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1

时间:2019-05-12 17:02: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1》。

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1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2.品味写景语句,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更、挐、沆砀、焉得、强”等文言词。【学习重点】

品味写景语句,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学习难点】

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教学方法】

1.诵读法。2.品读句段法。3.资料助读法。【课时安排】 一课时。【学习过程】

课前热场(热情、轻松、自信)

同学们,昨天晚上我失眠了。猜一猜,为啥?丢钱了?我的兜比脸都干净。失恋了?我儿子都会打酱油了。捡钱了?做梦都想呢,可惜没碰着。生病了?别看长得瘦,浑身是肌肉。玩游戏了?

不难为你们了,昨天我见了你们一面,就想了你们一夜啊!相逢是首歌,希望和大家度过愉快的40分钟!同学们,上课!

一、导入

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最美在西湖。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摹了西湖春夏季节的美。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明艳妖娆的西湖,白居易说“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是杨柳依依生机盎然的西湖。寒冬大雪后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我们学习《湖心亭看雪》。看注释1。(板书课题、作者)

张岱生于明朝,明朝灭亡后,他满怀沉痛,以遗民身份入山隐居不出,写文著书,寄情山水。这篇文章就写于他隐居的时候。

二、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老师:现在我们朗读课文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读准停顿,重点字音在这里。第二遍读出感受,读出味道。

1、学生练读 崇祯 是日更定 挐一小船 毳衣炉火 雾凇沆砀 余强饮三大白

(学生读课文,教师缓慢巡视学生。)2.学生展示读

大家读得很认真!谁来读第一段?(两名学生读第一段。)

你读得很流畅,如果读得再慢点儿就更美了。谁再来试试? 读得真棒!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谁来读第二段?(一名学生读第二段)

不喜。你再试试,读出“大喜”的感觉。真棒,你进步真大!

我们一起读,读出大喜的感觉——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齐读全文,崇祯五年十二月,预备,起!

老师:下面大家默读课文。参考注释,弄懂文意。最好能把注释记下来。遇到不明白的词句,画下来。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学生,了解进度。问学生:看到哪里了?有哪些字不明白?)现在前后4人组成小组,解决不懂的地方。(教师深入到2个小组中,问学生:是日 芥 两三粒)

还有弄不懂的地方吗?提出来?眼光真好。这是一个疑难字。谁来答? 你真聪明。你真有方法,向你学习。

2.教师检测

看来大家学得不错,我来考考大家。老师:解释下列红色词语的意思,我们开火车 挐一小船 .上下一白 .是日更定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上下一白 .强饮三大白而别 .(2)资料助读 “白”字的字体演变图片,酒器“白”的图片。

视杯口,其形状酷似甲骨文中的“白”字。白。是一个会意字。这是字体的演变过程。“白”是一种罚酒用的杯子,俯

(3)译文纠错 雾气中的松树白气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倒影,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人两三粒罢了。

正确译文: 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倒影,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米粒般的两三个人罢了。

过渡语:同学们学得真扎实。刚才大家读懂了文意,那么湖心亭看雪,雪景如何,闭上眼睛,想象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品读课文,赏景悟情

(一)赏景

1.教师配乐读第一段,要有动作,要自信。

老师:刚才你看到了怎样的雪景?(生说——教师夸奖——总结提升)——??你想象力真丰富!

——??你比老师说的还好!——男孩??我太喜欢你了!

——女孩??你长得漂亮,说得更漂亮。示例:

1)(白茫茫一片)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师:——是啊!天云山水,浑然一体。

2)(模糊、朦胧、渺小)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老师:为什么产生这样的变化?

师:是啊,大雪掩盖了一切污浊,世界一片纯净。此时苍茫天地与渺小事物形成对比,你置身其中会有怎样感受?

如果答不出孤独,启发:但是隆冬深夜,万籁俱寂,你独自一人赏雪,感觉怎样? 是啊,人置身苍茫大地,何其渺小,何其孤独!

3)(寂静、安静)大雪三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3、你能用哪些词形容文中的雪景(生:天地苍茫,银装素裹,万籁俱寂?? 【总结板书】

这段雪景苍茫孤寂(写),运用白描手法(写),寥寥数语,把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呈现出来。在鲜明的对比中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情绪。(写)过渡:这种淡雅的景致非常人所能欣赏,那么赏景人有什么特点?

(二)品人

老师:跳读课文,想想张岱是怎样一个人,从哪看出来? 1)豪爽。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他见谁都痛饮吗? 2)有赏雪的雅趣,不同凡俗。

——这样寒冷的夜晚,常人会呆在家里,烤着火炉,说说话,乐呵呵的。张岱夜访西湖,看雪赏景,他是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人。

——独来独往,一身孤独。

——不同常人的行为背后是不同常人的心境。

——你真会读书。从“独”字中读出了他遗世独立的品格。3)痴:給痴组个词,他痴迷什么?

从刚才得品读中,我们读出了张岱的遗世独立 【板书】 人:遗世独立

过渡:文中赏雪的还有金陵人,张岱和他们素不相识,为什么一见如故? 志同道合,他们有相同的遭遇。是啊,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现在我们深入了解张岱的资料。

(三)悟情 1.助读资料:

张岱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过着游山玩水的“风雅”生活。本文是作者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

随着明朝的灭亡,那种锦衣玉食的繁华生活一去不复返了,成了一场永远的梦,一地碎梦。所以他说:

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陶庵梦忆 自序》

作者写《湖心亭看雪》时,清朝已经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然采用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崇祯”,其中有什么深意?

是啊,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板书】 情:故国之思

四、对对联

老师根据课文内容写了个上联,谁来对下联? 课件:苍茫天地独品孤寂,孤独世界-------? 学生思考,回答。——你的“巧”字用得真好。——你思维很敏捷。——太有才了!

出示教师答案:苍茫天地独品孤寂,孤独世界喜遇知己。【机动】背第一段

五、结课 课堂总结

——这篇奇文历来为人称道,白描手法简练朴素。此外,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苍茫孤寂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现在让我们怀着深沉的感慨朗读第一段。同学们,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景:苍茫孤寂 白描 人:遗世独立 情:故国之思 对比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1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4、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和消极避世的情绪。

5、通过读懂文字,读懂一个人。【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3、读懂张岱。【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周济南的上空飘起了漫天飞雪,看到同学们欢呼雀跃的样子,真的很开心。雪作为冬天独有的精灵,会不自觉的带着我们的心翩翩起舞,舞在我们的眼前也舞到了我们的心里,相信你的心中也一定有那么一幅雪景让你如痴如醉,此刻让我们一起聆听,一起分享一下。

生谈

洒落的雪花,变为了我们永恒的回忆,在心中让我们为之着迷、心动,有一个人还专门为此写了一篇文章《湖心亭看雪》,(板书)这个人就是张岱。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文字,走进他的“雪”。

二、教学过程

1、教师:美文共享,下面同学们放声朗读文章,注意字音一定要把握好,稍后咱找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一生读 教师:他的读音有问题吗?我们来听听其它同学的意见。

Ppt尤其是这几个字的读音,一定要注意,请同学们标注在课本上,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文章,挺直你的脊梁,端起课本,生齐读。

2、教师:大家发现了吗?这篇文章一共短短159个字,老师把文章的段落稍作了一下改动,找同学翻译一下。其余同学在听的过程中,作好记录,如果有异议,稍后可以提出来。生翻译 生提问 生纠正 教师引导

教师: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字字落实,以及文言现象,可以通过课下,古代汉语词典及学过的经验来解决疑难,最重要的还是要及时总结,考考你:ppt

3、教师:带着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我们再来读一下,文章第一段女生读,第二段男生读,要尝试读出你的情感。做好准备了吗?酝酿一下。女生读

教师:女生的声音如空谷幽兰,酥软人心,真让人陶醉、男生读

教师:男生的声音抑扬顿挫,强劲带柔,毫不逊色。

教师:在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中,我们离张岱又进了一步。著名学者陈平原这样评价“明文第一非张岱莫属”,那张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文中有没有一个字可以概括他的真性情?

4、教师:谁说的?舟子

Ppt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生齐读 教师:这个痴什么意思呢?我查了字典有两个义项,你认为是哪一个? Ppt“痴”的义项包括:①呆傻,无知。②爱好而至入迷。生谈(虽然同行,但对相公的行为始终不理解,不理解张岱的痴)教师:那张岱的 痴表现在哪里呢?生默读文章,思考。

5、痴景 Ppt齐读

教师:这样的雪景有什么独特之处吗?生谈 换词 生读 生谈 生齐读

教师:好一幅空灵静谧的冬夜山水雪景,雪光晶莹,夜色迷蒙,山水天地因为雪的覆盖连接成白色的整体,洁白空阔,一望无际,人迹罕至,唯有此情此景才能不被人打扰,才能用心领略景色的宁静清绝之美,这种美景,也大概只有张岱能欣赏到,写出来吧,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这样一幅画面 教师配乐朗读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生谈

教师:这是一幅朦胧的画,这是一首梦幻的诗,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中张岱已融入了这白茫茫的一片,这么好的文字,我们应该会吟会诵,挑战一下自己。

Ppt生齐读 放眼望去ppt(空字)置身其中ppt(只有图)此时此刻,那是一片皑皑然茫茫然的世界,悄无声息,浑然难辨ppt(空白)生背 教师:痴迷于山水的张岱,有人懂吗? 生谈 什么样的人?

尝试“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什么样的人?生谈 然而有人不懂——舟子。

教师小结: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同学们读到这里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谈,查缺补漏

6、金陵人 崇祯(教师配乐)

教师:世事的变迁,让张岱由名士变为遗民,在他的《陶庵梦忆》自为墓志铭中这样写道“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 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教师:张岱的一生犹如庄子的梦一样,前半生宛若梦中,仿佛随同蝴蝶翩翩起舞般美好,锦衣玉食,放浪于山水之间,追求的是一种自我的放纵和绝对的自由,后半生又像梦醒,又像是庄子梦想一样的哀痛,隐居山林,不仕新朝,其追求的最终目的都是自由,这有何尝不是一种“痴”呢!

人生何处无孤独,人生又何处无落寞,在寂静的自然之中,沾得一点冰雪之气,求得一种超然和解脱,那才是大平静,大境界!

下课 【相关链接】

(一)明末清初张岱《一卷冰雪文序》

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

若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人挹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干将之铸剑于冶,与张华之辨剑于斗,雷焕之出剑于狱,识者之精神,实高出于作者之上。由是推之,则剑之有光铓,与山之有空翠,气之有沆瀣,月之有烟霜,竹之有苍蒨,食味之有生鲜,古铜之有青绿,玉石之有胞浆,诗之有冰雪,皆是物也。苏长公曰:“子由近作《栖贤僧堂记》,读之惨凉,觉崩崖飞瀑,逼人寒栗。”噫!此岂可与俗人道哉!笔墨之中,崖瀑何从来哉!

(二)龙山雪

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三)节选《西湖梦寻》

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未尝一日别余也。前甲午、丁酉,两至西湖,如涌金门商氏之楼外楼,祁氏之偶居,钱氏、余氏之别墅,及余家之寄园,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楼舞榭,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我梦中之西湖,尚得完全无恙也。因想余梦与李供奉异。供奉之梦天姥也,如神女名姝,梦所未见,其梦也幻。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今余僦居他氏已二十三载,梦中犹在故居。旧役小傒,今已白头,梦中仍是总角。夙习未除,故态难脱。而今而后,余但向蝶庵岑寂,蘧榻于徐,惟吾旧梦是保,一派西湖景色,犹端然未动也。儿曹诘问,偶为言之,总是梦中说梦,非魇即呓也。因作《梦寻》七十二则,留之后世,以作西湖之影。余犹山中人,归自海上,盛称海错之美,乡人竞来共舐其眼。嗟嗟!金齑瑶柱,过舌即空,则舐眼亦何救其馋哉!岁辛亥七月既望,古剑蝶庵老人张岱题。

(四)《自为墓志铭》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常自评之,有七不可解:向以韦布而上拟公侯,今以世家而下同乞丐,如此则贵贱紊矣,不可解一;产不及中人,而欲齐驱金谷,世颇多捷径,而独株守於陵,如此则贫富舛矣,不可解二;以书生而践戎马之场,以将军而翻文章之府,如此则文武错矣,不可解三;上陪玉帝而不谄,下陪悲田院乞儿而不骄,如此则尊卑溷矣,不可解四;弱则唾面而肯自干,强则单骑而能赴敌,如此则宽猛背矣,不可解五;争利夺名,甘居人后,观场游戏,肯让人先,如此则缓急谬矣,不可解六;博弈摴蒱,则不知胜负,啜茶尝水,则能辨渑淄,如此则智愚杂矣,不可解七。有此七不可解,自且不解,安望人解?故称之以富贵人可,称之以贫贱人亦可;称之以智慧人可,称之以愚蠢人亦可;称之以强项人可,称之以柔弱人亦可;称之以卞急人可,称之以懒散人亦可。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节义不成,学文章不成,学仙学佛,学农学圃俱不成,任世人呼之为败家子,为废物,为顽民,为钝秀才,为瞌睡汉,为死老魅也已矣。

生于万历丁酉八月二十五日卯时,鲁国相大涤翁之树子也,母曰陶宜人。幼多痰疾,养于外大母马太夫人者十年。外太祖云谷公宦两广,藏生牛黄丸盈数簏,自余囡地以至十有 六岁,食尽之而厥疾始廖。六岁时,大父雨若翁携余之武林,遇眉公先生跨一角鹿,为钱塘游客,对大父曰:“闻文孙善属对,吾面试之。”指屏上李白骑鲸图曰:“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余应曰:“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眉公大笑起跃曰:“那得灵隽若此,吾小友也。”欲进余以千秋之业,岂料余之一事无成也哉?

甲申以后,悠悠忽忽,既不能觅死,又不能聊生,白发婆娑,犹视息人世。恐一旦溘先朝露,与草木同腐,因思古人如王无功、陶靖节、徐文长皆自作墓铭,余亦效颦为之。甫构思,觉人与文俱不佳,辍笔者再。虽然,第言吾之癖错,则亦可传也已。曾营生圹于项王里之鸡头山,友人李研斋题其圹曰:“呜呼,有明著述鸿儒陶庵张长公之圹。”伯鸾高士,冢近要离,余故有取于项里也。明年,年跻七十,死与葬,其日月尚不知也,故不书。铭曰: 穷石崇,斗金谷。盲卞和,献荆玉。老廉颇,战涿鹿。赝龙门,开史局。馋东坡,饿孤竹。五羖大夫,焉能自鬻。空学陶潜,枉希梅福。必也寻三外野人,方晓我之衷曲。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教学没计 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检查预习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页)。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整体感知: a.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反复诵读,力求成诵。b.解析下列词语,疏通文义。

是日 更定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雾凇沆砀上下一白 酒炉正沸焉得强饮客居痴(解释略)问题一: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问题三: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问题四: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个字,篇幅短小。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厚。如“独”“大喜”“雾凇沆砀”等(此处不展开,见教材分析)。

问题五:从小品的角度,试分析此文的特点。

本文是张岱的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韵味,美的语言(参阅问题研究,不展开)。

不二斋

张岱

不二斋,高梧三丈,翠樾千重;墙西稍空,腊梅补之。但有绿天,暑气不到。后墙高于栅,方竹数竿,潇潇洒洒,郑子昭“满耳秋声”横披一幅。天光下射,望空视之,晶沁如玻璃、云母,坐者恒在清凉世界。图书四壁,充栋连墙,鼎彝尊,不移而具,余于左设石床竹几,帏之纱幕,以障蚊虻,绿暗侵纱,照面成碧。

夏日,建兰,茉莉芗泽侵入,沁入衣裾。重阳前后,移菊北窗下,菊盆五层,高下列之,颜色空明,天光晶映,如沉秋水。冬则梧落叶,腊梅开,暖日晒窗,红炉()毛氍(毛毯)。以昆山石种水仙列阶趾。春时,四壁下皆山兰,栅前芍药半亩,多有异木。

余解衣盘礴,寒暑未曾轻出,思之如在隔世。

——(《陶庵梦忆》)■完成课后作业二

阅读柳宗元的《江雪》,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略)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人教版

一、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即文言文单元的第四篇文章。本单元所选取的文章都是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几篇文章分别采用不同的写景方法来呈现自然美景以及在其中寄寓的作者的深情。《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在本单元中所承载的任务是:以白描的手法呈现奇景,叙事与写景结合体现作者的雅趣,抒情寓于叙事之中表达作者的一片痴情。作者张岱生活在明末清初,所以他所要表达的情感不同于一般的贬谪之士和隐逸之人,他在他的文章中执着地表达着他的故国之思,本文即是很好的体现。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的训练及八年级近两个单元的文言文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在本单元前四篇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基本了解了情景交融的文言文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2.通过精读课文,品味雪后西湖美景,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3.通过品读课文、合作交流,体悟作者的“痴”情。

重点:

2、3 难点:3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学家梁衡说过,有两篇小品文就像两幅精美的画卷挂在中国文学历史的长廊里,一篇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篇就是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以文学家的评价突显其文学地位和价值,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正字音断句读(落实目标1)

1.先出示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读音

毳(cuì)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打更(gēng)铺毡(zhān)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3.生范读,读准字音,试断句读。

4.生提出断句读意见,师总结。

5.师生齐读

设计意图:常态的诵读训练,是培养文言语感必不可少的一步。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也是理解文章的前提。

(三)再读课文,晓文意知内容(落实目标1)

1.默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划出解释不通的字词。

2.组内交流疑点,不懂的提出来全班解决。

3.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全班齐读。

学生活动:自主探究、质疑、合作交流、朗读

设计意图: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语感,也有一定的理解文意的能力,本文篇幅短小,生僻字不多,所以这个部分,不要求完全的逐字逐句的翻译,不去破坏文言的语境、意境,所以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来理解文意。

(四)精读课文,品奇景(落实目标2)

1.“看雪”看到了__(原文)的雪景,感受了__意境。

2.由此可以看出张岱是__人。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

(1)引导学生分析描写雪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营造的悠远脱俗意境,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怀,尤其要引导学生品味“舟中人两三粒”体现了作者融入自然达到无我之境,痴迷于山水之乐。

(2)追问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达到这种效果的?用资料对比分析白描的手法: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学生活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朗读、表达

设计意图:通过对雪景的分析,了解白描的艺术手法,体会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的享受,初步感受作者的遗世独立的情怀。

(五)品读课文,悟痴情(落实目标3)

知人论世、词蕴“痴”情:

资料一:简介及材料“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出自《自为墓志铭》)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张岱在年少的时候并不是这样清高自赏雅情雅致的人,而是一个喜欢热闹,爱好繁华的纨绔子弟那么是什么使他在后来有了这样一种大的变化呢?请看下面的几则材料

资料二: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平生,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陶庵梦忆》

资料三:明亡之后,张岱曾参加抗清斗争,后避居山中,生活异常苦,但他发誓不向清廷妥协

资料四: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明朝开国之初建都于此,称金陵。清朝建立,改金陵为江宁。

结合张岱的经历,品读课文,圈点勾画,品悟文字背后的深情。

大雪独行:大雪三日、俱绝、更定、独往——雅趣即清高、脱俗的情怀。

(分析:空阔、苍茫、冷寂、世俗之外故国之中)

偶遇知音:崇祯、金陵、客此、更、大喜、同饮、强饮、痴似——痴情即故国之思。(分析:明的纪念、都城、客的身份、遇知音的喜悦、告别的哀伤)

学生活动:圈点勾画、自主分析、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上;学习文言文,实质是体认它们的言志载道,而这往往体现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所以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对词的品味来感悟作者蕴含期中的深情。同时体现文言文教学中文言并重的理念。

(六)拓展,感悟文化情怀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于是,他们只有到大自然中去深深地呼吸一口自由的空气,去伸一伸他们要被压垮了的腰杆。同学们,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这样的痴人和痴文都很多啊。你们还能想起吗?

预设:柳宗元的《江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曹雪芹写《红楼梦》„„

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和心智的独立。因为凝寒独立是其人格,所以苍茫天地就成为了他们必然的心灵归宿。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

设计意图: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而学习语文最终的落点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本课最终的落点在文化上。希望由此能激发学生对这一类文章的兴趣,引起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关注。

(七)作业

1.比较阅读:柳宗元的《江雪》

问题:同是写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两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2.如果经历时空隧道,张岱、柳宗元、陶渊明、苏轼等这些痴人们相遇了,张岱最可能以谁为知己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下来探讨吧。

设计意图:作业1主要巩固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作业2主要引导学生对同类文章及作家的文学上的分析思考,进而更深刻的体认中国文化。

五、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奇景 山水之乐

雅趣 世俗之外

痴情 故国之思

天人合一

设计意图: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提炼文字背后的意蕴。思路清晰,简洁明了。希望学生们能学以致用。

第五篇:八年级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篇一: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商丘市民权县城关一中 吴明琴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用各种方式美读课文,领会本文简约之美。

2、赏析西湖雪后清绝的意境之美,学习白描的手法; 体会本文写景与叙事抒情融为一炉的特点。

3、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以痴为切入点。

二、教学重点:

通过痴人赏痴景,透过痴行悟痴心,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重难点:

赏析西湖雪后清绝的意境之美,学习白描的手法。

四、教学过程:一课时

课前热身:同学们: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不敢奢望自己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但我希望这节课能在同学们的心里荡起几圈小小的涟漪。好下面为了给同学们加油,给老师鼓劲。我们掌声响起来。

一:导学 同学们:我们饱览了气象万千的岳阳楼,畅游了四时皆美的醉翁亭,那么我们想不想到人间天堂--杭州西湖去看一看?

(出示古人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

过渡: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明艳妖娆

生机盎然了。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解读张岱独特内心世界。

听朗读,赏美文。

二:检查课前自学情况。同学们自学的情况怎么样?同桌间互相检查,不会的可以问组长或者老师。

(一)读准字音 是日更定 毳衣炉火 雾凇沆砀 焉得更有此人 余强饮三大白

(二)理解字义 1是日更定:

2、雾凇沆砀:

3、一芥(jiè):

4、焉得更有此人:

5、客此:

6、及下船:

7、喃喃

(三)读懂内容,试译下列句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描绘第2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三:合学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听老师配乐读一遍。讨论问题:

(一)本文写谁做什么?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根据课文大意来评价一下吗?从文中哪句话看出? 张岱,早上六点独往湖心亭看雪。他是个“痴人”。主旨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出?

痴似相公的又何止两个金陵人呢?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文人,他们不仅有痴言痴行更有痴心痴情痴梦。他们的理想被现实吞没,只有痴情山水,在山水中寻找心灵的依托。

(二)速读课文,结合题目,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个“痴人”?

痴人有痴行,痴人眼中有痴景 痴行痴景里透痴情 1咬文嚼字品痴行

张岱的 “痴行” 表现在哪里? 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想到了哪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为什么这时会鸟飞绝,人踪灭?

天太冷。

可以说是滴水成冰呀,作者还选择了哪个时辰前往看雪? 更定

更定?

早上六点之时。

十二月的黎明天寒地冻 滴水成冰。张岱却选择去湖心亭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

像柳宗元一样清奇孤高。

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 舟子。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舟子不是看雪人,不能说同往看雪。另外张岱很清高,孤傲,不愿与舟子为伍。

是呀,芸芸众生不可为伍,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岱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自守。2身临其境赏痴景

孤傲的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 中集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

写雪景的有两句。我想请男、女同学合作来读一遍。男生读前句,女生读后句。大家想想,为什么请男生读前句? 因为这句显得很有气势,而男生就很有气势。这句写的景很大气,应该男生读。

很好。那就请男同学读出这种大气、读出气势来。你们说读好哪几个词,就能读出浩大的气势来?

读好“上下一白”。三个“与”也要读得舒缓点。男生再读一遍。

这次读得真好。不过,我发现了这句话中的一个问题。(“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我们去掉读一读体会一下。

我认为不能去掉。“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白茫茫一片,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去掉呢?

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

现在女生读一读后句,你们说说要读出什么意味? 轻柔点、渺小的味道。

女同学读得很好,尤其是量词读得真好。只是这些量词用的妥当不妥当呢?我们一般会选择这样的量词来形容这些物呢?

篇二: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北京师范一中教育组

一、概述 1.课名:《湖心亭看雪》,选自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本文言文教学所需课时为 1 课时。

3.本单元的能力训练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的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淡淡的笔触融入山水小品之中。把握作者的情感是解读这篇文章所描写的景物意蕴的一把钥匙。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

1.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2.了解作者经历和写作背景。

3.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4.了解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2.通过讨论学习,解决疑难问题,并培养学生质疑辨析的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1.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2.对作品中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学习基础较好,平时课堂气氛活跃,能积极思考、主动质疑。

2.初二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结合课下注释准确翻译浅显文言语句。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文言文教学,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是重点。而背诵要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特点等的基础上才能达成。本文写景的特点是使用白描手法,这是一种基本的写作手法,课上要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省时高效在拓展部分让学生了解掌握。2.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学生对张岱是陌生的,因此有必要对张岱的情况作简要介绍,这样学生才能理解文中淡淡的哀愁。理解本文融叙事与写景、抒情为一炉的特点。

3.文言词语的积累,不单独讲,而将其放在学生阅读和师生教学活动过程之中,学生已经理解了的,就不再讲;学生没理解的才作强调。

4.至于对比阅读,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手法。本课与柳宗元《江雪》的对比阅读,其主要目的也在于理解、学习本课白描的手法,同时也要区别张柳二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五、学习资源

1.多媒体网络教室

2.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

3.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 vclass平台 4.专门为本课制作的网页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教师:大家知道哪些关于西湖的诗句?

学生:回忆关于西湖的诗句,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因日荷花别样红”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师导入:这些诗句都展现了西湖美丽的景色,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心中温暖,他笔下的西湖就鲜妍明媚;诗人心中有爱,他笔下的西湖就温婉动人。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一片冷寂,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走进明代作家张岱的内心,和他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设计意图:由描写西湖的诗句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设下悬疑,引发学生对张岱其人其文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1.利用网页资源,了解作者生平,欣赏西湖雪后美景。

教师:请浏览网页“作者简介”、“美丽景色”两部分,注意提取关键信息。

学生活动:浏览网页“作者简介”部分,了解作者的不幸身世和国恨家仇、提取关键信息。浏览网页“美丽景色”部分,欣赏西湖雪后美丽、凄清的画面。

教师:通过阅读作者简介,你对张岱有了哪些了解?

学生活动:简要提取关键信息。

教师强调:作者为明朝的遗民,明亡后他披发入山,寄情山水。张岱的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

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身世,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欣赏景色图片,丰富内心想像。对下面课文的学习、理解会有很大帮助。2.读课文

1)学生听范读。

教师:同学们,我们打开书,利用教学网络课件听范读,注意句读,语气、语调。

学生活动:听范读。2)学生自由读课文。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3)学生代表读课文。

教师:请两位学生读课文,强调注意语气语调、节奏停顿以及作者情感。

学生活动:学生代表读,其他学生评价。

设计意图:熟悉课文,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以读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3.小组合作学习

1)学生活动:结合课文注释,小组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2)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对本小组内难以准确翻译的语句提出质疑,其他小组如果能够解决就予以帮助解答。如果都不能解决,大家讨论、教师予以明确。3)学生代表翻译,学生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解决字词理解障碍,疏通文意。解决难点句子的翻译。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三)思考与探究: 1.设置悬疑

教师: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篇短文中作者犯了一个前后矛盾的“错误”,看谁能把它找出来。学生:前文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后面“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还有一童子。并不是一个人。

教师:那是为什麼呢?我们一起带着问题再来齐读一遍,请同学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出张岱的个性特征。学生回答:“痴”字。

教师活动:痴是什么意思? 学生:痴迷------教师明确:“痴”指极度迷恋某种事物,行为举止不同常人。张岱是奇人。

教师活动:张岱的“痴”表现在那些地方?从文本中找依据。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回答问题。(“痴”主要表现在选择那样奇特的时间独去看雪。)

设计意图:设置悬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结合“作者简介”中对作者了解,和对文本的阅读、翻译,很容易发现这个全文的文眼“痴”。让学生再次阅读文章,从文本中找到张岱“痴”的依据。从而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理清了行文思路。2.理解课文,品味语言,了解白描手法

教师:正因为张岱在这样奇特的时间去看雪,他才看到了奇妙的景色。请在文中勾画出写景的句子。并谈谈你对这些句子的感受。这些句子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学生活动:在书中划出写景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教师提示:将两句子分别作分析。

学生分析:1)前一句 作者连用三个 “ 与 ”,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 “ 大 ” 字。全景空旷,纯净,沉寂

2)后一句作者选择四处来精心描画雪中景物 “ 长堤一痕 ”“ 湖心亭一点 ”“ 余舟一芥 ”“ 舟中人两三粒 ”。教师提示:我们注意一下数量词的精妙使用。

学生分析: “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 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 “ 小 ” 字。让人觉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缓缓前进,空间正在不断地位移,这样既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过渺如一粟,这正是作者极力要抒发的人生感慨。

教师提示:注意此段作者虚实并用的表现手法。

学生分析: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是实写,是作者在舟中远眺所见;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却是虚写,是作者假设自己站在湖心亭上,悬想自己刚才在舟中行进时的情形。这样虚虚实实,更给人一种朦胧苍茫的夜间观雪感受,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学生总结:这些语句的特点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而境界全出。

设计意图: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品味语言。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教师明确:这种写作手法叫作白描。

学生活动:浏览网页,了解写作手法白描。

设计意图:补充知识点,利用网页拓展内容,学生省时高效把这种基本的写作手法弄清楚。3.深入探究,解答悬疑

教师:作者之所以选择更定后独往看雪,是因为不愿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可是却有了一番意外奇遇。我们看看在这奇景之中,又有着怎样的奇遇?

学生回答: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

教师:这既出乎作者的意料,也使读者感到诧异,但作者不写自己的惊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背面敷粉,反客为主,不说自己超凡脱俗,却让客人发此感慨。足见张岱用笔的老到精妙。西湖巧遇知音,惺惺相惜,可作者处理的却相当简单:问而不答姓氏,作别没有约后会之期。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舟子所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三人都是痴人,所以他们都一反俗态。相聚、分别一切随缘吧。/ 张岱不愿和人深交,他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他只愿融入自然中,而不愿进入世俗的生活。

教师小结:我们现在来看最初我们发现的那个矛盾,根本就不是失误,那是因为在张岱的眼中无人能与他为伍,无人能分享他的情趣,也无人能分担他的痛苦。他是孤独而落寞的。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结合作者身世理解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深入文本,深入作者内心,走进张岱的情感世界。欣赏他的文章,理解了他遗世独立。

(四)课文小结:

教师: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奇行、奇景、奇遇走进了张岱这位奇人之内心。本文以叙事为线索,写景为重点,抒情为灵魂。(无论叙事还是写景最终是为抒情。)抒发自己对故国家园的怀恋,和高雅脱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展示 ppt。

教师完成板书:奇人----奇景----奇遇----奇情

设计意图:总结文章内容,完成板书:奇人----奇景----奇遇----奇情,总结写作特点:情景交融。

(五)拓展阅读

教师活动:文学史上有多少这样的文人啊,他们寄情于山水,派遣愁绪,在曼妙的自然山水间寻找心灵的栖息地。其实抑郁不得志的又何止张岱一人。我们回顾一下柳宗元的《江雪》。试与本文与比较。(教师提示:在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语言等方面比 较)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回答问题。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手法,景人相映;而《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阅读,学生进一步领会本课白描的手法,同时能够区别张柳二人不同的思想感情。为学生提供学习语文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文章鉴赏水平。

下载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1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