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蒹葭教案[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3 01:23: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经蒹葭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经蒹葭教案》。

第一篇:诗经蒹葭教案

《诗经•蒹葭》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复习《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六义”的概念;复习《诗经》结构特点:重章叠句、叠词;熟悉中国古代诗歌一些常用意象。技能目标:

初步掌握诗歌欣赏、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意象”;能够分析出诗人运用意象所带来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

充分为我国古代悠久的诗歌传统感到骄傲、自豪;并体会古人表达感情时特有的含蓄之美、朦胧之美。

一导语

二检查预习: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三初读诗文:感受音韵美,感知诗歌内容。

(一)感受音韵美(播放幻灯片3)

1.全班齐读诗歌,体会《蒹葭》的音韵美。

2.听学生朗读后,教师正音,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作品的音韵美是如何表现的? 3.教师明确:《蒹葭》的音韵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

(2)作品押韵:第一章押“ang”韵,韵脚有苍、霜、方、长、央

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

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

(3)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运用叠章,统一内容的反复咏唱,这样有一唱三叹的美感

4.请男女生交错进行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音韵美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四赏析景物,感受意境

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 教师准备:秋季而且是深秋。白露为霜。

俗语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曹丕《燕歌行》中也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2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

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仿句说如:秋天是一个萧瑟肃杀的季节。秋天是一个思念的季节。秋天是一个凄凉的季节。„„

小结:自古以来,在多情人眼中,秋景肃杀,最为伤悲。自古逢秋悲寂寥,它凄美而令人感伤。

3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谈

教师准备:芦苇——丛生茂密。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 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成语有望穿秋水 一汪秋水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4现在你能否说说诗歌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清冷 孤寂 凄美 迷离

5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依据是什么?

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6让主人公千辛万苦执著追求的伊人有什么样的魅力呢?此时我们脑海中一定已有了伊人的形象,她是怎样的?

教师准备:①美丽? 外在?内在? 气质高雅 温婉动人

②“伊人”一定是美丽的,然而诗歌没有直接描写,我们却感觉出来了,这叫什么写法?侧面烘托

诗中是怎样进行侧面烘托的?一是从主人公炽热执著的追求中可以感受到,如此深深吸引主人公的“伊人”一定是内外皆美的;二是秋水白露晓雾朦胧这美丽的景致侧面烘托出来的。

③“伊人”是美丽的,然而这种美又是朦胧的,在主人公的视线中若隐若现,时有时无,似水中月,雾中花,这种美是怎样产生的呢?距离产生美。

五分析“伊人”的多层内涵 因为伊人身份、面目的含蓄朦胧,千百年来读者对“伊人”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对伊人的不同理解也导致了主题的多义性。那么,大家是怎么理解“伊人”的?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老师收集了历来对此诗的解读,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下。)[明确]:(1)“爱情说”:近代学者余冠英认为“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 翻译家许渊冲就将这首诗译成a love song,伊人是the lover。

(2)“明志说”:“伊人”象征高洁品质,代表自己对美好高洁品质的追求。

(3)“讽刺说”:汉代《毛诗序》中说“《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意思是说这首诗是讽刺秦襄公的,因为他不遵守周礼,因此将招来亡国之祸。(东汉郑玄《诗笺》:“秦处周之旧土,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今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故国人未服焉。”所谓“伊人”是“知周礼之贤人,乃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

(4)“求贤说”:清代学者姚际恒认为 “伊人”是春秋时代一位隐居水边的贤人,该诗表达了君主求贤招隐之意。

(5)“人生哲理说”: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激情朗读,总结提升

1现在我们对诗有了一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我们再来朗诵这诗。

㈠共同体会①读前两句时语速应该较缓慢,②“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连续动作焦急急迫应该语速较急促,③“道阻且长”等相同句式应慢以体现险阻重重 ④“宛在”三句读出怅惘失望之情

结束语:邓丽君婉转悠扬的歌声已成绝响,从《诗经》到《在水一方》,芦花在中国文化中成了爱情的象征,这些如珠如玉的情句,一经唱响,便荡气回肠,绵绵不绝。吟诵这些简朴而优美的诗句,那原始的不经污染的,不受约束的生命与情感永远让人回味无穷,让我们把《诗经》这颗璀璨的明珠装在心里,让这古老经歌谣传唱不息。

第二篇:《诗经 秦风 蒹葭》教案

《诗经 秦风 蒹葭》教案

福州师范 语文组

2003-5-20 教学目的分析《诗经》艺术表现手法在本诗中的具体应用,体会

《蒹葭》所表达的纯洁、真挚、健康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所营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方法

分组自学、讨论,通过充分的吟咏,配合以音乐,理解诗

歌的意境。

课文分析

一、内容:一个女子曾经在青年的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为了能够再看到她,他是那样执着地去寻找。本诗写出了一个青年人为寻求美好的爱情

而发出的心声。

二、诗歌的意境:

时令:深秋。

地点:水边。

人物:青年。

景物:拂晓,露浓霜重,河岸边的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在秋风飘摇不定。

行动:青年思念着心中的人儿,来到河边,透过薄雾和芦苇丛,凝视着“伊人”所在的河对岸,可是心爱的人儿却可望而不可即,心中涌起淡淡的惆怅。青年并没有就此罢休,决心追求“伊人”,但无论是逆水而上,还是顺流而下,“伊人”总是无法靠近,宛如水中月、雾中花,若隐若现,朦胧飘渺。情景交融:三章写出了景物的细微变化,渲染出三幅深秋清景,反复咏叹由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求而不可得的凄凉心境,凄清的秋景与感伤的情绪浑然一体,构成了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三、四言、重章、重言的运用:

《诗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嫌短促,而重章、重言读起来又显得回环反复,节奏舒卷徐缓,二者互为补充,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具有很好的效果。本诗运用重章,细致地表现时空转换和情感的发展。寓变化于单纯,托繁复于简约,写出了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多层次和多角度,从而细腻地展现可主人公感情流程和变化。

四、赋、比、兴的圆熟运用:

本诗是起兴后以赋法叙写。河岸边芦苇上的露水凝结为霜,触动了诗人思念“伊人”的感情。三章的起兴不尽相同,写出了时间的推移、景物的变化,不仅勾画出三幅不同的图景,而且烘托出诗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思念“伊人” 的心绪。在铺叙中,诗人执着的追求、企慕思见的情状,跃然纸上。

思考题

1、吟诵全诗,疏通词句,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情景。

2、试分析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诗中的具体运用。

3、尝试在分析重章对诗歌表达情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全诗。

作业

用200-300字写出你读《蒹葭》一诗的感受。

板书 苍苍

为霜

在水一方

道阻且长

宛在水中央

凄凄

未晞

在水之湄

道阻且跻

宛在水中坻

采采

未已

在水之涘

道阻且右

宛在水中沚

相关链接

《诗经》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

《诗经》虽有少数叙事的史诗,但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我国诗歌沿着抒情言志的道路发展,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屈原继承《诗经》中以个人为主体的抒情奋发的写法,写出了象《九章》这样的忧愤深广的作品,兼具了风、雅的传统。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就是要以“风雅”广泛深刻的现实性和严肃崇高的思想性,以及质朴自然的创作作风,来矫正诗坛长期流行的颓靡之风。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代优秀诗人都继承了“风雅”的优良传统。而且这种精神在唐以后的诗歌创作中,从宋代的陆游到清末黄遵宪,也不乏其人。

《蒹葭》的余韵。

《蒹葭》以秋景起兴,既渲染了环境气氛,又烘托了人物行动心态,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诗情画意,臻于妙境。其艺术风格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极大的影响。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嫦娥》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第三篇:《诗经》《关雎 蒹葭 》 教案

《诗经》关雎

蒹葭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并能背诵诗歌。活动准备:

3.利用工具书,自我疏通文意。

4.收集《诗经》的相关资料,熟悉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熟读成诵。教学建议:

诵读欣赏既要诵读更要欣赏,学生应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得到美的享受,在诵读中形成良好的欣赏品味和高尚的审美情趣。需要注意的是,诵读与欣赏不能割裂开来,两者是交融的。诵读欣赏很讲究诵读,但这种诵读不能停留于一般的朗读,它要求融入感情,要读出诗、文的韵律节奏之美,要读出诗、文中字里行间蕴藏的真挚感情。

第一课时

一、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 《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二、学习《关雎》 1.顺畅朗读: 2.注意读音:

雎鸠(jū jiū)窈窕(yǎo tiǎo)逑(qiú)荇(xìng)菜 寤寐(wù mèi)3.有感情地朗读

4.根据注释,发挥想象,描述内容。(想象、交流)5.译诗

(1)关雎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2)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左右东西。

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3)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

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亮。

(4)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

(5)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

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6.诗句分析: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全诗可分为三章。

第一章(前四句)爱慕: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萌发了爱慕之情。

这一章开头用“关关雎鸠”起兴,运用“比”的手法点出了恋爱的主题。因为雎鸠“雌雄常不相失,亦不曾相近”,“情意相与而未尝狎”,以雎鸠的关关和鸣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贴切而有深意,确是匠心独具。

第二章(中间八句)思念: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至梦寐以求,辗转反侧。

在他眼前出现的是这位美丽姑娘采摘荇菜时“左右流之”的苗条、优美的身姿,使他夜不能寐;然而,大约这只是一厢情愿,他只有独自在床上“辗转反侧”,直到天明。这一章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优哉游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三章(最后八句)愿望:表达了希望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设想与姑娘结婚时鼓乐齐鸣的欢乐场面。7.主题:

《关雎》选自《诗经·周南》。周南,一般指的是洛阳以南到湖北一带地方。据有关资料推断,这首诗产生的时代不会太早,大约是西周末、东周初。这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8.表现手法:

这首诗采取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每一章都有些句子重复咏唱。这体现了《诗经》语言的一个特色。诗的感情真挚热烈,回环咏唱的章法,使热恋之情步步推向高潮。诗的每一章,都用起兴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象与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谐地融会起来,景中含情,情中蕴景。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改编者是台湾作家琼瑶,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初读·感知

1.配乐朗读课文,体味感情。

2.读后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描述情境。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还有其他的理解),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学生欣赏、感受)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三、品读·欣赏

1.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各抒己见)

示例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示例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示例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嘛!示例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点拨】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学生讨论、交流)

【点拨】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3.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字含蓄。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2)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3)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4.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5.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点拨】《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读。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经·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四、内容分析

《蒹葭》为《秦风》中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诗,这里表现的是一个寻求友谊(或者爱情)过程中最终失望的心理活动,深情抒发了寻求伊人而不得的诚挚感情,形象地描绘了此时此地的凄怆处境。

《蒹葭》属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诗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润所说:“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诗经原始》)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儿,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五、表现手法

1.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起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2.诗歌采用反复叠唱的章法,更显得韵味绵长,而开头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描绘了一幅凄清萧飒、露凝霜结的晚秋图,更抒发了诗人孤寂彷徨、幽思百结的心绪。

第四篇:《诗经 秦风 蒹葭》教案

《诗经 秦风 蒹葭》教案

教学目的分析《诗经》艺术表现手法在本诗中的具体应用,体会

《蒹葭》所表达的纯洁、真挚、健康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所营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方法

分组自学、讨论,通过充分的吟咏,配合以音乐,理解诗

歌的意境。

课文分析

一、内容:一个女子曾经在青年的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为了能够再看到她,他是那样执着地去寻找。本诗写出了一个青年人为寻求美好的爱情

而发出的心声。

二、诗歌的意境:

时令:深秋。

地点:水边。

人物:青年。

景物:拂晓,露浓霜重,河岸边的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在秋风飘摇不定。

行动:青年思念着心中的人儿,来到河边,透过薄雾和芦苇丛,凝视着“伊人”所在的河对岸,可是心爱的人儿却可望而不可即,心中涌起淡淡的惆怅。青年并没有就此罢休,决心追求“伊人”,但无论是逆水而上,还是顺流而下,“伊人”总是无法靠近,宛如水中月、雾中花,若隐若现,朦胧飘渺。

情景交融:三章写出了景物的细微变化,渲染出三幅深秋清景,反复咏叹由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求而不可得的凄凉心境,凄清的秋景与感伤的情绪浑然一体,构成了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三、四言、重章、重言的运用:

《诗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嫌短促,而重章、重言读起来又显得回环反复,节奏舒卷徐缓,二者互为补充,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具有很好的效果。本诗运用重章,细致地表现时空转换和情感的发展。寓变化于单纯,托繁复于简约,写出了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多层次和多角度,从而细腻地展现可主人公感情流程和变化。

四、赋、比、兴的圆熟运用:

本诗是起兴后以赋法叙写。河岸边芦苇上的露水凝结为霜,触动了诗人思念“伊人”的感情。三章的起兴不尽相同,写出了时间的推移、景物的变化,不仅勾画出三幅不同的图景,而且烘托出诗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思念“伊人” 的心绪。在铺叙中,诗人执着的追求、企慕思见的情状,跃然纸上。

思考题

1、吟诵全诗,疏通词句,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情景。

2、试分析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诗中的具体运用。

3、尝试在分析重章对诗歌表达情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全诗。

作业

用200-300字写出你读《蒹葭》一诗的感受。

板书

苍苍

为霜

在水一方

道阻且长

宛在水中央

凄凄

未晞

在水之湄

道阻且跻

宛在水中坻

采采

未已

在水之涘

道阻且右

宛在水中沚

相关链接

《诗经》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

《诗经》虽有少数叙事的史诗,但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我国诗歌沿着抒情言志的道路发展,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屈原继承《诗经》中以个人为主体的抒情奋发的写法,写出了象《九章》这样的忧愤深广的作品,兼具了风、雅的传统。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就是要以“风雅”广泛深刻的现实性和严肃崇高的思想性,以及质朴自然的创作作风,来矫正诗坛长期流行的颓靡之风。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代优秀诗人都继承了“风雅”的优良传统。而且这种精神在唐以后的诗歌创作中,从宋代的陆游到清末黄遵宪,也不乏其人。

《蒹葭》的余韵。

《蒹葭》以秋景起兴,既渲染了环境气氛,又烘托了人物行动心态,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诗情画意,臻于妙境。其艺术风格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极大的影响。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嫦娥》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教案二

诗经三首

http://www.xiexiebang.com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2003-03-30

王麟

杨波

教学设想

这三首诗都是《诗经》中的名篇。,由于年代久远,学生理解起来有飞定困难,因此,首先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每首诗的重点字词,并在此基础上,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方法。注意理解要和读结合起来,以读带动理解,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觉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背诵全部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可以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引入新课。《在水一方》是一首电视连续剧插曲,是根据《蒹葭》改写而成的。

二、介绍《诗经》

1.学生自行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情况。

2.教师补充:

《诗经)最早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开始尊之为“经”,此后才称为《诗经》。《风》也称为《国风),包括周南、召南、卫、王、郑、齐、魏、唐、秦、陈等15个地区的民间歌谣,共106篇,多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多是贵族作品。《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等,共40篇,多是奴隶主贵族祭祀神明的乐歌。

《诗经》的内容丰富,它全面地反映了西周时代社会的面貌,特别是《国风》和《小雅》,很富有现实精神。它们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描绘了人民的婚姻、爱情和劳动生活,表达了人民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愿望和要求,具有较强的思想和文学价值。《诗经》中的诗,句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唱的手法,并大量采用赋、比、兴的手法,语言丰富多彩、朴素优美,音节自然和谐,很有艺术感染力。

三、朗读课文疏通阅读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或者听朗读带。

2.解决课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

(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掌握部分字词的读音。

(2)教师补充强调:

雎鸠 窈窕 参差 伊人 鸡栖于桀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分别朗读这三首诗歌。

四、学习第一首《关雎》

1.男生齐声朗读这首诗。

2.理解。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知其大意,然后教师帮助解决其中部分重点字词。

补充:(1)参差:长短不齐。

(2)悠哉;思念绵绵不断。

(3)辗转反侧:翻来覆去。辗转,来回转动;反侧,翻覆。

此处可以结合“课后练习三”进行理解。

3.探究。

要求学生思考:(1)这首诗是怎样抒发男主人公的相思之情的?(2)这首诗中有大量的兴句,想想这些兴句对表达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明确:(1)首章四句,写男子爱慕和追求一个温柔漂亮的女子,想和她结成配偶。次章八句,写男子对女子相思到“寤寐求之”的程度。当“求之不得”时,则是“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他的思念之情达到了高潮。末章八句,写男子因相思出现幻觉,仿佛同那个采荇菜的女子结成了美满姻缘,表现出求而得之的欢乐。诗篇反复吟唱男子对女子的思恋、追求过程,反复表现女子采荇菜劳动的勤劳善良形象,感情炽热、纯真,体现出民歌朴实清新的风格。(2)首章以雎鸟的成双和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应配君子的联想。次章以荇菜的左右无方,随水而流,兴起淑女之难求。末章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起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正是运用了兴的手法,诗歌将人物内心的感情较好地揭示出来了。

4.背诵全诗。

五、学习第二首《兼葭》

1.女生齐声朗读这首诗。

2.理解。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知其大意,然后教师采用学生提问的方式解决其中疑难字词。

3.探究。

要求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著的爱情追求的?(2)请仔细思考体会: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样写是否重复?为什么?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后明确:(1)一是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欢晤受阻,仍然神魂颠倒,执著专一。二是注意景与情的结合。全诗情调凄婉动人,已经朦胧深邃。苍苍的芦花,露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见之无踪的伊人„„这一切都与诗人的彷徨失望和执著追求融为一体。②并不重复。

4.请学生快速阅读“课后练习三”,参照这一习题翻译《关雎》的形式,自己选取《蒹葭)中的任一章节,翻译成现代诗歌。

注意,这道题目难度很大,因此,在学生解答时,教师要作出适当的指导。对于学生所写的,注意肯定其中写得好的句子既可,并不要求全篇都必须写得很精彩。要以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理解为目标。

5.背诵这首诗。

六、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指名学生试着背诵《关雎》和《蒹葭》

二、学习《君子于役》

1.教师朗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3.结合注释,学生相互交流,理解这首诗歌的基本意义。

教师补充:如之何勿思:怎么能不思念呢?如之何,相当于如何、怎么。

4.探究。

(1)注意,“不知其期”、“不日不月”、“曷至哉”、“曷有其恬”、“苟无饥渴”等几句,包含了思妇怎样的心理活动?请仔细体会。.

(2)这首诗是怎样运用景物来渲染思妇内心感情的?

(3)这是一首闺怨诗,这样的诗可以说是举不胜举,你能再举几例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首诗,通过一个山村妇女对久役不归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繁重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怨恨。全诗共两章,首章侧重写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末章侧重抒发女主人公对丈夫的关怀心情。(1)都包含着思妇对丈夫无限的思念、关怀、忧虑的曲折复杂心情。(2)用日暮黄昏的景象衬托主人公的迷茫怅惘之情,从而构成了一种深沉绵邈的艺术境界。整个画面朴素逼真,富有生活气息和山村情调,很好地烘托出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并使这种感情变得更加缠绵悱恻。(3)略。

5.请学生快速阅读“课后练习三”,参照这一习题翻译《关雎》的形式,自己选取《君子于役》中的任何一章节,翻译成现代诗歌。

6.背诵《君子于役》。

三、指导学生朗读这三首诗

四、课文学习总结

五、布置作业

(《初中语文第六册教案》人教社 延边教育出版社)

蒹 葭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引入新课。《在水一方》是一首电视连续剧插曲,是根据《蒹葭》改写而成的。

二、复习《诗经》

三、朗读课文,疏通阅读障碍

1. 教师范读课文。

2. 解决课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

(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掌握部分字词的读音。

(2)教师补充强调:溯、跻、涘、坻、沚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知其大意,然后教师采用学生提问的方式解决其中疑难字词。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女生齐声朗读这首诗。

四.探究。

1. 诗经中的爱情都是真挚而热烈的,例如我们学过的《关雎》,这首诗又是怎样表现诗人执著的爱情追求的? 提示: 主人公是如何去追寻伊人的?

写景多为抒情,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这种感情与景物描写相结合,景与情的结合,情景交融,把诗人的感情推向了极致。

2. 仔细思考体会: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几章是否可以调换次序?这样写是否重复?为什么?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3.讨论,主人公追寻的伊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是否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跳出狭隘的追求爱情,走向广阔,可理解为对美的追求,对真理的追求,对理想的追求。所以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感受才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这种执着也是许多人共同的经历。五.背诵这首诗。

六.课文学习总结 作业:

自己选取《蒹葭》中的任一章节,翻译成现代诗歌,注意语言美、意境美。

在 水 一 方

琼瑶 词

林家庆 曲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 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足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初三教案《<诗经>三首》

《中学语文通讯》 池军华 2003-01-24 点击 2140次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之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1《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臣鸠、窈窕、逑、荇莱、寤寐、蒹葭、无、恬、涣、埘、址、桀。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勺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鉴赏、背诵、讨论、比较。

媒体设计

图片、音乐、录音。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郎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朱,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今天我们学习的三首诗均出自于《诗经》。

二、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收录了

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占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

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范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可采用投影。

雎鸠(jiū):一种水鸟。

窈窕(yáotiá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ǔmèi〕这里指时时。寤,醒着。寐,睡着。

蒹葭(jiānjiā):芦苇。

唏(xī):干。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佸(sì〕:水边。

埘(shí):在墙壁上做成的鸡窝。

涘(hu6):相聚、相会。

桀:通“橛”,为栖鸡做的木架。

(2)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乙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关雎》写的是诗人对河边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爱恋。

《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

《君子于役》写妻子怀念行役无期不能归家的丈夫。

四、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口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具体研习

1.从内容上来说这三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特点,都表达了作者对所爱之人的思念。

《关雎》里有“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等句。诗人从夜不能寐到主动接近,表达了对采荇菜姑娘的无限倾慕和大胆追求。

在《国风》中,最集中的是关于恋爱和婚姻的诗。在《诗经》时代,在某些地域,对男女交

往的限制还不像后代那样严格,由此我们在这些诗中可以看到年轻小伙对美丽姑娘的大胆追

求。

《蒹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表达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

意。

2.从总体上说,社会的制约是逐渐严格起来的,恋人们对自己的行动,不得不有所拘束。

于是我们在《国风》里看到许多情诗,咏唱迷惘感伤和可求而不可得的爱情。在后人看来,这也许是一种含蓄微妙的艺术表现,但在当时,恐怕主要是压抑的情感的自然流露。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陈风·月出》)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兮,不可泳思。江之永兮,不可方思。

(《周南·汉广》)

一切诗歌的艺术风格都不是无缘无故地形成的。明朗热烈的风格,必是情感自由奔放的产

物;含蓄委曲的表达,总是感情压抑的结果。

《君子于役》:“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表达了一个妻子对行

役无期不能归家的丈夫的深深思念和牵挂。《国风》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政治批评和道德批评的诗,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对上层统治者的不满。诗中表达了对于从军生活的厌倦,对和平

社会中家庭生活的留恋,却并不直接表示反对战争,指斥那些把自己召去服役的人。诗中的情绪也是哀怨为主,几乎没有愤怒。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既是克制的,又是真实的。

3.《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

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它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

诗的开头。

《关雎》中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借眼前景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同时关雎和鸠,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蒹葭》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在一个秋日的清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

寻那思慕的人儿,而芦苇丛却呈现出冷寂与落寞的气氛。

《君子于役》里的“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

括”以傍晚牛羊归家的情景为背景,渲染妻子对远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

4.《诗经》的语言特点。

学生朗读归纳,体会作用。

(1)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

低,以四言句为主干。可由此推想,当时演唱的《诗经》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的、简单的。

(2)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

《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

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

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在现代歌曲中,还常看到这种情况,这

说不上影响,却有古今相通的道理。

通过小组朗读体会。

作为歌谣,为了获得声音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

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扼抵是形容词,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苗绘精彩美丽的自然。

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J、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

声)描绘水草的犬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

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通过全体朗读体会。

三、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第五篇:诗经《蒹葭》》赏析

《诗经》读后感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文化之源,追溯到第一步诗歌总集,《诗经》的由来,而今,三千年后的中华子女,重读这一份古老的诗卷,被其震撼,被其渲染的,是人类灵魂的高尚,被其洗礼、被其重塑的,是人类精神的文明,翻开那古老的诗篇,触摸三千年前古人思想的精髓,感受三千年来历史的伟岸,那熟悉分明的轮廓记录了文人志士的高尚情怀,承载了先人的思想理念,所散发的是古文明的优雅芬芳,所寄托的是先人们思想的精华,读后,给人们一种心灵上的陶醉,精神上的升华,人格上的洗礼。

就拿《关雎》来说,《关雎》是一首爱情恋歌,描述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描写了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追求,性格健康明朗,小伙子虽然非常爱慕淑女,但是他没有让这种爱泛滥,虽然追求不到心上人而异常痛苦,但是他又能够自我排遣这种痛苦,使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理的制约,正如孔子所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你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多么熟悉美妙的诗句,清风微拂,杨柳小舟,反应的是千年爱情文学的深远价值,“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多么脍炙人口的诗句,千古流传与诵读的诗篇,人们选择了这最容易记忆与记录的部分,最容易向女生表达爱慕的部分,古人如此坦诚和直白地阐述自己对爱的渴望和追求,是非常洒脱与豪迈的。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收入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的诗歌305篇。其中,“风”指的是国风,即指当时诸侯国所辖各地域的乐曲,犹如现在的俗曲,各地的地方小调。“风”包括15部分,合称15国风,共计160篇,大都是周王室派专人收藏的民间歌谣,不少篇章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和混乱,以及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对于劳动人民的劳动和爱情也有所反应。“雅”分为“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的歌辞,多数是贵族文人的作品,共计105篇。“颂”是祭神、祭祖时用的歌舞曲,共计40篇。《诗经》的诗篇形式以四言为主,间杂五言,六言,七言等,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赋:即铺陈开来描写客观事物;比:即比喻;兴:即先咏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语言朴素优美,自然和谐,富有艺术感染力。

再拿《蒹葭》来看,你看呐,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我那日思夜想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这不正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完美写照吗?它展现的是一幅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的深秋清晨朦胧图。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与委婉,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惆怅的情致,古人细腻而深邃的内心世界如此简约而精致地描绘出来,可见《诗经》是多么优秀的一部文学作品。

《诗经》的诞生,注定了它命运的辉煌,注定了它将是改变中华人民思想的利刃,它的传播与传颂,承载与发扬,体现的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高度统一,是中华五千年来辉煌而璀璨的文明。就我而言,读《诗经》是一种享受,品析与鉴赏《诗经》,更是一种美的体验。

我们的《诗经》,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诵读与记忆,易于记录与联想。简短的文字下,掩埋的是一个硕大,唯美而又高雅不俗的世界;粗糙的笔墨中,弥漫的是文学那清幽,淡雅的高尚气息。诵读之中,给人以无穷无尽的联想与思考,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让读者以主人公的身份,去体验、感受作者当时的心境,当然,它所给予的,亦是给读者最为宽泛而广阔的灵魂上交流的空间和思想上沟

通的平台。

让我们洞悉高深而精巧的言词,领略伟岸而细腻的情感,透过语言的鉴赏,从那淡黄的纸张与渐隐油墨芳香的间隙里,穿越时间与空间的隔阂,沿着历史清晰脚步的轮廓,回到那个油墨书香的年代,再一次,感受《诗经》带给我们的,强烈,深沉,美妙而又无与伦比的震撼!

下载诗经蒹葭教案[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经蒹葭教案[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经蒹葭读后感

    诗经蒹葭读后感诗经蒹葭读后感与时下的国学热无关,我小时侯是最头疼上古文课的,诗经蒹葭读后感。我讨厌老师枯燥的,讨厌那些听不懂的文言文,讨厌岳阳楼记,心理很强,老师越是我我就......

    诗经两首:《蒹葭》、《关雎》教案

    诗经两首:《蒹葭》、《关雎》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2、诵读诗歌,体会诗歌蕴涵的美的情感、美的意境。 2、揣摩体会诗歌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提......

    诗经《蒹葭》校级公开课教案

    蒹葭 ——寻美之旅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的音律美,意境美,精神美。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

    《诗经·蒹葭》教案[小编整理]

    《诗经·蒹葭》教案 课题:《诗经·蒹葭》的艺术特点赏析 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教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复习《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六义”的概念;复习《诗经》......

    《诗经·蒹葭》教案2(大全五篇)

    (播放幻灯片1,欣赏《蒹葭》古曲吟唱,创设情境。)一、引入课题:(播放幻灯片2)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元好问有一问倒千古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

    《诗经》关雎--蒹葭-练习题

    《诗经》关雎·蒹葭 【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

    诗经蒹葭的课件

    诗经蒹葭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给人一种凄迷朦胧的美。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诗经蒹葭的课件,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诗经蒹葭的课件一教学目标:①初读诗歌,感受《蒹......

    《诗经·蒹葭》赏析(全文5篇)

    《诗经·蒹葭》赏析(15篇)《诗经·蒹葭》赏析1诗经赏析蒹葭蒹葭佚名·先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