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2016学年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教学设计第19课《在山的那边》.doc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过程与方法目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追求理想的心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探究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的意思。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对理想的憧憬和痴想。
2、学习作者追求理想时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3、了解“海”与“山”的内在涵义。教具准备:
配乐朗读磁带;录音机;投影仪;配文插图。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对于我们来说,童年刚刚过去并不陌生,你还能回忆起童年的一些趣事吗?(唤起童年的回忆)你还记得童年时你的那个最大的梦想吗?(同学们争先回答)的确,几乎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些幻想和心愿,可能就是这些幻想和心愿吸引着我们,带我们走进另一个世界,哪怕为之付出代价,也不放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写得就是童年时代追求梦想的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童年梦想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检查预习情况(投影)。
1、给字注音并解释词。
隐秘
痴想
铁青
凝成诱惑
喧腾
一瞬间 明确:
隐秘:隐蔽不外露。
诱惑:原意是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在本诗中是吸引的意思。喧腾:喧闹沸腾。
2、《在山的那边》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诵此诗(2遍)。第一遍:了解本诗的内容。第二遍:把握作者的感情。
2、朗读此诗(自己练习)。
3、找同学起来朗读。
4、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加以点评。
①读准字音。②普通话标准。③自然流畅,不读破句。④有感情的朗读。
5、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再练习朗读。
6、再找学生起来朗读。
小结:经过教师的教读,学生们的朗诵水平明显提高。(给予鼓励和表扬)课下可以分组进行朗读比赛,巩固朗读能力。
四、深入感悟,鉴赏创新。诗中的“我”的童年幻想是什么?
明确:“我”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我”是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不怕困难,并为之锲而不舍的少年。
五、布置作业。
把自己的梦想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不超过30行。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在山的那边》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词语: 隐秘
痴想
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了吗?为什么?
明确:诗中并没明确说出理想实现了没有,只是在诗尾用向大家发出号召的方式提出:经过努力,理想一定会实现的观点。因为这首诗的主旨并不在于实现理想的结果,而至于过程,是要赞美那种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并锲而不舍的精神。
2、提炼诗的中心思想。
明确:本诗通过写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赞扬了追求
自己的梦想,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并锲而不舍的精神,并号召大家学习这种精神,发扬这种精神。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探究讨论: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着什么意思?
明确:海是少年的梦想,理想,信念,向往,山是少年追求理想过程中的一个个困难,一个个小的目标。
2、诗句“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中“铁青着脸”是写山的颜色吗? 明确:不是写山的颜色,是拟人的手法。把山比拟成人,是修辞方法的一种。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四、体验与反思(四人小组讨论后发言):
1、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主要是看你面对困难时怎样对待,怎样克服困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自己的感想。
2、小结(师)。
要想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牢牢记住本课中的“海”。
五、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提示:
1、充分利用想象,想象我翻过一座座大山,经历无数险阻之后,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大海,这时的心情会是什么样子的?
2、讨论之后写下这段话,找几个代表学生在班里交流一下,答案并不唯一,目的在于开拓思路,发挥想象。
六、课堂总结:
这篇课文我们胜利的完成了课前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大家的课堂表现也非常积极,大部分的同学都在主动学习,这是我们这堂课成功的主要原因,我希望今后我们的学习都像今天这样令人满意。
七、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你又重新树立了怎样的理想?你将怎样为实现理想而奋斗?课后写一篇练笔,要有感而发。
第二篇:《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能力,品味诗歌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难点。“山”、“海”的象征意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要解决好这三个学习重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引导,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要相机点拨。【教学设想】
1、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两个学习目标⑴、朗读课文,品味语言⑵、联系生活,感悟人生。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朗读训练,调动学生情感来理解作品。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3、共读课文,理清要点,以理清文章结构为目标,以欣赏配乐朗诵为引子,通过师生共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反复朗读,把握要点,品味语言。〖学习方法〗
读──讲──读──赏──读
1、“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整体把握内容和感情,“赏”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
2、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3、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然后师生相互质疑。〖媒体设计〗
第一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母亲教我的歌》。第二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大海》。
(课件提供群山、大海的图片。)【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导入: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四季如春的美丽富饶的江南鱼米之乡,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人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为什么会这么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在山的那边》。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鲁教版
在山的那边
知识目标: 学习诗中的词语、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理解本诗蕴含的哲理和象征的写法,领会“山”与“海”的艺术形象。
情感目标 学习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 朗读诗歌,领会“山”与“海”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的人生追求。
教学难点 领会“山”与“海”的艺术形象。
教 学 设 计
一、导语:同学们,每个人的童年都有梦,这梦想的风筝牵着我们的心飞到很远的地方,大山里的孩子面对苍苍茫茫、连绵不断的群山在想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王家新走进大山深处,何山里的孩子一同探寻那山外的美好世界。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接下来让我们认识这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王家新。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5年借调到《诗刊》从事编辑工作,1992年到英国,回国后从事教学工作。诗集有《纪念》、《游洞悬崖》,本诗写于1979年,当时的作者是一个从边远的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
三、学习本课生字。
痴想chī 隐秘mì 铁青tiĕ 诱惑 yòuhuò 喧腾 xuān téng 一瞬间shùn
四、自由朗读全诗,把情感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去。
五、精彩展读
六、选择你喜欢的诗句读给同学们好吗?
七、通过刚才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世人所表达的信念和诗歌所蕴含的哲理。诗人
学习生字
整体感知
谈自己童年的梦想 学生朗读记忆生字
学生自由地读诗
教学环节 以群山和大海为意象,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
八、合作探究:选择你们小组喜欢并认为精彩的诗句进行品味,展示你们小组的发现,也可以提出你们小组的疑问。
第一部分诗:从童年的一次生活经历说起。一方面渴望早日实现理想----海,一方面因为对理想的艰巨性估计不足,以为爬上一座山就能看见海,可事实并非如此,不免失望沮丧。第一节开篇两句:写出我小时候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心,满怀梦想,表现出我对未知世界的向往。“痴想“原意是发达地想,这里指总是像王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狭小的天地,想要追求新的天地。
三四句,妈妈的指点唤起了我的想望。
五句到十句写了以为爬上一座山就能看见海,可事实并非如此,不免失望沮丧。
“铁青着脸”运用拟人的写法,表面是写山的颜色,实际上反衬了自己当时难过与失望的心情。
是我沮丧的心情的主观感觉。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上脸色铁青地责备我痴心妄想。
“给我打了个零分”写出了我飞离上山后却没有看见大海的失望沮丧。
八、背诵本诗的第一节。标标记
第二课时
知识目标: 学习诗中的词语、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理解本诗蕴含的哲理和象征的写法,领会“山”与“海”的艺术形象。
情感目标: 学习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 朗读诗歌,领会“山”与“海”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的人生追求。
教学难点 领会“山”与“海”的艺术形象。
德育点 引导学生认识在人生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困境都要勇敢面对,坚信海就在前面。
一、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所作家王家新走入大山深处,何大山里的孩子共同探寻山外的美好世界,这堂课我们再次走进大山,追寻作者追逐的脚步。了解他心中的“山”与“海”。
二、复习本课生字。
痴想chī 隐秘mì 铁青tiĕ 诱惑 yòuhuò 喧腾 xuān téng 一瞬间shùn
三、朗读回顾课文。
四、合作探究:选择你们小组喜欢的第二节诗中诗句进行分析。
第二部分: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第一节:点明了海的象征意义---人生的信念和理想。
承接第一部分结尾的疑问,写诗人终于领悟了妈妈所说得还是信念凝结成的理想之海。第二节,前三句,“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和理想。同年我似懂非懂,不很明白,随着我的成长,更生地理解了海的含义。
四五六句写了我失望次数之多,遇到困难之多,可我不懈努力终于战胜了困难。
学习生字
整体感知
谈自己童年的梦想
学生朗读记忆生字
学生自由地读诗
七八九句“海”和“海潮”指理想和信念“夜夜奔来“知每天都在激励我。“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
第三节前三句,比喻实现理想要历经重重困难。
接下来的“全新世界性”指的是理想的境界。
最后一句“照亮”写出理想实现后的一种兴奋惊喜之情。
五、写法探究:这首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海”象征了理想境界,山象征了事项理想途中的困难。
六、拓展训练、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向南而去的路很远,向北而去的路很远,很远很远的地方总是一种诱惑,说不明白
为何日夜惦记着它,它曾在梦中出现,很远很远的地方很美丽,很远很远的铁轨有终止,站在我心灵的近前,你会发现它总渴望一次又一次远行。
七、“很远很远的地方” 象征了什么?
二、句中“诱惑” 和“惦记”是什么意思?
三、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标标记
学生活动
学生小组合作自由探究 然后小组展示自己的发现。
学生思考拓展延伸题,回答问题。
板书
痴想----爬山、看海、失望---理解了“海”----勇于面对困难
第四篇:七年级上册 在山的那边 教案
《在山的那边》,“山”与“海”两个相对的形象,是富有象征意义的,这首诗抒写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
山的那边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2.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追求理想的心境。
3.探究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对理想的憧憬和痴想
2.学习作者追求理想时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3.了解“海”与“山”的内在涵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注音并解释
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漫湿一瞬间
三、作者简介:
将“有关资料”中的诗人创作谈读给学生听,以帮助理解诗歌
四、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配乐朗读(了解本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学生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完后,老师做纠正)
① 读准字音②普通话标准
③自然流畅,不读破句④ 有感情的朗读
老师范读
找同学朗读
小结: 经过教师的教读,学生们的朗诵水平明显提高。(给予鼓励和表扬)
五、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诗中的“我”的童年幻想是什么?
(明确:“我”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我”是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不怕困难,并为之锲而不舍的少年。
2.“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了吗?为什么?
(明确:诗中并没明确说出理想实现了没有,只是在诗尾用向大家发出号召的方式提出:经过努力,理想一定会实现的观点。因为这首诗的主旨并不在于实现理想的结果,而至于过程,是要赞美那种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并锲而不舍的精神。
3.提炼诗的中心思想
(明确:本诗通过写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赞扬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并锲而不舍的精神,并号召大家学习这种精神,发扬这种精神。(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就要一次次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这一过程是艰辛、艰难、痛苦的。但因对理想的呼唤、信念的支持,使人不畏长途跋涉。
建议:最好指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中心思想,教师给予引导就可以了。
六、课堂总结。学生总结
七、布置作业。
把自己的梦想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不超过30行。
八、板书设计。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九、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在山的那边》选自,作者。
2、解释词语:
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一.联系上下文,品味下边诗句中的词语(括号里的问题可做参考)。
本题根据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引导学生探究关键词语所蕴含的意义。这种品味,有一定难度,但是品味得好,又很有兴味,能增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提高欣赏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师应视情况帮助学生探究。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先要想为什么“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
(明确:不是写山的颜色,是拟人的手法。把山比拟成人,是修辞方法的一种。拟人——定义:是把事物模拟做人来写的修辞方式。
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建议:让学生举例子,教师点拨
3.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
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4.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枯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
二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本题从朗读与把握总体形象入手,感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由此可以体会诗歌的形象性,懂得欣赏诗歌要领会艺术形象所蕴含的意味。
探究“山”所蕴含的意思,要联想到爬山是怎样吃力,还要考虑到山是一座座山,无数座山。
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着什么意思?(分小组讨论,因为诗的中心思想已明确,学生只要用脑一想就能得出结论,所以这个题学生自己讨论就可以了,教师不必要讲解)
(明确:海是少年的梦想,理想(自己总结)信念,想望(诗中的词)山是少年追求理想过程中的一个个困难,一个个小的目标。
三体验与反思(四人小组讨论后发言)
(1)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主要是看你面对困难时怎样对待,怎样克服困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自己的感想。
(2)小结(师)
要想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牢牢记住本课中的”海”.三.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你又重新树立了怎样的理想?你将怎样为实现理想而奋斗?课后写一篇练笔,要有感而发。
四、板书设计: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努力奋斗
爬过了山看到了海
克服困难实现理想
五、课后反思:
第五篇:《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七年级必修)
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都是山里的孩子,在孩提时代我们对山外到底有什么肯定有过很多奇特的想象,那么,你的想象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位从山里走出来的诗人的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2、作家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 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 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
二、检查学生预习字词
见课后要求读读写写的生字生词。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读前强调:
a.诗歌朗读的基本要求:语速、节奏、重音。要求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3、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教师指导] a、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a.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边板书)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