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说课稿

时间:2019-05-12 17:40: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蒹葭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蒹葭说课稿》。

第一篇:蒹葭说课稿

《蒹葭》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蒹葭》,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理念。

一、说教材

《蒹葭》是长春版九年级上的第一课《<诗经>二首》中的第二首,它是一首文质兼美的爱情诗。学习它,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瑰宝《诗经》的艺术魅力,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为后面学习其它诗歌奠定了基础。

二、说学情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但受认知结构、能力水平的限制,对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说目标

根据《语文课标》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并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知识与能力: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了解诗歌内容。

2、过程与方法:品析语句,学习诗歌的艺术手法,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诗中执着追求的精神,树立健康的人生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诗词,领悟古典文化的魅力,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为: 熟读成诵,感受诗中的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诗经》中 “赋、比、兴” 的艺术手法,学生以前接触不多,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本课的难点定为: 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艺术美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故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注重他们自身的理解,感悟和提高。而教师则充当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基此,(一)选择以下教法:

1、读书指导法,古诗文的教学重在诵读,因此在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时,教师要予以字音、节奏、韵律、情感等方面的指导,使学生读出美感,读出韵味。

2、点拨质疑法:这是我采用的最主要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点拨,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讨论,从而避免过多过杂的讲解。

3、练习法,学完本首诗以后,用小练习检测学生对该诗的掌握情况,从而也检测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二)学法

《语文课标》提出要注重诵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把本课的学法定为:

1、朗读法,古诗文重在多读,读出节奏感,读出韵律美,这样更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易背诵。

2、合作探究法。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题时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按以下七个环节展开。

1、复习检测

检测的主要内容为《诗经》的相关知识及《关雎》的背诵,设置此环节的目的是做好与上节课内容的衔接,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学情并做有效的指导。

2、导入新课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注重优秀文化的熏陶,所以我采用了简洁优美的语言导入:

上节课我 们学习了《诗经》的第一章,感受到了《诗经》的艺术美,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中的另一篇《蒹葭》,来聆听华夏先民们朦胧的吟唱,感受主人公的那份执著的精神。

3、整体感知,落实标1(1)多种形式朗读

此环节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个别读、分组读、齐读等方式,同时生生、师生互评。

设置此环节,目的不仅训练了朗读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古典文学的韵味,以读促理解,从而达成本课的教学重点。(2)结合注释,感知文意

首先小组合作疏通文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侧重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在合作交流中也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然后采用学生质疑、师生答疑的方式,师生一起解决疑难语句的理解,落实实词,感知文意。

这样,使学生在整体感知诗意的同时,又培养了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质疑精神。

4、研读赏析,落实标2、3,完成重点,突破难点

为了更好地解读诗歌,我共设置了三个问题:(1)本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描写的景物有蒹葭、白露、霜、秋水、道路等等,这些景物共同营造了一个凄清萧瑟、迷离朦胧的意境。在此过程中重点分析蒹葭、白露和道路的特点,归纳出“比兴”的艺术手法在此处的运用,“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来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设置此问题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自主阅读、感悟,对文章的分析能够由浅入深,掌握“比兴”手法在诗中的运用,从而落实了重点,突破本课的难点。(2)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各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出现的人物分别是诗人和伊人。诗人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到“道阻且右”,诗人时而“溯回”时而“溯游”,学生在体会诗人心里变化的同时,明确了诗人是一个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移的追求者。

通过诗人热切执着的追求,可见“伊人”必然是个美丽高洁的人,学生在此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深入挖掘“伊人”的形象内涵,她代表了一切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事物,如爱情、理想、事业等等。设置此问题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进而落实了重点突破了难点。(3)探究本诗运用的艺术手法

通过反复的朗读和研读,并且在上节学习《关雎》的基础上,学生能自主总结出本首诗的艺术手法,分别是比兴、重章叠句、双声叠韵。

设置此环节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深入掌握《诗经》中的艺术手法,增加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4)齐读

目的使学生,在齐读中再一次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5、练习

多媒体展示几道关于诗歌的理解性回答题,学生口答,目的是检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情况,在加深理解的同时也检测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6、总结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要学习诗人执着追求的精神,树立健康的人生观,这也是对本课情感标的进一步渗透。

7、作业

(1)背诵《蒹葭》

(2)选背一首《诗经》中的诗。

此作业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诗经》的兴趣,使本课真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爱经典、读经典,增加学生的积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与“学”中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六、说板书设计

蒹葭

蒹葭

苍苍

凄凄

采采

烘托渲染

白露

为霜

未晞

未已

时间推移>>渴望而不可得的美好事物 伊人

一方

之湄

之涘

地点变换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设计力求清晰直观,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二篇:蒹葭教案

《蒹葭》讲课稿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能力目标:(1)把握诗歌内容,准确朗读并能熟读成诵;

(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3)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感受《诗经》重章叠句的写作特点;

⑵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品味诗歌美的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重点:把握诗歌内容,领会全诗的情感。难点:分析伊人形象,体会优美意境。教具准备及课时安排:多媒体教学,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多媒体播放《在水一方》)

你们听过这首歌吗?知道是什么歌吗?(对了,这是邓丽君的歌曲《在水一方》)

这么优美动听的歌,它最初的原型是什么呢?(这首歌是台湾作家琼瑶根据《蒹葭》改编的。)让我们追溯到它的源头,伴随着婉转悠扬的乐曲,来共同欣赏《诗经》中的名篇《蒹葭》(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复习旧知,找一个学生简介《诗经》的基础知识。(对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那就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次来感受它的魅力)

2、朗读诗歌(1)、学生大声自由的朗读诗歌,用笔把新认识的及不认识的字词标记出来;(2)、出示生字词;考查学生学得怎么样?(指名读-齐读生字词)(3)、指名读诗歌—评价(语速太快、沉住气、读准确)--齐读诗歌(看来大家把字词都掌握了,就让我们完整的读一读这首诗歌吧!你读的很准确,声音很动听,老师都禁不住想试一试了。)(4)、老师配乐诗朗读;(要朗读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下面,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在钢琴曲《在水一方》背景音乐下,老师配乐朗读,朗读基调滞缓悠长,一唱三叹,苍凉婉约,其情戚戚切切。)(5)、(出示全文的停顿标识: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歌以四言为主,两字一停顿,字后小短横是音的延长)学生自由朗读全诗两遍,--指名读—男女分行读两遍--学生齐读,并思考诗歌讲了什么内容?

哪位知道讲了什么内容?(一个男子执着的追求一个美丽女子。)

3、理解诗意:

是这样的吗?为了更深入的理解诗歌内容,让我们来译读诗歌。(1)、学生结合文下注释,译读全诗。注意重点字词的意思,自己先大声朗读,并翻译,然后四人小组合作。(提示:翻译形式自由,翻译内容不必字字落实,可知道大概内容就好。诗歌分三章每小组任选一章节翻译,相邻的小组选择要不同。先找小组代表指出重点字词。再小组合作翻译。)

(2)学生指出重点字词的解释,4-5人。(可由学生提出字词,其他小组人员抢答。)看来大家的学习效果很好,积极性很高,让我们展示一下我们的成果吧!(3)、四人小组合作翻译,(师作适当评价:你们描绘的画面很唯美,语言细腻动人,形象很逼真等。)大家发现没有?他们的翻译内容很相近,是的,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5.现在你能否说说诗歌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清冷、孤寂、凄美、迷离

【师生共同感受:】试想:深秋的清晨,霜浓雾重,在青苍的天际下,河畔那一大片丛生的苍苍蒹葭,在萧瑟的秋风中起伏摇曳,茫茫秋水之上,晓雾朦胧,烟水迷离……

四、把握形象,拓展延伸 1.主人公的形象:

这时候,主人公出现了,他时而痴痴凝望,时而上下追寻,飘摇的芦苇丛中伊人身影若隐若现。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屏幕出示)(1)、结合诗句体会一下主人公追寻伊人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教师准备:

①白露为霜 白露未唏 白露未已

都是写清晨的露珠,有什么变化吗?时间的变化:描绘出朝露成霜又融为秋水的渐变过程,形象地描绘出时间的发展轨迹。说明主人公天刚放亮就来到河畔,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②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俟

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③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

④“宛”字,好像、仿佛之意

追寻而不得时心情如何?失望、怅惘、痛苦 ⑤只剩一人伫立水边时感受怎样?孤独寂寞 【小结明确:】对于主人公来说惊喜是暂时的,失望痛苦却是绵长的,那萧瑟的秋景正是主人公这种心绪的外化。这叫什么写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依据是什么?

【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小结明确:】任山重重,任水重重,一片痴心,一份执著,主人公追寻的脚步从未停歇过。也许他会继续“从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许他会愁肠百结,相思无尽头,“剪不断,理还乱”,也许他终于得见伊人面,抱得美人归,然而无论结果怎样,我们更看重的是主人公追寻的过程以及在那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执著无悔,那是一种至真至纯至美的人性。

2.伊人形象:

让主人公千辛万苦执著追求的伊人有什么样的魅力呢?此时我们脑海中一定已有了伊人的形象,她是怎样的? 【教师准备:】

① 美丽?外在?内在?气质高雅、温婉动人、可敬、可爱、令人心驰神往。

② “伊人”一定是美丽的,然而诗歌没有直接描写,我们却感觉出来了,这叫什么写法?【侧面

烘托】

诗中是怎样进行侧面烘托的?

一是从主人公炽热执著的追求中可以感受到,如此深深吸引主人公的“伊人”一定是内外皆美的; 二是秋水白露晓雾朦胧这美丽的景致侧面烘托出来的。

3、“伊人”的丰富内涵:

这是作为爱情诗我们所理解的“伊人”形象,实际上“伊人”的内涵可以有更为丰富的理解: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执著追寻和向往的,你能举个例子吗?学生自由谈

爱情、事业、亲情、友情、理想、自由,还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

【小结明确: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追寻者,而伊人就是我们的目标。就我而言,我是学数学出身,却来教语文,可以说在语文教学这条路上,一切从零开始,我一路摸索前进,跌跌撞撞,但从未放弃,因为我的“伊人”就在不远的前方,他就是你们啊--在座的每位同学,你们的进步、成长就是我的骄傲。愿你们在未来的道路上更优秀、更辉煌!】

五、朗读背诵,总结提升

现在我们对诗有了一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我们再来朗诵这诗。据提示背诵诗歌。(齐读-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蒹葭___,白露___。所谓伊人,在水______。溯洄从之,道阻且__。溯游从之,宛在水中__。苍苍萋萋采采为霜未晞未已一方之湄之涘长跻右央坻沚

六、作业:搜集并朗读《诗经》中的其他诗歌。

七、课堂总结: 总结:《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那个袅袅娜娜的女子从诗经中走来,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堤岸。就让我们常常与这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八、板书设计

蒹 葭

主人公——————

艰险(美丽)(执著)伊人

追求

第三篇:《蒹葭》教案

蒹葭

教学目标:

1、掌握《蒹葭》中起兴手法运用以及了解重章叠唱特点,体会(本诗艺术)手法对情感表达及主题深化的作用;

2、探讨诗歌中“伊人”的多义性,从而发掘出诗歌主题的多义性。

教学重难点:

1、“伊人”多义性探究

2、赏析多主题诗歌

教学过程:

一、朗读欣赏

(一)听录音播放

要求学生: 1.找出韵脚字 2.给生字注音

(二)教师指导

(三)配乐,让学生朗读

要求学生体会诗的感情,读出诗的感情。

二.诗意理解

1.教师讲解疏通诗中重点词语。

2.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谈谈第一节诗的大意,再现诗的美丽画面和优美意境。

3.教师点拨(诗歌大意投影显示)

三.分析诗歌

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

教师准备:秋季而且是深秋。白露为霜。

俗语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曹丕《燕歌行》中也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2、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

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仿句说如:秋天是一个萧瑟肃杀的季节。秋天

一个思念的季节。秋天是一个凄凉的季节。……

小结:自古以来,在多情人眼中,秋景肃杀,最为伤悲。自古逢秋悲寂寥,它凄美而令人感伤。

3、大家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

清晨(拂晓)

白露未唏 白露未已

4、诗歌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芦苇、有什么变化?

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是怎么样变换的?

“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 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成语有望穿秋水 一汪秋水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小结:诗歌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创设了一种清冷 孤寂 凄美 迷离的氛围,5、我们来感受一下诗歌的意境吧!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想像

深秋的清晨,霜浓雾重,在青苍的天际下,河畔那一大片丛生的苍苍蒹葭,在萧瑟的秋风中起伏摇曳,茫茫秋水之上,晓雾朦胧,烟水迷离……

这时候,主人公出现了,他时而痴痴凝望,时而上下追寻,飘风的芦苇丛中伊人身影若隐若现。

提问:伊人位置有何变化?

①在不一方 在水之湄 在水之俟

虽然位置有变化,但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

提问:但主人公追求到伊人吗?

(没有,一水盈盈,河道阻隔,可望而不可及,于是徘徊往复,此时主人公追寻而不得时心情如何?

(失望 怅惘 痛苦)

小结:对于主人公来说惊喜只是暂时的,失望怅惘痛苦却是绵长的,那萧瑟的秋境正是主人公这种心绪的外化,这叫什么写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6、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依据是什么?

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小结:任山重重,任水重重,难阻意重重,一片痴心,一份执著,主人公追寻的脚步从未停歇过。也许他会继续“从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许他会愁肠百结,相思无尽头,“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许他终于得见伊人面,抱得美人归,然而无论结果怎样,我们更看重的是主人公追寻的过程以及在那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执著无悔,那是一种至真至纯至美的人性。

7、让主人公千辛万苦执著追求的伊人有什么样的魅力呢?此时我们脑海中一定已有了伊人的形象,她是怎样的?

教师准备:①美丽? 外在?内在? 气质高雅 温婉动人

②“伊人”一定是美丽的,然而诗歌没有直接描写,我们却感觉出来了,这叫什么写法?

侧面烘托

诗中是怎样进行侧面烘托的?一是从主人公炽热执著的追求中可以感受到,如此深深吸引主人公的“伊人”一定是内外皆美的;二是秋水白露晓雾朦胧这美丽的景致侧面烘托出来的。

③“伊人”是美丽的,然而这种美又是朦胧的,在主人公的视线中若隐若现,时有时无,似水中月,雾中花,这种美是怎样产生的呢?距离产生美。

小结:诗歌中有很多诗句描写的就是这种距离之美如:朝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四,多少楼台烟雨中”。还有(大屏幕配乐显示以下内容)印度诗人泰戈尔说: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和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④同学们结合自己对本诗的理解,也采用泰戈尔诗的形式仿写几句。(配乐屏显):

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㈡世界上最美的距离

不是——————

不是生和死

而是——————

而是———————

————————

—————————

教师准备:㈠世界上最美的距离,不是紧紧相依,而是那盈盈一水间的,脉脉不得语。

㈡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你就站在那里,我却永远追寻不到你。

小结:“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伊人”的这个形象深深的根植于中国人的潜意识中,她

遥远而又美丽,可望而不可即,构成人们心灵中一个永远怅惘的情结,而距离和朦胧正是她的动人之处。

⑤这是作为爱情诗我们所理解的“伊人”形象,实际上“伊人”的内涵可以有更为丰富的理解: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执著追寻和向往的,你能举个例子吗?

爱情 事业 亲情 友情 理想 自由 还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

小结: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追寻者,而伊人就是我们的目标,它指引我们在平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不断前行,上下求索,不论成败与否,只要执著地追求,我们的生命就会因此而诗意精彩。

8、朗读比较:《关雎》与《蒹葭》的写法上的不同。

[明确]

①《关雎》一诗重在叙事,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后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伊人正姗姗而来,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后面两章是前面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与《关雎》相比,情感韵味更浓郁。

②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四、归纳小结

五、布置作业

第四篇:蒹葭 读后感

在学习《诗经》 秦风蒹葭后 明白《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生活和感情。此诗写的主要内容是: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这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在这个秋天的早晨,芦苇上霜露浓重,诗人冒着秋寒在岸边徘徊,寻找所思念的人儿。她(他)在哪里呢?在水的另一边。河道回曲盘纡,道路艰难遥远,远远望去,所思念的人儿“宛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及。表现了满腹的憧憬、追求、失望和惆怅。诗写得情景交融,迷离恍忽,正像那间中人不可捉摸,给人咫尺天涯之感。然而,无论多久,也无论是路的崎岖、漫长,更有险阻,也无论白露、凝霜,终日照晒,追求者依然不放弃,真是感人至深,而这全在诗人的情景描写透露出来,含蓄慰藉,无限生情。

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凄迷气氛,以此来烘托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每章开头两句写芦苇上霜露的变化,以此来暗示时光的流逝,使人意会到他(她)已经在秋水畔徘徊了一个清晨。

全文的开头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为开头作用是渲染气氛,暗示主题。各章均以蒹葭与白鹭起兴,渲染了一幅深秋清晨水边的图景。本文以无望的追求来抒发“隔水相望,可望而不可即”的伤感。其经过两番模拟:溯回和溯游 三次反复: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

来表现。

这里的蒹葭指的是无望的追求朦胧 空濛 缥缈 虚幻 可望而不可即,全文三段是以时间变化来展开描写的,写出了男子的凝望与追求。作品运用了悲秋与白露来渲染悲凉的气氛。全文多次反复重叠是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记忆需要,时空变换,感情经历,生命体验。多次反复 “宛在水中”表明追求的落空,全诗极力渲染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可求而不可得的失落意境。诗中所表达的最表层的意义,是诗人追寻他的恋人的一种心境和努力。然

而借

助于爱情,诗呈现出自身与人类精神最重要的联系:对人生美好价值的无限珍

惜,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无限向往、无限追求,以及这一追寻过程中一种极可贵的执着与顽强。这是爱情对人类诗性心灵的敞亮,也是诗赋予爱情的超乎其

自身的意义。

这首诗在艺术上以四言为主。含蓄。

第五篇:《蒹葭》教案

《蒹葭》教案

一、解题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蒹葭的意思是 芦苇,皆生于水边。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蒹 葭 苍 苍,白 露 为 霜。所 谓 伊 人,在 水 一 方。

溯 洄 从 之,道阻 且 长。溯 游 从 之,宛 在 水 中 央。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溯洄:逆流而上

洄:上水,逆流

从:追寻

阻:艰险

溯 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仿佛

蒹 葭 萋 萋,白 露 未 晞。所 谓 伊 人,在 水 之 湄。

溯 洄 从 之,道 阻 且 跻。溯 游 从 之,宛 在 水 中 坻。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干

湄:岸边,水草交接的地方 跻:登,上升

坻:水中小洲

蒹 葭 采 采,白 露 未 已。所 谓 伊 人,在 水 之 涘。

溯 洄 从 之,道阻 且 右。溯 游 从 之,宛 在 水 中 沚。采采:茂盛,众多

未 已:还没有完

已:停止 涘:水边

右:弯曲

沚:水中沙滩 现代文译文:

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心上人儿她在哪,人儿正在水那方。

逆着曲水去找她,绕来绕去道儿长。顺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

芦花一片白翻翻,露水珠儿不曾干。心上人儿她在哪,那人正在隔水滩。

逆着曲水去找她,越走越高道儿难。顺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一片芦花照眼明,太阳不出露水新。心上人儿她在哪,隔河对岸看得清。

逆着曲水去找她,曲曲弯弯道儿拧。顺着直水去找她,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余冠英译)

三、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以第一章为例: 一、二句以兼葭起兴,展现一幅河畔秋色图:河水淼淼,芦苇苍苍,露水结霜。这情景,是在清冷寂寥中略带凄凉哀婉色调,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三、四句写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徘徊,企慕追寻河对岸的“伊人”。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相会不易,形成一种可望难即的境况。诗人心中荡漾起无可奈何的情绪和空虚惆怅的情致。五、六句写“在水一方”的一种特定情境:逆流追寻,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终不可达。这是可望难即境况的常见情境之一,追寻者的怅惆情绪也因此而增强。七、八句写 “在水一方”的另一种特定情景:顺流追寻,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似真而幻,亦终不可近。追寻者的怅惘情绪也因此而更加强烈。

1、本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对意中人的急切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之情。

2、如何表现男主人公的相思之苦和追求过程?

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仍然神魂颠倒,执著专一。

四、品读全诗,探究特色 《蒹葭》的结构内容:

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

写景的作用:萧瑟冷落的秋景图,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惆怅感情的流露。

写人: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主人公的惆怅之情。

每章五到八句,写道路的险阻,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怅惘情怀。全诗三章

一、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的艰难之情。(隔水远望)

二、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苦苦追寻)

三、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而不可会晤,深沉的相思之情。

(咫尺天涯,无限惆怅)事物变化顺序

蒹葭:苍苍—凄凄—采采,秋景愈加萧瑟。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表示时间变化,体现诗人焦急和惆怅的心情。道路:长—跻—右,追寻的道路越来越艰险。

伊人所在:方—湄—涘、央—坻—沚,空间推移,伊人身影更模糊,更扑朔迷离。《蒹葭》的艺术特色及艺术美感: 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重章叠句(复沓)起兴手法 含蓄美

1、文字简约:没有直接抒写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只写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但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含蓄地表现出来。

2、形象可感:虽未刻画双方形象,但主人公的执着、“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3、余音饶梁:只写追求之难,伊人“宛在”,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想象余地 朦胧美: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飘渺之感。意境美: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难解难分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 浑然一体。

3、主人公的执着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相互映衬。

4、“伊人”高洁而有魅力的气质被蒹葭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五、对《蒹葭》主题的理解:

这首诗歌抒写了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情,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歌者思念的对象可能在遥远的地方,只能怀想而无法见面,因而心情惆怅,无法抑制。时间越久,阻隔越远,感情越深。

六、拓展阅读:

《在水一方》歌词(根据《蒹葭》琼瑶填词):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凄凄,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踪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

雨 巷(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下载蒹葭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蒹葭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蒹葭教案

    《蒹葭》 《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一首,一直以来人们都给与它极高的评价,一方面认为它是《诗经》中艺术水平最高的诗作之一,已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后代诗歌意境的创造......

    蒹葭教案

    蒹 葭 一、授课题目:蒹葭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 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2. 理解《蒹葭》一诗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3. 把握《蒹葭》一诗的艺术特点及象征手法 三、教学重点......

    蒹葭教案

    蒹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把握诗歌内容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诵全诗。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3、把握“追求者”......

    蒹葭教案

    《蒹葭》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常识 2.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3.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 1..掌......

    蒹葭上课

    《诗经 蒹葭》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内容,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诵全诗。 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3.体会诗歌中的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 4.培养......

    《蒹葭》教案设计

    《蒹葭》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并记住《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 2、理解《诗经》中“兴”的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形式在本诗中的运用 3、品味诗歌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

    《蒹葭》赏析

    《蒹葭》鉴赏 阳光明媚的午后,泡一杯香茗,于宽敞明亮的阳台,细细品味《诗经》中的爱情名诗——《蒹葭》,不失为一种乐趣与享受。 对《诗经》中的篇目,最先接触到的无疑是《关雎》......

    蒹葭读后感

    风吹起花瓣,如同破碎的流年,你的笑容摇摇晃晃,成为我命运中最美好的点缀,看天,看雪,看季节深深的暗影,蒹葭读后感。 ——题记读《蒹葭》有感这个故事出自《诗经·秦风》一提到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