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法交换律说课
“ 加 法 交 换 律 ”说 课 稿
中宁九小 苏娟
一、教材说明 1.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数学》四年级下 册第 27 —28 页的内容。书本中,主题图呈现的是李叔叔骑车去旅游,今天上午骑了 40 千 米,下 午 骑 了 56 千 米。问 : 今 天 一 共 骑 了 多 少 千 米 ? 可 列 出 40+56=96(千米)或 56+40=96(千米)两个算式,引导学生观察两个 算式得数相等,可以用“=”连接,然后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进而发现加 法交换律,再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我个人认为这道题目过于单一,提出的加法问题比较有限,所以我将题目做了改动,该为:李叔叔准备去自助旅游,在旅游前他读了这本书《中国自助游》。第一天他读了这本书的28页,第二天看了这本书的35页,第三天看了这本书的12页。然后让学生自由提出加法问题,教师板演算式,并写出两边计算的得数,让学生很容易就会发现,同一个问题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而两道算式的得数不变,让学生初步感受: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性质。
2.加法交换律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中,研究数地运算,在给出运算的定义后,最主 要的基础工作就是研究该运算的性质。在运算的各种性质中,最基本的几条 性质,就是“运算定律”,可见,运算定律在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数学大厦的基石”,而“加法交换律”可能更是基石中的基石。加法交换律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都有过浅显的认知基 础,只是没有明确的概括,本节课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要将学生以前比较零 散的感性认识经过整理、明晰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
二、说教学目标
1.在探索交换律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到交换律的用途。
2.在探索交换律的过程中,明白“个例——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用举例验证结论的数学思维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三、教学重点
通过猜想、举例验证,最后得出加法和乘法交换律,能利用交换律解决问题。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对“个例——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思维方法的理解和 运用。
四、说教法与学法
主要采用“个例——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思维方法 进行教学,学生用猜想—验证进行学习
五、说设计意图
本册教材的安排是先让学生初步感受加法的运算律的存在,再举例验证乘法的运算律,最后得出结论。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一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二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加法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都可以迁移到乘法交换律;交换律的内容比较简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这样安排不仅更好的利用了教法、学法的迁移,而且本节课所掌握 的研究方法为解决下节课的难点提供了帮助。
六、说教具准备:
课件
七、说教学过程:
“加 法 交 换 律”教学设计
1.创境激趣
课件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展示课件)李叔叔准备去自助旅游,在旅游前他读了这本书《中国自助游》。第一天他读了这本书的28页,第二天看了这本书的35页,第三天看了这本书的12页。
图上有哪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引出两个加法算式。2.自主探究
(1)学生独立解答问题,指名演板。(2)汇报交流(3)观察上面等式,你们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这两种算法)(4)归纳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5)举例验证结论。(6)老师说明这就是加法交换律。同桌互相叙述。(7)用字母表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设计意图: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有的学生用字母,有的学生用图 形,有的学生用字,有的学生用标点符号„„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 感,方便学生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 母表示数打下了初步基础。】(8)想一想:以前在哪里用过加法交换律? 3.反馈矫正
通过学习,除了得出这一结论外,还有什么收获? 这一结论是怎么得来的?(板书 个例——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因为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对简单的数学规律能有所发现,所以让学生自己观察等式的特点,并从中发现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 维,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把 数据改小,便于学生计算、发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发现加法交换律。教 师
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仅仅是解题指导者。本环节的设计,层层递进,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 律,最后还归纳出了研究方法,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4.拓展创新(课件出示)
(1)28 页做一做(2)31 页 1 题
【设计意图 :几个层次的练习,为学生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开放 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思维含量,学生在观察辨析中比较,在思考对比中升华,促进学生灵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5.总结激励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设计意图 :及时总结、巩固所学知识,重视学法总结。使学生在自己的 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同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6.作业
页第 1 题
八、说教后反思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我采用了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反馈练习三个教学环节,情境导入环节利用课本上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景导入,得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探究新知环节,让学生先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发现算式结果相同,用等号连接,得出56+28=28+56,然后又让学生仿照举例,最后引导学生得出规律;反馈练习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本节课的教学非常顺利,轻松完成教学任务。但我觉得本节课的知识太少,能不能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合并成一节课讲解呢,在以后教学本节课时我准备在“交换律”这节课进行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改进材料的呈现方式。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另外在材料呈现的顺序上,改变了教材编排的顺序:先教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然后教学乘法交换律交换律和结合律,而是同时呈现,同时研究。因为当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相关的有效信息时,不可能像教材编排的有先后顺序之分,而是同时反映,充分做到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本节课我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
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3)找准教学的起点。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先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然后是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接着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第二篇: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反思说课重点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师:罗怀英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第七册56~ 58页
教材分析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生活事例,学习加法运算律及其应用,为进一步学习乘法运算律奠定基础。教材借助生活场景一题两用,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通过“猜想——验证——归纳——应用”四个环节,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发现规律,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从而合理地建构知识。
学生分析学习本内容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中的一些性质和规律有所了解,但本内容毕竟是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为此教材借助学生熟识的生活情境引出运算律,帮助学生体会并理解运算律,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合理灵活地使用运算律,体验运算律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合理灵活地使用运算律,体验运算律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理解不同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并概括运算律。
教学难点概括运算律并在实际问题中学会应用
设计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过程
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1、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出示主题图:28个男生在跳绳、17个女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子。师:看了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加法问题? 师:如果要解决跳绳的有多少人?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8+17=45(人或17+28=45(人
师:这两个算式的结果一样,我们就用等号把它们连起来。(板书:28+17=17+28 师:如果要解决女生有多少人?可以怎样列式?17+23=40(人 23+17=40(人
师:我们也可以用等号把这两个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起来(板书: 17+23=23+17 观察这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加数的位置变了,但他们的和却没有变。
师:请大家先大胆猜想一下,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中加数位置变了,和都能保持不变呢?
2、举例验证发现规律
(1、独立验证:自己举例验证,交换加数的位置,和是否一定保持不变?(2同桌交流:是否存在例外的情况?
3、思考讨论概括规律
引导学生观察所举的等式,说说这类等式有什么规律? 想办法用比较简洁的方法表示出这类等式? 生:独立思考。集体反馈:(1、等式反映的规律: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用符号表示运算规律。◇+▽=▽+◇、A+B=B+A……(3、小结:用图形、用字母、用文字来表示这类等式,都起着相同的作用,简单明了地表示出这类等式的规律——“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运算规律,我们称为“加法交换律”。习惯上,我们用小写的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a+b=b+a”。
设计意图:加法交换律比较简单,在发现加法交换律、总结加法交换律的时候,都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究的空间,为学生安排了丰富、多样、有效的学习活动。“引出一
个实例——进行类似的实验——在众多案例中概括——用符号表达”,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能充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并获得正确的数学思想。
二、探索加法结合律
1、在情境中感受规律
师:如果求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活动?怎样列综合算式?(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解题思路: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28+17+23 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28+(17+23(3、学生分别计算这两个算式,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通过计算验证规律
(1、算一算,下面的○里能不能填上等号?为什么?(12+24+46○12+(24+46(35+14+44○35+(14+44
(2、你还能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3、观察上面的等式,说说等式中的运算规律?
3、揭示规律
师:像这样的运算规律,我们称为“加法结合律”。你能用字母a、b、c表示出这个规律吗? 设计意图:把加法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迁移到加法结合律。由于加法交换律学生比较陌生,所以学习时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例题中不同解法之间存在的
数学现象,接着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例题中的数学现象在类似的情况中同样存在,体验现象的普遍性。最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加法结合律的内容,让他们对加法结合律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理解。
三、反馈练习
1、在□里填上适合的数,说说你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96+35=35+□204+86=□+204(45+36+64=45+(□+□ 560+(140+70=(560+□+□
2、运用学过的运算定律改写算式。(364+597+3 = 498+(2+377= 25+372+588 = 师:上面的算式,你更喜欢计算哪一个?为什么?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理解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价值,进一步完善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体验简算、主动选择合适的算法。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情况预测
1、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什么相似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2、运算定律可以使我们的计算变得简便。
3、“大胆猜想——举例验证——发现规律”的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
1、想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在交流中对加法运算律的含义理解得更清晰到位,有利于学生合理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2、想帮助学生梳理探索运算律的方法,以便把加法运算律的学习活动迁移到乘法运算律,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教师:罗怀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联系----举例验证----揭示规律----拓展应用的思路,逐步学会自主探索获取知识的方法。并能用学到的本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我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景串”,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探索学习。通过对我国第二大河---黄河的分析了解,首先让学生亲切的感觉到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进一步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教学中,通过真实数据的展示,将“保护母亲河行动”与数学学习融为了一体,既能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时,我大胆放手,改动教材,先探究加法交换律,然后再探究加法结合律,运用让学生大胆猜测、举例的方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合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思路、理解运算律。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探索,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虽然学生课上进行的是不完全归纳的方法,但是他们体会的是一种数学方法的渗透。
学生通过举例验证,为运算律的探究提供了宝贵、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但这仅仅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重要前提,然后通过学生观察、归纳、讨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让学生说想法,说做法,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感、所得、所疑说出来。通过语言的内化和输出,完成由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
试一试环节的设计,是在学生归纳总结出了交换律的基础上,因起学生的疑问:“学习这些运算律有什么作用呢?”首先树立起学生大胆尝试的决心,激起运用运算律解决问题的兴趣,再通过实际的尝试,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乐趣,同时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敢于尝试的良好习惯。
最后一个环节:同学们,通过问题引出加法结合律,告诉学生这是不是加法运算中的另一个定律呢?课下用我们课堂上所用的举例、验证、归纳总结的方法来验证一下,我们下节课交流。这一问题的设计,其实不是我的预设,而是本节课我没有完成教学目标情况下的一个教学机智的反应,但是我认为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会借助知识延伸学习新知识,因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联系密切所以学生由加法交换律的方法去学习结合律也是知识应用的一个迁移。,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猜想的机会,拓展了学生思考问题的途径,为下一次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当然,这节课当中仍然很多不足之处,也许我的改动是错误的,应该先探究结合律再探究交换律,这样也许能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这些不足有待于今后在工作中再细心琢磨,用心经营,以待能够更好地诠释教材,实现课堂学习的最优化!《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说课稿 教师:罗怀英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国标版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课时,它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他们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
2、目标分析
(1教学技能目标: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来表示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规律的探索,发现和归纳,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二、说教学过程(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这部分分成4步进行
1、感知规律
课的开始出示第56页的例题(前两幅图,通过解决“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得出一个等式,从而导入新课,进行加法交换律的研究。
(设计意图: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并为下而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2、验证规律
(1组织学生观察这个等式的特点,然后自己照样子仿写等式。
(2运用自己写出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初步感知其中的规律。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表象,进一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3、概括规律
(1通过自己仿写式子,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概括出规律,尝试用语言表述。
(2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示出来着重强调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的简便性。(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4、巩固规律
出示一组填空,根据加法交换律填出所缺的数字
(设计意图:一个规律教授结束就配以针对性的练习,既有利于概念的正确建立,同时也及时地巩固了新知。
(二探索加法结合律:
1、感受规律。
在学生解决“三个项目共得多少分?”过程中得出等式。学生交流各自列式,并让学生说清列式理由。选择两种不同列式,探索规律。
(设计意图:抓住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把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迁移类推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中来。
2、验证规律
(1教师出示两组题目,判断左右两边是否可以写等号,分别算一算。
(2学生依据自己经验,开始写出这一类型的等式题,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与锻炼,并体会认识加法结合律。
3、揭示规律
(1小组讨论,观察等式,左边和右边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2按照这种规律,你还能写出这样的算式吗?(3用字母表示这样的规律。
(设计意图:多引导学生独立发现,思考、解答,有利于学生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4、巩固规律。出示针对结合律的一些填空,巩固新知。
三、实践应用
1、书面训练
(1想想做做4,每个学生选一组题独立完成,使学生通过比较,知道应用加法运算律有时可以使两个加数的尾数凑成整十数,使计算简便。
(2想想做做5(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结合律往往要凑整,进行这题训练有 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为后头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 运算打好基础。)
2、活动训练。游戏“找朋友”(1)如:师说出“2”,学生要找出它的好朋友“8”,因为“2”和“8” 和是“10”,教师配合学生完成。(2)找出与一个数和是 100 的数。同学配合完成。(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游戏中意识到结合律往往要凑整,进行这 题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第三篇:优课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教材分析】:
加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之一。本节课为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的第一课时,而在这一单元之前,学生经过了三年多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并对这些已经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着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万以内的加法中,通过验算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加得的结果不变。本节课通过一些实例进一步来引导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在此基础上,通过本课时的教学,首先,可使学生对加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为后面学习加法的简便计算打好基础,也为今后学习小数、分数加法打下基础。其次,用不完全归纳法概括出加法交换律的文字表述形式和字母形式,一方面提高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另一方面为今后将要学习的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
【学前分析】:
加法交换律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有过浅显的认知基础,只是没有明确的概括。本节教学内容实际上是将学生以前比较零散的感性认识经过整理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但是用符号或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学生则是第一次接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加法运算的理解,同时本节知识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不可或缺的基础。教材不是仅仅给出一个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来发现规律,而是从李叔叔骑自行车旅行的情景引出例题,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加法交换律。
【设计理念】: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生活经验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宝贵财富,也是小学生进行数学探索的基础,更是他们进行再学习、再创造的动力和情感基础。在本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已有的
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实现对数学的再创造,切实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同时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通过猜想、验证、类比、归纳,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并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教学难点】:
运用加法交换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数字卡片、练习纸。【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课前活动: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那我们首先来做一个文字交换的游戏,好吗?请看大屏!第一句:吃饭是为了活着。交换划线的两个词语,请同学们大声地读出来。请看第二句:小明喜欢吃虾。把小明和虾交换位置,大声地读一读。师:谁来说一说,你为什么笑了?看来生活中,有些情况是不能够交换的,是吗? 好了,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谈话:同学们,你们家里有自行车吗?那你会骑自行车吗?
师:骑车是一项有益的运动,它不仅能锻炼我们的身体,还是一种绿色的出行方式,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今天啊,有一位李叔叔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他准备骑车去旅行一个星期,你想去看看吗?(生:想)不过啊,出发前李叔叔想先考
考大家。
看着每道算式你能想出另一道加法算式吗? 4+5 3+8 26+37 34+58 同学们的表现真棒!通过了李叔叔的考验,现在咱们就一起出发吧!(设计意图:在课的开始,我创设了一个小调查的情境。这样处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情景、条件、问题学生都十分熟悉,并且在学习本课前进行简单复习,唤起学生对以往知识的记忆,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
1、学习加法交换律 出示主题图
(1)请看大屏!说一说,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李叔叔手里的是什么?要算什么?如何列式解答?板书:40+56=96(千米)还可以怎样列?56+40=96(千米)
(设计意图:结合现实生活情境,体会加法交换律的意义。)
(2)师:那40+56○56+40这个算式中间的圆圈里可以填什么符号?(等号)
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那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后,和都不变呢?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草稿纸,照样子再写几个等式,动手写一下吧!哪位同学来跟大家汇报一下?(教师选有代表性的板书)师:认真观察大家写的这些等式,虽然各不相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它是什么呢? 通过大量的例子可以证明,我们刚才得出的规律是正确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探究的知识——加法交换律(板书课题)
师:那在加法交换律中,变的是(),不变的是()。
(设计意图:在学习加法交换律时,遵循先观察,后交流,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再举例验证,进而发现、总结规律,用这样一个思路来教学。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字母表达式
同学们!像具有这样的规律的等式你们还能写吗?能写出多少个?你能用一个式子来概括所有的等式吗?(提示:可以用符号、图形、文字等多种形式表示)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设计意图: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为今后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生在草稿本上表示,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同学们都很聪明,这些表示方法都对。我们通常用字母来表示最方便最简洁:a+b=b+a
问:这里的a和b可以是那些数或符号、图形、文字呢?
3、应用
其实我们很早就已经和加法交换律打过交道了,只是那时还不知道它的名字。想一想:在哪里用到过呢?(加法竖式计算的验算)
0+90= 90+0=
4、小结
(1)提问: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2)让学生用字母a、b表示加法交换律。教师板书:a+b=b+a
5、拓展延伸。猜想减法、乘法、除法是不是也有交换律。师:我们
122+49= 49+122=
三、巩固练习:
1、对口令
教师说2+3学生对等于3+2
(同桌间互相对,把3、2换成另外的数字后再试)
2、第28页的“做一做”,学生做后集体订正
3、判断下列式子中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276+124=176+224!+ @ = @ +!a+20=20+a b+5=10+c 40×8=8×40 &+$=$+&
@+#=#+@
4、连一连
83+315 64+73 87+42 315+83 73+64 42+87
12+35=35+12(设计意图:通过这些题目,既巩固了今天学的新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4、做游戏——“我该在什么位置”
470+830=830+ 1013+214= + 256+214= +256 +367=367+(1)将卡片470、880、1013、214、58、58发给六个同学。(2)游戏开始后寻找自己的位置,并贴上,看谁快和准。(3)小结:这些算式都用等号连接,两边都有相同加数,那就意味着另一个加数也相同,在这我们运用的就是加法交换律。
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实在太棒了,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决定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叫《朝三暮四》。看完后,大家有什么想法?
四、课堂总结:
1、静静的回想一下,今天的课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从个别特例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这是一种获取结论的方法。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在加法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那请大家猜想一下:如果是三个加数、四个加数„„把它们交换位置以后,和变吗? 又该如何去验证呢?下课之后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用合适的方法试着进行验证,下节课时,我们再来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先通过学生自己静静的回顾和整理,将本节课印在学生脑海深处的记忆彰显出来,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思维进行分享。接着把幻灯片重新回放,再次体验知识建构的全过程,以提炼学法指导和内化数学思想方法,从中畅谈收获,体验成功的乐趣。)
五、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
40+56=96 56+40=96
40+56=56+40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a+b=b+a 【教学反思】:
本节知识点比较简单,学生以前就接触过,只是没有对其进行概括总结并明确其为加法交换律。在教学中,我首先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实际生活中的信息自由地提问。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问题意识,也符合新课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理念。在教学中通过对两个算式的观察比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感知加法交换律,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帮助学生积累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想象,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总结出加法交换律。通过几个层次的练习,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有趣的数学学习中,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又巩固了课堂教学内容,为以后教学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作好铺垫。
2013年6月24日
第四篇: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经历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体验获得数学知识、探索数学规律的常用策略。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渗透变与不变和归纳猜想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重点:经历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渗透归纳猜想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难点:归纳猜想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小猴子吃桃子。小猴子最喜欢吃桃子了,猴妈妈每天上午发给小猴3个桃子,下午发2个。时间长了,小猴不高兴了,怎么每天下午都少一个桃子啊?于是,猴妈妈每天上午发给小猴2个桃子,下午发3个。这下,小猴子高兴地笑了。
听完这个故事,你想对小猴说点什么啊?
同学们真聪明,能够抓住桃子的变与不变进行分析。
今天,我们就抓住数学中的变与不变来探索规律。(板书:变与不变)
二、探索规律
(一)加法交换律
1、咱们在数学运算中已经学习了加法、减法、乘法、除法,根据你的学习经验,想想在运算的过程中,有没有数的位置变了,而得数不变的现象呢?你认为在什么运算中有? 生:加法、乘法
2、你能举出一个加法算式的例子吗? 师适时板书,示范写法。(比如:2+5=5+2 2+5=7,5+2=7,交换加数的位置后,得数不变,用等号连接。)有同学说乘法中也有,也请你举例来验证一下。
3、观察并思考:
(出示幻灯片,学生理解并说出算式)
4、反馈:
现在我们以黑板上的几道算式为例,请你仔细观察一下左边的加法,你发现什么规律没有?看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加数位置变了,得数没变。
师:出示定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这是我们数学运算中一个很重要的运算定律,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加法交换律)
5、用字母表示:
加法运算中有这样一条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我们可以写出多少个这样的算式?
能不能想个办法,用一个式子就能表示出这个定律呢?可以同桌
商量一下。
反馈:字母、符号等。
(二)乘法交换律
通过刚才加法交换律的学习,现在请你观察这些乘法算式,你一定有所发现,你想对大家说什么? 生:乘法交换律(师板书)字母表示(师板书)
(三)联系旧知
刚才我们通过举例、观察、归纳概括出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其实,这两个运算定律我们很早就接触过了。比如,我们一年级学习的看图写两个加法算式,应用了什么定律?再比如,二年级学习的根据一句乘法口诀写两个算式,应用了什么定律?所以说,这两个定律我们已经接触过了,只是今天我们把它归纳概括出来了。
三、达标检测:
1、完成练一练1.2.3题
2、比比谁算得快!(本节不做)
25+49+75 60+58+40 50×18×2 40×12×5
四、猜想验证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归纳概括出了加法的交换律和乘法的交换律,知道两个数相加或两个数相乘,存在交换律。那么三个数相加或相乘,是否也可以用交换律?减法和除法是否也存在交换律呢?
2、用刚才的学习方法,同桌两人合作,举例进行验证。
3、反馈:
请你汇报的时候先说你的猜想是什么?再说怎么验证的?最后说结论是什么。
师小结:加法和乘法,我们写出了几百个算式,都符合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交换因数位置,积不变。而减法或除法中,只有被减数、减数相等或者被除数、除数相等的时候得数不变,其他的时候都不行。那我们能说减法和除法有交换律吗?因为我们能够举出一些反例,证明交换位置以后,结果变了,所以这个猜想不成立。
五、学习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探索,归纳概括出了加法的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我发现大家很会学习。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的学习过程好吗?
举例——观察——归纳概括出结论——猜想——验证 这是我们数学学习中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叫做归纳猜想法
第五篇:《加法交换律》教案
《加法交换律》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教科书P28/例1加法交换律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2.让学生学会用符号或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 3.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的方法进行教学。
4.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会用符号或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运算律。【教学过程】 一.课前一分钟
师:同学们,我们来玩个语言游戏,好吗?老师说个词,你们把它倒过来。比如:我说“喜欢”,你们说:“欢喜”。会说吗?
练习:来回——回来;亮光——光亮;语言——言语;千万——万千。板书:好听——听好;提问——问题;好学——学好。提出希望:这节课充分展示自己,回答好问题,学好知识。二.讲授新课
谈话:你们会骑自行车吗?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1.探索发现规律
出示例1李叔叔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1)让学生读题,口头列式解答,教师板书.板书: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提问:你还记得在加法算式中,“40”和“56”叫什么,”96”叫什么吗?(2)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回答:两个加数相同,和相同;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同。)(3)提问:两个算式的得数相同,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板书:40+56=56+40 教师说明:这样的式子叫等式。
(4)想一想:这个等式说明了一个什么规律?(引导学生说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2.例举验证规律
提问: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呢?
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两个数,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求出它们的和。学生练习并汇报。
提问:根据这两个算式能写出怎样的等式?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若干个等式)3.概括总结规律
(1)观察这些等式,想一想它们都说明了一个什么规律?(引导学生说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教师说明:这个规律叫加法交换律。
(2)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吗?(文字、符号、图形或字母)(引导学生说出字母表达式:a+b=b+a)4.类比拓展规律
师:我们用举例的方法验证了加法有交换律。讨论:减法、乘法和除法中有交换律吗?举例验证。三.巩固应用深化规律
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中,那些地方应用过加法交换律?(加法验算)下面我们应用加法交换律再做一些练习: 1.对口令(规则:师说2+3,你对3+2)25+65 999+888 同桌对口令 2.填空
36+()=64+36 300+600=()+()()+65=()+35 630 +()= a+()280+()=()+()3.先填上“>”“<”或“=”,再说说你的发现。
30+50+70 O 30+70+50 45+35+65 O 65+35+45 200+40+300 O 40+300+200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发现:三个加数相加,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教师引申:如果更多加数相加,任意交换它们的位置,和变吗?(不变)4.运用加法交换律,你能写出几个算式? 3+4+7=()+()+()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例1李叔叔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加法交换律
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40+56=96(千米)字母表达式:a+b=b+a 56+40=96(千米)40+56=56+40 学生例举的若干个等式
检测练习
班级: 姓名:
1.判断下列等式是否符合加法交换律,72+28=28+72()
75+25=125-25()20+380=370+30()
3+4+5=4+5+3()a×400=400×a()
2.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35=45+()
36+()=()+64 200+500=()+()
()+x=()+y 7+8+3=7+()+()
4+()+6=4+()+9 3.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验算
38+456= 307+348=
123+2847= 1432+2418=
4﹡ 运用加法交换律,你能写出几个算式?
25+4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