷17题]文章把“烟雨”作为牛鹭活动的场景,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18.[2007年山东卷20题]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奥蒂参加比赛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无论是图画背景还是人物背景,都是起到衬托或烘托作用。作者所以用“烟雨”为牛鹭活动的背景,首先要为这一伟大的农耕图景营造出朦胧的诗意氛围,其次是为了抒写农耕生活自然和谐之美,并且用烟雨蒙蒙的景象抒发作者对农耕文明即将消逝的迷茫伤感之情。山东卷文本为新闻《梦碎雅典》,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奥蒂参加比赛的背景材料,是渲染和烘托奥蒂的命运与性格:可以让读者全方位了解这位体坛老将的“坏运气”,更深刻理解奥蒂渴望圆梦雅典的迫切心情,突出奥蒂不屈服于命运的性格特征,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第五篇: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方式探究

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方式探究 ——让学生的提问激活语文课堂

广东省增城市中新中学

钟燕媚

摘要: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对我们的教学作用巨大,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们应该尽力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更要着力于传授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求同存异,大胆创新。关键词:阅读教学 学生提问 激发兴趣 授之以渔 创新求异

现代文阅读教学方式的探究已经是一个老话题了。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提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突显,教师的阅读教学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长期以来,学生被看作是被教育、被塑造的对象,处于教育的边缘。随着人本主义学习观被越来越多人接受,我们也开始意识到学习是学生个体有意义的探究行为,阅读就更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习过程是学生基于自我意识、态度、兴趣、价值观的自我建构过程。[1](p.106)基于这样的认识,学习就不再是外在于学生的活动,而是学生的自主行为,学生就必然要从边缘进入教学中心。

当然,学生进入教学中心还要建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这里提出的“提问式” 学习是其中一种。“提问”是探究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让学生发现问题并研讨,利用学生探究中产生新奇、好奇、困惑、矛盾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大胆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把想法和认识表达出来。[2](p.118)

一、“提问”学习方式的意义

有一则笑话是这么说的:有几位来自美国、欧洲、非洲、中国等地区的孩子,被一个记者采访,记者问:“对于别的国家粮食出现短缺,你有什么自己的看法呢?”来自美国的孩子说:“什么是别的国家?”,欧洲的孩子说:“什么是短缺?” 非洲的孩子说:“什么是粮食?”中国的孩子说:“什么是自己的看法?”

相信不同的人看这则笑话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思考,而针对本文之所以要引用这个例子,是因为我认为,这则笑话深刻地反映了一个现实问题:我们的学生不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还记得曾经看到过一篇关于美国代表团访问上海的学校教育的文章,代表团经过听课之后,有一个人语出惊人:“既然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那上课干什么!问题是课堂的纽带,学生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美国代表团的话,揭穿了教师提问式教学问题设置和代替学生思考的弊端,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了学生应该培养自主学习、自主思考、提出问题的思维习惯。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教会学生提问,既是促进教学改革,把教法改为学法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具体途径。学生只有学会了提问,才能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热切期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阅读看作是学生独立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发现和解决问题。我们一直提倡教学民主,这应该也是一种很好的体现方式。那么在实际教学中,该如何指导学生深入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提高提问能力呢?

二、提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的能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育的艺术不在于接受了多少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3](p.164)如何让学生“懒惰”的大脑活动起来?老师这个外因非常重要。那么,老师能做点什么呢?

(一)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005年夏天,“残酷”的高考之后,某大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谁让汉语变得无趣》。这又是一篇让语文教师感到伤感的文章。当然,比起《误尽苍生是语文》、《失败的中学语文教学》等,这篇文章语调毕竟平和一些。

趣,是趣味,兴味的意思,是使人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我们常说,兴趣是做好的老师,是最大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会自主学习,才会乐意去分享文本中的情感。

可是,兴趣能培养起来的吗?在各种场合的公开课上,我们看到教师们采取

种种方式使自己的课有趣味,调动学生的兴趣,效果不能说没有,然而却不理想。说简单点,老师们的行为知识在某个场合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罢了。

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文本,分享文本,从而使自己有所悟,并在这过程中领会到阅读方法。[4](p.69)阅读兴趣是一个颇复杂的问题。学生的领悟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如鲁迅的文章《风筝》最后一段:“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阅读这段话后,语感能力弱的只是知道天气很冷,我无处可躲;语感能力稍强一点的,认识到我很伤心,很悲哀;语感能力强的,理解文字深层含义,认识到这段话与前文呼应,它不仅指天气寒冷,也表达了“我”无从不过的沉重、悲哀的心情。显然,感受能力强的,会对这篇文章产生兴趣,从而能够分享作者的情感。

把话题转回语文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上来。我认为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情景,使学生心情轻松一点,注意力集中一点,但不要过高估计这样的教学成果,需要打“持久战”。具体来说,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兴趣进行深入了解,并对症下药。对于确实有“天赋”的,要多平等地交流,给他们提供帮助,使他们主动地分享。对实在不感兴趣的,可以多让他们了解一些基本知识,“灌”点也无妨。当然这个“灌”要求语文老师有足够好的语文素养,要“灌”得更生动点,更“感情”点,让学生更易于接受。

(二)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而且学生的提问应该是在学生深入阅读之后进行的,所以学生预习时,我要求他们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自由、充分地提问,没有数量的限制,更无形式的要求。此外,我要求学生在自己提出的问题中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作上标记,以此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同时,自然而然地对自己所提的问题作出评价,也借此培养学的提问能力向个性化发展。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对朱自清的《春》进行课前预习时,让学生充分提出不同的问题,看谁提出的问题更多,学生的“问题”可真是多:“作者为什么可以把春写得这么美?”“作者笔下的春天我怎么从来没有发现过?”“作者从多少个角度写了春之美?”“作者写 3

了春的什么景物?”“明明是写春天,怎么提到了人的活动?”“课文里用了很多修辞手法,你能举出例子来吗?”„„虽然有的问题与课文中心无关,没有多大思考价值,但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激发和培养,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作好了铺垫。学生的问题还是有很多都是有价值的问题,它们关系到课文的内容、结构、描写手法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掌握的。

我建议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进行更多的阅读交流,尽量能发现更多的问题,乃至解决更多的问题。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在交流中拓展知识,这就是“合作”。

当然不同年级的教学侧重点各不相同,教师应该做好侧重。比如,七年级着重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一般阅读能力,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把握文意、理清思路、揣摩语言、责疑问难;八年级侧重在七年级的基础上,引入文体学习。着重培养阅读记叙文、说明文、抒情散文的能力。加强文言文的份量。九年级在以上两个年级的基础上,着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阅读议论文的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5](p.282)

(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生问“问题”是以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做好问问题的言传身教,适时点拨诱导,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实现“从扶到放”的飞跃,让学生会问“问题”。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就是例子。我们要立足课本,好好利用课本,让学生从文本中学会阅读的方法,领悟文本的真情实感。

《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一书中谈到初中现代文阅读与鉴赏的评价标准:①准确把握文中词语的含义;②能重组文中重要信息;③能提炼和整合文中内容及中心思想;④能把握文章脉络,掌握作者观点态度及表达自己对文章的感受;⑤学会鉴赏文学作品的主题、形象、情感、语言及表达技巧及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6](p.281)

以上评价标准,老师应该坚持与学生共同学习研讨。教师可以做出思考和提问的示例,让学生模仿,但这些提问要少而精。建议抽象的评价标准应该结合历年的中考题和各区模拟试题中现代文课内课外阅读题目进行研究,争取总结出常用的提问方式以及命题规律。然后让学生记笔记,上新课的时候以课文作为例子,让学生用总结出来的规律对课文进行有目的的分析,提出属于自己的问题。学生的提问,其实是一种对文本探索研究,探寻追究的过程。按一般的说法,探究式 4

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入的,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7](p.103)

(四)让学生创新求异地问

古人云:学无止境。在学生能够把握基本的提问方法之后,我们应该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首先,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向提出问题。例如,在教授人生寓言《白兔和月亮》的时候,最后一段话“和人类不同,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求他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面对这句话,教师可以问:“你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吗?”学生经过引导,提出了以下不同的问题:“为什么说白兔和人类不同?到底人类好还是白兔好?”“白兔为什么要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决定撤消后,白兔以后的生活会变得怎样?”“白兔去见诸神之王的时候,心情如何?”„„

其次,引导学生提出求异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唯一,我们要引导学生求同存异。例如在教授《走一步,再走一步》时,老师问这样一个问题:“‘我’被困在悬崖上,上下不得,假如你是父亲,你会怎么做?”学生们的答案丰富多彩:“我不会像文中的父亲那样,那毕竟是我的孩子,我会爬上去把他抱下来。”“我会打110电话求救.”“我会把亲戚朋友都叫过来一起帮忙。”“我会开直升飞机救他下来。”„„当老师问出“还有其他办法吗?”“我们还能怎样?”这些问题时,给学生作出了榜样,也点燃了学生思维碰撞的花火,课堂一定会大放异彩!

总而言之,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我们应该尽力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最低限度是让每一位学生在语文课上都有事可做,学有所得;另外,还有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更要着力于传授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求同存异,大胆创新。诚然,教育的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着距离的。提问学习方式的展开还有很多的细节问题需要完善,比如学习小组的编排,要充分注意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比如小组之间的交流应该如何进行,比如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评价,应该“因材施评”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的问题,衷心希望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这个板块的教学能取得更大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2] 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3] 陈建伟.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G].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3 [4] 崔干行.谁能让语文变得有趣[G].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6 [5] 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广州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语文版社,2009.10 [6] 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广州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语文版社,2009.10 [7] 崔干行.教育的理想和现实[G].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02

广州:广东教育出广州:广东教育出 [G].[G].

下载现代文阅读微型教案内容探究(最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文阅读微型教案内容探究(最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微型党课内容(范文模版)

    微型党课(新疆油田公司网榜样——先进典型库) 吾尼切木·瓦依提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2012年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 能真心依靠的社区“阿恰” ——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亚......

    高考现代文体验式阅读方法探究

    高考现代文体验式阅读方法探究 李法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在吸收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借鉴各**语教育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制订出来的。课标对教育教学的阐述中渗透着新......

    八年级上册现代文内容梳理

    八年级上册现代文内容梳理 篇 目 第一单元 1.新闻两则 2.芦花荡 3.蜡烛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5.亲爱的爸爸妈妈 第二单元 6.阿长与山海经 7.背影 8.台阶 9......

    九下现代文教案

    第十三讲 九年级下册现代文内容梳理 篇 目 第一单元 1.诗两首 2.我用残损的手掌 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4.外国诗两首 第二单元 5.孔乙己 6.蒲柳人家(节选) 7.变色龙 8.热爱......

    现代文阅读教案

    现代文阅读教案 知识目标 : 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提高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技巧和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现代文阅读培养阅读......

    现代文阅读教案

    《现代文阅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高考文学作品文章及其阅读题的特点2 掌握文学作品文章阅读题的解题方法 二.教学重点 1.文学作品文章阅读题解题方法 2.小说、散文文体......

    微型党课教案

    微型党课教案 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心得体会 明楼中学周宏峰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官,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

    微型党课教案

    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心得体会明楼中学 周宏峰党的xx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官,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准确而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