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武术理论课教案
武术理论课教案
教学内容:我国传统武术文化与武德武礼
教学重点:武术的民族精神、武术的内涵、武术与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
教学难点:武术与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尚武对培养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与作用 教学目标:
1、尚武对培养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与作用。
2、明确武术的民族精神,了解武术的内涵。
3、使学生对武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影响有全面的认识。教学过程: 一、武术
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技术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两大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的起源与发展,主要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1)、武术萌芽
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兽多人少,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原始人为了生存,出于本能必须与自然界、禽兽进行搏斗,在生产、狩猎中练就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和使用工具的技能。后来又逐渐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为武器,并且产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斗捕杀技能,原始部落战争对武术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战争的需要,大量的生产工具转化为武器,生产技能也随之转变成军事技能。
(2)、古代武术
中国古代武术的发展与军事技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中最基本的就是技击性。该时期的发展可以划为以下三个阶段
古代武术的发生:当时军事训练的主要形式是“田猎”和“武舞”。“田猎”包括“空手以搏”和“手格猛兽”的搏斗技能;“武舞”是根据兵器性能,把击刺同阵形、队形结合起来的武舞式训练,这种将实战技能按一定程序进行训练是古代武术由感性向理性认识的升华,也是向系统化演进的象征。
古代武术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频频的战争促进了对技击格斗术的要求,当时的步兵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都是靠手中的兵器来杀伤敌人。因此当时器械从形状到质地都有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已能出产质精物美的青铜剑,出现了干将、欧冶子等最负盛名的造剑匠。民间的习武之风盛行,社会上出现了“剑客”、“侠士”、“武士”等以练武为生的职业人。随着社会发展,武术逐渐与养生相结合,以动健身的思想得到认识,养生和炼养功法也有了很大发展。到了宋代,民间结社的武术组织蓬勃兴起,人们入社习武,非求柴米之资,而是为了强身健体,娱乐休闲。
古代武术的定型:明清(1368-1911)是中国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十八般武艺有了具体的名称和内容,不同风格的拳种形成了诸多的流派,尤其是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注重内练拳种独成体系的迅速发展。
(3)、近代武术
鸦片战争的炮火震撼了近代中国,几千年以来用于军阵厮杀的武术带着甲午战败的耻辱,无奈地退出了战争舞台。
20世纪初,在“强种保国”的历史潮流中,在土洋军事的、体育的思想碰撞交融中,西方的兵式体操与民族的尚武精神、技击内容相结合,形成了中华新武术。1911年-1918年《中华新武术》教材先后被定为当时军警必学之术。
《中华新武术》成功的将西方体操的方式、体育教学的方法,以及竞技运动的思想注入了传统的武术之中,使武术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
(4)、当代武术
国内武术的兴旺发展,形成了以太极拳为主的健身武术体系。在普及与提高的方针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纷纷成立了武术队。1958年开始,每年几乎都举行全国性的武术比赛。1959年国家实施了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20世纪60年代,国家体委提出了“难度大、质量高、形象美”的武术技术发展方向。20世纪70年代,竞技武术套路中的腾空动作不仅讲究高度,而且出现了纵旋、侧翻、平旋横转等创新难度动作。同期,“技击”武术得到复兴,1989年举行了第一次全国散手擂台赛,同时实施了《武术散手竞赛规则》。1985年国家体委颁布实行了《武术运动员技术等级试行标准》,1990年国家体委出台了《武术赛手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2000年全国武术训练工作会议提出了“突出竞技特点、提高艺术水平、鼓励发展创新”的新指导思想,简化改革了武术的竞赛规则和裁判操作方法,为武术适应奥林匹克运动奠定了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武术的科学研究得到空前的发展,以生物力学、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为依据,由单个学科向运用多个学科知识进行武术研究的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和实现。20世纪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设立了武术科研基地,一批以体育学院教授、副教授和研究生为攻关力量的学术骨干已成为当代武术科研前沿的生力军。
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制定了积极稳步地把武术推向世界的方针后,1984年筹备成立了国际武术组织,1985年我国在西安举办了第一届国际武术邀请赛,从此竞技武术为走向世界打开了大门,经过各方努力,1998年国际武联达到了国际奥委会承认的基本要求,1999年国际奥委会通过决议接纳国际武术联合会,使武术真正跨入了世界竞技体育的舞台
二、武术的特点与作用
1、武术的特点
武术是由人的技击自卫术发展起来的,无论是套路和搏斗,单练与对练,无论什么民族使用何种器械,都保留了攻防技击的技术特点。
(1)武术产生、发展于中国,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
(2)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心理要素,体现于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个方面。
(3)注重和谐。追求人己物我的和谐,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的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
(4)注重形神兼备。武术在技术上不仅重视外在形的美,更追求内在神的美。
(5)注重整体的思维方式。武术不仅注重单个动作与单个动作之间的衔接,而且要求整套的演练气韵生动、气势磅礴、一气呵成。
(6)既重外练又重内练。外练指人体骨骼、关节、肌肉所组成的运动系统完成的各种动作;内练通过调整呼吸,掌握运气调息的方法,达到精、气、神、力、功的更高境界。
(7)多种拳种并存。武术是个多拳种、多流派的传统体育项目。
2、武术的作用
(1)健身作用
中国人历来重视运动,重视生命,注重养生之道,所以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国养生导引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如轻柔缓慢的太极拳运动,不仅对心血管、呼吸系统有良好影响,而且对调节神经系统、陶冶性情、缓解压力都有其独到之处,因此受到海内外人群青睐。
(2)技击作用
在以冷兵器为主要兵器的时代,武术的技击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到了现代,武术技击作用虽不如古代那样突出,但在战争中仍不可避免会遇近距离的搏斗,尤其在公安战士执行公务时,娴熟的格斗技能对完成任务的作用更重要。
(3)观赏作用
武术既是人的身体活动,又是一种武技,尤其是现代的套路运动:高、新、难、美的技术要求,使武术运动的观赏性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即使在人们进行攻防技击时表现出的神态与神秘技击色彩,也同样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4)教育作用
武术教育作用主要体现在学校教育。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教育家颜元,他主持的漳南书院里就有武备课。现代学校体育课程中的武术课,其功能是通过武术向学生传授武技,更重要的是灌输武德思想,提高民族意识,激发图强精神。
(5)经济作用
武术同其它体育运动一样,本身就是一种产业。如对国内外武术爱好者进行教学、训练,开办武术馆校,举行武术表演、比赛,这些活动,使武术以劳务的形式为社会提供了服务,加上武术器材、服装、教材、音像资料等用品的消费,充分发挥了武术的经济作用。
三、武德与武礼
1、武德,即指在从事武术活动群体中形成的对习武者行为规范要求的总和。它包括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武德影响着习武者的各类活动,贯穿于拜师择徒、教武、习武、用武的全过程。儒家仁学思想成为传统武德的主要内容,表现为“仁、义、礼、行、勇”等方面。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武德是武术的灵魂,崇尚武德是武术界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
2、武礼,也是武德的表现形式之一,其动作规范与精神面貌,能直接反映出习武者对武术运动认识程度与修炼品行层次的高低。而抱拳礼是武礼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它由中国传统“作揖礼和少林拳的抱拳礼(四指礼)”加以提炼、规范、统一得来的,并赋于新的涵义。做好抱拳礼也是被人欣赏,或者欣赏他人品行一种表现。抱拳礼的方法:并步站立,左手四指并拢伸直成掌,拇指屈拢;右手成拳,左掌心掩贴右拳面,左指尖与下颏平齐。右拳眼斜对胸窝,置于胸前屈臂成圆,肘尖略下垂,拳掌与胸相距20~30厘米。头正、身直,目视受礼者,面容举止自然大方。抱拳礼的具体涵义是: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拳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弯曲成圆,表示五湖四海(泛指五洲四洋),天下武林是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友。左掌为文,右拳为武,文武兼学,虚心、渴望求知,恭候师友、前辈指教。
四、课下思考
1、武术的文化特征表现在那些方面?
2、什么是武德?武德包含哪些内容及其当代价值?
3、武术对培育和弘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有哪些作用和价值?
第二篇:武术理论课教案 胡飞
武术理论课教案
(一)武术概况介绍
一、武术的起源及发展
武术,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素材,遵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的相互变化的规律编成徒手或器械的各种套路。武术是一种增强体质、培养意志、训练格斗技能的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
1、武术起源于生产
武术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武术起源于生产和生产劳动。早在五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人们为了生存,用些石器、木棍等打猎、捕鱼,又同野兽相斗,这样,人们逐渐获得了使用武器和格斗技能,它是武术格斗技术的萌芽。随着原始生产工具的进化,尤其是它的实际效用,为后来的武术技术“劈、刺、砍、扎、等奠定了基础。人们把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中获得的一切知识、技术,不断地加以总结,传授给青年一代。
2、原始战争的出现,促进武术向军事战斗技能发展
原始部落战争的实践,使武术在已有了狩猎的格斗和捕杀技能的同时,又有了军事战斗技能的发展,后来的武术运动,其内容就大都近于军事战斗技能而远于狩猎技能了。
3、强身除病的客观要求使武术成为体育的一种手段。
人们为了增强体质,减少疾病,逐渐就有了对体育的要求,在原始社会末期,人们已创造了一种唤作“舞”的运动形式来进行锻炼筋骨,活动关节。唐、宋朝时,才开始有简朴的武术套路。例:李白的剑舞。强身除病的客观要求使武术成为体育的一种手段。
4、解放后武术运动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关怀人民的健康,重视民族体育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一九五六年国家体委把武术列为竞赛项目同时整理出版了《简化太极拳》,《初级长拳》,《初级剑术》,《初级刀术》,《初级枪术》,《初级棍术》等书籍和挂图。并有了全国武术统编教材。1982年召开了全国武术会议,1990年将武术列入全运会的竞赛项目。并多次举办国际武术邀请赛。从此,国内外武术发展的更快。武术集体项目的比赛场地为16*14。当运动员身体任何部位开始动作时比赛开始计时。武术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攻击技艺美。武术的核心技术是攻技术。运动员比赛套路中中断允许重练,但必须扣1分。剑术是以刺、点、劈、撩、挂、削、点、崩、截等剑法所组成的套路练习。它的特点是当中轻快、身法矫捷、富于韵律感。初级剑术共分为四段32动。刀术以劈、砍、撩、挂、挑、刺、缠头、裹脑等刀法所组成的套路练习。它的特点是勇猛、快速。初级刀术共分为四段32动。
二、武术的特点和作用
既有搏斗运动更有套路运动 中国武术的最大特点是:既有相击形式的搏斗运动,更有舞练形式的套路运动,武术是由军事技能发展为搏斗运动的体育项目。武术一直是循着相击的搏斗运动和舞练的套路运动这两种形式向前发展的。后来随着岁月的流逝,套路运动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占有了武术的主要地位,而且内容、形式、流派越来越绚丽多彩。
通过套路运动的练习,有利于发展人体的速度、力量、灵敏、协调和耐力素质,以及勇猛、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
具有攻防技击性
攻防技击是武术运动的主要特点,即使是套路运动,在它的动作和练法中,一般也都具有攻防技击的意义。
人们通过武术的锻炼,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而且能够掌握一些格斗的攻防技术,为国防建设服务。
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练功方法
所谓内、指的是心、神、意、气等内在的心志活动和气息运行。所谓外,指的是手、眼、身、法、步等外在的形体运动。
这种练功方法,对内能够理脏腑、理经脉、调精神。对外能够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使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
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武术运动不仅锻炼价值高,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同的拳术和器械有着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武术运动不受年龄、性别、体质、时间、季节、场地和器材的限制,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条件,选择合适自己的项目进行锻炼。
三、武术的内容、分类
(一)拳术:
1、长拳:属外家拳是查、华、炮、洪、戳脚、翻子、少林、六合、燕青拳术的总称。
2、太极拳:陈氏、杨氏、吴氏、武氏、孙氏、简化、四十八式、八十八式、综合竞赛套路等。
3、南拳
4、形意拳
5、八卦掌
6、通臂拳
7、劈挂拳
8、地趟拳
9、象形拳:鹰爪拳、螳螂拳、猴拳、蛇形拳、醉拳等
(二)器械
短器械:刀、剑、匕首
长器械:枪、棍、朴刀、大刀
双器械:双刀、双剑、双匕首、双钩
软器械:三节棍、九节鞭、绳镖、流星锤
(三)对练: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和器械对练
(四)集体表演:六人以上的徒手和器械的集体表演,允许配乐。
集体表演的特点:队伍整齐、动作协调一致、风格鲜明。
(五)攻防技术:短兵、散打、推手
四、武术的基本功和基本动作
肩臂练习:压肩、单臂绕环、双臂绕环、仆步抡拍
腰部练习:前俯腰、甩腰、下腰、涮腰
腿部练习:正、侧、反压腿、搬腿、劈腿、踢腿、扫腿
直摆性腿法:正踢腿、侧踢腿、里合腿、外摆腿、飞脚击响
屈伸性腿法:弹踢、蹬踢、侧踹
手型手法练习:手型:拳、掌、钩,手法:冲拳、架拳、栽拳、劈拳、推掌、亮掌、穿掌、劈掌、挑掌、摆掌
步型步法练习:步型:弓、马、仆、虚、歇、丁步、坐盘,步法:击步、垫步、弧形步
跳跃练习:腾空飞脚、大跃步前穿、旋风脚、腾空摆莲
平衡练习:提膝平衡、燕式平衡、探海平衡
跌、打、滚翻:抢背、鲤鱼打挺、乌龙绞柱、侧空翻、旋子
组合练习:五步拳、腾空飞脚组合等
五、练习武术基本功应该注意的问题
武术基本功的内容和训练手段是丰富多样的,应注意以下几点:
学时要有浅入深,循序渐进。可以先学一些压腿、踢腿、弓步、马步和冲拳、抡臂以及活腰等动作,把专项训练手段和基本动作结合起来练。
养成正确姿势的习惯:可以放低高度,用力要顺,坚持经常,持之以恒。只有坚持经常练,才能提高身体的素质和机能,掌握住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第三篇:武术理论课讲稿
理 论 课 讲 稿
武术概述
1、武术是以威力负人的方法。或者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2、武术的套路运动: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动作,注重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协调配合,遵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规律组成的徒手和器械的演练套路。、3、格斗运动:是在时间、场地、体重等较相同的条件下,真对进攻的有效部位,击打效应的得分多少等一系列规则要求,双方进行斗智较技的搏击对抗。
一、武术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武术具有古老的历史传统。追溯其源,是与人们的生产斗争、战争格斗以及生活的不断发展和演变紧密相联的。首先是人们生产斗争的劳动实践。劳动就包括徒手的和制造生产与生活工具。早在五、六十万年前的原始旧石器时代初期,已经制造和使用了砍砸器,如石锤、燧石尖嘴凿等粗制石器,以及用石器刮削过的棍棒。这些极原始的工具,即是打猎和捕鱼等生产用的工具,又是生存的武器。他们使用这些武器去与凶恶、庞大的猛兽作斗争并猎取他们以满足人们生存与生活的需要。在此过程中人们逐步的获得了徒手搏斗和捕杀的技能,以及使用武器进行捕猎和格斗的技能,这些在原始的生产方式基础上产生的技能虽然是非常低级的,然而,它却是武术搏击与格斗技术的萌芽。
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使用的石器普遍采用了磨制方法。如出现的石斧、石铲、石刀、石镰、鱼骨叉等。这些有刃、尖的工具或武器就更加锋利。在此时代的末期还出现了极少量的铜斧、铜刀、铜戈等工具,使生产效用进一步得到了发展。这些原始生产工具的进步,尤其是实际效用的提高,为后来武术的劈、刺、砍、扎等技术的逐步形成奠基了客观的物质基础。如有了尖状石器的发明及使用,人们才获得了“刺”的概念;有了鱼骨叉等的发明及使用;人们 1
才获得了“扎”的概念;有了石斧、石刀的发明及使用;人们才获得了“砍”、“劈”的概念。
这些原始的生产工具或武器,也就是后来武术的前身。如 “鞭”、“锏”是由短棒演变的。“绳镖”就近似于鱼叉,出土的鱼叉中,有的在尾端带有结节,便于系缚绳索,使用时将叉掷出,然后抓住绳索将叉收回,这和绳镖的使用方法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原始鱼叉是骨制的,而绳镖是随着铁器的发明变为铁制的了。还有如原始的“投掷石球绳套”与现在的流星锤;原始的石刀、石斧与现在的铁刀、铁斧等,都不难看出它的演变发展。
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原始战争的出现,促进了军事战斗技能发展。原始部落战争的社会实践,使武术在已有的狩猎格斗和捕杀技能的基础上,又有了军事战斗技能的发展。在氏族公社时代,部落与部落之间,有时为了反击侵犯者,或者为了扩大已经感到不够了的占地,常常引起战争。当战争发生时,由于平时没有什么军队的组织,从事狩猎生产的猎手们便志愿的组成一支战斗队伍去进行战斗。他们远则用弓箭、投掷器、近则使用棍棒、刀斧,凡是能用于战斗的任何生产工具都会成为战斗的武器。当手中的武器打坏或打掉了的时候,就得赤手空拳与手持武器的对方展开搏斗,或者双方都是徒手搏斗。当时的战争实践,要求人们要掌握一定的军事战斗技能。人们为了个人及氏族的生存,也总是把从战争中获得的一切技能、知识和经验不断地加以总结,并和狩猎的生产技能一样,传授给年轻一代。所以战争实践里的一些徒手搏斗的技能,以及个人操练的单个技术,便成了经验总结的对象。
原始社会的人们在与自然和疾病的长期斗争中;在社会生活逐渐发展和不断充实变化的过程中,从生产和军事活动的社会实践里逐渐的意识到了体质的增强在社会生活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他们为了强筋骨、增体力、跳棋系、除疾病,使体质增强以利于生产和军事战斗以及活跃生活内容。于是有了体育的要求。而原始社会的体育,其内容和性质自然而然的要与生产劳动和军事战斗以及社会生相联系。整个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活动,决定着体育的运动形式及内容。所以某些生产劳动和战争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狩猎技能和军事战斗技能,以及被看作是勇猛、有力、灵活等象征的某些动物的动作就成了在古代唤作“舞”或“戏”的运动形式的主要内容。后来的“五擒戏”、象形拳“无疑是这种运动的延续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自周秦以来搏斗形式的运动有:角力、角抵、相扑、击剑、较棒、刺抢等等。这些运动项目都有着 广泛的群众基础,技术水平的发展也较高。例如汉“元风三年春”举行的一次“角抵戏”,“三百里内”的人“皆来观”。又如春秋战国时,仅仅在赵文王那里就聚“有三千余人”练习“击剑”,一次击剑比赛连续举行了“七天”。当时在妇女中也出现了如“越女”这样的“击剑家”。套路形式的运动则有:“剑舞、双剑舞、戈舞、矛舞、刀舞、使棒、使枪、使拳”等,单人舞练和集体舞练的项目,及“枪对牌、剑对牌”等双人对练的项目。舞练的技术水平也达到了较高的程度。
明清时期,是武术集大成的发展时期。流派林立,不同风格的拳术、器械,都有空前的发展。武术作为军事技术、健身活动及表演技艺的作用充分的被人们所认识。对抗性的比武:如手搏、摔跤等也有很大发展。
解放前的旧中国,流派林立,不同风格的拳术、器械,都有空前的发展。武术作为军事技术、健身活动及表演技艺的作用充分的被人们所认识。
解放前的旧中国时期,在民间出现了许多拳术社、武士会、体育会等组织。并将中华武术传播到了海外。1928年在南京建立了“中央国术馆”,各省、市也相应成立了一些县以上的国术馆。有不少的武术家受聘在国术馆任教,培养了许多武术专门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和关怀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武术运动的开展做过重要指示。1949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一成立,就召开了武术座谈会,把武术提到新中国体育工作的议事日程。1953年在天津举行了规模较大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1954年国家体委专门成立了民族形式体育委员会来负责武术的挖掘整理及开展工作。1956年国家体育委负责同志在全国十二单位武术表演大会上就武术的继承发展工作与全国著名的武术家们进行了座谈。1957年开始,国家体委组织了部分武术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先后整理出简化太极拳,甲、乙、初级长拳,刀、枪、剑、棍等二十多种武术项目。还编写了体育院、系武术通用教材,鼓励武术家门著书立说,出版各种武术专著。随着武术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从1957年开始,武术运动被列为国家的竞赛项目,每年都举行全国性比赛。还制定了以流行较广的长拳、太极拳、南拳等为竞赛主要内容的《武术竞赛规则》。1979年国家体委发出了《关于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组成了调研组到十三个省市 3
进行了考察。同年五月,围绕着挖掘整理中华武术,在南宁举行了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并将这种形式保持至今。1982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规模较大的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来自28个省、市、地区;13所体育学院;火车头武协的负责同志和新老武术工作者以及特邀的老武术家共367人出席了会议。国家教育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也派人参加了会议。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大会堂亲切接见了与会的全体代表。1986年成立了我国武术的专门机构“中国武术研究院”,使武术运动在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等方面得到了更加迅速地发展。1987年建立了中国武术学会,负责组织武术运动学术研究活动1988年组织制定并编写了武术训练大纲、武术训练教材、散手训练教材同年又编定了陈、吴、杨、孙四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并作为全国的比赛项目。1989年受亚武联的委托又新编了长拳、太极拳、南拳、刀、枪、剑、棍的竞赛套路,使中华武术进入第十一届亚运会的比赛项目。
另外,随着武术运动的多中交往,已在推向世界方面迈出了可惜的步伐。在1984年的全国武术比赛期间,中国武术协会邀请了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日本、墨西哥、菲律宾、新加坡、瑞典、美国、泰国、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武术组织的负责人到武汉参观了比赛,并共同签署了《备忘录》。1985年在西安进行了第一届武术国际邀请赛。在大会期间中、英、意、日、美等十七个国家和地区代表举行会议、决定成立“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备会”,并推选中、英、日、意新加坡等国担任筹备委员,与会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武术组织作为联络员。秘书处设在中国。1985年11月在意大利的波伦亚市成立了欧洲武术协会,会员有英法等八各个国家。并于1986年5在比利时举行了8个国家70名运动员参加的第一届欧洲武术锦标赛。1987年6月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举行了第二届欧洲武术锦标赛。1988年在意大利举行了第三届欧洲武术锦标赛。1987年9月在日本的横滨市举行了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在此期间正式成立亚洲武术联合会。全体会员一致通过了《关于呼吁把武术列为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比赛项目的特别决议》。1988年10月在中国举办了国际武术节,开幕式在杭洲,并举行了第三届国际武术邀请赛;闭幕式在深圳,举行了国际武术散打擂台邀请赛,并颁发了七个武术大奖。1989年武术运动被亚奥理事会正式批准为第十一届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总之,中华武术至今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都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4
健身防卫功能和艺术魅力而得到迅速的发展,对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中国的武术运动正在沿着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方向阔步前进。
二武术的特点与作用
1武术的特点
(一)具有攻防技击性
攻防技击性,是武术运动的主要特点。即使是套路运动,也都具有攻防技击的意义。如组成武术套路运动主要内容的踢、打、摔、拿、击刺等动作,都有着不同的技击特点和攻防意义。
(二)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练功方法
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练功方法是武术运动的一大特点。所谓内,指的是心、神、意、气等内在的心志活动和气息的运行;外则指的是手、眼、身、步等外在的形体活动。各个拳种和流派都十分强调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练功方法。如练习时强调“精、气、神”,要“气沉丹田”,太极拳强调“用意识引导动作”;形意拳强调“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南拳强调“内练心神意气胆,外练手眼身腰马”等等。
(三)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武术运动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同的拳术及器械有着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及运动负荷。人们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合条件选择适合的项目来进行练习。
二、武术的作用
武术兴起的原因
在古代,武术运动的繁盛是由于战争的频繁及当时武器的落后.武术运动对提高军队的素质起了积极的作用,并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武术在当时被直接或间接地用于战争,反之战争也促使它广泛地开展并迅速地发展.现代武术运动的再兴起则与上述原因截然不同.它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体现.在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以及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使
人们开始向往精神生活,追求精神娱乐。希望健康和长寿。而传统的体育项目—武术恰恰能满足人们这方面的需求。如武术中的太极拳在国内、外日益普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尽管至今还有不少人仍不愿放弃武术的特殊功能—技击意义,但武术,包括太极拳在内的技击术变为一种纯健身运动的趋势已不可阻挡。
(一)具有很高的健身价值
武术的套路运动,其动作有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翻腾、跌扑、滚翻等,内容十分丰富多样,对各肌肉群以及相应的神经中枢之间的协调关系要求很高,因此,从事武术运动可以大大改善各运动器官、内脏系统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尤其是内外合一,神形兼备的练功方法,可改善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太极拳强调用意识引导动作,这是它能对一些慢性疾病有着良好的医疗作用的主要原因。从事武术锻炼可以使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得到改善,有效的提高人体的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能力,发展呼吸系统的机能,增加肺活量。对提高人体的灵敏、力量和柔韧等素质均能起到良好的影响。
(二)自卫防身的作用
武术的套路和对抗形式,都是以技击作为它的核心内容。所以人们通过武术练习不仅能增强体质,而且能够学会攻防搏斗的技术用以自卫防身。
(三)具有修身养性的作用
武术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一向重礼仪、讲道德。“未曾学艺先习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把武德列为习武与教武的先决条件,这是中华武术的古老传统。练武者首先要目的明确,动机纯良,处事光明磊落,不以武欺人,不以强凌弱。学艺要持之以恒,精益求精。通过武术的练习还可以培养勇敢无畏,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与高尚的道德情操,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三武术的内容与分类
一、套路形式
当前武术套路的形式分为三种,即:单练、对练、集体项目。
(一)单练:
1.单练拳术
拳术的种类及流派很多,本节仅就常见的主要拳种加以说明。
⑴长拳包括查、华、炮、洪等拳术。它们之间虽风格各异,但概括起来的共同特点是,舒展大方,节奏分明,刚劲快速,动作灵活,并有窜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以及跌扑滚翻等丰富多样的动作内容。
⑵太极拳 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动作圆活,处处带有弧形,运动起来绵绵不断,刚柔相济的特点。
⑶南拳 南拳是我国南方广泛流行的一种拳术。它上肢动作较多,发力完整、步伐稳固,以四平马为基础。在发力时运动员因势而发声,以声助气、意气催力。动作刚劲有力、节奏明显。
⑷形意拳 形意拳是一种以三体式步型为基本姿势,以劈、崩、钻、炮、横为基本拳法,并吸取了龙、虎、猴、马、燕、鹞、鹰、蛇、鸡、熊等十二种动物的动作与形象而组成的拳术。其特点是动作简练、发力沉实、手攫足踏,朴实刚脆。
⑸八卦拳 八卦拳是以摆扣步为主,以推、托、带、领、穿、板、截、拦等掌法变换为内容的拳术。其特点是沿圈走转,势势相连,身灵步活,随走随变。
⑹八极拳 八极拳是一种以挨、傍、挤、靠等贴身进攻动作为主要内容的短打类型的拳术。其发力刚猛,用震脚和闯步以助发力。
⑺通臂拳 通臂拳是以摔、拍、穿、劈、攒等五种基本掌法为主要内容,通过圈、揽、勾、劫、削、摩、拨、肩等八法的运用所组成的拳术。其特点是出手为掌,点手成拳,收手仍为掌;甩膀抖腕,放长击远,发力要冷弹脆快。
⑻翻子拳 翻子拳是一种短小精悍、严密紧凑、方法脆快的拳术。其特点是往返连环、步疾手快、拳法紧密。
⑼劈挂拳 劈挂拳是一种放长击远的拳术。其特点是长击为主,大开大合,连劈带挂。它要求拧腰切胯,溜肩合腕、双臂交劈,力贯手臂。
⑽戳脚拳 戳脚拳是以腿法为主要内容的拳术。基本腿法有丁、踹、拐、点、蹶、错、蹬、碾等。它要求一步一腿、一步一脚、连环踢打、左右交替
⑾地躺拳 地躺拳是以跌扑滚翻等地躺摔法为主要内容,是一种技巧性较强,动作难度较大的拳术。
⑿象形拳 象形拳是以攻防动作结合模拟各种动物形态和生活形象所组成的拳术。其特点是象形取意,并体现武术的攻防特点。2.单练器械(1)单器械
①短器械 如刀、剑、匕首等。②长器械 如枪、棍、大刀等。③软器械 如九节鞭、三节棍等。(2)双器械
① 双短器械 如双刀、双剑、双勾等。② 双长器械 如双枪、双头双枪等。③ 双软器械 如双鞭等。
④ 双异器械 如单刀加鞭、单刀拐等。
(二)对练 1.徒手对练 如对打拳、对擒拿等 2.器械对练
如对刺剑、对劈马、单刀进枪、双刀进枪、三节棍进棍等。3.徒手与器械对练
如空手夺刀、空手夺枪、空手夺匕首等。
(三)集体项目
1.集体拳术(包括各种及综合性拳术)。2.集体器械(包括各种器械的单一或综合的)。
3.集体的拳术和器械(指队员中有的徒手有的持器械)。
二、格斗形式
散手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踢、打摔等技击方法来制胜对方的格斗运动。
运动卫生与常识
1.参加体育锻炼前后要做好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1.1 参加体育锻炼前要做好准备活动
我们大家都知道每堂体育课的开始都要进行跑步、做操等热身运动,这就是课前的准备活动。准备活动是体育课、运动训练、比赛和自我锻炼前所做各种适应性练习。其目的就是使运动负荷能够科学的按照人体活动变化的规律发展。人体从安静状态进入工作状态,需要克服本身的惰性,尤其要克服内脏器官的惰性,使内脏器官和肌肉工作协调一致。准备活动能促进有机体新陈代谢,体温上升,使血液中氧气向组织细跑释放,保证氧气的供应,使整个组织器官尽快的发挥较高的工作效率。这不仅为后面更激烈的身体活动做好准备,而且还可以防止受伤事故的发生。准备活动的内容多种多样,可以做基本体操、走、跑、跳、游戏等。准备活动要根据练习的目的,自己的身体情况及季节气候特点合理的安排。
1.2参加体育锻炼后要做好整理活动
整理活动是使运动时所造成的疲劳较快的消除。使高度兴奋的精神安静下来。使身体由紧张的状态逐步的过度到静止状态。人体在运动时,大部分血液都在四肢的肌肉里,如果突然停止运动,下肢的血液不能通过肌肉的收缩推进到心脏。这时大量的血液在四肢,尤其在下肢里积存脑部的血液相对减少,容易发生暂时的贫血,产生不良的感觉。如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心慌、甚至晕倒等。适当的做好整理活动,就可以避免产生上述不良现象。整理活动应根据运动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首先应做些缓慢的有利于呼吸和使心率下降的全身性练习,如慢跑、舞蹈等。然后再做一些上下肢、腰部肌肉的放松活动,使一些不适感觉很快消失。
2.冬季和夏季进行体育锻炼要注意锻炼卫生
冬季进行体育锻炼,不仅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且还能培养人们不怕严寒的坚强意志,提高人体的抵抗能力,防止各种疾病的发生。冬季锻炼由于天冷,肌肉韧带的弹性、伸展性都较差,关节不灵活,肌肉的粘滞性较大。所以,动作僵硬,易使肌肉、韧带拉伤,关节扭伤,故锻炼前要做好准备活动,而且运动量要大些。在室外锻炼时,做好准备活动身体发暖后,再脱去厚衣服。锻炼结束时,要做好整理活动,注意保暖,再次,冬季气候干燥寒冷,锻炼要用鼻子呼吸,以免引起咳嗽和呼吸道感染。
夏季温度高、湿度大、风速小,运动时体内产热急剧增加,散热困难,体内调节发生障碍;特别是在天气闷热、身体疲劳、大量出汗、盐代谢失调等情况下,进行长时间、强度大的锻炼、和比赛时更容易产生中暑,为了预防中暑,剧烈的长时间锻炼,最好安排在早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进行。要掌握好运动量,以防过度疲劳。其次,运动中不要大量饮水,运动后可喝些淡盐水,不要马上下水游泳或用冷水洗澡,可以使血管保持紧张,增快散热,以较快消除疲劳,使人感到舒适。
3.饭后不易剧烈运动、饮水要合乎卫生要求 饭后进行剧烈运动,对健康是不利的。因为人体是在中枢神经的统一调节下工作的,刚吃晚饭后,兴奋的应该是副交感神经,而交感神经应该受到抑制,让心跳变慢,肠胃蠕动增多,使消化液分泌旺盛。饭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会使副交感神经处于抑制状态,消化系统的活动受到抑制,食物则得不到很好的消化吸收。如果过长期这样做,就会引起消化不良等胃病,经常锻炼的人在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后即可做些轻微的运动,不经常锻炼的人,饭后一个半小时参加运动为宜。
在剧烈运动后,为了解渴,有人往往喜欢暴饮,这是很不科学的。首先,运动是肠胃道的血管处于收缩状态,血液供应暂时减少,如果这时大量饮水,由于肠胃部分血管收缩,吸收能力减弱,肠胃道里就积聚水分,使人感到胃部沉重闷胀,直接影响了膈肌的活动,影响呼吸。其次,运动结束后,心脏应当得到休息,如果大量饮水,就给心脏增加了负担。长期如此会引起心血管系统的疾病。长时间运动后,最好适当喝点糖水、桔子汁等,可以补充糖分和维生素,对人体是有益的。
4.运动中易发生的现象和预防
1.肌肉痉挛。有些人在运动锻炼和比赛中,常常发现肌肉痉挛现象,肌肉不自主的强制收缩。其征象是,疼痛难忍,痉挛处肌肉坚硬,而且一时难以缓解。在运动中最容易发生痉挛的肌肉是小腿后面的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其次是足底拇指肌和屈趾肌。发生肌肉痉挛的原因很多,如运动中肌肉长时间连续快速收缩,放松时间短所引起的疲劳;在炎夏进行体育锻炼时,由于大量出汗,使体内的氯化钠(盐分)丧失;在寒冷的环境中进行体育锻炼,未做准备活动或准 10
备活动做的不够充分,肌肉受到寒冷的刺激;游泳时水温过低,使肌肉中血管急剧收缩;运动中过于疲劳;身体机能状态不好而参加训练或比赛等原因,都可能造成肌肉痉挛。当发生肌肉痉挛时,应立即停止运动,进行对证治疗。如发生小腿肌肉痉挛时应伸直膝关节,勾起足尖,按摩小腿肌肉,用拇指捏揉小腿肚子中央的承山穴,即可使肌肉痉挛部位缓解。当游泳发生痉挛时,要立即上岸,擦干身体,按摩痉挛部位并注意保暖。
2.“极点”和“第二次呼吸”在进行长距离和剧烈运动时,在运动开始后不久就会出现呼吸急促,胸部发闷,肌肉酸疼,动作迟缓,四肢无力,想呕吐、肋下疼痛等,不想在跑下去,这种生理现象叫“极点”。
“极点”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人体从安静状态,突然进行剧烈运动,因为内脏器官的惰性较大,不能马上发挥最高机能水平,使由运动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乳酸在体内堆积,刺激呼吸中枢和运动中枢,造成肌肉工作能力下降。“极点”出现的早晚,持续的时间短,反应也不强烈。不经常参加运动的人,“极点”出现的早,持续的时间长,而且反应很强烈。
“极点”出现以后没,不要停止运动,只要调整一下速度,加强呼吸,把二氧化碳及时排除体外,改善氧气的供应,使暂时遭到失调的机能恢复正常,“极点”现象就会逐渐消失,这时动作又变的轻松自然,协调有力,速度加快,呼吸舒畅了。这种现象又叫“第二次呼吸”。
4.肌肉酸疼。运动间隔时间太长,或平时参加体育锻炼较少的人,偶然进行较长距离的跑步或参加比较剧烈的运动后,常常会感到腿部发胀,肌肉酸疼。这是因为我们在进行体育锻炼时,人体肌肉也在进行工作,每个动作都要靠肌肉收缩产生的能量来完成。在肌肉收缩产生能量的同时,内部也在进行一系列的变化。肌肉中的肌糖元等物质大量分解,放出能量供给肌肉收缩时的需要,这时如果血液循环不好,氧供应不足,肌糖元就分解出大量乳酸积存于肌肉中,当肌肉中的氧气充足时,一部分乳酸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同时放出能量;一部分乳酸仍变成肌糖原元存在于肌肉中,如此反复循环。不经常锻炼的人,由于心脏功能较差,血液流通慢,因此,剧烈运动时,肌肉容易缺氧以至乳酸不能及时处理掉,大量在肌肉中存放,刺激了肌肉中的疼觉神经末梢,引起神经冲动反射到大脑皮层,这就产生了肌肉酸痛感。经常参加运动的人,心脏强壮,血液流通快,肺活量大,供给肌肉的氧气充足,肌 11
肉中产生的乳酸能及时的处理掉,所以就没有肌肉酸痛的现象。因此,剧烈运动后,肌肉酸痛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经过适当休息,酸痛会自然消失。为了避免肌肉酸痛,开始锻炼时运动量小些,逐渐加大,运动前要做好准备活动,运动后做好整理活动,长期坚持下去,肌肉酸痛的现象就会不再出现。
运动创伤的预防
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重要手段。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讲究运动卫生,注意锻炼中的安全,就能收到显著的锻炼效果。否则,不但效果不佳,还可能造成伤害事故,影响身体健康。在体育课堂,课余训练和课外锻炼中,我们要加强安全措施预防运动创伤,并且最大限度的减少运动创伤对身体的影响。
1.运动创伤的原因
体育锻炼是通过一定的身体活动来完成,在体育锻炼过程中造成运动创伤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发生运动创主要是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1.1思想麻痹,对安全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对运动创伤的危害认识不足,忽视安全教育,缺乏安全措施,或在体育锻炼中的盲目自信,往往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
1.2体育锻炼时不重视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或者准备活动没有结合主要锻炼项目进行,身体缺乏充分的适应机能,是造成身体某些部位受伤的主要原因。
1.3缺乏科学态度,不从个人技术水平出发冒然练习大难度动作,或初学动作时急于求成,勉强去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动作,因身体不协调,不能精确掌握空间方位和时间先后,都容易在动作失误中,造成运动创伤。
1.4参加体育锻炼时,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不好,或运动量过大身体疲劳过度,或练习时身体局部负担过重等,都容易出现受伤事故。
1.5竞赛工作组织不严密,动作粗野,体育道德不良,也是造成创伤的原因之一。
1.6体育器械失修,练习前缺乏安全检查,场地不平,以及运动服装不当等,都可能导致伤害事故发生
2.运动创伤的预防
根据运动创伤发生的原因,以及运动创伤对健康的危害,应该从多方面对运动创伤进行预防。
2.1加强思想教育和安全教育,提高对预防运动重要性的认识,把安全性作为体育锻炼中一项重要原则来对待。
3.2科学地安排教学和训练。教学安排和制定训练计划要从实际出发,合理安排动作难度和运动负荷,对不同情况要区别对待采取不同措施。2.3严格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3.4切实做好准备活动,应根据年龄、性别、身体素质、训练水平等实际情况,科学地选择安排好准备活动内和方式.2、5做好医务监督工作,定期进行体格检查,经常了解身体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此外,在运动过程中要做好自我监督,应根据自我感觉或伤病情况参加适宜的体育活动。
2011年12月20日
第四篇:武术理论课1课时
武术理论课教案
教学内容:我国传统武术文化
教学重点:武术的民族精神、武术的内涵、武术与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
教学难点:武术与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尚武对培养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与作用 教学目标:
1、尚武对培养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与作用。
2、明确武术的民族精神,了解武术的发展过程。
3、使学生对武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影响有全面的认识。教学过程: 一、武术
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技术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两大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的起源与发展,主要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1)、武术萌芽
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兽多人少,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原始人为了生存,出于本能必须与自然界、禽兽进行搏斗,在生产、狩猎中练就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和使用工具的技能。后来又逐渐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为武器,并且产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斗捕杀技能,原始部落战争对武术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战争的需要,大量的生产工具转化为武器,生产技能也随之转变成军事技能。
(2)、古代武术
中国古代武术的发展与军事技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中最基本的就是技击性。该时期的发展可以划为以下三个阶段
古代武术的发生:当时军事训练的主要形式是“田猎”和“武舞”。“田猎”包括“空手以搏”和“手格猛兽”的搏斗技能;“武舞”是根据兵器性能,把击刺同阵形、队形结合起来的武舞式训练,这种将实战技能按一定程序进行训练是古代武术由感性向理性认识的升华,也是向系统化演进的象征。
古代武术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频频的战争促进了对技击格斗术的要求,当时的步兵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都是靠手中的兵器来杀伤敌人。因此当时器械从形状到质地都有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已能出产质精物美的青铜剑,出现了干将、欧冶子等最负盛名的造剑匠。民间的习武之风盛行,社会上出现了“剑客”、“侠士”、“武士”等以练武为生的职业人。随着社会发展,武术逐渐与养生相结合,以动健身的思想得到认识,养生和炼养功法也有了很大发展。到了宋代,民间结社的武术组织蓬勃兴起,人们入社习武,非求柴米之资,而是为了强身健体,娱乐休闲。
古代武术的定型:明清(1368-1911)是中国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十八般武艺有了具体的名称和内容,不同风格的拳种形成了诸多的流派,尤其是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注重内练拳种独成体系的迅速发展。
(3)、近代武术
鸦片战争的炮火震撼了近代中国,几千年以来用于军阵厮杀的武术带着甲午战败的耻辱,无奈地退出了战争舞台。
20世纪初,在“强种保国”的历史潮流中,在土洋军事的、体育的思想碰撞交融中,西方的兵式体操与民族的尚武精神、技击内容相结合,形成了中华新武术。1911年-1918年《中华新武术》教材先后被定为当时军警必学之术。
《中华新武术》成功的将西方体操的方式、体育教学的方法,以及竞技运动的思想注入了传统的武术之中,使武术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
(4)、当代武术
国内武术的兴旺发展,形成了以太极拳为主的健身武术体系。在普及与提高的方针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纷纷成立了武术队。1958年开始,每年几乎都举行全国性的武术比赛。1959年国家实施了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20世纪60年代,国家体委提出了“难度大、质量高、形象美”的武术技术发展方向。20世纪70年代,竞技武术套路中的腾空动作不仅讲究高度,而且出现了纵旋、侧翻、平旋横转等创新难度动作。同期,“技击”武术得到复兴,1989年举行了第一次全国散手擂台赛,同时实施了《武术散手竞赛规则》。1985年国家体委颁布实行了《武术运动员技术等级试行标准》,1990年国家体委出台了《武术赛手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2000年全国武术训练工作会议提出了“突出竞技特点、提高艺术水平、鼓励发展创新”的新指导思想,简化改革了武术的竞赛规则和裁判操作方法,为武术适应奥林匹克运动奠定了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武术的科学研究得到空前的发展,以生物力学、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为依据,由单个学科向运用多个学科知识进行武术研究的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和实现。20世纪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设立了武术科研基地,一批以体育学院教授、副教授和研究生为攻关力量的学术骨干已成为当代武术科研前沿的生力军。
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制定了积极稳步地把武术推向世界的方针后,1984年筹备成立了国际武术组织,1985年我国在西安举办了第一届国际武术邀请赛,从此竞技武术为走向世界打开了大门,经过各方努力,1998年国际武联达到了国际奥委会承认的基本要求,1999年国际奥委会通过决议接纳国际武术联合会,使武术真正跨入了世界竞技体育的舞台。
二、课下思考
1、武术起源和人类的生存有哪方面的关系?
2、在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武术的变化是怎样的?
第五篇:武术理论课讲稿[小编推荐]
四川大学武术课
(理论讲稿)
第一章 中国武术概述 第一节 中国武术的本质特征
一、中国武术的概念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和斗争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
武术概念是人们认识研究武术的基本依据。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对武术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它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武术本身的发展而发展。
武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曾有过不同称谓,如春秋战国时称“技击”,汉代称“武艺”,清初称“武术”,民国时期称“国术”,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命名为“武术”。
就其内容和形式,有文字记载的古代武术中舞练形式的套路运动有“打拳”“使棒”“使枪”“戈舞”“矛舞”“刀舞”“剑舞”等单人和集体的演练以及“枪对牌”“剑对牌”等双人对练。对抗形式的搏斗运动有“角骶”“手搏”“相扑”“击剑”“较棒”“刺枪”等。
从久远年代走来的武术与今天的武术相比较,其所含盖的内容和形式确存在不少差异,但本质属性却是一致的,一脉相承的。从历史上看,早期人类在生存竞争、狩猎及战争中的技能形态与武术初期的技术形态同源同构,甚至在一定时期融会交织,然而二者随着历史的变迁,武术发展至今,体育的功能日渐显著,并归属于体育的范畴,其内容、形式和手段的体育化特点更趋明显,所以现代武术的概念可概括为:
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其运动形式的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二、中国武术的属性
武术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1狭义为: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搏斗和武术功法练习等为其主要运动形式,具有广泛社会价值、功能和民族文化特色,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2广义为:武术是以武术技术、武术文化、武术人才、武术管理、武术产业、武术社团、武术医学、武术教育、武术科技、武术法规等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搏斗和武术功法练习等为其主要运动形式,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功能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注重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的中国文化传统体育项目。从广义上讲,武术不光是体育所能涵盖的,武术属于体育,但又高于体育。从武术概念中内涵的三个属性可以看到:
(一)武术是中国传统的技击术
它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徒手或借助于器械的身体运动来表现攻防格斗的能力。其主要运动形式有:套路运动、搏斗运动、武术功法。基本功、基本动作是武术技法的基本组成部分。无论是对抗性的搏斗运动,还是势势相承的套路运动,都是以中国传统的技击方法为其技术核心的。就人类的社会生活来说,技击术不可能是中国独有的。比较世界各地的技击术,武术不仅在技击方法上更为丰富(诸如各种踢打击刺之法),而且有自己的传统特点(诸如快摔法、擒拿法等)。在运动形式上,既有套路的,也有散手的,既是结合的,又是分离的,这种发展模式,也迥然有别于世界上其他技击术。在演练方法上注重内外兼修,演练风格上要求神形兼备,无不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技击术的运动特点。
(二)武术是体育项目
它明显区别于使人致伤致残的实用技击技术。套路运动中尽管包含丰富的技击方法,但其宗旨是通过演练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攻防能力,进行功力与技巧上的较量,在技术要求上与实用技术有一定的区别;散手运动的技术固然更接近于实用技击,但由于受竞赛规则的规定,亦将其限制在体育竞技运动之内。总之,归结为一点:武术具有明确的体育属性,体育是当今武术的主要社会功能,技击性从属于体育性。
(三)武术是优秀的传统文化
任何体育项目都含有一定文化意义,但是,没有任何项目象武术这样具有浓郁的文化特征和民族色彩。武术是传统的、固有的,它在民族文化的总体氛围中孕育、产生、衍化发展,自然地溶汇了易学、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气功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注重内外兼修,诸如整体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论、气论、动静说、刚柔说等等,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文化体系。它内涵丰富,寓意深邃,既具备了人类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共同特征,又具有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民在体育领域中的智慧结晶。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方的民族文化光彩。因此,从广义上认识,武术不仅是一个运动项目,而且是一项民族体育,是中国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一宗宝贵文化遗产。
第二节 中国武术的内容与分类
综观有记载的较有代表性的中国武术分类方法归纳起来有地域分类法、名山大川分类法、姓氏分类法,技术特点分类法等等,这些分类方法从某一个侧面展现出武术的内容,但缺少整体性和系统化。
下面介绍形式与类别分类法和功能分类法两种分类方法。形式与类别分类法是通过两种运动形式即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内含五个类别即拳术、器械、对练、集体项目和攻防技术,把中国武术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归纳。功能分类法是根据武术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而分成竞技武术、健身武术(传统武术)和学校武术,下面分别阐述。
一、形式与类别分类法
(一)套路运动
它有规定套路、传统套路、长拳自选套路、普及性套路、教学套路等类型。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遵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运动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称为套路运动。套路运动按照演练形式的不同分为单练、对练和集体演练三种类型。其中单练又包括拳术和器械两类内容。对练包括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三类内容。
1.拳术:徒手演练的套路运动称为拳术。拳术中又包含许多不同的种类,称为拳种。主要的拳种有长拳、太极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通背拳、劈卦拳、翻子拳、地躺拳、象形拳等等。
(1)长拳:是以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平衡以及蹿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等动作与技术组成的拳术。其运动特点是:姿势舒展、动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鲜明。是竞技武术中的主要项目,传统的长拳有查拳、华拳等。
(2)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连贯、圆活的拳术。它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为基本运动方法(亦称太极十三势)。在国内外广为流行,以健身修性为主,也是竞赛项目。传统的太极拳有陈、杨、吴、孙、武等式。
2.器械:器械套路种类繁多,分为短器械、长器械、双器械、软器械四类。短器械主要有刀、剑、匕首等;长器械主要有棍、枪、大刀等;双器械主要有双刀、双剑、双钩、双枪、双鞭等;软器械主要有三节棍、九节鞭、绳标、流星锤等。下面介绍四种主要的单练器械项目。
(1)剑术:剑产生于商代,它以刺、点、撩、挂、截、穿、崩、挑等剑法,配合步型、步法、平衡、跳跃等动作构成的套路。其运动特点是:轻灵洒脱,身法矫健,刚柔相兼,富有韵律。
(2)刀术:据考证,在旧石器晚期已出现了石刀。它以缠头、裹脑和劈、砍、斩、撩、扎等基本刀法配合步型、步法、跳跃等动作构成的套路。其运动特点是:快速勇猛,激烈奔腾,紧密缠身,雄健剽悍。
(3)枪术:属武术长器械,是古兵器之一,由棍与矛演化而来。它以拦、拿、扎枪为主,兼有崩、点、劈、穿、挑等枪法,配合步型、步法、身法等构成的套路。其运动特点是:走势开展,力贯枪尖,上下翻飞,变幻莫测。
(4)棍术:以劈、扫、抡、戳、撩、挑等棍法配合步型、步法、跳跃等构成的套路。其运动特点是:勇敢泼辣,横打一片,密集如雨,稍把并用。
3.对练: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按照预定的动作程序进行的攻防格斗套路。
(1)徒手对练:是运用踢、打、摔、拿等技击方法,按照进攻、防守、还击的运动规律编成的拳术对练套路。常见的有对打拳、对擒拿、南拳对练、形意拳对练等。
(2)器械对练:是以器械的劈、砍、击、刺、格、挡、架、截等攻防技击方法组成的对练套路。主要有短器械对练、长器械对练、长与短对练、单与双对练、单与软对练、双与软对练等诸多形式。常见的有单刀进枪、三节棍进棍、双匕首进枪、双打棍、对刺剑、对劈刀等。
(3)徒手与器械对练:是一方徒手,另一方持器械,双方进行攻防对练的套路。常见的有空手夺刀、空手夺棍、空手进双枪等。
4.集体演练:集体进行的徒手的或器械的、或徒手与器械结合的套路练习称为集体演练。竞赛中通常要求6人以上,如集体基本功、集体拳、集体刀、集体长穗剑、集体攻防技术等。要求队形整齐,动作一致。可以变换队形图案,还可以配乐。
(二)搏斗运动
搏斗运动是两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较力的对抗练习形式。包括散打、太极推手和短兵三项。目前在全国广为开展的有散打、太极推手。1.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踢、打、摔等技术方法制胜对方的竞技项目。
2.太极推手: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手法,双方沾连黏随,通过肌肉感觉来判断对方的用劲,然后借劲发力将对方推出界外或使之倒地以决胜负的竞技项目。
3.短兵:是两人手持一种用藤、皮、棉制作的短棒似的器械,在16市尺直径的圆形场地内,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劈、砍、刺、崩、点、斩等方法以决胜负的竞技项目。
(三)武术功法
武术功法是在“形神一元论”、“天人相通论”等哲学思想指导下,建立在中医“精、气、神”学说基础之上的功法。
二、功能分类法
功能分类法是依据体育分类法的基本原理和武术发展实际,从宏观的角度运用系统的观点,对中国武术进行分类。它既能反映出中国武术多内容、多形式、多类别的特点,更能反映出其多功能、多层次的特点。功能分类法把中国武术分为学校武术、竞技武术和健身武术三大类。武术是体育运动的组成部分,并且早已纳入现代化的轨道,它同其他现代体育项目一样具有教育功能(学校武术)和社会功能(竞技和健身),这种分类法可以真实、清晰地反映出现代武术的格局和发展实际。
(一)学校武术
学校武术侧重体现武术的教育功能,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武术的锻炼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并使之了解祖国传统文化、达到振奋民族精神、培养优良品质的教育目的。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成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和推广,使武术得到蓬勃发展。在国家体委和中国武协的领导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武术协会、武术馆、社、研究会、辅导站、业余体校武术班,这些都是传授武术技能的途径。作为武术教育的重要标志是武术作为体育教学内容走进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普通大、中、小学。目前在大、中、小学开展的教学内容有长拳类的少年拳、青年拳、刀术、剑术、枪术、棍术还有太极拳、剑、攻防格斗技术以及各种健身功法等。另外,军事院校、公安学校、警校以擒拿格斗、散打为重点的套路和攻防格斗技术。我们可将这一部分武术称为学校武术。
(二)竞技武术
竞技武术是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解放以后国家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工作,如竞赛体制的建立、竞赛规则的制定、裁判法的研究与实施、竞赛规定套路的创编、推广和使用。特别是针对武术中流行最广、最具代表性的长拳、南拳、太极拳剑以及长拳类的刀、剑、枪、棍等项目进行改造使之成为能够进行比赛的竞赛项目,这是武术竞赛史上前所未有的创新之举。近年又有传统拳术如形意拳、八卦掌等竞赛规定套路的创编、推广以及国际武术竞赛套路的推出,这些项目与学校武术相比较是层次上的不同,存在着初级与高级之分,简单与复杂之别。竞技套路在动作数量、动作组别、技术难度、编排布局上均有特定要求,所以与学校武术存在明显的区别。同时竞技武术还包括按规则进行比赛的散打、推手、短兵等对抗性运动。
(三)健身武术 健身武术是指除学校武术、竞技武术以外的流行于广大民间的那些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传统武术。这些传统武术的各拳种包括拳术、器械、练功方法、对练以及攻防实战技术(也包括以健身为目的的新编健身套路)。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以此作为健体强身、防身自卫、保家卫国、娱乐身心的方法和手段。在现代快节奏以及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中把武术作为健身方法和手段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大需要。
我国自1983至1986年连续三年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挖整结果表明,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就有129个,参加这一活动的人口据有关部门调查是6千万人,占了国家体委统计的体育总人口的一半,可见传统武术最突出的就是它的健身功能。它是实施落实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之一。这一功能和它产生的效应不可低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以武术作为健身的手段参加的人数仍处在上升的趋势。现在成千上万的外国人学练中国武术大都也是为了健身。
功能分类法体现了中国武术的整体结构,特别是在社会功能系统下属的子系统即健身武术含盖了流行于民间的129个拳种,这是其他分类方法所不及的。功能分类法不仅反映了现实的武术整体框架和发展格局,而且对于制定发展武术总战略,调整发展各系统,达到整体的发展提供了思路和依据。它的各种功能、技术层次关系是不变的,但是,其中所含内容是动态的,不断完善充实而加以变化的。这种变化包括质和量的变化;比如竞技武术的功能是不变的,但是竞赛体制、比赛办法、裁判法、竞赛套路技术内容等,则是而且也是必然要在发展中求完善、求提高的。比如新一轮的竞赛规定套路的推出、竞赛规则的修订等等。量的变化以学校武术为例,其内容在发展中根据需要进行了充实和完善,目前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本中,从初一至高中六个年级都有武术内容,这就是很好的例证。功能分类法有利于中国武术作为一个整体向世人展现,使世界各国对中国武术在功能作用、技术层次有明晰的了解,便于选择和学习,从而有利于中国武术走向世界。
第三节 武术运动的特点和作用
一、武术运动的特点
(一)具有攻防技击性
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与古代军事斗争紧密相连,其技击特性显而易见。在实用中,其目的在于杀伤、制服对方,以最有效的技击方法,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这些技击术至今仍在军队、公安中被采用。而今武术作为体育运动,是将技击寓于搏斗运动与套路运动之中。
搏斗运动集中体现了武术的攻防格斗特点,在技击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从体育的角度出发,它受到竞赛规则的制约,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如在散手中对武术中有些传统的实用技击方法作了限制,而且严格限定了击打部位和护具。短兵中使用的器具也做了相应的变化,而推手则是在特殊的技术规定下进行竞技对抗的。因此,可以说武术的搏斗运动具有很强的攻防技击性,但又与实用技击有所区别。
套路运动是中国武术的一个特有的表现形式,不少动作在技术规格、运动幅度等方面与技击的原形动作有所变化,但是动作方法仍然保留了技击的特性。即使因编排和演练技巧上的需要,穿插了一些不一定具有攻防技击意义的动作,然而就整套技术而言,主要的动作仍然是以踢、打、摔、拿、击、刺诸法为主,是套路的核心内容。因此说武术具有明显的攻防技击性。
(二)具有锻炼方法的独特性
中国武术在锻炼方法上有其自身的特点,有别于其它体育项目,归纳起来有如下四点:
1.内外相合的高度协调:武术动作结构复杂,运动方向多变,每个动作既要求手、眼、身、步的协调配合,还要求躯体运动与内在的精神、意识、呼吸的高度配合。长拳中强调“手、眼、身、步、精神、气、力、功”八法协调配合;形意拳讲究“外三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进而达到内外“六合”。太极拳要求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都是要求锻炼者在运动中达到内外相合,高度协调的目的。
2.刚柔相间的劲力方法:中国武术用力方法主张亦刚亦柔,认为“纯柔纯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只有取刚柔之中和,才会生出极其丰富的劲力表现,所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为此中国各家拳法特点或以刚为主,或以柔著称,各家拳法的劲力方法或刚中含柔,或柔中寓刚,或先刚而后柔化,或先柔而后刚发,充满丰富的劲力特点和变化技巧。
3.运气调息贯注动作:中国武术十分重视运气和调息的锻炼。武术在调息中注意与动作起伏变化的配合,有所谓“提、托、聚、沉”四法。使呼吸与运动协调配合,以保证动作的完成和运动持久。西方体育在运动中也注意调整呼吸或加深加快呼吸以助发力和加快动作频率。中国武术则重视养气、练气、运气,使气在意念引导之下与动作相合,做到以意导气,便利从心。
4.气势连贯的整体意识:中国武术在套路演练中十分强调动作与动作的内在联系,在练法上强调势势相承,一气呵成。整套动作不可“断”,动作与动作连接强调停歇顿挫,富于节奏,更要做到“形断意连”、“势断气连”,要善于运用内在的心志活动,即心、神、意、气将动作有机地连接起来。就是在格斗中也讲究势势相承,连环成招,令对手防不胜防。
(三)具有练习的广适性
武术的内容和练习形式丰富多样,不同的形式和内容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其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相同,分别适应不同年龄、性别、职业、体质的人的锻炼需要,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练习。同时,武术运动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场地器材也可以因陋就简,这种广泛的适应性给开展群众性健身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武术运动的作用
(一)具有增强体质的作用
武术要求精神、意、气与动作内外相合,所以它不仅是形体上的锻炼,而且能够使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系统地进行武术锻炼,有助于人体速度、力量、灵敏、耐力、柔韧、协调等素质的增长,对外能够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络、调精神。武术许多功法注意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人体内环境的调节、人体机能的改善、体质的增强具有明显的效果。
(二)具有防身自卫的作用 在武术套路和搏斗运动中,技击动作是其主要内容。套路虽然是以演练的形式出现,但它包含了许多攻防中可用的拳法、掌法、腿法、擒拿法和快摔法,经常锻炼不仅人体机能和素质得以提高,再增强距离、时机的判断能力的培养,可以起到防身自卫的作用。散打、推手的许多招势动作可以直接用于搏击和防卫,其中许多战术有益于防身自卫能力的增强。
(三)具有修身养性的作用
进行武术锻炼要常年不懈、持之以恒。长期进行武术锻炼,能够培养坚韧不拔、勇敢无畏以及果敢、冷静、坚毅的意志品质。
武术在几千年绵延的历史中,一向重礼仪,讲道德,“尚武崇德”成为学武之人的一种传统教育;诸如尊师重道、讲礼守信、见义勇为、不逞强凌弱、学之有恒、精益求精等,可以培养和陶冶高尚的情操。激烈的攻防技击与人生修养相结合,进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四)具有观赏娱乐的作用
武术作为东方文化的人体运动,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和观赏价值。无论是套路运动还是搏斗运动,历来为人们喜闻乐见。唐代大诗人李白诗曰:“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的著名诗篇中有“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的描绘。汉代的“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宋代的“瓦舍”、明清的“走会”,都充分体现了武术的表演功能。
现代竞技武术套路强调攻防特点,突出高、难、美、新。它所表现的富有生动韵律和气势如虹的招势动作及其演练技巧以及散手的激烈巧取、推手中的借力发力,都具有极高的表演价值和观赏性,给人以美的享受。
此外,人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进行锻炼。群众性的练武活动可以成为人们切磋技艺,交流思想,增进友谊的良好形式,既可达到健身,又可达到自娱娱人的目的。
第二章 中国武术简史 第一节 中国武术的起源
中国武术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活动中。早在100多万年前,在生产资料异常贫乏,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条件下,人类为了生存不得不进行采集和狩猎活动。人们在与禽兽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奔跑、跳跃、拳打、脚踢、躲闪等技法,还拿起石头木棒与野兽抗争。早在50万年前的“北京人”的遗址就发现了大量的原始工具如石刀、石锤、骨器等,正说明了此点。木棒更是广泛使用的武器。原始人类徒手和使用器械本能的、自发的防卫和攻击动作逐渐形成有意识的运用这些格斗技术并加以不断的经验积累,这些击打技能虽然是原始的、低级的却为武术的形成准备了一定的先决条件,我们将其视为武术的萌芽。因而,中国武术产生于远古时期的人类生产劳动、社会宗教活动之中。
在原始人群的生存竞争中,人与人的格斗与武术的萌生更有着直接的联系。新石器时代末期,由于私有制的产生,氏族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使用武力就成为掠夺财富、争夺领地的主要手段。古籍记载的黄帝与炎帝的战争、炎帝与蚩尤的战争等都属于原始部族战争。手中的武器随作战的需要不断改进。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镞、骨镞、石矛、石斧、石铲、石槌等多种石兵器,表明原始战争促进了武器的制作和技击技术的发展。为了适应原始社会战争的需要,把战场上的搏斗经验加以总结置于军事训练之中。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原始武术与军事斗争紧密相连,结伴而行。原始社会人们在与自然和疾病的长期斗争中,从生产和军事活动的社会实践中逐步意识到体质的健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他们为了强筋骨、增体力、除疾病,使体质增强以利于生产和军事战斗,于是有了体育的要求。如《吕氏春秋》里说“昔阴康氏之始,民气郁阏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这个记载表明在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时代,人们已创作了一种唤做“舞”的运动形式来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
在原始社会出现的猿猴舞、雀鸟舞、熊舞等以模仿动物动作为内容的各种“舞”,《尚书》里把它唤做“百兽舞”。通过“熊经鸟伸”的体育活动达到健身却病的目的。后来的“五禽戏”、“象形拳”,即是这种运动的延续和发展。角抵戏是一种以军事战斗技能为内容而以搏斗形式出现的体育运动。《述异记》记载“蚩尤”部落“头有角 „„ 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以这种运动来训练战士,并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由此可见,武术在原始社会随着军事活动和强身除病的需要,成为军事训练和体育的手段。
第二节 历代武术发展简介
武术作为文化现象,是同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生是同步的。商周时期,出现了“武舞”,武王伐纣前夕,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周代设有“庠”、“序”等学校,其中把射、御、习舞干戈列为教育内容之一。随着军事斗争的加剧,不仅促使武术兵器由简单到复杂,向多元化发展,而且促进了攻防格斗技术的提高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雄图霸,很重视技击术在战场上的运用,春秋初期管仲在齐国招募全国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众者”(《国语·齐语》)来训练军队。齐桓公春秋两季举行“角试”来选拔天下豪杰俊雄,以勇授禄。
“吴王好剑,百姓多疮癍”(《汉书·马廖传》),“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庄子·说剑》)。剑客、剑士、剑家的出现,反映了剑术开始从军事战场脱胎出来,步入宫廷和广大民间,与军中武艺并行不饽。应运而生的剑论在《吕氏春秋》《庄子·说剑》中均有记载,论述精辟,至今仍不失光彩。当时煅铸工艺发展,在吴越出现了制剑精良的名师大匠。
秦、汉、三国时期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武术的多样化发展创造了条件。汉以来盛行角抵、手搏、击剑等。《汉书·武帝本纪》载:“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可见做为一种竞技运动形式已为群众所喜欢。随着“宴必兴舞”的习俗,手持器械的舞练形式出现,如《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的“鸿门宴”中项庄以助兴为由拔剑起舞意在刺杀刘邦的故事,便是这一形式的反映。这一时期,有较多的武术著作问世。如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兵伎巧十三家中,就收入了《手搏》六篇、《剑道》三十八篇;武术流派雏形开始出现,如曹丕在《典论·自序》中谈到剑术已有“法”而且各异,便证实了流派的形成;刀已取代了剑在军事上的地位,而剑却在非军事用途上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汉代刀剑之术以及相扑、角抵在这一时期也开始东传日本。
两晋南北朝时期,武术在与文化的交融中逐渐与养生相结合。然而由于玄学盛行,追求练丹与长生不老,其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武术的发展。据南朝宋延年《皇太子释奠会》诗云:“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当时是指停止战争,提倡文教。隋、唐年间,少林武术已开始产生,唐代长安二年开始实行武举制,用考试的方法选拔武勇人才,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武举制的创立激发了更多人的习武热情,在一定程度上对唐代尚武之风的盛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当时剑术的发展遍及朝野,文人、武将、妇女、道家擅长剑术的人大有人在,如诗人“李白少年学剑术”。唐玄宗时,人称李白的诗、裴旻的剑术、张旭的草书为当代“三绝”。诗人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里对公孙氏的剑术做了十分生动的描述。目前我们看见的“剑”就是在这个时期定型的。
宋、元时期以民间结社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如“英略社”、“弓剑社”、“相扑社”等。社的形成为民间武术传授交流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宋代城市发达,在一些娱乐性的群众游艺场所如“瓦舍”、“勾栏”中出现了大量以武卖艺为职业的民间艺人。他们的表演不仅有单练还有对练,极大地促进了套子武艺向表演化方向的发展。“十八般武艺”词在此时的《翠微北征录》中出现。
明、清时期是中国武术大发展时期。其重要标志是武术流派林立,不同风格的拳术、器械技艺都得到了空前的丰富和发展。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繁荣局面。武术作为军事技术、健身手段及表演技艺的多种价值为人们所认识和利用。
自明代始,以戚继光、程宗猷、茅元仪等为代表,对宋以来的武艺技法和教学训练总结出较为系统的基本理论。如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何良臣的《阵记》都总结出拳术是学习器械的基础,并且明确提出武术的健身强体的功效。在清代,武术与道教养生的导引术进一步结合,并逐步形成武术内功。在此基础上,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注重内练的新拳种出现并迅速发展。此后,冷兵器在军事上的地位明显消退,由于武术具有健身、防身、自卫的功效,所以能适应时代的变化,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把原来主要是口传身教的武术技术,用文字和图记录下来,作为习武练艺的范本。到了清代,大量的武术专著问世,如吴殳的《手臂录》、程真如的《娥眉枪法》、黄百家的《内家拳法》、张孔昭的《拳经拳法备要》、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等,这些著作中包括拳械的图谱、口诀、技法、拳理以及练气诀、养气论等,使武术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明代拳法有三十二式长拳、六步拳、猴拳、八闪翻、内家拳等几十家之多。棍技有少林棍法、紫微山棍、张家棍、青天棍等。枪法有杨家枪法、马家枪法、李家短枪、沙家杆子、六合枪、娥眉枪法、少林枪法等。刀法有单刀、双刀、偃月刀等。剑法有茅元仪《武备志》博采海外所得二十四剑势、郑若曾《江南经略》记载的“剑法六家”,其它还有明程子颖《武备要略》中记载的叉、硬鞭套路等。明代武术套路在种类、内容的丰富和结构、布局、完善严谨上都是前代不能比拟的。到了清代,拳术和器械的种类就有62种之多,包括不同拳种、器械的对练。著名的少林拳、内家拳、太极拳、八卦拳、八极拳均形成于明清。因此,中国武术经历了漫长的历程,直到明代才逐渐露出近代武术运动的雏形。
在旧中国时期,中国武术走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军阀混战,政局动荡,各种思想激烈交锋,土洋体育之争,以及连年战火等都影响到武术的发展。但从总体来看,武术仍呈发展趋势,并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了一些变化。
鸦片战争之后,随着火器的大量输入,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武术的军事实用价值功能弱化,中国传统武术为人重新认识。当时有识之士倡导“强国强民”。一些以研究和开展武术为宗旨的武术社团纷纷建立。如当时上海有“中华武士会”、“致柔拳社”、“武当太极拳社”等,北京有“北京体育研究社”、“中华尚武学社”,天津有“中华武士会”等许多武术组织。1909年霍元甲在上海创立精武“体操学校”,1910年改为“精武体育会”,其规模最为庞大。孙中山曾题匾“尚武精神”。它以“提倡武术,研究体育,铸造强毅之国民为主旨”,广罗全国武术名家,融合各家之长,消除门户之见,传播推广武术。以上海的总会为中心,逐步向外发展,后来在一些省市建立了精武分会,还在南洋一带建立了海外的精武分会,将中华武术传播到了海外。
国民政府于1928年在南京建立了“中央国术馆”,内设武当门,有高振东任门长,少林门由王平任门长,后相继在24个省市建立了国术馆。县级国术馆达300余,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国术馆系统。中央国术馆曾在1928年和1933年在南京举办过两届国术国考,进行拳术、长兵、短兵、散打和摔跤的比赛,还组织过一些规模较大的武术表演活动,如1929年的“杭州国术馆游艺大会”以及各种国术训练班组织武术学术研究活动,创办了《国术旬刊》等,对当时武术发展起到一定作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体育大量传入中国,体育在学校的位置得到确立,一些学校相继在体操中增添了武术课。
1936年8月,第11届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行,由11人组成的中国武术队前往表演。有太极拳、拳术、器械的单练和对练,历时一个小时,博得万余观众的赞誉。武术队还应邀到法兰克福和慕尼黑进行表演,反映十分强烈。武术队的表演向世界体坛展示了中国武术,揭开了近代武术对外交流的序幕。
第三节 现代中国武术发展概况
一、武术在国内的普及和开展
早在1952年毛泽东同志为中华体育总会第二次代表大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给新中国的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并号召“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作体操、打球、跑步、爬山、游水、打太极拳及各种各色的体育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今53年,武术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和人民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在国内得到了大力普及和蓬勃发展,而且走上世界,为世界人民所喜爱。
(一)建立了武术管理机构
1950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召开了武术座谈会,倡导发展武术运动。1953年在天津举行了“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武术是这次大会的主要内容。为了推动武术及民族形式体育的发展,国家体委成立后,下设武术竞训处,领导和管理全国的武术活动。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在北京成立。其任务是团结全国武术工作者继承、发掘、研究整理武术遗产,推动群众性武术运动,开展科研活动,宣传武术知识,协助国家体育部门研究审定武术竞赛规则,组织全国性武术比赛,审定考核等级教练员、裁判员,开展国际武术交流活动和友好往来。1986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北京正式成立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主持全国的武术工作。1995年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武术运动管理中心。
1982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首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这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最重要得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三十几年来武术工作的经验,制定了新的历史时期发展武术工作的方针政策和任务,为武术工作指明了方向。1986年原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在北京召开全国武术训练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突出项目特点,加强攻防技能,严格动作规格”的武术技术训练发展方向。1994年12月,在天津又一次召开了全国武术训练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武术的技术发展方向,着力改革和完善武术的竞赛办法,大会讨论通过了《武术裁判员管理办法》《中国武术段位制》等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于1998年4月改称为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直属国家体育总局,是国家体育总局实施对国内武术工作领导的最高权利机构。
(二)武术竞赛制度不断完善
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成立后,武术即定为表演项目,并在北京举办了12个单位参加的武术表演大会,开始试行打分的方法。1957年第一次把武术列为国家体育竞赛项目。之后,每年都举行全国性的武术比赛和表演。
在“文化大革命”中武术事业遭到了严重摧残。1972年以后,武术同其他一些体育项目开始恢复,全国性的武术比赛和表演在停顿了6年之后又开始举办。1972年11月在济南举行的全国武术表演大会,表演项目达1000多个,包括各种拳术和器械的单练、对练、集体基本功的表演。套路自选项目在结构、难度、腾空和跳跃上有了较大的突破。在比赛中突出了速度和节奏,技术有了新的发展。1974年8月又在西安举行了全国武术比赛大会。1975年9月在北京举行了第三届全国运动会,武术比赛按团体、全能、单项和集体表演进行。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体育经拨乱反正,迅速恢复,武术也开始出现新的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工作方针,把武术工作提到应有的位置,给武术运动带来了青春活力和生机。1977年、1978年先后在内蒙古、湖南湘潭举行了全国武术比赛,以套路为主的竞赛项目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武术运动得到进一步发展。1979年以前我国武术竞赛基本上是以套路为主的单一竞赛形式,随着武术的发展,加速了武术竞赛制度的完善。
套路竞技比赛:套路竞技比赛逐渐形成了以甲、乙级队团体、个人锦标赛,少年“武士杯”比赛,太极拳、剑、推手赛等为主要形式的竞赛制度和以武术馆、校为对象,以及民间传统武术内容的竞赛,构成了较为完善的全国武术竞赛制度,基本上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层次水平、不同兴趣爱好的人们的需要。
自1958年国家体委制定了第一部以长拳、太极拳、南拳为竞赛内容的《武术竞赛规则》至90年代制定的91年、96年竞赛规则,武术竞赛规则历经了七个版本。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不断修改,促使武术套路竞技水平向前发展。根据国内、国际武术发展的需要,于2002年又推出了一部新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新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推出和采用必将对武术套路竞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1985年1月国家体委颁布了《武术运动员等级试行标准》,分为武英级、一级武士、二级武士、三级武士、武童等五个等级,迄今已有464名优秀运动员获得武英级称号。
散打竞技比赛:1979年3月国家体委决定将散手列为试验项目。1980年初步形成散手竞赛规则后,在北京举行了首届全国武术对抗项目表演赛,经过七届表演赛试验,于1989年国家体委颁布了《武术散手竞赛规则》,并开始正式举办全国武术散手擂台赛。1990年又颁布了《武术散手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
全国武术擂台赛的举行,标志着一个以武术套路及武术散手竞赛为基本框架的新的全国武术竞赛制度的产生,从而改变了以往只搞套路单一竞赛制度,丰富了武术的竞赛内容。武术散手自1991年第七届全运会起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从1994年开始举办“全国大学生武术比赛”。武术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全国农民运动会”都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三)群众性武术活动蓬勃开展
80至90年代以来,群众性的武术活动更是蓬勃发展,对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强人民体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各种形式的武术馆、站、社、校等相继成立,形成了一个宣传、传播、推广武术,组织群众开展武术活动的广阔而坚实的基地。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种形式的武术馆、站、校就有万余个,入校习武的青少年有几百万人,各种形式的辅导站、教拳点数以万计,全国参加武术活动并以武术作为健身主要手段的人数约6000万人。从1992年开始,国家体委在全国范围开展评选“武术之乡”的活动,更进一步推动了群众武术活动的开展。
李梦华同志讲,作为体育项目的武术,在我们项目中仅占1/50,但我们要以百分之50 的精力去重视它。伍绍组同志指出武术不能简单地看成是一个单一的体育项目,它几乎是城乡居民经常从事体育活动的一半。自1992至1997年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多次进行了“全国武术之乡”,“全国先进武术馆校”的评选工作,表彰了群众武术活动开展好的单位,并组织了“全国武术之乡”,“全国先进武术馆校”“革命老区”“少数民族”等形式的武术比赛,并开展了“中华武林百杰”评选活动,从而大大推动了群众武术活动的普及和提高。
1994年,国家体委提出“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武术在这两项计划中均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全民健身计划”的出台使太极拳这一科学的健身方法更加普及,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练武热潮,习练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除专业队外,大批民间团体、社会团体、民间自发组织习练太极拳以及群众性的民间活动、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太极拳迎来了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发展。1999年10月15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办了“纪念邓小平题词‘太极拳好’发表20周年和庆祝中国武术协会成立40周年”万人太极拳表演。
为了推动武术运动的发展,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于1998年1月正式颁布由国家体委批准实施的《中国武术段位制》。同年4月组成全国高段位评审委员会,对各地首批申报武术高段位(七、八、九段)者进行了严格的审查,共有112位申报者获准授予武术高段位。首批高段位授段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会后,各级考评委员会成立,4年来全国广大武术工作者的积极努力和武术爱好者的热情参与,全国已有64378人获得了武术段位。其中,九段6人,八段40人,七段462人。《中国武术段位制》的建立使广大习武者有更浓厚的兴趣从事武术活动。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于2002年又进行了晋段的评审工作,截止2003年4月高段位(七、八、九段)已达到688人。
为了有利于全国武术传习者在中国武术协会的领导下,按照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为武术能在“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中发挥更多的作用,为武术运动的社会化和国际化发展,于2002年7月中国武术管理中心在多年准备之后正式启动武术会员制,并推出《中国武术协会会员管理办法》。
(四)学校武术得到推动
自1960年开始,业余体校增设了武术班,大、中、小学也都把武术列为体育教学的必修内容。学校武术教育也呈现了一派生机,校园内掀起了武术热,以武术作为强身健体,提高身心素质的手段。1992年在武汉举行的大学生运动会首次将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使学校武术教育从单一的课程教学,向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发展。党和国家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十分重视,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的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又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表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学校体育正向着健康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武术具有健体、防身、娱乐、观赏等多种功能和价值,是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当前,教育部2000年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制定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科书以及高中《体育与健康》教科书都有武术内容,包括基本功、拳械套路、攻防格斗技术以及健身功法等。使学生通过武术的学习和锻炼增强体质,培养终身体育习惯,并通过武术的学习,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二、武术在世界上的影响和推广
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武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在世界的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概括起来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增加互访援外,增进各国友谊
早在1974年6月,中国武术代表团访美,受到总统尼克松、国务卿基辛格在白宫接见。先后在夏威夷、旧金山、纽约和华盛顿表演16场,观众达10万人次。随后中国武术的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中国武术代表团先后到美国、日本、英国、法国、东南亚各国,以及非洲等40多个国家进行了访问表演,并派出教练员援外教学,到中国学习武术的团体和个人络绎不绝,武术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和欢迎。
(二)建立国际组织,举行国际赛事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形势的发展,近20年来,中国武术逐步走向世界,武竞技武术、健身武术在世界上都取得了可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兴起了武术运动,各洲的武术组织也相继成立。
1985年8月第一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在中国西安举行。来自法国、日本、美国、摩洛哥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队参加了比赛。
1990年10月国际武术联合会在北京正式成立,目前拥有来自五大洲86个国家和地区的会员协会。1994年10月国际武术联合会被世界单项体育联合会正式接纳入会。
1987年9月在日本横滨成立了“亚洲武术联合会”,并举行了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
1991年在北京举办了第11届亚洲运动会。武术被列为亚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1994年9月在日本广岛举办的第12 届亚运会,中国武术队获五枚金牌。1998年在曼谷举行的第13 届亚运会除武术套路项目参加比赛外,散手也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这是散打第一次列入综合性运动会。中国队获得了五个级别的全部冠军。
1991年10月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在中国北京举行,共有4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并规定每两年举行一次世界武术锦标赛。2001年由国际武术联合会审定推出了第二套国际武术竞赛套路,并决定在第七届世锦赛上全部使用。迄今为止世界武术锦标赛已举行了七届,每次比赛的参赛人数和参赛运动员的水平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第七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于2003年11月2日至8日在澳门举行。在世界竞技场上散打运动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于2002年7月在上海举行了第一届世界杯武术散打赛。
(三)推广健身武术,健康世界人民
2000年4月中国武术协会开始着手制定太极拳全球化发展战略—太极拳健康工程。太极拳健康工程,是将太极拳作为武术的一个品牌,系列、持续地推向世界。
太极拳健康工程包括太极拳活动月、举行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推行太极拳辅导员制,加强新时期太极拳理论研究等一系列内容。2000年5月中国武协启动太极拳健康月活动,决定将每年的5月定为太极拳月。2000年7月国际武联执委会一致表示支持中国的5月太极拳月活动,并将5月定为世界太极拳月活动。这一决定一经传出,立刻受到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太极拳爱好者的积极响应。2001年3月22日至26日,“寿比南山”首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在海南省三亚市如期举行。该次活动引起国内外太极拳习练者的强烈反响。4000多名国内外太极拳爱好者参加了学习、交流和比赛。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致信大会希望太极拳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一坐桥梁,为人类健康,为世界和平、进步与发展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向大会发来贺词,予祝大会圆满成功。武术管理中心和武术协会决定每两年举行一次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把这项活动坚持下去,让他成为全世界太极拳爱好者共同的节日。2001年3月25 日在三亚海滨举行的迎朝阳,申奥运“万人太极拳晨练”已作为规模最大的晨练活动被载入世界吉尼斯之最。
(四)源于中国,属于世界
1998年11月2日,国际武术联合会在北京正式向国际奥委会递交申请,加入国际奥委会,这标志着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武术终于向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武术走向世界,进军奥运会这是中国武术界几代人梦寐以求的理想。
2001年7月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取得成功,使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成为可能。在武术运动向世界推广之际,他所植根的中国传统文化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所认识和喜爱。“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武术已成为沟通各国人民友谊的纽带和桥梁。作为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和良好的运动项目正在走向世界,它必定在全世界大放异彩。
第四节 武德修养
(一)武 德
一、武德的概念
所谓武德,即武术道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
“武德”一词最早于三千多年前就已出现。武德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它不仅是个人体现武术伦理规范的主体,侧重于个人意志的选择,而且包含了在整个武术社会活动以及参与其他社会活动的秩序规范。并且个人的武德只有适应社会实践才能决定其品格的高低;同时,武德也只有在社会共识的秩序规范中,才有实践的价值和意义。对武德的正确理解,应当是武术伦理规范与习武者道德行为准则的总和。它始终应贯穿于习武者整个的练武、授武、比武等一系列的武术社会活动之中。
二、传统武德的内涵
武德理论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其萌芽、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历史上最早的、带有条款性的武德记载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武有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功定、安民、和众、丰财。”这是对诸侯用兵道德的要求。在武德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一直居于封建社会正统地位的儒家仁学逐渐形成了传统武德的主要内容。
传统武德的伦理精神是由儒家的德性、道家的道心和释家的佛性构成。武德作为中国传统伦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道德精神表现实质上是中国传统伦理精神在武术领域内的体现。它的内容虽然随着各个不同时期的发展而不断的补充和丰富,但其本质仍表现为:仁、义、礼、智、信、勇。
仁: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人的全部道德意识,这也是习武者最高层次的品德追求和德性的最高境界。仁的基本涵义就是用广博的爱心去爱一切人。仁的核心是孝悌,要求武林中人具有师慈徒孝、兄贤弟恭、朋亲友爱。忠、恕则是为仁之方。要求习武者忠于师门。广义的理解就是要忠于事业,民族和社稷,要与人为善,以爱人之心宽恕他人,求及安宁、祥和。
义:义为行善之本。在武德中还可以理解为“仁”是通过“义”的环节过渡到人的道德行为。“义”是依“仁”而行的方法、途径和标准,“义”在武德中还可理解为秩序、等级。“义者,宜也”,就是习武者的言行举止要与自己的身份相等。君臣父子,师徒兄弟的纲常不能乱,这是武林中人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的人伦。
礼:礼来自人的恭敬辞让之心,是仁义道德的节度及由此产生的待人接物的礼节仪容。武林界对“礼”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规定,并由此而衍生一系列具体的、形式化的礼仪,直接付诸于习武者道德践履,作为其行为的文饰。“礼”还直接包括制裁制度,对违背“礼”的人要给予处罚。“礼”在武德中具有实践意义,它不但告诉习武者“应该做什么”,而且还告诉其“应该怎么做”,是“仁”与“义”向行为落实的一个重要环节。
智:当习武者有了武德情操和礼仪规范后,还须有自觉的道德意识,这就是“智”。智的功能就是认识“仁”、“义”,并保证它的实践。它根源于人们的是非判断之心,其功用在于体人生,知人伦,明是非,辩善恶,只有如此才能“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做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侠义之人。
信:“信,诚也”,就是说做人要诚实,守信用,诚守诺言是武林的传统。“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实践诺言,不失信于人,不畏艰难险阻,甚至甘愿牺牲生命,只身赴死的事迹,历代多有所闻。可见,守信重诺是武德的重要内容之一。
勇:武德中的“勇”既是道德标准又是行为实践。但“勇”又有“大勇”和“小勇”之分。武德中提倡的是“大勇”,指的是通晓仁义道德,明辨是非善恶之后,果断采用的举止行为。为国为民,匡扶正义,除暴安良,惩恶扬善,扶弱济贫等,即为“大勇”之举,在武林中是被极力推崇和效仿的。为私利或意气用事而逞强斗狠,则被视为“小勇”,也称做“匹夫之勇”,为武林中人所不屑。
(二)武 礼
一、徒手礼
(1)抱拳礼抱拳礼是由中国传统“作揖礼和少林拳的抱拳礼(四指礼)”加以提炼、规范、统一得来的,并赋于新的涵义。
行礼的方法是:并步站立,左手四指并拢伸直成掌,拇指屈拢;右手成拳,左掌心掩贴右拳面,左指尖与下颏平齐。右拳眼斜对胸窝,置于胸前屈臂成圆,肘尖略下垂,拳掌与胸相距20—30厘米。头正、身直,目视受礼者,面容举止自然大方(图3-2-1)。
抱拳礼的具体涵义是: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拳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
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弯曲成圆,表示五湖四海(泛指五洲四洋),天下武林是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友。左掌为文,右拳为武,文武兼学,虚心、渴望求知,恭候师友、前辈指教。
(2)鞠躬礼
行礼的方法:并步站立,两手垂置于体侧,手心向内贴于大腿外侧,上体向前倾斜15度。
二、武礼的应用
(1)在教学训练中的运用
武术课堂是一个严肃的教育场所,师生要用武术礼仪的标准来约束自己,言行有礼。技术教学、训练礼节:上课铃响时,班长或值日生整队集合(每个同学之间相距10公分),清点人数完毕,向老师(教练)报告时,师生均行“抱拳礼”。老师向学生问:“同学们好”的同时,行“抱拳礼”。学生在回答“老师好”的同时,行“抱拳礼”。然后落手立正,礼毕,上课开始。下课时,老师向学生说:“同学们再见”,学生在答“老师再见”的同时,行“抱拳礼”,落手站立,然后学生再落手立正。礼毕,师生下课。
(2)在理论课堂中的运用
当老师走向讲台时,班长发口令:“起立,敬礼!”学生起立行“鞠躬礼”。老师看学生已行礼端正,亦行“鞠躬礼”答谢。班长发口令:“坐下!”学生就坐,开始授课。下课时,老师说:“下课!”班长发口令:“起立,敬礼!”学生起立行“鞠躬礼”。老师看学生都已行礼端正,亦行“鞠躬礼”回谢,礼毕,下课。
第三章 拳械套路理论
第一节 长拳运动
一、长拳简介
长拳是中国武术重要拳种之一,“长拳”一词最早记载于明朝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的“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式长拳。”,明代程宗猷所著《耕余剩技.回答篇》中载:“„„长拳有太祖温家之类,短打则有绵张任家之类。”所谓长是相对短而言,长拳则是相对短打而立名。正如明代唐顺之《武篇》所言:“逼近用短打,若远开则用长拳”。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体委把在群众中流传广泛的查、华、炮、洪、弹腿、少林等拳术,根据其风格特点,综合整理创编了长拳,它是近四十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拳种。
因为长拳是我国竞技武术首先发展起来的项目,故在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技术体系,它以套路为主要运动形式,既适合基础武术训练,又适合于竞技比赛。
长拳的内容包括基本功、单练和对练套路。单练套路又分为规定长拳和自选长拳。
为推动群众性健身活动和武术竞赛活动的开展,由国家体委统一编制的不同组别或难度、数量的武术长拳套路,称为规定长拳。
年代推出的分为甲、乙、丙(初级)三个等级的长拳还有剑术、刀术、枪术、棍术等项目,就是为了适应普及和竞赛的需要而编制的规定套路。
随着竞技武术走向世界,80 年代后期推出了系列竞赛规定套路,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一届亚运会上使用。随着国际武术运动的迅速发展,对武术竞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中国武术协会受国际武术联合会的委托,组织创编了第二套国际武术竞赛套路,其中包括长拳还有剑术、刀术、枪术、棍术。经国际武联技术委员会审定和香港国际武联代表大会通过,决定在第七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上使用。
为了适应竞赛和提高的需要,国内武术竞赛设自选套路的比赛。运动员本人或在教练指导下,根据个人专项素质、技术水平、自编自演, 其内容既符合竞赛规则规定的内容、组别的要求,而在套路结构、布局、以及整个套路演练均体现个人风格特点的长拳套路称为自选长拳。除自选长拳外,还有自选剑术、自选刀术、自选枪术和自选棍术。
随着武术事业的蓬勃发展,长拳运动训练目标明确,强调动作规格,注重功力和攻防意识,突出高、难、美、新的技术是其发展方向。近年来长拳自选套路在动作结构、编排布局以及动作速度、难度、腾空跳跃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和创新。随着北京申奥成功,长拳是中国武术申奥项目之一。
长拳的攻防方法极为丰富,手法主要有冲、劈、贯、砸等拳法;推、挑、撩、劈、砍等掌法;顶、盘、格等肘法;弹、蹬、踹、点、铲、踢、里合、外摆、扫、拍等腿法;还有各种摔法、拿法等。
二、长拳的运动特点
其表现为撑拔舒展、势正招园、快速有力、灵活多变、蹿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腿发较多、节奏鲜明、气势磅礴。
三、长拳的技术要求
长拳中的动作要求要符合四种技击方法。“四击”即指踢、打、摔、拿。从技术上分析,练好长拳须具备八个要素。即姿势正确、方法清晰、身法多变、手眼相随、精神贯注,劲力顺达、呼吸得法、节奏鲜明。以上八个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
(一)姿势正确
姿势主要是指静止的定势,如弓步冲拳、提膝亮掌等,同时也包括空中短暂相对静止的姿势,如腾空飞脚空中击拍时瞬间的造型。
长拳定势时身体的基本姿势要求是:头正、颈直、沉肩、挺胸、立腰、敛臀等。另外,对上下肢也有要求,上肢动作要舒展、挺拔。如在做架拳或架掌时,肘微屈,臂撑圆,肩要尽量上拔、后张,冲拳或击掌时,肩要尽量向前送顺。如做“震脚弓步架打”,上肢动作冲拳时向前顺肩,架拳时肩部尽量拉开,臂部撑圆。下肢动作要求轮廓清楚。做各种步型时,要符合规格要求。
(二)方法清晰
方法是指在套路里出现的踢、打、摔、拿等技击动作的方法。练习时,动作的方向、起止路线、着力点都要清晰,把动作应体现的攻防技击特点表达出来。如推掌要用小指一侧或掌心向前推出,而不是用掌指前推;又如弹腿的力点在足尖。这样才能区别各种手法和腿法的不同运用方法。把攻防的方法弄清楚,不仅动作容易掌握,而且为表达内在的精神意识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做“马步架打”,假如做成两臂经体侧成平举或亮掌,姿势虽然也正确,但两臂经由的路线不对,这个动作也就失去了架格与冲拳击打的攻防意义了。
(三)身法多变
身法是活动性的、以躯干为主结合攻防的变化方法。躯干包括胸、背、腰、腹、臀五个部分。身法要以腰为轴,配合上下肢体现转、折、俯、拧等的变化。身法不是孤立的上体活动,而是与整个动作的攻防含意,全身的活动紧密结合。因为躯干是联系上下肢的纽带,为达此点,要求做到上下配合,步随身行,身到步到,才能使整个套路表现出刚柔相济,协调自如的效果,所以有“练拳容易,身法难”的说法。身法不能离开攻防的特点,否则就会形成错误的身法。要使身法运用的恰到好处,就要琢磨体会技术要领和动作的攻防意义,特别是动作与动作之间转换时如何发挥腰部的作用。在运动时,腰要像“蛇行”那样灵活,有曲折、有变化。例如:“初级一路长拳”第二段中的“拗弓步推掌”接下动“弓步搂手砍掌”时,躯干要以腰为轴配合下肢转动和上肢搂砍的攻防动作,迅速地从左右向后转体180度。这样才显得身法活,否则就会使动作呆板、枯燥,出现中断和停顿的现象。
(四)手眼相随 在长拳练习中,要注意眼法的正确运用。眼法是指在武术套路中眼神与各种动作配合的方法。眼神不能单独行动,必须做到“手眼相随”、“手到眼到”。眼法是体现精神的重要方面。练拳时,不善于运用眼神,动作就没有生气,套路也就成了呆板的动作罗列。反之,如果使眼神和动作的一招一式恰当配合,就会把内在的精神意识通过眼神充分表达出来,使整个动作做的协调而富有生气。
眼睛与动作配合的方法有注视和随视等。注视是眼神盯住一定的目标,如“形神拳”“左右侧冲拳”动作完成后,眼神即凝视冲拳方向,把内在的攻防意识表达出来。再如“叉步双摆掌”,当两掌由下经上向左方摆动时,眼神也随着两臂的动作向左转视。这种眼法的特点是手眼相随,起着使精神饱满、动作协调的作用。
(五)精神贯注
精神是指在长拳练习时,精神充沛、饱满,全神贯注,思想上要有假设性实战的意念,表现出勇敢、机敏、无所畏惧的气概。这种精神表现在脸部应该是“含而不露、神志舒展”。也就是说,要使精神饱满的像雷霆万钧,像嘉陵江的怒潮,显示出怒的气魄,不是表现在脸上,而是贯注在动、静的运动中。面部表情应该是严肃、自然,绝不能呲牙咧嘴、怒目横眉,也不能喜眉笑眼,否则就影响了精神贯注,影响了动作的气势。
(六)劲力顺达
劲力是做动作时的用劲。长拳中的冲拳、推掌、劈掌、砸拳、顶肘、弹腿、踹腿、蹬腿等动作,都要用先柔后刚的“寸劲”(爆发力),使力量顺达于动作的着力点。长拳的用力最忌只有刚没有柔的“僵劲拙力”,用力要刚而不僵,柔而不松,刚柔相济。要做到发力顺达,就要注意发力的顺序。一般冲拳、击掌时发力顺序要求是发于腰、传于肩、催于肘、达于手。如做“左弓步冲右拳”时,上体以腰为轴左转发力向前送右肩,接着肩催肘、肘催手,以肘的爆发力伸直,而使全身的力量贯于右拳面。而弹腿、蹬腿的发力顺序是起于胯、挺于膝、达于脚。如弹腿时应脚面绷平,大腿向前抬起,接近水平时膝突然用爆发力挺直,使力量贯于足尖。为使发力顺达,还要注意发力与呼吸的配合,一般发力时配合呼气,这样内外一致,使发力更加整齐合一。(七)呼吸得法
长拳套路,结构复杂、动作快速、运动量大,演练时对氧的需要量也大,因而呼吸得法与否关系到运动技术水平的发挥,也关系着劲力的表达与持久,长拳讲究“气沉丹田”,如果不善于运用和掌握“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方法,就很容易“气血上涌”,使气息在胸间活动。气往上浮则内虚,内虚则气促,气促则吸入的氧不足,氧不足则力短,力短就不能使运动持久,往往就会面色发白,呼吸短促,头晕恶心,动作紊乱,运动的平衡性遭到破坏。所以在演练长拳套路时,必须运用腹式呼吸,善于“蓄气”,这样才能使运动持久,顺利地完成套路练习。
长拳套路运动的“呼吸”方法,除了“沉”之外,还有“提”、“托”、“聚”等方法。如在跳跃动作和由低式动作进入高式动作时,应运用“提法”;在做高式或低式的静止性动作时,则应运用“托法”;在做刚脆的活动性动作时,则应换用“聚法”;在由高式动作进入低式动作时,又该运用“沉法”。这些呼吸方法随着动作进行变化的时候,都始终保持“气宜沉”的基本要求。在不同的动作及动作变化时,巧妙地运用各种不同的呼吸方法,是长拳演练中应该加以重视的问题。
(八)节奏鲜明
长拳以“动、静、起、落、立、站、转、折、轻、重、快、缓”等“十二型”反映长拳运动的节奏感,并运用自然景物和动物的生动形象加以比喻,称为以形喻势。
“动如涛、静如岳”:在“活动”时,要使动作做得像海浪那样激荡,有节奏、有韵律、滔滔不绝。在“静止”时,要使姿势塑造的像大山那样巍峨,似乎任何强大的力量都不可动摇,要有气势,即所谓“静要有势”。
“起如猿、落如鹊”:在“跳起”时,要有猿猴纵身跳起时的那样机灵、矫健、敏捷。而“落下”时,则要像喜鹊将要停落到树枝上时那样轻稳。
“立如鸡、站如松”;单腿“独立”的动作,特别是从活动性动作转入到静止性的单腿独立动作的时候,犹如鸡在奔走时突然听到什么,立刻停步并卷曲一只脚那样,显示出动作的安定感。“站”的动作是两脚均着地的静止性动作,这种动作要像苍松那样刚健、挺拔,在静止中带有活动意味,所谓“静中有动”、“静而忌僵”,要使静和动密切联系着。
“转如轮、折如弓”:在“旋转”动作中,要像车轮那样绕着轴心转动,要善于创造和掌握运动的轴心,使身体的旋转达到“圆”的要求。“折”的动作,是指扭身、拧腰等转折动作。它要像弓那样越折越有力,具有一股反弹劲。譬如,向左右两侧折腰,腰部柔软折得下去固然好,但要显示一股联系后面动作变化的劲力来,所谓“意不中断”。
“轻如叶、重如铁”:“轻”的动作,要像树叶那样轻,这样才能达到动作“飘”、“率”的要求。“重”的动作,要像钢铁那样重。但是,“重而忌狠”,又不能为了重而显出发狠的表情来。
“快如风、缓如鹰”:“快”的动作,要像一阵风那样。但是,“快而忌毛”,要防止“快宜生爆”,而火爆可以藏拙,动作就会不精确、不干净、不利索、不潇洒。“缓慢”的动作,要像鹰在空中盘旋那样。这种缓慢并不是松懈的,而是慢中有快,精神贯注的。“慢宜生懈”,所以要“缓而忌温”。
一个套路的节奏处理的不好,就会显得呆板无味。套路动作中没有“轻”就显不出“重”来;没有“柔”的烘托就不会有“刚”劲的体现;没有慢起动,就显不出快加速;没有停的稳,也反映不出动的急;这些快与慢、动与静、刚与柔、起与伏等多种矛盾是相比较、相对立而存在的。通过运动技术水平的发挥,把矛盾显示的越充分、越突出,节奏感就越强。
在单个动作中,也有节奏的体现。如做“仆步穿掌”,姿势突然下降,速度也由慢到快。身体有含展,有收放,方法有刚有柔,动作有明显变化,才能给人以新鲜活泼的感觉。
以上姿势、手法、身法、眼法、精神、劲力、呼吸、节奏是相互联系,紧密配合协调一致的。这八个要素影响和决定着长拳技术的水平高低。以上八个要素必须全面掌握,才能得心应手,内外合一,达到一个“整”字。
三、长拳的锻炼价值
(一)长拳是以各种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身法、腿法、平衡、跳跃、翻腾、跌扑等动作组成。构成了各种屈伸、回环、扭拧、折叠、旋转等身体运动形式,并要求姿势舒展、动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鲜明。系统地进行长拳锻炼,有助于青少年柔韧、速度、力量、灵巧、协调、耐力等素质的增长,对培养和发展肌肉的伸展性、爆发力以及增加关节的活动幅度极有帮助。
(二)长拳演练对精神、意识、呼吸都有一定的要求。实践证明,通过长拳锻炼不仅能够利关节,强筋骨,而且使内脏得到锻炼。由于长拳动作多,要求速度快,运动量较大,对氧的需要量大,因此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要求较高,所以经常进行长拳锻炼可以提高青少年的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
(三)长拳中包含了许多攻防中可用的拳法、掌法、腿法、擒拿法以及快摔法,经常锻炼不仅提高身体健康水平,还可以使青少年了解和掌握丰富的攻防方法,加上教师正确的教学和引导有益于增强阳刚之气和防身自卫能力的养成。
第二节 太极拳运动
一、太极拳简介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重要拳种之一,其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其拳拳法变幻无穷,遂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这一哲学理论来解释拳理而被命名的。“太极”一词,含有至高至极,无穷大之意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据考于明末清初逐渐形成,距今已有将近四百年的历史,首传人为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他研究道家的《黄庭经》参照了戚继光的《拳经》创编了太极拳。
太极拳的内涵来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综合吸收了明代各家拳法,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以及运用了中国古代的中医经络学说和阴阳学说。
太极拳在长期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许多流派(种类),其中流传较广、特点较显著的有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等五种太极拳。
新中国成立后,太极拳运动得到蓬勃发展,从50年代开始国家体委组织专家陆续编写出版了24式、88式、48式太极拳。又将传统的陈、杨、吴、武、孙式太极拳整理出版。太极拳在国外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1989年中国武术研究院编写了适应竞赛的陈、杨、吴、孙式太极拳和综合太极拳竞赛套路,为太极拳进一步向世界推广,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追求健康的体魄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已成为了一种趋势。目前,太极拳已传播到五大洲的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性的体育运动。太极拳还包括太极剑、刀等各类器械练习,供锻炼者选练。长期锻练实践和大量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坚持太极拳练习,能够明显改善和提高人体各系统的机能。对于增强体质、防痛治病具有突出作用。周恩来总理早在1959年会见日本松村谦三时指出:“太极拳是中国的一种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充满哲理,与中国传统医学有着血缘关系。学练太极拳是一项很好的健身运动,可以强身健体,可以防身自卫,也可以陶冶情操,是一种美的享受,还可以给人们生活带来无限情趣和幸福,可以延年益寿”。1978年,邓小平同志还亲笔题写了“太极拳好”,对太极拳给予了充分肯定。
目前,在全世界以健身为目的的太极拳练习者已达到8千万人;作为竞技太极拳已成为亚运会、世界锦标赛的竞赛项目,随着北京申奥成功,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申奥项目之一。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身的需要,太极拳套路向简约化发展,目前推出了8式、16式太极拳套路,以达到易学、易练、便于开展的目的。
太极拳的主要方法有: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分、云、推、搂等手法,栽、搬、拦、撇、打等拳法,蹬、分、拍、摆莲等腿法。练好太极拳总体要求是:心静体松、呼吸自然、轻灵沉着、圆活连贯、上下相随、虚实分明、柔中寓刚、以意导动。
二、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一)轻松柔和
练习太极拳要求在心静体松的状态下进行,且架势平稳、舒展,动作不僵不拘,一般说来,没有忽起忽落的明显变化和激烈的跳跃动作,练习时呼吸自然,动作匀缓,运动起来符合人体的生理程序。练习之后,虽然身上感到微微出汗,但很少发生气喘现象,给人以轻松愉快之感。由于太极拳具有这个特点,不同年龄、性别和体质的人都可以进行锻炼。尤其适合体弱和患有某些慢性病的人进行练习。
(二)连贯均匀
整套太极拳演练起来,从“起势”到“收势”,不论动作的虚实变化还是姿势的转换,都是紧密衔接、连贯一气的,前一个动作的结束就是后一个动作的开始,没有明显的停顿和断续之处。而且从开始到结束,整套动作速度均匀,前后贯串,如同行云流水,连绵不断,体现了连贯均匀的运动特点。
(三)圆活自然
太极拳的动作与其他拳术有明显的不同,它要求运动中以腰为轴,左旋右转,以腰带臂,上肢动作处处走弧形,并通过身体重心的虚实变化带动下肢的动作以及脚的内扣外撇以转换姿势和动作,这些都符合人体关节活动的规律以及省力的原则。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体现出动作的圆活自然之趣,从而使身体各部都得到锻炼。
(四)协调完整 打太极拳时,不论是单个动作,还是整套动作,都要求上下相随,前后呼应,以腰为轴,由躯干带动四肢,使身体躯干、四肢各部分之间密切配合,而且这种密切配合的外形动作是在意念引导下进行,并且与腹式呼吸协调自然的配合,因此构成了“上下内外,完整一体”的高度协调和完整统一,故曰协调完整。
三、太极拳的锻炼价值
我国是最早应用体育进行健身和防治疾病的国家,在我国最老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中就记载:“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导引”是一种体操活动)不仅如此,我国的古代科学家们还进一步用科学的理论解释了“体育”能够健身治病的道理。1800多年以前,华佗曾编选了“五禽戏”作为健身运动,他的理论是:“人身常动摇则谷气消,血脉通,病不生,人犹户枢不朽是也。”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体育武术内容之一,很早以前就在民间流传。几个世纪以来,实践证明太极拳是一种有效的健身与预防疾病的手段。打太极拳除增强体质外,是辅助治疗高血压、溃疡病、心脏病、肺结核等疾病的好方法。
现在,人类已经迈进了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追求健康的身体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已成为了一种趋势。太极拳在增强人们的身心健康方面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习练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遍布城乡,并走向世界。太极拳已成为了一项世界性的运动,传播到五大洲的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据统计,目前全世界进行太极拳锻炼的达到8千万人。
太极拳轻松柔和、强度适宜、安全有效,能量主要来自有氧代谢过程,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尤其适于中老年人进行锻炼。太极拳以意导动,配合腹式呼吸的运动特点,对人体各系统具有良好的影响及其医疗作用。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早在60年代就进行了研究,对50到89岁的老年人进行了较详细的医学检查。对比观察的结果证明,常年打太极拳的老人,不论在体格方面,还是在人体各系统功能方面,都比一般的老人的状况好。近年来又有许多武术工作者、医务人员、科研人员协同作战,对太极拳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新的科研成果有力地证明太极拳具有良好的健身价值和康复医疗作用。介绍如下:
(一)打太极拳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中枢神经系统对人体具有重要作用。神经系统,尤其是它的高级部分,是调节与支配所有系统与器官活动的枢纽。人类依靠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以适应于外界环境并改造外界环境。人依靠神经系统的活动,使体内各个系统与器官的机能活动按照需要统一起来。因此,任何一种锻炼方法,如果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对全身来说就有很好的保健意义。太极拳的优势就在于此。
练习太极拳,要求“心静”,所谓心静就是使大脑安静下来,不受外界干扰,使大脑皮层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并且讲究“用意”,以意导体,集中注意力于练拳,这对大脑活动具有良好的训练作用。
练习太极拳时,动作需要“完整一气”,由眼神到躯干、上下肢、上下协调,前后连贯,绵绵不断,同时由于动作的某些部分比较复杂,需要有良好的支配和平衡能力,因此需要大脑在适度紧张的活动下完成,所以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着良好的训练作用,从而提高了中枢神经系统紧张度,活跃了其它系统与器官的机能活动,加强了大脑方面的调节作用。
因此,练习太极拳对处于高度紧张,尤其对脑力劳动者是一种很好的积极性休息方式。对当代社会的文明病——大脑过度紧张带来的各种疾患以及肢体缺少运动是很好的治疗手段。实验表明,人脑消耗的能量大约占人体能量消耗的1/8—1/6。神经紧张不仅耗能大,而且会造成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不协调,使大脑皮层紊乱,引起各种疾病。通过太极拳锻炼可以消除大脑神经的紧张疲劳,清醒大脑,活跃情绪,从而消除一些慢性病的病灶,并可影响到内分泌的平衡和免疫力的增强。
太极拳是一种很有兴趣的运动,练套路的时候,使人周身感觉舒适,精神焕发;练“推手”的时候,周身感觉活泼,反应灵敏, 使情绪提高。情绪的提高在生理上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使各种生理机制活跃起来。实验证明,做一种运动时,在用体力之前,仅仅是精神的影响就可以使血液化学、血液动力过程、气体代谢等发生变化。对患某些慢性病的人来讲,“情绪”的提高更为重要。它不仅可以活跃各种生理机制,同时能够使病人脱离病态心理, 这对治疗功效至为重要。以上例子都充分说明,练习太极拳对中枢神经系统有着良好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武术协会对长期练太极拳的人群研究得出:长期练习太极拳的人脑电波a波占主导地位,其主峰突出,同步有序,大脑进入良好的觉醒状态。„„从前额脑电慢节律变化明显增加,脑电a2波频段的能量表明,经过太极拳系统训练,增进了左右脑功能的平稳和协调,有利于开发大脑潜力,提高人的智力。
(二)打太极拳对骨骼、肌肉及关节活动的影响
打太极拳对骨骼、肌肉及关节活动的影响是突出的。以脊柱为例,练拳时要求“含胸、拔背、松腰”“以腰为轴”“腰为第一主宰”等,说明打太极拳与腰部活动有密切关系。经常练习太极拳,无论对脊柱的形态和组织结构都有良好的作用。研究资料显示:太极拳组老人发生脊柱畸形的只有25.8%,而一般老人则为47.2%。驼背是典型的老年畸形,是衰老的结果。但是,经常打太极拳,驼背的发生率就比一般人为少。经常打太极拳,脊柱的活动幅度也较好,太极拳组老人弯腰时手能触地的占77.4%,对照组老人占16.6%。X线照相检查发现,太极拳比对照组老年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也较低(36.6%比63.8%)。老年性骨质疏松是一种衰老的退行性变化,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骨组织中成骨细胞不活跃,不能产生骨的蛋白基质,致使骨生成少,吸收多,骨质变松。骨质松就容易产生畸形,关节活动也就不灵活。而打太极拳要求动作连贯、圆活,周身关节贯串,因此打太极拳有一定的防老作用。
北京医学院曾对练太极拳的老人组和不练太极拳的老人组进行了系统的医学检查和对照比较。结果证明,练太极拳的老人肌肉都比较发达,肢体围度也粗,臂力和握力大,肺活量高。老年性脊椎畸形(驼背、脊椎侧弯)在太极拳组较少。
另有研究表明,通过太极拳锻炼还可有效减缓女子停经性骨质疏松、防止肌肉力量和身体柔韧度下降的作用。
(三)打太极拳对心脏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的影响 太极拳对心脏血管系统的影响,是在中枢神经活动支配下发生的。就太极拳动作的组成来说,它包括了各组肌肉、关节的活动,也包括了有节律的呼吸运动,特别是膈肌运动。我们知道,全身各部骨骼肌的周期性的收缩与舒张,可以加强静脉的血液循环,肌肉的活动保证了静脉血液回流,及向右心室充盈的必要的静脉压力。呼吸运动同样也能加速静脉的回流。例如:吸气时胸廓的容积增大,内部的负压增高,结果上下腔静脉的压力减低,静脉回流加速。这一点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练太极拳要求呼吸自然、深长、匀缓。这种有节奏的呼吸可使膈肌和胸腹运动增强,加大肺部气体的交换容量,使新陈代谢加快、加强。打太极拳,很多动作、姿势要求气向下沉即“气沉丹田”,它在医疗与保健上具有重要意义。膈肌与腹肌的收缩与舒张,使腹压不断改变。腹压增高时,腹腔的静脉受到压力的作用,把血液输入右心房,相反当腹压减低时,血液则向腹腔输入。这样,呼吸运动就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的状况,加强心肌的营养。此外,膈肌的运动又可以给肝脏以有规律性的按摩作用,是消除肝脏淤血、改善肝脏功能的良好方法。
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的调查证明,经常打太极拳对心脏血管系统影响良好。他们对两组老人进行了机能试验(在1分钟内,上、下40厘米高的板凳15次),结果证明,太极拳组老人心血管功能较好,32名老人中除1名不能完成这种定量负荷外,其余都能完成,而且血压、脉搏的反应也都正常。相反,对照组的老人,年龄越大,完成定量负荷的人越少,出现机能试验不良反应类型(如梯形上升型及无力型反应)的人越多。心电图的检查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心电反应异常的,太极拳组仅占28.2%,而对照组的一般老人则占41.3%。从这些观察结果不难看出,经常打太极拳可以使心脏冠状动脉供血充足,心脏收缩有力,血液动力过程良好。
不仅如此,由于经常打太极拳,提高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改善了体内各器官之间的协调活动,使迷走神经能够紧张度增高,各器官组织的供血、供氧充分,物质代谢也得到改善,因而,常打太极拳的人发生高血压病及动脉硬化的较少。太极拳组平均血压为134.1/80.8毫米汞柱,对照组老人为154.5/82.7毫米汞柱。动脉硬化率,太极拳组是39.5%,一般老人为46.4%。
经常打太极拳对保持肺组织的弹性、胸廓活动度(预防肋软骨骨化)、肺的通气功能及氧与二氧化碳的代谢功能都有很好的影响。太极拳组的老人的胸部呼吸差及肺活量都比对照组的大。这是因为经常打拳,胸部呼吸肌及膈肌有力,肺组织的弹性好,肋软骨骨化率低。对于已有肋软骨骨化和胸廓活动已有障碍老人来说,太极拳深长细匀的呼吸和腹肌膈肌活动,既能增加通气功能,又能通过腹压的有节律的改变,使血流加速,增进肺泡的换气功能,这都有助于保持老人的活动能力。在完成定量活动测验时,太极拳老人气喘轻,恢复快,原因就在这里。
(四)打太极拳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由于神经系统活动能力的提高可以改善其它系统的机能活动,因此它可以预防并治疗某些因神经系统机能紊乱而产生的消化系统的疾病(运动、分泌、吸收的紊乱)。此外,呼吸运动对胃肠道起着机械刺激的作用,加强肠胃蠕动能够提高消化系统功能,对防治消化不良、慢性肠炎等慢性疾病效果良好,膈肌活动范围增大,使胸部呼吸肌和横膈肌力量增强,膈肌活动范围的增大,还能对内脏起到一种自然的按摩作用,因此改善消化道的血液循环,可以促进消化作用,预防便秘,这对老人以及病患者是很重要的。
(五)打太极拳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体内物质代谢的影响血液流变的影响 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研究证明,太极拳锻炼对老年人内分泌系统有着良好的影响。尤其是对代谢和衰老进程有重要影响的垂体—甲状腺轴和垂体—性腺方面有明显的改善作用。长期锻练太极拳能使他们垂体分泌的某些促激素的代偿能力进一步加强。由于练拳对不同的内分泌轴和不同层次的内分泌腺体都有作用,因此推测太极拳是通过对垂体或更高的内分泌中枢的调节而改善了靶腺功能,继而对机体代谢产生积极的影响。可见下丘脑—垂体—靶腺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相互调节、相互联系的密切关系,既矛盾又统一,调节着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当其中关系失常时临床上则出现内分泌疾病。
(六)打太极拳对骨骼代谢方面的影响
因为老年人身体各器官逐渐衰老,骨骼方面特别明显,如脊椎骨变得松软,长出许多骨突增生,甚至形成骨刺,严重的就形成驼背、腰痛。经过x线照象,发现太极拳组老人的脊椎间隙比对照组的老人宽,椎体骨刺少,脊骨松软程度和压缩变形的人比较少。
天津体育学院用同位素及生理生化的方法连续多年追踪研究了从事太极拳运动对老人骨矿物质、骨密度、钙磷代谢的影响。研究表明,长期从事太极拳运动可对骨骼肌肉系统形成良性刺激。可有效地减少体内骨矿物质的自然丢失,使骨密度多年保持稳定,并有效调节骨钙—血钙之间的动态平衡。
(七)打太极拳对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北京体育大学在北医大第三附属医院的协助下,从太极拳对人体体液免疫功能影响的角度做了研究。对象为50-65岁之间的老人,男女各15人,经体检肝功能正常,无结核、肾炎史,无其它急慢性传染病,未练过太极拳。在学练前后采血化验,测试内容:免疫球蛋白(IG)G、A、M、E。采用单向琼脂免疫扩散法测定IGG,IGA,IGM。采用反向被动血凝法测定IGE。练习48式太极拳两个月前后,安静时人体血清四类免疫球蛋白之含量增加。说明太极拳能提高人体免疫系统的能力。
(八)打太极拳对体内物质代谢的影响近年来,国外有不少人从物质代谢的角度研究太极拳运动的防老作用。例如,有人报道,老年人锻炼5到30分钟后,血内的胆固醇含量会下降,其中以胆固醇增高的老人下降尤为明显。也有人对动脉硬化的老人进行锻炼前后的代谢研究,发现经过5到6个月锻炼后,血中白蛋白含量增加,球蛋白及胆固醇的含量却明显减少,而且动脉硬化的症状也大大减轻。这些研究结果,可以说明打太极拳对体内物质代谢的良好影响。
综上所述,太极拳是一种合乎生理规律、轻松柔和的健身运动,通过长期锻炼对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骨骼代谢等均起着良好的影响,并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所以,从医学的观点上来看,它是一种很好的保健运动和病人进行的医疗康复手段。
第四章武术比赛的规则
(一)裁判人员的组成
总裁判长1人,副总裁判长1—2人。裁判组设裁判长1人,套路检查员1人,评分裁判员6—10人。编排记录长1人。检录长1人。编排记录员、检录员各2-3人。
(二)比赛场地的规定 比赛在地毯上进行。单练和对练项目的场地为:长14米、宽8米,四周内沿标明5厘米宽的边线,在场地的两长边中间各做一条长30厘米、宽5厘米的中线标记。场地周围至少有2米宽的安全区。
集体项目的场地为长16米、宽14米,四周内沿应标明5厘米宽的边线,其周围至少有1米的安全区。比赛场地上空从地面量起,至少有8米的无障碍空间。两个比赛场地之间的距离在6米以上
(三)进场、退场、起势、收势、套路计时、配乐与礼节
1.运动员听到点名或看到电子显示姓名后,应立即进场,待裁判长示意后,即可走向起势(计时开始)。集体项目在行进间开始动作者,须事先向裁判长申明。
2.运动员完成整套动作后,须并步收势(计时结束),再转向裁判长行注目礼,而后退场。不允许边转向裁判长边收势。对练以倒地或抛弃器械结束整套动作者,须先站立做并步收势(计时结束),再去收拾器械。3.运动员应在同侧场内完成相同方向(左右不得超过90度)的起势与收势。集体项目必须在场内完成起势与收势,方向、位置不限。
4.计时以临场裁判组的计时表为准。裁判组用两块表计时,以接近规定时间的表为准。
5.除集体项目外,任何项目在比赛时均不得配乐。
6.运动员听到上场比赛的点名和赛后示分时,应向裁判长行抱拳礼。
(四)完成套路的时间规定
1.长拳、南拳和刀、剑、枪、棍的自选套路,不得少于1分20秒。2.太极拳自选套路3—4分钟(到3分钟时,裁判长鸣哨示意)。太极拳规定套路为5—6分钟(到5分钟时,裁判长鸣哨示意)。3.太极剑、集体项目3—4分钟(到3分钟时,裁判长鸣哨示意)。4.其它项目:单练不得少于1分钟。5.对练不得少于50秒钟。
5. 如分年龄比赛时,长拳、南拳和刀、剑、枪、棍的自选套路,成年组1分20秒,少年组1分10秒,儿童组1分钟。
(五)评分的内容和标准
武术套路比赛评分是由裁判员依据规则对运动员临场发挥的技术水平进行评分。以10分为满分,采用减分制的方法。根据竞赛规则,长拳、剑、刀、枪、棍的评分标准可概括为以下内容:
1.对动作完成的评分:即对动作规格的评分,该项分值为6.8分。2.对演练水平的评分:该项分值为3分。
3.对创新难度动作的加分:该项分值为0.2分。
4.对其他错误的扣分:该项属技术性失误或违例,不占分值,出现则扣分。分别由裁判员和裁判长根据相应条款规定执行。
第五章 武术技术图解 第一节 动作完成
1.文字叙述顺序:文字叙述过程中,一般先叙述下肢动作(步型、步法、腿法等),继之叙述运动方向(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等),再叙述上肢动作(手型、手法肘法、器械持握法及运动方法),最后叙述眼注视的部位或方向。在特殊情况下,则以身体各部位运动的先后程序来写。文字说明中还有“左(右)”的写法,它是指左右互换,左右均可的意思。有运用“同时”两字的,不论先叙述或后叙述身体的某一部分动作,都应一齐运动。
2.动作要领与方法:要领是为了提示动作的要点,或者说明应注意之处,这是做好动作的关键。例如“冲拳”的要领:拧腰、顺肩、急旋臂;弓步的要领:前腿弓、后腿蹬、挺胸、塌腰等。阅读时必须认真领会动作要领,并反复练习,才能正确地完成动作。
第二节 动作方向
一、动作路线
动作路线是描绘动作图形过程之间的运行路线的。包括有身体各部位之间的运行路线和全套动作的往返路线。线,表明动作的起、止点及过程,有虚线实线;线的结构包括箭头、箭尾、箭身;虚实线的运用一般按照左上肢、左下肢与右上肢、右下肢分别用虚实线的方法分区,即“左虚右实”。(1)身体各部位动作之间的运行路线
武术插图一般用虚线(„→)或实线(—→)表示该部位的下一个动作将要进行的路线。箭尾为起点,箭头为止点。实线与虚线,分别表示左右侧肢体(包括器械)的运动路线。一般是用虚线表示左上肢和左下肢的运行路线,用实线表示右上肢和右下肢的运行路线(见图1至图4)。有的插图右上肢和左下肢用实线表示,左上肢和右下肢用虚线表示。
(2)整套动作的往返路线
武术套路由若干段(趟)构成,各段的往返路线,一般是单数段向左,双数段向右转回原来的位置。有的套路较为复杂,每段的前进方向经常变化,可将一段分为若干小节,一节节地学就容易弄懂了。
武术套路的收势一般与起势在同一方向,并且位置接近,如果练习中不能基本还原或方向相反,说明动作出现了错误,此时可以对照图解进行认真检查,加以纠正。
二、自学武术应注意的问题
因为武术套路动作中蕴含丰富的技术要求,如劲力、精神、节奏、风格的表达,要求内外兼修、形神合一,如通过录像带和VCD蝶片自学会好一些,如仅靠图解自学时,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认识所学套路的风格特点
(二)技术动作的用意与用法
(三)掌握必备的基本功、基本动作
第六章 武术运动常见运动损伤及其原因 第一节 运动损伤的原因
武术运动损伤是指在武术健身活动和教学训练中发生的各种损伤。在这一过程中运动损伤是难免的,但是,有许多损伤是可以避免的,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将损伤减少到最低限度。为保证学生的正常学习,了解武术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部位、预防方法以及处置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根据有关研究显示,由于武术运动的特点,容易引起各种损伤的武术动作可概括为10类:以跳跃包括翻腾动作是造成损伤的主要原因,几乎占50%。其次是压腿、踢腿、劈叉、坐盘、摆腿、腰功、下蹲、舞花、对练及其它。因此,武术运动的常见损伤部位是下肢和腰骶部,上肢少见。依损伤发生率的多少排列顺序为臀、大腿、膝、腰骶、踝、小腿、脚。
由于没有及时有效的对可能造成武术运动损伤加以预防,容易造成损伤,而又由于武术动作难度的不同,造成损伤的部位和损伤的性质也不同。常见损伤发生率较高的为肌肉拉伤(包括坐骨结节损伤)、关节韧带扭伤和劳损性损伤。劳损性损伤中常见的是髌骨劳损和腰肌劳损。
第二节 武术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置
一、普及运动损伤的知识
运动损伤不仅直接影响教学训练效果和成绩的提高,而且直接影响少年儿童的健康发育。因此,要杜绝和尽量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训练中,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有足够的重视和高度的责任心。为达此目的,做为教师首先要有敬业爱生的精神,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到教学和训练中去。其次要掌握必要的运动损伤知识,并能在运动损伤发生后能够及时分析损伤的原因、损伤部位、性质并加以正确处理。
二、充分作好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的内容和运动量要根据教学训练的内容、学生个体情况以及气候条件而定。准备活动要有针对性,做完一般性准备活动后,应做与课的主要内容相关的专门性练习。对运动负荷较大和易损伤的部位,要特别强调作好准备活动。认真对待压腿、踢腿及劈叉两类动作,尤其在搬压腿时,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素质情况,互相配合,逐步加力,用力不要过急、过猛。这对预防肌肉拉伤,特别是预防大腿后侧肌群(包括坐骨结节)拉伤至关重要。
三、安排训练科学合理,注意避免身体局部负担过重
由于损伤不仅直接影响到训练效果和成绩的提高,而且直接影响少年儿童的健康发育,因此,要尽量预防伤病的发生。要根据不同年龄、性别的特点以及季节的变化合理安排教学训练内容和运动量,运用正确合理的教学和训练方法。柔韧性、力量性以及耐久力练习、上肢和下肢的练习都要注意张弛有度,交替进行,以避免局部负担过重。
四、注意培养正确的各种翻腾跳跃动作的姿势
在武术教学和训练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各种翻腾、跳跃动作的技术,并采用行之有效的辅助练习内容和方法来增强有关肌群的力量,另外特别注意选择平坦不滑的场地,这是预防关节、韧带扭伤的重要环节。
五、合理安排运动量
1.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训练计划。作为教师首先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训练计划,认真备课。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各方面基本情况,充分了解教学训练的内容和性质。哪些技术动作不易掌握,哪些技术动作容易出现损伤,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并加以预防。
2.要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在上课前严格检查武术器械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分开练习时,应在指定地点练习,以免手持器械触及他人造成损伤。
3.要合理安排运动量和练习方法。避免“单打一”的训练方法,防止局部负担过重而损伤。注意培养正确的各种翻腾跳跃动作的姿势。增强有关肌群的力量,以预防关节韧带扭伤。另外,心理状态不良,因运动量过大造成疲劳等都会引发损伤,教师发现问题要及时调整,以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还要根据不同年龄和性别特点安排训练。
4.要建立和健全医务监督和自我监督制度。在教学和训练中,要建立必要的医务监督,经常观察,定期检查。要教育学生在勤学苦练的同时注意安全,及时报告身体反应,以便早期发现、调整训练。有了伤病要主动报告,及时治疗。这样,不仅重大损伤可以预防,一般损伤也会很快治愈。
5.加强场地设备的卫生要求。武术教学和训练应在标准的地毯或在松软的土地上进行,如果条件所限,也应避免在不平坦或太滑的场地上进行训练,或注意在水泥地上加强跳跃动作落地时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尽量减少损伤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