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

时间:2019-05-12 17:00: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

第一篇:浅谈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

----《常见天气系统》的教学反思

【摘要】:高中地理作为一门领域广、内容多、学科思维综合能力水平要求高的学科,那么在教学中采用现今信息技术可直观动态模拟地展示地理现象,教师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地理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

整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于理解与掌握的内容,特别是自然地理部分,许多自然地理规律和现象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环境,学生理解起来很吃力,造成理解片面,容易遗忘。因而如果我们还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只通过平面图表结合的方法,凭借学生们的空间想象思维,将其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那是非常枯燥乏味和非常困难的。因此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多媒体课件以视频图像、动画演示出来,将复杂的地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形成生动有趣的东西,激发学生兴趣,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突破重点与难点,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下面我以《常见的天气系统》的教学为例,谈一谈我将信息技术融入地理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信息技术为地理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具有丰富性、生动性、时效性的特点,地理教学一向以“图文并茂”著称,而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巨大渴求;运用网络技术采集丰富的地理教学资源,并经过精心地整合,最后运用于课堂教学,一定会使地理教学焕发出新的容颜。

网络资源极大地提高了师生课前准备工作及学习的效率,要查找某一个知识,只要在计算机的搜索中输入相关的词句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到需要的资源,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时间。以往当我们急需某一方面的知识时,可能要去图书室查阅或者询问他人,这样费时又费力,很不方便,计算机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可立即为有问题的人提供帮助。例如:我在讲解天气系统时,需要很多素材,比如天气预报的视频资料、锋面的现实图片、台风的卫星遥感图片、“梅雨”的文本资料、学生的习题资料等等都可以从网上获得。

计算机与互联网连接,为我们提供你所想要的教学资源,如此方便快捷的操作方式,何乐而不为呢?

二、信息技术有效地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不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程度来选取自己学习的信息、选择学习的途径、确定学习的内容和数量、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

在教学中,《常见的天气系统》对于学生来说抽象难懂,每次讲到这儿,我都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又比又画,学生还是不理解锋面的运动状况及对天气的影响,甚至不理解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我就思考,通过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与方法能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并掌握呢?单纯的平面图形不会达到直观的效果,也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不能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营造动态立体的运动效果,显示锋面的运动状况。同时又可从实际出发,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由怯学到愿学再到想学,觉得学习天气系统这样的知识是一种乐趣,不再抽象难懂,而且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为此在进行《常见天气系统》的教学时,我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我们想要让学生理解知识,必须先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其实我们在地理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目的首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生动的图片、动画、视频激发学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自主投入到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

地理学科是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结合,知识涉及范围广,空间概念比较强,抽象问题比较多,因此学生学习大多感觉枯燥无味。教师通过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可以通过图片、文字、声音、视频多种信息来刺激学生的感官,集中学生注意力。因此,我们在选择多媒体时特别注意这些特点,把激发学习兴趣和知识传授结合起来,创设生动有趣的地理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

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导入新课时,为了创设情境,我选取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通过声音和图像引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带入学习状态。在学习气旋时,我选取一段我国东南沿海爆发台风灾害的视频,使学生既能看到台风能量释放的现象,又能理解其本质,这样可以极大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感觉地理学习既轻松又自然,从而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2.利用信息技术使地理知识由抽象变为具体

地理教学中的一些重点难点知识,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制成地理课件,使问题化繁为简,来解决学生难以理解的地理问题。例如:北半球气旋、反气旋的教学设计。反气旋是大气常见的运动形式,但看不见、摸不着,课本给出了其形成及天气的示意图,但学生很难较好地理解其“发生„发展„形成„天气变化”这一动态全过程,为此,在设计这一课件时将平面图与立体图相结合,充分展示了气旋、反气旋气流流动的动态全过程,通过其立体的动态的连续的图形、图像展示,学生形象生动直观地认识了气旋、反气旋,从而把握了其知识要点,突破了这一难点。学习了冷锋和暖锋以后,我立即在媒体中展示两幅冷锋和暖锋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读图,判断锋面类型,指出判断的依据及冷、暖气团的位置,再演示锋面移动过程,通过观察选定地点与锋面的相对位置,来理解锋面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含义,并通过分析得出同一地点不同情况下的天气特征。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能够将课本抽象内容直观具体地呈现出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即提高了教学效率,又锻炼了学生观察、分析、探究的能力。

3.利用信息技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当前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教师的角色应该逐渐转到引导者的层面上来。我们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地理教学课件更要突出体现这一观点。例如在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过程中,我用动画演示了低压系统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气流运动后,再让学生自己绘出高压系统的气流运动方向;以及用动画演示了北半球的气旋和反气旋的气流运动方向后,再让学生自己绘出南半球的气旋和反气旋的气流运动方向,这样的教学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地理绘图能力,又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地理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了学生主体学习意识。

第二篇:巧用信息技术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浅谈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

----《常见天气系统》的教学反思 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第九中学 谭东 422300 【摘 要】:高中地理作为一门领域广、内容多、学科思维综合能力水平要求高的学科,那么在教学中采用现今信息技术可直观动态模拟地展示地理现象,教师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地理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 整合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于理解与掌握的内容,特别是自然地理部分,许多自然地理规律和现象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环境,学生理解起来很吃力,造成理解片面,容易遗忘。因而如果我们还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只通过平面图表结合的方法,凭借学生们的空间想象思维,将其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那是非常枯燥乏味和非常困难的。因此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多媒体课件以视频图像、动画演示出来,将复杂的地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形成生动有趣的东西,激发学生兴趣,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突破重点与难点,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下面我以《常见的天气系统》的教学为例,谈一谈我将信息技术融入地理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信息技术为地理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具有丰富性、生动性、时效性的特点,地理教学一向以“图文并茂”著称,而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巨大渴求;运用网络技术采集丰富的地理教学资源,并经过精心地整合,最后运用于课堂教学,一定会使地理教学焕发出新的容颜。

网络资源极大地提高了师生课前准备工作及学习的效率,要查找某一个知识,只要在计算机的搜索中输入相关的词句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到需要的资源,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时间。以往当我们急需某一方面的知识时,可能要去图书室查阅或者询问他人,这样费时又费力,很不方便,计算机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可立即为有问题的人提供帮助。例如:我在讲解天气系统时,需要很多素材,比如天气预报的视频资料、锋面的现实图片、台风的卫星遥感图片、“梅雨”的文本资料、学生的习题资料等等都可以从网上获得。

计算机与互联网连接,为我们提供你所想要的教学资源,如此方便快捷的操作方式,何乐而不为呢?

二、信息技术有效地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不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程度来选取自己学习的信息、选择学习的途径、确定学习的内容和数量、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

在教学中,《常见的天气系统》对于学生来说抽象难懂,每次讲到这儿,我都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又比又画,学生还是不理解锋面的运动状况及对天气的影响,甚至不理解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我就思考,通过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与方法能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并掌握呢?单纯的平面图形不会达到直观的效果,也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不能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营造动态立体的运动效果,显示锋面的运动状况。同时又可从实际出发,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由怯学到愿学再到想学,觉得学习天气系统这样的知识是一种乐趣,不再抽象难懂,而且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为此在进行《常见天气系统》的教学时,我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我们想要让学生理解知识,必须先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其实我们在地理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目的首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生动的图片、动画、视频激发学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自主投入到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

地理学科是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结合,知识涉及范围广,空间概念比较强,抽象问题比较多,因此学生学习大多感觉枯燥无味。教师通过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可以通过图片、文字、声音、视频多种信息来刺激学生的感官,集中学生注意力。因此,我们在选择多媒体时特别注意这些特点,把激发学习兴趣和知识传授结合起来,创设生动有趣的地理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导入新课时,为了创设情境,我选取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通过声音和图像引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带入学习状态。在学习气旋时,我选取一段我国东南沿海爆发台风灾害的视频,使学生既能看到台风能量释放的现象,又能理解其本质,这样可以极大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感觉地理学习既轻松又自然,从而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2.利用信息技术使地理知识由抽象变为具体

地理教学中的一些重点难点知识,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制成地理课件,使问题化繁为简,来解决学生难以理解的地理问题。例如:北半球气旋、反气旋的教学设计。反气旋是大气常见的运动形式,但看不见、摸不着,课本给出了其形成及天气的示意图,但学生很难较好地理解其“发生…发展…形成…天气变化”这一动态全过程,为此,在设计这一课件时将平面图与立体图相结合,充分展示了气旋、反气旋气流流动的动态全过程,通过其立体的动态的连续的图形、图像展示,学生形象生动直观地认识了气旋、反气旋,从而把握了其知识要点,突破了这一难点。学习了冷锋和暖锋以后,我立即在媒体中展示两幅冷锋和暖锋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读图,判断锋面类型,指出判断的依据及冷、暖气团的位置,再演示锋面移动过程,通过观察选定地点与锋面的相对位置,来理解锋面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含义,并通过分析得出同一地点不同情况下的天气特征。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能够将课本抽象内容直观具体地呈现出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即提高了教学效率,又锻炼了学生观察、分析、探究的能力。

3.利用信息技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当前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教师的角色应该逐渐转到引导者的层面上来。我们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地理教学课件更要突出体现这一观点。例如在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过程中,我用动画演示了低压系统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气流运动后,再让学生自己绘出高压系统的气流运动方向;以及用动画演示了北半球的气旋和反气旋的气流运动方向后,再让学生自己绘出南半球的气旋和反气旋的气流运动方向,这样的教学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地理绘图能力,又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地理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了学生主体学习意识。此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设计和编制地理学习软件,让学生自己演示教学过程,通过人机对话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还可以根据学习需要搜集各种图片、文字信息编辑图文并茂、集趣味和知识于一体的电子报刊,开阔视野、交流经验,这样就会使每一名学生的潜能得到合理开发,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三、信息技术有助于加大课堂教学容量

多媒体教学可以迅速地把课程资源显现在学生面前,既可以大量节省教师讲课、板书的时间,又可以使教师传授更多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一些知识点多、知识量大的数学课中就可以适时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如《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课就涵盖了许多知识点:气团的概念和分类、锋面的概念和分类、冷锋和暖锋对天气的影响过程、准静止锋的成因和天气特征、低压和高压系统的概念、低压系统的水平和垂直气流方向及其影响下的天气特点、高压系统的水平和垂直气流方向及其影响下的天气特点、锋面气旋系统的天气特点等等。如果使用传统的黑板和粉笔教学,在板书、列表、绘图等方面就会花费很多课堂时间,要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必然会减少学生的思考、探究以及师生互动时间。如果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但大大缩短了上述工作的时间,还能额外地呈现给学生丰富的图片、音频、视频和随堂习题,从而加大课堂教学容量,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和的深入开展,地理教学模式必定会超越课堂的局限,未来远程式教育、开放式教育都会成为地理教学的新模式。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型人才,作为地理学科教学的教育工作者仍然需要不断地探索研究与实践。【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整合初探》 张红军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2.《让教育主题网站在变化的时代中成长》 黎加厚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3.《走进新课程》 主编 朱慕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主编 陈澄 樊杰 湖北教育出版社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初探

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初探

富县高级中学 李晓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把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各种技术手段较完美、较理想地融合到课程之中,是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在实际教学中,为了达到某种教学目的或取得某种教学效果,往往将多种教学方法、策略结合在一起,加以综合运用,如果这种运用方式趋于相对稳定,这就变成一种模式。对于地理学科而言,我们就应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所以模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结合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初步摸索信息技术课与地理教学 模式,以方便地理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成绩。

一、讲授演示型教学模式

教师在课堂上除了利用传统教学模式外,还借助计算机多媒体进行讲授和演示课程内容,是目前我们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它的基本要求为:备课时,教师研究教学内容,利用现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者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结合教学内容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和多媒体课件;也可直接从网上或者地理课程资源库中下载合适的课件。课堂上,教师利用备课制作的课件创造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演示课件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

例如,学习《地球的运动的地理意义》时,为学生创设这样一种情境:伴随着动听的音乐,一颗蓝色的星球由远及近向我们“走”’来,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目光。随着一幅幅动画的展开,地轴倾斜的方向和角度、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使长短的变化,这些教学中的难点内容,无需教师费口舌,就都非常清楚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诸如地震火山的发生、褶皱断层的形成、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等等教学难点。利用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突破。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想像、记忆、思维等能力。这种模式的教学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适合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性的地理知识,如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天气系统﹑气候的类型﹑地壳运动等;通过课件演示,再与讲授相结合,再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规律,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二、探究型教学模式

课前教师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给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任务驱动下学生们相互协作,收集信息、交流讨论、总结归纳,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它的基本要求为:备课时,首先教师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或网页;然后教师向学生呈现教学资源并提出任务,让学生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自主探究,也可团结协作;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而教师从主机上观察(或课堂巡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如通过观察学生展示在电脑屏幕上的画面及声音,也可以对指定组或全班学生的预习内容进行轮流观察﹑发现问题﹑及时辅导;再利用计算机进行及时反馈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进行观察和辅导;,对完成任务的情况应及时纠正和肯定,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总结教学任务。

这种形式的教学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情感态度,适合于主题性的地理知识教学,如宇宙中的地球、大气环境保护、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城市化特点、商业网点的分布、土地利用类型等。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有很大作用。

三小组合作型教学模式

学生利用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针对某一学习内容彼此合作,以达到学习、掌握该教学内容的过程。它的基本要求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5人以上)利用网络资源收集相关信息,并制作成演示文稿,在课上分小组汇报、讨论。它适用于探究任务比较大,信息容量较大的内容。学生可以在课下上网查找资料,也可以在网络教室中进行教学,汇报时用一台计算机和大屏幕。在教学中,教师布置的探究任务不要过大,应以围绕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主;教师要提醒学生网络操作的注意事项,要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和有效合作。

如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师生共同拟出学习提纲,分小组选择专题。小组内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本专题的信息查找、资料整理,最后制成PowerPoint幻灯片,派代表上台交流本组的研究成果。此举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在网上查找收集图片、文字资料、音乐,极大的丰富了教材内容。通过个体读、看、听、说、做,通过群体讨论、交流,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效果,而且不同的认知水平、不同的观点、视野在此碰撞,会擦出智慧的火花,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学模式的选择,应视教学内容、学生水平而定。一般来说,对教材有一定难度、而学生的认知水平又难以达到其它模式学习要求的情况时,一般多采用讲授演示型模式。对学生能够通过自学和协作学习获得知识的,多采用探索发现型模式和小组协作型模式。为深化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环境观、人口观、资源观、价值观,还可能采用讨论型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和的深入开展,地理教学模式必定会超越课堂的局限,未来远程式教育、开放式教育都会成为地理教学的新模式。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型人才,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以确保地理教学的不断升华。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

避免高科技下的“满堂灌”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教化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把电教化教学嵌入到正常的教学活动中去,需要我们深刻领悟以学生为主体的中心思想。新课程标准倡导全人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标倡导主动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和地理实践能力培养,关注过程的体验性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新的课标下要求我们要切实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让电教化教学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提高我们教学效率,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避免把电教化教学做成一堂华丽的“满堂灌”

关键词:多媒体,引导,建模

电教化教学有着独特的优势,一是它可以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这对中学生的思维的培养和拓展有着十分积极地作用特别是地理教学中的“地球的运动”这种需要空间思维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一个简单的动画可以使很抽象的内容形象具体,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复杂的空间模型,这样,直观形象与联想、想象相结合,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课程中所创造的逻辑意境,迅速而正确地把握知识点的内涵,对学生的理解帮助巨大。

二是电教化教学可以使课堂的内容更充实有趣,教学效率得到提高。电教化对学生建立积极地学习心态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非常大的帮助。传统的课堂是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很多教学设想不能完全的呈现出来,如果课堂上再缺乏表演力,往往使得课堂很沉闷。学的听课积极性大大下降,很多学生会注意力不集中,课堂效率大打折扣。如果我们可借助多媒体教学,就可以随心所欲的驾驭一堂课,把我们构思完美的呈现给学生,使课程了过程的转换更加灵活易于掌控,课堂内容的表现力通过我们精心设计得到了极大地加强,课堂内容会因为一张图片或一个动画而变的生动活泼。同时还可以节省出板书的时间让学生讨 论,思考「1」。把学生从压抑的灌输中解脱出来。把课堂的主体让给学生。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虽然多媒体教学有着这样那样的好处,可是我们在实际运用多媒体教学中依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过度的依赖电教化教学建模,电教化建模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们建立空间想象能力,提高他们自己建立模型的能力,可是有的时候我们把建模当成了一种主要的手段,不断地通过多媒体模型,一味的演示,对学生的想象力不很相信,反而抹杀了学生们自我锻炼空间思维与提升建模能力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能力会大大的降低,空间想象也只是局限在我们建立的几个简单的模型上面,本应丰富多彩的思维变得千篇一律,想这恰恰是我们最不想要的结果。

二是过度注重形式忽略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一堂课如果缺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剥夺学生自我表达的课堂,不管有多华丽的外包装,都改变不了“满堂灌”的事实。教育的核心价值是教会学生学习,思考。学会一种终生学习的能力,不应该是为了解决几个知识点,考个高分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改革,都不应该背离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这条主线。我国伟大的思想巨著《论语》它是以语录的形式向我们呈现的,其中的很多对话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鱼与水的关系。学生的疑问启发了老师的灵感,老师的回答启发了学生的心智,这是一种教学相长的过程,一堂好课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离不开思想的碰撞,只有经过思想的碰撞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我们的课堂声、光、电,搞的很是精彩,学生看的也很过瘾,如果我们没有把它作为引导学生思考的手段,把灌输知识换成高科技的形「1」式,这样的课堂我们宁可不要。

三是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节奏过快带来的低效。由于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准备了大量的知识和课外相关内容,授课时又过分的追求教学效率,弊端也就很快的显现出来,由于多媒体的转换比较快,很多知识点在没有任何铺垫的前提下直接展示给学生,要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里消化,学生根本没有反应的时间,由于学生没有思考时间,也就根本无法跟上教师的授课思维节奏,也就更无法让学生做好完整的课堂笔记,失去了课后复习的课堂笔记,也就无法系统地进行课后复习「3」。因此导致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把握不好整个课堂的节奏,忽快忽慢,忽左忽右,幻灯片已经打过去了而内容还没讲完或是内容已经讲完了 2 而幻灯片还没打出或是幻灯片放个不停可老师的讲解却是跟不上幻灯片变换的节奏。

因此我们在实施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避免形式主义。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始终反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凡是背离教学内部内容的,不根据教学的主体。只是把教学的内容排练成“供人观摩”“专门排练的集合”常常带有一种表演的性质,实际上还是让孩子们机械的熟背和重复那些看似华丽的词「2」句。这样的课堂形式对学习效率的提高没有任何帮助。我们只有深入到教材里面,把教材的核心内容提炼出来,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让课件彻底为内容服务,为学生服务。

二是课堂的设计要符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切记生搬硬套。很多教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仅仅从网上下载几个,简单的组合一下。自己的思路完全跟着别人走,自己擅长的风格往往无法很好的融合到课件里。给自己的感觉是肚里憋了很多东西没有拿出来。给学生的感觉是陌生的,和老师的一贯风格不相符。这样课堂效率是大打折扣的。这种认识过分依赖媒体教学,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之间课堂上的情感交流,削弱了教师的授课艺术和临场发挥能力,不符合学生的的认知规律。最终还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搞得顾此失彼,反面降低了课堂效率。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只有把现代教育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教师教学个人教学风格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一个整合,一个恰倒好处,才能真正把一堂课上好。因此,课堂的设计应该是我们自己独立的设计好课件的框架,哪里设疑、哪里解答、哪里有“包袱”。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会上的得心应手。才不会最后流于一种知识的灌输。

三是多媒体与最好板书相结合。多媒体使用最大的弊端就是知识点转化太快,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维,不能很好的做课堂笔记,如果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模式,就可以很好的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将重要的知识点写在在黑板上,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内进行记录和思考,避免了知识在脑中一闪而过的现象,这样才能是重点得到突出,在学生的脑海中得到强化,避免一种学生拼命地追赶教师进度的情况,避免学生产生心理、视觉疲劳。利用板书的时间让学生的到一定的休息和整理,会大大的提高我们课堂的效率。

总之,我们的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核心,以启发学生为目的。不要盲目的追求外在的形式,避免重蹈“满堂灌”的覆辙。

参考文献:「1」《教育与现代化》

「2」《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3」《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反思》

第五篇:浅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

摘 要:充分掌握并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是通过这种使用信息技术这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动学生主动学习,高质量地实现学科教学目标。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能够促动教育观点、教育理论、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结构等各因素的深刻的变化。21 世纪教育是终身教育,构建以学生为认知主体教学模式是学生打好终身学习基础的战略要求,是现代教育技术参与教学实践的必然要求。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对于教育来说,其技术和手段呈跳跃性发展和更新。作为教师,应充分掌握并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是通过这种使用信息技术这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动学生主动学习,高质量地实现学科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水平;培养学生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真实问题的水平;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发布和交流信息的水平。那么,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普及与应用,将如何适合新的课程改革,如何显现其优越性并充分发挥作用呢? 一、对信息技术的理解 1)信息技术教育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领域。理论领域指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科学,是现代教育学研究的一个新分支,又具有课程教学论的一些特征,具体包括概念体系、理论框架,原理、命题、模式、方法论等研究内容。实践领域指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教学活动,一种工作实践,一项教育现代化事业,具体包括信息技术的软硬件资源建设、课程教材的设计开发、师资培训、教学中各种信息技术的综合使用、学习指导、评价与管理等。

2)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这里,“利用信息技术”仅仅一种手段和工具,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以适合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标准的要求。

信息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实行识别、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水平与情操(意)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素质。为此,我们应明确信息技术教育的指导思想:不但仅为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而展开信息技术教育,而是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提升学

生的信息素质。换句话说,信息技术教育不等于软硬件知识学习。而是要使学生通过掌握包括计算机、网络在内的各种信息工具的综合使用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处理、创新的水平,为适合信息社会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3)信息技术教育的范畴包括学习信息技术和利用信息技术促动学习两个方面。这里明确指出了展开信息技术教育的两种教学形式(专门课程式与学科渗透式)。我们不但要开设专门的《信息技术》课程,重点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与网络等现代信息工具的知识和水平;而且要在所有课程的教学中,使用各种传统的与现代的信息工具促动了学生的学习,要渗透信息技术教育思想,培养学生对各种学科信息的综合处理与创新水平。

二、信息技术的利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水平。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整合的过程,是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改革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这是学生动手实践和创造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实行知识灌输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这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的重要途径。我们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个体的主动建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从自己的认知基础出发,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数学的。从这个意义看,数学是无法灌输的,是难以讲授的,只能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学好数学。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考虑每个学生的发展。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考虑到效率问题、应考的问题,往往就采用“总结规律式”的方法,这提升了学生的应试水平,但数学教学中最精彩的部分,并没有教授给学生,学生并没有领会到“怎样解题”的真谛,也没有享受到解题的乐趣,在信息技术引入数学教学时,学生就由原来的“听”数学,变成了“做”数学。例如在上“圆柱的表面积”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把一个圆柱展开,让学生充分了解圆柱表面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有些学生不知从哪里下手,我就结合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显示,充分把这个过程显示出来。圆柱的表面是由长方形和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圆组成的。但是有些学生得到的不是长方形而是一个平形四边形,我又用课件显示这是因为在剪开时不是沿高剪开的,而是沿着一条斜线剪开的。接着我用信息技术的特殊功能,把这些图形又还原成圆柱,使学生清楚的看到这些展开图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此外我有动

画显示了无盖或无底时的表面积,即少算一个圆或两个圆的面积。这些效果传统教学是无法实现的,也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科整合的优越性。

三、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实现研究性学习模式。

研究性学习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是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物理学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的,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生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模式是网络时代的产物,是一种在构建主义理论指导下,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是由教师创设的问题、提出任务,学生利用教师提升的资源导向,经小组分工、协作探讨来实行自主性研究学习,是一种学生自我设计、自我探究、自我建构知识意义的学习过程。其环节是:情境创设——问题(任务)导向——信息查寻——探索思维——意义建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把教学过程设计为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实行创造思维的过程,以提升学生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水平,培养他们创造性的品质。在这个层面上它是完成整合教学双重目标的最基本的方式。基于整合思想的这个模式,要求在具体学科教学法中设置学习任务,并将学习任务设置为相对应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以小组分工的形式获取信息、解决具体问题,达到个别性学习与协作研究性学习的和谐统一。所以说研究性学习模式正是这种学习方法的体现。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传统教学是让学生折、比、量、剪圆形纸片的方法推导出圆周率,因为操作上的不科学,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采用网络多媒体软件让学生上机操作,根据直径与周长的数据中支寻找规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设计如下:(1)在屏幕上出示一个标直径长度的圆,围成圆的曲线能够展开,并能用电子尺测量其长度,还有一个供学生记录操作数据的统计表;(2)学生拖动圆的直径一端,能够让其长度增长或缩短,圆的周长也同时增大或缩小,围成圆的曲线同样能够展开,并能测量出长度;(3)当学生操作遇到困难时,能够向电脑求助,电脑能够引导学生操作,另外设置了一个计算器,便于学生计算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学生通过多次操作,观察记录的数据,利用计算器每一次操作的结果发现,在同一个圆里,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 3.14……倍,顺利得出圆周率。

四..改进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发挥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提倡和分析教学的全过程,强调“学”的特点和规律,将课堂教学中教育的中心地位转向指导学生实行自主学习为主。所以,教师要选择和准备各种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获得与学习相关的信息,完成学习活动。从而

提升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使用,打破了教育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束缚,使教育竞争摆脱地域的限制。比如: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资源库或局域网中,教师和学生可自由地讨论问题。与传统课堂不同的是每个学生每个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录入自己的看法,增加了学生参与的范围和深度,教师能够在全体学生中选择一些学生的观点,“广播”给全体学生,引发进一步深入讨论。学生能够在自己方便的时间,合适的地方,根据自己所需要的软件,实行学习。而这些软件是教师和设计人员按照学习者的不同要求设计的具有交互功能的软件。这是时,不论这个学生基础怎样,他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在网上或库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进度的内容,形成一种开放式的学习,补充课堂教学之不足。作为教育者有必要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上做到推陈出新,为学生创设更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1、建构科学学习的理念,基于当今中小学课堂教学教改现状,确立多媒体课件优化学生科学学习的新构想。

2、更新教学理念,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再现生场景,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让课堂回归生活。

3、确立主体思想,注重学生学习兴趣、情感、态度和个性差异,巧妙使用多媒体技术,建构自主探究的自主学习模式,即①创设情景,再现生活;②主动参与,提出问题;③操作感知,自主学习;④展示过程,突破难点;⑤信息组合,回归生活;⑥全面评价,发展创新。

4、探索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制作原理,研究设计和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思想和方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实际,开发设计大量教学多媒体课件,并配合使用教育网络,增大学生选择信息、处理信息的途径。

参考文献:《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下载浅谈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深入课堂,使我们的课堂发生了变革。信息技术虽然没有改变物理课程的内容和结构,但却改变了课堂结构,使传统教学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利用信息技术......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精选5篇)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 摘要:在所有课程当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应该算是最灵活多样的了。作为一名21世纪的信息技术教师,生活在网络时代的我们,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如何在教......

    地理课堂教学初探

    地理课自主探究教学法初探 孝义四中地理组 在整个教育大形势的推动下,在周校长的积极宣传下,在年级组强力督促下,在地理组全体成员的大力支持下以及同学们的努力配合下,高二地理......

    地理课堂教学案例与反思

    地理课堂教学案例与反思 蒋瑞娟 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社会对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二期课改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学生学......

    多媒体技术与地理课堂教学

    多媒体技术与地理课堂教学 姓名:侯 兆 辉 王洪静单位:山东省平原县第五中学 邮编: 253100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houzhaohui10@163.com 多媒体技术与地理课堂教......

    浅析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浅析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信息技术课程也从单一学科知识的学习转向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那......

    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计算机正日益广泛地应用在世界的各个领域。正因为如此,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学习,令我豁然开朗,受益匪浅。从精彩的讲座中,使我深入解了什么是微课堂以及微视频的制作,进一步更新了我的教育教学观念。下面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