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梯形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3:45: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五年级梯形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五年级梯形教学设计》。

第一篇:五年级梯形教学设计

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利用公式求梯形的面积。

2、进一步体会利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和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片、多组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学具准备:剪刀、多组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教学过程:

一、通过旧知迁移引出新课。

1、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面积、及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学习方法。

2、指名能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及三角形面积公式。并能简要说出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3、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请同学们想一想,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一是合理地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二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小组成员能互相学习和启发;三是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认真倾听其它同学的方法。

5、出示课件,如何利用前面学习的转化思想,把未知图形转化为已知图形就行求解。

6、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梯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旧知识的迁移,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架起桥梁,初步感知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二、通过联想猜测,探求方案。

1、师:根据前面的学习,我们把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就能找到求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梯形面积,可以怎样转化呢?下面我们就来实践操作一下吧。

2、请同学们打开学具袋,谁看出里面的梯形有什么特点? 生:各种梯形,每种两个,每种梯形颜色一样。请同学们先看看实践提纲吧。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梯形把它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②想一想,拼成怎样的图形,利用怎样的方法拼成的?

③它们的高与梯形的高有怎样的关系,它们的底与梯形的上、下底有怎样的关系?它们的面积与梯形的面积有着怎样的联系? ④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现在开始小组合作探究。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注意把转化前后图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找准。

5、(出示课件)现在画面展示的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重叠在一起,哪个小组能说一说刚才你们将其拼成了什么图形?是怎样拼的? 各小组推选1人向全班汇报过程与结果。

1)自己在方格纸上剪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图中可以看出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把数据填入书上表中,比较梯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追问:⑴(上底+下底)表示什么意思?⑵为什么要除以2?大家是这样拼的吗?下面谁来完成一下我们的实践提纲。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______形.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_______,高等于______.

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____________________.

梯形的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所以,梯形的面积公式我们就可以写成……(板书:梯形的面积=)谁到前面来将公式补充完整? 教师板书:梯形的面积公式

2)用割补法,把一个梯形割补成一个角三形。三角形的底相当于梯形上底加上下底的和,三角形高相当于梯形的高。三角形的面积相当于梯形的面积。

因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⒊师生小结:同学们用各种方法,把手中的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根据梯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都推导出了这样一个公式:即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三: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⒈学习例题:书第89页例3(略)要求独立完成。(请同学板书)⒉判断:(发现错误请说出错误原因,并改正过来)。1)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2)、梯形面积公式用字母表示是:S=(a+b)×h 3)、两个梯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4)、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计算下面梯形的面积。

4、动脑筋算一算:(课件)

我们到环渤海建材市场去参观,进去发现有一处堆放着许多钢管,堆成梯形的形状(顶层2根,底层8根,逐层递增1根)。谁能很快知道钢管根数?你是怎样算的?

四、归纳总结。

1、学生自己说一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你认为哪组的推导方法最具新颖性?

2、假如再遇到一个不会计算面积的图形,你打算如何探求它的面积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梯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 =(a+b)×h÷2

第二篇:《梯形》教学设计

《梯形》教学设计

南溪区江南镇中心校 董官明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探索和交流等活动,认识梯形的及其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高。

2.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一个梯形,会在方格纸上画梯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梯形,能画出梯形的高。

3.认识等腰梯形及其特征。

4.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学生掌握梯形的特征。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张梯形纸片和一套七巧板。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找一找图中出现的梯形。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学习梯形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梯形。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教学情境图(1)观察感知。

师:在日常生活中,常看见各种各样的梯形,你能找出这些图形中的梯形吗?让学生指着图说,同时闪动相应物体中的梯形。

(2)抽象出梯形的图形。

教师指出:上面的这些实物图上的梯形,课画成如下形状。(教师画梯形)

(3)组织讨论。

说说什么叫梯形?怎样理解梯形的意义?它与平行四边形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全班交流。)

(4)建立概念。①介绍梯形的定义。师: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比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随着教师的介绍,同时分别闪动梯形中平行的对比和不平行的对比。)

②介绍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先向学生说明:梯形中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腰。同时指出:通常把较短的底叫上底,另一底叫下底。(板书:上底、下底)接着,教师向学生说明梯形的高的意义:从上底的一点到下底的垂直线段是梯形的高。(出示有高的梯形)

2、教学例2.先让学生认真观察例2所示的操作步骤及过程。接着,教师强调“折”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然后,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梯形纸片,按例2所示的操作步骤操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地加以纠正。

学生在操作结束后,教师指出:沿着折痕所画的线段正好垂直于上底,也垂直于下底。所以这条直线段是这个梯形的高。

教师强调:梯形的高和两底都是垂直的线段

3、教学例3。

(1)观察,找出梯形。

让学生观察例3教学情境图。找出图中的梯形,再组织交流。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水渠的横断面与拦水坝的横断面都是梯形。

(2)测量,发现不同点。

先让学生分别测量水渠和拦水坝的横断面的四条边,并思考:他们有什么不同?接着,全班学生进行交流。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水渠的横断面的两腰相等,而拦水坝的横断面的两腰不相等。

(3)建立等腰梯形的概念。(板书: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三、巩固练习

课堂活动中的1、2题。

四、总结反思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梯形)你有收获了哪些知识?你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你认为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有什么遗憾吗?

板书设计:

梯形

1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比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2、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第三篇:梯形教学设计

19.3 《梯形》教学设计

班级:八年级三班 教者:徐润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探索并掌握梯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探索、了解并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梯形的有关性质、概念的过程,发展学生学习数学中的转换、化归思维方法,体会平移,轴对称的有关知识在梯形中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合作探索、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探索性、创造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自信心。发展合情推理思维,体会逻辑思维训练在实际问题中的价值。教学重点:等腰梯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及正确运用辅助线),及梯形有关知识的应用.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2.多媒体课件.一、课堂引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梯形概念.

【观察】出示多媒体课件,问:有你熟悉的图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二、探索梯形的概念和性质

1、定义: 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2、一些基本概念(如图):底、腰、高.

3、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4、直角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5.做—做——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

在一张方格纸上作一个等腰梯形,连接两条对角线.

【问题一】 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有哪些相等的角?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学生画图并通过观察猜想;

【问题二】 这个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性质:

①边:两底平行,两腰相等。

②角: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③对角线: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④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上下底的中点连线所在的直线是对称轴。

三、合作探究:验证梯形的性质

四、例题分析(见课件)

五、自主学习,达成目标

六、总结学习所得

梯形的概念、性质及其应用.七、作业 P109 1、2.八、教学评价评

一、评价理念 现行的评价是等同于考试,过分强调评价的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过分的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严重的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了儿童的发展。因此《纲要》对评价与考试的目的、内容和标准以及评价的方法和评价的主体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要转变观念,才能确定评价与考试改革的方向。首先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关系应该是一种“我和你”的关系。让学生在教育生活中体验生活,体验人际关系,把握和创造自己的人际关系。从而使被评价者最大限度的接受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其次把评价作为教学过程并行同等重要过程,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评价目的 发展性的教育和评价是落实素质教育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执行发展性评价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知识能力的和谐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家长参与评价等多样性、多元化的评价,能为学生创造良好育人环境,了解学生发中的需求,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让学生看到自己成长中的长处,增强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师生的发展,最终使评价成为促进发展和提高的过程,发挥评价的激励性和发展性功能。

三、评价内容 评价的内容应全面化,包括一般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一般性发展目标包括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合作等;学科学习目标体现在各科课程标准中。各学科的评价要依据本学科的《标准》,要涵盖学科素养个方面的内容,既要考察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学习方法与技能、学习的行为习惯和思维的创新等方面的变化发展。评价的具体内容: 学习技能:

1、学习有责任感,努力使自己优秀。

2、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自己。

3、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实践能力:

1、能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

2、运用以有的知识获得新知。

3、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交流合作:

1、在各种环境中,能与他人合作确立、实现目标。

2、学会与人交流,理解对方思想。

3、能综合运用各种交流方式达到交流目的。

4、能评价,分析交流形式。情感态度:

1、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理解并学会赞赏他人。

2、对学习与学习活动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3、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体验,锻炼战胜困难的意志。创新思维:

1、有独立思考、质疑的习惯,有创造性见解。

2、能对学习方式和方法加以评价,并能改造和利用。各学科可参照以上评价内容制度一般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发展目标评价标准。

四、评价的标准 评价的标准应体现差异性。允许学生存在个性差异。学生的发展过程是不同的,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体现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要求。

五、评价的工具 问卷、观察记录、学生成长记录袋、试卷

六、评价的方法

1、将评价的过程与评价的结果相结合,重视对过程的评价。

2、将老师、学生、家长联合起来,使评价成为相互的活动。

3、将科学、英语、语文、数学、艺术、综合等学科相结合,强调

评价的整合性。

4、学生个人成长记录袋。

第四篇:认识梯形教学设计

《梯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商南县城关小学

冀科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本66页例3。

教学目标:

1.会辨认梯形,了解梯形的特征,熟练掌握梯形的各部分名称,会画梯形的高。

2.熟练掌握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的特征。

3.通过分类、比较等认识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思想。

4.借助多媒体手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升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梯形的特征,会画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

画梯形的高

教学准备:

三角板、一般梯形卡片、若干等腰梯形卡片、若干直角梯形卡片、两个完全相等的梯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上节课我们平行四边形,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谁能说一说关于平行四边形你都知道什么?现在如果老师剪掉这个角,它变成了什么图形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梯形,探究梯形的特征,学习画梯形的高。(版书课题:梯形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梯形

(1)寻找生活中的梯形

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梯形,想一想你在生活中什么地方见过梯形?学生思考,指名回答。预设:梯子、大坝、桥墩、簸箕侧面、足球球门侧面、汽车挡风玻璃、手提包等。

教师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含有梯形的物品图片,学生边看边说这些物品中哪些地方有梯形。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棒,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梯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广泛。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

(2)学习梯形概念

课件展现一般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各两个让学生观察,分小组讨论:你发现了梯形有什么特点?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教师及时帮助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组内的发现,教师及时点评鼓励。预设:梯形有四条直的边,四个角,有一组平行的对边,另外一组对边不平行。平行的一组对边一条短,另一条长等。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棒,把梯形的特点都说出来了。课本上对梯形的定义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课件红色字体出示梯形定义,请同学们大声齐读梯形定义两遍看谁是记忆高手能够快速背过。(师板书梯形定义)

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

(1)认识梯形的上底、下底和腰。

教师:了解了梯形的特点,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梯形各部分的名称呢?教师手拿开始上课时制作的梯形给学生们介绍:在梯形中我们把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习惯上把短点的这条边叫做上底,长点的这条边叫做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腰。

(2)

上底和下底的区分

教师旋转梯形把平行的一组对边里长边朝上短边朝下问学生:现在这个梯形的上底在哪?下底是在哪?指明学生汇报,师点评。

师强调:不管梯形的方向大小怎样变化,平行的那组对边里长边叫上底,短边叫下底。不平行的那组对边是梯形的腰。课件出示和老师手上一样梯形的图片依次出现梯形各部分的名称。教师把手上的梯形贴到黑板上请学生说一说各部分的名称边说边板书。

(3)认识并学画梯形的高

梯形也有高,谁能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高猜测梯形的高怎么画?同桌讨论两分钟,指名回答,教师及时评价。

教师小结:我们从梯形的上底或下底任意一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线段叫做梯形的高。边说边课件展示梯形的高。

教师问:从腰上向底边做一条垂线是梯形的高吗?预设:不是。师强调:梯形的高只能从上底或下底任取一点相对边作垂线。师在黑板上的梯形上取一点,用直角三角板展示做高方法边做高边讲解过程。一找点二重合三画线。

老师现在有疑问了,梯形的高有多少条呢?为什么?生同桌讨论后指名回答。预设:梯形有无数条高,平行且相等。由于我们可以在上底任取一点向下底作垂线,所以梯形也有无数条高。课件播放梯形里另外两条高。师强调所有梯形的高都可以看作夹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线段,所以从位置关系上来看它们互相平行,从长度上来说全部相等。

3.探究两种特殊的梯形

(1)认识等腰梯形

请学生们拿出和老师手上一样的梯形(提前给每位学生发一张等腰梯形),问:这个图形是梯形吗?为什么?预设:是梯形,因为它有只一组对边平行,并且是四边形。

请同学们观察手上的梯形和老师黑板上的梯形有什么不同之处?(黑板上的是一般梯形)预设:手上的梯形两条腰相等,黑板上的梯形两条腰不相等。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用直尺量两条腰的长度,用量角器两个底角的度数,对折梯形等方法。师及时赞赏学生,边对折边强调强调:我们把这种两腰相等的梯形叫等腰梯形。课件出示等腰梯形概念。生齐读概念两遍。教师把等腰梯形贴到黑板上在梯形里板书(两腰相等)。师引导学生发现等腰梯形两底角相等。

(2)认识直角梯形

教师拿一个直角梯形,问:这个梯形的角有什么特点呢?预设:有两个直角。你们确定吗?谁想量一量?预设:学生用支持或量角器或三角板都可以测量。我们把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就叫做直角梯形。师课件出示直角梯形概念。生齐读概念两遍。教师把直角梯形粘贴在黑板板书(有一个角是直角)。师引导学生发现直角梯形有两个直角一个钝角和一个锐角。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并讲解66页做一做。看谁完成的又对又好。

2.判断题

(1)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内角和都是360°。()

(2)等腰梯形两底角相等。()

(3)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4)梯形可以做无数条高且都相等。()

(5)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6)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一样,任意一条边都可以当做底来画高,且能画无数条。()

3.怎样将这张平行四边形的纸剪成两个一样的梯形。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里,谁能给大家说一说他这节课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本67页4.5题

附板书设计:

梯形的认识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直角梯形

两腰相等

有一个角是直角

上底

下底

等腰梯形

第五篇:梯形(二)教学设计

第四章 四边形性质探索

5. 梯形

(二)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上一节课学生探索得到了梯形的概念和性质,并掌握了研究梯形的方法,是把梯形转化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并掌握了几种重要的转化方式,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

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第一课时学生积累了研究梯形的方法是转化为熟悉的图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本节课是这种方法的巩固和提高。

二、学习任务分析:

重点放在对等腰梯形判别方法的探索过程,难点在于如何运用已有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知识研究梯形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分割(或补全)梯形,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并且能运用较为准确的语言叙述结论。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等腰梯形的判别过程,培养联系与转化的教学思想; 能力目标

①发展推理意识; ②培养分析图形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教学带来的成就感,培养学习乐趣。教学重点:等腰梯形判别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已有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知识研究梯形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分为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第二环节:探究解知 第三环节:练习提高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课前回顾与导入:

1)什么是梯形?什么是上底、下底? 2)什么是等腰梯形?有什么性质?

3)等腰梯形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 4)小游戏:

任意三角形 等腰直角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在上图所示的三角形中,分别画一条线段: 1)怎样画才能得到一个梯形?

2)在哪些三角形中,能得到一个等腰梯形? 目的:

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回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本节课需要使用的相关知识;通过小游戏引入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

第二环节:探究解知

新课学习

根据上面提出的小游戏,让学生尝试解决,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梯形与三角形之间的联系,梯形是三角形的一部分,为后继的化归作铺垫。

让合作交流探讨:“在以上三个三角形中,为什么(2)、(3)可以裁出一个等腰梯形?”在说理的层面做了要求。

(因为它们是等腰三角形,会有两个相等的底角。)

进一步提出明确的问题:如何判断一个梯形是等腰梯形?

在梯形ABCD中,AD//BC,BC ABCD吗?为什么? 活动方式:1)四人小组讨论,鼓励每个小组想出更多的方法来说明AB=CD 2)全班交流

活动目的:是学生再次运用转化的方式研究梯形的过程,巩固上节课所掌握的研究梯形的方法。同时得到等腰梯形的判别方法。如果学生转化有困难,教学应给予一定的提示和帮助。

方法1: 方法2: 方法3:

结论: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第三环节:练习提高

1.例题。

例2 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C互补。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吗?

本例实际上给出了等腰梯形的一种判定方法。2.练习与提高:

随堂练习①有两个内角是70°的梯形一定是等腰梯形吗?为什么?

②如图,四边形ABCD是由三个全等的正三角形围成 的,它是等腰梯形吗?为什么?

目的:

对于例题2和随堂练习,教师要善于注意利用这些问题,给学

BADBCADEC生思考的空间,通过学生的思考、表述,逐步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合理推理能力和说理水平。

3.议一议:

右图是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等腰梯形密铺成的图案的一部份,这个图案中等腰梯形的内角各是多少度?

观察这个图案,你能发现哪些边、角关系? 活动方式:全班交流,组织学生讨论。活动目的:

1.认真地观察图形位置关系,充分地发现边、角之间的关系。

(1)每一个梯形是等腰梯形

(2)上底与腰相等,下底等于上底的两倍

(3)下底的每一个内角等于60°

2.这是一道关于梯形性质综合应用的问题,首先要求学生能对图形有一个直观的把握和认识,然后再进一步地去寻求边、角的关系。学生对图形可能会有一个直观的猜测,至于猜测是否正确,可能会有学生无法判断,若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应给出指导。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1. 判断一个梯形是否等腰梯形,有哪些方法? 2. 可以采取哪些方式将一个梯形转化?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习题4.9 第1,2,3题

四.教学反思

1.本节课是对“联系与转化”思想的再次运用、加强和巩固,经过这一节课知识方法的再回炉,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思想就扎根于学生心中了。

2.在第二环节中,又一次提到了“转化”的思想,给出了将梯形转化常用的方法。但是在第三环节的练习中,对于这种思想方法的运用没有再进行强化,所给的例题、随堂练习和议一议都和上述提到的“转化”没有什么联系,显得不足。事后再考虑,最好能在第二环节之后,补充一个类似转化途径的习题,然后再进行第三环节。如果补充的题目难度比较大,也可以考虑将补充的问题放到第三环节的最后。如果这样处理,若对于所任教的班级的学生而言课堂容量显得比较大,可以将第三环节中的议一议内容删去,在《镶嵌》一节是再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3.关注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地分析、尝试,开阔思路,拓展思维深度。注意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和说理的能力。

下载五年级梯形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五年级梯形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营厂九年一贯制学校 袁晓静 课 题:平行四边形分类、平行四边形、梯形特征 教学内容:平行......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真正理解......

    《认识梯形》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1.谈话:之前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从这些图片上你能找到哪些平面图形呢? (学生交流并且指一指。) 出示:2. 提问:你还能找到什么......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 马镇中心小学 王建东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0-72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 新生路小学 方芳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科书70-71页例1。 二、教材分析: 学生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往往不......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案 黄泛区农场四分场学校 陈向勇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了......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精选合集)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情分析 从知识水平上看,学生已经从直观上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和......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济南市解放路第二小学 于立刚 教学内容:教材第70~71页 教学目标:通过自主探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梯形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