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历史教案格式 2
中学历史教案格式
格式要求是: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 2.思想教育目标: 3.能力培养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2.难点:
(三)教学时数: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五)教学过程 : [复习提问] [导入
新课] [讲授新课] [巩固小结]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
新老师试讲,关键不在与教案格式,而在于有没有新的教育教学思想,能否领会新教材的精髓,能否考虑到学生的情况等。给你一篇文章参考。
“走进新课程,我们怎样教?”这是从事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教师们应不断实践、探索和反思的。根据调研听课,发现目前在对待教案设计上,教师们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态度和做法。一是精心设计,推陈出新——他们大多是欢迎新课改、有着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和充满活力、善于接受新理念新事物、敢于实验的青年教师。另一种是沿袭旧路,老方法教新课程——主要是因为对课改的认识尚不深刻,认为课改不外乎是教材的改变,用旧观念对待新课改,用老教案备新课,因此教案基本是过去教案的翻版,甚至还有不备详案、只写提纲等现象。还有一些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缺少实践,尽管有努力的愿望,但面对新课程、新教材不知如何设计体现新课改理念的教案。
针对上述情况,更有必要强调认真备课的重要性。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课改实践的主要场地。要把课改的“理想“变为现实,必须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我们强调教学要做到“六认真”,首先是认真备课。认真备课具体反映在精心设计教案。在实施高中历史新课程中,怎样设计体现新课改理念、以新的呈现方式撰写,特提出一些基本思路和从事新课程教学的老师们共同探讨。
一、依据课标确定课堂教学目标,融“三维”目标为一体
如果把课程改革比作航程,.那么课程目标就是引领课改的航标灯。如果不认准目标,课改就会迷失方向。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反映了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
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而课程目标是要通过具体的教学目标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科课程目标的要求是一致的,也就是上述所说的“三维”目标。
因此,教师在设计新课程每一课教案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首先要考虑确定这节课的具体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和标准,是教学的总要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化,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是评价、检验课堂教学能否达成目标的依据之一。确定课堂教学目标要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对教师备课的首要工作来说,就是心中时刻要有课标意识,自觉严格执行课标,不断钻研、理解课标,在教学中细化课标。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教师要在认真学习、领会课标三个维度的基础上,制定出“三维”目标在每一课的具体运用。在具体课的设计时。可以分别制定和呈现,但在具体实施教学时,要注意这“三维”目标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要把“三维”目标统筹考虑。在不同内容的课中,三个维度的所占比重也是有所区别的。有的课注重史实教学,有的课思想教育功能较强。只有把“三维”目标融合为一体,才能将“三维”目标真正落实到每一堂历史课的教学中。
二、钻研课程内容,细化课标于课堂教学之中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采用“模块一专题”的形式,力图构建起一个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在课程内容上,精选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体现出时代性和基础性,反映了历史学科与社会进步、学术成果和学生经验的密切联系。根据课标编写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打破了原来的通史形式,分为三个必修模块、六个选修模块,共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由于从过去的通史转变为专题,每个模块自成体系,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历史不成系统、支离破碎,不利于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同时,要钻研课程内容,在教学中要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要注意不同模块、不同专题之间的有机联系,有的内容还要和其他课程结合。
学习模块从体系、结构和内容上以新的形式呈现,对教学和教案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历史必修(I)为例,它是以中国和世界历史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典型史实为主要内容的模块,专题的编排先中国后世界、先古代后近现代。这种编排并不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自然时序,事物之间的横向联系和完整性也不是很清楚的,这就给备课和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再加上课标的表述是宏观的、高度概括的,这就尤其需要在备课和设计教学目标时对课标进行细化。
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I)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l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例,课标表述为:(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看起来一课课标就有两条要求,然而在教学中仅就这两条是无法将这一理论性较强的课讲清楚的。有教师在设计具体教学目标时,将上述两条细化为下列“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理解并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
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发生的原因、过程,理解巴黎公社的性质,分析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和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分组完成《共产党宣言》节选资料的探究学习,让学生初步感知掌握第一手历史资料对历史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性,领悟“感知-积累-理解历史和现实”的过程与方法。
2.通过编制巴黎公社革命措施的结构表格和对其失败原因、经验教训的分析与归纳,感知分析、综合、归纳和概括历史信息的魅力,学习多角度地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资产阶级等势力对共产主义的敌视与马、恩对资本主义发展冷静而客观的分析的对比,让学生体会理性的智慧和力量,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
2.以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反复和曲折作铺垫、以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为线索、以“千年第一思想家”的调查结论为点睛,让学生体会社会主义运动在曲折中发展的历史特点与规律。
尽管这样的细化还值得进一步推敲,但可以看出教师在学习、研究课标之后进行了再创造,将“三维”目标融为一体,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有助于落实“三维”目标。
由此可见,不论教科书如何编写,内容如何变化,在确定具体课堂教学目标时,都应该也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当然,也不是简单地、肤浅地理解课标要求,更不能照搬照用教学参考书的现成设计。而是要根据教师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学情的了解,因校因生因课细化课标,使之更具体化,更易操作,同时也是保证课标得到全面的落实。
三、转变教学方式,双向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要求在此次课改要逐步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可以说就是要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有所转变。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相结合的过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历史教
学应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是学生改进学习方式的前提,是为变革学生学习方式服务的。
在传统的“满堂灌”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展开的。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常常感到学习是乏味的,课堂气氛是沉闷的。在新一轮课改中,能否在教学方式上来一场“颠覆性的变化”,师生在课堂的角色能否来一个转换,是摆在从事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老师们面前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因为课程是要通过学校的课堂教学来实施的,课堂教学最终是由教师来实施。所以,需要教师在更新课程观念的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学方式。
在实施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学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在变化了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怎样转变呢?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教师要由单纯的历史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要由历史的“权威"转变为历史教学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还要由管制式的教学管理者转变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中,不仅教师的角色要变,学生的角色也要改变,要由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自主的学习者。角色变了,学习方式也要随之改变,要学会各种形式的主动学习方式。能否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落实高中新课程理念和目标,实现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
因此在设计教案时不能再像以往的那样,只有以教师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过程,而是要双向设计。既有教师的活动,同时有学生的活动,师生互动、师生互补,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充满和谐的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积极思考、自由交流、主动探究、大胆质疑,学得轻松,学有所获,学有长进。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讲台,更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说的、学生能做的,能自己学会的,都可让学生完成。即使有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不能完成的,教师也贵在及时点拨,给以思路,不再包办代替。
这种双向设计教学活动的教案,在义务教育7-9年级的历史新课程中已经得到一定的推广。可以说,义务教育的历史新课程为高中实施新课程做了准备,值得高中教师学习、借鉴。诚然,高、初中教学是有很大区别的。在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案设计中,还要更注重活动目标的设计和目标达成的检验。缺少检验反馈是无法把课堂中师生的互动落到实处,因此在设计教案时需同时考虑。还应该提倡对教案设计的同行评价和教师教后的自我总结反思,这样有助于推动校本教研的开展,让历史教师在课改中自身素质得到更好的发展,与新课程同成长,共进步。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对广大高中教师来说是一次宝贵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可以这样说,在先进的课程理念引领下,设计出体现课改理念、具有新的呈现方式的教案,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确保实施新课程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知易行难,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继续努力和探索、改进。
第二篇:历史教案2
第9周
一课题第 19 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㈡ 二教学时间:2013.三教学内容:19 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㈡ 四学习目标:
㈠内容标准:说出史记的作者和体例。㈡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够知道《史记》的作者、体裁和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实例,分析佛教、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司马迁与《史记》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
五要点分析:
1、重点:佛教的传入、司马迁和《史记》
2、难点:宗教的本质及其复杂的作用。
六教学方法:
教法:问题导学法;学法:识图学习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七课型:新授课 八课时:1课时 九教学准备:多媒体 十教学资源利用:教师用书 十一教学过程:
㈠问题引入:你听说过佛陀入梦和白马驮经的故事吗?让我们在故事的交流中走进那段历史吧,由此引入教学。
㈡教材分析: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是秦汉文化史中思想史的重要内容。在宗教知识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1、佛教的传入: ⑴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创立的。佛教是经丝绸之路传入的。⑵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第一、识读插图《白马寺》: 学习方式:问题识图与阅读。通过多媒体展示交流相关的图片、图画和视频资料;演出课本剧,等等。使学生了解:汉明帝派人到印度取经求佛是佛教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事件。白马寺被誉为中国第一佛寺。第二、佛教宣传的基本思想:
讨论:佛教为什么能够进入思想相对封闭的中国?本质是什么?
借助具体事例,对佛教的思想进行讨论分析,形成认识:佛教宣扬忍耐顺从的消极的人生观,在当时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比较有利,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因此,封建统治者大力提倡和扶植佛教。极度的社会苦难,使广大
民众方面看不到解脱的希望,只能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所谓来世的幸福。所以,佛教对于广大民众也产生了吸引力。所以,佛教的本质是麻痹广大民众的精神鸦片。⑶佛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作分层学习)
A级:知道佛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B级:举出一两个典型事例,如著名的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说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2、道教的兴起:
了解思想源泉主要是黄老学说和巫术,兴起于东汉时期唯一植根于中国本土的民族宗教。
二、司马迁和《史记》:
1、补偿教学:教师进行史书体例解说,帮助学生了解纪传体与编年体、通史与断代史的含义。
2、活动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司马迁的生平材料;查找教材及相关书籍中有关《史记》的材料。
3、讨论交流:⑴司马迁撰写《史记》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我们应该学习他怎样的治学和治史态度?⑵《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为什么?!其重要价值的在哪里?
学生分小组进行问题讨论,形成初步认识;每一小组派出代表发言,其余同学补充,进行观点交流,形成共同认识:
4、观点认识:
⑴我们应该学习司马迁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⑵《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结论: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与史学著作。
四、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学生解说:介绍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情况。说明它的发现轰动了全 国,引起了世界的瞩目,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学生自己交流世界 七大奇迹的资料。)
十二巩固小节:
对教材中的动脑筋问题:刘邦夫人逃入尼姑庵躲避战乱的故事,引导学生通过历史时间作辨析: 刘邦夫人逃入尼姑庵躲避战乱:约在秦末农民起义时,(前209年——前202年);尼姑庵的出现:最早应在张骞通西域后(约前138年——前119年)二者相距近1个世纪,是电视剧编导 人员弄错了。
十三作业:
⒈选择:佛教和道教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利用,其共同的特点是 A.其宣传的内容都麻醉人民的思想
B.都认为忍受苦难就能进入不生不灭的最高境界 C.都主张修身养性,以求得道成仙 D.都宣扬放弃欲望就可以摆脱生死轮回
⒉名言赏析: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谁的名言?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怎样?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我们应向他学习什么?
⒊请你解说:西安秦兵马俑博物馆请作一日解说员,请你把自己设计的解说词写出。
十四附:板书设计
一、佛教的传入:
1、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
2、东汉明帝派人到西域求佛经,并在洛阳建成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马寺。
二、道教的出现:道教源于中国,在东汉时兴起。
三、王充《论衡》:王充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说,世界上根本没有鬼神存在。
四、司马迁与《史记》:
《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
十五课后记通过司马迁与《史记》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和严谨治学的品格。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一课题第 20 课 活动课 秦始皇功过的辩论 二教学时间:2013.三教学内容20 课
活动课 秦始皇功过的辩论
四教学目标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秦始皇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要求]
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活动目的]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一生中做过很多事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小品、讨论的形式,进一步认识秦始皇的是非功过。
五 [重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六 [课时]1课时
七[课型]活动课
八[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九教学准备:多媒体 十教学资源利用:教师用书
十一[授课过程] 唐朝大诗人李白曾写诗称赞秦始皇: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面对迎面而来的千古一帝,你有什么看法?
一、找一找和议一议
首先,我们要把全班同学按你们各自的意愿分成政治家组和暴君组两大组,各大组再分成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小组,分头搜集材料。政治家组的同学,要想尽办法搜集有利于秦始皇的材料,以论证他是个杰出政治家;暴君组的同学则要寻找秦始皇的暴政材料,以论证秦始皇是暴君。
其次,我们要把找到的材料在组内互相交流,并把它们—一制成小卡片。方便我们在讨论课上使用。再推荐胆子大、口才好的三位同学作为组的讨论代表。
二、说一说
你准备好了吗?你想在同学们面前,施展你的口才吗?来吧,参与我们的讨论课,来。
(1)营造环境气氛:请书法好的同学在黑板写上秦始皇是杰出的政治家还是暴君,教室四周贴几张同学们亲手画的秦始皇漫画像,桌椅摆成两大组面对面坐的形式,讨论代表席摆上政治家暴君字样。
(2)讨论课:选举小主持人,由小主持人主持讨论。大家讨论时要互相尊重,每位代表有三分钟发言时间,同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补充时间不超过一分钟。
(3)最后有请老师或同学为讨论课做归纳总结,为同学们指明客观认识历史人物的方法;指出大家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表扬敢于创新,能提出不同于传统观点的论点的同学。
十二(课堂小结)
通过对秦始皇的讨论,你学到什么?你能正确认识自己吗?
请你拿起笔来,参照下表,把你对自己生理、心理、社会和理想等方面最 感兴趣的话题,以我是……为题,写一篇小文章,向同学介绍自己,好吗?
十三板书 第 20 课 活动课 秦始皇功过的辩论
一、找一找和议一议
二、说一说
十四作业通过对秦始皇的讨论,你学到什么?你能正确认识自己吗?
十五课后记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一生中做过很多事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小品、讨论的形式,进一步认识秦始皇的是非功过。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本周反思
作为教育者应该掌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动向,学生的思维活动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他们对所学内容兴趣不大时,尤其是心理感到负担,受到压抑时,便处于抑制状态。相反,热烈的学习氛围会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思维活动也会处于最佳状态,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将得到极为充分的激发。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师生对所教、所学的知识都会产生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而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这一状态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的指导者,应当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巧妙新颖的教学设计,创设一些积极有效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扮演主角,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激活课堂气氛。因此教学效果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同以往的教学相比,这堂课最突出的特点是学生学习兴趣极强,在下课以后,学生都还在争论课堂上的问题,并且纷纷向我反映最喜欢上历史课,喜欢这样的教学模式,达到了新课改要求的让学生自我学习,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目的,大大激发了学生在以后学习历史的兴趣。
第三篇:中学历史教案格式
中学历史教案格式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 2.思想教育目标: 3.能力培养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2.难点:
(三)教学时数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五)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导入 新课] [讲授新课] [巩固小结]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并掌握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和实质。
2.通过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积极性和局限性的剖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古代希腊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特殊城邦政治景观,探究其与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2.在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相关资料时,引导学生剖析、归纳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实质。
3.通过开展让学生合理想象和自编自导活动,设置历史情景,让学生体会历史的发展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古代希腊逃煌的政治文明,使学生认识到追求民主是人类自古以来的共同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和作用、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及局限性
2、难点:理解希腊 城邦的地理特点与城邦特征、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 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实质和历史作用。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
五、[讲授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明年我们北京将迎来举世瞩目的一个盛会——奥运会。那大家知道奥运会的发祥地是哪儿吗?那儿不仅是奥运会的发祥地,还是西方民主制度的发源地。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到那个神秘的国度去看看,它为什么能够创造出如此辉煌的世界文明呢? 一:希腊文明的摇篮:
1、希腊地理环境特点:
(1)良港众多、海岛密布,素有“海的宠儿”之称。(2)重峦叠嶂、山势陡峭、难以翻越。
2、城邦的出现:
(1)出现:受希腊地理环境的影响。(2)概念: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3)特征: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合作探究】:希腊的地理环境使得希腊建立了城邦制国家,那么希腊的地理环境和政治体制对希腊的经济和人文思想有什么影响呢?结合课本历史纵横回答。提示:经济——商品经济 思想——渴望民主政治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
1、梭伦改革——奠定基础(1)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2)内容:①划分等级 ②确立最高权力机关 ③建立陪审法庭
(3)影响:动摇了旧贵族的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力,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和发展(1)、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2)内容:①按地区选举;②设立五百人议事会;③成立十将军委员会;④扩大公民权力,实施陶片放逐法。
(3)影响:基本上铲除旧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
【历史纵横】:学生自学,理解陶片放逐法,感受公民权力。三: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1、黄金时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1)时间:公元前5世纪。
(2)表现:①除将军外,一切公职向全体公民开放,没有财产资格限制。②公民大会是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讨论与决定国家一切大事并直接选举与罢免一切官职。③五百人会议是公民大会常设机构,闭会期间处理日常事务。④陪审法庭是最高司法机关,审查公职人员任职资格,避免行贿、舞弊现象发生。⑤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与接受教育,国家为公民与公职人员发放工资与津贴,发放“观剧津贴”。
(3)影响:进一步推进了雅典的民主政治,把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推向顶峰。【合作探究】:雅典民主政治对希腊、乃至于整个西方社会有什么影响?如何来看待这个民主政治?
提示:影响——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局限——建立在奴隶制的基础上,是少数人的民主。【合作探究】:结合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统治时期总结雅典民主政治具有哪些特征,其实质是什么?
提示:全体公民是统治者,参与政治,集体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公民集体内部相对平等,法律至上。其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是少数人的民主。
2、雅典民主政治没落:
(1)时间:公元前4世纪后半期。
(2)原因:①直接民主泛滥 ②无法容纳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
【课堂小结】
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特定的历史条件,古代希腊文明得到迅速发展,呈现辉煌景象,主要体现在以雅典为代表的古代希腊城邦民主制度逐步发展到顶峰,希腊文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以雅典为代表的古代希腊政治思想和制度及伟大文化成就是世界文明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成为近代西方文化的摇篮。课本从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三个方面来揭示了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
【课后作业】(略)
【教学反思】
本单元开始学习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学习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之间不仅有时间上的距离,也有空间上的距离。怎样弥补差距并进一步帮助学生消化吸收所学知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本课围绕一条线索(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四个方面(产生条件、典型代表、作用和影响、城邦衰落)来分析教材。授课时注意与现代社会一些制度的比较,并通过多种方式比如创设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第5课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条件;雅典民主政治发展三部曲;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作用和影响;古代希腊城邦衰落。
2、过程与方法: 问题探究,层层设问,步步深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地理环境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影响;感受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理解希腊奴隶制度是把双刃剑的含义;体会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重难点:
重点:地理环境对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作用 难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实质;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可以说当时中国的皇帝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如何加强皇权的问题上。与此同时在古代的西方,人们非常热衷于民主政治和法律的建设,这在古代的希腊与罗马表现的尤为突出。当代西方的民主政治和法律体系都是从古希腊罗马那里逐步发展而来的。可以说,不了解古希腊罗马的民主政治和法律体系,就称不上真正了解西方。今天我们学习学习第二单元第一课:“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第5课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大家都知道中国、印度、巴比伦、埃及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那么请大家思考:四大文明古国在地理位置上有什么共性?为什么会有这个共性?(教师点拨,学生总结)四大古国都诞生在大河流域;因为大河流域比较肥沃,便于古代先民进行农业生产。因此四大文明古国被冠以大河文明、农业文明或者是黄色文明的称谓。
值得注意的是,希腊文明的地位实际上绝不亚于我们熟知的四大文明古国。请大家欣赏古代希腊文明留下的遗迹:米诺斯王宫遗址、迈锡尼文明时期的狮子门等等。以上情况充分的说明:在古代中国傲立于世界东方的时候,西方也出现了文明中心──古希腊。并且古希腊除了在文化领域取得非凡的成就外,在政治领域同样创造出奇迹,那就是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
我们要注意;古代希腊仅仅是个地理名词,而今天的希腊是个主权国家。首先,请大家观察古代希腊地理形势图。提问:从图上可以看出古代希腊在地理上有什么特点?与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有何不同?显然:希腊环海、多山、多岛;而中华民族的摇篮在黄河流域,地势平坦。古希腊的这种地理特点决定古希腊人不能象古中国人一样,以农业生产作为主要经济活动。由于地理条件所限,古希腊人主要从事商业活动。我们都知道: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需要安定,所以它希望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进行统治,基于此我们中国古代有着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的历史;而以商业活动为主的地区则需要自由,因此民主政治成为古希腊首选的政治制度之一。这也正是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地理条件、经济条件。
1、经济地理条件(希腊环海、多山、多岛,主要从事商业活动,需要更多的自由)
2、文化条件 古希腊距离古巴比伦、古埃及不远,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古希腊从中吸取了丰富的文化养分
3、历史条件---希腊城邦的形成。
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古希腊形成了两百多个奴隶制小国,史称城邦或城市国家。大家要注意:(城邦产生的时间、涉及的范围、组成人群、突出特征。)正是由于城邦的狭小,使公民能更直接地参与城邦政治,更积极的追求民主权利。讲完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大家思考:哪一个条件是民主政治得以生存的根源?(地理条件)提醒:越是远古时期,生产力越低下,人们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强。如果把四大文明古国称为大河文明、黄色文明,那么我们可以把依托于海洋生存的古代希腊文明称为海洋文明、蓝色文明。正如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所说的“我们环绕着大海(爱琴海)而居,如同青蛙环绕着水塘”。
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雅典城邦是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杰出代表。而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
1、梭伦改革
1背景2时间梭伦改革在公元前6世纪初。3内容 a主要是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b把公民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关c建立400百人议事会 d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e废除债务奴隶制4意义 动摇、保障、奠定
2、克利斯提尼改革
1时间 在公元前6世纪末 2内容 a包括以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b设立五百人会议、c成立十将军委员会、e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f实行陶片放逐法。3意义 铲除、确立重
3、伯利克里改革。①时间: 公元前五世纪。
②内容包括:第一,扩大公民参政范围,提问哪些人可以参政、参政的范围有哪些;第二,改革公民大会,参与者是2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公民大会的地位相当于现代中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改革五百人会议,其地位相当于现代中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最高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可以被选举为审判员;第五,扩大十将军委员会权力,首席将军执掌军政大权;第六,发放工资和津贴,鼓励公民参与政治和接受文化熏陶。
③意义伯利克里改革使得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4、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①除十将军外,执政官和几乎所有其他官职向各等级男性公民开放,体现了人民主权的特点。②这种原始的直接的民主是小国寡民体制的产物。③妇女、奴隶、外邦人被排除在公民之外,体现了的是一种成年男性公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④五百人会议等由抽签产生,体现了轮番而治的特点。⑤公民大会的立法工作、陶片放逐法等,体现了法律至上的特点。雅典人希望通过这种民主政治,把本城邦的公民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来,一方面防范外敌、保持独立,另一方面则尽可能地夺取其他城邦的财富和奴隶。应该说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实行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了这个目的,雅典成为众多城邦中的佼佼者。
可是雅典的民主政治有很大的局限性。妇女毫无政治权利可言;广大奴隶受到压迫;公民权对居留在雅典的外邦人来说更是遥不可及。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成年男性。所以说,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三、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作用和影响
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城邦民主制度,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正是这种全民族对知识孜孜不倦的追求,使得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使得古代希腊文明成为近代西方文明的摇篮。
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近代西方民主乃至今天中国的民主都可见其影子。
四、古代希腊城邦的衰落
古代希腊文明之所以能够高度繁荣,得益于奴隶辛勤的劳动。奴隶劳动为城邦的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证。可是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希腊城邦衰落的根源也是由于奴隶制度的存在。具体来说,由于在希腊传统中,公民不得沦为奴隶,所以城邦只能想尽各种办法甚至通过战争以求从外部获得奴隶加以补充。这给雅典等城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城邦间混战不断。同时,这种传统也使得有些公民日益堕落,不思进取。总之,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最终突破了只适应于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曾经繁盛一时的希腊城邦制度逐渐衰微。最后被来自北边的马其顿王国国王亚历山大在公元前338年征服。希腊城邦制度进一步衰落下去。
板书设计:
第5课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
1、经济地理条件
2、文化条件
3、历史条件---希腊城邦的形成。
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1、梭伦改革
2、克里斯提尼改革
3、伯利克里改革。
三、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作用和影响
四、古代希腊城邦的衰落
第四篇:山西历史教案2
山西民风民俗
教学目标
1、了解山西省的山西民风民俗
2、了解山西的民间剪纸、民间面塑、民间炕围画
3、熟悉山西民间玩具、民间雕刻、民间木版画
4、了解山西名胜古迹,灿烂文化。
教学重、难点:山西的民间剪纸、民间面塑、民间炕围画 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形式
教具:地图、图片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启发谈话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衣食住行是一个地区主要的民俗形式,亦是形成地方生活习惯和人性特征的重要因素。其中衣饰和行旅的变异性较大,而饮食则不同,比如,晋东南人连吃三日白面,就想吃小米饭,而吃惯白馍的晋南人,恐怕连一顿高粱面也吃不惯。晋中人爱吃面食,醋总是离不开的桌上佳品。再比如民居,山西民居的特色就非常明显。现在拣极有典型性衣食住行风俗作一介绍。
二、新课讲授:
1.山西民间年画:福寿图、献寿图、福寿中堂、麻姑献寿、连年有余、吉庆有余、祖国花朵、木版年画、戏曲年画、门神年画、春节门画、春联、窗花
2.在山西及至全国,神灵信仰、各类禁忌与自然崇拜的各种形式做为一种民俗,随着历史的发展,有的已经消失了,有的发生了变化,有的依然被保存了下来,它们都是民俗研究中不可忽略的部分。
3. 山西民间社火:闹花灯、闹红火、放烟火、高跷、跑旱船、跑竹马、小车舞、挑椅舞、狮子舞、龙舞、龙舟舞、中黄高台、倒悬花鼓、铁棍与背棍、渔翁戏海蚌、沈老爷坐轿、晋南血社火 4.山西面食、太原面食
山西各地土特产品:太原土产;朔州土产;大同土产;临汾土产;运城土产;忻州土产;阳泉土产;吕梁土产;晋中土产;长治土产;晋城土产
5.山西民间婚俗:议婚、定婚、出嫁、迎娶、婚礼、拜堂、洞房、回门、太原婚俗、彩礼与嫁妆、远娶与远嫁
山西民间生育民俗:得喜、添喜、报喜、坐月子、满月、抓周、奶妈、起名、开锁、抚养、生辰
山西民间葬俗:初终、入殓、吊祭、出殡、祭奠、灵棚、祭品、喜丧
6.诚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上的以父家长为中心的宗法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依托的社会结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社会虽发生过种种变迁,但以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制度及其遗存和变种却长期保留着。这种以宗法为特征的社会结构定势,对民间风俗产生了长期的、重大的影响。从传统的社会心理看,人们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明显地反映出宗法观念的影响。研究民俗的学者都注意到,中国的亲属称谓系统十分繁复精细,它不仅与其他国家和民族一样,纵向地区分上下辈分,而且在父母系、嫡庶出、年长幼等同辈横向方面,也有极其严格细微的规定。如本人上一辈的男性长辈就有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父等,女性长辈就有伯母、婶母、舅母、姑母、姨母等。这
种不厌其烦的称谓方式,实际上是由着意强调血缘亲疏和系别的宗法社会派生的。在社会生活中,家庭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相互之间的关系、财产的继承和分配等,正是由称谓表示出来的血缘关系以及由此确立的尊卑、男女、长幼的不同地位而排定的。孔子强调“正名”,要求人们严格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立意也就在此。
从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看,亲属集团乃至村落社区的多种民俗活动大多是围绕血缘关系这一轴心展开的。这一方面人们已谈得很多了,我们不妨从另一方面来看看。唐宋以降,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随着社会文化条件的诸多变化和社交活动的不断扩大,一些人突破了家族和村落的范围,根据自己的信仰、专长、志趣和特殊需要,相互交往,重新组合,形成了一些新的活动群体。如宋代文献中对此类家族、村落之外的民间结社、结会就有颇多记载[13]。应该说,这些游离于家族之外的社会交往和民间组织反映了一种新的人际关系,但是人们还是笃信血缘的力量。异姓朋友常常通过“结义”的方式结成“义兄弟”,宋代的洪迈曾谈到这一现象:
三、课堂小结:
在山西及至全国,做为一种民俗,随着历史的发展,有的已经消失了,有的发生了变化,有的依然被保存了下来,它们都是民俗研究中不可忽略的部分。但是,也要改变 “有资源才能发展”的落后思维,多元发展。作为山西人,我们不仅要认识山西,了解山西,更要为了山西未来的发展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板书设计:
山西民风民俗
1、山西民风民俗
2、山西的民间剪纸、民间面塑、民间炕围画
3、山西民间玩具、民间雕刻、民间木版画
4、山西名胜古迹,灿烂文化。
五、课后作业:
写一篇山西民间玩具的小论文。
第五篇:历史教案
七年级上册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学案与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二、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战,学术氛围浓厚,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孔子和老子起了先锋带头作用。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诸子百家,奇花绽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要求学生培养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以及影响方面,培养学生全面的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讲出孔子的主要思想,“百家争鸣”的影响
(2)难点:“诸子百家”及其主要主张,“百家争鸣”及“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
通过图片、使用启发式教学法、师生互动、表格制作等多法结合。
五、教具(媒体):
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PPT演示文稿和视频)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分封制下,周天子享有绝对的权威,但是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里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到了西周末期,王权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间势力增强,纷战不休,社会动荡不安。而社会上的动荡不可避免的促进了当时学术思想的解放和发展。接下来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是如何让百家齐放的。现在同学们先把书翻到46页,浏览一下全文,大致了解一下本节课所要讲的内容。
(二)开始讲课
1.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板书)
春秋时期
(师)好,同学们,大家看完课标下面的卷轴里的内容,说说你们觉得印象最深的一句话?(生)残暴统治比老虎还厉害。(师)嗯,老师也这么觉得。这就说明啊一个国家的人民是否安居乐业关键在于统治者的贤德。现在我们来看看最后提的两个问题,怎样评价孔子,以及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新课。
你们看46页右边的这幅图,这幅图是孔子的画像,看他的手势是双手交合于胸,这就是孔子所谓的“礼”,体现了孔子的精神“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已复礼。”老师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孔子,他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死于公元前479年9月11日,享年72岁,在现在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在当时啊可是“人逢七十古来稀”,是很长寿的哦。名丘,字仲尼,汉族,鲁国陬邑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在这里老师要提醒同学们,在古代呢,一般人是不会叫人家的姓的,而是叫字,比如三国里的曹操,别人都会叫他的字孟德,而表蔑视的时候才会叫姓,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哦。
刚才我们看标题知道孔子是一个思想家,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政治方面,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武力才是获取成功的捷径,所以孔子的想法是不受当时的统治者的重视的,也就注定了他颠沛流离的一生,直到晚年才重回故土。
其次孔子还是个教育家,主要有四点基本主张:第一个是“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最主要的有子路、颜回等等。
(师)第二个是因材施教,相传子路和冉有都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天子路问:“听到一件事,是不是应该立刻去做呢?”孔子说:“父兄尚在,怎么能听到了就立即做呢?”冉有问:“听到一件事,是不是立即去做呢。”孔子说:“听到就做吧。”公西华说:“子路问听到一件事是否立即做,您说要与父兄妹商议;冉有问听到一件事是否立即做,您说可以立即做。这令我觉得迷惑,请问是什么原因呢?”孔子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他进取;子路勇于作为,所以要他慎重。”
第三点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也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以后有不懂的就要问,虚心求教并不是丢人的事情。
第四点是时常复习学习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也就是学过的知识时常温习,不是也很愉快么,你们愉快么?
(生)不愉快。
(师)看来你们还得好好练练功夫啊,在这里老师要补充一点,很多人都觉得《论语》是孔子写的,其实这是不对的,《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根据孔子生前的言语集结起来的,《春秋》才是孔子晚年回到鲁国后根据鲁国历史材料编成的。
对于孔子我们应该客观的评价,褒贬都有。可以说孔子代表了一个时代,他的思想是超前的,但是也有他的局限性,以及他对于封建势力的妥协性。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其中的一些思想直到现在仍然受用,感染了每一代人,也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所以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
而对于孔子思想的影响,老师给同学们念一遍,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师)大家觉得孔子厉不厉害吗?(生)厉害。(师)在春秋时期啊,还有一个人被孔子夸为“能上天入地一般的人物。”大家想不想了解他啊?(生)想。(师)他就是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关于老子的传说,最可信的就是他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那么老子有哪些思想呢?其一,老子的哲学里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两方可以互相转化,可以用一句话来理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其二,他在政治上提倡“无为而治”。无为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为所欲为。他理想中的生活状态是小国寡民,也就是国家小,人口少,和邻国老死不相往来。如果当时的诸侯都信奉老子的黄老无为,也许就不会又春秋战国的争霸,不过人生没有那么多的如果。
(师)同学们,你们是喜欢孔子的入世呢,还是老子的出世啊?(生)有饭吃就老子,没饭吃就孔子。
(师)这想法倒实在,但是有时候精神上的满足比物质上的更让人觉得有价值。因为物质上的东西,只要努力就可以得到,精神上的却是可遇不可求的,以后大家就会明白了。
战国时期
前面我们讲了春秋时期的两位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和老子,而战国时候争战更加激烈,领导者想获得成功就必然需要人才,所以这个时候著书立说的就像雨后春笋一样,纷纷浮出水面。现在老师给大家放一段视频,看看里面出现了哪些人物? 大家可以看到里面出现一个标题“百家争鸣”,大家觉得这是什么意思?(生)一起争着说话。
(师)恩,差不多,百家争鸣是指春秋 战国 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
接下来,老师会重点讲其中的儒·墨·道·法·兵。大家先看看书的P48,然后帮助老师完成表格。墨家:战国初期,墨子,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
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的去爱所有的人;宣扬“非攻”,谴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治国主张是“尚贤”,反对任人唯亲。如果现在的仕途任人为贤,我想我们的世界会更加美好。所以同学们都应该好好学习,以后为祖国做贡献。儒家:孟子和荀子
孟子
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明确提出了仁者爱人。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主张不要过分的索取自然资源,也就是现在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先人的智慧。大家看P49的小字,荀子
“知天命而用之”,按自然规律去办事 道家:庄子
大家对庄子应该不陌生吧,庄周晓梦迷蝴蝶,他发展和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做任何事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批评孔子在鲁国想恢复西周制度的做法,劳而无功。
法家:法家学派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等人,后期法家韩非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集大成者。
韩非: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这里同学们要分清秦国和秦朝的区别,秦国只是一个小诸侯国,而秦朝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的封建制国家,以后考试谁写错了,老师可是要生气哦!
兵家:春秋晚期的孙武。《孙子兵法》,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和金庸小说中的《武穆遗书》可是又异曲同工之处,这里老师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一个东西,以后谁知道了可以告诉老师哦,老师虚心求教。
孙膑 继承并发展了孙武的军事思想。反对空谈仁义,提出了“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与战国争雄的形势相适应。
现在我们可以把书翻到46面,回顾书卷里的问题,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学生自己先回答,老师总结)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概括起来是以下几点因素:
其一,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其二,经济因素。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其三,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其四,文化因素。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致使“私学勃兴”。
其五,学术自由因素。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
既然有原因必然就有影响,那大家觉得影响是什么啊?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课后练习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