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元稹《菊花》[范文模版]
《菊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菊、舍、遍、渐、偏”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诗、图对照,品读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具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赏过菊花吗?你是什么时间观赏的? 你能描绘一下你所看到的菊花吗? 2.唐代有一位诗人叫元稹,一次在欣赏菊花的时候,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写了一首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3.师生共同介绍作者: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诗人。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九岁能诗,十五岁明经及第。他与白居易共同开创浅切的新诗风,世评“元轻白俗”。他两人均曾企图以诗为救世之工具,共同致力于讽谕诗。其诗朴质深切,反映了广泛的现实生活。与此同时,他还遗有许多感伤性质的杰作。有许多歌咏元、白两人深厚友情的酬答诗。有《元白长庆集》。(板书:菊花 元稹)(二)古诗学习,三步走
第一步:知音(知道读音,做到读准字音)
学生提出“知音”方法(如,查字典等工具书、问同学、请老师帮忙等等)
1.自由读,选择自己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朗读古诗(指名读、老师范读)3.学生提出需要注意的字的读音 4.齐读全诗
第二步:明意(明白整首诗的意思)
学生提出方法,老师相机补充(借助课下注释、对照插图、借助工具书、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等等)自主学习
1.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互相交流、理解古诗
3.出示全诗,大家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教师相机提问:
1.秋天的菊花开得怎么样?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丛、绕)2.陶家是谁的家,作者怎么就想到了陶家?(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
3.谁一遍又一遍地怎么样观赏菊花? 4.菊花开过后花坛什么样?
明确:一丛丛的秋菊环绕着屋舍好像是陶渊明的家,我沿着篱笆,一遍又一遍地欣赏菊花不觉太阳已渐渐地西斜。不是在所有的花中我最喜欢爱菊花,而是菊花开完后,再也没有花了。
第三步:悟情(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1.提出问题,引发探究
(1)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表达诗人对菊花的情有独钟,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2)哪句诗交代了诗人爱菊的原因?
分析: “此花开尽更无花”一句道出元稹爱菊原因,从字面看,菊花在百花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集中到菊花上。其中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爱菊?
分析:“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表现出来。2.发挥想象,读中感悟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配背景音乐)(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2)诵读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采取指名读、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3.小结,《菊花》一诗,诗人描写了菊花的多、美以及自己偏爱菊花的原因,表达诗人对菊花的情有独钟,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4.有感情地朗诵《菊花》并背诵
(三)作业布置:搜集、诵读有关描写菊花的诗句。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
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出版社S版四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三首之一《菊花》,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菊花》是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所作的一首古诗。菊花是诗人们喜爱的歌咏题材。有的人爱菊是因为菊花不畏风霜,有的人爱菊是因为菊花蕊洁香远,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则是:不是因为百花之中我最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凋谢之后就没有别的花可欣赏,人们的爱花之情自然集中到菊花上来了。诗人的立意新颖别致是咏菊诗中难得的篇章之一。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排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见前面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见前面
四、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由于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有一定困难,对词句的理解、情感的体会、引发想象是难点。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采用创设情境、启发探讨等方法,启发学生想象,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多媒体与板书,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
2、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中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也提出“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
所以在教学中,以古诗学习,三步走的方法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教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第二篇:元稹菊花原文及赏析
元稹菊花原文及赏析
元稹菊花原文及赏析1原文:
菊花
唐代: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赏析: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三四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诗人从菊花凋谢最晚这个角度出发,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爱菊花的'理由。其中也暗含了对菊花历尽寒冷最后凋零的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中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是这种写作手法,寓有深意。
这首七言绝句诗,虽然写的是咏菊这个寻常的题材,但用笔巧妙,别具一格,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思考。诗人没有正面写菊花,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美妙灵动,意趣盎然。该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元稹菊花原文及赏析2菊花
朝代:唐代
作者: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译文】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注释】
陶家:陶,指东晋陶渊明。
【鉴赏】
诗人对菊花由衷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第二句的“绕”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中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寓有深意。
这首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让人们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因而历来被人们所喜爱。
【简介】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元稹菊花原文及赏析3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译文:
一丛丛的秋菊环绕着这家农舍,好像到了陶渊明先生的家。我绕着这家的篱笆墙赏菊,一圈又一圈,不知不觉中,竟已西斜。
百花之中,不是我最菊,而是因为菊花凋零得最晚,如果它开谢了,后面也就无花可赏了。
注释:
1、秋丛:指丛丛秋菊。
2、舍:居住的房子。
3、陶家:陶渊明的家。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4、遍绕:环绕一遍。
5、篱:篱笆。
6、日渐斜:太阳渐渐落山。斜,倾斜。
7、尽:完。
8、更:再。洛城:今河南洛阳。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诗,虽然写的是咏菊这个寻常的题材,但用笔巧妙,别具一格,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思考。
诗人没有正面写菊花,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美妙灵动,意趣盎然。
该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第三篇:元稹菊花原文翻译及赏析
元稹菊花原文翻译及赏析
元稹菊花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
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译文: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注释:
⑴秋丛:指丛丛秋菊。
⑵舍(shè):居住的房子。
⑶陶家:陶渊明的家。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⑷遍绕:环绕一遍。
⑸篱(lí):篱笆。
⑹日渐斜(xiá):太阳渐渐落山。斜,倾斜。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⑺尽:完。
⑻更(gèng):再。
赏析: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三四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诗人从菊花凋谢最晚这个角度出发,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爱菊花的理由。其中也暗含了对菊花历尽寒冷最后凋零的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中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是这种写作手法,寓有深意。
这首七言绝句诗,虽然写的.是咏菊这个寻常的题材,但用笔巧妙,别具一格,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思考。诗人没有正面写菊花,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美妙灵动,意趣盎然。该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元稹菊花原文翻译及赏析2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译文:
一丛丛的秋菊环绕着这家农舍,好像到了陶渊明先生的家。我绕着这家的篱笆墙赏菊,一圈又一圈,不知不觉中,竟已西斜。
百花之中,不是我最菊,而是因为菊花凋零得最晚,如果它开谢了,后面也就无花可赏了。
注释:
1、秋丛:指丛丛秋菊。
2、舍:居住的房子。
3、陶家:陶渊明的家。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4、遍绕:环绕一遍。
5、篱:篱笆。
6、日渐斜:太阳渐渐落山。斜,倾斜。
7、尽:完。
8、更:再。洛城:今河南洛阳。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诗,虽然写的是咏菊这个寻常的题材,但用笔巧妙,别具一格,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思考。
诗人没有正面写菊花,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美妙灵动,意趣盎然。
该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第四篇:元稹的名言[范文模版]
元稹的名言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并使用名言吧,名言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简洁而含义深刻动人的'句子。你知道什么样的名言才能称之为经典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元稹的名言,欢迎大家分享。
元稹的名言11、莲池旧是无波水,莫逐狂风起浪心。——元稹
2、修身不言命,谋道不择时。——元稹
3、年年渐觉老人稀,欲别孙翁泪满衣。未死不知何处去,此身终向此原归。——元稹
4、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
5、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元稹
6、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元稹
7、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元稹
8、去年江上识君面,爱君风貌情已敦。——元稹
9、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元稹
10、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元稹
11、春来爱有归乡梦,一半犹疑梦里行。——元稹
12、一杯颜色好,十盏胆气加。半酣得自恣,酩酊归太和。——元稹
13、门前本是虚空界,何事栽花误世人。——元稹
14、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
15、不是眼前无外物,不关心事不经心。——元稹
16、天下风光数会稽,灵汜桥前百里镜。——元稹
元稹的名言21、修身不言命,谋道不择时。
2、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4、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
5、莲池旧是无波水,莫逐狂风起浪心。
6、不是眼前无外物,不关心事不经心。
7、天下风光数会稽,灵汜桥前百里镜。
8、年年渐觉老人稀,欲别孙翁泪满衣。未死不知何处去,此身终向此原归。
9、春来爱有归乡梦,一半犹疑梦里行。
10、一杯颜色好,十盏胆气加。半酣得自恣,酩酊归太和。
11、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2、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
13、美人醉灯下,左右流横波。王孙醉床上,颠倒眠绮罗。
14、门前本是虚空界,(人生格言 )何事栽花误世人。
15、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
16、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17、去年江上识君面,爱君风貌情已敦。
第五篇:元稹教学设计
1.《菊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菊花》,结合译文,理解古诗的意思。2.了解唐代诗人元稹。3.背诵《菊花》这首诗。
4.课堂上做到认真自学,仔细倾听,积极合作,敢于展示。
【教学重难点】 1.熟读《菊花》,结合译文,理解古诗的意思。2.背诵《菊花》这首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导入语:同学们,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古诗,它的题目是《菊花》。
板书课题《菊花》,齐读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过渡语:课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我要熟读《菊花》,结合译文,理解古诗的意思。2.我能了解诗人元稹。3.我能背诵《菊花》。
4.课堂上我能做到认真自学,仔细倾听,积极合作,敢于展示。
过渡语:目标己经明确了,你们有信心实现目标吗?老师相信,只要大家认真自学,一定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的。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出示自学指导 1.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古诗《菊花》两遍。(要求:把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并读出一定的语气。)
2.读古诗找出你不懂的地方,借助注释理解,也可以问同桌。3.小组内两两互读古诗。
(二)自学检测反馈
指名朗读全文,组织正音。教师相机运用范读、领读、齐读等方式,读出一定的节奏和语气。
(三)质疑问难
过渡语:请你将自学和测试过程中的疑惑举手提出来,请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三、后教环节(10分钟)
(一)内容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法指导
1.自由朗读古诗,边读边感悟。2.借助注释,谈谈你对古诗中每句话的理解。3.互相介绍诗人朱自清,组内讨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生成与点拨: 点拨一: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点拨二: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诗人对菊花由衷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第二句的“绕”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图。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点拨三: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寓有深意。这首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让人们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因而历来被人们所喜爱。
四、训练环节(13分钟)
1.结合古诗内容,学生自由背诵。2.同桌互背。3.小组展示背诵。4.练习书写
附:板书设计
菊花
(唐)元稹
高洁的操守
喜爱
坚强的品格
【教学反思】篇二:《菊花》《海棠》教学设计(1)《菊花》、《海棠》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的生字。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与难点: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要结合起来,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鉴赏、背诵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菊花》
(一)、谈话导入
唐代诗人元稹,一次在欣赏菊花的时候,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写了一首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纲:
①理解“秋丛、绕舍、似陶家、篱”等词。
②观察插图,结合注释,理解诗意。2.学生自学。
3、小组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不懂的地方和同学讨论、交流。
(三)理解古诗
1、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小组汇报:
古诗大意:一丛丛的秋菊环绕着屋舍好像是陶渊明的家,我沿着篱笆,欣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渐渐地西斜。不是在所有的花中我最喜欢爱菊花,而是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其它花了。
(四)重点探讨:
1、提出问题:这首诗前两行描写了什么?后两行呢?你有什么感受?
2、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汇报:前两句着重描写了诗人欣赏菊花的情景,后两行是作者的感触,菊花开过后就再也没有花了,作者对菊花作了热情的赞赏。
(五)有感情地朗诵。
1、教师范读。
2、指导学生怎样停顿,带着赞美的语气去朗诵。
3、学生试着读。学生评价读的情况,指出优点与不足。
(六)自主学习生字。
1、小组内互相认读生字。
2、交流难字的记忆方法。
3、学生书写。
4、小组内展示,指出写得漂亮的字。
(七)布置作业:默写古诗。
二、学习《海棠》
(一)导入新课
天气越来越暖和了,各种鲜花相继露出了笑靥,我深受感染,突然想收集一些关于花的成语,大家能不能帮我完成这项工作呢?那赶快把你知道的关于花的成语说出来吧!学生列举(笔下生花,闭月羞花,春花秋月,寒花晚节,花好月圆,花容月貌,花枝招展,锦上添花,口吻生花,枯树生花,梨花带雨,柳暗花明,生花妙笔,梦笔生花,如花似锦,如花似玉,天花乱坠,铁树开花??)关于花的成语可真多!看来,古人对花是情有独钟啊。那,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海棠》,看看古人是怎么写花的。
(二)研习《海棠》 1.集体朗读《海棠》,整体感知。2.再读课文,找出描写海棠的词句。明确:“泛崇光”“香雾霏霏”“红妆” 3.这些词写出了海棠的那些特点?明确:光彩照人,香气袭人,妩媚可人。(美)(形)4.这海棠可真美,但是,苏轼还觉着不够,于是,他给这花寻了一个环境,大家找找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呢?
明确:“东风袅袅”“月转廊”在袅袅的春风之中,在皎洁的月光之下,海棠之美便充满了诗意。诗人可谓将海棠之美已经表现到了极致。5.然而,诗人觉得还不够,于是又在高台上起楼:“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高烛照红妆。” 他将花比作人,一个年轻的、装扮艳丽的女子。不但美,而且生气勃勃。这个“恐”字,表 现了诗人对花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现了诗人对花流溢不止的热爱之情。6.诗人为什么要“更烧高烛”呢?
明确:首先,诗人爱这海棠,在他眼里,这海棠不但是美丽的,而且是有感情的,因而诗人要夜以继日地欣赏她、陪伴她。用人的心理活动和人的行为(对花的态度)去衬托花之美,这样,使得作者笔下的海棠不仅有了美的外观,更有了美的内涵,此时,诗人和花融在了一起,化而为一,可谓美之至极。其次,“更烧高烛”照应了第二句中的“月转廊”。7.诗人对这株海棠的爱真是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当时,诗人因受人排挤,被贬谪到偏远的黄州,在那样的境地之中,还有如此雅致,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诗人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心胸阔达 8.苏轼的作品我们已经学了很多了,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记承天寺夜游》等。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诗人的遭际和性格特点使他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感情往往是复杂的,在《海棠》这首诗中找找,看看作者有没有流露出其他的思想感情。
明确:“月转廊”有处僻远之江湖,不遇君恩的嗟叹;“更烧高烛照红妆”流露出谪居生活的郁郁寡欢。
(三)小结: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助优美的想象,运用环境映衬和侧面烘托的手法,不但写极了海棠的美和诗人对海棠喜爱,而且借此传达了自己的情和意。这就是咏物诗。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四)布置作业:背诵默写《海棠》。篇三:长恨歌教学设计
《长恨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白居易生平和诗歌创作特点;
品味诗歌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以读促思,以品带读,以赏提高诵读能力;
通过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握《长恨歌》的主题,对统治者荒淫误国的批判,对李杨爱情的同情,同时提高学生对于复杂历史的辨别能力,激发对经典诗歌的兴趣。
学习重点
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学习难点
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学习方法
音读、情读、研读、品读;讨论,探究;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诵读全诗,读准字音。2.课前导学案布置: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现你对《长恨歌》的理解,可以是一首小诗,一段抒情文字,一幅图画,一次声情并茂的朗读等
等。上课前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的作品在黑板上或投影上展示出来。
设计意图:要完成这个题,得先看诗,读诗,品诗。看诗,读诗,品诗,就是一个相当好的整体感知的过程。把学生直接引导到作品的面前,用他们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我相信他们一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们也一定乐于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精彩品读。
二、导入
白居易去世后,唐玄宗李忱以诗吊之,其中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这说明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这两首诗流传甚广。一千多年后,它们依然是珠玉璀璨,散发着动人的魅力。究其原因,主要在一个“情”字。
“一篇长恨别有情!”这部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不仅凝聚着诗人们的理念,也层层积淀着历代读者对真情的向往和追求。也许,唯有这绵绵“长恨”,才是真正的永远。
三、朗读感悟。
1.听多媒体录音朗读。2.学生自由朗读跟读诗歌。
四、整体感知
1.我们要求大家以自己的方式展现对诗歌的理解,现在就请大家秀秀自己的风采。
有同学展示了自己的诗歌,有同学展现了他自创的画作,有同学来了一段声情并茂的朗读,还有同学自编自唱了一首歌。要求创作作
品的同学说说自己的立意,请其他小组同学自由赏析、评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反响很好。)
五、细节探讨 1.我们说《长恨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它叙了什么事呢? 明确: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2.我总记得席慕容的一句诗,在开满了鲜花的河岸上,总会有人走我们走过的路,写我们没有写完的故事,甚至互相呼唤的都是彼此曾经呼唤过的名字。我想纵使光阴流转,沧海桑田,有些东西总是永恒的,因为我们的心是相通的。在我们读诗的时候,在我们写诗的时候,我们都感受到玄宗与贵妃之间的爱情。那我们从什么细节可以看出玄宗与贵妃的爱呢?从诗歌中找寻依据回答。(转载于:元稹教学设计)要求:①将诗歌分成四个层次,给每个层次取个标题。
②五分钟后,自由展示。
设计意图:知识问题化,引领学生深入探究文本,进一步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明确:第一部分: 三千宠爱在一身——极度的恩宠(乐)第二部分:宛转蛾眉马前死——万般的无奈(悲)
第三部分:圣主朝朝暮暮情——刻骨的相思(思)
第四部分:两处茫茫皆不见——天人永隔的长恨(恨)赏析总结: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爱之深,思念之切,长恨之痛。一景一物皆能勾起往日的回忆,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风来了,雨过了??
六、讨论探究
既然诗歌处处有爱,为什么不为“长爱歌”,题为“长恨歌”呢?那是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作者又是如何写“恨”的?(讨论,展现观点。)
明确:“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附板书设计:
谁之恨 为何恨? 如何写“恨”的? 唐玄宗之恨 恨君王不能保红颜,恨晚年孤苦无知己 叙事见情,触景生情
杨贵妃之恨 恨天生丽质终被弃,恨天人相隔两渺茫 以形写情,描写见情
白居易之恨 恨大唐江山好色误,恨有情人难成眷属 讽喻悲叹,叙中含情
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
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作者白居易是怎样的一位诗人,他对玄宗与贵妃这段感情是赞美,是批判,或兼而有之?(查阅资料,讨论,展现观点。)
补充资料: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流传广泛。
白居易与湘灵的长恨歌,篇四:傲霜篇教案 13 傲霜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菊花的象征意义,激励学生向菊花学习,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2、模仿课文中的句式,赞美自已喜爱的花儿或其他事物。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已喜欢的段落。
【重难点】
1、感悟菊花的象征意义。
2、了解作者语言的表达特点,练习仿写片断
【教具】
课件(菊花图、秋天凋零图等)、背景音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给学生欣赏菊花的图片(课件播放大片菊花盛开的景象图)(对学生视觉形成冲击)老师导入:今天,我们就去欣赏一下风霜中的菊花是怎么样的。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二、初读感知,掌握生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1)把课文读准、读通顺
(2)画出本课环境描写的句子
三、品读语句,体会严寒,感悟菊花的与众不同。
1、指名学生反馈:本课环境描写的句子在哪里?
2、学生回答
(1)对面屋脊上一片雪白,像下了一场小雪似的。
(2)院子里也白皑皑地铺上了一层寒霜。
3、师:你们从这两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生:霜大、严寒、冷。
学生齐读这几句。
4、好大的霜啊,天好冷啊!在这种环境下,作者抓住了哪几种景物来描写?各自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找出来画一画。
5、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小组汇报。
(1)葡萄:那棵枝叶婆娑、爬满了大半个院子的葡萄,??可就刷刷拉拉地飘落下来了。
(2)梧桐:还有,院角里的那棵梧桐,从昨天夜里起,??今天早晨落得更多了。
6、通过各种方式读一读描写葡萄、梧桐的句子
7、品读菊花风采
8、老师乘机边播放课文录音(或范读)边课件展示百花凋零图、秋风落叶图。教师深情地叙述:同学们,“西风紧,黄叶飘零”,当风霜来临的时候,很多花草都受不住严寒,枯萎了,凋落了。
9、镜头突然切换到各种各样菊花盛开的景象:瞧,那边的菊花却是另外一种样子。
师述:在这寒冷的季节里,葡萄、梧桐黄叶飘落,而我们眼前看到的这菊花却开得如此热烈、茂盛。让我们在朗读中体味这一份热烈和茂盛吧!
指名朗读、听录音朗读、引读、学生小组之间相互朗读。
朗读引领着学生感受作者语言之美,感受顿号、逗号、句号的妙用,在学生的朗读声中,一朵朵热情奔放的菊花图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10、学生齐读
师生谈话: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菊花,而要先写葡萄、梧桐呢?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呢?这样写又有什么好处呢?
(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菊花不畏严寒、刚毅的品质。)
四、品读悟情,感情升华
1、师:就是这样一种花,在作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默读4——5自然段,你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菊花充满了一种什么感情?
2、学生默读,指名回答。(喜爱)
3、师:作者为什么喜爱菊花呢?谁能把点明作者喜爱菊花原因的句子读一读。
4、指名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真不愧是一种富有晚节的可爱的花儿。我爱它们超凡脱俗的风姿,我爱它们暗暗浮动的幽香,我爱它们清雅大方的神采,我爱它们平易简朴的本色,然而,我更爱的是它们那傲霜斗雪不畏强暴的高尚情操。
思考:你从这些句子中了解到了作者喜爱菊花的原因是什么吗?
小组讨论回答:是因为菊花傲霜斗雪不畏强暴的高尚情操。
5、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菊花吗?喜欢菊花的什么? 生: 我喜欢菊花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
生:我喜欢菊花独特的风姿。
生:我喜欢菊花十分清雅,不像别的花。
生:我觉得菊花跟花生一样,有一种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
„„
6、师述:这样的花难道不值得作者去爱,不值得我们去爱吗?让我们再读一读课文最后一句,去细细品味这种爱。
7、教师导读,学生跟读。(我爱它们——,我爱它们——,我爱它们——,然而,我更爱的是它们——)
思考: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哪个词语在句中反复出现。
(真不愧是??? ???我爱??? ???我爱??? ???我爱??? ???我更爱??? ???)
8、仿照句式说话(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汇报学习成果(1)真不愧是辽阔的海洋。我爱大海无边无际的空旷,我爱大海一尘不染的黎明,我爱大海万紫千红的黄昏,我爱大海的诗情画意,然而,我更爱的是大海的富饶慷慨。
(2)真不愧是株洲市最好的学校。我爱图书室,我爱运动场,我爱电脑房,我爱舞蹈室,然而,我更爱的是学校里爱生如子的老师。
学生齐读
9、师:同学们,读了这句之后你从菊花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能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吗?
10、生活中有哪些像菊花一样的人?同学们讨论发言。(如:警察、医护人员、见义勇为的人等等)
11、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就是借菊花来写那些不怕困难、不畏强暴、坚强不屈的人,这种写法叫做借物喻人。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学习这种写法,这样可以使文章的表情达意更含蓄,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2、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和菊花一样不怕严寒、不畏霜雪的植物吗?同学们自由地说一说
师:(课件出示图片),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和菊花一样有品性的植物,认识它们吗?
生:竹子
师:这就是筛风弄月潇洒一生的竹,在霜雪的侵袭下,依然是那么翠绿 生:梅花
师:剪雪裁冰,一身傲骨,任凭雪压枝头,傲然开放
生:兰花
师:空谷幽香、孤芳自赏,大思想家孔子曾称之为“王者之香”。
梅、兰、竹、菊就是人们常说的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正直虚心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
五、拓展延伸,积累诗句 师导: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均被菊花高尚的情操所感染、折服。老师搜集了一些写菊花的古诗。(课件出示古诗)学生朗读。
元稹 《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五、课堂总结: 黄巢《咏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陶渊明《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教师总结:是呀,菊花不仅超凡脱俗、香气扑鼻、清雅大方、平易简朴、而且傲霜斗雪、不畏强暴。它所折射出来的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老师希望你们也能做一个像菊花一样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仿照最后一段写一段话,赞美你喜爱的花儿或其他事物。
3、搜集描写菊花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