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梯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7:28: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等腰梯形的判定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等腰梯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第一篇:等腰梯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等腰梯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以及这些判定方法的证明。

(2)能运用等腰梯形的判定定理进行有关的判定、论证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梯形的判定条件的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

(2)初步学会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矩形、•三角形来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2)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教学重点

掌握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

等腰梯形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

教学时仍可沿袭上几节课的教法,通过回顾等腰梯形的定义与性质,再由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的逆命题引出判定定理,然后引导学生添加辅助线,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证明这些定理。教具准备

三角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1、复习梯形和等腰梯形的定义,引入新课:等腰梯形的判定。

2、回顾等腰梯形的性质:

边: 等腰梯形的两底平行,两腰相等; 角: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 对角线: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一条对称轴,是上下底中点所在直线。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等腰梯形的两腰相等的逆命题是什么?

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这是等腰梯形的定义,这样我们可以把

它作为其中一个判定定理。)

2、猜想探究

(1)由前几节课的经验,同学们能否根据等腰梯形角的性质,猜想一下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2)同学们,你能想办法证明这个命题是真命题吗?(3)回顾梯形辅助线的常用作法。

(4)同学们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证明,并写出推理过程。

(5)学生汇报,教师讲解,得到梯形的判定方法: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3、探究“两条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1)请同学们说出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的逆命题?(两条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2)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折一折,量一量得出此命题是真命题。(3)请同学们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这个命题是真命题.三、课堂练习

1、多媒体出示。

2、练习的1、2。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

五、作业:习题20.5的1、2、3。

等腰梯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段 店 中 学

2010.5

第二篇:等腰梯形教案

等腰梯形(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

2.能够运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3.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二、教法设计

小组讨论,引导发现、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等腰梯形判定。

2.教学难点: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及正确运用辅助线)。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小黑板,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复习引入,学生阅读课本;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探索等腰梯形的判定,归纳小结梯形转化的常见的辅助线。

七、教学步骤

PPT放映

首先:复习等腰梯形的性质。然后:等腰梯形判定定理:

1、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三种方法)

2、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最后:小结。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①先判定它是梯形②再用“两腰相等”“或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来判定它是等腰梯形.

八、板书设计

九、作业

第三篇: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等腰梯形”

《等腰梯形》教学反思

等腰梯形在平面几何计算和证明中,应用十分广泛,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综合解题的能力要求较高。在进行等腰梯形内容时使用教学案一体化模式采取“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们认为“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或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既是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能力的挑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下面是这节课的过程描述及课后反思。

本课的设计意图:立足学案基础上,在课堂中开展探究式学习,课堂的问题次序与学案一致,使经过预习的学生有充分的展示空间,以求形成良性循环。教师做好引领,学习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改变学习方式,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

本节课在以下三个方面收益较大: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在预习基础上,本课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线:课前学生自己对学案设置的问题进行了充分思考,以备课上展现与交流。这样不仅便于学生展示,而且可以使学生逐渐学会思考、整理,提炼问题,同时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上学生亲身体验“实验操作-探索发现-科学论证”获得知识(结论)的过程,体验数学结论发现的一般规律;解决问题时学生自己提出探索方案,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课后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挖掘题目资源,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观察运动中的“形异实同”,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共同研究者,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学生关注过程,及时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创新,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或幼稚的想法都给予热情的赞扬。让学生坚定一个信念:对错无所谓,思考最可贵。备课时思考得更多的是学生学法的突破,上课时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在不足时补充。教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教学相长。

三、提升学生课堂关注点,较好的选择了关注角度。

学生在体验了“实验操作--探索发现--科学论证”的学习过程后,从单纯地重视知识点的记忆、变为有意识关注学习方法的掌握,数学思想的领悟。如在梯形常用辅助线的探索中教师小结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学生在探究时就能意识地把解决特殊问题的策略、方法迁移到解决一般问题中去。在课堂小结中,学生也谈到了这点体会,而且还感悟了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数学学习方法。

本课不足之处是课前对学情了解不够,使课堂的调控缺乏了一些针对性,降低了效率。

第四篇:《梯形》教学设计

《梯形》教学设计

南溪区江南镇中心校 董官明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探索和交流等活动,认识梯形的及其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高。

2.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一个梯形,会在方格纸上画梯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梯形,能画出梯形的高。

3.认识等腰梯形及其特征。

4.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学生掌握梯形的特征。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张梯形纸片和一套七巧板。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找一找图中出现的梯形。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学习梯形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梯形。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教学情境图(1)观察感知。

师:在日常生活中,常看见各种各样的梯形,你能找出这些图形中的梯形吗?让学生指着图说,同时闪动相应物体中的梯形。

(2)抽象出梯形的图形。

教师指出:上面的这些实物图上的梯形,课画成如下形状。(教师画梯形)

(3)组织讨论。

说说什么叫梯形?怎样理解梯形的意义?它与平行四边形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全班交流。)

(4)建立概念。①介绍梯形的定义。师: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比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随着教师的介绍,同时分别闪动梯形中平行的对比和不平行的对比。)

②介绍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先向学生说明:梯形中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腰。同时指出:通常把较短的底叫上底,另一底叫下底。(板书:上底、下底)接着,教师向学生说明梯形的高的意义:从上底的一点到下底的垂直线段是梯形的高。(出示有高的梯形)

2、教学例2.先让学生认真观察例2所示的操作步骤及过程。接着,教师强调“折”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然后,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梯形纸片,按例2所示的操作步骤操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地加以纠正。

学生在操作结束后,教师指出:沿着折痕所画的线段正好垂直于上底,也垂直于下底。所以这条直线段是这个梯形的高。

教师强调:梯形的高和两底都是垂直的线段

3、教学例3。

(1)观察,找出梯形。

让学生观察例3教学情境图。找出图中的梯形,再组织交流。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水渠的横断面与拦水坝的横断面都是梯形。

(2)测量,发现不同点。

先让学生分别测量水渠和拦水坝的横断面的四条边,并思考:他们有什么不同?接着,全班学生进行交流。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水渠的横断面的两腰相等,而拦水坝的横断面的两腰不相等。

(3)建立等腰梯形的概念。(板书: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三、巩固练习

课堂活动中的1、2题。

四、总结反思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梯形)你有收获了哪些知识?你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你认为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有什么遗憾吗?

板书设计:

梯形

1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比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2、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第五篇:梯形教学设计

19.3 《梯形》教学设计

班级:八年级三班 教者:徐润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探索并掌握梯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探索、了解并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梯形的有关性质、概念的过程,发展学生学习数学中的转换、化归思维方法,体会平移,轴对称的有关知识在梯形中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合作探索、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探索性、创造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自信心。发展合情推理思维,体会逻辑思维训练在实际问题中的价值。教学重点:等腰梯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及正确运用辅助线),及梯形有关知识的应用.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2.多媒体课件.一、课堂引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梯形概念.

【观察】出示多媒体课件,问:有你熟悉的图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二、探索梯形的概念和性质

1、定义: 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2、一些基本概念(如图):底、腰、高.

3、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4、直角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5.做—做——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

在一张方格纸上作一个等腰梯形,连接两条对角线.

【问题一】 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有哪些相等的角?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学生画图并通过观察猜想;

【问题二】 这个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性质:

①边:两底平行,两腰相等。

②角: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③对角线: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④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上下底的中点连线所在的直线是对称轴。

三、合作探究:验证梯形的性质

四、例题分析(见课件)

五、自主学习,达成目标

六、总结学习所得

梯形的概念、性质及其应用.七、作业 P109 1、2.八、教学评价评

一、评价理念 现行的评价是等同于考试,过分强调评价的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过分的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严重的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了儿童的发展。因此《纲要》对评价与考试的目的、内容和标准以及评价的方法和评价的主体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要转变观念,才能确定评价与考试改革的方向。首先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关系应该是一种“我和你”的关系。让学生在教育生活中体验生活,体验人际关系,把握和创造自己的人际关系。从而使被评价者最大限度的接受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其次把评价作为教学过程并行同等重要过程,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评价目的 发展性的教育和评价是落实素质教育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执行发展性评价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知识能力的和谐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家长参与评价等多样性、多元化的评价,能为学生创造良好育人环境,了解学生发中的需求,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让学生看到自己成长中的长处,增强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师生的发展,最终使评价成为促进发展和提高的过程,发挥评价的激励性和发展性功能。

三、评价内容 评价的内容应全面化,包括一般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一般性发展目标包括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合作等;学科学习目标体现在各科课程标准中。各学科的评价要依据本学科的《标准》,要涵盖学科素养个方面的内容,既要考察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学习方法与技能、学习的行为习惯和思维的创新等方面的变化发展。评价的具体内容: 学习技能:

1、学习有责任感,努力使自己优秀。

2、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自己。

3、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实践能力:

1、能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

2、运用以有的知识获得新知。

3、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交流合作:

1、在各种环境中,能与他人合作确立、实现目标。

2、学会与人交流,理解对方思想。

3、能综合运用各种交流方式达到交流目的。

4、能评价,分析交流形式。情感态度:

1、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理解并学会赞赏他人。

2、对学习与学习活动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3、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体验,锻炼战胜困难的意志。创新思维:

1、有独立思考、质疑的习惯,有创造性见解。

2、能对学习方式和方法加以评价,并能改造和利用。各学科可参照以上评价内容制度一般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发展目标评价标准。

四、评价的标准 评价的标准应体现差异性。允许学生存在个性差异。学生的发展过程是不同的,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体现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要求。

五、评价的工具 问卷、观察记录、学生成长记录袋、试卷

六、评价的方法

1、将评价的过程与评价的结果相结合,重视对过程的评价。

2、将老师、学生、家长联合起来,使评价成为相互的活动。

3、将科学、英语、语文、数学、艺术、综合等学科相结合,强调

评价的整合性。

4、学生个人成长记录袋。

下载等腰梯形的判定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等腰梯形的判定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认识梯形教学设计

    《梯形的认识》教学设计商南县城关小学冀科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本66页例3。教学目标:1.会辨认梯形,了解梯形的特征,熟练掌握梯形的各部分名称,会画梯形的高。2.熟练掌握......

    梯形(二)教学设计

    第四章 四边形性质探索 5. 梯形(二)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上一节课学生探索得到了梯形的概念和性质,并掌握了研究梯形的方法,是把梯形转化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并......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营厂九年一贯制学校 袁晓静 课 题:平行四边形分类、平行四边形、梯形特征 教学内容:平行......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真正理解......

    《认识梯形》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1.谈话:之前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从这些图片上你能找到哪些平面图形呢? (学生交流并且指一指。) 出示:2. 提问:你还能找到什么......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 马镇中心小学 王建东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0-72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 新生路小学 方芳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科书70-71页例1。 二、教材分析: 学生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往往不......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案 黄泛区农场四分场学校 陈向勇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