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1节 分子热运动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切物质是由分子组成,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从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分子很小,肉眼看不见,直径约为10-10m,那么我们怎么知道分子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一个学生打开香水,学生慢慢闻到香味,引导学生回答。)【生】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
【师】你们有没有闻到教室里有一股香味,哪些同学闻到了?
(此时有些同学还未闻到香味,有意识引导学生注意到同学闻到香味的先后顺序,这时那个打开香水的学生出来示意是他打开了香水瓶)
【师】为什么他打开香水,我们会闻到香味呢?
【生】因为带有香味的分子跑出来,运动到我们周围,所以我们会闻到香味。【师】这种现象叫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断的做运动。
(二)、开始新课
板书:“16.1、分子热运动扩散现象”
【师】(举例让学生更深刻认识扩散现象)1915年,中国带着土瓦罐包装的茅台酒去参加万国博览会,可外国人对中国酒根本不屑一顾,一位中国官员情急之下,摔碎瓦罐,顿时酒香四溢。而茅台酒也一举拿下万国博览会的金奖。酒香扑鼻是一种怎样的物理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教师活动】:播放气体、液体、固体间的扩散现象的视频,让学生认识到扩散现象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师】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一下怎样能发生扩散现象,以及描述自己看到的扩散现象?(投影图片引导学生对扩散现象进行定义)
1、扩散现象定义:不同物质在接触时,彼此分子)进入对方的现象。说明:1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教师强调】 “不停”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在运动。
我们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它,看书本125页插图。观察分子的运动方向,得出分子运动是“无规则” 投影幻灯片,扩散现象还能反映的问题:
撤掉玻璃板,乙两组不同物质,哪组更容易发生扩散现象? 说明:2分子间有间隔
【师生活动】想象一下,老师是一种物质的分子,你们是另一种物质的分子,要发生扩散,我们就要彼此进入对方。(我走进学生之间),为什么我可以进入你们中?加深学生对分子间存在间隔的认识。
【师】扩散现象广泛的存在我们生活中的,你能列举一些生活中扩散现象的例子吗? 【生】校园里的花香、饭堂里的饭菜香…… 【学生活动——练习】
由第2道习题“陆游的《村居书喜》中“花香袭人知骤暖”中,花香袭人是_____现象,说明___________。”思考:为什么花香袭人知骤暖?
学生联系到扩散的快慢有可能与温度有关。
【小组讨论】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怎样的关系?利用实验器材,“一杯凉水、热水、红墨水、胶头滴管”要学生设计实验证明观点。
学生上台演示实验过程,老师在一旁引导学生说出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变量——水量、墨水量。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并下结论:
2、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热运动
【衔接】既然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又在不断运动,那么这本书的分子怎么没有飞散开来,最后书消失不见呢?
二、分子间的作用力
实验1:表面光滑、干净的铅块压在一起,下挂钩码也不能把他们拉开。是什么力使两个铅块紧贴在一起?
实验2:玻璃与水分子间的引力,播放视频: 实验3:铁丝圈中间绕一根棉线,放入肥皂水中,开始时,棉线两边都有泡泡,观察棉线状态,戳穿一边后,棉线立即被拉向另一边。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1、分子间存在引力
【衔接】既然分子间有引力,而分子间又有间隔,那么用力压手中的铅块,它的体积就应该变小,是这样的吗?
引发学生思考斥力的存在,2、分子间存在斥力
【学生活动】阅读书本126页,找出分子间何时表现为引力?何时表现为斥力? 【生】当分子间间隔很近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 当分子间间隔很远时,分子间表现为引力;
【演示实验一】:间隔很近——压缩弹簧,两颗兵乓球之间排斥;间隔很远——拉伸弹簧,两颗兵乓球之间吸引;
【师生互动,加深印象】:固态分子模型,类似于学生上课时的状态,排列整齐、紧密,约束力强,此时示意一位学生离开座位,其他的学生有的招手要他回来,有的对他喊:“come on!”学生就明白距离远了,表现为引力。若这位同学贴在你身边,你会对他说“走开!”,表现为排斥。
3、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引导学生观察,随着位置的变化,引力和斥力的大小关系。初中阶段只要让学生明白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就可以了。
课堂小结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要点有三个:一是物质由大量分子组成;二是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三是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它是分子运动的实验基础。通过物体的宏观现象可以提示物质内部的微观结构,这是物理学中研究物质结构的常用的思想方法。
课后习题
习题1和2。
第二篇:第1节 分子热运动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过程与方法 :
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学难点
从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3.教学用具
香水、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空广口瓶、玻璃片、烧杯4个、硫酸铜溶液、漏斗、分子内聚力演示器、钩码、针管、红墨水、冷水、热水、滴管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问】在教室内喷洒香水,请同学们讨论香味是如何传播的? 【引入】课前在教室的地面上偷偷地洒一些香水。
【师问】盛夏时节,百花绽放。四溢的花香引来了长喙天蛾,它们悬浮在空中吸食花蜜。花香是如何传播的呢?
【师解释】其实不是气味跑到了我们的鼻子里,而是一些带有香味的分子,进入空气中,向各个方向散布开来。当它们到达我们的鼻子里时,我们就会闻到香味。
【目的】激发兴趣从学生熟知的现象入手来分析,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学生有亲切感,乐于探究。
二、新知介绍
1、物质的构成
(1)【师问】观察视频,思考物质到底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呢? 【生答】分子、原子等。【师归纳】
1)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2)分子的大小:直径约为10-10m。3)分子间有空隙。
2、分子热运动
1)【师问】为什么我们会看到红墨水在水中扩散呢? 【师讲解】扩散现象:不同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 现象。
2)【师问】我们该采取怎么样的实验来证明这种现象呢? 【实验演示】----扩散现象
①气体扩散实验(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空广口瓶、玻璃片):将空瓶子倒扣在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
【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两瓶气体彼此进入对方,颜色混合均匀,变为浅红棕色。【实验结论】气体分子在不停运动。【实验演示】
②液体扩散实验(演示实验结合视频)
(烧杯2个、硫酸铜溶液、漏斗)在烧杯里装一半清水,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的密度比水大,沉在下部,可以看到无色的清水与蓝色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
【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硫酸铜溶液和水混合均匀。
【实验结论】液体分子在不停运动。3)【实验演示】 ③固体扩散实验(视频)【实验现象】几年后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合金。
【实验结论】固体分子在不停运动。
【师归纳】
(1)一般情况下,固体之间的扩散最慢,气体之间的扩散最快。
(2)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同时也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目的】学生通过 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参与实验有机的结合,激发兴趣。
3、探究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
1)【实验演示】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烧杯2个、红墨水、冷水、热水、滴管):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凉水。用滴管分别在两个杯底注入红墨水。
【实验现象】热水杯的颜色先变得均匀。
【实验结论】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得越快。2)【师问】本实验影响实验快慢的因素是什么? 【生答】温度
【师讲解】分子无规则的运动叫分子的热运动。
4、分子作用力 1)【师问】分子之间是靠什么联系在一起呢?
【生答】或许是靠两者之间的吸引力。
【目的】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渗透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2)【师问】我们可以举哪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证明它呢? 【实验演示】----探究分子间的作用力
①分子间有引力(内聚力演示器、钩码):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块铅就会结合起来,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分开。(请学生亲身感受力的大小)
【实验现象】磨光的两铅柱紧压对接在一起,下面挂很重的物体也不能将它们分开。
【实验结论】分子间有引力。3)【实验演示】
②分子间有斥力
【实验现象】针管里的气体压缩到一定程度后,很难再被压缩。
【实验结论】分子间有斥力。
【师归纳】 ①分子间存在引力 宏观表现:固体、液体能保持一定体积,不致散开。②分子间存在斥力
宏观表现: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
类比长短不同的两根弹簧连着的两个小球,分析分子间作用力。③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r)有关: r <平衡距离时,表现为斥力; r >平衡距离时,表现为引力;
r >10倍平衡距离时,作用力很微弱,可以忽略。4)分子动理论以及应用
【师问】请同学们翻阅课本,归纳分子动理论的内容。【生答】内容:
物质由分子组成;
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师问】那么它有哪些应用呢?
【生答】用分子动理论解释蒸发现象及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师归纳】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固态物质:分子排列紧密,分子间作用力强,分子虽然做无规则运动,但位置相对稳定。
液态物质:分子间作用力比固体小,分子没有固定位置,运动比较自由。气态物质:分子间距很大,高速向周围运动,分子间作用力很小。
5、例题讲解
1)中国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着大量的与物理有关的情境描写,下面摘录的一部分语句都是描述我国大好河山的,其中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初春的果园鸟语花香 B.盛夏的海滩微风轻抚 C.深秋的塔山红叶纷飞 D.隆冬的田野大雪茫茫
【师讲解】分子的运动与宏观的机械运动不同,无论物体是否运动,其内部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是一种永不停息的运动。本题A选项中的花香就是由于分子运动造成的,无论是否有风,都能闻到香味。而B选项中的微风是冷热空气的对流形成的;C选项中红叶是受到风的作用力飞舞;D选项中的大雪是受到重力落下。
【答案】 A 2)下列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石灰石能被粉碎成粉末,说明分子很小 B.空气能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C.“破镜不能重圆”,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D.把蔗糖放在水中变成糖水,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师讲解】分子很小,其直径约为10-10m,肉眼无法直接看到单个分子。石灰石能被粉碎成粉末,粉末颗粒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人所看到的不是单个分子。气体分子间距离很大,分子间几乎没有作用力,所以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并且分子间有空隙,因此气体容易被压缩。分子有较强的作用力是有条件的,分子间的距离不能过大,气体分子间由于距离过大分子间几乎没有作用力,液体和固体间分子距离较小,分子间作用力较大,破碎的玻璃再拼到一起,由于只有极少数的分子间距离能达到分子间有作用力的大小,所以分子间作用力几乎没有。把蔗糖放在水中变成糖水,属于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答案】 D
三、课堂练习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B)A.扩散现象只能在气体之间发生 B.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C.分子之间只存在引力
D.液体容易流动,说明液体分子间只存在斥力 2.下列现象属于扩散的是(C)A.冰熔化为水
B.埋在地下的铁管,过一段时间生锈了 C.打开香水瓶,香味四处飘逸 D.沙尘漫天
板书
一、物质的构成二、分子热运动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四、分子动理论以及应用
第三篇:第1节 分子热运动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 过 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推测出物体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2)通过学习,领略自然界的神奇和美妙,体会物理科学认识世界的奇妙方法,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识别扩散现 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解释生活中 一些现象。
2、教学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意引入新课 创设情景,进行新课
我们生活的的自然世界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在远古,人们就猜想物质是由许多很小的微粒组成的,现代的科学技术已经证实了古 人的猜想。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物质的内部世界:请看书思考而后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你对分子有哪些了解?
2、用什么实验可以证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什么是扩散?生活 中的扩散有哪些?扩散现象说明了什么?
4、用事实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5、分析物质三态的内部结构有什么不同?
(二)、教师点拨: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板书)
构成物质的分子数目巨大,体积有非常小,目前无法直接观察到分子的活动,我们可以从宏观的实验现象来间接观察分子的活动,这 也是物理学研究常用的方法。
2、扩散: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课堂小结
1、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有间隙,分子间还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宏观表现,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课后习题 完成 “动脑动手学物理”。
板书
分子热运动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扩散 不同的物质 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 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第四篇:第1节 分子热运动教案
第十三章 内能 第1节 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重点】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从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第五篇:第1节 分子热运动 教案
第1节 分子热运动
本节主要讲述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分子热运动和相互作用力是物体具有内能的基础,学好本节知识便于学生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本节课主要是分子动理论的第二个和第三个观点,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这两部分内容是下一节学习物体内能的基础。这一节课主要以实验探究为主,引导学生观察扩散现象去间接感知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用乒乓球与弹簧组成的模型来配合讲述,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最后,让学生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汽化及其影响因素,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分子很小,只有通过对物质的宏观性质的分析间接去了解,本节课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物理现象,从而领会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其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3.知道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并使学生借助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感知的事实。
重点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难点 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演示法、讨论法。
一、新课导入
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周围有空气、水、房屋等,它们是由什么组成的?当我们打开衣柜,发现放在里面的樟脑丸变小了,衣柜中有一股樟脑丸的气味,这是为什么呢?
二、新课教学 1.扩散现象。
教师举例:打开一瓶香水,能闻到香味。教师演示:二氧化氮扩散实验。
(1)引导学生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并指出是扩散现象。(2)让学生列举类似的扩散现象。
教师演示:液体扩散实验(硫酸铜溶液和水)展示两天前、四天前、六天前做的硫酸铜与清水之间扩散的实验样本(水在上,硫酸铜溶液在下),让学生观察后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教师演示:铅片与金片之间的扩散现象。
学生思考:气体、液体和固体相互接触时发生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师点拨:
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现象。其形成原因是: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影响扩散(分子热运动)的因素。演示实验:
红墨水在热水、温水、冷水中的扩散现象,冷水采用冷藏的自来水,热水直接用开水。学生思考:
为什么红墨水在三种水中扩散的快慢有差异? 教师点拨:
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所以把分子的这种运动叫热运动。3.分子间的作用力。
提出问题: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的分子为什么不会分散开,而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 演示实验:教师出示两个铅块,并演示分子间引力的实验。学生分析:铅块相互吸引,能承受很大拉力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点拨:
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它使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不会散开而保持一定的体积。提出问题:
引例:(1)有人把50 ml的酒精和50 ml的水混合,发现混合液的体积小于100 ml。(2)当盛油的厚壁钢瓶内压强达到1.0×104~2.0×104个标准大气压时,瓶内的油能从钢瓶壁上渗出。
学生思考:以上事实共同反映了分子的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教师点拨:这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提出问题:
(1)分子间有引力,为什么没有把分子吸引到相互紧密接触?(2)分子之间既然有空隙,为什么压缩固体和液体很困难呢? 学生分析后教师点拨:
固体和液体难以压缩是因为分子很难紧密接触,分子之间存在斥力。教师演示:
用弹簧连接着的两个乒乓球,让学生理解分子间距对引力和斥力的影响。教师总结:
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它们是同时存在的,当它们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如果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三、课堂小结
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2.分子内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四、作业设计
见练闯考第1页课内精练
第1节 分子热运动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扩散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动理论 分子间的引力现象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的斥力
本节课从学生易于感知的现象加以研究,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发现不易感知的微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相互作用力。本节课实验非常重要,是学生理解本节知识的关键。第2节 内 能
内能是贯穿本章教与学的一条主线,本章的主要知识都是围绕着内能展开的,所以内能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可分两个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先复习动能和势能的知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去类比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进而理解内能。
第二课时,通过探究活动及演示实验让学生归纳出热传递和做功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两者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同时提出热量的概念。对“STS:地球的温室效应”,适当展示和介绍相关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了解温室效应的无控制发展对人类生活环境会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
本节在分子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说明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教材从炽热的铁水和冰块都有内能,说明了内能的普遍性,并给出物体的内能与温度的关系。通过实验让学生归纳出热传递和做功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并提出热量的概念。
学生已经对分子动理论的知识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理解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有一定的难度,内能的改变方法要多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与物体温度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的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发生改变。3.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实例。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变化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重点
1.内能概念。
2.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与热传递。难点
对分子势能和内能的理解。
观察法、实验法、自主探究法。
一、新课导入
水烧开后的水壶壶盖会上下跳动,其跳动的能量来自哪里?
二、新课教学 1.内能。
学生思考:
运动的分子是否具有动能?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分子是否具有势能? 教师演示:
多媒体展示运动员头顶飞来的足球与运动图片,对比展示。教师讲解:
同一切运动着的物体一样,运动的分子也具有动能。由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间还具有势能。类比机械能定义,得出内能的定义和单位。
内能: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单位:焦耳。
展示:课本图13.2-3铁水和冰山的图片。学生活动:
铁水有内能学生容易理解,那冰山有内能吗?物体内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师生共同总结:
(1)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
(2)同一物体,在相同状态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内能越大。学生思考:内能和机械能有什么区别? 学生阅读课本,共同总结:
一般而言,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有关,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所以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2.物体内能的改变。
学生活动:
怎样才能使一根铁丝的温度升高?看看谁的办法多。小组展示:
用酒精灯烧、开水烫、放在高温处、用力弯折、摩擦。
交流得出:增大铁丝的内能有两种方法:热传递和对铁丝做功。归纳总结:
(1)热传递:使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这个过程叫热传递。
用热传递的方式可以变物体的内能,热传递时高温物体内能减小,低温物体内能增加,热传递的本质是能量的转移。
热量:在热传递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热量。
(2)做功:用做功的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学生活动:
分析课本图13-2.4两幅图,天冷搓手手变暖和溜滑梯时臀部发热,这两个实例说明了什么共同物理道理?
克服摩擦做功,机械能减小,内能增加,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名师演示:课本13.2-5甲、乙两个实验(1)在压缩空气引火仪中放一小团蘸了乙醇的硝化棉,将活塞迅速压下,硝化棉燃烧起来。
观察后思考:硝化棉燃烧说明了什么问题?
活塞对气体做功,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硝化棉的着火点。(2)集气瓶中放入少量水,向瓶内打气。
观察并分析:瓶盖为什么打开,瓶内为什么会出现白雾?能得出什么结论? 水蒸气对塞子做功,水蒸气内能减小,温度降低。白雾是水蒸气在试管口发生液化现象,说明其温度降低。思考:这两个实验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什么不同?
总结: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内能减小。
提出问题:两根相同的铁丝,原来温度较低,通过某种方法分别使其温度升高了10 ℃,但我们不知道具体用的是什么办法,这两根铁丝的内能改变相同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总结:
虽然做功是能的转化,热传递是能的转移,但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三、课堂小结
1.改变内能有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2.热量的概念。
3.物体克服摩擦做功引起物体内能增加,同时消耗机械能,这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
4.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这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5.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四、作业设计
见练闯考第3页课内精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