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食用菌》教学设计
第三课 食用菌
教学内容:食用菌 教学目标
1.描述蘑菇的主要特征,知道蘑菇的结构,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蘑菇。2.了解识别有毒蘑菇的有关知识,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3.培养学生自我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蘑菇的结构, 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蘑菇.教学难点: 蘑菇的结构,识别有毒蘑菇,教学准备: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蘑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观察,讲述与谈话相结合.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思考:蘑菇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蘑菇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观察蘑菇.二.蘑菇分为哪几部分(地下菌丝, 菌丝,柄, 菌褶,菌盖.)是怎样吸收营养的
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蘑菇有哪些
四.如何识别有毒蘑菇(毒蘑菇与食用蘑菇,在形态特征上往往只有很微小的差异,不少种类还需要借助于显微镜观察其孢子的大小,颜色,表面特征,并参阅有关的科学资料进行核对,才能确定是否有毒.有的人认为,毒蘑菇色泽鲜艳,外形美观,具有麻,辣,酸,苦的味道,有的毒蘑菇有乳汁,毒蘑菇子实体受伤后伤面变色.这些经验有其可取之处,但也不是任何一种毒蘑菇都具有这样的特征.例如,多种牛肝菌的伤面常常变色,松乳菇具有乳汁,然而它们都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有些毒蘑菇吃起来味道也是很鲜美的.有人说毒蘑菇能使银器变黑,毒蘑菇不容易生蛆长虫,这些说法都是不确切的.事实上,很多种毒蘑菇遇到银器并不变黑,有毒的豹斑毒伞往往会生蛆长虫.1 总之,要想用一两个性状来概括蘑菇是否有毒,目前还做不到.因此,在野外采集食用蘑菇时,一定要细心辨别.对于不能识别的蘑菇,应该向当地有经验的群众请教.)
五.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观察与思考
1.腐烂柑橘皮上的青霉呈青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扫帚状;面包片上的曲霉呈黄,黑,褐或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放射状.青霉和曲霉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多细胞蘑菇,菌体是由菌丝构成的,它们都能产生孢子.2.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后,在潮湿的树干或草地上容易采到蘑菇.这说明蘑菇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3.霉菌和蘑菇都是蘑菇,在营养方式上的共同特点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从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1.霉菌是靠孢子进行繁殖的,孢子很轻,可以在空气中飘荡.夏天,受潮的粮食,衣物或皮鞋给孢子的萌发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营养物质,所以容易生长霉菌.2.检查家里储存粮食的地方是否通风,环境是否干燥,存放衣物的衣柜是否受潮.在晴好的天气里,晾晒粮食和衣物,防止霉菌的生长.3.蘑菇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潮湿的环境和丰富的有机物.所以在养殖食用蘑菇时,一方面要保持养殖场所的清洁,温度和潮湿;另一方面要提供蘑菇生长所需要的有机物.教学反思:
食用菌一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不仅了解蘑菇的结构,更重要的是要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蘑菇以及它们生命活动的特点,同时了解一些食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在进行有关各种各样的蘑菇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对蘑菇的了解.虽然蘑菇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蘑菇,但是学生可能没有仔细观察过它们,因此教师要利用观察与思考活动,引导学生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观察这些蘑菇。
第二篇: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食用菌》教学设计
食 用 菌
【教学内容】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食用菌》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实物、网络资源及其它信息来源,认识较多的食用菌;知道蘑菇的结构特点。
2.亲身经历调查、观察、查阅和整理资料等科学探究过程;能对网络信息、其它信息来源的信息进行有效获取与加工,进而建构知识。
3.能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体会到与人合作的愉快。4.学会分享、欣赏他人的研究成果;乐于从事科学探究活动。【教学重点】
了解更多食用菌。【教学难点】
课堂环境下蘑菇等菌类实物资源的局限性,使学生从感官上对食用菌进行观察与了解受到限制。【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讲授法、谈话、讨论法。【教学准备】
师生利用“百度搜索”、图书查阅等形式搜集尽可能丰富的教学资料;收集平菇等一种或几种食用菌,准备放大镜和镊子等观察工具。【教学活动】
一、导入新课
观看百度视频新闻(播放视频:《山东建起“菌”事联盟》)
二、活动一:
1、整理、摆放资料。
小组成员共同整理搜集的资料。边整理,边回答他人包括来自它组人员的提问,其它同学也可以到别的小组参观一下。
2.汇报交流:
(1)小组代表汇报本小组对食用菌的认识。成员谈谈收获。
(2)学生讨论:蘑菇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 播放视频:蘑菇的生长环境
交流汇报:喜欢阴凉潮湿环境,比如树林深处,人工的阴凉潮湿的环境。3.组织观察。引导学生先观察结构特点
学生利用放大镜观察准备好的几种蘑菇,了解蘑菇的结构特点。播放课件:蘑菇的形态
小结:蘑菇的身体分为菌盖、菌柄两部分,菌盖下面有菌褶,菌柄里有菌丝。
4.蘑菇是靠哪个部分吸收养料进而生长的?
小结:蘑菇是依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水分和有机物进行生活的。
三、活动二:
1、认识各种各样的食用菌 学生展示互联网搜索的资源。
2、如何识别毒蘑菇
讲述:我们今天学习的课题是《食用菌》,是不是所有的蘑菇都可以叫做食用菌呢? 学生交流。
师:看来,大家对有毒蘑菇的特点已有所了解,究竟怎样来识别有毒的蘑菇呢?请大家仔细阅读资料卡。
学生阅读后交流。(师播放视频:如何识别毒蘑菇)
小结:识别有毒蘑菇的方法:一看颜色,二看形状,三看分泌物,四闻气味。
四、拓展延伸:了解蘑菇的营养成分
“发放食用菌的主要营养成分调查表”。引导学生科学健康搭配饮食。
五、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六、实践作业
利用互联网中的搜索,搜索并整理食用菌的相关资料,办一期手抄报,准备在班会上展出。板书设计:
食用菌
蘑菇:菌盖、菌柄、菌褶、菌丝
第三篇: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食用菌》教学实录
《食用菌》 教 学 实 录
【教学内容】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食用菌》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实物、网络资源及其它信息来源,认识较多的食用菌;知道蘑菇的结构特点。
2.亲身经历调查、观察、查阅和整理资料等科学探究过程;能对网络信息、其它信息来源的信息进行有效获取与加工,进而建构知识。
3.能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体会到与人合作的愉快。4.学会分享、欣赏他人的研究成果;乐于从事科学探究活动。【教学重点】
了解更多食用菌。【教学难点】
课堂环境下蘑菇等菌类实物资源的局限性,使学生从感官上对食用菌进行观察与了解受到限制。【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讲授法、谈话、讨论法。【教学准备】
师生利用“百度搜索”、图书查阅等形式搜集尽可能丰富的教学资料;收集平菇等一种或几种食用菌,准备放大镜和镊子等观察工具。【教学活动】
一、导入新课
师:请大家观看大屏幕(播放视频:《山东建起“菌”事联盟》)。师:看完视频后,大家明白我们这节课的主角是谁了吧? 生:食用菌
二、活动一:
1、整理、摆放资料。
师:请在小组内共同整理搜集的资料。边整理,边回答他人包括来自它组人员的提问,其它同学也可以到别的小组参观一下。
生整理资料。2.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代表愿意汇报本小组对食用菌的认识? 生1:食用菌可供人类食用的大型真菌。
生2:中国的食用菌达938种,人工栽培的50余种。生3:……
师:大家回答的真好,现在请大家讨论:蘑菇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 学生1:下雨后的粪堆旁边 学生2:下雨后的草丛中
学生3:在腐败的木头上泼上水后也能长出不少伞状的蘑菇
学生4:长期遮阴的地方容易长出蘑菇 „ „
教师出示课件,向学生呈现真实的蘑菇生长环境。
师小结:喜欢阴凉潮湿环境,比如树林深处,人工的阴凉潮湿的环境。3.组织观察。引导学生先观察结构特点 小组内观察各小组在课前准备的蘑菇。
学生利用放大镜观察准备好的几种蘑菇,了解蘑菇的结构特点。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蘑菇的上面长着盖。下面长着长长的柄。在盖的下面长有很多褶。
有的盖是圆的,有的盖是半圆形的。……
教师指导学生将菌柄用镊子剥开,观察菌柄内部结构,并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观察结果。
生:撕开后,能看到很多丝状的东西。顺着撕开比较容易。教师:大家看到的菌柄中的丝状物就是菌丝,顺着菌丝就能很容易的把蘑菇剥开。
教师:大家看到的菌柄中的丝状物就是菌丝,顺着菌丝就能很容易的把蘑菇剥开。请同学们交流并总结蘑菇的结构特点。
生:蘑菇上面长着盖、下面有柄、里面长着菌丝。…… 教师通过课件呈现蘑菇外部结构。
教师小结:蘑菇的身体分为菌盖、菌柄两部分,菌盖下面有菌褶,菌柄里有菌丝。成熟的蘑菇包括菌盖、菌褶、菌柄、菌丝以及地下菌丝。
师:蘑菇是靠哪个部分吸收养料进而生长的?
生:菌柄。菌丝。地下菌丝。……
师小结:蘑菇是依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水分和有机物进行生活的。
三、活动二:
1、认识各种各样的食用菌 学生展示互联网搜索的资源。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部分食用菌图片,让学生抢答,说出名称。
2、如何识别毒蘑菇
讲述:我们今天学习的课题是《食用菌》,是不是所有的蘑菇都可以叫做食用菌呢? 生:不能。教师:请举例说明。
生:在粪堆旁边长出来的蘑菇脏,不能吃。
生:不是买来的蘑菇不能吃。
生:不能随便从野外采集蘑菇。
……
教师告诉学生,食用菌顾名思义是能够食用的真菌,能不能食用和它生长的地方以及是否购买和从何地采集没有很大的关系。
师:看来,大家对有毒蘑菇的特点已有所了解,究竟怎样来识别有毒的蘑菇呢?请大家仔细阅读资料卡。
学生阅读后交流。(师播放视频:如何识别毒蘑菇)
生1:看颜色,有毒蘑菇颜色鲜艳,有红、绿、黑、青紫等颜色,特别是紫色的往往有剧毒,采摘后易变色。
生2:二看形状,无毒蘑菇的菌盖较平,伞面平滑,有毒蘑菇菌盖中央呈凸状,形状怪异,菌盖厚实,菌柄上有菌轮,柄细长或粗长,易折断。
生3:看分泌物,将采摘的新鲜野蘑菇撕断菌柄,无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后不变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浓,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
生4:闻气味,无毒蘑菇有特殊香味,有毒蘑菇有怪味,如辛辣、酸涩、恶腥等味。
师小结:识别有毒蘑菇的方法:一看颜色,二看形状,三看分泌物,四闻气味。
四、拓展延伸:了解蘑菇的营养成分
师:合理食用菌,对我们的健康成长有益,下面请大家调查一下一些常见食用菌的营养,来指导我们合理食用食用菌。
“发放食用菌的主要营养成分调查表”。引导学生科学健康搭配饮食。
五、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六、实践作业
利用互联网中的搜索,搜索并整理食用菌的相关资料,办一期手抄报,准备在班会上展出。
板书设计:
食用菌
蘑菇:菌盖、菌柄、菌褶、菌丝
第四篇:青岛版《食用菌》教学设计
《食用菌》教案
沙沟镇茶棚小学
韩青松
教材分析
《食用菌》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中的一课。
本课是按照“探究蘑菇的生长环境,观察蘑菇的生长环境——交流有关食用菌的资料——了解蘑菇的繁殖特点,识别有毒蘑菇”的思路编写的。这是在学生对真菌世界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搜集和整理资料以及观察、实验等探究性学习,不断扩大对生命多样性的认识,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为他们后续的科学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重点:了解食用菌的种类,能通过观察知道蘑菇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课堂环境下蘑菇等菌类实物资源的局限性,使学生从感官上对食用菌进行观察与了解受到限制。
教学重点和难点突破措施:重点是进行充分、有效的课前准备。一是要学生尽量利用好身边资源,从市场等地方搜集种类尽可能多的食用菌;二是教学中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的丰富性,突破课堂活动中观察类资源的局限性,从多角度、多场景中进行观察认知;三是在教学形式上,以活动为主线,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达成课堂教学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等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①能通过实物、互联网资源及其它信息源,认识更多的食用菌。②能通过实物观察、互联网资源,知道蘑菇的结构特点。2.过程方法目标:
①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食用菌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所观察事物的基本形态特征。
②亲身经历科学调查、观察、查阅和整理资源等科学探究的过程。③能对网络信息、其它信息源的信息进行有效获取与加工,进而建构知识。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能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体会到与人合作的愉快。②学会分享、欣赏他人的研究成果。③乐于从事科学探究活动。教学方法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以活动为主线”的原则,本课教学方法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为主,并辅助以讲授法、谈话、讨论法。
此外,在每个活动环节,充分发挥互联网搜索的大信息量、即时查寻、媒体形式多样等优势,让信息技术在课堂活动中的技术支持作用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
教学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活动准备:师生利用“百度搜索”、图书查阅等形式搜集尽可能丰富的教学资料;收集平菇等一种或几种食用菌,准备放大镜和镊子等观察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之前,同学们已经通过访问、上网等方式了解到一些有关食用菌方面的知识,今天我们共同来梳理一下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
二、探究过程
1、活动准备
以小组为单位摆放、整理搜集到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指导。每个同学在整理资料的同时,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本课必须依靠充分的课前准备活动。课前准备活动是否充分、有效直接决定本课的重点、难点是否能够得以突破。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准备习惯,可以有效促进知识的生成。
2、组织交流
教师组织各小组进行汇报交流。
交流主要内容:蘑菇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 学生:(1)下雨后的粪堆旁边(2)下雨后的草丛中
(3)在腐败的木头上泼上水后也能长出不少伞状的蘑菇(4)长期遮阴的地方容易长出蘑菇 „ „
教师出示课件,向学生呈现真实的蘑菇生长环境。
小结:蘑菇生长在潮湿、阴凉的地方。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提前搜集整理资料,将零散的信息经过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梳理,使学生对蘑菇的生长环境有较为明确的认识。
3、组织观察,认识蘑菇的结构,认识蘑菇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引导学生先观察蘑菇的外部结构,然后观察蘑菇各部分的特点及内部结构。(特别注意:最好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蘑菇,特别是从野外采到的蘑菇。观察完毕,必须要洗手。)
学生利用放大镜观察准备好的几种蘑菇。
学生讨论交流一段时间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观察结果。生:蘑菇的上面长着盖。下面长着长长的柄。在盖的下面长有很多褶。
有的盖是圆的,有的盖是半圆形的。„ „
教师指导学生将菌柄用镊子剥开,观察菌柄内部结构,并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观察结果。生:撕开后,能看到很多丝状的东西。顺着撕开比较容易。„ „
教师:大家看到的菌柄中的丝状物就是菌丝,顺着菌丝就能很容易的把蘑菇剥开。请同 学们交流并总结蘑菇的结构特点。
生:蘑菇上面长着盖、下面有柄、里面长着菌丝。„ „
教师通过课件呈现蘑菇外部结构。
教师小结:成熟的蘑菇包括菌盖、菌褶、菌柄、菌丝以及地下菌丝。教师提出问题:蘑菇是靠哪个部分吸收养料进而生长的? 生:菌柄。菌丝。地下菌丝。„ „
教师小结:蘑菇是依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水分和有机物进行生活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于简单工具,学生对常见的、容易收集到的几种食用菌进行观察,借助于课本资料及教师提供的课件图片,认识并说出蘑菇的外部结构名称。从感性认识过度到对蘑菇的一般性结构特点的认识,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4、指导学生了解蘑菇的繁殖方式
教师指导学生将采集到的成熟的蘑菇放在白纸上,轻轻敲一敲,有什么发现?(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口鼻尽量远离白纸,以防蘑菇孢子吸入口鼻)学生:有很多微小的颗粒落到纸上。很小,必须用放大镜看。„ „
教师:它像不像植物的种子? 学生:像。
教师:这就是孢子,蘑菇依靠孢子进行繁殖。还可以利用菌丝进行繁殖,就像有的植物既能用种子繁殖,也能用植物体的其它部位繁殖一样。
用多媒体展示蘑菇的孢子生殖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由动手实验观察,通过课前查阅互联网,更进一步了解蘑菇的特点——蘑菇是靠“孢子”繁殖的。
5、指导学生识别有毒蘑菇。
教师提问:我们今天学习的课题是《食用菌》,是不是所有的蘑菇都可以叫做食用菌呢? 生:不能。教师:请举例说明。
生:在粪堆旁边长出来的蘑菇脏,不能吃。不是买来的蘑菇不能吃。不能随便从野外采集蘑菇。„ „
教师告诉学生,食用菌顾名思义是能够食用的真菌,能不能食用和它生长的地方以及是否购买和从何地采集没有很大的关系。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几种有毒蘑菇的图片,教给学生识别有毒蘑菇的方法。
白毒鹅膏菌
白黄粘盖牛肝菌
大鹿花菌
毒鹅膏菌
粪锈伞
毛头鬼伞
教师让学生观察以上图片,结合课本资料卡教授给学生辨别有毒蘑菇的方法。
一看颜色
有毒蘑菇颜色鲜艳,有红、绿、黑、青紫等颜色,特别是紫色的往往有剧毒,采摘后易变色。二看形状
无毒蘑菇的菌盖较平,伞面平滑,有毒蘑菇菌盖中央呈凸状,形状怪异,菌盖厚实,菌柄上有菌轮,柄细长或粗长,易折断。
三看分泌物
将采摘的新鲜野蘑菇撕断菌柄,无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后不变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浓,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
四闻气味
无毒蘑菇有特殊香味,有毒蘑菇有怪味,如辛辣、酸涩、恶腥等味。
设计意图:利用资料卡,结合实景画面科学明了的优势,进一步增长学生识别有毒蘑菇的知识和经验。
6、认识各种各样的食用菌
在学生进行实物观察之后,教师给学生展示蘑菇的图片资料,丰富学生的观察内容,拓展学生视野。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部分食用菌图片,让学生抢答,说出名称。双胞蘑菇
香菇
金针菇
平菇
羊肚菌
蒙古口蘑
设计意图:利用多幅彩图,让学生充分感受每种常用食用菌的外表形态,体验食用菌的丰富多彩,了解食用菌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学生抢答,实现师生间基于信息的交流互动。
7、课堂小结: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蘑菇的结构特点、繁殖方式、识别有毒蘑菇的方法及很多的食用菌,在今后的生活中要灵活运用学习到的知识。
三、拓展活动
拓展活动一:到菇农家里采访,了解蘑菇生长所需要的条件,试着学习养殖少量蘑菇。(教师要教育学生尊重菇农,根据菇农要求进行采访和学习)
拓展活动二:在雨后寻找蘑菇,有条件的可以拍下照片(附以说明,如名称、采集地、采集时间、环境条件等)或进行脱水后制成标本。(教师要教育学生注意安全,防止引起中毒及其他不安全事件)
设计意图:学校所在地是农村,有农民利用玉米芯进行平菇养殖。其中有的学生家里就有平菇、香菇、金针菇等养殖项目。学生可利用以上条件,进一步了解食用菌的生长、繁殖条件,以此锻炼学生的观察、交流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经历一次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学反思
1.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
本节课的每一教学环节都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表现机会、自主的参与和充足的活动时间。关注到每个学生个体,交流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关注了学生的理解与体验。开展活动时,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只做引导者,充分发挥体现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2.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活动支持,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在本节课中,多媒体的应用,对于概念建构,对于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加工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开展思考、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效应明显。
作为一节科学课,课堂上面对现实的资源相对较少,本节课教师和学生充分运用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弥补了这一不足和局限,有利于教材内容之外的拓展,有利用学生利用信息资源进行知识构建和能力训练。
3.课堂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
整节课,学生都在“动”,都在“做中学”,在观察实验、交流汇报、知识拓展等形式中学习,在自主、互助、合作的方式中完成学习任务。没有死记硬背的知识灌输,完全是在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开展的一种更重视动手实践的学习活动。
4.联系生活经验,思路明了,教学设计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本课是按照“探究蘑菇的生长环境,观察蘑菇的生长环境——交流有关食用菌的资料——了解蘑菇的繁殖特点,识别有毒蘑菇”的思路编写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局限于课本内容,及时关注知识点的总结、归纳、梳理,让学生面对一个个实际问题,在强大的信息源中构建知识网络,便于学生认知和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有待研究的地方。一是受时间关系,对学生知识的拓展做得不够,信息内容的筛选有待注意;二是互联网应用手段的作为科学课的有效补充,在处理实验与拓展性资源时,时间分配上尚需进一步探索。12
第五篇:六年级科学食用菌
食用菌
教学内容: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 教学目标
1.能够描述蘑菇的主要特征,知道蘑菇的结构,并能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蘑菇。
2.了解有毒蘑菇的有关知识,学会识别有毒蘑菇,并且知道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
3.培养学生自我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蘑菇的结构, 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蘑菇.教学难点: 蘑菇的结构,识别有毒蘑菇,教学准备: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蘑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吃过蘑菇吗?它们的样子是怎样的?想不想知道它们的营养价值是怎样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食用菌,引出并板书课题。
2.让学生思考:蘑菇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蘑菇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观察蘑菇.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交流展示认识有关蘑菇的知识: 通过课前的搜集和采集活动,我们已经对食用菌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在刚才的交流过程中,大家的收获都不少,如果收集到的资料整理起来,完全可以搞一次食用菌展览。今天你们来组织一次展览活动好吗?
展览完毕后请同学们向大家汇报一下:你们小组对食用菌的认识? 学生展览后分组汇报:
预设:学生可能会从颜色、种类、生长环境,结构特点等方面进行回答,教师可帮助做适当的总结。
教师小结如:蘑菇大多出现在春秋季节的雨后等。2.看看、画画,认识蘑菇的结构:(1)课件展示:
(2)借助放大镜、镊子等工具观察采集来的蘑菇,认识蘑菇各部分的名称。师继续引导:今天大家对于食用菌有了很多的认识,让我们分小组观察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3)学生借助观察工具分小组观察。预测学生行为:
生 1:它们的样子很像一把伞。生 2:有些食用菌的上面有一个帽子。生 3:我知道这个帽子叫菌盖。师:你们是怎样知道的?谈一谈。生:我是通过课下观察和搜集资料知道的。师:你们还知道什么知识?
生 1:我还知道蘑菇由菌盖、菌柄、菌丝和地下菌丝组成。
生 2:我们小组还观察到菌盖的下面有些小褶,用手一捏,感觉到里面有很多水分。生 3:我们用镊子撕开菌柄,发现菌柄里面也有一些小丝。……
师:同学们观察的还真仔细,知道的也不少,看来搜集资料真的很重要,同学们在 以后的学习中一定要注意对信息的搜集和整理。
设计意图:通过画一画让学生进一步清楚蘑菇的结构特点。通过阅读课本知道蘑菇的内部特点并告知学生蘑菇就是依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的。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蘑菇有哪些?(课件)
2、把成熟的蘑菇放在白纸上,轻轻地敲一敲,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3、学生思考、交、流查阅搜集到的资料等。四.怎样如何识别有毒蘑菇
(1)谈话:蘑菇有很多种类,有一些已经作为了美味佳肴甚至有一些成为了上等药材,但我们生活中千万不能随便采集蘑菇,他们当中有很多是有毒的。
(2)谈话:我们知道了有些蘑菇有毒,该怎样识别有毒蘑菇呢? 设计意图:引导阅读课本 11 页资料卡,了解如何识别有毒蘑菇的方法。(3)课件展示
师小结:一看颜色,二看形状,三看分泌物,四闻气味。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你能把学到的知识给同学再说一下吗?
师生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蘑菇的结构特征,还了解了各种各样的食用菌,同时也掌握了识别有毒蘑菇的方法(一看颜色,二看形状,三看分泌物,四闻气味),还知道了蘑菇由菌盖、菌柄、菌丝和地下菌丝组成。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填空
(1)蘑菇是由()、()、()、()、()组成的。依靠底下的()吸收土壤中的()和()进行腐生生活的。
(2)识别有毒蘑菇,要一看(),二看(),三看(),四闻气味()。
(3)你能根据生活实际,认识几种常用的食用菌码?
()、()、()、()、()、()等。2.参观当地的蘑菇养殖场,了解蘑菇生长繁殖所需要的条件,设计一个养蘑菇的方案,自己亲自养一养蘑菇。
课后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蘑菇这种生物有了一定的认识,食用菌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蘑菇的结构,更重要的是要认识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蘑菇以及它们生命活动的特点,同时了解一些食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在进行有关各种各样的蘑菇教学时,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对蘑菇的了解.虽然蘑菇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蘑菇,但是学生可能没有仔细观察过它们,因此教师要利用观察与思考活动,引导学生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观察这些蘑菇,让学生充分的参与进来,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台儿庄区马兰屯镇道庄小学
冯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