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病毒》教案

时间:2019-05-12 19:23: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病毒》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病毒》教案》。

第一篇: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病毒》教案

第一课 病 毒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搜集病毒的有关资料,学会查阅、整理各种途径获得科学资料。

2、能通过分析和解读数据,获得科学结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合作交流,在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资料和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科学知识:

1、了解病毒是生物中的一类。

2、了解有关病毒性传染病的防治措施。【教学重点】

了解病毒是生物中的一类 【教学难点】

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教学准备】

有关病毒的视频资料以及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播放今年的非洲埃博拉爆发的视频,同时提出问题“看完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想法和问题吗?”

2、病毒这个词我们都很熟悉,特别是使人致病的一些病毒。例如:流行性感冒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但是许多的病毒是可以为人所利用的。为了防治病毒性的疾病,为了利用病毒,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它、认识它、掌握它。

(二)、新授

首先我们学习病毒的形态和结构。(板书课题:病毒)

1、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体积微小,无细胞结构;球形、杆形、蝌蚪形等。

最小的病毒只有20毫微米,最大的病毒有300毫微米,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示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挂图或幻灯片)。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由蛋白质组成的外壳和核酸组成的核心,其结构是很简单的。

2、病毒生命活动的特点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它生物的细胞(寄主细胞)内,才能表现生物活性。

病毒在寄主细胞中,利用寄主细胞的物质进行繁殖,对寄主构成危害。

3、病毒的类型

按寄主的不同,病毒可分为三类:

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又叫噬菌体)。

动物病毒:例如流行性感冒病毒、肝炎病毒。

植物病毒:例如烟草花叶病毒、马铃薯纺锤体病毒。

细菌病毒:例如大肠杆菌噬菌体、痢疾杆菌噬菌体。

4、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引起植物、动物和人类的疾病。例如:鸡瘟、猪瘟、人的脊髓灰质炎、烟草的花叶病等等。

可以用来治疗细菌性疾病和防治农业害虫。例如:用来防治松毛虫。

小结:病毒是不具细胞结构的简单生物。病毒只有寄生在其它生物的细胞中才能进行生命活动。植物、动物、细菌都可被病毒寄生。根据寄主的不同,病毒可分为三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病毒可对寄主造成伤害,使寄主致病。如果寄主是人、农作物或牲畜则是有害的;如果寄主是农业害虫则对人有益,故可利用某些动物病毒来防治农业害虫。

第二篇: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病毒》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病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

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

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科学知识:

1、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2、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病毒的资料 学生准备:

了解有关病毒的有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提问: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二)、新授

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3.教师讲解.4.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5.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6.麻疹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7.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8.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三)、拓展延伸(网上学习)

1、教师讲述: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请回去以后在网上自主学习。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

3、课后作业:

(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2)利用作文、图画或小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教学反思: 病毒(2)教学目标

1.了解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病毒的类型以及病毒与人类关系等基础知识。2.通过指导学生学习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习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是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之一,因为:通过学习病毒的形态结构及生命活动特点,能够使学生了解到病毒是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这对认识生物界的多样性十分必要,也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之二,因为:通过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懂得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个方面,病毒虽然有害能引起各种疾病,但人们可以利用噬菌体进行生物防治,具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发展前景极为广阔。同时纠正许多学生认为病毒全都是有害的错误观念。

3.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的教学内容为本章的教学难点,因为:

①病毒极其微小(比细菌还要小得多),也由于条件限制,学生不能亲自观察,因此,很难建立感性认识,只能借助书中配备的三类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的照片进行观察。

②在讲述病毒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时,涉及到较深的生物化学知识,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有限,关于蛋白质、核酸的讲述难度很大,只能做简单介绍。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关于病毒形态结构内容的教学,由于学生知识水平有限,建议用讲述法。病毒个体十分微小,小到了什么程度,教师在讲述时最好量化形容一下,比如病毒只有在放大几十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中才能观察到;三万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菌大小等。由于学校设备有限,学生不能直接观察病毒的形态结构,因此教师在课上只能指导学生参看书中配有的三类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的照片。教师还可以用硬纸板做一个蝌蚪形病毒的模型,让学生观察,使学生建立感性的认识。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知道有哪些病毒?学生可以回答出如乙型肝炎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接着教师可简单介绍一下病毒的发现过程:在用电子显微镜证实病毒以前,巴斯德在研究狂犬病的时候,在人体内没有发现可能引起这种病的生物,他认为一定是这种病的病菌太小,所以无法看例,后来证实他的推测是正确的。

1892年俄国的细菌学家伊凡诺夫斯基研究“烟草花叶病”时,为了抓住引起这种病的“病菌”,他用连最小的细菌也不能通过的陶过滤器来过滤液汁,因为这种“病菌”通过了过滤器,所以他当时认为过滤器一定出了毛病,使病菌通过了。

1897年荷兰的细菌学家贝杰林克,重复了伊凡诺夫斯基的实验得到了同样的结果,于是他断定病原菌很小,能通过过滤器,因此他把这病原菌称为“过滤性病毒”。直到1935年,美国的生物化学家斯坦利从烟草的捉取液汁中获得了病毒的结晶,证实了病毒的存在。

20世纪30年代末,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看清了病毒的模样。认识了它的形态结构。通过病毒发现过程简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关于病毒结构的教学,可采用挂图或投影片等直观手段配合使用,重点要强调病毒与植物、细菌、真菌不同,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只由蛋白质外壳和有遗传作用的核酸组成。这是病毒与绿色植物及其他生物的区别。可强调一下核酸是遗传物质,与蛋白质一样,也是一种有机化合物。

2.在讲述病毒生命活动的特点时,教师可以介绍有关寄生的概念。特别强调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一旦离开寄主的细胞,就不会再有任何生命活动。关于病毒在寄主细胞里怎样繁殖,在此不必细讲,因为学生知识水平有限学生难以学懂。这里可以向学生介绍病毒只能在活的宿主细胞内繁殖,而不能在培养基上繁殖。这是病毒与细菌、真菌的不同之处。可以用化学方法得到病毒的结晶体,它像一般的化学药品一样,可以放置任何长短时间,丝毫不表现生命现象。但是,一旦进入活细胞里,它们马上就显示出生命的特征,它可以快速繁殖,造成对寄主的危害。

3.在指导学生学习有关病毒的类型方面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强调病毒分类是依据寄主的不同而分成三类。因为一定种类的病毒只能寄生在某种特定的细胞中才能生活,具有专性寄生的特性。

4.讲述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尔后教师再作补充讲述,过去许多人以为病毒对人只有害处,不了解病毒对人类的益处。除了书中介绍的人们利用病毒专性寄生的特性,用噬菌体治疗一些细菌性疾病外,随着人们对病毒的认识及生活规律的掌握,使其

在现代医学上推动了免疫学的研究和发展。如:利用一些动物病毒,经过人工处理后制成的疫苗,用于预防接种,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好处。这里教师可以问问学生,“接种过何种疫苗?为什么要接种像乙型肝炎等疫苗?”另外,病毒的益处表现在,农业上可利用病毒制剂防治农业和林业的病虫害,不仅安全有效,而且减少了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因此利用病毒进行生物防治具有重要的发展前景。

关于病毒的害处,首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因为多数病毒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人和动物的传染病约60%是由病毒侵染引起的。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学生还是可以例举出一些实例的。另外,还要告诉学生病毒对植物的危害。被病毒侵染的植物不能正常的生长发育。它可以使农作物和其他经济植物降低质量和减少产量。例如:我国长江两岸主要的油料作物油菜上的花叶病,除造成大量死亡之外,还使脂肪减少10%。通过这方面内容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问题。

5.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它的传播途径是怎样的呢?在这里教师可以通过实例启发学生回答。如:你是怎样患流行性感冒的?它的传播途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综合归纳出病毒的传播途径为空气、水、伤口、血液、唾液、飞沫、蚊虫叮咬等。接着就可以让学生讨论应该系取什么措施预防病毒性传染病。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后,就要问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养成哪些卫生习惯?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要说明,这样可以切断传播途径,有利于预防传染病。

病毒(3)教材分析

教材从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对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危害以及在防治上的应用,介绍了有关病毒的常识性知识。本章教材的特点是简明。

病毒是结构简单的生物,体积微小,没有细胞结构,只有在活细胞中才能表现生物活性。初一的学生对于这样的知识,要达到较高的认知水平是很困难的。在教学中要注意利用直观的手段,深入浅出的讲解。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关于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的基础知识;了解病毒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教学准备

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挂图或幻灯片。教学过程

病毒这个词我们都很熟悉,特别是使人致病的一些病毒。例如:使人患流行性感冒的流行性感冒病毒、使人患乙型肝炎的肝炎病毒。但是许多的病毒是可以为人所利用的。为了防治病毒性的疾病,为了利用病毒,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它、认识它、掌握它。

首先我们学习病毒的形态和结构。(板书课题:病毒)

一、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体积微小,无细胞结构;球形、杆形、蝌蚪形等。

最小的病毒只有20毫微米,最大的病毒有300毫微米,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示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挂图或幻灯片)。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由蛋白质组成的外壳和核酸组成的核心,其结构是很简单的。

二、病毒生命活动的特点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它生物的细胞(寄主细胞)内,才能表现生物活性。病毒在寄主细胞中,利用寄主细胞的物质进行繁殖,对寄主构成危害。

三、病毒的类型

按寄主的不同,病毒可分为三类:

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又叫噬菌体)。动物病毒:例如流行性感冒病毒、肝炎病毒。植物病毒:例如烟草花叶病毒、马铃薯纺锤体病毒。细菌病毒:例如大肠杆菌噬菌体、痢疾杆菌噬菌体。

四、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引起植物、动物和人类的疾病。例如:鸡瘟、猪瘟、人的脊髓灰质炎、烟草的花叶病等等。

可以用来治疗细菌性疾病和防治农业害虫。例如:用来防治松毛虫。

小结:病毒是不具细胞结构的简单生物。病毒只有寄生在其它生物的细胞中才能进行生命活动。植物、动物、细菌都可被病毒寄生。根据寄主的不同,病毒可分为三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病毒可对寄主造成伤害,使寄主致病。如果寄主是人、农作物或牲畜则是有害的;如果寄主是农业害虫则对人有益,故可利用某些动物病毒来防治农业害虫。

第三篇:《病毒》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病 毒

教材分析

《病毒》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中一课,本课主要探究人们认识病毒的过程以及病毒和人类的关系。在重温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病毒,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在对病毒了解以后,学会从正反两方面看待病毒在生物圈中与其它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关系,并学会怎样利用病毒为人类谋福利。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虽有生病的经历,但对病毒的认识是模糊抽象的;虽对“非典”的爆发、禽流感的猖獗和时下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的蔓延表示惶恐,但学生在惊恐时也是最渴望了解、最渴望得到帮助时。因此,教学从关注热点、关注社会、关爱生命入手,充分挖掘学生的好奇心。教学目标:

1、能提出与病毒有关的问题。

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信息源。

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

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教具学具的准备:

抗击“非典”的场景图、文字及图片资料。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谈话:

1、大家还记得2003年的那场给我们国家带来灾难的非典吗?你对非典了解多少呢? 2、2009年在全球暴发的甲型H1N1流感,你了解哪些知识呢? 学生自由回答,引入课题。问题:病毒能引起哪些疾病?

二、探究活动

1、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从你的课前调查中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 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症状 主要传播途径 预防措施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资料,并将大家感兴趣的资料挑选出来,以便在全班交流。(2)教师适当补充,并播放视频资料。(3)了解有关病毒性疾病的知识。

① 教师根据学生提到的有关疾病展示搜集到的图片、视频,如腮腺炎、禽流感、手足口病、水稻矮小病等,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这些基本的外显症状和传播途径。② 引导学生概况出预防各种病毒性疾病的措施。小组交流、汇报。

总结:通过交流,我们发现病毒一般通过空气、饮食、体液或接触等途径进行传播。因此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活动二:

2、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1)提出问题:结合图片认识病毒。(2)学生猜想,并汇报交流。

总结: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其结构非常简单,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病毒个体极其微小,绝大多数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3)认识病毒的两面性

①通过学习,我们知道病毒给人类带来了一些疾病。

②有益方面:例如我们打的疫苗,有人就是用人工处理的病毒做的,可以防治疾病。还有病毒可以作为特效杀虫剂等。(4)病毒种类

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卡”,并总结是哪三类。①动物病毒(例:乙肝)②植物病毒(例:番茄花叶病毒)③细菌病毒(例:大肠杆菌噬菌体病毒)

三、拓展活动

1、查阅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

2、制作一份有关病毒的手抄本或剪贴报,宣传有关病毒的知识

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学生对病毒的前概念不清楚,通过学生探究和对资料学习交流,才逐渐建立了“病毒”的概念,因此,本课的突破口,应该在资料的搜集上,学生搜集的资料越全面,课堂探究的效果就越好,另外,通过教学发现,教师的课件资料越全,对学生的启发和应到就越充分。因此,要加强对病毒资料的搜集。

第四篇: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教案

一、引入

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知道火山和地震吗?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吗?

2、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事例和汶川发生的地震。

3、通过刚才的交流和学习,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

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

1、教师介绍。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可是你知道吗?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2、学生阅读资料。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第五篇: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教案

教学设计2

3.地震

知识目标:1.搜集有关地震的信息资料,了解地震这种自然现象的发生不可避免的地震灾害。

2.通过模拟实验和推理想象,自行获取地震的成因的知识。

能力目标:注重学生参与模拟地震实验过程的感知,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做简单的实验,能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验过程,了解地震自救的知识,学会地震自救的方法。

难点:地震成因

重点:地震危害及怎样避震。主要内容:《地震》是小学五年级第一单元第3课的内容,教材包括三方面内容:1.了解地震的危害——通过模拟活动对地震这种自然灾害有更清晰的认识。2.通过模拟实验和推理想象,理解地震的成因。

3.在活动中,使学生了解避震的科学常识,懂得如何从容面对地震,知道自救的方法,进行地震模拟演习,让学生认识到用知识守护生命。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我国在近几年发生过的灾难性最大的一次地震吧?你们还记得当时电视画面上地震发生时那悲壮的场景吗?(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看当时地震时所留下来的画面,了解一下地震时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好吗?。

(为了加强导入的渲染效果,在PPT中,我又加入了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的图片然后再放视频。这样更震撼)

让学生讨论交流观看地震短片后,自己的感受与收获。

关于地震你都知道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知识,下面先请同学们观看一组图片。

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提问:是什么力量使这么高大的建筑物晃动使它造成倒塌呢?(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板块碰撞等)。

地壳是有一层一层的岩石组成的,地球内部在不断运动着。学生交流地震资料。

二、研究地震成因

1.用上节课所学的方法让学生猜测地震成因。

2.根据学生猜测做模拟实验:把毛巾、木棒、盒子、木块放好。出示实验要求:(课件展示)

3.演示实验:毛巾褶皱,竹片折断; 4.总结。

模拟实验:

1、把毛巾折叠铺在桌面上。(毛巾代表岩层)

2、在毛巾上放置几件物品。(如橡皮、纸杯代表现实中的建筑物和人)

3、用手按住毛巾的两端并向中间挤压。(挤压时动作要慢,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出现的现象。)

请每位同学反复实验,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并认真体会木棍断裂时手的感觉。

学生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实验完成后,让学生思考并小组交流: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然后推理想象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地震形成的原因。课件资料补充:PPT(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感兴趣的问题,通过模拟实验,体验地表断裂时的感觉)。

师小结:大家想,一个筷子在断裂的瞬间都会引起我们手的震动,那么几千米厚的岩石层在压力作用下发生快速、突然的断裂会引起的怎样的震动?释放出的能量该是何等的巨大呀?

一、拓展活动: 1.地震的危害。

通过模拟实验体验地震引起房屋、桥梁等在瞬间倒塌的现象,从中体验地震的危害。2.预防地震

地震前兆以及正确避震常识

让学生知道地震的破坏力巨大,地震的发生也不可避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地震该怎样预测,尽量避免灾难的发生。用课件展示地震前出现的异常现象。

除了观察地震前兆,还有先进的测震仪对地震进行预测。

(课件展示)公元132年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预报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比欧洲整整早了1700多年。

教育学生当地震发生时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沉着、冷静,然后再迅速的进行自救。

二、科学应用,防震避险,避震自救

当观看完当地震发生时,学生交流防震知识,交流讲解防震要领,演练防震要领如何逃生的短片后,让学生模拟在教室里,当地震发生时,自己如何去做?进行避震演习,教给学生紧急避震常识。

六、谈收获。

下载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病毒》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病毒》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教案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学生掌握避震的技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能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 2、 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拓展信......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火山》教案(定稿)

    《火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火山喷发现象;能初步根据模拟实验推测火山喷发的成因。(2)认识火山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辨证的说明火山喷发造成的......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病毒》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一单元1、病毒 【教材重难点分析】 1.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是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之一,因为:通过学习病毒的形态结构及生命活动特点,能够使学生了解到病毒......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病毒》教学反思

    《病毒》教学反思 病毒是一种人的肉眼看不见,手摸不着的生物,比较抽象。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课堂气氛,我首先从埃博拉疫情入手,让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病毒名称或由病毒引起......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蒸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如何做对比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会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 2、观察蒸发现象、感受蒸发要从周围吸热;通过......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作者:zhudeqiang 来源:会员文章发布时间:2010-09-08 10:43:31浏览次数:7435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五年级五班共38人,他们经过二年的科学学习,已......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华澳小学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五年级五班共38人,他们经过二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维方式......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病毒》教学设计(合集5篇)

    1 病毒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病毒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使学生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研究结果。 2.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