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案

时间:2019-05-11 22:42: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蒹葭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蒹葭教案》。

第一篇:蒹葭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把握诗歌内容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诵全诗。

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3、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

点拔引导品味赏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诗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课时 :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大家知道中国诗歌的源头是什么吗? 是《诗经》,这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a、我们先回顾一下诗经的有关内容。Ppt显示)《诗经》记载,2500 多年前的秦地,在一个长满芦苇 的河畔,曾经吟唱着一首优美的歌谣《蒹葭》,你听??听 配乐朗诵。

(播放配乐朗诵)

这是一首古老的歌谣,带着华夏先民简单、纯净、朴素的气息。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 2500 年前的秦地,会一会这首诗歌的作者,感受先人美妙的诗情,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二、检查预习

三、读

1、自由读————音乐美

今天与这位诗人相遇,我们要了解他,就要先读一读他的诗歌。根据以往的经验,大家觉得要读出一首诗的美,首先要读出什么来?(生读:节奏、韵律)那这首诗的节奏、韵律体现在哪里呢?请大家先大声地自由朗读一遍,并思考这个问题。

(1)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整齐。(读出节奏感)(2)作品押韵:第一章押ang韵,韵脚有苍、霜、方、长、央 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

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

(读起来朗朗上口,读出韵律)

(3)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反复吟唱,增加了美感。(声音悠长,让人回味)(4)、重章叠句,一唱三叹。(请找出每一章中不同的词,感情逐渐加深)

小结:有押韵、有叠词、有重章叠句,这首诗就有了节奏有了韵律,接下来我们一起朗读这首诗,感受一下音韵节奏之美,并试试用一句话来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一个秋天的早晨,芦苇上露水还未干,诗人在河上顺流逆流地追寻伊人的踪迹。而伊人所在 的地方有流水环绕,好象藏身洲岛之上,可望而不可即。

2、指明读————画面美.但是要了解这位诗人,要品味这首诗歌,光是读出了韵律和节奏、了解了大概内容还是不够的,还要具体了解一下《蒹葭》里面的细节。那我们就得和诗人说说话。怎么说呢?其实就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体会诗人的所见所感。要求:对诗人说话,要用第二人称,如诗人啊,你怎么样;

尽可能想象合理的情节,比如 说这天清晨,诗人来到河边,河水清澈吗,有没有游来游去的小鱼,有没有微风迎面吹来;

语言要简洁生动。比如说,诗人啊,你在这飘洒着白霜的清晨来到河畔,追寻伊人的芳踪,你??(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自由朗读,用笔写下你的想象。可以分三小组进行。)

小结:同学们,你们真正做到了神思飞扬,浮想联翩。从大家的话语当中,我们能感受到这不仅仅在写一个凄美的故事,还描绘一幅朦胧而美丽的图画!正如诗人王维所说: “诗中有画,画中有 诗。” 《蒹葭》之所以成为经典,正因为这既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精美的图画。接下来请一位同学带着自己的想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要求:咬字清晰,饱含感情,有声有色。

3、创造性朗读、齐读————情感美

在这幅精美的画面中,诗人一路艰辛,却依然执着追寻,而那身影却始终都是可望不可即,在这个过程中,诗人通过重章叠句反复咏叹,他的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归纳一 下。

(学生各抒己见,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创造性朗读。)

可能回答:痴痴的守望,深深的爱恋;执着追求,焦虑惆怅;求而不得的失落空虚。总结诗人形象(最佩服主人公那一点?坚持不懈的追求自己的爱情。)。

小结:(老师出示自己的理解)同学们读得太好了,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读出了自己个性。而老师认为,诗人在第一章抒发了对伊人的热切憧憬,第二章抒发了追寻伊人的焦急怅惘,第三章抒发了自己内心的空虚失落。诗人通过反复咏唱,感情逐渐浓郁,表达了自己追寻伊人的执着坚毅与怅惘感伤。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把这种感情变化读出来呢?我们就来试试。

齐读。

要是我们真能穿越时空回到 2500 年前的秦地,我们一定要问问这位诗人,刚才我们倾情的朗读是否读出了你的心中所想,引起了你的共鸣呢?

四、合作探究

1、同学们动情的朗读让我想和诗人探讨一个问题,我想对诗人说:诗人啊,这位伊人让你魂牵梦绕,不辞艰辛地执着追寻,在你心目中,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因为年代久远,我们无法确切地考证伊人的具体含义。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对她进行独特的解读。同学们,在你的心目中,伊人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请同学们在交流下看法。(提示:是男?是女?他(她)的容貌?衣着?气质?会不会是某种事物??鼓励多种理解)

明确: “在水一方”揭示了距离,伊人给人一种朦朦胧胧,扑朔迷离的感觉。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伊人艰难长途,突出伊人的魅力之大。

“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美好事物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及的影子。

伊人可能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因此诗人才会在河上艰难而执着地追寻。

2、追问:始终并没有描写伊人的面貌甚至连大致轮廓都没有,你为什么觉得她美丽呢?

明确:通过环境描写表现她的美,表达对她的爱意。师:诗中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这是一种“比兴”手法。

小结:真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其实,古往今来人们对伊人的含义就有多种解读(幻灯片展示)。

附:伊人一词有多种含义:

(一)爱情说

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所崇敬和热爱但一刻也不曾忘怀的人。

(二)求贤说

伊人,指明君或贤臣。

(三)人生哲理说

伊人,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她既可以是我们心目中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也可以是我们一直苦苦追求却无法实现的理想,还可以是我们的一种信仰,一份期盼,一个甜蜜的梦。

而老师觉得,伊人是诗人倾心的美丽女子,出现在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清晨,与诗人“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人一次次追寻,执着等待她的一次回眸。而她却如水月镜花,可望不可即!面对如此惊恐,诗人的心怎能不失落惆怅呢!

接下来让我们用惆怅却又不失执着的语调朗读这首经典的诗篇,再次感受华夏祖先丰富的情感!我们来分组朗读。男同学读一二句,女同学读三四句,如此交替循环,读完全诗。看看是男 生还是女生读得酣畅淋漓。

五、古墨流芳

当年写下这首诗的时候,诗人肯定没有想到,他这一倾情之作给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2500 多年来《蒹葭》依然充满着蓬勃的生命力,正是千年古墨、流芳百世啊。

从这首诗衍生出来的成语,如今我们依然广泛使用.1、大家知道有哪些成语或俗语吗? 秋水伊人、在水一方等。

2、同时后世有不少文学作品也受其影响,战国时期宋玉《九辩》中的一段描写: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通过对秋天的气象和草木摇落情状的描写,制造了肃杀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悲凉凄苦的心情。这正是受到了《蒹葭》的影响。

魏人曹丕从本诗中化出了“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诗句。

除此以外,从内容到笔法受其影响的文学作品还有很多很多,可见《蒹葭》在古代诗歌史上 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3、到了现代,《蒹葭》这股几千年的古墨依然散发着古朴的芳香,今天它不仅在课堂上被人们所吟诵,它婉约朦胧的特点更是吸引了古往今来众多读者将它改编现代诗,流行歌曲等各种形式。台湾著名作家琼瑶取题于《蒹葭》,写下了小说《在水一方》,讲述了美丽伊人杜小双的凄美故事,在与之同名的电视剧里面,有一首由琼瑶作词的著名主题曲——《在水一方》。

接下来,我们聆听歌曲,再次感受《蒹葭》这千年古墨渺远迷茫、缠绵感伤的迷人芬芳。

六、结束语:《诗经》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源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吟诵这些简朴而 优美的诗句,那原始的不经污染的,不受约束的生命与情感永远让人回味无穷,让我们把 《诗经》丰富的文化内涵融入血液里,让这古老的歌谣传唱不息。

最后,让我们带着对古人的崇敬、对中华文明的热爱,用最深情最饱满的声音来背诵这首古老的歌谣。

七、作业:把《蒹葭》改成散文。

附:板书设计 蒹葭

音韵美 绘画美 情感美

达标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窈窕()好逑()寤寐()溯洄()坻()荇菜()

2、填空题。

(1)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 _篇,包括_ _、_ _、_ 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B.“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D.“钟鼓乐之” 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 • 周南》。能力提高

1、《诗经》中,常常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大都是形容词,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精彩美丽的自然。请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

2、阅读《蒹葭》一诗,想想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简要分析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把《蒹葭》它改写为现代诗歌,或者一个散文片段,意境要优美,描写要生动,字数不限。

第二篇:蒹葭教案

《蒹葭》讲课稿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能力目标:(1)把握诗歌内容,准确朗读并能熟读成诵;

(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3)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感受《诗经》重章叠句的写作特点;

⑵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品味诗歌美的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重点:把握诗歌内容,领会全诗的情感。难点:分析伊人形象,体会优美意境。教具准备及课时安排:多媒体教学,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多媒体播放《在水一方》)

你们听过这首歌吗?知道是什么歌吗?(对了,这是邓丽君的歌曲《在水一方》)

这么优美动听的歌,它最初的原型是什么呢?(这首歌是台湾作家琼瑶根据《蒹葭》改编的。)让我们追溯到它的源头,伴随着婉转悠扬的乐曲,来共同欣赏《诗经》中的名篇《蒹葭》(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复习旧知,找一个学生简介《诗经》的基础知识。(对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那就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次来感受它的魅力)

2、朗读诗歌(1)、学生大声自由的朗读诗歌,用笔把新认识的及不认识的字词标记出来;(2)、出示生字词;考查学生学得怎么样?(指名读-齐读生字词)(3)、指名读诗歌—评价(语速太快、沉住气、读准确)--齐读诗歌(看来大家把字词都掌握了,就让我们完整的读一读这首诗歌吧!你读的很准确,声音很动听,老师都禁不住想试一试了。)(4)、老师配乐诗朗读;(要朗读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下面,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在钢琴曲《在水一方》背景音乐下,老师配乐朗读,朗读基调滞缓悠长,一唱三叹,苍凉婉约,其情戚戚切切。)(5)、(出示全文的停顿标识: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歌以四言为主,两字一停顿,字后小短横是音的延长)学生自由朗读全诗两遍,--指名读—男女分行读两遍--学生齐读,并思考诗歌讲了什么内容?

哪位知道讲了什么内容?(一个男子执着的追求一个美丽女子。)

3、理解诗意:

是这样的吗?为了更深入的理解诗歌内容,让我们来译读诗歌。(1)、学生结合文下注释,译读全诗。注意重点字词的意思,自己先大声朗读,并翻译,然后四人小组合作。(提示:翻译形式自由,翻译内容不必字字落实,可知道大概内容就好。诗歌分三章每小组任选一章节翻译,相邻的小组选择要不同。先找小组代表指出重点字词。再小组合作翻译。)

(2)学生指出重点字词的解释,4-5人。(可由学生提出字词,其他小组人员抢答。)看来大家的学习效果很好,积极性很高,让我们展示一下我们的成果吧!(3)、四人小组合作翻译,(师作适当评价:你们描绘的画面很唯美,语言细腻动人,形象很逼真等。)大家发现没有?他们的翻译内容很相近,是的,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5.现在你能否说说诗歌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清冷、孤寂、凄美、迷离

【师生共同感受:】试想:深秋的清晨,霜浓雾重,在青苍的天际下,河畔那一大片丛生的苍苍蒹葭,在萧瑟的秋风中起伏摇曳,茫茫秋水之上,晓雾朦胧,烟水迷离……

四、把握形象,拓展延伸 1.主人公的形象:

这时候,主人公出现了,他时而痴痴凝望,时而上下追寻,飘摇的芦苇丛中伊人身影若隐若现。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屏幕出示)(1)、结合诗句体会一下主人公追寻伊人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教师准备:

①白露为霜 白露未唏 白露未已

都是写清晨的露珠,有什么变化吗?时间的变化:描绘出朝露成霜又融为秋水的渐变过程,形象地描绘出时间的发展轨迹。说明主人公天刚放亮就来到河畔,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②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俟

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③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

④“宛”字,好像、仿佛之意

追寻而不得时心情如何?失望、怅惘、痛苦 ⑤只剩一人伫立水边时感受怎样?孤独寂寞 【小结明确:】对于主人公来说惊喜是暂时的,失望痛苦却是绵长的,那萧瑟的秋景正是主人公这种心绪的外化。这叫什么写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依据是什么?

【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小结明确:】任山重重,任水重重,一片痴心,一份执著,主人公追寻的脚步从未停歇过。也许他会继续“从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许他会愁肠百结,相思无尽头,“剪不断,理还乱”,也许他终于得见伊人面,抱得美人归,然而无论结果怎样,我们更看重的是主人公追寻的过程以及在那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执著无悔,那是一种至真至纯至美的人性。

2.伊人形象:

让主人公千辛万苦执著追求的伊人有什么样的魅力呢?此时我们脑海中一定已有了伊人的形象,她是怎样的? 【教师准备:】

① 美丽?外在?内在?气质高雅、温婉动人、可敬、可爱、令人心驰神往。

② “伊人”一定是美丽的,然而诗歌没有直接描写,我们却感觉出来了,这叫什么写法?【侧面

烘托】

诗中是怎样进行侧面烘托的?

一是从主人公炽热执著的追求中可以感受到,如此深深吸引主人公的“伊人”一定是内外皆美的; 二是秋水白露晓雾朦胧这美丽的景致侧面烘托出来的。

3、“伊人”的丰富内涵:

这是作为爱情诗我们所理解的“伊人”形象,实际上“伊人”的内涵可以有更为丰富的理解: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执著追寻和向往的,你能举个例子吗?学生自由谈

爱情、事业、亲情、友情、理想、自由,还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

【小结明确: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追寻者,而伊人就是我们的目标。就我而言,我是学数学出身,却来教语文,可以说在语文教学这条路上,一切从零开始,我一路摸索前进,跌跌撞撞,但从未放弃,因为我的“伊人”就在不远的前方,他就是你们啊--在座的每位同学,你们的进步、成长就是我的骄傲。愿你们在未来的道路上更优秀、更辉煌!】

五、朗读背诵,总结提升

现在我们对诗有了一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我们再来朗诵这诗。据提示背诵诗歌。(齐读-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蒹葭___,白露___。所谓伊人,在水______。溯洄从之,道阻且__。溯游从之,宛在水中__。苍苍萋萋采采为霜未晞未已一方之湄之涘长跻右央坻沚

六、作业:搜集并朗读《诗经》中的其他诗歌。

七、课堂总结: 总结:《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那个袅袅娜娜的女子从诗经中走来,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堤岸。就让我们常常与这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八、板书设计

蒹 葭

主人公——————

艰险(美丽)(执著)伊人

追求

第三篇:《蒹葭》教案

蒹葭

教学目标:

1、掌握《蒹葭》中起兴手法运用以及了解重章叠唱特点,体会(本诗艺术)手法对情感表达及主题深化的作用;

2、探讨诗歌中“伊人”的多义性,从而发掘出诗歌主题的多义性。

教学重难点:

1、“伊人”多义性探究

2、赏析多主题诗歌

教学过程:

一、朗读欣赏

(一)听录音播放

要求学生: 1.找出韵脚字 2.给生字注音

(二)教师指导

(三)配乐,让学生朗读

要求学生体会诗的感情,读出诗的感情。

二.诗意理解

1.教师讲解疏通诗中重点词语。

2.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谈谈第一节诗的大意,再现诗的美丽画面和优美意境。

3.教师点拨(诗歌大意投影显示)

三.分析诗歌

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

教师准备:秋季而且是深秋。白露为霜。

俗语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曹丕《燕歌行》中也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2、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

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仿句说如:秋天是一个萧瑟肃杀的季节。秋天

一个思念的季节。秋天是一个凄凉的季节。……

小结:自古以来,在多情人眼中,秋景肃杀,最为伤悲。自古逢秋悲寂寥,它凄美而令人感伤。

3、大家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

清晨(拂晓)

白露未唏 白露未已

4、诗歌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芦苇、有什么变化?

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是怎么样变换的?

“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 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成语有望穿秋水 一汪秋水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小结:诗歌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创设了一种清冷 孤寂 凄美 迷离的氛围,5、我们来感受一下诗歌的意境吧!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想像

深秋的清晨,霜浓雾重,在青苍的天际下,河畔那一大片丛生的苍苍蒹葭,在萧瑟的秋风中起伏摇曳,茫茫秋水之上,晓雾朦胧,烟水迷离……

这时候,主人公出现了,他时而痴痴凝望,时而上下追寻,飘风的芦苇丛中伊人身影若隐若现。

提问:伊人位置有何变化?

①在不一方 在水之湄 在水之俟

虽然位置有变化,但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

提问:但主人公追求到伊人吗?

(没有,一水盈盈,河道阻隔,可望而不可及,于是徘徊往复,此时主人公追寻而不得时心情如何?

(失望 怅惘 痛苦)

小结:对于主人公来说惊喜只是暂时的,失望怅惘痛苦却是绵长的,那萧瑟的秋境正是主人公这种心绪的外化,这叫什么写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6、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依据是什么?

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小结:任山重重,任水重重,难阻意重重,一片痴心,一份执著,主人公追寻的脚步从未停歇过。也许他会继续“从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许他会愁肠百结,相思无尽头,“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许他终于得见伊人面,抱得美人归,然而无论结果怎样,我们更看重的是主人公追寻的过程以及在那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执著无悔,那是一种至真至纯至美的人性。

7、让主人公千辛万苦执著追求的伊人有什么样的魅力呢?此时我们脑海中一定已有了伊人的形象,她是怎样的?

教师准备:①美丽? 外在?内在? 气质高雅 温婉动人

②“伊人”一定是美丽的,然而诗歌没有直接描写,我们却感觉出来了,这叫什么写法?

侧面烘托

诗中是怎样进行侧面烘托的?一是从主人公炽热执著的追求中可以感受到,如此深深吸引主人公的“伊人”一定是内外皆美的;二是秋水白露晓雾朦胧这美丽的景致侧面烘托出来的。

③“伊人”是美丽的,然而这种美又是朦胧的,在主人公的视线中若隐若现,时有时无,似水中月,雾中花,这种美是怎样产生的呢?距离产生美。

小结:诗歌中有很多诗句描写的就是这种距离之美如:朝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四,多少楼台烟雨中”。还有(大屏幕配乐显示以下内容)印度诗人泰戈尔说: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和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④同学们结合自己对本诗的理解,也采用泰戈尔诗的形式仿写几句。(配乐屏显):

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㈡世界上最美的距离

不是——————

不是生和死

而是——————

而是———————

————————

—————————

教师准备:㈠世界上最美的距离,不是紧紧相依,而是那盈盈一水间的,脉脉不得语。

㈡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你就站在那里,我却永远追寻不到你。

小结:“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伊人”的这个形象深深的根植于中国人的潜意识中,她

遥远而又美丽,可望而不可即,构成人们心灵中一个永远怅惘的情结,而距离和朦胧正是她的动人之处。

⑤这是作为爱情诗我们所理解的“伊人”形象,实际上“伊人”的内涵可以有更为丰富的理解: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执著追寻和向往的,你能举个例子吗?

爱情 事业 亲情 友情 理想 自由 还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

小结: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追寻者,而伊人就是我们的目标,它指引我们在平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不断前行,上下求索,不论成败与否,只要执著地追求,我们的生命就会因此而诗意精彩。

8、朗读比较:《关雎》与《蒹葭》的写法上的不同。

[明确]

①《关雎》一诗重在叙事,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后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伊人正姗姗而来,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后面两章是前面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与《关雎》相比,情感韵味更浓郁。

②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四、归纳小结

五、布置作业

第四篇:《蒹葭》教案

《蒹葭》教案

一、解题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蒹葭的意思是 芦苇,皆生于水边。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蒹 葭 苍 苍,白 露 为 霜。所 谓 伊 人,在 水 一 方。

溯 洄 从 之,道阻 且 长。溯 游 从 之,宛 在 水 中 央。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溯洄:逆流而上

洄:上水,逆流

从:追寻

阻:艰险

溯 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仿佛

蒹 葭 萋 萋,白 露 未 晞。所 谓 伊 人,在 水 之 湄。

溯 洄 从 之,道 阻 且 跻。溯 游 从 之,宛 在 水 中 坻。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干

湄:岸边,水草交接的地方 跻:登,上升

坻:水中小洲

蒹 葭 采 采,白 露 未 已。所 谓 伊 人,在 水 之 涘。

溯 洄 从 之,道阻 且 右。溯 游 从 之,宛 在 水 中 沚。采采:茂盛,众多

未 已:还没有完

已:停止 涘:水边

右:弯曲

沚:水中沙滩 现代文译文:

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心上人儿她在哪,人儿正在水那方。

逆着曲水去找她,绕来绕去道儿长。顺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

芦花一片白翻翻,露水珠儿不曾干。心上人儿她在哪,那人正在隔水滩。

逆着曲水去找她,越走越高道儿难。顺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一片芦花照眼明,太阳不出露水新。心上人儿她在哪,隔河对岸看得清。

逆着曲水去找她,曲曲弯弯道儿拧。顺着直水去找她,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余冠英译)

三、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以第一章为例: 一、二句以兼葭起兴,展现一幅河畔秋色图:河水淼淼,芦苇苍苍,露水结霜。这情景,是在清冷寂寥中略带凄凉哀婉色调,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三、四句写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徘徊,企慕追寻河对岸的“伊人”。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相会不易,形成一种可望难即的境况。诗人心中荡漾起无可奈何的情绪和空虚惆怅的情致。五、六句写“在水一方”的一种特定情境:逆流追寻,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终不可达。这是可望难即境况的常见情境之一,追寻者的怅惆情绪也因此而增强。七、八句写 “在水一方”的另一种特定情景:顺流追寻,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似真而幻,亦终不可近。追寻者的怅惘情绪也因此而更加强烈。

1、本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对意中人的急切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之情。

2、如何表现男主人公的相思之苦和追求过程?

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仍然神魂颠倒,执著专一。

四、品读全诗,探究特色 《蒹葭》的结构内容:

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

写景的作用:萧瑟冷落的秋景图,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惆怅感情的流露。

写人: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主人公的惆怅之情。

每章五到八句,写道路的险阻,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怅惘情怀。全诗三章

一、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的艰难之情。(隔水远望)

二、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苦苦追寻)

三、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而不可会晤,深沉的相思之情。

(咫尺天涯,无限惆怅)事物变化顺序

蒹葭:苍苍—凄凄—采采,秋景愈加萧瑟。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表示时间变化,体现诗人焦急和惆怅的心情。道路:长—跻—右,追寻的道路越来越艰险。

伊人所在:方—湄—涘、央—坻—沚,空间推移,伊人身影更模糊,更扑朔迷离。《蒹葭》的艺术特色及艺术美感: 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重章叠句(复沓)起兴手法 含蓄美

1、文字简约:没有直接抒写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只写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但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含蓄地表现出来。

2、形象可感:虽未刻画双方形象,但主人公的执着、“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3、余音饶梁:只写追求之难,伊人“宛在”,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想象余地 朦胧美: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飘渺之感。意境美: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难解难分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 浑然一体。

3、主人公的执着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相互映衬。

4、“伊人”高洁而有魅力的气质被蒹葭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五、对《蒹葭》主题的理解:

这首诗歌抒写了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情,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歌者思念的对象可能在遥远的地方,只能怀想而无法见面,因而心情惆怅,无法抑制。时间越久,阻隔越远,感情越深。

六、拓展阅读:

《在水一方》歌词(根据《蒹葭》琼瑶填词):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凄凄,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踪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

雨 巷(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第五篇:蒹葭教案

《蒹葭》

《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一首,一直以来人们都给与它极高的评价,一方面认为它是《诗经》中艺术水平最高的诗作之一,已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后代诗歌意境的创造有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因其抒情主体的不确定性和内容及表现手法的朦胧性,整首诗美丽清冷而又朦胧迷茫,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一首朦胧诗。因此在课本之外补充此诗。

一、本诗主题:现代多持爱情说,但由于作者和伊人的不确定性(诗人自己是一个朦胧的形象,模糊不清。诗中对诗人自己没进行任何的描写与交代,甚至连性别都未表明。诗人所追求的对象更是虚无缥缈),将《蒹葭》理解为情诗固然可通,但也没有实在的依据。《兼葭》的主旨已超出了爱情之外,它具有对一切美好事物追求的象征性。下面着重分析其艺术上的特点。

二、艺术特点

1、情与景的交融

诗每章开头两句都是描写诗人所处的真实环境,是写景,非比兴。说明季节(时已深秋),时间是黎明(白露为霜)。在深秋的黎明,诗中的我来到河边目的是追寻自己心目中的伊人,而出现在他眼前的却是茫茫芦苇,显得寂寞凄凉,失望与希望交织的情感,与凄冷的景物,寂寞的环境有机结合,表现了情与景的交融。

2、真与幻的交织

诗中所写的景物、行动以及诗中的情感是真实的,但诗中的伊人一会在这,一会又在那,不仅不合常理,而且诗中用“宛”说明所写的伊人隐约飘缈,亦真亦幻,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伊人并非真实存在,而是一种理想与情感的幻化。

3、缓与急的融合

本诗节奏较为舒缓,表现在几个方面:从语言形式看,诗中重章叠字的运用,一叹三唱,押平韵,客观上使诗读起来产生舒缓的感受;从抒发的情感看,诗中的主人公在希望与失望的交织中产生的是一种淡淡的惆怅,没有呼天抢地,痛哭流涕,故情感节奏也较舒缓;从诗的意境看,秋风瑟瑟的早晨,一条小河静静地流淌,河边一片茂盛而又苍翠的芦苇包裹在薄薄的白雾中。意境优美舒缓。诗的节奏虽然舒缓但不拖沓,在舒缓的节奏中包含着内在的急促,从溯回到溯游,我们仿佛听到诗人追寻的匆匆脚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焦急与执着。

下载蒹葭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蒹葭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蒹葭教案

    蒹 葭 一、授课题目:蒹葭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 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2. 理解《蒹葭》一诗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3. 把握《蒹葭》一诗的艺术特点及象征手法 三、教学重点......

    蒹葭教案

    《蒹葭》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常识 2.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3.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 1..掌......

    蒹葭教案

    第二课时 ·爱的主打歌 ——《诗经·蒹葭》教案 一.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 熟读诗歌,直至达到背诵。 2. 了解朗读四言诗的节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3. 了解诗经对当......

    《蒹葭》教案(5篇)

    《蒹葭》教案 一、导入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改编者是台湾作家琼瑶,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课文《蒹葭》教案

    一、 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相关知识。2、 掌握《蒹葭》中相关字词含义。3、 通过诵读、分析,掌握《蒹葭》中兴与赋的表现手法运用以及了解重章叠唱特点,学会赏析诗歌中的......

    诗经蒹葭教案[范文大全]

    《诗经•蒹葭》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复习《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六义”的概念;复习《诗经》结构特点:重章叠句、叠词;熟悉中国古代诗歌一些常用意象。 技能目标:初......

    蒹葭 读后感

    在学习《诗经》 秦风蒹葭后 明白《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生活和感情。此诗写的主要内容是: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

    蒹葭上课

    《诗经 蒹葭》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内容,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诵全诗。 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3.体会诗歌中的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 4.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