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 5

时间:2019-05-12 17:44: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 5》,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 5》。

第一篇:《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 5

《环境监测》教案

Chapter 1 绪论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课程性质、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评价及其他相关的环境化学、环境地学、环境工程学课程关系、为什么要学习“环境监测”以及如何才能学好“环境监测”;认识“环境监测”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①环境监测的内涵与研究对象; ②环境监测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③环境监测的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

课内教学2个学时。环境监测课程的学习导航

明确环境监测的内容

坚持环境标准

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重视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

讲授提纲

1.1 环境监测的目的与分类

1.1.1 环境监测的目的

(1)掌握污染物的来源、扩撒、迁移、反应、转化,了解污染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环境污染作出预测、预报和预防。(2)了解和评价环境质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掌握其变化规律。(3)收集环境背景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制订和修订各类环境标准、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提供依据。(4)实施准确可靠的污染监测,为环境执法部门提供执法依据。(5)不断改革和更新监测方法与手段,为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1.1.2 环境监测的分类

一.按监测介质分类 :

大气污染监测、水质污染监测、土壤和固废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生态监测、物理污染监测; 二.按监测目的分类:

1.监视性监测(例行监测、常规监测)

是指按照预先布置好的网点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这是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是纵向指令性任务,是监测站第一位的工作,其工作质量是环境监测水平的主要标志。

2.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应急监测)

(1)污染事故监测 :在发生污染事故时及时深入事故地点进行应急监测,确定污染物的种类、扩散方向、速度和污染程度及危害范围,查找污染发生的原因,为控制污染事故提供科学依据。这类监测常采用流动监测(车、船等)、简易监测、低空航测、遥感等手段。

(2)纠纷仲裁监测 :主要针对污染事故纠纷、环境执法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进行监测,提供公证数据。

(3)考核验证监测 :包括人员考核、方法验证、新建项目的环境考核评价、排污许可证制度考核监测、“ 三同时 ” 项目验收监测、污染治理项目竣工时的验收监测。

(4)咨询服务监测 :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生产单位所提供的服务性监测。为国家政府部门制订环境保护法规、标准、规划提供基础数据和手段。如建设新企业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需要按评价要求进行监测。3.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

是针对特定目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高层次监测,是通过监测了解污染机理、弄清污染物的迁移变化规律、研究环境受到污染的程度,例如环境 本底的监测及研究、有毒有害物质对从业人员的影响研究、为监测工作本身服务的科研工作的监测(如统一方法和标准分析方法的研究、标准物质研制、预防监测)等。这类研究往往要求多学科合作进行。1.2 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1.2.1环境监测的发展

一、环境监测网络

目前,国内外关于监测网络的建立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要素型,即按不同环境要素来建立监测网络,如美国国家环保局的监测网络即为此种类型。二是管理型,即按行政管理体系建立网络,我国环境保护系统的监测网络即为此种类型。

二、环境自动监测

1.2.2 环境污染和环境污染监测的特点

1.2.3环境监测技术概述

一、化学分析法

是以特定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分重量分析法和容量分析法两类。

重量法 操作麻烦,对于污染物浓度低的,会产生较大误差,它主要用于大气中总悬浮颗粒、降尘量、烟尘、生产性粉尘及废水中悬浮固体、残渣、油类、硫酸盐、二氧化硅等的测定。随着称量工具的改进,重量法得到进一步发展。例如,近几年用微量测重法测定大气飘尘和空气中的汞蒸汽等。容量法 具有操作方便、快速、准确度高、应用范围广、费用低的特点,在环境监测中得到较多应用,但灵敏度不够高,对于测定浓度太低的污染物,也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它主要用于水中的酸碱度、NH 3-N、COD、BOD、DO、Cr 6+、硫离子、氰化物、氯化物、硬度、酚等的测定,及废气中铅的测定。

二、仪器分析法

是以光的吸收、辐射、散射等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光谱法: 主要包括可见分光光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X-荧光射线分析法、荧光分析法、化学发光分析法等。

电化学分析法: 包括极谱法、溶出伏安法、电导分析法、电位分析法、离子选择电极法、库仑分析法等。

色谱分析法: 包括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离子色谱法、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

三、生物技术

利用植物和动物在污染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反映信息来判断环境质量的方法。是一种最直接的方法。包括生物体内污染物含量测定,观察生物在环境中受伤害状况、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生物种类和群落结构变化等。

1.3 环境标准

1.3.1 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

环境标准(environmental standards)定义:环境标准就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 , 防治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政策 , 对环境中有害成分含量及其排放源规定的限量阈值和技术规范。

环境标准是我国环境保护法体系中一个独立的、特殊的、极重要的组成部分。

1.环境标准的分类

(1)环境质量标准 为了保护人类健康,维持生态良性平衡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虑技术条件,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它是制订环境政策的目标和环境管理工作的依据,也是制订污染物的控制标准的依据,是评价我国各地环境质量的标尺和准绳。

(2)污染物排放标准 为实现环境质量目标,结合经济技术条件和环境特点,对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或有害因素所作的控制规定。控制标准是 4 实现环境质量目标的手段,作用在于直接控制污染源,以达到防止环境污染的目的。

(3)环境基础标准 在环境保护工作范围内,对有指导意义的符号、指南、导则等的规定,是制订其它环境标准的基础及技术依据。所以环境基础标准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逐步做到与国际标准基本一致。

(4)环境方法标准 在环境保护工作范围内以全国普遍适用的试验、检查、分析、抽样、统计、作业等方法为对象而制订的标准。

(5)环境标准物质标准 是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用来标定仪器、验证测量方法,进行量值传递 或质量控制的材料或物质,对这类材料或物质必须达到的要求所作的规定。

它是检验方法标准是否准确的主要手段。

(6)环保仪器、设备标准 为了保证污染治理设备的效率和环境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比性,对环保仪器、设备的技术要求所作的规定。2.环境标准的分级

我国的环境标准分为国家环境标准(包括行业标准)和地方环境标准二级。(1)国家环境标准(2)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3)地方环境标准 1.3.2 环境质量标准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该标准从1996 年 10 月 1 日起 在全国实施。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适用于江、河、湖泊、水库等具有使用功能的地表水水域。

1.3.3 污染物排放标准

1.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 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1)本标准按污水污水排放去向,分年规定了 69 种水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及部分行业最高允许排水量。

(2)除了有特殊规定的以外,其他水污染物排放均执行本标准。(3)标准分级见课本 P24。(4)标准限值(5)总量控制

① 工业污水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负荷 ② 某污染物最高允许年排放总量

习题与思考题

1)环境污染的特点可归纳为哪几个方面:

环境污染是各种因素本身及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环境污染还受社会评价的而具有社会性。它的特点可归纳为: 时间分布性 :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因素的强度随时间而变化。空间分布性: 污染物和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随着水和空气的流动而被稀释扩散。不同污染物的稳定性和扩散速度与污染物心智有关,因此,不同空间位置上污染物的浓度和强度分布是不同的。污染物与污染含量(或污染因素强度)的关系:有害物质引起毒害的量与其无害的自然本地值之间存在一界限(放射性和噪声的强度也有同样情况)。所以,污染因素对环境的危害有一阈值。对阈值的研究,6 是判断环境污染及污染程度的重要依据,也是制定环境标准的科学依据。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 环境是一个复杂体系,必须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效应。从传统毒理学观点分析,多种污染物同存在对人或生物体的影响有以下几种情况:单独作用、相加作用、相乘作用和拮抗作用。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是与社会制度、文明程度、技术经济发展水平、民族的风俗习惯、哲学、法律等问题有关。

2)单依据某一时、某一点的监测数据能否正确表述某一地区的环境质量? 环境中安排采样时间、采样频率和布设采样点的主要依据及获得代表性数据的基础是什么? 为什么要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

由于污染物浓度在时间和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单依据某一时、某一点的监测数据无法正确表述某一地区的环境质量; 污染物的时空间分布(不均匀)性是在环境监测中安排采样时间、采样频率和布设采样点的主要依据及获得代表性数据的基础。必须依据污染物时间、空间分布不均性特点,科学地制定监测计划(包括网、点设置、监测项目、采样频率等);然后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才能获得到较全面客观的评述。

第二篇: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 课程性质:XXX 总 学 时:64 学 分:4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 开课单位:XXX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微生物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与环境、给水与排水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中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门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课程。本课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各领域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具有重大影响。

按监测对象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水和废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噪声监测、环境放射性监测等内容。按测定项目学习,包括汞、镉、铬、铅、砷等重金属,氰化物、氟化物、硫化物、含氮化合物,水中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酚类、油类,大气中SO2、NOX、TSP、PM10、CO、O3、烃类等气态污染物,光化学烟雾等二次污染物,颗粒物,多环芳烃类、二噁英类等重要有机污染物,以及酸雨项目监测等。按监测程序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各类环境监测的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及测定,数据的处理及信息化,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等的内容。

按监测方法学习,主要讲述化学分析、仪器分析以及生物方法;主要为标准方法和正在推广的新的常规监测技术,还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简易监测技术,及迅速发展的连续自动监测技术等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相关法规,监测方法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关键、各类监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等一系列理论与技术问题;掌握监测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和分析测定、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数据处理与分析评价的基本技能;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今后在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评价等方面达到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处理环境监测实践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与时俱进、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后期课程和将来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环境保护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主要知识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 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 了解环境监测的目的及分类。2. 掌握环境监测的一般过程或程序。3. 掌握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的概念。

4. 了解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及制订环境标准的作用、分类、分级情况。

5. 掌握大气、水、土壤等最新的环境质量标准及其应用范围;了解各类污染物的控制或排放标准。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1. 主要内容:环境监测的一般程序,环境监测的目的与分类。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监测的概念;环境监测的一般程序;环境监 测的目的;环境监测的分类。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环境监测的一般程序,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第二节 环境监测的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1. 主要内容:环境监测的发展,环境污染的特点,环境监测的特点,监测技术概述,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污染的特点及监测特点;优先污染物与优先监测。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理解环境污染的特点及监测特点;掌握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的概念。第三节 环境标准

1.主要内容:环境标准的作用,环境标准的分类与分级,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水质标准,大气标准,固体废物控制标准,未列入标准的物质最高允许浓度的估算。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标准及环境标准的作用,环境标准的分类与分级;水质标准;大气标准。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环境标准的作用、分类与分级,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掌握水质各类标准的应用范围;大气各类标准的适用范围。

第二章 水和废水监测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水资源情况及水体主要污染物的分类情况;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 监测项目。2.掌握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的方案制订。3.掌握水质监测的布点、水样采样与保存方法,了解水样的一般预处理方法。

4.掌握各种污染物国家标准监测方法的原理、监测技术、监测结果数据的处理方法。掌握主要的监测分析仪器的基本组成、原理和操作方法。

5.了解各种污染物与国家标准方法等效的监测方法的原理、监测技术及结果处理。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水质污染与监测

1.主要内容:我国和我省水资源与水质污染现状;水质监测对象和目的,监测项目的选择;污染物的形态分析。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监测项目,污染物的形态分析。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监测对象和目的及监测项目的确定。第二节 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1.主要内容:地表水质量、地下水质量、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定。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地表水、地下水的范畴,水污染源的类型;制定监测方案的步骤,内容;地表水质量、地下水质量、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定。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重点掌握地表水质量和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定方法,包括地表水采样断面的设置,采样点的确定等。第三节 水样的采集和保存 1.主要内容:水样的类型;水样的保存方法;水样预处理的方法;流量的测定。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各类水样的采集方法,水样的保存方法。流量的测定。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各类水样的采集方法,水样的保存方法。流量的测定。

第四节 水样的预处理

1.主要内容:水样的消解;富集与分离。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消解;富集与分离的目的及常用方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水样的消解方法和常用的富集与分离方法。第五节 物理指标的检验

1.主要内容:水温、臭和味、色度、浊度、透明度、残渣、矿化度、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等物理指标的测定。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各项物理指标的概念、用途及测定方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各项物理指标的测定方法原理,用途及操作要点。第六节 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1.主要内容:铝、汞、镉、铅、铜、锌、铬、砷等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金属化合物的原理和操作要点;各类测汞仪的原理及操作要点;分光光度法测定各类金属化合物的原理及测定要点; 测数据的处理。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各类金属化合物国家标准监测方法的原

理、监测技术和监测数据的处理;了解与国家标准方法等效的监测方法的原理、监测技术及结果处理。

第七节

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

1.主要内容:酸、碱度和pH的测定、DO、CN、F、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总氮、硫化物、各种形态的磷等项目的测定方法原理及操作要点。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非金属无机物监测方法原理、水样处理、监测技术、监测数据的处理。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非金属化合物国家标准监测方法的原理、监测技术和监测数据的处理;了解与国家标准方法等效的监测方法的原理、监测技术及数据处理。

第八节 有机污染物的测定

1.主要内容:有机污染物综合指标和类别指标(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总有机碳、挥发酚、硝基苯、石油类等)的测定;特定有机污染物(苯系物、挥发性卤代烃、氯苯类化合物、挥发性有机物等)的测定。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总有机碳、挥发酚、硝基苯、石油类等指标的相关概念、监测方法原理、监测技术、监测数据的处理。气相色谱仪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有机物监测分析中的应用。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熟练掌握有机污染物综合指标和类别指标的国家标准监测方法的原理、监测技术和监测数据的处理;掌握气相色谱仪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有机物监测分析中的应用。了解与国家标准方法等效的监测方法的原理、监测技术及结果处理。第三章 环境空气和废气监测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大气污染物的存在状态及时空分布特点,污染源的类型。

2.能够根据监测目的确定监测项目,并根据监测区域污染源的分布特点布设采样网点、确定

--采样时间和频率。

3.能够根据污染物的存在状态、浓度、污染源的特点及所采用的监测方法,正确选用合适的采样仪器和采样方法。

4.掌握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光化学氧化剂、臭氧、总烃及非甲烷烃、氟化物、汞蒸汽等气态、蒸气态污染物的国家标准测定方法的原理及测定技术,了解先进的仪器测定方法的原理。

5.掌握各种颗粒物的测定方法及测其化学组分时,样品的预处理方法。6.了解测定大气降水的目的,并能进行布点采样,对降水中的组分进行测定。

7.掌握对烟气的温度、压力的测定方法,并能利用测得的数据进行烟气流速、流量的计算。8.了解流动污染源各种污染物的采样监测方法。9.了解标准气体的两种类型的配制方法及使用范围。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空气污染基本知识

1.主要内容:大气与空气,空气污染;空气污染源;空气污染物的存在状态与时空分布特点;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表示方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空气污染源的类型;空气中的污染物及其分布特点、浓度表示方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大气污染对人和生物的危害;各种大气污染物的存在状态及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污染源;掌握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表示方法及其换算。

第二节 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

1.主要内容:监测目的;调研及资料收集;监测项目的确定;监测站(点)的布设;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采样方法、监测方法及其质量保证。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的步骤、内容;监测项目的确定;监测站(点)的布设;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的确定。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能够根据监测目的确定监测项目,并根据监测区域污染源的分布特点布设采样网点及确定采样时间和频率。

第三节 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

1.主要内容: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直接采样法;富集(浓缩)采样;采样仪器、采样效率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常用的空气样品采集的方法和采样仪器的使用。

第四节 空气中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质的测定

1.主要内容:总烃及非甲烷烃的测定、挥发性有机物等指标的测定;空气污染指数的计算。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质的测定方法;空气污染指数的计算。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气态、蒸气态污染物的国家标准测定方法的原理、熟练掌握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光化学氧化剂、臭氧、氟化物、硫酸盐化速率等指标的采样技术及测定技术,了解气相色谱等仪器测定方法的原理。

第五节 颗粒物的测定

1.主要内容: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10)、自然降尘量等指标的测定;空气中颗粒物组成的测定。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大气中颗粒物的分类,各种颗粒物的测定及其化学组分的测定。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各种颗粒物的测定方法及测其化学组分的测定方法。第六节 降水监测

1.主要内容:降水监测的目的意义、采样点的布设、样品采集与降水组分的测定。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采样点布设的原则;样品采集和降水组分测定方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测定大气降水监测的目的,学会降水监测的布点和采样方法,熟悉降水中组分测定的方法。

第七节 污染源监测

1.主要内容:大气污染源的分类、固定污染源排气监测、流动污染源监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烟气温度、压力测定方法及测量仪器的使用;烟气流速、流量及烟尘浓度与排放量的计算;废气组成的测定。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对烟气的温度、压力的测定方法,并能利用测得的数据进行烟气流速、流量的计算;了解流动污染源各种污染物的采样监测方法。第四章 土壤污染监测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土壤的组成、性质及受污染的特点。2.掌握土壤背景值的概念。了解土壤质量标准。3.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的制定。

4.掌握采样点的布设方法,采集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会选用正确的制备方法和保存方法。5.了解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土壤的基本知识

1.主要内容:土壤的组成及背景值(本底值);土壤的基本性质;土壤污染的特点;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性质;土壤背景值;土壤质量标准。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土壤的组成、性质及受污染的特点;掌握土壤环境背景值的概念;了解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第二节 土壤环质量监测方案

1.主要内容:确定土壤监测的目的,资料收集,采样点布设的原则及布设方法;采样点数的确定;监测项目的选择;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采样点布设的原则及方法;有关指标的监测方法;土壤环境质量评价。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采样点布设的原则及布设方法;了解监测项目及监测方法的选择;了解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第三节 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和保存

1.主要内容:土壤样品的类型,土壤样品采集、制备和保存方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各类土壤样品的采集方法;土壤样品的制备、保存与管理。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样品的采集与制备方法。第四节 土壤样品的预处理

1.主要内容:土壤样品的分解方法;土壤样品的提取方法;分离与浓缩。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土壤样品的分解(消解)(酸分解法、碱分解法);有机污染物的提取方法;无机污染物的提取方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土壤样品的分解(消解)(酸分解法、碱分解法);有机污染物的提取方法;无机污染物的提取方法。第五节 土壤污染物的测定

1.主要内容:土壤水分、pH、可溶性盐分、金属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的测定。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各指标的测定方法及注意事项。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主要掌握土壤样品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测定方法。第五章 固体废物监测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固体废物的定义与分类。2.掌握危险废物的定义及其鉴别方法。

3.掌握各种情况下固体废物的采样方法、制备方法、保存方法及预处理方法。4.掌握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及有害物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5.了解垃圾的特性分析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固体废物概述

1.主要内容:固体废物的定义、分类;危险废物(有害固体废物)的定义和鉴别。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固体废物的定义或范畴;固体废物的分类方法;危险废物(有害固体废物)的定义与鉴别。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固体废物和危险固体废物的定义,了解固体废物的来源、特性及分类方法。掌握危险固体废物的特性及鉴别方法。第二节 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1.主要内容:样品的采集、制备;水分、pH的测定;样品的保存。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固体废物的采样程序、采样方法、样品的制备、水分及pH的测定。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制备、保存和预处理的方法。第三节 有害固体废物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

1.主要内容:急性毒性的初筛试验;易燃性的试验方法;腐蚀性的试验方法;反应性的试验方法;遇水反应性的试验方法;浸出毒性的试验方法。

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生活垃圾的特性分析;有害物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生活垃圾特性分析。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固体废物各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原理及操作技术。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有害固体废物的有害特性及其监测方法。第四节 生活垃圾和的监测

1.主要内容:生活垃圾及其分类;生活垃圾特性分析;热值的测定方法;渗沥水(沥滤液)分析;渗沥试验;卫生保健机构废弃物的定义、分类及处理。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生活垃圾的概念及其分类;生活垃圾淀粉测定、生物降解度的概念及其测定。热值的测定方法;渗沥水(沥滤液)分析;渗沥试验;卫生保健机构废弃物的定义、分类及处理。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生活垃圾分类,掌握生活垃圾淀粉测定、生物降解度的概念及其测定、热值的测定方法;掌握渗沥水(沥滤液)分析。第五节 有害物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

1.主要内容:实验动物的选择及毒性试验分类;吸入毒性试验;口服毒性试验;鱼类毒性试验。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的概念;绝对致死量、半数致死量、最小致死量、最大耐受量、最大安全量等概念。半数致死量的计算方法。吸入毒性试验;口服毒性试验;鱼类毒性试验。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相关概念及试验方法。第六章 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水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方法。2.掌握大气污染的生物监测方法。

3.了解污染物在动、植物体内的分布规律及污染途径。

4.掌握生物样品的采集制备方法及测定污染物时样品的预处理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水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

1.主要内容:水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的意义;生物群落监测方法;生物测度法;细菌学检验法。(注:细菌学检验法在这里简要介绍,主要放在污染控制微生物学课程中介绍)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水环境污染的生物群落监测方法(指示生物法、生物指数监测法、污水生物系统法、PFU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法);生物测试法(水生生物毒性试验、发光细菌法)。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水环境生物群落监测方法的要点,学会用生物群落监测法监测水体环境状况。

第二节 空气污染的生物监测

1.主要内容:空气污染的植物监测、动物监测、微生物监测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不同污染物的指标植物及其受害症状;植物抗性分类;栽培指示植物监测法;植物群落监测法;地衣真菌监测方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大气环境植物监测方法的要点,了解常见污染物的指示植物,初步学会辨别不同污染物指示植物的受害症状,能够根据植物的受害症状、程度,地衣、真菌的数量和各类判断大气环境状况。第三节

生物污染监测

1.主要内容:污染物进入动、植物体内的途径及分布规律;生物样品的采集与制备;生物样品的预处理;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测定。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方式及在体内的分布规律;植物样品的采集与制备;动物样品的采集与制备,水生生物样品的采集与制备;生物样品的消解与灰化;有机污染物的提取、分离、浓缩;生物样品中污染物的测定。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学会生物样品的采集、制备与预处理方法;掌握生物样品的消解与灰化要点,了解有机污染物的提取、分离、浓缩;熟悉污染物的测定方法。第八章 物理污染污染监测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噪声的定义,噪声的来源及危害。2.掌握噪声的物理量度及噪声评价。3.了解噪声标准。4.掌握噪声的测定方法。

5.了解放射性污染的来源、计量方法及危害。6.了解一般监测仪器的工作原理。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噪声污染监测

1.主要内容:噪声的定义、来源及危害,噪声的量度、噪声的评价、声级计,噪声的测定。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噪声的定义、声压级、声强级、声功率级与分贝、噪声的叠加与相减,响度与响度级、声级的概念、声级计、噪声监测方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熟悉噪声的有关概念,学会噪声监测与评价。

第二节 放射性污染监测

1.主要内容:放射性的类型、来源及对人体的危害;放射性防护标准;放射性监测及检测仪器;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放射性防护标准、放射性监测的方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放射性污染的来源、计量方法及危害;了解放射性实验室的基本构成;了解放射性检测仪器的种类及工作原理;了解放射性监测的基本方法。第九章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进行质量保证活动的意义和方法。2.了解对监测实验室的要求。

3.掌握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及结果的表示方法。4.学会检查检测过程的可靠性及监测结果的可靠程度。5.了解质量保证检查单和环境质量图的使用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

1.主要内容: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监测实验室基础。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实验用水;试剂与试液;实验室的管理及岗位责任制。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进行质量保证活动的意义和方法;了解对监测实验室的要求。第二-三节 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述 1.主要内容: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述。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误差和偏差、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总体、样本和平均数;数据处理的方法及寄过表示;方差分析。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及结果的表示方法;学会检查检测过程的可靠性及监测结果的可靠程度。

第四节 监测质量控制

1.主要内容:名词解释;实验室内;实验室间质量控制;作为标准分析方法应具备条件及产生过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准确度、精密度、空白试验、校准曲线、检测限、测定限;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图的绘制与运用;实验室间质量控制的方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实验室内和实验室间质量控制的方法。第十章 自动在线监测简介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几种简易监测方法的原理及应用情况。2.对自动监测系统的作用和功能有一定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

1.主要内容:空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监测仪器及污染物的监测方法。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空气污染自动监测仪器的原理及应用。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空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作用、功能。

第二节 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

1.主要内容: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监测仪器及污染物的监测方法;遥感监测技术;简易监测方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了解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作用、功能。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作用、功能。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环境监测以污染物为主线,详细介绍了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和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以及简易监测方法和现代监测技术;并分别介绍水质、大气、固体废物、土壤、生物及物理污染监测等内容。其中课堂教学64学时。主要章节内容及学时数如下: 第一章 绪论(4学时)

介绍环境监测的概念、内容、过程及对象;环境监测的目的及分类;监测特点及监测技术;环境标准。

第二章 水和废水的监测(16学时)

介绍水资源及水质污染的概况,包括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监测项目及分析方法;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水样的采集和保存;水质物理性质的检验;金属化合物的测定;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及有机化合物的测定;水质污染生物监测。第三章 大气和废气的监测(14学时)

介绍大气污染的基本知识,包括大气污染对人和生物的危害、大气污染物及其存在状态、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大气污染源;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大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器;气态和蒸汽态污染物质的测定;颗粒物的测定;大气降水的监测及污染源的检测。第四章 固体废物监测(8学时)

介绍固体废物的概念、来源及分类方法;工业有害固体废弃物的定义及分类;固体废弃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及生活垃圾的特性分析。第五章 土壤污染监测(4学时)

介绍土壤的组成和土壤背景值;土壤污染物的测定,包括样品的采集、样品的制备保存及测定 第六章 生物污染监测。(2学时)

介绍生物样品的预处理技术;鱼类毒性试验。第七章 物理污染监测(8学时)

介绍噪声的有关概念和基本知识;噪声的物理量和主观听觉的关系;噪声测量仪器和噪声监测。介绍放射性监测的基础知识;环境中的放射性;放射性防护标准及放射性监测。第八章 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6学时)

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监测实验室基础,包括实验用水、试剂与试液、实验室环境条件;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述,包括基本概念、数据的处理和结果表示、测量结果的统计检验、直线相关回归及方差分析;实验室质量保证;标准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标准化。第九章 连续自动监测技术与简易监测方法(2学时)

四、课程考核及成绩评定

课程采用闭卷分考试的方式,成绩评定:卷面90%,平时与作业10%。

五、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 材:《环境监测》,奚旦立编著,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参考书:《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编编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社,2002年。

《环境工程手册——环境监测卷》,奚旦立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1998年。

第三篇:《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指导(精)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指导

一、本课程的性质、目的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环境工程门类中极具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门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课程。它是开展其它环境分支学科的基础、也是环保部门的一项常规工作和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本课程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各领域都是不可缺少的,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影响重大。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境监测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常规监测项目的测定方法,为学生从事环境监测工作奠定基础。环境监测是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进而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的过程。目的是准确、及时、客观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和污染预报等提供依据。

二、本课程的教学重点

全课程的教学重点部分是大气、水质、土壤和固体废物、放射性、噪声的监测原理和 方法以及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意义、要求和做法。

重点:

1、掌握环境监测中的基本概念。

2、理解环境监测优化布点原则。

3、掌握常规监测项目的采样仪器、采样方法、分析测定方法。

4、理解监测结果的数据处理、表述和质量保证。难点:

1、使用环境监测工作中常用的采样、分析仪器。

2、常规监测项目的采样、分析测定原理和方法。

3、正确进行监测数据的处理。

4、环境监测方案设计。

三、本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鉴于该课程有较强的实践性及其内容体系的不断更新等特点,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

本课程特别注重对学生实践性环节和实验技能的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是这一课程的主要特色。学生在具备基本的环境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讲授和实验、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熟悉环境监测方案设计和实施方法、掌握环境监测的常用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熟悉环境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了解自动连续监测系统及环境监测技术发展动态。学生可具备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基本技能、为在环境保护、环境管理及工矿企业等相关领域从事科研和管理工作提供所需知识、达到环境专业本科生在该方面培养的目的。

四、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所有教学环节,应使学生达到以下目的:

1、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综合性学习和分析评价,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监测方法的科学原理、监测技术的关键、各种各类监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等一系列理论与技术问题;

2、掌握相关法规、方法、监测内容和评价方法,培养今后在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评价等方面达到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处理环境监测实践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与时俱进、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本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

结合本课程的特点,拟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按监测对象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水和废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噪声监测、环境放射性监测等内容。

按测定项目学习,包括汞、镉、铬、铅、砷等重金属,氰化物、氟化物、硫化物、含氮化合物,水中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酚类、油类,大气中SO2、NOX、CO、O3、烃类等气态污染物,光化学烟雾等二次污染物,颗粒物,多环芳烃类、二噁英类等重要有机污染物,以及酸雨项目监测等。

按监测程序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各类环境监测的规划,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及测定,数据的处理及信息化,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等的内容。

按监测方法学习,主要讲述化学分析、仪器分析以及生物方法;主要为标准方法和正在推广的新的常规监测技术,还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简易监测技术,及迅速发展的连续自动监测技术等内容。

六、课程教学资料

1、教材 教材选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奚旦立主编的《环境监测》(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参考书

[1] 吴鹏鸣主编,《环境监测原理与应用》,化工出版社,1991。[2] 黄秀莲主编,《环境分析与监测》,高教出版社,1989。

七、成绩评定

1、平时课程作业、实习报告占本课程考核总成绩的30%,考试占70%。

2、根据《西南科技大学学分制学籍管理暂行办法》(西南科大发[2001]207号)第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取消考核资格,必须重修。(1)、学生(免修生除外)在一学期内,无论何种原因,累计缺课达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者;或任课教师随机抽查缺课6次以上者;(2)、有实验、作业等环节的课程,学生未按时完成实验、实验报告及作业等环节。抄袭他人实验报告、作业的,当事人双方的实验报告、作业均按作弊处理,根据学生的认错态度和补做情况,可以考虑是否给予取消考核资格。

3、本课程考试为闭巻,必须掌握的内容占60%,熟习、理解的内容占30%,一般了解的内容占10%。

八、先修课程要求

本课程是继《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等课程之后的专业基础课,它和《水污染控制工程》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中的部分内容密切相关。

九、课程内容课时安排

根据本专业的教学计划,本专业是培养具备城市和城镇水、气、声、固体废物等污染控制和城市给排水工程,环保设备设计与应用,固体废物资源化与环境治理,水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此本课程主要教授环境监测相关内容。本课程共十章。

本课程学时为32学时。

第一章 绪论

2学时

本章的重点难点: 对学生的要求:

1、理解环境监测的概念及其目的。了解环境监测的原则、要求和分类,了解环境监测的主要测试技术。

2、了解水质环境标准、环境空气标准和环境噪声标准等环境标准体系。了解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课程内容:

1、环境监测

2、环境标准 复习题:

1、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根据环境污染的特点说明对近代环境监测提出哪些要求?

3、环境监测和环境分析有何区别?

4、为什么分光光度法在目前环境监测中还是较常用的方法?它有何特点?发展方向是什么?

5、试分析我国环保标准体系的特点。

6、为什么要分别制订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

7、既然有了国家排放标准,为什么还允许制订和执行地方排放标准?

8、制订环保标准的原则是什么?是否标准越严越好?

9、对污染物的排放用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各有什么特点?

第二章 水和废水监测

10学时

本章的重点难点: 对学生的要求:

1、理解水体、水质和水体污染的概念。了解饮用水、地面水、地下水和海水水质标准,了解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了解水体中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主要污染物,了解地面水和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污染源的主要监测项目。

2、掌握河流等地面水、地下水和水污染源的监测断面、采样点的设置及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

3、了解地面水、地下水和废水及底质样品的采集方法,掌握常用采样器的使用和维护方法。了解流量的测量方法及其计算。了解水样的主要保存方法。

4、掌握水样的消解、富集与分离等主要预处理方法、原理和作用。

5、理解水温、颜色、残渣、电导率、浊度、透明度等概念,掌握其测定方法。

6、掌握水的硬度及汞、镉、铅、铬等金属元素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7、掌握pH的测定原理和方法,掌握溶解氧、氰化物、含氮化合物、硫化物等无机物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8、掌握BOD、COD、高锰酸盐指数、TOC、TOD、挥发酚等有机化合物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9、了解水质污染的生物群落法、细菌学检验法等监测方法。

10、了解底泥的采样仪器及采样方法,了解常见项目的分析方法。

11、了解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项目。了解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及连续自动监测仪器。课程内容:

1、水体污染

2、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3、水样的采集和保存

4、水样的预处理

5、物理性质的测定

6、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7、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

8、有机化合物的测定

9、水质污染的生物监测

10、底泥的监测分析

11、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 复习题:

1、简要说明监测各类水质的主要目的和确定监测项目的原则。

2、怎样制订地面水体水质的监测方案?

3、对于工业废水排放源,怎样布设采样点和采集代表性的水样?

4、水样中有哪几种保存方法?

5、水样在分析测定之前,为什么要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包括哪些内容?

6、怎样用萃取法从水样中分离富集有机污染物和无机肥料污染物?

7、简要说明用离子交换法分离和富集水样中阳离子和阴离子的原理。

8、何谓真色和表色?怎样根据水质污染情况选择适宜的测定着色的方法?

第三章 空气监测 6学时

本章的重点难点: 对学生的要求:

1、了解大气、空气污染的基本概念。了解主要空气污染物的种类、存在形式。了解主要空气污染源及其排放的主要污染物。

2、了解风和湍流、气温、下垫面对空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了解烟气扩散规律,抬升高度及地面浓度估算。

3、了解空气监测的主要项目。掌握空气监测采样点的布设要求,了解功能区布点法、网格布点法、同心圆布点法、扇形布点法等布点方法。掌握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

4、了解气态污染物、颗粒污染物常用采样器的使用和维护。理解采样效率的概念及其评价方法。掌握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表示方法和气体体积换算。

5、了解固定污染源的监测内容和要求,了解采样位置的选择和采样点数目的确定。掌握烟气基础状态参数、含湿量、烟气含尘浓度、烟气组分的测定及相应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了解汽车尾气中NOx、CO、碳氢化合物的测定。

6、掌握自然降尘、可吸入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等粒子状污染物的测定方法及测定仪器的使用。了解SO2、NOx、CO、臭氧、硫酸盐化速率、氟化物等分子状污染物的测定方法及测定仪器的使用。

7、理解空气污染生物监测概念。了解植物受害过程和监测依据,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及危害症状。了解空气污染生物监测的主要方法。

8、了解主要空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项目。了解主要空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及自动监测仪器。课程内容:

1、大气和空气污染

2、空气污染与大气扩散

3、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

4、采样方法和采样仪器

5、污染源监测

6、空气污染物的测定

7、空气污染生物监测法

8、空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 复习题:

1、大气中的污染物以哪些形态存在?它们是怎样产生的?

2、大气中污染物的分布有何特点?掌握它们的分布特点对进行监测有何意义?

3、简要说明制订大气环境污染监测方案的程序和主要内容。

4、我国《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对大气环境污染例行监测要求测定哪些项目?为什么要求测定这些项目?

5、举例说明怎样根据监测目的和监测区域的实际情况选择布点方法。

6、说明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对获得具有代表性的监测结果有何意义?

7、直接采样法和富集采样法各适用于什么情况?怎样提高溶液吸收法的富集效率?

8、填充柱阻留法和滤料阻挡法各适用于采集何种污染物质?其富集原理有什么不同?

第四章 噪声监测 2学时

本章的重点难点:

对学生的要求:

1、了解频率、波长和声速及其三者的关系。理解噪声的概念,了解噪声的种类和危害。了解声功率、声强和声压及其三者的关系。理解分贝、声功率级、声强、声压级和倍频程的概念,掌握分贝的运算法则。

2、理解响度、响度级、计权声级的概念,了解响度和响度级的关系。了解等效连续声级,累计百分声级、昼夜等效声级和噪声污染级等评价参数。

3、了解声级计的类型结构,掌握声级计的使用方法。了解声级频谱仪、噪声级分析仪等其他测量仪器。掌握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道路交通噪声、工业企业外环境噪声、功能区噪声等的监测方法,测点设置和时间的确定等。课程内容:

1、噪声及声学基础

2、噪声的主观评价及评价参数

3、噪声测量仪器与噪声监测 复习题:

1、什么叫噪声?

2、环境噪声有哪一些?

3、“分贝”是计量噪声的一种物理量,这种讲法对吗?

4、用“分贝”表示声学量有什么好处?

5、在声压测量中,为什么不采用平均声压,而是采用有效声压?

6、环境噪声、本底噪声和背景噪声三者如何区分?

7、什么叫计权声级?它在噪声测量中有何作用?

8、等响曲线是如何绘制的?响度级、频率和声压级三者之间有何关系?

9、什么叫等效连续声级Leq?什么叫噪声污染级LNP?

10、什么叫频谱分析?它在噪声监测中有何意义?

11、试述简单声级计的结构原理。为什么在噪声测量中普遍采用电容传声器?

12、声级计的基本性能是什么?

13、噪声相加和相减应如何进行?

14、使用声级计的步骤是什么?

第五章 固体废物监测 2学时

本章的重点难点: 对学生的要求:

1、了解固体废物的概念、种类、特性和危害。了解固体废物的采样程序、采样方法及样品的制备要求、程序和保存方法。

2、了解固体废物中主要有害物质的有害特性及主要有害物质的监测方法。课程内容:

1、工业有害固体废物及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2、有害物质的监测方法 复习题:

1、什么叫有害工业固体废物?其主要判别依据有哪些?

2、如何采集固体废物样品?采集后应作怎样处理才能保存?为什么固体废物采样量与粒度有关?

3、固体废物的pH值测定要注意哪些方面?

4、什么叫急性毒性试验?为什么这是测定化学物质毒性的常用方法?

5、以急性毒性试验为例,简述化学毒物最高允许浓度的实验求证方法。

6、鱼类毒性试验在判别水体污染情况有何优点?

7、进行工业废渣渗漏试验,对工业废渣的处置有何现实意义?

8、生活垃圾有何特性,其监测指标主要是哪一些?

9、试述生活垃圾的处置方式,及其监测的重点。

10、试述高热值、低热值的定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 土壤污染监测 2学时

本章的重点难点: 对学生的要求:

1、了解土壤的组成。了解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和污染物质及其特点。

2、了解主要监测项目及样品的采集、制备、保存方法。了解土壤污染物主要监测项目的测定方法。课程内容:

1、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和特点

2、土壤污染物的测定 复习题:

1、简述土壤主要组成。

2、土壤污染有何特点?当土壤受到镉污染后,试考虑不同形态的镉、土壤pH、土壤氧化还原条件对土壤污染程度有何影响?

3、何谓土壤背景值?

4、如何布点采集污染土壤样品?

5、如何布点采集背景值样品?

6、如何制备土壤样品?制备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7.如何选择土样贮存器?

8、分析比较土样各种酸式消化法的特点,有哪些注意事项?消化过程中各种酸起何作用?

9、试设计土壤样品中Hg、As的测定方案,要求:

(1)查阅测定方法,进行方法比较;(2)选择测定方法,拟出测定方案。

10、原子吸收光度法测土壤中Cd含量有几种定量方法?哪种方法更适用?

第七章 生物污染监测 2学时

本章的重点难点: 对学生的要求:

1、了解污染物在动、植物体内的分布。

2、了解动、植物样品采集和制备方法。掌握生物样品的溶解、灰化、提取与浓缩方法。

3、理解光谱、色谱等主要分析方法。

课程内容:

1、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

2、生物样品的采集、制备和预处理

3、生物样品监测 复习题:

1、生物是怎样被污染的?进行生物污染监测有何重要意义?

2、简要说明污染物质进入动、植物体后,主要有哪些分布和蓄积规律?了解这些规律对监测工作有何重要意义?

3、怎样采集植物样品和根据监测项目的特点进行制备?

4、一般从动物的哪些部位采样?为什么从这些部位采样?

5.欲分别测定生物样品中的无机污染物质和有机污染物质,各自选用哪些预处理方法(概括方法要点)?

6、用脂肪提取器提取生物样品中有机污染组分与其他提取方法相比,有何优、缺点?

7、查25℃时西维因在异丙烷-二甲基甲酰胺中的p值,计算用等体积的二甲基甲酰胺萃取多少次可以达到99.9%的萃取率?

8、怎样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粮食中的铅和镉?

9、怎样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植物样品中的总含氟量?

10、怎样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生物样品中的有机氯农药?

11、用非色散红外线吸收-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粮食中石油烃的原理是什么

第八章 放射性污染监测 2学时

本章的重点难点: 对学生的要求:

1、了解放射性的概念、来源及危害。了解放射性污染监测的对象和内容。

2、了解放射性监测仪器和监测方法。课程内容:

1、基本概念

2、放射性监测方法 复习题:

1、放射性核衰变有哪几种形式?各有什么特征?

2、什么是放射性活度、半衰期、照射量和剂量?它们的单位及其物理意义是什么?

3、造成环境放射性污染的原因有哪些?放射性污染对人体产生哪些危害作用? 4、42K是一种β放射源,其半衰期为12.36h,计算2h、30h和60h后残留的百分率。

5、常用于测量放射性的检测器有哪几种?分别说明其工作原理和适用范围。

6、测定某一受210Po放射性污染的试样,由盖革计数管测得的计数率为256次/秒,经过276天后再测,其计数率为64次/秒,求少?

7、怎样测定水样中总α比放射性活度?

8、怎样测定土壤中总α比放射性活度和总β比放射性活度?

9、试比较放射性环境样品的采集方法与非放射性环境样品的采集方法有何不同之处?

210

Po的半衰期;问再过270天后的计数率应为多第九章 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 3学时

本章的重点难点: 对学生的要求:

1、了解误差和偏差的概念及表示方法。了解数据的修约规则、有效数字的运算法则及测定结果的表述方法。掌握用回归区间检验法和t检验法判断可疑数据的取舍。掌握直线回归方程的建立方法,相关系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相关系数与相关性的关系及其显著性检验。

2、理解准确度、精密度、灵敏度、空白试验、校准曲线、线性范围、检测限、测定限等概念。掌握质量控制图及其组成,掌握其绘制和使用方法。了解加标回收、比较实验、对照分析等质量控制方法。

3、了解环境标准物质的概念及其分类和要求。了解标准物质的制备方法。

4、了解质量保证检查单的内容、作用。了解环境质量图的组成、种类、作用及绘制方法。课程内容:

1、数据处理和结果表述

2、实验室质量保证

3、环境标准物质

4、质量保证检查单和环境质量图 复习题:

1、为什么在环境监测中要开展质量保证工作?它包括哪些内容?

2、为什么在环境监测中必须采用国家规定的标准方法?并严格按规范操作?

3、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有何关系?

4、采用质量控制技术后就能提高分析质量,这种讲法是否妥当?

5、什么叫基体效应?为什么在环境监测中必须考虑基体效应的影响?如何消除

6、标准物质具有哪些特点?用途是什么?

7、标准物质和质量控制水样有何区别?

8、实验室质量控制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9、监测实验室间协作试验的目的是什么?

10、何谓准确度?何谓精密度?怎样表示?它们在监测质量管理中有何作用?

11、灵敏度、检测度和测定限有何不同?

12、试述监测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少的办法?

13、何谓监测质量控制图?它起什么作用?

14、在实验室质量控制前,应作哪些基础工作?如何作?

15、监测实验室应建立哪些管理制度?为什么?

第十章 连续自动监测技术及发展趋势 1学时

本章的重点难点: 对学生的要求:

1、了解大气污染连续监测系统,理解API指数计算原理。了解水污染连续监测系统遥感监测技术。了解现代监测技术进展。课程内容:

1、大气污染连续监测系统

2、水污染连续监测系统遥感监测技术。

3、遥感监测技术

4、现代监测技术进展 复习题:

1、何谓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连续自动监测环境中的污染物质较定时采集瞬时试样监测有何优点?

2、简要说明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功能。

3、在地面大气自动监测站内,一般装备哪几种污染组分自动监测仪?说明其工作原理和运行方式。

4、从组成部分、功能、装备等方面比较大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与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为什么水环境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目前多限于一般指标的测定?

5、说明下列仪器对水质进行间歇或连续自动监测的原理。

溶解氧监测仪;浊度监测仪;高锰酸盐指数监测仪;单通道TOC监测仪;UV吸收监测仪。

6、举例说明摄影遥感监测的原理,试与红外扫描遥测的原理比较之。

7、激光雷达遥测技术有哪几种类型?它们遥测环境污染的依据是什么?

8、用检气管测定气态或蒸气态污染物质的原理是什么?怎样制备和标定检气管?

第四篇:地方课程教案5

地方课程教案

教学内容:法制安全教育

1、大致了解安全常识,尽量保护自己。

2、基本理解常用的安全知识,学会保护自己。

3、知道与生活相关的安全知识,会在不同情况下应用和保护自己。

教学重点:

有关安全的一些常识 教学难点:

在发生特殊情况下的处理方法 教学过程:

一.1.生活当中有哪些意外情况,或者在哪些方面,我们要注意安全?A(个别+补充回答)比如有:火灾、用电安全、煤气中毒、交通事故、突发病症,遇见被偷被抢等等。

2.遇见这些紧急情况我们能不能慌张?A应该怎样才对?B为什么?C不要慌张,在情绪上要镇定,因为越是慌张,对事情的处理其实越不利。

二.接下来,我们逐一看遇见紧急情况如何处理。

1.案例情景1。隔壁邻居家着火了,烟雾很浓。而且有蔓延的趋势。这个时候,你应该怎么办?(讨论回答)B 方法:1.打119火警电话。讲清楚自己的地点,附近有什么标志性建筑,在什么路附近。在消防车还没有到来之前:首先,要注意自己的安全,如果火势蔓延了,千万不要只顾着财物,可以拿湿毛巾捂嘴巴,千万不要坐电梯,也不要轻易跳楼等。如果火势不大,要学会一起用消防设施灭火。但是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

2.用电用煤:情景2.小名用电时候不小心,触电了。怎么办?(讨论回答)B 3.如果还和电器接触,千万不能拿手去碰,要拿干的木头挑。然后立刻打120急救电话。4.案例情景3:半夜起来,忽然闻到煤气味道,怎么办?C小组讨论回答

5.首先:能不能开灯?千万不能。然后,立刻开窗通风,关掉煤气阀门。第二天请人来检查煤气管道。

6.案例情景4.遇见被偷被抢,你应该怎么办?C小组讨论回答

老师提示:分事前和事后两种情况。前提:要因地制宜,在保证自己安全情况下与歹徒周旋,要智勇双全。当时发现,要大声呼喊,恐吓歹徒,请求周围人的帮助,利用时间,及时拨打110报警,事后,可以去公安局报案或者拨打110求助。

7.案例情景5.:自己突然感到不舒服,仿佛要晕倒,或者周围有同学突发一些突发疾病。A B讨论回答,补充回答。

8.首先要暗示自己,要镇定,不要惊慌,尽量让自己坐下来,向周围人求助。如果是其他人,要及时拨打120求助,在救护车没有到来之前,也要因地制宜进行抢救,向附近人求助。

9.过马路和骑车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A B 红灯停,绿灯行。要走人行道。骑车要慢一些,不要飞跑,不要和机动车比赛,不要骑到机动车道上,不要一边骑车一边听音乐,不要三五成群一起走。

三.请同学复述发生以上情况怎么办,请同学讲讲自己有没有这个方面的经验和经历,或者听到的,看到的,都可以。B C 四:生命可贵,希望大家记得以上各点,以防万一,希望大家都能平平安安。

第五篇: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

为加强环境监测管理,根据《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环境监测管理办法。本办法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39号,自2007年9月1日起施行。

1第一条编辑

为加强环境监测管理,根据《环境保护法[1]》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2第二条编辑

本办法适用于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下列环境监测活动的管理:

(一)环境质量监测;

(二)污染源监督性监测;

(三)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

(四)为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等环境管理活动提供监测数据的其他环境监测活动。

3第三条编辑

环境监测工作是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的法定职责。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应当按照数据准确、代表性强、方法科学、传输及时的要求,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体系,为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各类环境突发事件等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4第四条编辑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环境监测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履行下列主要职责:

(一)制定并组织实施环境监测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

(二)组建直属环境监测机构,并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机构建设标准组织实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三)建立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审核和检查制度;

(四)组织编制环境监测报告,发布环境监测信息;

(五)依法组建环境监测网络,建立网络管理制度,组织网络运行管理;

(六)组织开展环境监测科学技术研究、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适时组建直属跨界环境监测机构。

5第五条编辑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具体承担下列主要环境监测技术支持工作:

(一)开展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

(二)承担环境监测网建设和运行,收集、管理环境监测数据,开展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编制环境监测报告;

(三)负责环境监测人员的技术培训;

(四)开展环境监测领域科学研究,承担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方法研究以及国际合作和交流;

(五)承担环境保护部门委托的其他环境监测技术支持工作。

6第六条编辑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依法制定统一的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对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并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备案。

7第七条编辑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负责统一发布本行政区域的环境污染事故、环境质量状况等环境监测信息。有关部门间环境监测结果不一致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报经同级人民政府协调后统一发布。环境监测信息未经依法发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公布或者透露。

属于保密范围的环境监测数据、资料、成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保密的规定进行管理。

8第八条编辑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依据本办法取得的环境监测数据,应当作为环境统计、排污申报核定、排污费征收、环境执法、目标责任考核等环境管理的依据。

9第九条编辑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按照环境监测的代表性分别负责组织建设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环境监测网,并分别委托所属环境监测机构负责运行。

10第十条编辑

环境监测网由各环境监测要素的点位(断面)组成。

环境监测点位(断面)的设置、变更、运行,应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关规定执行。各大水系或者区域的点位(断面),属于国家级环境监测网。

11第十一条编辑

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按照其所属的环境保护部门级别,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4级。

上级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加强对下级环境监测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

12第十二条编辑

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具备与所从事的环境监测业务相适应的能力和条件,并按照经批准的环境保护规划规定的要求和时限,逐步达到国家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标准。

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从事环境监测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并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统一组织的环境监测岗位考试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13第十三条编辑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监测质量进行审核和检查。

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应当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环境监测,并建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对环境监测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并对监测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负责。

14第十四条编辑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建立环境监测数据库,对环境监测数据实行信息化管理,加强环境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储存,并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要求定期将监测数据逐级报上一级环境保护部门。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应当逐步建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共享制度。

15第十五条编辑

环境监测工作,应当使用统一标志。

环境监测人员佩戴环境监测标志,环境监测站点设立环境监测标志,环境监测车辆印制环境监测标志,环境监测报告附具环境监测标志。

环境监测统一标志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

16第十六条编辑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盗窃环境监测设施。

17第十七条编辑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协调有关部门,将环境监测网建设投资、运行经费等环境监测工作所需经费全额纳入同级财政经费预算。

18第十八条编辑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环境监测机构及环境监测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一)未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从事环境监测活动的;

(二)拒报或者两次以上不按照规定的时限报送环境监测数据的;

(三)伪造、篡改环境监测数据的;

(四)擅自对外公布环境监测信息的。

19第十九条编辑

排污者拒绝、阻挠环境监测工作人员进行环境监测活动或者弄虚作假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0第二十条编辑

损毁、盗窃环境监测设施的,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移送公安机关,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1第二十一条编辑

排污者必须按照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的要求和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开展排污状况自我监测。排污者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并经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检查符合国家规定的能力要求和技术条件的,其监测数据作为核定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的依据。

不具备环境监测能力的排污者,应当委托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或者经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认定的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监测;接受委托的环境监测机构所从事的监测活动,所需经费由委托方承担,收费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经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认定的环境监测机构,是指非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的、从事环境监测业务的机构,可以自愿向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部门申请证明其具备相适应的环境监测业务能力认定,经认定合格者,即为经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认定的环境监测机构。

经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认定的环境监测机构应当接受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的监督检查。

22第二十二条编辑

辐射环境监测的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23第二十三条编辑

本办法自2007年9月1日起施行。

下载《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 5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环境监测》课程教案 - 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环境监测学

    环境监测与环境分析有何区别? 环境分析的对象是人类因生产活动而排放于环境中的各种污染物质,包括大气、水、土壤和生物中的各种污染物质,可现场测定,也可采集后实验室测定,通常......

    环境监测

    第一章 1.环境监测的对象和目的? 对象: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的各种成分。 目的:①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

    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环境工程系) 考试时间:6、14 本复习提纲答案来自于道客巴巴 百度文库 豆丁网等 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考试标准答案 整理人:曹艳魏来 2016.5.28第一章 1、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知识点 第一章 绪论 1.1环境监测类型 按照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对象有三种分类方法。 按目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常规监测、例行监测) 对影响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因子进行......

    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环境监测”入学考试是为招收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实施的选拔性考试。其指导思想是有利于选拔具有扎实的纺织材料基础理论知识和......

    环境监测

    硫酸盐化速率 是指大气中含硫污染物演变为硫酸雾和硫酸盐雾的速度。 总碳氢化合物常以两种方法表示,一种是包括甲烷在内的碳氢化合物,称为总烃(THC),另一种是除甲烷以外的碳氢化......

    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重点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2.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反映环......

    《数字电子线路》课程教案5

     本次重点内容: 1、二极管门电路的工作原理。 2、门电路的延迟时间。  教学过程 第3章 逻辑门电路 3. 1 概述 门电路——用以实现各种基本逻辑关系的电子电路 正逻辑——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