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岛版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天气与生活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42页
教学目标:
经历搜集整理信息资料的过程;能够对大量信息进行搜集、处理;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天气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实例,使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想法,体验合作的快乐。
教学难点:认识到天气对人类工作及生活的影响;知道在哪些情况下人们最关心天气。教学准备:相关图片、资料及有关天气的谚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感觉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啊?(指名谈谈自己的感受),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你身上穿的衣服呢?〔天气在变,你也在变〕,看来天气和我们的生活还真是有着不少的关系呢?那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15、天气与生活》一起来研究一下天气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好不好?
二、深入探究
(一)认识天气
1、说天气。除了像今天这个有太阳的晴天,(随当时上课的天气而变)那你还知道什么样的天气? 让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天气,并说一说都是是什么样的。
2、欣赏天气。大气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不同的天气现象,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些不同的天气。教师用课件展示:阳光明媚、沥沥小雨、大雾天气、冰雪天地等天气。
3、畅谈感受天气。我们欣赏了生活中这些常见的不同的天气,谁能告诉老师你喜欢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
4.小组合作探究: 同学们有喜欢晴天的也有喜欢雨天的,因为天气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天气的变化为我们呈现出一个美丽的大自然。你认为这些天气现象与人们的生活有没有关系呢?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分小组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察讨论研究一下。(小组根据本课的内容分成晴天组、雨天组、阴天组、雪天组、刮风组、雾天组等等,让学生自己选择小组,参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让学生尽情交流。学生汇报交流讨论的结果。
5、待学生汇报完毕,教师再引导: 嗯,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呀。老师这里呀,还有一组
图片,真实地反映了天气与生活的关系,请大家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结:看来呀,天气既能给我们带来好处,也能带来害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真是
太大了,(天气与生活的关系真是密切呀)!那么我们怎样充分利用天气的好处,尽量避免它
带给我们的坏处,有什么样的办法能让我们提前预知天气呢?
(二)关心天气
1、预知天气 那么到底有哪些好的办法能让我们早早的知道天气情况,好
有所准备呢?如果明天学校要开运动会,老师最关心的是明天的天气情况,那如何能早知道
明天的天气怎么样呢?那就请同学们说一说吧。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用开运动会的形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出自己知道的预知天气的手段,通过(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用报纸、手机、电视)等手段提前预知天气,及时的知道天气的变化,充分的做好各种准备。引出对
各种天气的应对。
2、应对天气 老师这儿也有一段天气预报,请一名小小播音员来播报一下。(课件出示一
段天气预报:)临沂:今夜到明天,多云转中雨,最高气温26度,最低气温12度。听完
小小播音员播报的我们这儿今夜到明天有雨的消息呀,问题就出来了——花农伯伯的花还在外面呢!农民伯伯不知道下雨,正为庄稼干旱而着急,小学生们还打算出去游玩呢!你准
备怎么跟他们说这个消息呢?大家自由谈一谈你的想法。小组参与到讨论当中来。【激发
学生思考交流:天气的变化会给自己身边的哪些人带来什么影响,进一步体会天气变化给人
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课件展示: 花农伯伯:花农伯伯把花放在花棚外面,明天要下雨、降温,花儿会淋坏的,你会怎么跟他说?(„„„)农民伯伯:连日的晴天,农民伯伯的庄家快要干死了,农民伯伯也不知道明天要下雨,他非常着急,你会怎么跟他说?(„„„)
丽丽:丽丽正打算明天去登山旅游呢,我们该如何提醒他?(„„„)我们一起提醒了他
们,那你觉得还要提醒哪些人做好准备?(„„„)师小结:同样是下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准备和做法,充分利用好有利的天气,避免不利的天气,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3、体会天气与生活 同学们,此时此刻,对于天气与我们的生活你有哪些自己的认识呢?
就请大家说一说吧。(可以指名说)
4、谈古论今再深入 现在,我们有先进的科技手段,可以让人们知道未来几天,甚至十几
天的天气情况,那我们来猜一猜古代的人,又是用什么办法提前预测天气的呢?让学生猜想,并引导说一说。古代人没有先进的科技,但他们也意识到天气的重要性,想法设法用先进的经验积累来预测天气。那就是利用谚语。课前老师已经让你们收集了有关天气的谚语。
谁能说一说你都收集了哪些有关天气变化的谚语呢?拿出来我们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好不
好?老师这儿也有一句谚语,这句谚语预示着明天的天气情况,谁能通过这句谚语说一说今
天的天气怎么样呢? 课件出示谚语:“早晨漫天雾,尽管洗衣服”,学生说一说明天的天气
情况。归纳:看来啊,不论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有很多办法来预知天气,从而让天气
更好的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三.天气与生活密切相关
同学们,课题进行到这儿,老师相信大家对于天气与生活,已经有了一个相当深入的了解,那就请你说一说你现在对天气与生活的关系有什么体会呢?学生自由发言。(让生自己总结)
(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对我们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但如果我们通
过天气预报提前知道近期天气情况,就可以及时及早的做好各种准备,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的天气。
三、评价与总结
1、你对自己在这一堂课中的表现满意吗?你认
为哪位同学的表现值得你学习?为什么呀?
2、在这节课中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学生说。
四、拓展活动
如果预知天气的一切方法和手段都不存在了,你认为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怎样?那就请你写一
写说一说吧!
五、布置作业调查研究:了解你身边充分利用天气有利的一面, 避免和预防不利的一
面的方法,写出一份书面报告
六、板书设计:15 天气与生活
密切相关预知天气利用天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1)、知道“天气”的内涵,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
气”这一术语。
(2)、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能力培养:
(3)、养成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习惯,并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
排自己活动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
关。
2.使用建议.课的内容,属于“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方面的基础知识。在“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3、改变地理学习
方式”“
4、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等理念指导下,结合新课程教
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3.需破解的问题。因为天气跟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而且对终身发展有用,所以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相关链接: 青岛版小学科学资源网
韩学花滕州市界河镇东曹小学
第二篇:青岛版小学科学《齿轮》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齿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利用提供的材料组装齿轮并进行实验;知道科学探究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经验、新现象、新方法、新技术。
2.学会合作交流;体会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乐于探究、大胆想象的意识。
3.知道利用齿轮可以传递力,可以改变齿轮的转动方向和转动速度,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齿轮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教具准备:
胡萝卜片、小刀、泡沫、牙签、齿轮组、钟表模型、PPT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活动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用手又有用脑,才能有创造。
一、导入活动
1、猜一种蔬菜。
逐步出示胡萝卜的特征,学生猜测,最后揭示谜底—胡萝卜。
2、出示胡萝卜片。
提出活动指向:一个轮子带动另一个轮子转动。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探究活动
1、制作齿轮。
(1)出示制作材料:胡萝卜片、小刀、泡沫、牙签。学生说一说制作要注意的地方。(2)教师出示制作温馨提示。(3)学生展示制作的作品。(4)评价学生制作的作品。
2、齿轮结构。
(1)出示教具一个小齿轮和一个大齿轮。
师:老师也制作了两个带齿的轮子,像这样的轮子有什么特点? 学生:有齿、有槽、能严密的咬合......(2)教师适时出示轮齿、齿槽、啮合。师:我们把这样的轮子称作为“齿轮。(3)板书:齿轮
3、研究齿轮
(1)大家看,我用力拨动大齿轮,小齿轮也转动。小齿轮转动的力量是怎样得到的?(是谁传递的?)板书:传递力
(2)能正常转动的齿轮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机械中齿轮的制作标准及要求(3)出示我国齿轮的制作发展历史。(4)出示临沂市科技馆中的齿轮转动的视频。(5)生活中的齿轮。学生自由说一说。
教师出示生活中齿轮的图片,并播放机械钟表、自行车、三球仪中齿轮的转动情况。
(6)研究齿轮的作用。对于齿轮,你还想研究什么? 学生说一说自己想研究的内容。
教师根据学生的意向,提出本节课的研究指向。★提出问题:齿轮有什么作用? ★猜想假设: 出示两张齿轮转动的动态图片,让学生猜想。猜想小结:方向相反、速度不同。板书:向相反、速度不同。★制订方案:
(1)出示实验材料:小齿轮、中齿轮、大齿轮。
(3)提出设计建议:从齿轮组合的方法、观察齿轮转动速度的方法、观察齿轮转动方向的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设计。
(3)学生分组设计,教师参与。(4)交流实验方案。
齿轮组合的方法:两个相同、一大一小、一大一中一小 观察齿轮转动速度的方法:顺时针或逆时针 观察齿轮转动方向的方法:先做标记,后数圈数。★实施探究:
学生说一说实验要注意事项。教师出示温馨提示。
学生分组进行,教师跟进指导。★展示交流:
学生上台交流小组的实验情况,一个汇报实验情况,一个学生动手操作演示。
教师适时点拨、板书。——改变速度 ——改变方向
★逻辑推理:多个齿轮串联的转动方向。(1)出示六个齿轮串联的图片。(2)学生说说它们转动的方向。
(3)出示六个齿轮串联的模型,验证学生的推理。
三、自由活动
(1)活动指向:机械钟表里面至少得有几个齿轮,它们是怎么组合的?(2)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自由说一说。(3)利用解暗箱的方法,打开齿轮模型,(4)学生根据打开的机械钟表再说一说。
(5)教师PPT出示机械钟表里面齿轮的个数和组合情况。
四、拓展活动
搜集各种齿轮,继续研究它们的作用,尝试组装一架小机器。
第三篇:谁热得快教学设计青岛版小学科学
《谁热得快》教学设计
李文刚
课前准备:木板、镜子、黑白颜色手套、各色纸、空易拉罐、墨汁、温度计等。教学过程:
一、讨论导入 生成信息
师:不同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本领一样吗?(不一样)那么什么样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本领最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幅图片,请同学们大屏幕。
(大屏幕展示:夏天与冬天人们穿浅色与深色衣服的情景图片。)师:你能看出这两张图片是在什么季节拍的吗?说说你的理由。生:左边这张图片是在夏天拍的,右边这张图片是在冬天拍的。我是从人们穿的衣服和周围的环境看出来的。
师:很好,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对照这两张图片,结合你的生活经验,你能告诉我冬季和夏季的衣服都有哪些不同吗?
生:夏天穿着短袖的衣服,冬天穿着长袖的衣服;夏天衣服很薄,冬天衣服很厚;夏天衣服颜色多为浅颜色,冬天衣服颜色多为深颜色。师:那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穿短的薄的衣服凉快,适合夏天。穿长的厚的暖和,适合冬天。师:你有这样的亲身感受,是吗? 生:是的。
师:你刚才还提到了颜色,颜色也会有影响吗? 生:深颜色的吸收热量多,浅颜色的吸收热量少。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从一个资料上看到的。
师:可是我看到在夏天的时候也有人穿深色的衣服,冬天也有穿浅色的衣服,颜色的深浅与物体吸热本领到底有没有关系呢?什么样的物体吸收太阳光的本领更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谁热得快”。(板书课题)
二、自主实验 探究研讨 1.针对问题,提出猜想。
师:你认为颜色深浅与物体吸热本领大小有没有关系? 生:我认为有关系,颜色深的物体厚,颜色浅的物体薄。生:我认为颜色深的物体吸热能力强,颜色浅的物体吸热能力弱。生:我认为关系不大。„„
2.设计实验方案
师:看来大家意见并不统一,怎样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生:设计实验来证明。
师:怎样证明?设计什么样的实验?以小组为单位确定你们的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实验方案。)师:说说你们的实验方案。
生:我们想用两个相同的易拉罐,一个包上黑色的纸,一个包上白色的纸。然后倒上水,放到太阳光下晒。十分钟后用温度计测量两罐里水的温度。
师:你觉得他们的实验方案怎样?有没有什么问题? 生:我觉得倒水的量要一样多,并且是同温度的水。生:测量的时候要用两只温度计同时测量。生:两个易拉罐放置的角度要完全一样。
师:也就是说这两个易拉罐除了包的纸颜色不同外,其他条件要完全一样。是这样吗?
生:是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师:还有其他的实验方法吗?
生:我们组设计的方案是用两只大小一样的毛线手套,其中一只是白色的,一只是黑色的。把这两只手套分别戴在两只手上,同时暴露在太阳光下,过一段时间,看看两只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生:我们小组的实验需要两块泡沫塑料,在两块泡沫塑料上各挖一条槽,分别贴上黑纸、白纸,并在槽内分别放一支温度计。然后将它们一起放在太阳下晒,过一段时间,观察温度计的读数。师:两只温度计的初始温度有什么要求? 生:要一样。
„„
3.室外活动,验证猜想。
师:下面就按照你们设计的实验方案展开实验活动,并做好实验记录。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准备的实验材料在阳光下进行对比实验:
用手感觉黑白颜色的手套吸热本领的强弱; 用温度计测量黑白易拉罐内水的温度变化; 对比不同颜色的纸板吸热本领的强弱;
在一只手上涂上墨汁,另一只手不涂,对比两手的感觉; „„
4.表达与交流。(组织学生回到教室)师:我们的猜想得到证实了吗?
生:得到验证了。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师:你们的猜想是什么?
生:我们认为颜色深的物体吸热能力强,颜色浅的物体吸热能力弱。师:验证结果呢?
生:包着黑颜色纸的易拉罐吸热能力强,包着白色纸的易拉罐吸热能力弱。
师:其他小组呢?
生:通过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是错误的。师:怎么错了?
生:我们认为物体颜色和吸热能力之间没有关系。但实验证明,深颜色的物体吸热能力强,浅颜色的物体吸热能力弱。师:你们通过什么实验证明的?
生:用两只黑白不同颜色的手套做的实验,黑色手套比白色手套热得快。
师: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猜想有时候是不正确的,需要实验验证。
师:猜想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既然是猜想,那就有好多可能性,这些可能性,有的是正确的,有的甚至是错误的。在没有验证之前,都有存在的合理性。还有哪个小组做了不同的实验? „„
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了物体吸收太阳光的本领与物体的颜色有关,深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能的能力强,浅颜色的物体吸收太阳光能的能力弱。
(板书:深颜色——吸热强 浅颜色——吸热弱)
三、联系实际 深化认识
师: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物体吸热本领不同的特性?
生:我见过一些太阳能热水器的吸热板是黑色的,这样太阳能热水器的吸热能力会增强。
生:冬天在下过雪的路面上洒炉渣,这样雪会融化得快。„„
四、课后拓展作业
1、当堂达标测试。
2、课下请同学们继续观察,生活中人们如何利用深颜色的物体吸热快这一原理的,通过生活中的小现象发现大科学。
第四篇: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凝结》教学设计
《凝结》
教学目标:
1.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2.在探究过程中愿意合作与交流。
3.认识凝结现象;知道水蒸气变成水珠的原因。教学重点:
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教学难点:设计对比实验。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材料:玻璃片(3片)、热水、保温杯、玻璃杯(3个)、小镜子、酒精灯、夹子
教师演示实验材料:玻璃杯4个、热水、玻璃片4片、冷水
一、激趣导入,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在寒冷的冬天,为了暖和双手,我们经常做这样的动作(出示图片)观察一下,我们哈气时有什么现象出现? 生:嘴里有白气冒出。
师:夏天我们哈气时有白气冒出吗? 生:夏天好像没有。
师:针对这种现象,你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冬天哈气会冒白气,而夏天却没有? 生:这些白气是什么? 生:这些白气是怎么产生的?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说明大家都是爱动脑筋的同学,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
二、结合实际,猜想假设
(一)探究白气是什么。1.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师:请大家对着准备好的小镜子哈气,观察一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有小水珠出现。生:有一层小水珠。
师:这些小水珠什么变成的? 生:是嘴里的水蒸气变成的。生:是嘴里哈出的气变成的。
师:我们呼出的热气中含有水蒸气,水蒸气遇到镜片变成了水珠。(板书:水蒸气→水)师:我们在什么季节更容易看到刚才的现象? 生:冬季
师:为什么在冬季更容易看到?
生:冬季的气温比较低,镜片的温度也比较低。
师:那说明水蒸气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变成水(板书:遇冷+?)生:遇到冷的物体
三、制定方案,动手验证。
师: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怎样才能证明水蒸气是遇到热的物体还是遇到冷的物体能变成水呢?请小组讨论制定方案。汇报实验方案
师:我们在刚才的实验中知道在烧杯中倒入热水,可以制造出水蒸气。想要知道水蒸气是遇到冷的还是热的物体更容易变成水,应该如何证明? 生:选用不同温度的玻璃片
师:也就是说我们要做的是一个对比实验,对比实验要保证的是只有一个条件不相同,就是玻璃片的温度,那么其余条件呢? 生:要相同
师:哪些条件要相同?
生:相同的玻璃杯、同样多的水、水的温度相同,同时盖上玻璃片 师:怎样找到热的玻璃片? 生:给玻璃片加热
师:这个主意不错!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我们的方案:(投影出示)
师:我们的方案是这样吗?做这个实验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怎样给玻璃片加热,加热时要注意什么?)(投影出示)学生分组合作实验 3.交流现象,得出结论。汇报实验结果。
师: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加热后的玻璃片上没有出现小水珠,而没有加热的玻璃片上出现了小水珠。师: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小水珠。
师: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板书课题:凝结,去掉?)我们可以用箭头和简单文字来表示这种变化。
师:我们现在来思考一下为什么冬天哈气时会出现白气,而夏天却没有? 生:因为冬天气温低,嘴里的水蒸气出来遇到冷的气温就发生了凝结现象。生:嘴里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就凝结成小水珠。师:那说明我们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还是小水珠? 生:应该是小水珠。
四、运用新知,拓展提升
1.基础应用。
师:同学们通过实验知道了水蒸气在遇冷的情况下可以变成水,还解释了我们看到的现象,很了不起!现在我想来考考大家,敢不敢试试? 师:(课件出示:考考你!)2.提升拓展。
师:大家都看到了,老师的脸上带着眼镜,知道吗?戴眼镜真的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出示课件)
解决眼镜片生雾的问题。
五、生活中的应用:
师: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还有哪些凝结现象? 生:初冬早晨在车窗玻璃上看到的水珠。生:浴池顶上的水珠 生:草叶上的水珠等等。
师:同学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列举出这么多凝结的现象,说明在平时,大家都是能做到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现象,非常不错!老师在搜集资料的同时,也给同学们搜集了一些关于云的资料,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六、激发兴趣,继续探究
师:这些云的名字都是老师随意给取得,它们真正的名字是什么?不同的云是怎样形成的?它们的出现代表着怎样的天气,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搜集有关资料,继续关注凝结现象!
并思考:冬季汽车玻璃内壁上常结有小水珠,影响司机叔叔的视线,想办法防止它的出现。
板书设计:
凝 结
遇冷 水蒸气→水
第五篇: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细胞》教学设计
《细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知道什么是细胞,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课前准备
1.课件——洋葱表皮细胞、其他植物的细胞、动物的细胞、人的细胞、显微镜。
2.洋葱、镊子 教学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谈话:在科学课中,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自然事物。其中哪些是有生命的? 学生汇报 2.讲解:
植物、动物、人都是有生命的。由于它们都是有生命的,所以把它们归为一类,统称“生物”。自然界中无生命的物体——砂、岩石、水、空气等,称为无生物。
植物、动物、人,从外表看是很不相同的,那么它们的身体是否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问题。
二、探究过程:
1.指导学生认识细胞
讲述:下面,我们先来进行一项观察。每个组都有一块洋葱,用镊子在洋葱表面撕下一层薄薄的膜(教师演示一下),这是洋葱的表皮,观察它是什么样的?
分组观察。
汇报观察结果。
教师讲述:
用肉眼看,我们只能看出洋葱表皮是一层薄薄的、软软的、近似透明的膜。要看得更清楚,需要通过显微镜来观察。
(出示显微镜或图。)
2、显微镜是一种精密的放大仪器,由镜座、镜柱、镜筒、镜头(目镜和物镜)、反光镜、载物台、准焦螺旋等部分构成。
讲解、演示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的方法
分组观察。
汇报:你在显微镜中看见了什么?你能在黑板上简单地画一画吗?
讲解:
(出示洋葱表皮细胞构造图,或看书。)
通过用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洋葱的表皮并不是像用肉眼看到的那样,仅仅是一层近似透明的薄膜,而是由很多小格子构成的。这些小格子是细长的,两头比较尖,一排排的,排列得很整齐、很紧密。这些小格子叫做细胞。(板书课题)每一个小格子是一个细胞。
细胞由四部分构成:周围是细胞壁和细胞膜,中间有细胞核,细胞核与细胞膜之间是细胞质。
细胞很小,用肉眼看不见,在显微镜中看到的大约放大了××倍,一小片洋葱表皮由很多很多细胞构成。
3、提问:
洋葱表皮是由什么构成的?
洋葱表皮细胞由哪几部分构成?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细胞。
二、探究过程
1、指导学生认识植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
(1)讲解:这是一幅通过显微镜拍摄的叶的纵切照片,这是叶的正面,这是叶的背面,这是叶脉。
观察:叶的构造与洋葱表皮的构造有什么相同?
指出哪些是细胞?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叶细胞的大小相同吗?哪个部位的细胞比较大?哪个部位的细胞比较小?
(2)观察根的纵切
出示根的纵切图(或看书)。
讲解:这是一幅在显微镜下拍摄的根尖纵切的照片。
观察:
根是由什么构成的?指出哪是根的细胞?
根细胞的形状、大小相同吗?
(3)观察茎的横切
出示茎的横切图(或看书)。
讲解:这是一幅在显微镜下拍摄的幼茎横切照片。这是茎的表皮部分,这是茎内的导管部分。
观察:
茎是由什么构成的?指出哪是茎的细胞?
茎的细胞形状、大小相同吗?哪个部位的细胞比较大?哪个部位的细胞比较小?
(4)教师小结:通过以上观察,我们知道植物的根、茎、叶等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植物各部分的细胞有大有小,形状不尽相同。
2.指导学生认识动物体、人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
(1)出示挂图或投影片——蝾螈的表皮细胞,蟾蜍的卵细胞,人的血细胞、骨细胞、口腔粘膜细胞和神经细胞。
(2)讲解:动物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是两栖动物蝾螈的表皮细胞、蟾蜍的卵细胞,这是人的血细胞(红血球)、骨细胞、口腔粘膜细胞和位于脑和脊髓中的神经细胞。
(3)观察:
这6种细胞分别是什么样的?
哪种细胞比较大?
(4)教师小结:通过观察,可以知道人和动物的身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各部分的细胞形状、大小不同。
3.总结关于细胞的知识
(1)讨论:通过以上观察,我们知道植物是由细胞构成的,动物是由细胞构成的,人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根据以上事实,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什么结论?
(2)讲解:
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最小单位。每个细胞都是有生命的,有生、有死,能生长、能繁殖,需要不断吸收营养,也要不断向外排出废物。有些低等生物只由一个细胞构成。大部分生物由很多很多细胞构成。生物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都与细胞有关系。例如,植物的生长过程,就是各部分的细胞不断长大的过程;如果人的某个部位的细胞大量坏死了,这个部位的机能就会丧失了。
三、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研究了生物体构造的相同点。
2.提问:
(l)各种生物外表不同,身体构造有什么相同?
(2)说一说,关于细胞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3.课堂总结:
对于细胞的研究,是现代生物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我们只是初步认识了细胞,以后到中学,还要进一步学习关于细胞的更多的知识。
四、推荐作业
搜集关于细胞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