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新)
《湖心亭看雪》
设计:贵溪市实验中学 游艳芳
1.教材分析
《湖 心亭看雪》这篇文章曾被高中语文读本收录,后来又被人教社编入初中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可见其可读性和必读性。对于中学生而言,其艺术特色和内涵情致,都 是值得鉴赏品味的。《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 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2.学情分析
《湖 心亭看雪》这篇文言文处于八年级上册,此时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学生对文言文词语的理解和把握并不是太困难,教师教学时的侧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 梳理,而是应该放在引导学生对文言词语积累上。同时教师可将其作为一篇典范的散文进行教学。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同时,学会运用多种阅读 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习白描写作手法。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培养对于家乡的热爱,提高环境保护意识。3.体会作者游湖的雅趣。
4.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本文写景的特点是使用白描手法,这是一种基本的写作方法,可以写景,也可以写人,可结合课文中的描写“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把这种手法的特征讲清楚,为了便于理解,还可以和“渲染”手法对比说明。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可以对张岱的经历作简要介绍,这样学生才能够理解文中的淡淡哀愁,但不适宜讲得过深过细,点到为止即可。叙事与写景的关系也不宜讲得过深,讲清楚文中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衬就可以了。
4.教学过程
• 导入课文,激趣引思。(约3分钟)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说苏杭两地风景秀丽,身处其间仿佛置身天堂。我们学过了第三单元,苏州什么最著名?(园林)那么杭州呢?(西湖)
关于西湖的诗文我们已经接触过很多了,今天又要来学习一篇,晚明散文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对内容的思考,自然激发对课文的探究兴趣。• 初读课文,畅谈感受。(约14分钟)1.1分钟浏览,检查预习
2.由对张岱的文学常识理解转入张岱生平、代表作介绍:
课文《湖心亭看雪》选自张岱的小品集《陶庵梦忆》,我们再来看一下关于张岱作品的介
(1)所谓“小品”,是指篇幅短小却意蕴深长的散文。(机动)(2)明亡仍使用明时年号,我们可以看出张岱对故国往事的怀恋。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齐读。
带着这些了解,我们一起读一下课文,要求拿笔,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完课文,看能不能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或短语回答下列问题。作者为什么选择去湖心亭看雪呢?简介湖心亭。(机动)(2)赏西湖雪景。
我们选择去西湖玩也许是在晴天,也许是在雨天,但绝不会是在这样天寒地冻的时候。天冷而“独往”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和孤芳自赏的情怀。
那么雪中的西湖到底为什么吸引了张岱呢?雪中西湖和其他天气状况下的西湖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先来看几组照片。
设计意图:培养有感情地读课文的习惯,学会快速梳理提炼课文的基本信息。走进作者,知人论世。初读作品,大胆发问。• 合作探究,披文入情。
1.图文结合,体会文中写景句子的语言特点和白描手法的妙处(课后练习一)2.美在西湖不同天——西湖图片欣赏
由图片引入文中赏雪所见,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雪中西湖之美。
一遍一遍重复地读(自读、听读、齐读;默读、轻读、吟咏),找出写景文字,品味其妙处,体会雪中西湖的美。
品味张岱所描绘的雪中西湖图(像一幅中国画,一幅写意山水画)。3.台阶式提问体会白描手法的作用和这段文字的特点:
张岱所绘的雪景中,有很多变化,比如从远及近,还有呢?(自由答)这么多的变化,用了多少字来写?(不到20字)
是啊,这段文字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的文字,朴实地进行描写。不实浓墨重彩,不加烘托渲染,只寥寥几笔就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来。这种手法叫做什么呢?(白描)
白 描是一个绘画术语,指在绘画中只用线条勾勒,不著颜色的画法。这种技巧常用于人物画和花卉画。在写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的文字,朴实 地进行描写的方法。不实浓墨重彩,不加烘托渲染,只寥寥几笔就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来。白描手法的写景状物少用形容词,也不借助修辞进行细致的刻画,只抓 住描写对象与众不同的地方,作如实的交代。可以画苹果为例。
4.与《江雪》中写景的渲染手法相比较。
5.看来古人说:“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的确很有道理,雪中西湖的美景吸引的不止是张岱,相信大家也同样想去欣赏雪中西湖的美景。那大家有没有想过,也许有一天,我们再也无缘欣赏这样的美景?为什么呢?(环境污染)我们来看一些真实的信息。
小结:如何让西湖继续在世人面前展现她的美?这要靠我们每一个人!保护西湖的美,从保护环境开始!
6.主体:品读第2段,体会作者情感变化和游湖雅趣,把握叙事与抒情的关系。自读思考。
如果第一段以写景为主,那么第二段就是叙事为主了。先自己把这段读一读,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
写了谁(张岱)在哪(湖心亭)什么时候(赏雪时)怎么了(巧遇知音)。7.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并解决重点词句理解。
作者巧遇知音心情怎么样?(惊喜)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自由回答)那么这种惊喜之情是否一直延续不曾变化呢?(不是)说说理由。喜见------怅别-------回味则安 8.如何看待张岱的“痴”? 痴不是“痴呆”,而是“痴迷”,痴迷于大自然的美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感受。设计意图:
通过提问和讨论,走进作者内心深处,去触摸那颗遗世独立的绝不随波逐流的心灵。认识本文白描手法的运用十分独到。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引导学生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 对照梳理,积累运用。
1.你会读下列字吗?并把拼音写下来。毳 强 沆砀
2.你能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吗? 更定 沆砀 三大白 客此
3.比较本文与柳宗元的《江雪》,说说它们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设计意图:巩固强化,积累文言词汇。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
岱
痴行
避世的忧愤
痴
痴景(白描)
孤傲的情怀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新)
29.湖心亭看雪
出示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预习导学 新课导入
西湖美:春季,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夏季,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秋季,杨万里“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在这个冬季,张岱带领我们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作者链接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号陶庵。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这部散文集,是明末清初风霜雨雪的产物,是中国梦文化的艺术结晶,是国破家亡后的一曲曲悲哀挽歌。没有希望,没有奢求,没有期待,惟有哀怨,惟有梦忆。以梦忆为解脱,将家国之叹、故园之思、人生之悲寄予梦忆之中,这就是《陶庵梦忆》的艺术真谛。
合作探究 读准字音
崇祯(chóng zhēn)是日更(gēng)一小舟毳(cuì)衣炉火 雾凇(sōng)砀(dàng)沆(hàng)定挐(ráo)铺毡(zhān)对坐 焉得更(gâng)有此人 喃喃(nán nán)余强(qiǎng)饮三大白 读懂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
2.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点拨 ◆一词多义
1.一:上下一白:全。
长堤一痕:数量词。
2.更:更有痴似相公者:比,更加,进步。
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3.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
上下一白:白色。
4.是:是日更定:这,代词,指第三天。
是金陵人:表判断。整体感知
1.“看雪”的时间是什么?地点是哪里? 【交流点拨】崇祯五年十二月更定矣余往西湖 2.写雪的句子是什么?
【交流点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3.写湖心夜景如何(原文回答)?
【交流点拨】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舟子对作者的评价用哪个字概括? 【交流点拨】痴 文本探究
1.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交流点拨】作者去赏雪,带着闲情雅致去了,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乎所以,忘记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脱俗的想法,所以“独”字表现他的超凡脱俗。
他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心,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独”字表现他的孤傲清高。
小结:“独”字充分展示作者与众不同的情趣,遗世独立、不随俗流的高洁情怀,也反映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落寞。
2.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痴”表现在何处? 【交流点拨】
(1)“痴”于行: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与众不同、不随流俗。(2)“痴”于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
(3)“痴”于情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小结:痴行—痴景—痴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语言赏析
1.比较原句和改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交流点拨】三个“与”字,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痴迷的境界,给人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
“一痕”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一点”显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珑;“一芥”让人耳目一新;“粒”字更让人眼前一亮。这些夸张之语显得贴切自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
作者的视角好像在高处在远处。由“痕”到“点”到“芥”到“粒”,量词一个小似一个,给人一种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2.这段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如: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唐弢《琐忆》中的 鲁迅先生 拓展延伸
1.试从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两方面来分析《江雪》与《湖心亭看雪》的区别。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年仅33岁正当盛年的诗人集国忧家祸于一身,政治上的暴风雪使他“茕茕孤立”,激愤感伤,遂成《江雪》。
【交流点拨】
描写手法表达感情《湖心亭看雪》白描清高自赏 淡淡愁绪《江雪》烘托怀才不遇 的孤独感 2.写雪的名句。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当堂训练
使用学案当堂训练部分。4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1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4、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和消极避世的情绪。
5、通过读懂文字,读懂一个人。【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3、读懂张岱。【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周济南的上空飘起了漫天飞雪,看到同学们欢呼雀跃的样子,真的很开心。雪作为冬天独有的精灵,会不自觉的带着我们的心翩翩起舞,舞在我们的眼前也舞到了我们的心里,相信你的心中也一定有那么一幅雪景让你如痴如醉,此刻让我们一起聆听,一起分享一下。
生谈
洒落的雪花,变为了我们永恒的回忆,在心中让我们为之着迷、心动,有一个人还专门为此写了一篇文章《湖心亭看雪》,(板书)这个人就是张岱。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文字,走进他的“雪”。
二、教学过程
1、教师:美文共享,下面同学们放声朗读文章,注意字音一定要把握好,稍后咱找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一生读 教师:他的读音有问题吗?我们来听听其它同学的意见。
Ppt尤其是这几个字的读音,一定要注意,请同学们标注在课本上,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文章,挺直你的脊梁,端起课本,生齐读。
2、教师:大家发现了吗?这篇文章一共短短159个字,老师把文章的段落稍作了一下改动,找同学翻译一下。其余同学在听的过程中,作好记录,如果有异议,稍后可以提出来。生翻译 生提问 生纠正 教师引导
教师: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字字落实,以及文言现象,可以通过课下,古代汉语词典及学过的经验来解决疑难,最重要的还是要及时总结,考考你:ppt
3、教师:带着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我们再来读一下,文章第一段女生读,第二段男生读,要尝试读出你的情感。做好准备了吗?酝酿一下。女生读
教师:女生的声音如空谷幽兰,酥软人心,真让人陶醉、男生读
教师:男生的声音抑扬顿挫,强劲带柔,毫不逊色。
教师:在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中,我们离张岱又进了一步。著名学者陈平原这样评价“明文第一非张岱莫属”,那张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文中有没有一个字可以概括他的真性情?
痴
4、教师:谁说的?舟子
Ppt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生齐读 教师:这个痴什么意思呢?我查了字典有两个义项,你认为是哪一个? Ppt“痴”的义项包括:①呆傻,无知。②爱好而至入迷。生谈(虽然同行,但对相公的行为始终不理解,不理解张岱的痴)教师:那张岱的 痴表现在哪里呢?生默读文章,思考。
5、痴景 Ppt齐读
教师:这样的雪景有什么独特之处吗?生谈 换词 生读 生谈 生齐读
教师:好一幅空灵静谧的冬夜山水雪景,雪光晶莹,夜色迷蒙,山水天地因为雪的覆盖连接成白色的整体,洁白空阔,一望无际,人迹罕至,唯有此情此景才能不被人打扰,才能用心领略景色的宁静清绝之美,这种美景,也大概只有张岱能欣赏到,写出来吧,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这样一幅画面 教师配乐朗读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生谈
教师:这是一幅朦胧的画,这是一首梦幻的诗,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中张岱已融入了这白茫茫的一片,这么好的文字,我们应该会吟会诵,挑战一下自己。
Ppt生齐读 放眼望去ppt(空字)置身其中ppt(只有图)此时此刻,那是一片皑皑然茫茫然的世界,悄无声息,浑然难辨ppt(空白)生背 教师:痴迷于山水的张岱,有人懂吗? 生谈 什么样的人?
尝试“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什么样的人?生谈 然而有人不懂——舟子。
教师小结: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同学们读到这里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谈,查缺补漏
6、金陵人 崇祯(教师配乐)
教师:世事的变迁,让张岱由名士变为遗民,在他的《陶庵梦忆》自为墓志铭中这样写道“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 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教师:张岱的一生犹如庄子的梦一样,前半生宛若梦中,仿佛随同蝴蝶翩翩起舞般美好,锦衣玉食,放浪于山水之间,追求的是一种自我的放纵和绝对的自由,后半生又像梦醒,又像是庄子梦想一样的哀痛,隐居山林,不仕新朝,其追求的最终目的都是自由,这有何尝不是一种“痴”呢!
人生何处无孤独,人生又何处无落寞,在寂静的自然之中,沾得一点冰雪之气,求得一种超然和解脱,那才是大平静,大境界!
下课 【相关链接】
(一)明末清初张岱《一卷冰雪文序》
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
若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人挹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干将之铸剑于冶,与张华之辨剑于斗,雷焕之出剑于狱,识者之精神,实高出于作者之上。由是推之,则剑之有光铓,与山之有空翠,气之有沆瀣,月之有烟霜,竹之有苍蒨,食味之有生鲜,古铜之有青绿,玉石之有胞浆,诗之有冰雪,皆是物也。苏长公曰:“子由近作《栖贤僧堂记》,读之惨凉,觉崩崖飞瀑,逼人寒栗。”噫!此岂可与俗人道哉!笔墨之中,崖瀑何从来哉!
(二)龙山雪
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三)节选《西湖梦寻》
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未尝一日别余也。前甲午、丁酉,两至西湖,如涌金门商氏之楼外楼,祁氏之偶居,钱氏、余氏之别墅,及余家之寄园,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楼舞榭,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我梦中之西湖,尚得完全无恙也。因想余梦与李供奉异。供奉之梦天姥也,如神女名姝,梦所未见,其梦也幻。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今余僦居他氏已二十三载,梦中犹在故居。旧役小傒,今已白头,梦中仍是总角。夙习未除,故态难脱。而今而后,余但向蝶庵岑寂,蘧榻于徐,惟吾旧梦是保,一派西湖景色,犹端然未动也。儿曹诘问,偶为言之,总是梦中说梦,非魇即呓也。因作《梦寻》七十二则,留之后世,以作西湖之影。余犹山中人,归自海上,盛称海错之美,乡人竞来共舐其眼。嗟嗟!金齑瑶柱,过舌即空,则舐眼亦何救其馋哉!岁辛亥七月既望,古剑蝶庵老人张岱题。
(四)《自为墓志铭》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常自评之,有七不可解:向以韦布而上拟公侯,今以世家而下同乞丐,如此则贵贱紊矣,不可解一;产不及中人,而欲齐驱金谷,世颇多捷径,而独株守於陵,如此则贫富舛矣,不可解二;以书生而践戎马之场,以将军而翻文章之府,如此则文武错矣,不可解三;上陪玉帝而不谄,下陪悲田院乞儿而不骄,如此则尊卑溷矣,不可解四;弱则唾面而肯自干,强则单骑而能赴敌,如此则宽猛背矣,不可解五;争利夺名,甘居人后,观场游戏,肯让人先,如此则缓急谬矣,不可解六;博弈摴蒱,则不知胜负,啜茶尝水,则能辨渑淄,如此则智愚杂矣,不可解七。有此七不可解,自且不解,安望人解?故称之以富贵人可,称之以贫贱人亦可;称之以智慧人可,称之以愚蠢人亦可;称之以强项人可,称之以柔弱人亦可;称之以卞急人可,称之以懒散人亦可。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节义不成,学文章不成,学仙学佛,学农学圃俱不成,任世人呼之为败家子,为废物,为顽民,为钝秀才,为瞌睡汉,为死老魅也已矣。
生于万历丁酉八月二十五日卯时,鲁国相大涤翁之树子也,母曰陶宜人。幼多痰疾,养于外大母马太夫人者十年。外太祖云谷公宦两广,藏生牛黄丸盈数簏,自余囡地以至十有 六岁,食尽之而厥疾始廖。六岁时,大父雨若翁携余之武林,遇眉公先生跨一角鹿,为钱塘游客,对大父曰:“闻文孙善属对,吾面试之。”指屏上李白骑鲸图曰:“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余应曰:“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眉公大笑起跃曰:“那得灵隽若此,吾小友也。”欲进余以千秋之业,岂料余之一事无成也哉?
甲申以后,悠悠忽忽,既不能觅死,又不能聊生,白发婆娑,犹视息人世。恐一旦溘先朝露,与草木同腐,因思古人如王无功、陶靖节、徐文长皆自作墓铭,余亦效颦为之。甫构思,觉人与文俱不佳,辍笔者再。虽然,第言吾之癖错,则亦可传也已。曾营生圹于项王里之鸡头山,友人李研斋题其圹曰:“呜呼,有明著述鸿儒陶庵张长公之圹。”伯鸾高士,冢近要离,余故有取于项里也。明年,年跻七十,死与葬,其日月尚不知也,故不书。铭曰: 穷石崇,斗金谷。盲卞和,献荆玉。老廉颇,战涿鹿。赝龙门,开史局。馋东坡,饿孤竹。五羖大夫,焉能自鬻。空学陶潜,枉希梅福。必也寻三外野人,方晓我之衷曲。
第四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执教人:孙秀洁
教学目标
1、熟读美读课文,理解“绝、拿、强、更、痴”等字。
2、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3、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教学重点
1、雪后奇景的赏析
2、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歌曲《梦西湖》。观毕。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古往今来,杭州的西湖美景,令天下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描写西湖的诗句啊?
宋代诗人苏轼曾诗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可见西湖的美丽。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只言山色秋萧瑟,绣出西湖三四峰。”
可是西湖当地人却说:“晴天的西湖不如雨天的西湖,雨天的西湖又不如雪天的西湖。”银妆素裹的西湖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随明末清初文人张岱一起到湖心亭去看雪。
师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介绍湖心亭(一生朗读)
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
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二、学习目标(齐读)
1、积累实词和虚词;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3、学习白描的写作手法
这节课,我们主要的学习活动就是朗读、品析。朗读美文,品西湖雪景,析作者情,熟读成诵。
三、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1、现在让我们沸沸扬扬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恰当停顿。遇到不会读的字词,借助课下注释自行解决。
交流:
在朗读中,你注意到这些字词的读音了吗? 停顿。
全班齐读课文。
2、第二次朗读,要求读懂字意,读通语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义。
标出不明白的地方。
全班交流疑惑的内容。全班交流三个重点句子。
四、品析雪景
齐读,画出作者张岱在湖心亭看到的雪景。
同学们,现代散文家黄裳评价说:“描写西湖风景的人也可谓多矣,可是谁又曾用精炼至极的笔墨如此凸现地勾画出山水的精英?”细读这句,你认为哪些词语最富表现力?最传神?请静静的品味写景的精妙,感受作者的情怀。
和同桌交流一下。预设: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这四个“与”并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造就了天地苍茫磅礴浩渺的大场景。连用三个“与”字,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动了起来,有了一种动态的融合美,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动了起来。
两个“一”字意思相同吗?有什么妙处?“一”是最小的数字,也是最大的数字。这两句一整体一局部,对照鲜明。
量词置换成“”例如:一眉新月一钩残月一叶扁舟一线希望一缕花香 “一痕”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一点”显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珑;“一芥”让人耳目一新;“粒”字更让人眼前一亮。这些夸张之语显得贴切自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由“痕”到“点”到“芥”到“粒”,量词一个小似一个,给人一种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而已”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这苍茫的夜景折射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时,你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一滴水之于浩瀚的大海,一粒星之于深邃的天空,你会体悟到:宇宙何其阔大,人生何其短暂!“天人合一”
白描手法:白描也叫素描,原来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简炼的墨线勾描人物和各种景象特征,突出其神韵。请看我们的课文插图,即是白描。运用到文章描写上,就是抓事物特征,用寥寥数笔传神再现,"有真意,去粉饰,”相当于“淡妆”。对照这幅插图,再一起背诵这宁静清绝寄托作者感慨的景观。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
我们来做几个练习。迁移训练,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才是“淡妆”(白描),并说说白描的作用。如: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白描)
评述: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对九个景物进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图》。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它们给人的情绪是萧索暗淡的。此时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思乡思家的情绪就很自然地从心底弥漫开来。抬头望望远处漫漫古道,听听耳边呼啸秋风,看看跨下长途跋涉的瘦马,啥感觉?只能断肠!仅28字就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这就是白描。
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③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自清《背影》)——白描
评述:朱自清仅用“攀”、“缩”、“微倾”这三个极凝练的动词逼真形象地(写出父亲攀爬月台时的努力,真实地再现父亲的背影,我们的眼前似乎就出现了那令人终生难忘的感人背影,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将永远定格在读者心中。没有一处过多的形容、修饰、陪衬之类的语言,只是白描,只是写实,乍读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讷,细细品味,却情真意浓,蕴藏着一股深情。这就是白描的力量。④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周密《观潮》)
五、赏读雅趣
同学们,刚才我们跟随作者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我们感受到了白描手法寥寥数笔表现神韵的神奇魅力,现在让我们把目光由景转向人,默读课文,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概括张岱形象。
解答:“痴”
教师追问:这是谁对张岱的评价啊?痴一共有四个意识,大家觉得舟子理解的痴是什么意思?
1.傻,无知:~人说梦。~钝。~愚。白~。
2.精神失常,疯癫:发~。~癫。3.入迷,极度迷恋:~心。~情。
4.谦辞,白白地:~长(zhǎng)(说自己白白地比对方大若干岁)。“痴”,是疯癫。这种疯癫,张岱的“痴”体现在哪里?用原文句子回答。
(一)行“痴”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哪里能看出“痴”,具体分析一下。
不寻常的环境:大
三
写雪的来势之猛、持续时间之长。绝
从听觉的角度写出湖山封冻,人与鸟俱噤声不出,“绝”字传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不寻常的时间:“更定”即晚上八点左右
不寻常的举止:“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之间是否矛盾?细读这里,我们发现它与结尾的舟子前后不统一。虽有舟子同行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三)事“痴”
张岱到了湖心亭之后,这天寒地冻万籁俱寂之中却出现了一点温暖和亮色,因为湖心亭上居然还有另外两个痴人!见到张岱,这两个痴人很是激动啊,来,把他们的激动朗读出来。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辅导学生反复朗读“大喜曰”一句)我听出了欣喜和自豪啊。“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有什么言外之意。以这样的句式说“湖中居然有此
人”?或者用现代汉语说也可以,用“我们都是
人”的句式。
生:湖中居然有此雅兴之人!生:我们都是有高雅情趣的人!生:湖中居然有此豪情之人!生:湖中居然有此志同道合之人!生:湖中居然有此超凡脱俗之人!
同学们啊,同学们说的真好,他们就是这样超凡脱俗,有雅情雅致的人。现在再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痴”,我们是不是比舟子理解的更深刻呢?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六、思维火花
有人说,他们是志趣相同的知音。有人说他们只是道同志不同的过客。你的观点呢?细读文章,结合词语分析。小组内讨论,等会亮出观点,畅所欲言。
观点:“知音”——“喜”“强饮”“客”
“不是知音”——“拉”“强饮”“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见余,大喜”,写出雪中相逢、巧遇知己的惊喜。“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感叹表现了他们相互之间的赏识,有一种人生难得一知音的感慨。“吾道不孤”!欣喜之余,“拉余同饮”。“强饮三大白”的“强饮”,是说本不能饮,但在此时、对此景、逢此人,不得不饮。为了不辜负自然的美景,为了不辜负知己的盛情,勉力而为,痛饮三大杯。金陵客赏雪,是二人结伴同行,而且还带上了好酒,谈诗论文的同时,何等洒脱快乐、旷达豪放!足见此二人胸襟开阔、心情开朗,与其说是来赏雪,不如说是来享受自然,享受生活,享受那种无拘无碍的君子之交。意外地见到“我”这个不速之客,他们是“大喜”、强邀,热情爽朗,坦荡真诚。他们对“我”一见如故,完全接纳,是一种很容易与人沟通的性格类型。相形之下,张岱虽然表现出了一种值得称道的风雅不俗的情怀,但也流露出了他的清高自傲、我行我素,缺少一点海纳百川的胸怀。
张潮,他曾经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因阅历之浅深,所得之浅深耳”。《湖心亭看雪》一定还有很多滋味,同学们可以慢慢体会,让我们深情朗读全文,同学们回忆我们的学习目标掌握了吗?。
拓展迁移:
同学们,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大自然中去深呼吸,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和心智的独立。因为凝寒独立是其人格,所以苍茫天地就成为了他们必然的心灵归宿。同学们,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这样的痴人和痴文都很多啊。你们还能想起吗?
最后让我们来读一下蒲松龄的一句话,让我们师生共勉: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教学没计 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检查预习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页)。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整体感知: a.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反复诵读,力求成诵。b.解析下列词语,疏通文义。
是日 更定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雾凇沆砀上下一白 酒炉正沸焉得强饮客居痴(解释略)问题一: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问题三: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问题四: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个字,篇幅短小。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厚。如“独”“大喜”“雾凇沆砀”等(此处不展开,见教材分析)。
问题五:从小品的角度,试分析此文的特点。
本文是张岱的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韵味,美的语言(参阅问题研究,不展开)。
不二斋
张岱
不二斋,高梧三丈,翠樾千重;墙西稍空,腊梅补之。但有绿天,暑气不到。后墙高于栅,方竹数竿,潇潇洒洒,郑子昭“满耳秋声”横披一幅。天光下射,望空视之,晶沁如玻璃、云母,坐者恒在清凉世界。图书四壁,充栋连墙,鼎彝尊,不移而具,余于左设石床竹几,帏之纱幕,以障蚊虻,绿暗侵纱,照面成碧。
夏日,建兰,茉莉芗泽侵入,沁入衣裾。重阳前后,移菊北窗下,菊盆五层,高下列之,颜色空明,天光晶映,如沉秋水。冬则梧落叶,腊梅开,暖日晒窗,红炉()毛氍(毛毯)。以昆山石种水仙列阶趾。春时,四壁下皆山兰,栅前芍药半亩,多有异木。
余解衣盘礴,寒暑未曾轻出,思之如在隔世。
——(《陶庵梦忆》)■完成课后作业二
阅读柳宗元的《江雪》,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