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病毒》教学设计
病毒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病毒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使学生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研究结果。
2.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活动;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交流。
3.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了解有关病毒性传染疾病的预防措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教师播放非典时期相关内容的录像。(学生观看录像)
看完这段录像你有什么想法和问题吗?
(学生自由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随机板书,并有意识地将问题分类书写在黑板上,为后面的问题梳理和分类做好铺垫。)
如果对我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你觉得应该分成几类?怎样分?(学生简单交流,提出可以将问题分类的方法。)
看来,把有关病毒的问题归为一类这是大家的共识,现在大家有异议的就是有关病毒性疾病、传播、预防方面的问题。我看,咱就把它们当作一大类问题怎么样?
(学生简单回答)我们将问题分为两类。(教师将板书用大括号分类,并板书:疾病
病毒)【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类,这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科学的问题分类既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分工协作,也有利于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另外,问题分类过程也是学生对提出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思考的过程,为确定研究问题的方向做好了铺垫。】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病毒》一课,从中去寻找答案。(教师板书课题)
二、探究过程
(一)小组交流资料
科学探究的方法很多,而这节课最适合的方法是查资料。课下同学们都积极准备搜集了大量资料,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看看你们搜集的资料都能解决我们刚才提出的哪类问题,交流前老师有个小要求。
(课件出示要求:
1、将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类,并标注所解决的问题;
2、各小组选派一名同学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进行汇报。)
好,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解决的问题最多,开始吧!
(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在小组交流之前提出了资料标注和交流方式的要求,这是对搜集到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方法上的指导,标注主要是将资料与问题对应,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汇报就是要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后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变成自己的语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对本讨论、交流环节的提升,才能使本环节富有实效。】
(二)全班汇报交流。
1.了解有关病毒性疾病的知识。
同学们交流得都很认真,下面就将你们组交流的内容展示给大家。同时,汇报时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与自己的不同可以补充。好,我们先看同学们提出的关于病毒性疾病的问题,哪个小组最勇敢第一个汇报?
(学生以表格的形式整理汇报病毒性疾病的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教师根据学生提到的有关疾病随机展示搜集到的图片、视频,如有关流腮、禽流感、手足口病、水稻矮小病等图片和有关疾病如何传播的视频,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这些疾病的外显症状和传播途径。)
2.引导学生概括出预防各种病毒性疾病的措施。
病毒虽然给人类带来很多疾病,但只要我们好好的预防还是可以避免一些病毒性疾病的产生的,通过刚才的交流,你觉得我们都有哪些好的预防措施?
(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板书:切断传播途径 注射疫苗 注意卫生 锻炼身体)
这就是我们预防病毒性疾病的措施。
(把上面的板书内容用大括号标示,同时板书:预防措施)通过同学们的交流,我们发现病毒一般通过空气、饮食、体液或接触等途径进行传播,我们只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搞好环境、个人卫生,切断它们的传播途径,是可以避免被传染的。病毒一直威胁着人类健康,但充满智慧的人们并没有屈服于病毒,而是一直在和它们作斗争。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查阅一下人类与病毒抗争史。
3.认识病毒。
那么,人类一直与之抗争的病毒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呢?通过刚才的交流,你了解了哪些有关病毒的知识?(学生根据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进行汇报交流,有图片的也可展示图片。)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随机出示图片)这里有各种形态的病毒:有球状、蝌蚪状、子弹状、杆状……看来病毒的形态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板书:形态多样)
刚才同学们从一些文字和图片中认识了病毒,老师也带来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视频资料,可以使我们从视觉上更直观地认识病毒,同学们想不想看?(播放有关病毒的发现、病毒的结构和形态、病毒的危害与繁殖的课件)
(学生仔细观看视频)
看完这段视频资料,你又了解了关于病毒的哪些知识?(学生自由交流)
很好,刚才我们认识的就是关于病毒特点的知识。(把上面的板书内容用大括号标示,同时板书:病毒特点)4.认识病毒的两面性。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病毒给人类带来一些疾病,那病毒有没有可取之处呢?
(学生汇报交流)
很好,我们看待事物就要有一分为二的观点。病毒虽然给人类带来了一些危害,但是只要我们合理利用它们,它们也可以为人类造福。请同学们看老师带来的资料。
(课件展示资料:利用碎色病毒培育出带白边的郁金香,利用矮化因子制作的盆景,教师边展示边解释。)(学生仔细观看)
可见病毒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三、谈收获、提产生的新问题
愉快的四十分钟就要过去了,给你们30秒钟时间闭上眼睛想想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谈自己的收获,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评。)通过学习你又有什么新奇的想法或问题?(学生简单交流)
同学们有这么多奇妙的想法和问题,课下带着你们的奇思妙想和问题继续研究病毒,相信你们会有更多、更有价值的发现。
【课堂是问题的生发场,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解决场。我们的目标是课堂结束了,学生头脑中的问号更多了,疑惑更多了,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这是我们的科学课需要坚持和追求的目标。】
四、拓展活动 今天,我们认识了奇异的病毒,它和其他生物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物界,也是生物圈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人类将不断研究病毒,战胜病毒,使其更好的被人类所利用。课下请同学们以“病毒和人类的关系”为主题制作一张手抄报或剪贴报,也可制成电子手抄报,宣传有关病毒的知识。
体会与反思:
一、遵循从“问题进到问题出”的科学教育理念
科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开课伊始,我让学生观看一段非典时期的录像,非典时期惊心动魄的场景,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从而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探究也从学生的问题开始展开。结束时,我又让学生提出学习后产生的新奇想法,使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首尾呼应,形成了一条结构完整的问题链,遵循了从“问题进到问题出”的科学教育理念,凸显了问题意识的培养。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无法用肉眼看到的特殊生物。学生对病毒的了解极少,对其形态,结构更没有直观的认识。要想激起学生探究兴趣,必须借助于形象直观的材料来进行教学,而多媒体正是最好的载体。本课教学中,我在学生交流了各种文字资料后,择机展示了各种视频资料,使学生从视觉上更直观地认识病毒,真正体现了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主旨,实现了多媒体手段的辅助性作用,在难点的突破上达到了应有的效果。
三、重视学生探究方法的指导与培养 本课是一节资料探究课,从课前的资料搜集到课堂上资料整理与分类,再到课后的拓展延伸——制作手抄报,展示的是一条接受式探究课型对资料的获取与使用的教学思路。在这个过程中我随时对学生进行资料探究的科学指导,使学生掌握了进行这类探究活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四、教师是探究活动的参与者
在认识病毒这一环节中为了丰富学生认知、开阔学生视野,课前我也准备了大量的图片、视频资料,将看不到、摸不着的抽象的病毒及病毒的传播过程择机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对病毒有了一个全新的、清晰的认识,这些都是学生难以找到和不易在课堂上呈现的,是对学生搜集材料的补充和丰富,正因为有了教师课下的积极准备和课上的积极参与,才顺利地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难点。
第二篇: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病毒》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一单元
1、病毒
【教材重难点分析】 1.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是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之一,因为:通过学习病毒的形态结构及生命活动特点,能够使学生了解到病毒是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这对认识生物界的多样性十分必要,也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之二,因为:通过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懂得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个方面,病毒虽然有害能引起各种疾病,但人们可以利用噬菌体进行生物防治,具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发展前景极为广阔。同时纠正许多学生认为病毒全都是有害的错误观念。
3.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的教学内容为本章的教学难点,因为:
①病毒极其微小(比细菌还要小得多),也由于条件限制,学生不能亲自观察,因此,很难建立感性认识,只能借助书中配备的三类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的照片进行观察。
②在讲述病毒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时,涉及到较深的生物化学知识,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有限,关于蛋白质、核酸的讲述难度很大,只能做简单介绍。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经养成上课学课的课堂常规,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初见成熟,逻辑思维能力飞跃发展,虽然病毒的形态结构难以直观看到,但是病毒的危害确实是耳熟能详的,因此从病毒的危害出发,逐步探究病毒威力的奥秘,必将带领学生揭开病毒的秘密。【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提出与病毒有关的问题。
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信息源。
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
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知识目标:了解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病毒的类型以及病毒与人类关系等基础知识。
情感态度目标: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讨论与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交流。教学重点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 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教具学具的准备:抗击“非典”的场景图、文字及图片资料。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微课程《病毒的生活》,教学设计,设计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病毒性疾病的资料,自学《病毒的生活》微课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课前自学了《病毒的生活》,现在再来看一遍 2.教师谈话:学了这个微课程你有什么收获? 3.学了《病毒的生活》,你又产生了什么问题? 4.生甲:小时候为什么吃“糖丸”? 生乙:吃“糖丸”可以预防“小儿麻痹症”。
生甲:“糖丸“是一种什么东西?
生丙:为什么吃“糖丸”可以预防“小儿麻痹症”? 生丁:“小儿麻痹症”是一种什么病? 生:为什么每人都要吃“糖丸”? 生:病毒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生:病毒有多么大呢? 生:病毒长什么样呢?……
(教师将学生的问题简单记录在黑板上)
5.教师谈话:学习了本课,你也许就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板书课题——病毒
二、活动推进,自主探究
1.谈话:课前同学们都对各种病毒性疾病进行了调查了解,你了解到了哪些病毒引起的疾病?你了解了有关这些疾病的什么知识?根据教师为你们提供的表格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整理,过一会儿,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学生介绍的是非典、H1N1、手足口病、小儿麻痹症、乙肝等)2.学生分组交流、整理病毒性疾病的有关内容。如乙型肝炎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适时指导。
3.汇报、评价:各组选派一名代表对本组的整理记录进行汇报,各组间进行交流、互相评价、取长补短。总结:通过交流,我们发现病毒一般通过空气、饮食、体液或接触等途径进行传播。因此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4.补充、扩展: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选合适时机补充一些有关病毒性疾病的知识,如学生讲非典病毒时就展示非典病毒的图片等。
如:可借助图片向学生展示患各种疾病的人或动物、植物,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
三、资料交流,建构结论
1.谈话: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这么多,到底病毒是个什么样的东西呢? 2.交流:各小组交流搜集的有关病毒的知识,教师了解学生搜集的资料。3.汇报:
生甲:病毒是一类结构简单的特别微小的特殊的生物,它们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只有一层形状各异的蛋白质外壳,内部就是它们的遗传物质。其他小组补充。
生乙:病毒到底有多么小呢?打个比方,人体细胞共约有40万亿--60万亿个,细胞的平均直径在10--20微米之间。如果把一座摩天大厦比作一个细胞,病毒就只有一个篮球那么大。虽然病毒很小,人们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还是逐步认识了它。
生丁:我来介绍病毒的几种基本形态。
教师出示图片:电子显微镜下病毒的几种基本形态:杆形、球形、蝌蚪形等。
生丁:介绍病毒的活动特点:特别强调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一旦离开寄主的细胞,就不会再有任何生命活动。可以用化学方法得到病毒的结晶体,它像一般的化学药品一样,可以放置任何长短时间,丝毫不表现生命现象。但是,一旦进入活细胞里,它们马上就显示出生命的特征,它可以快速繁殖,造成对寄主的危害。
生戊:我来介绍病毒种类: ①
动物病毒(例:乙肝)②
植物病毒(例:番茄花叶病毒)③
细菌病毒(例:大肠杆菌噬菌体病毒)4.总结: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其结构非常简单,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
病毒个体极其微小,绝大多数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5.补充、扩展: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适时补充学生未搜集到或搜集不全面的知识。
例:①介绍病毒的发现过程。病毒的发现过程:在用电子显微镜证实病毒以前,巴斯德在研究狂犬病的时候,在人体内没有发现可能引起这种病的生物,他认为一定是这种病的病菌太小,所以无法看到,后来证实他的推测是正确的。
1892年俄国的细菌学家伊凡诺夫斯基研究“烟草花叶病”时,为了抓住引起这种病的“病菌”,他用连最小的细菌也不能通过的陶过滤器来过滤液汁,因为这种“病菌”通过了过滤器,所以他当时认为过滤器一定出了毛病,使病菌通过了。
1897年荷兰的细菌学家贝杰林克,重复了伊凡诺夫斯基的实验得到了同样的结果,于是他断定病原菌很小,能通过过滤器,因此他把这病原菌称为“过滤性病毒”。直到1935年,美国的生物化学家斯坦利从烟草的捉取液汁中获得了病毒的结晶,证实了病毒的存在。
20世纪30年代末,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看清了病毒的模样。认识了它的形态结构。通过病毒发现过程简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问:病毒的发现过程说明病毒具有什么特点?(非常小,需要特别的细心和耐心,更需要新型的电子显微设备)6.这么小的病毒在生物体内是怎样活动的呢? 学生展示病毒的生活、繁殖:
着附——注入遗传物质——复制——释放。《由于课前自学了病毒的生活,学生对此已经不陌生》
四、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与学习,你认为病毒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呢? 生:病毒是一种特别可怕的生物。它太小,我们无法看见它,它却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疾病!
生:病毒结构简单,形态各种各样,却威力巨大。生: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活的生物体的细胞内。
2.病毒与人类有什么关系?是不是有百害而无一利?认为只有害的举手,认为利弊都有的请举手。
生有少部分认为病毒只对人类有害。大多数认为也有对人类有用的。3.请认为有利用价值的同学举例介绍。
生:我小时吃的糖丸,就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制作的。只不过它们的活性被人们降低了,所以不会引起发病。却能激发我们体内产生针对脊髓灰质炎的抗体。
4.老师竖起大拇指。还有其他的疫苗吗? 生1:我爸爸说我们都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生2:还有麻疹疫苗。
生3:去年冬天我注射过流感疫苗。5.老师总结补充:
a人们利用病毒专性寄生的特性,用噬菌体治疗一些细菌性疾病 b利用一些动物病毒,经过人工处理后制成的疫苗,用于预防接种,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c农业上可利用病毒制剂防治农业和林业的病虫害,不仅安全有效,而且减少了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
d害处:多数病毒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人和动物的传染病约60%是由病毒侵染引起的。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学生还是可以例举出一些实例的。另外,还要告诉学生病毒对植物的危害。被病毒侵染的植物不能正常的生长发育。它可以使农作物和其他经济植物降低质量和减少产量。例如:我国长江两岸主要的油料作物油菜上的花叶病,除造成大量死亡之外,还使脂肪减少 10%。
五、拓展活动:
1.谈话:同学们课前搜集到这么多有关病毒的知识,想个办法把它们保存起来,制作剪贴报。
2.查阅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
3.组织一次以预防病毒性传染病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板书设计:
1、病毒
病毒引起的疾病:流感,狂犬病、麻疹 病毒的种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
活动:着附——注入遗传物质——复制——释放
评价设计
1、填一填。
①
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他能引起(流感)、(麻疹)、(小儿麻痹症)等许多种疾病,给人类生活与健康带来不利影响。②
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③
根据病毒所寄生的生物细胞不同,可将病毒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三类。
④
预防病毒引发疾病的措施有(讲究卫生)、(加强煅)、(注射疫苗)等方法。
⑤
狂犬病主要是通过(被动物咬伤)传播的。
2、小法官
①
病毒是一种可以独立生存的生物。(×)
②
病毒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中,从而对这些生物造成危害。
(∨)
③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是:它对人类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
(∨)
3、我会选
小时候,医生让我们口服的“糖丸”,主要是预防(C)的发生。A、狂犬病
B、乙型肝炎
C、脊髓灰质炎
4、我来告诉你
(1)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有哪些?如何预防?(2)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第三篇: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病毒》教学反思
《病毒》教学反思
病毒是一种人的肉眼看不见,手摸不着的生物,比较抽象。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课堂气氛,我首先从埃博拉疫情入手,让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病毒名称或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或课前收集资料,尝试回答出肝炎、禽流感、鸡瘟、口蹄疫、流感等人畜患病的疾病名称。在总结评价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抛出课题——病毒。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小组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就教材内容自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热情度高,参与度也高,课堂气氛很活跃。通过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的情况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1、通过当前埃博拉疫情在非洲各国蔓延的事情提出问题,我发现全班学生的注意力、积极性被激发了起来,并因此顺利导入本课课题。
2、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主题,我用课件让学生“真正看到了”诱发我们患病的病毒,又通过病毒模式图,让学生认识到“结构简单”。之后,又以换位思考的方法,激发学生思考病毒的生活方式,以及为何称之为生物。在此我还同学生们一起回顾了前面学习的细菌的生活,通过比较让学生清楚的了解病毒和细菌一样,离开活细胞不会死亡的这一特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3、在讲到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时,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是有利有弊的,我们要辩证地看待病毒,要发扬它有利的一面以更好的为人类所服务。增强了学生科学辨证的意识。
4、学生对于病毒并不陌生,生活中都有听说甚至也有接触过的。“谈毒色变”也是大多数人的反应,但是如何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病毒的形态结构,又能科学正确地看待病毒和人类地关系,我想光靠教师讲述是低效的。
5、由于部分学生课前没有预习教材,导致课堂上师生配合上不够默契,学生回答问题不够主动,需要老师直接挑选学生应答。课堂结尾处的小练习还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认同度。
第四篇: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病毒》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病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
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
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科学知识:
1、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2、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病毒的资料 学生准备:
了解有关病毒的有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提问: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二)、新授
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3.教师讲解.4.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5.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6.麻疹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7.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8.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三)、拓展延伸(网上学习)
1、教师讲述: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请回去以后在网上自主学习。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
3、课后作业:
(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2)利用作文、图画或小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教学反思: 病毒(2)教学目标
1.了解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病毒的类型以及病毒与人类关系等基础知识。2.通过指导学生学习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习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是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之一,因为:通过学习病毒的形态结构及生命活动特点,能够使学生了解到病毒是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这对认识生物界的多样性十分必要,也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之二,因为:通过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懂得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个方面,病毒虽然有害能引起各种疾病,但人们可以利用噬菌体进行生物防治,具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发展前景极为广阔。同时纠正许多学生认为病毒全都是有害的错误观念。
3.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的教学内容为本章的教学难点,因为:
①病毒极其微小(比细菌还要小得多),也由于条件限制,学生不能亲自观察,因此,很难建立感性认识,只能借助书中配备的三类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的照片进行观察。
②在讲述病毒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时,涉及到较深的生物化学知识,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有限,关于蛋白质、核酸的讲述难度很大,只能做简单介绍。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关于病毒形态结构内容的教学,由于学生知识水平有限,建议用讲述法。病毒个体十分微小,小到了什么程度,教师在讲述时最好量化形容一下,比如病毒只有在放大几十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中才能观察到;三万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菌大小等。由于学校设备有限,学生不能直接观察病毒的形态结构,因此教师在课上只能指导学生参看书中配有的三类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的照片。教师还可以用硬纸板做一个蝌蚪形病毒的模型,让学生观察,使学生建立感性的认识。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知道有哪些病毒?学生可以回答出如乙型肝炎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接着教师可简单介绍一下病毒的发现过程:在用电子显微镜证实病毒以前,巴斯德在研究狂犬病的时候,在人体内没有发现可能引起这种病的生物,他认为一定是这种病的病菌太小,所以无法看例,后来证实他的推测是正确的。
1892年俄国的细菌学家伊凡诺夫斯基研究“烟草花叶病”时,为了抓住引起这种病的“病菌”,他用连最小的细菌也不能通过的陶过滤器来过滤液汁,因为这种“病菌”通过了过滤器,所以他当时认为过滤器一定出了毛病,使病菌通过了。
1897年荷兰的细菌学家贝杰林克,重复了伊凡诺夫斯基的实验得到了同样的结果,于是他断定病原菌很小,能通过过滤器,因此他把这病原菌称为“过滤性病毒”。直到1935年,美国的生物化学家斯坦利从烟草的捉取液汁中获得了病毒的结晶,证实了病毒的存在。
20世纪30年代末,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看清了病毒的模样。认识了它的形态结构。通过病毒发现过程简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关于病毒结构的教学,可采用挂图或投影片等直观手段配合使用,重点要强调病毒与植物、细菌、真菌不同,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只由蛋白质外壳和有遗传作用的核酸组成。这是病毒与绿色植物及其他生物的区别。可强调一下核酸是遗传物质,与蛋白质一样,也是一种有机化合物。
2.在讲述病毒生命活动的特点时,教师可以介绍有关寄生的概念。特别强调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一旦离开寄主的细胞,就不会再有任何生命活动。关于病毒在寄主细胞里怎样繁殖,在此不必细讲,因为学生知识水平有限学生难以学懂。这里可以向学生介绍病毒只能在活的宿主细胞内繁殖,而不能在培养基上繁殖。这是病毒与细菌、真菌的不同之处。可以用化学方法得到病毒的结晶体,它像一般的化学药品一样,可以放置任何长短时间,丝毫不表现生命现象。但是,一旦进入活细胞里,它们马上就显示出生命的特征,它可以快速繁殖,造成对寄主的危害。
3.在指导学生学习有关病毒的类型方面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强调病毒分类是依据寄主的不同而分成三类。因为一定种类的病毒只能寄生在某种特定的细胞中才能生活,具有专性寄生的特性。
4.讲述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尔后教师再作补充讲述,过去许多人以为病毒对人只有害处,不了解病毒对人类的益处。除了书中介绍的人们利用病毒专性寄生的特性,用噬菌体治疗一些细菌性疾病外,随着人们对病毒的认识及生活规律的掌握,使其
在现代医学上推动了免疫学的研究和发展。如:利用一些动物病毒,经过人工处理后制成的疫苗,用于预防接种,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好处。这里教师可以问问学生,“接种过何种疫苗?为什么要接种像乙型肝炎等疫苗?”另外,病毒的益处表现在,农业上可利用病毒制剂防治农业和林业的病虫害,不仅安全有效,而且减少了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因此利用病毒进行生物防治具有重要的发展前景。
关于病毒的害处,首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因为多数病毒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人和动物的传染病约60%是由病毒侵染引起的。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学生还是可以例举出一些实例的。另外,还要告诉学生病毒对植物的危害。被病毒侵染的植物不能正常的生长发育。它可以使农作物和其他经济植物降低质量和减少产量。例如:我国长江两岸主要的油料作物油菜上的花叶病,除造成大量死亡之外,还使脂肪减少10%。通过这方面内容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问题。
5.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它的传播途径是怎样的呢?在这里教师可以通过实例启发学生回答。如:你是怎样患流行性感冒的?它的传播途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综合归纳出病毒的传播途径为空气、水、伤口、血液、唾液、飞沫、蚊虫叮咬等。接着就可以让学生讨论应该系取什么措施预防病毒性传染病。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后,就要问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养成哪些卫生习惯?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要说明,这样可以切断传播途径,有利于预防传染病。
病毒(3)教材分析
教材从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对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危害以及在防治上的应用,介绍了有关病毒的常识性知识。本章教材的特点是简明。
病毒是结构简单的生物,体积微小,没有细胞结构,只有在活细胞中才能表现生物活性。初一的学生对于这样的知识,要达到较高的认知水平是很困难的。在教学中要注意利用直观的手段,深入浅出的讲解。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关于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的基础知识;了解病毒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教学准备
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挂图或幻灯片。教学过程
病毒这个词我们都很熟悉,特别是使人致病的一些病毒。例如:使人患流行性感冒的流行性感冒病毒、使人患乙型肝炎的肝炎病毒。但是许多的病毒是可以为人所利用的。为了防治病毒性的疾病,为了利用病毒,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它、认识它、掌握它。
首先我们学习病毒的形态和结构。(板书课题:病毒)
一、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体积微小,无细胞结构;球形、杆形、蝌蚪形等。
最小的病毒只有20毫微米,最大的病毒有300毫微米,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示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挂图或幻灯片)。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由蛋白质组成的外壳和核酸组成的核心,其结构是很简单的。
二、病毒生命活动的特点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它生物的细胞(寄主细胞)内,才能表现生物活性。病毒在寄主细胞中,利用寄主细胞的物质进行繁殖,对寄主构成危害。
三、病毒的类型
按寄主的不同,病毒可分为三类:
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又叫噬菌体)。动物病毒:例如流行性感冒病毒、肝炎病毒。植物病毒:例如烟草花叶病毒、马铃薯纺锤体病毒。细菌病毒:例如大肠杆菌噬菌体、痢疾杆菌噬菌体。
四、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引起植物、动物和人类的疾病。例如:鸡瘟、猪瘟、人的脊髓灰质炎、烟草的花叶病等等。
可以用来治疗细菌性疾病和防治农业害虫。例如:用来防治松毛虫。
小结:病毒是不具细胞结构的简单生物。病毒只有寄生在其它生物的细胞中才能进行生命活动。植物、动物、细菌都可被病毒寄生。根据寄主的不同,病毒可分为三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病毒可对寄主造成伤害,使寄主致病。如果寄主是人、农作物或牲畜则是有害的;如果寄主是农业害虫则对人有益,故可利用某些动物病毒来防治农业害虫。
第五篇: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病毒》教学设计
病毒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研究结果;能积极地参与小组评议,直到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也是科学研究的一部分。
2、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讨论与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交流。
3、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了解有关病毒性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教学重点: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教学难点: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录像、有关病毒的资料等
学生准备:搜集病毒性疾病的相关资料和有关病毒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件创设情境,激发提问
你都知道最进在非洲出现的传染病是什么病毒引起的吗?病毒课件埃博拉病毒图片.doc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埃博拉图片,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1、教师谈话:看过刚才的图片,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将学生的问题简单的记录在黑板上。)整理有价值的问题(个别简单问题随时进行解决)进行归类,确定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2、教师谈话:学习了本课,你或许就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板书课题:病毒。)
(二)对病毒性疾病初步探究(搜集分析现象)
1、谈话:课前同学们都对各种病毒性疾病进行了调查了解。你了解了哪些病毒引起的疾病:你了解了有关这些疾病的什么知识?根据老师为你们提供的表格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整理,过一会儿,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2、学生分组交流、整理病毒性疾病的有关内容。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适时指导。
3、汇报、评价:各组选派一名代表对本组的整理纪录进行汇报,各组间进行交流,互相评价、取长补短。
4、补充、扩展:这一活动的最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适当补充一些有关病毒性疾病的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可借助图片向学生展示患各种疾病的人或动物、植物,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
5. 引导学生概况出预防各种病毒性疾病的措施。小组交流、汇报。
总结:通过交流,我们发现病毒一般通过空气、饮食、体液或接触等途径进行传播。因此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对病毒进行深入科学探究(搜集分析科学知识)
1、谈话: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这么多,对人类的影响很大,那么到底病毒是什么样的东西呢?
2、交流:各小组交流搜集的有关病毒的知识。
3、补充、扩展: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适时补充学生没搜集到的或不全面的知识。
(1)介绍病毒的几种基本形态。
病毒课件病毒形状、利用.ppt课件展示图片:电子显微镜下病毒的几种基本形态:杆形、球形、蝌蚪形等。
介绍病毒的活动特点。
(2)问题:这么小的病毒在生物体内是怎样活动的呢? 课件展示病毒的生活、繁殖:着附——注入遗传物质——复制——释放。
利用课件展示给学生一个动态、形象的知识。
总结: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其结构非常简单,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
病毒个体极其微小,绝大多数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4、认识病毒的两面性
①通过学习,我们知道病毒给人类带来了一些疾病。
②有益方面病毒课件病毒形状、利用.ppt:例如我们打的疫苗,有人就是用人工处理的病毒做的,可以防治疾病。还有病毒可以作为特效杀虫剂等。
5、病毒种类 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卡”,并总结是哪三类。①动物病毒(例:乙肝)②植物病毒(例:番茄花叶病毒)③细菌病毒(例:大肠杆菌噬菌体病毒)
(四)制作剪贴报:
1、谈话:同学们课前搜集到这么多有关病毒的知识,对我们认识病毒,预防病毒引起疾病有很大的用处,我们想个办法把它们保存起来,好不好?有什么好的办法呢?
2、制作:根据学生的“献计”情况制成剪贴报或用其他方式保存搜集的知识。
(五)拓展活动:
1、查阅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珍惜生命,爱心健康。
2、组织一次以预防病毒性传染病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板书:
病毒
特点:没有细胞结构 寄生性 种类:①动物病毒(例:乙肝)
②植物病毒(例:番茄花叶病毒)③细菌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