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课《湖心亭看雪》主题探究设计新人教版-精

时间:2019-05-12 17:04: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课《湖心亭看雪》主题探究设计新人教版-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课《湖心亭看雪》主题探究设计新人教版-精》。

第一篇:八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课《湖心亭看雪》主题探究设计新人教版-精

——《湖心亭看雪》

文本分析: 视角最重要——

情思涌动的写作状态,就是一个人很自我的状态。最是特别。我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才能发现别人眼里不能发现的东西。这才会冲动,才能创作,才有创造。

很多时候,我们要让灵魂复位,要让自我从现实中游离。而能保持这种状态,随时记录,就地思考,绝对是件了不起的事。可以这样说,记录承天寺夜游的苏轼,几乎就是夜游现场的苏轼。但不可否认的是,自我世界是个动态的概念。此时之我,常非彼时之我。当下之我,常非当时之我。

很多时候,回到事件最初发生的情境中去,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心,要跟着各种感官的记忆慢慢沉淀,慢慢识别。不断重历重温。就这样,我们的心神常穿游于自我和现实之间、当下和当时之间。当下和当时的差异,就是新我旧我的差异。差异引发能量的流转。就这样,故事成了与自我对话的载体,写作成了生命成长的平台。任何作品,多多少少,都着染了当下之我的主观印迹、主体色彩。

一般来说,越陈久的往事,新我旧我的体验就越不相同,情感能量的释放就越是强烈(比如“怅惘”、“遗憾”),对话就越是激烈。而当下之我的强势介入,又往往造成作品的双重视角。《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鲁迅散文,便是如此。“入境”的同时,不断“出境”。潜意识里,不断用今天的眼光,关怀旧事,关照曾经的自我世界。也正因如此,《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的并不是我的童年,而是童年的我,童年的我的世界;离开了“我”,所有的往事与故人,都变得毫无意义。

《湖心亭看雪》的道理相同。然而,它却走到了一个极致!

作者完全是在用现在的魂魄,去游历西湖,去走昨日走过的路。双重视角非但没有出现,而且把当日之我压制到几可忽略不计。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自然是惊人的!原本的回忆成了实在的重回。探究过程:

一、痴中见疑:

1、从“拥”字说起——

“拥毳衣炉火”的“拥”,注释里是“穿”; 能否从字的本意出发,给出更合适的解释? ——围裹。由此可见,天有多冷!

这么冷的冬夜独往湖心亭看雪,难怪舟子说他—— “痴”。(何况“余住西湖”,看雪的机会多得是!)

2、“痴”的意思是—— 你同意舟子的说法吗? ——聊聊张岱印象。

3、研读:

但是,对于张岱—— 文中人评价也不相同: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①、结合语境,读出“更”的意味。——相当于“还”。加强语气: 出乎意料。意义更近于“竟然”。

②、出乎舟子意料、让他颇为不解的,是什么? ——“痴似”。“痴似”的意思是?

③、即是说——

在他看来,亭中人与张岱一般无

二、没啥分别; 但,真是这样么——

(思考、讨论、发言)设计说明:

这是在探究主旨,但也是在探问学情; 所以下面的引导,最好还是见缝插针。

引导: 引导1——

“大喜”的意思是?为何“大喜”?

(让学生再读亭中人的话,惊疑之外,加入欣喜的感觉)——以为同道中人,至少性情中人;相遇是缘。

引导2——

面对如此力邀,张岱欣然接受了吗? 何以见得? ——不接受。A、拉余同饮

居然还要“拉”,可见不情愿; 如果我不喝,他们还要——劝!为了不被“劝”,我只有—— B、强饮三大白而别 是不能喝而强行地喝? 是不想喝而勉强地喝? 不喝而喝“三大白”,可见—— 不是不能喝,而是不想喝; 只是盛情难却„„ 但是喝完即走。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闲话别时说,可见,席间本未谈。

小结:

张岱似乎急急想走。

他与亭中人的差别,何止一点点!你看——

显见的差异舟子都没发现,太不了解张岱!舟子不在张岱的世界里。两人同船不同心。难怪张岱说“独往”。难怪舟子说他“痴”。而且,还要“喃喃”地说——

引导3——

“喃喃”的意思是?为何“喃喃”?

(让学生揣摩舟子看着张岱远去,暗笑暗想暗叹的情状)——几多笑讽、几多疑惑、几多感叹!“喃喃”声里,有舟子的情感、态度。

引导4——

看着他离去的背影—— 金陵客又有怎样的疑问? 这个疑问定与舟子不同。此人—— A、为何要独往? B、为何往湖中? C、为何不久留?(试说理解)

引导5——

其实,疑惑一开始就有了;

亭中人的惊疑,疑在何处?

(建议让学生反复读亭中人的话;“湖中”二字加重音再读)小结:

作者有意用“舟中人”和“亭中人”,你不觉得,这个差别实在太大了吗? 由此可见,舟子与亭中人各有惊疑: 舟子疑在“痴似”二字:

张岱的痴不是新闻,亭中人痴似才是新闻——你们太相似; 亭中人惊在“湖中”二字:

张岱湖中逗留的行为,远超亭中人的想象——你我尚有别;

二、景中解痴: 张岱一个人久居湖中,他到底发现了什么呢? 答案在写景的文字中: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主问题:

——张岱到底发现了什么呢?

教学过程:

1、学生试说。

2、读法指导。

3、问题聚焦:

什么叫发现?发现,就是他知道而别人所不知道的。所以让我们感到困惑的地方,往往就是作者的发现。我们有没有疑问呢?从预习时提出的两个问题入手。(第一问难解,可暂放;第二问的解决却与此相关)

预习之疑1: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有同学问,为什么是“两三粒”,“舟中人”又是谁? 显然这个学生尚未细读。但恰可引申出这两个问题: 为何用“粒”形容人?(高远处看人!)怎能用“粒”形容己!(高远处看己?)

预习之疑2:

“天与云与山与水”——

有同学预习时就懵了,不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尤其不懂“与”的意义。不解正是由它带来的。显然他理解能力尚弱,但恰可引申出以下问题: ——字字认得,怎么反被搞糊涂了?(句式特别)——作者为何连用了三个“与”字?(边界不清)——既然难辨认,为何知天云山水?(相对位置)——由此,怎么解释“上下”更好?(自上而下)

——上下一色,追想“一”字本意?(单一纯粹、混沌未开、永久恒定、无休无止)说明:

也可辅之以字形结构上的解读——

笔画的首尾相同,无论多少个“一”相加,还是“一”; 无限、无穷的大,直至永远的“一”,就是张岱的世界。(以“一”饰“白”,“一”就是“白”的特点)

4、重回首问: 一个人——

怎能用“粒”形容己!怎能从高远处看自己?(期待中的观点: 单一纯粹造就了浑然一体; 浑然一体造就了阔大无边。

而这个阔大无边的整体中,包括了我,我无处不在,所以才能从高远处看我)

我之解读:

天与云与山与水与你与我。天地之间,已经浑然一体。而我,即在这个整体之中。分不清你我。分不出彼此。庄严的静穆里我已不是我—— 我就是自然,自然就是我。我就是天地,天地就是我。我是就宇宙,宇宙就是我。我是就苍生,苍生就是我。我的怀抱里,有一道长堤,我的怀抱里,有一点湖心亭,我的怀抱里,有一叶扁舟; 我的怀抱里,有“我”!常人从自己的角度看宇宙,张岱从宇宙的角度看自己。感到了宇宙的辽阔与永恒。才发现自身的短促与渺小。——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

我们才会重新认识自我、思考人生„„ 独往湖心亭看雪的原因,正在于此—— 板书: 能够忘记得失!能不忘记得失?

三、痴中见心: 引用资料——

张岱(1597年~1679年)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明末清初散文家,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披发入山”著书以终。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重读首段,尤其是写景的文字。说说自己读出的新感觉新想法。

小结:

然而“崇祯五年”,却是1632年,明朝尚在; 看到这个“绝”、“独”,看到那些写景的文字,联想到作者的身世遭遇,我们会不会触电般惊醒:

这个张岱未必就是1632年的那个张岱,这个故事未必就是当年那个原封不动的故事。1644年明亡后的张岱,来到了1632年那个时刻; 来到了那个寒冷的冬夜,来到了那个苍茫的湖面,来到湖心„„为什么呢„„

(湖心是前世也是今生,是他的疗伤地)

后记:

与纯写景的文字不同——

既写景又叙事,读来尤觉随意自然。

像极了《记承天寺夜游》。课后可让学生比较一下: 故事内容上的同与不同。文章写法上的同与不同。此文的文末虽然是叙事,但同样揭示了文章主旨。

其实两课的上法也相同,都是通过对末段的分析,反观它前面写景的文字。

第二篇: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教案

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4)背诵课文。2.过程与方法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3.情感与价值观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重点、难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2.熟读背诵课文。

3.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教法、学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课时安排】

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 10 作者及背景简介;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引导学生把握“白描”这一描写手段,赏析作者的语言风格;分析作品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在写作中学习借鉴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背诵课文。

一、导语设计

冬季中最温暖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啊,下雪,真好!

多媒体显示“西湖雪景”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张岱: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教师提示以下字音:

更(gēng)定 毳(cuì)衣 雾凇(sōng)沆砀(hàng dàng)一芥(jiè)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明崇祯五年十二月,我正住在西湖边。连续下了三天大雪,西湖中人、鸟、声音都没有了。这一天,晚上八点了,我划一条小船,抱着细毛皮衣和火炉,独自往湖心亭看雪。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 10 全是白色的。湖上映出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叶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

来到湖心亭,看见还有两个人铺着毡子,面对面坐着,一个小书童在温酒,酒烧开了。(他们)见到我,喜出望外,说:“湖中怎么可能还有这种人?” 拽着我一起喝酒。我勉强喝下三大杯就告辞。问他们的姓名,他们说是金陵人,现客住这里。

下船时,船夫嘟嘟哝哝地说:“别说相公痴,还有比我们这位相公更痴的人呢。”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3)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余拿一小船(撑、划)客此(动词,客居)(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试背课文。

四、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1.多媒体显示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选一位同学翻译,学生明确: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2.学生齐读该段文字,想像画面。教师可用多媒体显示课本中的配套插图,帮助学生再现形象。

3.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像中的西湖雪景,体味白描手法的运用。教师提示: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什么是白描呢? 多媒体显示: / 10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教师讲解: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4.师生共同回顾本单元的写景段落,找出使用白描技法的文句。学生明确:《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大水猛涨,江水汪洋。而其他大部分的文字,如《三峡》中三峡春冬秋景的描绘、《答谢中书书》对四季常景和一日变景的描绘、《记承天寺夜游》中对庭院月夜小景的描写、《观潮》中四幅画面的描写等都用的是渲染烘托的手法。

5.多媒体显示白描手法用于写人的范例,要求学生学习运用这种方法。多媒体显示: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唐弢《琐忆》中的鲁迅先生

选两位同学运用白描的手法说说自己的同桌,其余同学评点。6.学生背诵西湖雪景的文字,总结作者的语言特色。学生明确:简练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第二课时 / 10

五、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 1.学生齐背课文。

2.雪后西湖人鸟声“俱绝”而作者“独往”反映出作者什么“情怀”?(超凡脱俗 孤芳自赏)(媒体明确)

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痴”表现在何处?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透不过气来,于是,只有在大自然中来舒展自己。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寄情于山水,在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依托。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凌寒独立是其人格。

比较阅读: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提问: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记叙了湖心亭巧遇一事。

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 10 中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

3.学生齐背课文。

六、课堂练习

提问: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学生共同回忆《江雪》,背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七、课堂小结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学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意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2.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第三课时

活动与探究 / 10

一、写作活动设计

1.学习运用白描手法,写一个人或叙一件事,力求简洁、传神。2.学习运用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相融的写法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

3.写一段文字描写雪景,可以运用白描、渲染、烘托等手法中的一种或几种。

二、关于举办读书交流会的设想

课外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了解有关西湖的文化,召开一次以“文人眼中的西湖”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关于组织一次诗文朗诵比赛的设想 四、六单元第一次将文言文合编,背诵量极大,为促进学生背诵,可以组织一次诗文背诵比赛,以五、六单元学过的13篇诗文为抽查对象,学生抽签选题,比赛背诵。

五、开放探究

阅读张岱《西湖七月半》,了解感受明末杭州一带士庶僧俗七月十五之夜赏月游湖的风俗,理解文章精到而简洁的议论,细致生动的描述。

西湖七月半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还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呜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 10 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共饮。此时月色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huǐ)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抗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茶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作者:张岱

提示:本文写西湖七月半看月的风俗,它很鲜明地表现了作者鄙视那些达官贵人豪富无赖和追求风雅生活的思想感情。作者用高度概括的文笔把成千上万的游客归纳为五类逐一评品。第一类是达官显贵,第二类是名娃闺秀,第三类是名妓闲僧,第四类是一些市井无赖、浪荡公子,第五类是一些鄙弃世俗、厌恶繁华的高洁之士。这五类人归纳起来只有两类:真心赏月之人和借赏月之名追欢寻笑或沽名钓誉之徒。作者将前者引为同类,对后者加以嘲讽鄙弃。第二段写游湖的热闹情景,以传神之笔极写一时之盛。第三段写真正懂得看月和领略湖光山色的,只有作者和一些风雅之士,西湖七月半的湖山之美也到此刻才显露出来:“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寥寥几笔,就把山川风物描绘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关键语句翻译如下:

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 10 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译文:因此二更以前,人声和音乐声,像沸腾,像摇撼,像发梦魇,像呓语,闹得别的什么都听不见,不好讲话,人们变得像聋子,如哑巴。大船小船一齐靠岸,别的什么都看不见,只见篙打着篙,船撞着船,肩摩肩,面看面罢了。

此时月色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

译文:这时月亮像新磨的镜子,山也重新整妆,湖也重新洗面,山水都重新显出明净洁白的颜色。

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译文:月色苍凉,东方将晓,客才散去。我们把船放开,酣睡在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扑人,清静的梦境使人感到非常恬适。

教学后记

学生能背诵课文,并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但拓展部分生僻字较多,理解不深透,难度设计有点大了。

附:板书设计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 地点:西湖

天气: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

湖心亭看雪 独往湖心亭

一幅山水模糊的湖山夜雪图 / 10

湖心亭奇遇 / 10

第三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执教人:孙秀洁

教学目标

1、熟读美读课文,理解“绝、拿、强、更、痴”等字。

2、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3、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教学重点

1、雪后奇景的赏析

2、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歌曲《梦西湖》。观毕。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古往今来,杭州的西湖美景,令天下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描写西湖的诗句啊?

宋代诗人苏轼曾诗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可见西湖的美丽。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只言山色秋萧瑟,绣出西湖三四峰。”

可是西湖当地人却说:“晴天的西湖不如雨天的西湖,雨天的西湖又不如雪天的西湖。”银妆素裹的西湖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随明末清初文人张岱一起到湖心亭去看雪。

师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介绍湖心亭(一生朗读)

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

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二、学习目标(齐读)

1、积累实词和虚词;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3、学习白描的写作手法

这节课,我们主要的学习活动就是朗读、品析。朗读美文,品西湖雪景,析作者情,熟读成诵。

三、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1、现在让我们沸沸扬扬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恰当停顿。遇到不会读的字词,借助课下注释自行解决。

交流:

在朗读中,你注意到这些字词的读音了吗? 停顿。

全班齐读课文。

2、第二次朗读,要求读懂字意,读通语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义。

标出不明白的地方。

全班交流疑惑的内容。全班交流三个重点句子。

四、品析雪景

齐读,画出作者张岱在湖心亭看到的雪景。

同学们,现代散文家黄裳评价说:“描写西湖风景的人也可谓多矣,可是谁又曾用精炼至极的笔墨如此凸现地勾画出山水的精英?”细读这句,你认为哪些词语最富表现力?最传神?请静静的品味写景的精妙,感受作者的情怀。

和同桌交流一下。预设: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这四个“与”并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造就了天地苍茫磅礴浩渺的大场景。连用三个“与”字,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动了起来,有了一种动态的融合美,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动了起来。

两个“一”字意思相同吗?有什么妙处?“一”是最小的数字,也是最大的数字。这两句一整体一局部,对照鲜明。

量词置换成“”例如:一眉新月一钩残月一叶扁舟一线希望一缕花香 “一痕”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一点”显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珑;“一芥”让人耳目一新;“粒”字更让人眼前一亮。这些夸张之语显得贴切自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由“痕”到“点”到“芥”到“粒”,量词一个小似一个,给人一种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而已”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这苍茫的夜景折射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时,你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一滴水之于浩瀚的大海,一粒星之于深邃的天空,你会体悟到:宇宙何其阔大,人生何其短暂!“天人合一”

白描手法:白描也叫素描,原来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简炼的墨线勾描人物和各种景象特征,突出其神韵。请看我们的课文插图,即是白描。运用到文章描写上,就是抓事物特征,用寥寥数笔传神再现,"有真意,去粉饰,”相当于“淡妆”。对照这幅插图,再一起背诵这宁静清绝寄托作者感慨的景观。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

我们来做几个练习。迁移训练,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才是“淡妆”(白描),并说说白描的作用。如: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白描)

评述: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对九个景物进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图》。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它们给人的情绪是萧索暗淡的。此时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思乡思家的情绪就很自然地从心底弥漫开来。抬头望望远处漫漫古道,听听耳边呼啸秋风,看看跨下长途跋涉的瘦马,啥感觉?只能断肠!仅28字就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这就是白描。

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③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自清《背影》)——白描

评述:朱自清仅用“攀”、“缩”、“微倾”这三个极凝练的动词逼真形象地(写出父亲攀爬月台时的努力,真实地再现父亲的背影,我们的眼前似乎就出现了那令人终生难忘的感人背影,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将永远定格在读者心中。没有一处过多的形容、修饰、陪衬之类的语言,只是白描,只是写实,乍读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讷,细细品味,却情真意浓,蕴藏着一股深情。这就是白描的力量。④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周密《观潮》)

五、赏读雅趣

同学们,刚才我们跟随作者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我们感受到了白描手法寥寥数笔表现神韵的神奇魅力,现在让我们把目光由景转向人,默读课文,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概括张岱形象。

解答:“痴”

教师追问:这是谁对张岱的评价啊?痴一共有四个意识,大家觉得舟子理解的痴是什么意思?

1.傻,无知:~人说梦。~钝。~愚。白~。

2.精神失常,疯癫:发~。~癫。3.入迷,极度迷恋:~心。~情。

4.谦辞,白白地:~长(zhǎng)(说自己白白地比对方大若干岁)。“痴”,是疯癫。这种疯癫,张岱的“痴”体现在哪里?用原文句子回答。

(一)行“痴”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哪里能看出“痴”,具体分析一下。

不寻常的环境:大

写雪的来势之猛、持续时间之长。绝

从听觉的角度写出湖山封冻,人与鸟俱噤声不出,“绝”字传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不寻常的时间:“更定”即晚上八点左右

不寻常的举止:“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之间是否矛盾?细读这里,我们发现它与结尾的舟子前后不统一。虽有舟子同行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三)事“痴”

张岱到了湖心亭之后,这天寒地冻万籁俱寂之中却出现了一点温暖和亮色,因为湖心亭上居然还有另外两个痴人!见到张岱,这两个痴人很是激动啊,来,把他们的激动朗读出来。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辅导学生反复朗读“大喜曰”一句)我听出了欣喜和自豪啊。“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有什么言外之意。以这样的句式说“湖中居然有此

人”?或者用现代汉语说也可以,用“我们都是

人”的句式。

生:湖中居然有此雅兴之人!生:我们都是有高雅情趣的人!生:湖中居然有此豪情之人!生:湖中居然有此志同道合之人!生:湖中居然有此超凡脱俗之人!

同学们啊,同学们说的真好,他们就是这样超凡脱俗,有雅情雅致的人。现在再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痴”,我们是不是比舟子理解的更深刻呢?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六、思维火花

有人说,他们是志趣相同的知音。有人说他们只是道同志不同的过客。你的观点呢?细读文章,结合词语分析。小组内讨论,等会亮出观点,畅所欲言。

观点:“知音”——“喜”“强饮”“客”

“不是知音”——“拉”“强饮”“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见余,大喜”,写出雪中相逢、巧遇知己的惊喜。“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感叹表现了他们相互之间的赏识,有一种人生难得一知音的感慨。“吾道不孤”!欣喜之余,“拉余同饮”。“强饮三大白”的“强饮”,是说本不能饮,但在此时、对此景、逢此人,不得不饮。为了不辜负自然的美景,为了不辜负知己的盛情,勉力而为,痛饮三大杯。金陵客赏雪,是二人结伴同行,而且还带上了好酒,谈诗论文的同时,何等洒脱快乐、旷达豪放!足见此二人胸襟开阔、心情开朗,与其说是来赏雪,不如说是来享受自然,享受生活,享受那种无拘无碍的君子之交。意外地见到“我”这个不速之客,他们是“大喜”、强邀,热情爽朗,坦荡真诚。他们对“我”一见如故,完全接纳,是一种很容易与人沟通的性格类型。相形之下,张岱虽然表现出了一种值得称道的风雅不俗的情怀,但也流露出了他的清高自傲、我行我素,缺少一点海纳百川的胸怀。

张潮,他曾经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因阅历之浅深,所得之浅深耳”。《湖心亭看雪》一定还有很多滋味,同学们可以慢慢体会,让我们深情朗读全文,同学们回忆我们的学习目标掌握了吗?。

拓展迁移:

同学们,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大自然中去深呼吸,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和心智的独立。因为凝寒独立是其人格,所以苍茫天地就成为了他们必然的心灵归宿。同学们,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这样的痴人和痴文都很多啊。你们还能想起吗?

最后让我们来读一下蒲松龄的一句话,让我们师生共勉: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新)

《湖心亭看雪》

设计:贵溪市实验中学 游艳芳

1.教材分析

《湖 心亭看雪》这篇文章曾被高中语文读本收录,后来又被人教社编入初中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可见其可读性和必读性。对于中学生而言,其艺术特色和内涵情致,都 是值得鉴赏品味的。《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 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2.学情分析

《湖 心亭看雪》这篇文言文处于八年级上册,此时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学生对文言文词语的理解和把握并不是太困难,教师教学时的侧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 梳理,而是应该放在引导学生对文言词语积累上。同时教师可将其作为一篇典范的散文进行教学。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同时,学会运用多种阅读 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习白描写作手法。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培养对于家乡的热爱,提高环境保护意识。3.体会作者游湖的雅趣。

4.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本文写景的特点是使用白描手法,这是一种基本的写作方法,可以写景,也可以写人,可结合课文中的描写“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把这种手法的特征讲清楚,为了便于理解,还可以和“渲染”手法对比说明。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可以对张岱的经历作简要介绍,这样学生才能够理解文中的淡淡哀愁,但不适宜讲得过深过细,点到为止即可。叙事与写景的关系也不宜讲得过深,讲清楚文中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衬就可以了。

4.教学过程

• 导入课文,激趣引思。(约3分钟)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说苏杭两地风景秀丽,身处其间仿佛置身天堂。我们学过了第三单元,苏州什么最著名?(园林)那么杭州呢?(西湖)

关于西湖的诗文我们已经接触过很多了,今天又要来学习一篇,晚明散文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对内容的思考,自然激发对课文的探究兴趣。• 初读课文,畅谈感受。(约14分钟)1.1分钟浏览,检查预习

2.由对张岱的文学常识理解转入张岱生平、代表作介绍:

课文《湖心亭看雪》选自张岱的小品集《陶庵梦忆》,我们再来看一下关于张岱作品的介

(1)所谓“小品”,是指篇幅短小却意蕴深长的散文。(机动)(2)明亡仍使用明时年号,我们可以看出张岱对故国往事的怀恋。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齐读。

带着这些了解,我们一起读一下课文,要求拿笔,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完课文,看能不能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或短语回答下列问题。作者为什么选择去湖心亭看雪呢?简介湖心亭。(机动)(2)赏西湖雪景。

我们选择去西湖玩也许是在晴天,也许是在雨天,但绝不会是在这样天寒地冻的时候。天冷而“独往”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和孤芳自赏的情怀。

那么雪中的西湖到底为什么吸引了张岱呢?雪中西湖和其他天气状况下的西湖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先来看几组照片。

设计意图:培养有感情地读课文的习惯,学会快速梳理提炼课文的基本信息。走进作者,知人论世。初读作品,大胆发问。• 合作探究,披文入情。

1.图文结合,体会文中写景句子的语言特点和白描手法的妙处(课后练习一)2.美在西湖不同天——西湖图片欣赏

由图片引入文中赏雪所见,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雪中西湖之美。

一遍一遍重复地读(自读、听读、齐读;默读、轻读、吟咏),找出写景文字,品味其妙处,体会雪中西湖的美。

品味张岱所描绘的雪中西湖图(像一幅中国画,一幅写意山水画)。3.台阶式提问体会白描手法的作用和这段文字的特点:

张岱所绘的雪景中,有很多变化,比如从远及近,还有呢?(自由答)这么多的变化,用了多少字来写?(不到20字)

是啊,这段文字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的文字,朴实地进行描写。不实浓墨重彩,不加烘托渲染,只寥寥几笔就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来。这种手法叫做什么呢?(白描)

白 描是一个绘画术语,指在绘画中只用线条勾勒,不著颜色的画法。这种技巧常用于人物画和花卉画。在写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的文字,朴实 地进行描写的方法。不实浓墨重彩,不加烘托渲染,只寥寥几笔就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来。白描手法的写景状物少用形容词,也不借助修辞进行细致的刻画,只抓 住描写对象与众不同的地方,作如实的交代。可以画苹果为例。

4.与《江雪》中写景的渲染手法相比较。

5.看来古人说:“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的确很有道理,雪中西湖的美景吸引的不止是张岱,相信大家也同样想去欣赏雪中西湖的美景。那大家有没有想过,也许有一天,我们再也无缘欣赏这样的美景?为什么呢?(环境污染)我们来看一些真实的信息。

小结:如何让西湖继续在世人面前展现她的美?这要靠我们每一个人!保护西湖的美,从保护环境开始!

6.主体:品读第2段,体会作者情感变化和游湖雅趣,把握叙事与抒情的关系。自读思考。

如果第一段以写景为主,那么第二段就是叙事为主了。先自己把这段读一读,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

写了谁(张岱)在哪(湖心亭)什么时候(赏雪时)怎么了(巧遇知音)。7.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并解决重点词句理解。

作者巧遇知音心情怎么样?(惊喜)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自由回答)那么这种惊喜之情是否一直延续不曾变化呢?(不是)说说理由。喜见------怅别-------回味则安 8.如何看待张岱的“痴”? 痴不是“痴呆”,而是“痴迷”,痴迷于大自然的美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感受。设计意图:

通过提问和讨论,走进作者内心深处,去触摸那颗遗世独立的绝不随波逐流的心灵。认识本文白描手法的运用十分独到。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引导学生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 对照梳理,积累运用。

1.你会读下列字吗?并把拼音写下来。毳 强 沆砀

2.你能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吗? 更定 沆砀 三大白 客此

3.比较本文与柳宗元的《江雪》,说说它们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设计意图:巩固强化,积累文言词汇。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痴行

避世的忧愤

痴景(白描)

孤傲的情怀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新)

29.湖心亭看雪

出示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预习导学 新课导入

西湖美:春季,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夏季,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秋季,杨万里“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在这个冬季,张岱带领我们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作者链接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号陶庵。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这部散文集,是明末清初风霜雨雪的产物,是中国梦文化的艺术结晶,是国破家亡后的一曲曲悲哀挽歌。没有希望,没有奢求,没有期待,惟有哀怨,惟有梦忆。以梦忆为解脱,将家国之叹、故园之思、人生之悲寄予梦忆之中,这就是《陶庵梦忆》的艺术真谛。

合作探究 读准字音

崇祯(chóng zhēn)是日更(gēng)一小舟毳(cuì)衣炉火 雾凇(sōng)砀(dàng)沆(hàng)定挐(ráo)铺毡(zhān)对坐 焉得更(gâng)有此人 喃喃(nán nán)余强(qiǎng)饮三大白 读懂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

2.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点拨 ◆一词多义

1.一:上下一白:全。

长堤一痕:数量词。

2.更:更有痴似相公者:比,更加,进步。

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3.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

上下一白:白色。

4.是:是日更定:这,代词,指第三天。

是金陵人:表判断。整体感知

1.“看雪”的时间是什么?地点是哪里? 【交流点拨】崇祯五年十二月更定矣余往西湖 2.写雪的句子是什么?

【交流点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3.写湖心夜景如何(原文回答)?

【交流点拨】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舟子对作者的评价用哪个字概括? 【交流点拨】痴 文本探究

1.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交流点拨】作者去赏雪,带着闲情雅致去了,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乎所以,忘记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脱俗的想法,所以“独”字表现他的超凡脱俗。

他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心,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独”字表现他的孤傲清高。

小结:“独”字充分展示作者与众不同的情趣,遗世独立、不随俗流的高洁情怀,也反映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落寞。

2.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痴”表现在何处? 【交流点拨】

(1)“痴”于行: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与众不同、不随流俗。(2)“痴”于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

(3)“痴”于情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小结:痴行—痴景—痴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语言赏析

1.比较原句和改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交流点拨】三个“与”字,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痴迷的境界,给人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

“一痕”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一点”显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珑;“一芥”让人耳目一新;“粒”字更让人眼前一亮。这些夸张之语显得贴切自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

作者的视角好像在高处在远处。由“痕”到“点”到“芥”到“粒”,量词一个小似一个,给人一种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2.这段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如: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唐弢《琐忆》中的 鲁迅先生 拓展延伸

1.试从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两方面来分析《江雪》与《湖心亭看雪》的区别。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年仅33岁正当盛年的诗人集国忧家祸于一身,政治上的暴风雪使他“茕茕孤立”,激愤感伤,遂成《江雪》。

【交流点拨】

描写手法表达感情《湖心亭看雪》白描清高自赏 淡淡愁绪《江雪》烘托怀才不遇 的孤独感 2.写雪的名句。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当堂训练

使用学案当堂训练部分。4

下载八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课《湖心亭看雪》主题探究设计新人教版-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课《湖心亭看雪》主题探究设计新人教版-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