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 教案第23课

时间:2019-05-12 17:41: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 教案第23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 教案第23课》。

第一篇: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 教案第23课

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岳麓版教案2009版 点击数: 178 【字体:小 大】 【收藏】 【查看评论】 接收回传 [课标导航]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分解课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一国两制”理论形成的过程和含义;

2、掌握“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的实践过程及意义;

3、熟悉改革开放以来两岸关系新发展的表现;

4、探讨台湾顺利统一的方法及重大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联系港、澳、台问题的历史由来与香港问题的解决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与实践的可行性;

2、联系台湾问题的现状掌握中共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一个中国”的观念,提高维护祖国统一,坚决反对分裂祖国的意识。[重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含义;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 [难点]统一台湾存在的阻力;台湾顺利统一的方法 [自主天地]

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史料链接]“一国两制”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和平统一祖国。那你了解台湾的历史吗?

(1)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澎湖等岛屿,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权;(2)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3)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立了台湾府,隶属福建省;(4)1885年:中法战争后在台湾设立行省;(5)1895年:通过《马关条约》日本强占台湾;(6)1943年:《开罗宣言》规定日本把台湾归还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归祖国;(7)1949年:蒋介石逃往台湾,海峡两岸再度分离。

(一)形成过程:

1、雏形: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周恩来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除外交外,台湾一切事物都有蒋介石全权处理,后者还可以派人参加中央政府;

2、基础;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 ——国家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 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等等。这些原则后来称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3、形成:80年代以后,邓小平全面阐述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深刻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这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

4、宪法保证: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5、成为方针:1984年,“一国两制”方针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注解]特别行政区:是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域,它享有其他省、市、自治区所没有的高度的自治权,但不是完全自治。特别行政区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司法权和终审权,台湾还可以保留军队。

问题探究1:为什么 “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选择? 原因:(1)“一国两制”是我们党和政府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出的,符合中国的实际,是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

(2)用“一国两制”的办法和平解决,可以避免战乱带来的社会动荡,符合人民的愿望;(3)“一国两制”既可以确保港、澳、台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又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总之,“一国两制”是顺应时代潮流,有益于人民,有功于民族的正确方针,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选择。

(二)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历史回顾]香港问题的由来是怎样的?

①香港岛:1842年《南京条约》中被割占;②九龙司:1860年《北京条约》中被割占;③新界:1898年《中英展拓界址专条》中被租借。

1、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条件:

①物质: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②理论:“一国两制”构想和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完善,为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指明方向;

2、香港回归:

(1)过程:①提出方案: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中国正式提出以“一国两制”方案收回香港;

②签署声明: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国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政府届时将把香港交还中国;

③恢复主权:1997年7月1日零时,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同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驻军法》正式生效。

(2)意义:①香港的回归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翻开了香港历史新的一页,中华民族在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②香港的回归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3、澳门回归的过程:

①1987年4月,中葡双方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②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回到祖国怀抱。

4、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1)对中国:①洗雪百年国耻,提高国际地位;②开创港澳和内地共同发展繁荣的新纪元;③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一步;④证明了一国两制的正确性,为祖国的完全统一提供了成功典范。

(2)对世界: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进步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创造了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历史问题的成功范例;

问题探究2:同是“一国两制”,政府在港澳和台湾的具体应用上有什么不同?

——除了享有香港、澳门拥有的一切权力之外,台湾还可以保留军队,但不应对大陆形成威胁。

问题探究3:为什么我们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当作头等大事来抓?

重要性:①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

②解决台湾问题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发展和繁荣;

③解决台湾问题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和发展。

紧迫性:①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敌视、颠覆活动仍然存在,不断插手台湾事务;

②台湾岛内的台 独势力日益发展,企图分裂国家。

△国际敌对势力和台湾岛内的台 独势力是台湾统一的两大障碍。

二、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文革结束后,祖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上了议事日程; 2、1979年元旦,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 3、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宽,台湾民间回内地探亲、观光、投资经商、文化交流等活动不断加强;

4、两岸还以民间团体对话的形式进行政治经济方面的接触与会谈,并于1992年在“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一重大问题上达成共识; 5、1995年,江泽民主席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就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八项主张;

△八项主张核心内容:①强调“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②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意义:体现了党和政府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的决心和诚意,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6、2002年,中共十六大关于台湾问题的内容:

①强调“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②呼吁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两岸暂时搁置某些政治争议,仅在恢复对话;

③郑重声明:维护祖国统一事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人民将义无反顾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注:其中斜体加黑部分为记忆方法,要求学生了解、能大致复述即可。

[各抒己见]依据以上内容,你认为台湾如何才能顺利回归?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答案要点:

1、方式:由学生各抒己见,注意强调“一个中国“立场;

2、意义:①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振兴的根本基础,没有祖国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振兴。②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突出标志,是民族复兴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

[时政要闻]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两人的这次握手,是时隔60年两党最高领导人的历史性握手。

[思维拓展]你认为国共两党60年后能够再度握手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你从这次历史性的握手中能得出什么认识?

条件:①和平和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的主题;

②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人民渴望和平统一;

③祖国大陆经济政治发展迅速,国际地位提高;

④改革开放以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加强,联系日益密切;

⑤“一国两制”政策的提出,并在香港、澳门成功实践。认识:①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②中国统一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我们必须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团结一致、共同排除外国干涉势力的阻挠,早日实现祖国统一;

③台 独势力猖獗,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统一;

④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第二篇: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目标

第一单元第一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知识目标:夏商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概况。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容、关系及其实质、影响。

能力目标:探究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探究宗法制与分封制对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和公正评价历史的能力。教学重点: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教学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高考考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内容、作用、影响及之间的关系。易错点:区分宗法制与分封制。

第一单元第二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目标:了解秦的统一过程。皇帝制度和中央政府的确立。郡县制、中央集权制的内容及影响。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分析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

能力目标:利用阅读历史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比较分析历史问题。情感目标:认识秦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教学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高考考点:秦朝中央制度的内容与影响。易错点: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第一单元第三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教学目标:了解汉代、唐朝三省六部制、北宋、元代中书省等政治制度,说明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及带来的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通过理解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体会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教学重点:汉至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教学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高考考点:汉至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易错点:区分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的特点。

第一单元第四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知识目标: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及其发展。掌握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掌握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及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能力目标: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情感目标: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及其影响。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教学难点:明清两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高考考点:明朝内阁的设立;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易错点: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

第二单元第五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知识目标: 爱琴文明及其所包含的文明及表现。古希腊城邦的形成、内涵、表现。城邦的主要特征,其政治体制分类及主要特点。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能力目标:问题探究,通过问题层层展开,学生合作参与课堂讨论,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的影响。情感目标:体会到古代希腊罗马的辉煌文化为世界文明所留下的重要遗产,认识到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古代文明各有千秋,都为人类文明的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各有利弊。

教学重点:爱琴文明及其所包含的文明及表现。古希腊城邦的形成、内涵、特征及表现。教学难点:理解希腊城邦不同政体的差异及对公民政治的分析。高考考点:古希腊文明的组成,地理环境与城邦形成的关系。易错点: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第二单元第六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知识目标:掌握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根源,发展历程,影响。理解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实质。能力目标:通过对希腊地缘因素的分析,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雅典民主政治“黄金时代”的重要内容,感受古代希腊的辉煌,分析古代希腊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感受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重点:古希腊民主制的内涵。

难点:古希腊民主制产生的根源、实质和历史作用。高考考点:古希腊民主制产生的根源、实质和历史作用。易错点:雅典主要民主机构的产生方式、性质及职能。

第二单元第七课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知识目标:掌握罗马法《十二铜表法》和万民法《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产生、主要内容、特点、作用及影响。理解罗马法的演变实质。

能力目标:以案说法、问题探究、情境再现,来全面理解罗马法的重要作用。

情感目标:罗马法不仅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的法典,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对后世尤其是近代文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教学重点: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罗马法的影响。

高考考点:古代罗马法的内容、发展、影响。易错点:公民法与万民法的区别。

第三单元第八课

英国的制度创新

知识目标:掌握1688年光荣革命及1689年《权利法案》的内容、实质、影响。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含义、特点及其对英国历史及欧洲乃至世界的影响。

能力目标:探究近代社会民主制度取代专制制度是人类社会的进步,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是国情所致,是历史的必然,树立民主与法制的意识。理解君主立宪制的与封建君主制的明显区别、意义。

情感目标:通过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的学习,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使学生能够历史的、客观的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和 2

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注意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教学重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特点及影响。《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君主、议会、内阁的关系及各自的权限、作用。

高考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特点及影响。《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易错点:英国代议制度的发展历程。

第三单元第九课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知识目标:了解资产阶级革命独立战争,掌握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了解美国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

能力目标:通过史料研读、问题探究去广泛的联系、对比分析出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情感目标:三权分立体制是防止出现专制独裁的制度安排,它为美国崛起奠定了制度基础。教学重点:1787年宪法的内容及作用、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总统和联邦制。教学难点: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高考考点:1787年宪法的内容及作用。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易错点:美国1787年宪法遵循的三大原则。

第三单元第十课

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

知识目标:掌握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理解《法国1875年宪法》和德国1871年宪法的基本内容和影响。了解德国的统一历程。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能力目标:分析材料,通过学习,搭建知识框架;反思历史,探究学习,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情感目标:民主制度的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长期斗争的信念。

教学重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作用、影响。

教学难点:对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的理解和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的体现。“德意志特色”的历史原因。高考考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作用、影响。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易错点: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第四单元第十二课

鸦片战争

知识目标:林则徐禁烟。二次鸦片战争的开始和结束。《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鸦片战争的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史实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中英鸦片战争的继续,培养学生运用史实论证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通过讲授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中国战败的原因。《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林则徐是中华民族英雄的原因。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原因。高考考点: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易错点:比较两次鸦片战争的异同。

第四单元第十三课

太平天国运动

知识目标:太平天国运动的建立、灭亡、特点、意义。《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作用及影响。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

能力目标:通过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培养阅读历史文献并运用已学知识观察历史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认识到太平天国企图用基督教改造中国,而洪仁玕企图用英国资本主义制度改造中国,都因为条件不允许而失败。

教学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失败及意义。《天朝田亩制度》。

教学难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的必然性。高考考点: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的必然性。易错点:区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第四单元第十四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知识目标: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史实。《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作用、影响。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结束。

能力目标:利用史料研读、问题探究的方法,广泛联系历史史实,深入理解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危害。

情感目标:通过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民族的灾难和屈辱,加强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教育,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签订的不平等的条约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1894年到1901年间,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史实。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高考考点:中日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易错点:列强对华侵略的阶段特征。

第四单元第十五课

辛亥革命

知识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掌握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历史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地投身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作用及影响。教学难点:三民主义。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高考考点: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作用及影响。易错点: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四单元第十六课

五四爱国运动

知识目标:掌握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记忆五四运动的口号,理解“五四精神”。认识到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能力目标:联系中外史实,分析五四运动发生的国际、国内背景。通过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的分析,理解五四运动的作用。

情感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五四运动作为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所体现的爱国精神、民主与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体会民族精神的觉醒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五四运动爆发原因、结果及五四精神。

教学难点:五四运动的意义、影响。

高考考点:五四运动爆发原因、结果及影响。易错点:认识五四精神。

第四单元第十七课

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革的艰难历程

知识目标: 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抵抗派的思想主张。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的政治思想主张。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的思想核心。《钦定宪法大纲》颁行的历史背景及其基本内容。“皇族内阁”的形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民国约法》的规定。“宋教仁遇刺案”。

能力目标:阅读史料,归纳近代早期探索改革中国政治的代表性意见,并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归纳维新派思想主张的核心,分析其进步性,并比较维新派前后两种不同的主张,探讨在当时改革采取激进方式或渐进方式可能带来的不同影响。比较《钦定宪法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民国约法》的主要规定,认识民国时期的宪政与清政府宪政的不同。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近代中国的民主宪政之路,让学生认识到:有宪法比无宪法是进步,但有宪法,却未必有宪政。从君主制到君民共主制,再到民主制,是中国政体变化发展的必经的几个阶段,以此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从宋教仁为宪政流血的感人事迹中感受到仁人志士们可歌可泣的牺牲精神,认识到中国民主宪政道路之艰难与曲折,培养学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积极进取,不惜牺牲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民国时期的宪政。康有为对君权态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钦定宪法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民国约法》的不同。君民共主制与君主立宪制的差异。

高考考点:早期探索改革中国政治的时代背景、代表意见及带来影响。易错点:中国近代政体变革的历程。

第五单元第十八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知识目标:掌握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客观条件,理解其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性。掌握《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掌握巴黎公社的措施和历史教训对后来革命的影响。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回顾工业革命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时代的产物,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剖析巴黎公社政权的性质和经验教训。

情感目标:通过对国际共运史的学习,激发学生树立起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信心。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诞生。《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教学难点: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

高考考点:《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及失败原因。易错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历史条件。

第五单元第十九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知识目标:掌握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影响以及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培养学生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认识到无产阶级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与否,是革命成败的关键。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学重点: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及历史意义。教学难点: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措施。

高考考点: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及历史意义。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措施。易错点: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比较。

第五单元第二十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共一大、二大,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开始、经过及失败,中共八七会议、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道路的确立的基本史实和历史意义。掌握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日本侵华的开始和国共从对峙转向合作的转变,抗日战争的经过,日军侵华暴行,抗战相持阶段,中共七大和国民党六大,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全面内战爆发,粉碎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内容。了解三大战役和国民政府统治覆灭的历程。

能力目标:通过情境教学,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形成问题并积极思考解决。在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准确整理历史发展线索。

情感目标: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难历程,体会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是历史的选择,体会新中国得以建立的伟大意义。学习抗战历史,正确认识、评价日本侵华,正确认识国共双方的不可磨灭的贡献。通过学习希望学生能够体会历史责任感和历史意识。

教学重点: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第一次国共合作、井冈山道路、抗日战争及抗战胜利的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教学难点:西安事变为何以和平解决。能准确把握本课中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长期过程。高考考点: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第一次国共合作、井冈山道路、抗日战争及抗战胜利的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影响。易错点: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知识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政协的作用和职能。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基本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特点和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比较能力。充分调动学生课外资源,与课内学习相结合,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情感目标: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学习,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的深刻体会。

教学重点:新中国的建立。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政治建设的基石。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高考考点: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政治建设的基石。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易错点:区分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

第六单元第二十二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知识目标:“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践踏的表现及影响。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与完善的主要内容。能力目标: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题,培养阅读、理解、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自觉维护民主法制,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促进学生公民意 6

识的养成和提高。

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与完善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

高考考点:“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与完善的主要内容。

易错点:“文化大革命”的实质。

第六单元第二十三课

祖国统一大业

知识目标:了解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的史实及历史意义。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掌握“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内容、作用及意义。

能力目标: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归纳材料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情感目标:通过感受港澳回归的庄严气氛,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强化学生的国家统一意识,并让学生认识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以激发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教学重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教学难点:认识“一国两制”理论和祖国完全统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

高考考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及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易错点:理解“一国两制”。

第七单元第二十四课

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

知识目标:理解“冷战”的概念,分析“冷战”形成的原因。了解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理解“冷战”和“热战”的关系。认识“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学会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辨证地看待“冷战”对世界和平的影响,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基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冲突而形成的遏制和对抗不符合世界发展的需要,只有和平合作才能实现国家间的共赢。

教学重点:“冷战”兴起的原因;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教学难点:“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高考考点: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表现、影响。易错点:区分“冷战”和“热战”。

第七单元第二十五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

知识目标:了解西欧走向联合的背景,并能简述欧共体建立的过程。了解战争对日本经济的破坏,概括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原因。了解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及过程,认识到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壮大对国际局势的影响。认识到经济发展对各国政治外交的作用,理解国际地位变化的原因。

能力目标:通过创设情境的思考,体会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理解历史学习对现实生活的指导作用。情感目标: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国家外交方针的制定,世界政治格局变化与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世界由两极走向多极,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世界走向和平与稳定的需要。教学重点:各种力量崛起的原因及影响。教学难点:西欧能走向联合的原因。

高考考点: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的原因、表现及影响。易错点:各种力量崛起的原因及影响。

第七单元第二十六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的外交

知识目标: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成果。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归纳概括出新中国的重大外交活动和成就。通过阅读教材,能归纳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原因、目的和意义。能认识到外交活动的目的的出发点,就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情感目标:通过新中国初期外交建树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意义。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进程及原因。

教学难点: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确立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对中国的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高考考点:新中国的重大外交活动和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意义。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进程及原因。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易错点: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

第七单元第二十七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知识目标: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波兰剧变、两德统一、苏联解体的过程。探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实质和原因。理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具体内容,探讨在此趋势下国际关系和平与动荡并存的特征。能力目标:通过教师讲解、历史资料、历史图片,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通过合作探究,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运动虽然遭受挫折,但并不意味着失败,它是前进道路上的曲折,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教学重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欧洲联盟形成与扩展。世界多极化趋势。教学难点:东欧为何剧变、苏联为何解体、和平与动荡出现的原因。

高考考点: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当今世界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易错点:当今世界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第三篇: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教案第14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简况、结果和影响。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口号、结果和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影响;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简况、结果和影响。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口号、结果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关于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比较

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中国近代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关于19世纪后半期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总体情况(归纳、建立知识体系)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必要性)。同时,随着西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实力的增长,对外扩张的能力增强(可能性)。于是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

具体表现:①出现了严重的边疆危机。如:美日侵略台湾,沙俄侵略新疆,英国侵略云南和西藏,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②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如:各国在中国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

危机的新特点:(与19世纪中期比较)

①危机由东南沿海向内地和西南,西北边疆扩展(以东南沿海为主)

②外国的侵略由军事向经济领域延伸(以军事侵略为突破口)

③更多的国家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以英国单个国家为主)

④外国对华商品输出的同时,加强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华的主要方式。(以商品输出为主)

⑤清朝中央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由抵抗到妥协再到相互勾结)危害:①政治上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

②严重地影响了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清政府的统治更加腐败无能

1、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1)、侵华野心由来已久(文化因素)。历史上,日本就觊觎亚洲大陆。如:明朝时日本的丰臣秀吉就两次就于1592、1597年两次侵略中国。近代,日本将“开拓万里波涛”作为大和民族的国家理想。

2)、(经济因素):19世纪后半期,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强烈要求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同时政治与经济实力的增长,对外扩张的能力增强。

3)、(政治因素):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日本寄希望于战争,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

4)、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日本向中国挑衅的机会。

日本对外扩张的路线

台湾——朝鲜——满州——全中国——东南亚——全世界。

2、战争的经过

3、战争的结局及影响

《马关条约》内容及危害

请同学们分析:这一条约在内容上与《南京条约》《天津条约有何不同》?(允许日本在华设厂。这一条款表明西方国家对华侵略的主要方式变化,即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危害:①列强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中国内地。

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严重地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当然,在另一方面,给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即同时具有正面、负面影响)。

③巨额赔款回生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财政负担。

④日本的“胜利”刺激了西方列强对华侵略的欲望,西方列强随即拉开了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⑤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严重地破坏了中国主权。二、八国联军侵华与人民的反抗

1、义和团运动爆发

原因:19世纪中期以来,中华民族危机加深,激起了中国人民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仇恨。特别是外国传教士在山东胡作非为,激起了山东等北方人民的痛恨。中国民间有习武的传统,朴素的爱国热情遭遇外国资本主义的罪恶,引发了这次反帝斗争。

1)、义和团与清政府关系的变化:利用——围剿(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认识不清)

2)、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这个口号鲜明地反映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对于动员和吸引更多的人参加义和团运动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扶清”表明义和团对清政府认识不清,使义和团放松了对清政府阴谋手段的警惕,给义和团带来了灾难。“灭洋”具有盲目排外的思想。

3)影响

2、八国联军侵华

背景:①19世纪后半期,西方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向帝国主义的过渡,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②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从中国取得了巨大的侵略权益,大大刺激了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欲望。

③西方国家借口义和团运动威胁到他们在中国的侵略权益。

时间:1900。6

3、《辛丑条约》签订及影响

(1901.9)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严重不平等条约。战后的巨额赔款,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便于列强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第四篇: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9课教案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重点:1787年宪法的内容与原则。

难点:三权分立的体制、制约与平衡的原则。

导入:美国,是一个只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年轻国家,但它却是当今世界财富与权力的中心,大家都知道《北京人在纽约》这部电视剧吧,这里面有一句经典:“如果你爱一个人,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也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纽约是缩小版的美国,美国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各地每年通过合法途径移民到美国的人数多达十几万,非法移民就更多了!这个数字告诉我们,更多的人认为美国是人间的天堂。吸引他们的也许是美国完善的社会福利,亦或是高额的薪酬体系、还可能是它自诩的民主法制等等等等。对于这样一个即是天堂又是地狱的充满神奇色彩的国度,它的政治体制是怎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到历史的海洋中去体会一下美国对于国家制度建设方面的探索吧。

一、根本大法:联邦宪法的制定。

1、制定的历史背景。

(1)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我们一起回顾一下美国建立之前的北美大陆的情况,17世纪初,英国的清教徒不忍于本国的宗教迫害来到了北美大陆,开始建立了北美的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殖民地。随后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北美,最后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建成了十三块殖民地。可见,美国的前身是?北美大陆上的十三块殖民地。居民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呢?对,是英国来的移民。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英属北美各殖民地经济往来日益密切,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市场,在长期交流、融合的过程中,英语成为来自各地移民的共同语言,产生了共同的文化。在此基础上,美利坚民族的逐渐形成,民族意识的不断加强,但是北美人民的生活理想、价值取向逐渐受到了英国殖民统治的挑战。作为宗主国,英国希望13块殖民地永远是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这样北美人民的民族意识与英国殖民者的意志就产生了矛盾和冲突,从而引发了一件大事——(生:美国独立战争。)对。凭借着共同的民族意识、凭借着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凭借着启蒙思想的精神旗帜、凭借着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北美人民一步步走上了独立的道路。1776年,随着《独立宣言》 的发表,美利坚合众国诞生了,美国建国之后的一件大事就是制定联邦宪法。因此独立战争的爆发就成了联邦宪法制定的背景。不过,这个国家在建国之初还只是一个松散的邦联。那么什么是邦联呢?邦联的建立也是美国建国之初困难重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来学习下一个子目(2)美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困难(邦联的缺陷)请大家阅读一下“邦联”这个概念解释。

邦联-是若干个独立国家为军事、外交或贸易等方面的利益组成的联合体,各成员国保有主权。师:对于美国这个邦联来说,它的成员是13个独立的主权州。由于邦联的权力非常的有限。而且是一个松散的组织。所以随着独立战争的结束,邦联在管理国家方面存在的弊端不断暴露。使美国在建国之初就面临着种种问题。华盛顿将它比喻成“沙子扭成的绳子”。

邦联的弊端(必要性)(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那么邦联的弊端又体现在哪里呢?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师:从经济上看,邦联没有征税权,税收可谓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邦联没有征税权,因此也就没有经济来源,所以就难以解决战争遗留下的巨额公债。各州拥有关税权,但是各州不能制定统一的对外关税,当英国实施一些不利于美国经济的政策时,美国的邦联国会却不能采取报复性关税措施对抗英国和保护本国产品。这就给英国的商品倾销以可乘之机。同时各州又互设关卡,阻碍州际贸易。(用多媒体放映:经济——不统一,造成对英贸易被动。)外交上:邦联政府软弱无力,不易协调13州的利益,难以形成统一的声音。可见,邦联这种政权组织形式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外交上都不利于美国资产阶级维护自身利益。所以,美国资产阶级要想维护自身统治利益,就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基于邦联制的种种弊端,1787年宪法颁布,规定了美国实行怎样的政治体制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个问题。1787年宪法的制定。2、1787年宪法的制定

(1)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问:宪法制定的地点、人物? 答:费城,华盛顿、麦迪逊,被称为美国宪法之父。(2)1787年宪法体现的三大原则。

联邦制原则、三权分立的原则、人民主权原则

师:(引导学生)这部宪法规定了美国实行的政治体制是什么? 生:联邦制。解释联邦制。师:联邦政府享有哪些权力?

答:拥有主权权力。如立法、征税、管理州际和国际贸易、发行货币、统领全国军队、对外宣战和缔约等。

师:宪法实行的是什么原则? 生:三权分立的原则。三权分立的思想最初是由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来的,强调的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通过这一原则将美国的立法权由国会行使,国会分为参、众两院。行政权由总统行使、司法权由最高法院行使。这三个权力机构互相制约。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定的法律;总统任命联邦法官,最高法官可宣布总统法令违背宪法;总统任命的司法官员必须经参议院确认,最高法院可宣布法律不合宪法。这样就防止了联邦政府由于权利过大导致专制。师: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这就体现了—— 生:人民主权的原则。人民主权是指人民执掌国家政权。当时众议院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出。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总统由各州选举团选出,即先由各州议会选出候选人,再由总统选举人选举总统,总统和议员均实行任期制。总统和议员都有民选产生,这保证政府代表广泛民意,具有一定的民主性。(用多媒体放映)(3)评价1787年美国宪法

意义:①它是近代世界的第一部成文宪法。②确立了美国为联邦制总统共和政体。③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局限:①保留了奴隶制。②种族歧视:没有给黑人、印第安人与白人同等的民主权利。

二、维护联邦统一的斗争。

1、州权主义盛行。

教师:依据1787年宪法,美国建立了联邦制的国家,它由各个州组成,中央和州政府实行分权,国家主权属于联邦(用多媒体放映),联邦的地位高于州的地位。宪法同时规定,州与州的关系是平等合作的关系。联邦法律是全国的最高法律(用多媒体放映),任何州的宪法和法律都必须服从联邦宪法,不得与联邦宪法和法律相抵触。这主要是总结了美国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

但是,州权主义在美国根深蒂固。联邦成立以后,州权主义观念仍旧很活跃。那么,什么是州权主义?州权主义是南北战争前美国政治生活中比较重要的政治思潮与现象。它与联邦主义相对,崇尚州权至上。在州权主义者看来,任何一州都有权宣布联邦国会的某项法律无效,州甚至可以脱离合众国,并对其宣战。1832年竞选总统失败的艾伦•伯尔竟秘密组成新英格兰联邦,企图独立。这一事件足以说明当时州权主义之严重。州权主义发展的顶峰就是美国内战。南北战争的结束宣告了州权主义的彻底失败,州权主义成为了历史。(用多媒体放映)

2、维护联邦(用多媒体放映)(1)1861—1865年的美国内战

考验——1861至1865年的南北战争。对于这场战争,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那么,美国内战的原因(用多媒体放映)是什么?性质(用多媒体放映)任何?有什么意义(用多媒体放映)?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美国内战的直接原因是蓄奴州公开叛乱(用多媒体放映),其焦点是奴隶制的存废(用多媒体放映)(美国独立以后,南北发展并不平衡,南方各州的经济以种植为主,而北方则是工商业资产阶级。这样,为了各自不同的经济利益,双方矛盾越来越大。到19世纪六十年代时,美国向西扩展着自己的领土。对于新占领的土地是采取什么制度的问题双方的矛盾激化了,最终双方爆发了战争),而其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发展导致南北冲突激化(用多媒体放映)。从1861年这一时间判断出当时美国正直工业革命期间。东北部工业革命的发展导致劳动力、市场、原料等多方面与南部发生尖锐矛盾,矛盾激化爆发了内战。

由根本原因可知其根本任务在于为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扫清道路,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继续。故其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革命(用多媒体放映)。师:如果停留在初中学习的认识上,同学们往往把南北战争只看作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种植园经济两种经济制度的斗争,其实从今天高中学习的角度看,这还是一场关于联邦至上和还是州权至上的较量,是一场国家的统一还是陷于分裂的抉择。林肯去世时,美国人民说了这样一句话:当一棵大树倒下时,我们才真正量出了它的长度。那么,我们现在就再来量量林肯这棵大树的长度,他到底为国家做出了哪些方面的贡献呢?

生:林肯领导废除了奴隶制度,同时还维护了国家的统一。1861年,南部11个蓄奴州发动叛乱,内战爆发。林肯提出为“联邦统一而战”的口号,最终推翻南方获得胜利,联邦制得以巩固。通过南北战争,美国巩固了新生的联邦制政权。

美国内战北方的胜利避免了分裂,巩固了统一,并促使美国国会通过了更进一步维护联邦地位和作用的宪法。它巩固了统一与稳定,为美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用多媒体放映)教师:为了巩固自己的斗争成果,巩固联邦。内战结束后,美国通过了第十四条宪法修正案。该法案的规定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此后,美国再也没有出现过严重的政治分裂。统一与稳定,成为美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政治前提。(2)宪法第14条修正案,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用多媒体放映)。(对于宪法第14条修正案,为帮助学生理解其意义,可做适当的补充。该法令1868年通过,在美国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几乎所有关乎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里程碑式的案例,都是根据第14条修正案而起诉和判决的。所以此法令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

教师:美国的三权分立的原则还体现在它的选举过程中实行两党制的原则。下面,我们来学习美国的两党制。美国两党制形成于何时?两党制的特点是什么?

三、两党制(用多媒体放映)。

关于两党制,我们在学习英国的政治制度时已经了解了它的含义了。而美国的两党制,同学们应该很清楚,请哪位同学给大家讲一讲美国的总统选举是怎样进行的,它都受到哪些人的控制?(此处为使学生更形象的了解美国的总统选举,用多媒体放映总统选举秀—驴象之争、各为其主图画)学生:略

1.两党制的形成和“驴象大战”的由来(用多媒体放映)。教师:美国的两党制是美国两大政党有组织地依照美国联邦宪法轮流统治的政治体制。1787年制定联邦宪法的过程中,围绕着国家权力是否集中于联邦政府问题展开了斗争,形成了联邦派和反联邦派。后来,几经分化、组合,1828年成立了民主党,1854年建立了共和党。华盛顿之后,美国的总统选举受到政党控制,国会也形成两党对垒的局面。两党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两党制有何特点呢?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2.两党制的特点(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美国两党制的两个基本特点:第一,与总统制相结合。美国是总统制共和制国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行政首脑,掌握行政实权。因此,两党竞争主要表现在总统选举上。哪个党的候选人竞选获胜当上总统,哪个党便成为执政党,竞选失败的党便成为在野党。美国国会议员也是选举产生的,但两党在议会中席位的多少却与执政和在野的地位无关。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政治选举是两党激烈争夺的战场。美国的政治选举非常频繁:总统选举、参议员和众议员选举、州长选举、市长选举等,都受两党控制。第二,美国的两党组织松散,没有严格的纪律约束。两党只是在总统选举中,才各自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全党团结,在议会活动中两党均无统一的要求,因此,即使拥有多数席位的党,也很难控制议会稳定的多数。两党制的发展演变(用多媒体放映)。教师:两党制的发展演变

(1)19世纪中期,民主党主要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共和党主要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的利益。南北战争后,各自的基础都发生了变化。现在,美国两大政党之间的政治分歧不太明显,都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2)19世纪上半叶开始,美国实行“政党分赃制”。竞选获胜的新总统把政府机构中的职位分配给自己所属党派的成员,特别是那些在竞选中为自己出力的人员及其亲信。这种制度既损害了政府工作的效率,又造成了严重的政治腐败。

(3)为了整治腐败的吏治和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美国对文官制度实行改革。1883年通过〈文官制度〉条例。规定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定期考核,根据业绩决定其奖惩升迁。美国的政府体制因此稳定下来,不因执政党的交替而影响政府的办事效率。(学完此内容后,可引导学生评价两党制,先自由讨论,后叫学生代表发言,最后教师总结。)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4、两党制对美国政治的影响(用多媒体放映)。

教师:从本质上看,两党制下的两党都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同时两党各以大财团为政治背景,不可避免地出现贪污贿赂及金钱政治。但是,他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表现为:第一,可收互相监督之效,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当权的政党滥用权力。第二,两党制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通过两党轮流执政,相互竞争,资产阶级能够不断发现和选择自己最满意的优秀政治人才,并通过和平的方式让其上台执政,为自己服务,从而使资产阶级的统治得以巩固。课堂小节

教师:18世纪后期,北美大陆上矗立起一个共和国。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度里实行共和政体,开创了现代政体的另一种形式。本节课的重点是美国的1787年宪法,宪法所体现的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在这些原则下,美国建立起了联邦制的国家,同时,两党制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在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发展过程中,由于国情的差异,产生了不同形式的民主制度。例如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形式上就分为以英国为代表的君主立宪制和以美国为代表的民主共和制,但在本质上,均为三权分立的近代国家政体。那么,法国又确立了什么政体呢?这是下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巩固练习

师生合作完成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表格。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在有关的知识学习告一段落的时候,我们来二看美国政治——美国的新体制,到底“新”在哪里?对此,我们不妨先和英国进行一下比较。

英国

美国

国家元首

国王

总统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世袭

选举 国家元首有无实权

有 政府首脑

首相

总统 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

总统

国家政体

君主立宪制

总统共和制

由此可见,美国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政体,这就是总统共和制。

板书设计:(见课件)

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一、联邦宪法的制定

1、制定的背景

(1)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2)美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困难(邦联的缺陷)a、经济上

b、外交上 2、1787年宪法的制定

(1)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

(2)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

a、联邦制

b、分权制衡的原则 c、民主原则

(3)1787年宪法的意义

二、维护联邦的斗争。

1、州权主义

2、维护联邦

美国内战(战争)宪法第14条修正案(法律)

三、两党制(驴象之争)

1、两党制的形成及其特点

第五篇: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教案第22课

第22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岳麓版教案2009版 点击数: 228 【字体:小 大】 【收藏】 【查看评论】 接收回传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能够分析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识记“文革”中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史实;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我国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建立、实施情况;结合事实分析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通过阅读、分析各种历史材料,训练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论从史出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历史资料的举例、分析,了解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文革基本史实和我国目前基层民主选举的有关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文革”发动及“文革”期间我国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学习和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成就,加深学生对民主法制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通过开展社会调查,认识我国的基层民主建设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继续改进和提高。【 教学重点 】

“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巨大成就。【 教学难点 】

新时期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 】

探究式、启发式、归纳法和讨论法。教 学 过 程 【 复习巩固】

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间,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

【 引入新课】

导言: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文革对民主法制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文革结束后,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取得了进步。补充概念:

民主: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管理国家;

法制:The rule of law;法律制度,静态的法律法规;

法治:The rule by law;法律治理,不但包括静态的法律法规也包括动态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活动,它体现的一种依法办事的良好社会状态。

一、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1、性质:文革,1966-1976年,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对党、国家、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内乱。

2、文革发动的原因:

历史根源: “左”倾错误,最终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其它原因: 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当时国内的阶级斗争形势野心家林彪、江青等的推波助澜。狂热的个人崇拜破坏了党内的民主决策。

毛泽东犯了什么错误?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出现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注:修正主义 修改马克思主义;否定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区别,否定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区别;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反对无产阶级专政。是一种资产阶级思想。反革命集团利用中反革命集团指的是? 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人们对毛泽东的崇拜,对文革的发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毛泽东决定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来维护社会主义制度。毛泽东的错误个人决定成为了党和政府的决定而且无法更改。这是为什么??

个人专断个人崇拜盛行,民主集中制、集体领导制造到破坏。中国是个有着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国家,人治传统影响深远。我们来看文革是对党、国家、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内乱。

3、经过:在毛泽东的“革命无罪造反有理”得鼓动下,红卫兵运动兴起,文革全面发动,全国陷入一片混乱当中。

4、文革的危害

政治上: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民主法制遭到野蛮践踏、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 经济上: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科教文上:对文化的摧残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出身唯成分论)

大学 大学 大家都来学。大家指的是工农子弟兵。工农兵大学。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5、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表现:举刘少奇案。(1)、人民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任何保障;(2)、社会秩序极端混乱;(3)、人大制度、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遭到破坏;(4)、中共各级组织遭到破坏,党的规章制度被践踏。

6、文革的教训(1)、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2)、必须花大力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3)、必须坚持国家工作中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禁止和克服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历史的转折——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决定改革开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成为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

2、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1)平反冤假错案;(民主政治建设的首要环节)

(2)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大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3)颁布1982年新《宪法》并多次修订,相继出台各种法律法规,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4)颁布《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规范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民主政治建设一大进步)(5)1999年,“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时期)强调:“依法治国”写入宪法。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据法律规定治理国家。

“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一国法律体系的基础是根本大 法宪法。

三、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1、必要性。基层民主选举是我国落实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进行民主建设、保证人民投票表决的方式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举措,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内容:城乡居民依法直接选举居委会、村委会。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基层民主选举的示意图

上级政府指派

(前)城镇居委会

干部

农村村委会

(后)

根据选举法由人民选举

思考:根据基层民主选举的示意图,性质、职能转变? 性质:自治组织,职能:由监督管理转变为人民服务。

2、居委会、村委会的性质、职能

村民自治权的核心内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3、意义: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建设的重大进展。是中国政府为贯彻“依法治国”精神,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努力。

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在文革期间遭受巨大的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向社会主义法治化国家目标前进着。

一、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1、性质:

2、文革发动的原因:

3、经过:

4、文革的危害

5、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表现:

6、文革教训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三、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1、必要性。

2、居委会、村委会的性质、职能

3、制度的意义

下载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 教案第23课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 教案第23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2课教案

    教学目标一、基本知识熟悉秦朝政权机构和统一措施,记忆主要官职名称和通行文字,理解秦代政治体制的权力格局。二、能力与方法1、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掌握史实依据......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4课教案范文合集

    教学目标一、基本知识 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的出现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丞相制度的废除明朝的内阁 清朝的军机处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引导学生了解古......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 教案第25课(精选)

    第25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 岳麓版教案2009版 点击数: 276 【字体:小 大】 【收藏】 【查看评论】 接收回传 课标要求 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概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课以辛亥革命爆发后的中国社会状况作为切入......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教案第21课(合集5篇)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岳麓版教案2009版 点击数: 266 【字体:小 大】 【收藏】 【查看评论】 接收回传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使学生对中国人民......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6课教案(精选五篇)

    1.重点分析: 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及其体现是本课重点。雅典民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作为这种特点的体现。雅典人通过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等政府......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知识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知识点 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大一统。秦中央集权制度:A皇帝制度B中央三公九卿制C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精选五篇)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侨光中学 林小静 本专题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的重大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