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病毒》教学设计(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2 17:51: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病毒》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病毒》教学设计》。

第一篇: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病毒》教学设计

病毒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研究结果;能积极地参与小组评议,直到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也是科学研究的一部分。

2、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讨论与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交流。

3、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了解有关病毒性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教学重点: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教学难点: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录像、有关病毒的资料等

学生准备:搜集病毒性疾病的相关资料和有关病毒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件创设情境,激发提问

你都知道最进在非洲出现的传染病是什么病毒引起的吗?病毒课件埃博拉病毒图片.doc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埃博拉图片,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1、教师谈话:看过刚才的图片,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将学生的问题简单的记录在黑板上。)整理有价值的问题(个别简单问题随时进行解决)进行归类,确定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2、教师谈话:学习了本课,你或许就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板书课题:病毒。)

(二)对病毒性疾病初步探究(搜集分析现象)

1、谈话:课前同学们都对各种病毒性疾病进行了调查了解。你了解了哪些病毒引起的疾病:你了解了有关这些疾病的什么知识?根据老师为你们提供的表格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整理,过一会儿,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2、学生分组交流、整理病毒性疾病的有关内容。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适时指导。

3、汇报、评价:各组选派一名代表对本组的整理纪录进行汇报,各组间进行交流,互相评价、取长补短。

4、补充、扩展:这一活动的最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适当补充一些有关病毒性疾病的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可借助图片向学生展示患各种疾病的人或动物、植物,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

5. 引导学生概况出预防各种病毒性疾病的措施。小组交流、汇报。

总结:通过交流,我们发现病毒一般通过空气、饮食、体液或接触等途径进行传播。因此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对病毒进行深入科学探究(搜集分析科学知识)

1、谈话: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这么多,对人类的影响很大,那么到底病毒是什么样的东西呢?

2、交流:各小组交流搜集的有关病毒的知识。

3、补充、扩展: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适时补充学生没搜集到的或不全面的知识。

(1)介绍病毒的几种基本形态。

病毒课件病毒形状、利用.ppt课件展示图片:电子显微镜下病毒的几种基本形态:杆形、球形、蝌蚪形等。

介绍病毒的活动特点。

(2)问题:这么小的病毒在生物体内是怎样活动的呢? 课件展示病毒的生活、繁殖:着附——注入遗传物质——复制——释放。

利用课件展示给学生一个动态、形象的知识。

总结: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其结构非常简单,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

病毒个体极其微小,绝大多数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4、认识病毒的两面性

①通过学习,我们知道病毒给人类带来了一些疾病。

②有益方面病毒课件病毒形状、利用.ppt:例如我们打的疫苗,有人就是用人工处理的病毒做的,可以防治疾病。还有病毒可以作为特效杀虫剂等。

5、病毒种类 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卡”,并总结是哪三类。①动物病毒(例:乙肝)②植物病毒(例:番茄花叶病毒)③细菌病毒(例:大肠杆菌噬菌体病毒)

(四)制作剪贴报:

1、谈话:同学们课前搜集到这么多有关病毒的知识,对我们认识病毒,预防病毒引起疾病有很大的用处,我们想个办法把它们保存起来,好不好?有什么好的办法呢?

2、制作:根据学生的“献计”情况制成剪贴报或用其他方式保存搜集的知识。

(五)拓展活动:

1、查阅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珍惜生命,爱心健康。

2、组织一次以预防病毒性传染病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板书:

病毒

特点:没有细胞结构 寄生性 种类:①动物病毒(例:乙肝)

②植物病毒(例:番茄花叶病毒)③细菌病毒

第二篇: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病毒》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一单元

1、病毒

【教材重难点分析】 1.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是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之一,因为:通过学习病毒的形态结构及生命活动特点,能够使学生了解到病毒是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这对认识生物界的多样性十分必要,也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之二,因为:通过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懂得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个方面,病毒虽然有害能引起各种疾病,但人们可以利用噬菌体进行生物防治,具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发展前景极为广阔。同时纠正许多学生认为病毒全都是有害的错误观念。

3.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的教学内容为本章的教学难点,因为:

①病毒极其微小(比细菌还要小得多),也由于条件限制,学生不能亲自观察,因此,很难建立感性认识,只能借助书中配备的三类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的照片进行观察。

②在讲述病毒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时,涉及到较深的生物化学知识,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有限,关于蛋白质、核酸的讲述难度很大,只能做简单介绍。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经养成上课学课的课堂常规,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初见成熟,逻辑思维能力飞跃发展,虽然病毒的形态结构难以直观看到,但是病毒的危害确实是耳熟能详的,因此从病毒的危害出发,逐步探究病毒威力的奥秘,必将带领学生揭开病毒的秘密。【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提出与病毒有关的问题。

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信息源。

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

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知识目标:了解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病毒的类型以及病毒与人类关系等基础知识。

情感态度目标: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讨论与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交流。教学重点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 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教具学具的准备:抗击“非典”的场景图、文字及图片资料。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微课程《病毒的生活》,教学设计,设计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病毒性疾病的资料,自学《病毒的生活》微课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课前自学了《病毒的生活》,现在再来看一遍 2.教师谈话:学了这个微课程你有什么收获? 3.学了《病毒的生活》,你又产生了什么问题? 4.生甲:小时候为什么吃“糖丸”? 生乙:吃“糖丸”可以预防“小儿麻痹症”。

生甲:“糖丸“是一种什么东西?

生丙:为什么吃“糖丸”可以预防“小儿麻痹症”? 生丁:“小儿麻痹症”是一种什么病? 生:为什么每人都要吃“糖丸”? 生:病毒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生:病毒有多么大呢? 生:病毒长什么样呢?……

(教师将学生的问题简单记录在黑板上)

5.教师谈话:学习了本课,你也许就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板书课题——病毒

二、活动推进,自主探究

1.谈话:课前同学们都对各种病毒性疾病进行了调查了解,你了解到了哪些病毒引起的疾病?你了解了有关这些疾病的什么知识?根据教师为你们提供的表格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整理,过一会儿,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学生介绍的是非典、H1N1、手足口病、小儿麻痹症、乙肝等)2.学生分组交流、整理病毒性疾病的有关内容。如乙型肝炎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适时指导。

3.汇报、评价:各组选派一名代表对本组的整理记录进行汇报,各组间进行交流、互相评价、取长补短。总结:通过交流,我们发现病毒一般通过空气、饮食、体液或接触等途径进行传播。因此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4.补充、扩展: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选合适时机补充一些有关病毒性疾病的知识,如学生讲非典病毒时就展示非典病毒的图片等。

如:可借助图片向学生展示患各种疾病的人或动物、植物,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

三、资料交流,建构结论

1.谈话: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这么多,到底病毒是个什么样的东西呢? 2.交流:各小组交流搜集的有关病毒的知识,教师了解学生搜集的资料。3.汇报:

生甲:病毒是一类结构简单的特别微小的特殊的生物,它们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只有一层形状各异的蛋白质外壳,内部就是它们的遗传物质。其他小组补充。

生乙:病毒到底有多么小呢?打个比方,人体细胞共约有40万亿--60万亿个,细胞的平均直径在10--20微米之间。如果把一座摩天大厦比作一个细胞,病毒就只有一个篮球那么大。虽然病毒很小,人们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还是逐步认识了它。

生丁:我来介绍病毒的几种基本形态。

教师出示图片:电子显微镜下病毒的几种基本形态:杆形、球形、蝌蚪形等。

生丁:介绍病毒的活动特点:特别强调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一旦离开寄主的细胞,就不会再有任何生命活动。可以用化学方法得到病毒的结晶体,它像一般的化学药品一样,可以放置任何长短时间,丝毫不表现生命现象。但是,一旦进入活细胞里,它们马上就显示出生命的特征,它可以快速繁殖,造成对寄主的危害。

生戊:我来介绍病毒种类: ①

动物病毒(例:乙肝)②

植物病毒(例:番茄花叶病毒)③

细菌病毒(例:大肠杆菌噬菌体病毒)4.总结: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其结构非常简单,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

病毒个体极其微小,绝大多数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5.补充、扩展: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适时补充学生未搜集到或搜集不全面的知识。

例:①介绍病毒的发现过程。病毒的发现过程:在用电子显微镜证实病毒以前,巴斯德在研究狂犬病的时候,在人体内没有发现可能引起这种病的生物,他认为一定是这种病的病菌太小,所以无法看到,后来证实他的推测是正确的。

1892年俄国的细菌学家伊凡诺夫斯基研究“烟草花叶病”时,为了抓住引起这种病的“病菌”,他用连最小的细菌也不能通过的陶过滤器来过滤液汁,因为这种“病菌”通过了过滤器,所以他当时认为过滤器一定出了毛病,使病菌通过了。

1897年荷兰的细菌学家贝杰林克,重复了伊凡诺夫斯基的实验得到了同样的结果,于是他断定病原菌很小,能通过过滤器,因此他把这病原菌称为“过滤性病毒”。直到1935年,美国的生物化学家斯坦利从烟草的捉取液汁中获得了病毒的结晶,证实了病毒的存在。

20世纪30年代末,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看清了病毒的模样。认识了它的形态结构。通过病毒发现过程简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问:病毒的发现过程说明病毒具有什么特点?(非常小,需要特别的细心和耐心,更需要新型的电子显微设备)6.这么小的病毒在生物体内是怎样活动的呢? 学生展示病毒的生活、繁殖:

着附——注入遗传物质——复制——释放。《由于课前自学了病毒的生活,学生对此已经不陌生》

四、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与学习,你认为病毒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呢? 生:病毒是一种特别可怕的生物。它太小,我们无法看见它,它却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疾病!

生:病毒结构简单,形态各种各样,却威力巨大。生: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活的生物体的细胞内。

2.病毒与人类有什么关系?是不是有百害而无一利?认为只有害的举手,认为利弊都有的请举手。

生有少部分认为病毒只对人类有害。大多数认为也有对人类有用的。3.请认为有利用价值的同学举例介绍。

生:我小时吃的糖丸,就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制作的。只不过它们的活性被人们降低了,所以不会引起发病。却能激发我们体内产生针对脊髓灰质炎的抗体。

4.老师竖起大拇指。还有其他的疫苗吗? 生1:我爸爸说我们都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生2:还有麻疹疫苗。

生3:去年冬天我注射过流感疫苗。5.老师总结补充:

a人们利用病毒专性寄生的特性,用噬菌体治疗一些细菌性疾病 b利用一些动物病毒,经过人工处理后制成的疫苗,用于预防接种,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c农业上可利用病毒制剂防治农业和林业的病虫害,不仅安全有效,而且减少了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

d害处:多数病毒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人和动物的传染病约60%是由病毒侵染引起的。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学生还是可以例举出一些实例的。另外,还要告诉学生病毒对植物的危害。被病毒侵染的植物不能正常的生长发育。它可以使农作物和其他经济植物降低质量和减少产量。例如:我国长江两岸主要的油料作物油菜上的花叶病,除造成大量死亡之外,还使脂肪减少 10%。

五、拓展活动:

1.谈话:同学们课前搜集到这么多有关病毒的知识,想个办法把它们保存起来,制作剪贴报。

2.查阅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

3.组织一次以预防病毒性传染病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板书设计:

1、病毒

病毒引起的疾病:流感,狂犬病、麻疹 病毒的种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

活动:着附——注入遗传物质——复制——释放

评价设计

1、填一填。

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他能引起(流感)、(麻疹)、(小儿麻痹症)等许多种疾病,给人类生活与健康带来不利影响。②

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③

根据病毒所寄生的生物细胞不同,可将病毒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三类。

预防病毒引发疾病的措施有(讲究卫生)、(加强煅)、(注射疫苗)等方法。

狂犬病主要是通过(被动物咬伤)传播的。

2、小法官

病毒是一种可以独立生存的生物。(×)

病毒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中,从而对这些生物造成危害。

(∨)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是:它对人类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

(∨)

3、我会选

小时候,医生让我们口服的“糖丸”,主要是预防(C)的发生。A、狂犬病

B、乙型肝炎

C、脊髓灰质炎

4、我来告诉你

(1)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有哪些?如何预防?(2)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第三篇: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病毒》教学设计

病毒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病毒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使学生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研究结果。

2.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活动;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交流。

3.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了解有关病毒性传染疾病的预防措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教师播放非典时期相关内容的录像。(学生观看录像)

看完这段录像你有什么想法和问题吗?

(学生自由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随机板书,并有意识地将问题分类书写在黑板上,为后面的问题梳理和分类做好铺垫。)

如果对我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你觉得应该分成几类?怎样分?(学生简单交流,提出可以将问题分类的方法。)

看来,把有关病毒的问题归为一类这是大家的共识,现在大家有异议的就是有关病毒性疾病、传播、预防方面的问题。我看,咱就把它们当作一大类问题怎么样?

(学生简单回答)我们将问题分为两类。(教师将板书用大括号分类,并板书:疾病

病毒)【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类,这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科学的问题分类既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分工协作,也有利于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另外,问题分类过程也是学生对提出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思考的过程,为确定研究问题的方向做好了铺垫。】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病毒》一课,从中去寻找答案。(教师板书课题)

二、探究过程

(一)小组交流资料

科学探究的方法很多,而这节课最适合的方法是查资料。课下同学们都积极准备搜集了大量资料,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看看你们搜集的资料都能解决我们刚才提出的哪类问题,交流前老师有个小要求。

(课件出示要求:

1、将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类,并标注所解决的问题;

2、各小组选派一名同学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进行汇报。)

好,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解决的问题最多,开始吧!

(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在小组交流之前提出了资料标注和交流方式的要求,这是对搜集到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方法上的指导,标注主要是将资料与问题对应,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汇报就是要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后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变成自己的语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对本讨论、交流环节的提升,才能使本环节富有实效。】

(二)全班汇报交流。

1.了解有关病毒性疾病的知识。

同学们交流得都很认真,下面就将你们组交流的内容展示给大家。同时,汇报时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与自己的不同可以补充。好,我们先看同学们提出的关于病毒性疾病的问题,哪个小组最勇敢第一个汇报?

(学生以表格的形式整理汇报病毒性疾病的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教师根据学生提到的有关疾病随机展示搜集到的图片、视频,如有关流腮、禽流感、手足口病、水稻矮小病等图片和有关疾病如何传播的视频,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这些疾病的外显症状和传播途径。)

2.引导学生概括出预防各种病毒性疾病的措施。

病毒虽然给人类带来很多疾病,但只要我们好好的预防还是可以避免一些病毒性疾病的产生的,通过刚才的交流,你觉得我们都有哪些好的预防措施?

(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板书:切断传播途径 注射疫苗 注意卫生 锻炼身体)

这就是我们预防病毒性疾病的措施。

(把上面的板书内容用大括号标示,同时板书:预防措施)通过同学们的交流,我们发现病毒一般通过空气、饮食、体液或接触等途径进行传播,我们只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搞好环境、个人卫生,切断它们的传播途径,是可以避免被传染的。病毒一直威胁着人类健康,但充满智慧的人们并没有屈服于病毒,而是一直在和它们作斗争。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查阅一下人类与病毒抗争史。

3.认识病毒。

那么,人类一直与之抗争的病毒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呢?通过刚才的交流,你了解了哪些有关病毒的知识?(学生根据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进行汇报交流,有图片的也可展示图片。)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随机出示图片)这里有各种形态的病毒:有球状、蝌蚪状、子弹状、杆状……看来病毒的形态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板书:形态多样)

刚才同学们从一些文字和图片中认识了病毒,老师也带来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视频资料,可以使我们从视觉上更直观地认识病毒,同学们想不想看?(播放有关病毒的发现、病毒的结构和形态、病毒的危害与繁殖的课件)

(学生仔细观看视频)

看完这段视频资料,你又了解了关于病毒的哪些知识?(学生自由交流)

很好,刚才我们认识的就是关于病毒特点的知识。(把上面的板书内容用大括号标示,同时板书:病毒特点)4.认识病毒的两面性。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病毒给人类带来一些疾病,那病毒有没有可取之处呢?

(学生汇报交流)

很好,我们看待事物就要有一分为二的观点。病毒虽然给人类带来了一些危害,但是只要我们合理利用它们,它们也可以为人类造福。请同学们看老师带来的资料。

(课件展示资料:利用碎色病毒培育出带白边的郁金香,利用矮化因子制作的盆景,教师边展示边解释。)(学生仔细观看)

可见病毒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三、谈收获、提产生的新问题

愉快的四十分钟就要过去了,给你们30秒钟时间闭上眼睛想想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谈自己的收获,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评。)通过学习你又有什么新奇的想法或问题?(学生简单交流)

同学们有这么多奇妙的想法和问题,课下带着你们的奇思妙想和问题继续研究病毒,相信你们会有更多、更有价值的发现。

【课堂是问题的生发场,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解决场。我们的目标是课堂结束了,学生头脑中的问号更多了,疑惑更多了,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这是我们的科学课需要坚持和追求的目标。】

四、拓展活动 今天,我们认识了奇异的病毒,它和其他生物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物界,也是生物圈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人类将不断研究病毒,战胜病毒,使其更好的被人类所利用。课下请同学们以“病毒和人类的关系”为主题制作一张手抄报或剪贴报,也可制成电子手抄报,宣传有关病毒的知识。

体会与反思:

一、遵循从“问题进到问题出”的科学教育理念

科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开课伊始,我让学生观看一段非典时期的录像,非典时期惊心动魄的场景,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从而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探究也从学生的问题开始展开。结束时,我又让学生提出学习后产生的新奇想法,使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首尾呼应,形成了一条结构完整的问题链,遵循了从“问题进到问题出”的科学教育理念,凸显了问题意识的培养。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无法用肉眼看到的特殊生物。学生对病毒的了解极少,对其形态,结构更没有直观的认识。要想激起学生探究兴趣,必须借助于形象直观的材料来进行教学,而多媒体正是最好的载体。本课教学中,我在学生交流了各种文字资料后,择机展示了各种视频资料,使学生从视觉上更直观地认识病毒,真正体现了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主旨,实现了多媒体手段的辅助性作用,在难点的突破上达到了应有的效果。

三、重视学生探究方法的指导与培养 本课是一节资料探究课,从课前的资料搜集到课堂上资料整理与分类,再到课后的拓展延伸——制作手抄报,展示的是一条接受式探究课型对资料的获取与使用的教学思路。在这个过程中我随时对学生进行资料探究的科学指导,使学生掌握了进行这类探究活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四、教师是探究活动的参与者

在认识病毒这一环节中为了丰富学生认知、开阔学生视野,课前我也准备了大量的图片、视频资料,将看不到、摸不着的抽象的病毒及病毒的传播过程择机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对病毒有了一个全新的、清晰的认识,这些都是学生难以找到和不易在课堂上呈现的,是对学生搜集材料的补充和丰富,正因为有了教师课下的积极准备和课上的积极参与,才顺利地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难点。

第四篇: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病毒》教学反思

《病毒》教学反思

病毒是一种人的肉眼看不见,手摸不着的生物,比较抽象。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课堂气氛,我首先从埃博拉疫情入手,让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病毒名称或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或课前收集资料,尝试回答出肝炎、禽流感、鸡瘟、口蹄疫、流感等人畜患病的疾病名称。在总结评价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抛出课题——病毒。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小组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就教材内容自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热情度高,参与度也高,课堂气氛很活跃。通过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的情况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1、通过当前埃博拉疫情在非洲各国蔓延的事情提出问题,我发现全班学生的注意力、积极性被激发了起来,并因此顺利导入本课课题。

2、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主题,我用课件让学生“真正看到了”诱发我们患病的病毒,又通过病毒模式图,让学生认识到“结构简单”。之后,又以换位思考的方法,激发学生思考病毒的生活方式,以及为何称之为生物。在此我还同学生们一起回顾了前面学习的细菌的生活,通过比较让学生清楚的了解病毒和细菌一样,离开活细胞不会死亡的这一特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3、在讲到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时,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是有利有弊的,我们要辩证地看待病毒,要发扬它有利的一面以更好的为人类所服务。增强了学生科学辨证的意识。

4、学生对于病毒并不陌生,生活中都有听说甚至也有接触过的。“谈毒色变”也是大多数人的反应,但是如何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病毒的形态结构,又能科学正确地看待病毒和人类地关系,我想光靠教师讲述是低效的。

5、由于部分学生课前没有预习教材,导致课堂上师生配合上不够默契,学生回答问题不够主动,需要老师直接挑选学生应答。课堂结尾处的小练习还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认同度。

第五篇: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

第一课 病 毒

教学目标:

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

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

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科学知识:

1、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2、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病毒的资料 学生准备:

了解有关病毒的有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提问: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二)、新授

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3.教师讲解.4.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5.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6.麻疹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7.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8.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三)、拓展延伸(网上学习)

1、教师讲述: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请回去以后在网上自主学习。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

3、课后作业:

(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2)利用作文、图画或小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第二课 细 菌

教学目的:

1、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使学生了解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教学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和生命活动的特点;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教学难点:细菌在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显微镜,三种类型的细菌的永久涂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观察、讲述与谈话相结合。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出示醋和小孩得痢疾的图片)

师:哪位同学闻一闻这是什么调味料?再看看图片上的小孩怎么会得痢疾? 生:是醋;小孩的痢疾是由细菌引起的。

师:一提起细菌,许多同学会立刻想到细菌可使人患病,使食物腐败变质。想到这些,许多人都会皱起眉头,心里感到害怕甚至于很讨厌细菌。事实果真全都如此吗? 的确,细菌无处不在,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呢?怎样才能观察到细菌呢?下面请同学们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玻片标本。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各自的观察结果。

(由演示实验入手,发挥高倍显微镜的作用,巡视并注意指导高倍镜的使用方法。对显微镜使用方法不熟练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师:通过显微镜的观察你发现了细菌有几种形态?

生:细菌的形态有圆球状的、杆(棒)状的、螺旋(弯曲)状的。师:从形态上看,细菌可以分为三种:球菌、杆菌、螺旋菌。师: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 生:是单细胞。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过的植物细胞在结构是什么样的? 生: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师:你所观察到的细菌有细胞核吗? 生:没有。

生:有细胞核但不完整。

(使用多媒体展示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的结构图,观察比较得出细菌的结构,细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有一个不成形的细胞核。有些有鞭毛、有的有荚膜,有些细菌在一定的条件下,细胞里面形成一个椭圆形的休眠体,叫芽孢,芽孢有保护作用。)(拿出一小碗馊米饭让前排的学生闻)

师:谁知道米饭为什么会变味?估计夏季在室温下米饭多长时间会变味? 生:因为米饭中有细菌,细菌繁殖速度快。一天的时间米饭会变味。师:同学们再想一想,那么,细菌为何会生活在米饭中? 生:因为米饭有营养。生:因为米饭里有糖。

生:因为细菌也是生物,也要吃食物,也要消化。

师:米饭变馊是细菌作用繁殖的结果。大家想想,植物细胞的数目是怎样增多的? 生:细胞分裂。

师:细菌的细胞也可以进行细胞分裂,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

(通过多媒体展示细菌的横向分裂过程,如果环境条件适宜,细菌20多分钟就可以分裂一次。按照这样的速度来推算,一个细菌一昼夜可以繁殖72代,共繁殖出40多万亿亿个细菌,折合重量达4000吨。)

生:现实生活中细菌能繁殖这样多吗?

师:不可能。细菌的生殖对环境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等条件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外界条件不可能持续地满足细菌生殖对环境的要求。生:流行性感冒传播速度快是不是因为细菌大量繁殖的结果? 师: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你问得真好,说明你的思路很开阔,能把我们所学的知识与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生活中有许多的问题都能用生物学知识解释,所以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但我要说流行性感冒有的是由细菌引起的,有的是由病毒引起的。生:病毒不是细菌,冬天细菌繁殖也这么快吗? 生:不快。

师;同样是细菌,冬天和夏天繁殖速度为何不同呢? 生:因为,细菌的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

生:在夏天为什么腌肉、罐头能长时间地保存?

生:腌肉中盐分比较多,不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所以腌肉可长时间的保存。罐头经过高温消毒灭菌的,而且是密封的,没有氧气细菌无法繁殖。

师:我们家庭中使用的冰箱就是通过降低温度抑制细菌的繁殖,从而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师:大家回忆一下绿色植物的营养方式是什么? 生:自养。师:(展示水绵图)大家想想细菌和水绵的营养方式是否一样?

生:不一样,水绵能进行光合作用,而细菌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是靠摄取现成的营养来生活。

师:同样是摄取营养,痢疾杆菌生活在人体肠道引起痢疾,枯草杆菌却使枯草腐烂,如果将两者的生活环境改变一下,那么它们是否还能生存? 生:能,因为细菌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生:能,因为细菌适应环境能力强。

师:不能,因为痢疾杆菌只能寄生在生物体内,而枯草杆菌只能寄生在死了的生物体内。师:枯草杆菌生活在动植物遗体中并获得营养,我们称之为腐生。现在,同学们总结一下细菌包括哪两种异养方式? 生:寄生、腐生。

师:细菌用手摸不着,用眼看不见,我们无法了解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但是同学们真的很聪明,一想到身边的有关细菌的例子,就能理解细菌的生活习性,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师:每年地球上都有大量的动植物死亡,每时每刻都产生出大量的尸体、枯枝落叶和粪便垃圾。可是地球并没有像我们想像那样“垃圾”堆积如山,想一想,这些东西最终都到哪里去了呢?

生:地球上一些细菌和真菌都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师:一提到细菌就感到害怕和厌烦。这种观点全面吗? 生:不全面。

师:现在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细菌和人类的关系呢?

生:细菌对我们是有好处的,比如,有些细菌能帮我们清垃圾,乳酸菌能制酸牛奶,醋酸杆菌能制醋。

生:枯草杆菌能分解枯草。

生:我认为细菌多数还是有害的,如,大肠杆菌能使人得肠道病,痢疾杆菌使人得痢疾,肺炎菌使人得肺炎,结核菌使人得结核病。………… 师:既然大家各持已见,到底细菌对人类和自然界有什么意义呢?不如我们把讨论留到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以“我看细菌”、“细菌的功与过”、“小议细菌”等为题写一篇小文章,字数不限,大家看如何? 生:太好了。

第三课 馒头发霉了

教学目标:

1、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

2、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的方法。教学重、难点: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教学准备:

发霉的馒头、显微镜。教学过程:

一、认识和观察馒头或其他物体上的霉及其形态。

学生用眼去观察馒头上的霉,观察没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回忆以前见过的霉。

知道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霉的形态。

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话好图,并对颜色进行描述。

二、了解霉的功与过

让学生了解人类对霉的利用,然后指出没给人类和动物带来的危害。描述抗生素的诞生情况。

三、探究合适霉生长的环境条件。

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推测物体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

交代实验的方法,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的条件进行对比实验。

四、了解防止事物发霉和物体发霉的办法几依据。

夏天食物最容易发霉,大人们一般怎么做防止事物的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真空包装防止事物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太阳晒防止物品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利用干燥剂方式食品的发霉。

五、巩固学习:

电冰箱能保鲜食物,是什么原因? 物体在什么环境下容易发霉。

第四课 食用菌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2.知道单细胞真菌的结构。3.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4.了解识别有毒蘑菇的有关知识.5.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二、教学策略

真菌一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不仅了解真菌的结构,更重要的是要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它们生命活动的特点,同时了解一些食 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

在进行有关各种各样的真菌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对真菌的了解。虽然蘑菇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但是学生可能没有仔细观察过它们,因此教师要利用观察与思考活动,引导学生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观察这些真菌,说出单细胞真菌的结构。三.教学重点: 知道真菌的结构, 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四.教学准备: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五.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思考:蘑菇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观察蘑菇.二.蘑菇分为哪几部分?(地下菌丝, 菌丝,柄, 菌褶,菌盖.)是怎样吸收营养的? 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有哪些? 四.如何识别有毒蘑菇?(毒蘑菇与食用蘑菇,在形态特征上往往只有很微小的差异,不少种类还需要借助于显微镜观察其孢子的大小、颜色、表面特征,并参阅有关的科学资料进行核对,才能确定是否有毒。有的人认为,毒蘑菇色泽鲜艳,外形美观,具有麻、辣、酸、苦的味道,有的毒蘑菇有乳汁,毒蘑菇子实体受伤后伤面变色。这些经验有其可取之处,但也不是任何一种毒蘑菇都具有这样的特征。例如,多种牛肝菌的伤面常常变色,松乳菇具有乳汁,然而它们都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有些毒蘑菇吃起来味道也是很鲜美的。

有人说毒蘑菇能使银器变黑,毒蘑菇不容易生蛆长虫,这些说法都是不确切的。事实上,很多种毒蘑菇遇到银器并不变黑,有毒的豹斑毒伞往往会生蛆长虫。

总之,要想用一两个性状来概括蘑菇是否有毒,目前还做不到。因此,在野外采集食用蘑菇时,一定要细心辨别。对于不能识别的蘑菇,应该向当地有经验的群众请教。)五.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观察与思考

1.腐烂柑橘皮上的青霉呈青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扫帚状;面包片上的曲霉呈黄、黑、褐或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放射状。青霉和曲霉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多细胞真菌,菌体是由菌丝构成的,它们都能产生孢子。

2.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后,在潮湿的树干或草地上容易采到蘑菇。这说明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在营养方式上的共同特点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从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1.霉菌是靠孢子进行繁殖的,孢子很轻,可以在空气中飘荡。夏天,受潮的粮食、衣物或皮鞋给孢子的萌发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营养物质,所以容易生长霉菌。

2.检查家里储存粮食的地方是否通风,环境是否干燥,存放衣物的衣柜是否受潮。在晴好的天气里,晾晒粮食和衣物,防止霉菌的生长。

3.蘑菇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潮湿的环境和丰富的有机物。所以在养殖食用蘑菇时,一方面要保持养殖场所的清洁、温度和潮湿;另一方面要提供蘑菇生长所需要的有机物。

下载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病毒》教学设计(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病毒》教学设计(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电磁铁》教学设计

    电磁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2、改变通过电磁铁中的电流方向(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和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病毒》教学设计(5篇)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病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 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 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 4、会用多......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病毒》教案

    第一课 病 毒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搜集病毒的有关资料,学会查阅、整理各种途径获得科学资料。 2、能通过分析和解读数据,获得科学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 全册PPT课件下载页面:http:/// 2《实验》一课教案......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七课 斜面的作用 ——主备人:李显春 学习目标 1、理解斜面的意义,认识斜面省力作用。 2、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冬季星空》教学设计

    《冬季星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提出对冬季星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建议;能用图画描述冬季代表星座。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会......

    《病毒》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病 毒 教材分析 《病毒》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中一课,本课主要探究人们认识病毒的过程以及病毒和人类的关系。在重温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病毒,并形成新......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 学习目标: 1、能对现象的原因、条件、过程和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借助资料完善自己的猜想。 2、会从众多的问题中选出科学问题,能通过查阅资料丰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