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柱棱锥和棱台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7:12: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棱柱棱锥和棱台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棱柱棱锥和棱台教学设计》。

第一篇:棱柱棱锥和棱台教学设计

棱柱、棱锥和棱台教学设计

江苏省羊尖高级中学 邓国华 214107(江苏省中小学数学教研室新课改成果评比二等奖)

一、设计思想:

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的重要部分,也是一些学生觉得困难的地方。我们经常对学生说,知识来源于实践。对于中学数学而言,如果把所有的知识都还原到实践中,再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显然办不到,也没有必要。但对于《立体几何》的教学而言,这种做法却是非常必要的。虽说高一的新生已拥有了初中的平面几何知识,但这些知识中的大多数对学生学习立体几何来说是一种无效铺垫。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感知首先是体,而不是面,更不是点。上课时,设计为学生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细棍、硬纸板等,按照一定的步骤做数学实验,用自己构造的模型证明自己结论的正确,同时也为其他同学的错误结论构造反例。讨论、争辩、快乐、喜悦,每个同学都在自己的亲身体验中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拓展着他们对空间世界的认知能力。作为立体几何的起始阶段,尽量利用线、面、体等实物模型以及对直观图的多角度的观察、比较、对照和想象、识别,直至学生能正确迅速地看得懂图,想得出形(体),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数学能够在某些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新的课程标准把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整合作为基本理念之一。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几何画板的运用很好的将原本及具抽象性的棱、柱、锥三者间动态的变化形象生动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分析:

立体几何是研究三维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的一门数学学科,而三维空间是人们生存发展的现实空间,学习立体几何对我们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立体几何初步部分,学生将先从对空间几何体观察入手、认识空间图形;再以长方体为载体,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本节内容既是义务教育阶段“空间与图形”课程的延续和提高,也是后续研究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的基础,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的内容,又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做了知识上和方法上的准备,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内容使学生在运动变化过程中认识柱、锥、台、球的几何特点,进而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物体的结构,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培养了学生对几何学习的兴趣,增进了学生对几何本质的了解,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法,同时,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较、化归、分析等一般科学方法的运用。在本节教学中,从整体到局部、从具体到抽象,要充分借助实物模型,从整体观察入手,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引导学生认识柱、锥、台、球等简单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地揭示空间图形的本质,突出几何体的本质特征,注意适度地形式化,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的形成,帮助学生完善思维结构,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目标分析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棱柱、棱锥、棱台及多面体的几何特征 2.了解棱柱、棱锥、棱台及多面体的概念 3.会画出棱柱、棱锥、棱台的图形 4.了解简单几何体的组合与分割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组织学生观察棱柱的生成特点,用图形平移的方法引出棱柱的概念,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2.教学中用收缩的方法引出棱锥的概念,再用棱锥的概念去定义棱台的概念,培养学生因运动变化的观点认识棱柱、棱锥、棱台的辩证关系,感受自然界的辩证法。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等一般科学方法的运用。4.教学过程中渗透类比、转化、割补等数学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空间是人类生存的现实空间,认识空间图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观察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空间图形间的内在联系。教学重点

1.棱柱、棱锥、棱台以及多面体的概念以及各个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2.画棱柱、棱锥、棱台的图形。

教学难点

1.对图形平移以及对棱台概念的理解 2.平面几何图形与空间几何图形的区别

四、教学准备:

短片与图片下载;课件制作;实物模型收集;正三角形剪纸;等长木棒或笔。

五、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创设情境——观察实践——想象推理——实践应用

具体模型、实物课前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搭建模型、观察模型,播放建筑物短片,让学生感受空间物体的造型,认识几何体。

多媒体展现学校“三人”雕塑,浦东建筑,金字塔等图片让学生感受身边的几何体。Q1 生活中的建筑和物体一般都是由有哪些基本图形构成的?

空间几何体 柱 锥 台 球――研究对象

今天,我们首先来研究其中的棱柱、棱锥和棱台――揭示课题

Q2 我们都知道点的运动可以形成线,线的运动可形成面,那么由面的运动又可形成什么呢?(学生猜测,教师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五边形平移成一几何体,即由面的运动可形成几何体,并旋转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展示组图

Q3 通过观察,你能发现以下几何体,可以分别由怎样的平面图形按何方向平移而得。

D'A'DA(1)C'B'ACBC(2)D'DEDE'CF'BA(4)D'C'A'C'BB'E'A'C'B'EA(3)FB'A'CB

⑴平行四边形ABCE按AA,方向平移形成答案不唯一,可提醒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发现,⑴说完后,可让学生仿⑴说法说出后几个。

Q4 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都是由一个平面多边形按某一方向平移而成)揭示棱柱定义

一般地,由一个平面多边形沿某一方向平移形成的空间几何体叫棱柱。底面:平行起止的两个平面叫做棱柱的底面。(图上标上底面)Q:位置关系如何?两底面平行且全等

侧面:多边形边平移所形成的面叫棱柱的侧面。(图上标上侧面)Q:侧面为何图形?平行四边形

侧棱:两侧面的公共边叫做棱柱的侧棱。顶点:交点为顶点

你能给(1)起个名字吗?底面为四边形的棱柱叫四棱柱,记做棱柱ABCD-A'B'C'D'

其余的图形让学生说说一说。练习:观察下列几何体是否是棱柱?

(1)(2)(3)

⑴是:由一个梯形由内而外平移而得

变:将此几何体竖立,是否是棱柱?仍是

⑵不是:不能由一个五边形按某一方向平移而得

拿出两个相同的斜四棱柱拼起来让学生判断是否是棱柱?引导学生要对几何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分析,然后作出判断。⑶是:可由一个五边形由内向外平移而得

小结:当我们判断一几何体是否为棱柱,一定要从多角度来观察、合理分析,从而作出正确判断。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做,亲身体验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帮助学生初步学生形成空间想象能力;通过三维动画的演示、观察图形、读图,使学生正确的识别图形——棱柱,加深对棱柱特征的认识,从而掌握棱柱的概念,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Q5 观察下列几何体有何共同点?与下图比有何变化?

(1)(2)(3)(4)

(1)(2)(3)(4)

由学生观察并得出结论:下组图上的一个面收缩到一点时即可成上组图。教师动画演示,棱柱收缩成锥。师生共同归纳棱锥定义:

当棱柱的一个底面收缩为一个点时,得到的几何体叫做棱锥。

PP'C'DA(1)类比棱柱:标出底面 Q:底面是何图形?平面多边形

标出顶点:由棱柱的一个底面收缩而成标出侧面:Q:侧面是何图形?三角形

标出侧棱:相邻侧面的公共边

(1)CBA'(2)

B'名称符号:棱锥P-ABCD,说出(2)的顶点和底面

Q6 如果用一个平行底面的平面截棱锥,则可得到一个怎样的几何体?-棱台(动画演示)请用符号说出棱台的底面,侧棱、侧面

DAD'A'jCBC'B'

练习:下面的几何体是棱台吗?为什么?

HEDAFGCB

不是,四棱延长后不交于一点。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的方法,进一步的直观感知、操作确认,让学生用脑去想、去推,得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研究策略:从运动角度看,点运动成线,线运动成面,面运动成空间,立体图形反之也可。

Q:由棱台如何变成锥?若也由上底面收缩到一点,仍是原先的锥吗? 例1:画一个四棱柱和一个三棱台 四棱柱

第一步:画上底面――画一个四边形

第二步:从四边形的每一个顶点画平行且相等的线段 第三步:画下底面――顺次连结这些线段的另一个端点 三棱台:

第一步:画一个三棱锥,在它一条侧棱上取一点

第二步:从这个点开始,顺次在各个侧面内画出与底面对应边平行的线段。第三步:将多余的线段擦去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加深对三种简单几何体的理解和运用,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练习:下面几何体是何几何体?先出现(3)然后依次出现。

你能说出下列几何体是什么几何体吗?

明矾晶体 石膏晶体 食盐晶体

想一想:今天我们所学的空间几何体有什么共同特点? 定义:由若干个平面多边形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多面体。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眼观察几何体的结构特征,用脑去想、去归纳几何体的一般结构特征,逐步渗透立体几何的数学思想。问题练习:

1.多面体至少有几个面?这个多面体是怎样的几何体? 2.六根长度相等的棒(首尾相连)可以最多搭成几个正三角形? 3.一个等边三角形如何折成问题1中的几何体?

设计意图:再次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 小结回顾: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掌握了什么?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否初步归纳一下学习空间几何的方法。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感悟到了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课后研究:

1.剪出什么形状的纸可以折成正方体?

2.相同或不同的简单几何体组合后还会是简单几何体吗? 3.保龄球的空间图形可以通过什么图形怎样运动形成? 板书设计

§1.1.1棱柱 棱锥 棱台 点 线

空间几何图形

从运动的角度定义:(棱柱 棱锥 棱台)学习方法:观察、比较、归纳、分析 数学思想:类比、转化、割补

六、素材推荐

课件(自作)

七、教后反思

(一)观察想象,实践探究,是学习立体几何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借助大量的实物和模型,体验生活,动手实践,建立空间几何体模型,促使学生通过多种视角观察、认识空间图形,加强几何的直观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想象、推理论证等能力应贯穿于立体几何教学过程的始终。

首先,播放了一段关于风景建筑和商品的介绍短片。其次,让学生观察熟悉的、不熟悉的实物和模型。再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等长的棒,相互合作,搭正三角形,看谁搭的最多。最后,再让学生用准备好的正三角形的纸折叠三棱锥。如此创设情境有三个目的:一是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为课堂营造轻松活跃的氛围;二是导入新课,为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建筑和物体,通过想象并说出简单、基本的空间几何体图形创设情景;三是逐步实现平面概念向空间概念的转化,促使学生初步形成空间概念,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进一步体会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等一般科学方法的应用。

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第一部分,大厦动画合成和实景短片,产生了很强烈的视觉效果,学生一边看,一边议论大厦的造型,事实上学生头脑中已经初步形成了空间图形。第二部分,面对许多自己熟悉的和不熟悉的商品包装盒、罐和模型(每两个学生至少有一件物品),学生兴奋了,课堂气氛活跃了。通过观察大量的实物和模型,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当老师提出“请数学地说出生活中建筑和物体一般都是什么造型”时,很自然的,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发现一个数学问题——“空间几何体基本图形”。第三部分,通过动手搭和折的实践活动,真正促进了学生空间概念的形成,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理性分析、合情推理、简单建模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交流合作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竞争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多媒体的恰当使用给这一节课增添了许多亮点并很好的处理好了教学容量大的问题。通过动画的演示,学生比较形象的理解了简单几何体的概念及其几何的结构特征,(二)存在的问题

课时容量太大,教学节奏偏快,关于多面体的概念,没有能够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观察分析,学生制作的模型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和暴露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优点和缺点,小结比较匆忙。建议删除部分环节,让学生在立体几何的开篇课中,充分的用手去做、用眼去看、用嘴去说、用手去画、用脑去想,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联系方式:jswxdgh@126.com

第二篇: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设计(预案)修改

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方法很多,如果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平铺直叙,学生难免在上课过程中思想不能集中,要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必须在一节课中设计若干个兴趣高潮,而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有效的激起高潮的手段。下面就自己十余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一、精心布局,设计谜语游戏情境激趣

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故事的形式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如在讲“地图”一节时,给学生出示一条谜语:“有山不见一棵树,有地没有半分田,五湖四海没有水,世界各国在眼前。”在讲述“大洲和大洋”时用学生传递塑料地球仪游戏,要求学生记住右手大拇指接触的是陆地还是海洋,最后统计触摸陆地的人数和触摸海洋人数和比例,并说明触摸次数越多,最终触摸海洋和陆地的人数比越接近“7:3”,然后提问为什么?(海陆的比就是7:3,这与数学中的概率问题有关)。

二、挖掘教材,合理开发故事情境激趣

一些真实、生动的故事,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若将其编排到地理教学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寒潮”一节时,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41年10月2号称“台风”的德军大举侵略苏联。苏军派出一支训练有速、准备充分的西伯利亚军队(为什么派西伯利亚军队),他们身穿白衣,手拿白色武器,向敌人猛扑过去,不到数日,德军损兵折将100余万,“台风”大败。苏军的“天兵天将”是严寒,原来苏军根据气象综合预报,得知这年冬天特别寒冷,低达一50℃,(气温下降幅度如何?)德军没有作防寒准备,头脑都冻僵了,完全失去作战能力。通过讲这个故事使学生明白了寒潮发生时间是秋末、冬季、初春。强冷空气从西伯利亚猛烈南下,苏军利用了天时地利,大败德军。这样把故事的讲述与教材巧妙地统一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引入竞争模式,创设竞赛情境激趣

好胜、想表现的心态使学生乐于抢先回答问题。在教学中,将竞赛形式巧妙地引进课堂教学中,适时利用竞赛能促使学生快速思考,使课堂兴趣盎然,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一条龙式。如长江、黄河两节的复习,按发源地、流经省级行政单位、注人海洋和全长编为两组系列题,由两列同学按前后顺序依次分答。此种方式,根据时间的长短,可多次重复进行。(2)“南北”竞赛式。把学生按教室方位分为均等的两部分,分别命名为“南、北方阵”。教师命题,“南、北”双阵抢答或分组必答。(3)选代表式。全班学生分成均等的几个组,每组各推几个代表。教师命题,各组代表抢答或分组必答,如果有不会的问题,可先由本组同学答,不会再由其他组的同学答。

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直观教学情境激趣

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以其新颖、趣味、艺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现代多媒体技术可通过多种媒体如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动画、和视频等对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化处理,使课堂由单一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调,拓展学习的空间。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地理图表具有形象、直观、易懂、信息量大等特点。如在讲授七年级《天气与气候》中的“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时。首先教师出示“卫星云图”照片,这是一张色彩十分清晰的图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而后老师让学生根据颜色判断天气情况,导入所学的知识内容。通过图文结合,师生互动,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知识,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寓教于乐。

五、加强学科渗透,融合学科知识创设情境激趣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仅停留在让学生看教材、看插图、死记硬背的水平上,可对一些自然、人文景观的迷人风光、异域民族的独特风情等,用清晰、明快、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文学素养进行讲述,作到情真意切,又注重了学科间融合,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例如,讲解“长江三峡”时描述三峡滩险、流急、景色奇美,我借助李白:“朝辞自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把学生带入奇妙的意境。这样不仅抓住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她们学习的兴趣。

六、走近生活,创设社会生活情境激趣

新课标教学理念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地理教学应该走近生活,联系生活和社会热点,重视学生的学习贴近生活实际,融入课堂学习。如在讲授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人口》时,讲到人口过多带来的影响,可以让学生联想自身周围谈谈,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从学生亲身经历与人们经常议论的话题引入,调动起学生的情感积极性等,都会产生很好的学习效果。

学生在学习“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时”有一个重要内容是人类认识地表和探索太空的历程,当时正值“神舟七号”发射之际,我就利用这一个热点创设教学情境。首先让了解“神舟七号”的同学来介绍有关知识,然后同学们提出问题,最后小组讨论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人类探索太空的艰辛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七、走出课堂,创设实践活动情境激趣

在教学当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通过动手、动脑的活动,既学会了新知,培养了动手能力,丰富了想象力,又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例如:讲授“中国行政区划”一节,要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各省、市、自治区的形状、位置、行政中心、简称,确实难度很大,于是我让学生课下自制政区拼图,涂上不同颜色,用剪刀剪下来拼好,把次序打乱再拼,看谁做得准确、漂亮。待学生们把拼图拿上来一看,真是五颜六色,所用材料五花八门,大小不一。有一个叫丁莉的学生,她做的拼图就像墙上挂的中国政区图一样大,醒目极了,直接可以作教具用,这节课让他们自由拼图中度过,学生们很轻松、很愉快地记住了本节的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学地理是一个长远而又常新的课题,需要我们教师共同不断探索。

第三篇:教学设计

《简·爱》名著阅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简·爱》的主要内容,感受书中文字的力量,人物的魅力。

2、激发学生读名著的热情,让学生学会读书,爱上读书。

3、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积累好词好句。

4、深入小说主题,点名中心思想。

5、在阅读中受到启发,讲讲自己在阅读后的思考与感悟。

二、教学过程:

1、介绍作者:夏洛蒂.勃郎特,英国女小说家,生于贫苦的牧师家庭,曾在寄宿学校

学习,后任教师和家庭教师。1847年,夏洛蒂·勃朗特出版著名的长篇小说《简·爱》,轰动文坛。1848年秋到1849年她的弟弟和两个妹妹相继去世。在死亡的阴影和困惑下,她坚持完成了《谢利》一书,寄托了她对妹妹艾米莉的哀思,并描写了英国早期自发的工人运动。她另有作品《维莱特》(1853)和《教师》(1857),这两部作品均根据其本人生活经历写成。夏洛蒂·勃朗特善于以抒情的笔法描写自然景物,作品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2、小说内容:为《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写照”,是一部具有自传

色彩的作品。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

3、让学生划出阅读中认为最精彩的部分,并用旁注的方法解读精彩的原因。

4、做好读书摘抄卡片,并能就某一个细节,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深层次的思考。

5、提出疑问,共同探究:

(1)简·爱身上具备哪些优秀品质?

(2)《简·爱》:人生追求的二重奏。其中“二重奏”是指什么?

(3)什么样的女性才是最美的?试结合这部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4)读了《简·爱》后你最喜欢/敬佩简·爱性格中的哪一点?为什么?

(5)判断:爱》中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热情奔放、敢作敢为又极具同情心。他虽

然生长在富贵家庭,却不是那种不学无数的纨绔子弟。对或错

6、交流心得: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人生感悟,并能联

系生活实际,把这种人生感悟内化成自己强大的精神动力。并与同学一起交流自己的心得和感悟。

三、教师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准备得非常充分,而且能够深入的思考问题,我们彼此学习我感到很高兴。《简·爱》这本小说告诉我们,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是人的尊严加爱,毕竟在当今社会,要将人的价值=尊严+爱这道公式付之实现常常离不开金钱的帮助。人们都疯狂到似乎为了金钱和地位而埋没爱情。《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化繁为简,是一种返璞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觉,是一种不计得失的简化的感情,它犹如一杯冰水,净化每一个读者的心灵。

第四篇:教学设计

《尊严》 教学设计

付廷杰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哈默坚持付出劳动后再接受食物的事,让学生懂得一个人(一个国家)必须有尊严,懂得尊严对做人的重要性。

2、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词典自己解决。3、能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品质。

4、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体会年轻人把尊严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尊严对于做人的重要性;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饥肠辘辘、筋疲力尽的逃难人,有人将食物送到你的面前,你会怎么做?

1、板书:尊严。学生齐读课题。

2、让学生初步说说对尊严的理解,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3、学生读读阅读提示,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以及要完成的内容

二、组织学生独学课文

小组长带领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学习课文,教师巡视

1、轻声读课文,了解大意,要求读准、读通、正确流利,2、听写生字新词

3、不理解的词句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4、谈谈自己有什么收获

5、提出自己有什么疑问

三、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1、提出要求:小组内进行讨论、学习,第一扫清词语理解,第二学习课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1)、自读课文,小组交流讲了一件什么事?(2)、读第1自然段,从哪儿看出这群逃难的人非常饥饿?(3)、读第2~5自然段,画出描写年轻人神态、动态和语言的句子,想想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让学生进行交流、展示、1、交流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

2、说说对“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这句话的理解

3、教师小结:事实证明了大叔说得对。20多年后,年轻人成功了,从一个逃难者成为一个富翁,这是因为他时刻在维护自己的尊严,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

4、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朗读比赛。

五、拓展延伸:教师补充相关尊严的故事,让学生多听听,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尊严这一词的意思。

六、达标检测

1、说说自己知道的有关尊严的名言警句。

2、说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尊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7尊严

大叔:送食物

先吃再干 捶捶背 请求留下 哈默:要求干活 先干再吃 干完吃饭 答应留下

《尊严》说课材料

付廷杰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7课——《尊严》。这篇课文我将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一、说教材

《尊严》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二组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本篇课文抓住轻人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他是一个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的人,表现出年轻人是一个有尊严的人。因此,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逊”“喉”“捶”“惬”四个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默读、朗读、比赛读、小组读等方式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到尊严的可贵之处,从而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自己及他人的尊严。

教学重点:通过文中对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透过年轻人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以及分析杰克逊大叔对女儿的谈话,认识到这种自尊的可贵。

二、说教法:

新课程表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着重引导,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我主要运用到的教法有:

1、问题导入法。

2、课文分析法

三、说学法:

根据课文的特点,以及考虑到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运用如下的学习方法:

1、自读品悟法。

2、小组合作学习法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都是好奇好学的,在导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饥肠辘辘、筋疲力尽的逃难人,有人将食物送到你的面前,你会怎么做?

2、以读促思,读中感悟

㈠ 默读课文,师提出要求。新课标指出,第二学段的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要初步学会默读。这个环节正好为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提供了机会。教师在学生阅读前要明确要求,这有利于学生更有方向地把握课文。

㈡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简单地复述课文大意)。在教学中层层深入地提出问题,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合作学习,探索交流

这个环节是先让学生合作学习,再让同学们汇报学习情况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学习,培养其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励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达到口语训练的目的。我主要是从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

㈠ 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年轻人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自尊、有原则的人)

㈡ 对于这个年轻人的表现,你有什么感受?(佩服他,自尊对于我们很重要)

㈢ 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这些对话?

4、分析课文,适时点拨。

在这个环节中,我重点分析两个问题:㈠ 年轻人从一开始不吃杰克逊大叔送的食物到最后他接受的原因。㈡ 分析杰克逊与女儿的谈话,体会尊严的可贵之处。(为什么说他是富翁?文中哪些句子证明了他是个富翁)。适当的分析课文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5、比赛读书,深化理解。

根据小学生的好胜心以及爱表现的特点,我设计了以小组为单位,比赛读年轻人和杰克逊大叔的对话的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更进一步地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6、整体回顾,分享感受。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中心,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在这个环节中,我将采用分小组朗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谈谈学习了这篇文章的感受。

7、拓展知识,深化理解。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所以,在最后这个环节中,我选择了赠给同学们几句有关“尊严”的名言的方式,希望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广泛地理解尊严的重要与可贵。

8、作业

语文教学是植根现实的,它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为此我布置的作业是:搜集其它有关“尊严”的故事,与同学们分享你的故事。这样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触摸春天》评课材料

时间:2011年5月5日 地点:401办公室

参加人员:四年级全体语文教师 主持人:秦宗福 评课人:付廷杰 今天,我们听了秦宗福老师上的《触摸春天》一节课,总的来讲,秦宗福老师较准确的把握住了本文的编写意图和安排意图,确立了“以读为本,引导感悟”的教学思路。他在教学上有这样几个特点:

1、以悟促读,以读助悟:

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朗读课文非常到位,从开课时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到指生读课文、朗读重点句子边读边谈体会,再到教师范读、分角色读、男女比赛读等,这一系列的读,读出了层次。

2、阅读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具有启发性(激发思考)和开放性(各种角度寻求答案;富有引起对话的魅力)的问题,给学生以广阔的读书、思考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由交流,自由质疑,以各人独特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和体会,并且相互启迪。如:“如果你是安然你会有什么感觉?”这是个课外延伸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但给学生创设了思维和交流的空间,也会使学生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好习惯。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的共鸣等多方面谈自己感动的原因,让多个孩子交流感受,读议结合中,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对话的舞台。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培养自主的、创造的阅读能力和边读边想的习惯。

3、体现了学习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无论是创设情境、识字、阅读还是说话,处处体现了方法与过程的指导,以及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内容方面,教师的引导评价以感受安静的“奇”为线,贯穿课堂引导反复阅读、感悟描写安静动作、神态的句子,在初步感悟基础上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加深理解了人物的内心。

当然本堂课也有不足之处:如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时,体验不到位,致使对人物内心的剖析不够。

以上是我的个人见解,如有不当之处请在座的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第五篇:教学设计

海市蜃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概况说明文内容的方法并能抓住事物主要特征。

3、感受海市蜃楼景观的神奇,领略课文的语言美,积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想象神奇壮观的幻景。难点:

了解海市蜃楼的形成,体会想象神奇壮观的幻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走进神秘“蜃景”。

(一)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海市蜃楼的资料。

(二)课件出示:海市蜃楼图片。教师简介蜃景。

(三)提问:“看了图片,海市蜃楼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畅谈。

(四)引入课题:

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敦煌有世界闻名的莫高窟,神奇美丽的鸣沙山、月牙泉,敦煌至阳关、玉门关更有让人琢磨不透的自然现象——海市蜃楼。

二、初读课文,感知蜃景“神秘”。

(一)自读课文。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找出不懂的词句,借助字典、词典,或是手中的资料、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3.认读生字新词:

戈壁 瀚海 神秘 蒸腾 风尘仆仆 错落有致 波涛澎湃 若隐若现 幻境 浮想联翩 永恒

(二)指名读课文,适时正音。

(三)通过朗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海市蜃楼?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概况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内容部分继续用段意合并法)

本文描绘了,表达了作者对 的 之情。用“重点词句提问”的方法自读课文。

抓住“常能看到神秘的蜃景”、“它却神秘地消失了”、“它忽又神秘地消失了”这些句子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神秘”,思考:课文是怎样表现海市蜃楼的神秘的?你还能从哪些语句中感受海市蜃楼的神秘?

交流预设:

1.我知道课文主要写了夏日在敦煌至阳关、玉门关公路两侧的海市蜃楼。2.我从“神秘的蜃景”知道了海市蜃楼非常神秘……

三、品读课文,领略蜃景“神秘”。

(一)中心话题:课文是怎样表现海市蜃楼的神秘的?

(二)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1.课文是怎样表现海市蜃楼的神秘的?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海市蜃楼的神秘?

2.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能够表现海市蜃楼的神秘的语句找出来。

3.体会着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小组讨论,交流感悟,指导朗读。

师生交流预设:学生愿意谈哪一方面就谈哪一方面,教师要因势利导指导学生说出海市蜃楼的神秘奇景。

课件相机出示重点语句。

1.“你经常可以看到前方不远处的沙漠里,会出现一队骆驼群,响着驼铃,载着一批风尘仆仆的旅人,向着沙漠中的绿洲和清泉走去。”

读了这句话仿佛看到了沙漠里的旅人和骆驼群,神秘的海市蜃景。指导学生读出体会。

2.“在隐隐约约和不可触摸之间,远远的,你会看到小树林。透过绿色的树林,你还可以看到黄色的房屋、整齐的建筑、错落有致的城市和波涛澎湃的水面连成一片,若隐若现,十分壮观。刹那间,你会觉得自己像是进入了太虚幻境!”

“若隐若现”、“太虚幻境”体现了海市蜃楼的虚幻神秘。

在很短的时间里,你会觉得自己进入了虚幻奇异的世界里。从侧面说明了海市蜃楼的美丽与神奇。

指导学生读出体会。

3.“当你感觉快要追上它的时候,它忽又神秘地消失了,消失得连一丝一毫的影子和痕迹都没有了。”

突出了它的神秘和奇异。“影子和痕迹都没有了。”表现了海市蜃楼的虚幻和缥缈,也说明了它是由于气候和光的折射造成的,在现实中不存在。

4.抓住“常能看到神秘的蜃景”、“它却神秘地消失了”、“它忽又神秘地消失了”。体会海市蜃楼的神秘。

5.“这不是白日梦,也不是幻觉,而是墩煌的奇景——海市蜃楼!” 教师让学生充分想象课文所描述的画面,并能生动、形象地描述画面,如:“沙漠驼铃”、“绿洲清泉”等。

……

想象课文所描述的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把心融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那种神奇、渴望、感慨、遗憾、急切的感觉。

(四)学生自悟,谈想象。课件出示:

如果你看到这神奇的海市蜃楼时,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五)课外拓展:海市蜃楼成因。

1.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说了解到的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2.我的资料夹:课件出示:简介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3.课件出示动画视频: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

4.结合你搜集到的资料,说说你还知道哪些自然奇观?

四、领悟写法,迁移运用。

(一)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海市蜃楼的?

作者首先交代了观赏海市蜃楼的季节、地点和“神秘”的特点。之后,作者抓住“神秘”的特点具体描绘了海市蜃楼的景色。最后,课文写了海市蜃楼的“神秘”消失。

(二)在以后写我们见到的有趣的景观时,就可以运用“先总写特点,再具体描绘”的写法了。

五、布臵作业。课件出示:

(一)积累本课精彩语段,摘抄下来。

(二)试着背一背。

(三)把你从生活中发现的美丽神奇的景色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写在日记本上。

下载棱柱棱锥和棱台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棱柱棱锥和棱台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教学重、难点......

    教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0、81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用割补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

    教学设计

    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实验、观察、比较、分析的方法探究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运动变化的数学思想,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小节的主要内容是学习......

    教学设计

    《小动物过冬》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发布:2012-03-02 来源:原创 编辑:宋彤浏览:243次 【大 中 小】核心提示:教材解析、单元主题:本课是一篇童话,讲的是青蛙、小燕子、小蜜蜂一起商......

    教学设计

    《鸭兔同源》教学设计 ——美化合成图像 教材分析: 《鸭兔同源》是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材第三单元中的第15课,教材是这样安排本单元内容的如图所示:通过完成......

    教学设计

    《乞巧》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仅存于世的两首诗中的一首,它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

    教学设计

    (2)第一层次(1、2两句) 1)出示:这一天,人们提着桶,端着盆,早早地来到了大街上。(指名读) 理解“早早地”,读出你的激动(着急、迫不及待、兴奋等) 2)人们来得早,准备工作做得更早。从哪儿知......

    教学设计

    《生日礼物》教学设计 保定市向阳小学 史荣丽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认5个生字。正确读写“剪掉、瘦小、礼貌、恳切、笨重、机会”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