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周长的认识》教学案例
学生活中的数学,用生活中的数学
——《周长的认识》教学案例
新河街学校
张俊兰
一、教学设计说明
“周长的认识”的教学设计凸显了先进的教学理念,赋予教学内容更丰富的内涵,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开拓了十分广阔的空间,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课堂的生命活力来自于学生对事件或事实的感受、体验,来自于对问题的敏感、好奇,来自于丰富活跃的猜想、假设,来自于不同观点的碰撞、争辩、启迪、认同,更来自于探究过程中的时而山穷水尽、时而柳暗花明的惊奇和喜悦。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灵活使用教材,把对周长概念的建构过程分解为认识边线、认识周长两个阶段,并创造性地把对边线的认识融于学生熟悉、喜爱的图画之中,使学生的认识经历了丰富的感知过程。指一指、描一描、说一说等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环环相扣的探索活动中充分地实践着、思考着、感受着„„如此丰富的感受之后,周长的概念也就呼之欲出了。
课堂的生命活力体现在教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小组活动,要求小组成员讨论如何测量长方形、正方形、五角星形和圆形的周长,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工具思考测量周长的不同方法。在这样开放的探索空间中,教学过程呈现出双向的交流、动态的建构,师生分享着发展的快乐,成长的愉悦。
课堂生命的活力更要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周围丰富多彩的世界,发现、提升数学的美,使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让课堂成为学生精神享受的家园。本课的结束环节,教师安排了“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短片欣赏,一个个鲜活的画面,使学生对周长的理解进一步得到深化,学习数学的情感也由此被进一步激发。
二、教学设计
课题:周 长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41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在操作中感受、体验、探索图形的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情感态度: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德育渗透:在实际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周长的意义,会测量各种物体和图形的周长。难点:正确、深刻地理解周长的含义。【教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五角星形的卡片,圆形的钟面等。
学生准备:直尺、线、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标准五角星、圆形的卡片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一周”
1、创设情境:(出示十字绣的画)这是老师自己绣的一幅画,我想裱上漂亮的边框挂起来,但是我该买多少边框材料,多了浪费,少了不好看,请同学们帮帮老师,好吗?(指名回答)
2、情景画面,学生用手指出情境中的“一周”,引出“一周”并板书。
二、实践活动,认识“周长”
1、指一指,感悟“一周”。
(1)学生示范指物体表面的“一周”。(2)全班活动指物体表面的一周。
2、描一描,书上41页例题一的图形的一周。(1)学生描,并展示。
(2)课件展示规范描法,沿着边线描。(3)学生再次练习,描平面图形。
3、说一说
2(1)揭示“封闭图形”的概念
A、课件展示一组图形,请学生找出这组图形中最特别的图形。B、学生说出什么是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2)判断
A、课件出示一组图形,学生找出封闭图形。B、学生说判断理由。
4、观察比较,揭示“周长”的概念
(1)出示两个图形,比较哪一个图形的一周长些。(2)学生回答后,课件演示。(3)揭示课题,并板书。
5、举例理解周长的含义
三、探索得到测量图形周长的策略
1、提出要求:小组合作探索。
2、上台展示成果。
3、教师小结:先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在求和。
四、联系生活,学习反思
1、课件展示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说自己的收获。
3、拓展练习:两张照片合起来,相框应该镶在哪儿?
三、教学反思
《周长的认识》是三年级上册本单元的起始课,也是学生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周长的认识——它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同时也为后面将要学习面积及面积的计算做好提前孕伏,所以,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让学生在第一学段明明白白地掌握“周长”这一概念呢?想起以前高段老师经常会抱怨学生周长面积混淆不清,我想主要原因还是传统教学以让学生死记硬背公式为主,忽略了学生对周长表象的认识,从而使得学生对周长概念的建立不够深刻。为了让学生较好地理解周长的意义,本节课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数学活动,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理解了周长的实际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我在教这一课时,总体感觉教学效果非常好,这节课的设计新颖、内容充实,教学思路清晰,课堂气氛活跃,知识教学有深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这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节课一开始。我通过呈现一副由我亲自刺绣的十字绣作品,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这是老师自己绣的一幅画,我想裱上漂亮的边框挂起来,但是我该买多少边框材料,多了浪费,少了不好看,请同学们帮帮老师,好吗?”这一建议驱动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对制作中遇到的问题——这幅刺绣作品要用多少材料镶边才合适进行思考,从而很自然的引出周长。这样的教学引入为学生学习周长提供了一个亲切熟悉的环境,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为周长概念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伏笔。
其次,以活动为基础,在活动中探求新知。
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交的最初方式,小学阶段,操作活动是数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这节课我以组织学生经历一个探索一般图形周长一般图形测量策略的过程,教学中,无论是“直观感知”层面上的观察交流活动,还是“巩固内化”阶段的测量周长活动,都是以一个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的思想指导下完成的。特别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测量不同物体表面和图形的周长活动,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做好了准备。在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环节上,我采用了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操作过程中,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测量方法,有的用直尺量(规则图形),有的用绳子围一围,再量出绳子的长度(不规则图形),体现了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也避免了学生产生只有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规则圆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势。
再次,组织教学活动有序有效。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 4 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三年级学生建立周长概念,必须通过活动使其有所体验,怎样把数学活动组织得有序有效呢?这是每一位老师需要探讨的问题,这一节课我非常注意做到这一点。首先组织数学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需要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要组织几个活动,每个活动要达到什么要求,几个活动(指一指,描一描,说一说,量一量周长)互相之间的联系使其有一个逐步发展的层次性,在汇报图形周长测量结果时,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测量方法:直接用尺量的方法适合什么图形的周长测量。帮助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这是新课程理念下学习方法的最好指导。
当然,本课的教学也存在一些处理得不够成熟的地方:
1、课前对本节课的对学生学情分析得不够透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自己对节奏的把握显得有些犹豫。
2、学生在回答过程中,语言表述不是很完整,但是由于教学内容较多,我并没有进行过多要求,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加强训练。
3、在小组合作时,让学生运用手中的工具求出几种图形的周长,虽然我让学生进行了一些分工,但仍是优等生控制着整个局面,有的学生就只有看和做做助手的份,怎样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
由此可见,以后在课前我依然得注重认真分析教材和细心备学生,不要觉得自己有了一定经验,就放松了课前的思考,适当的预设才能从容应对课堂千变万化的生成。
第二篇:《认识圆周长》教学案例评析
《认识圆周长》教学案例评析
——余文芳
课上,学生四人一组围桌而坐。桌面上摆着水杯、可乐瓶、圆形纸片、刻度尺、绳子和剪刀。吴老师说:“龙潭湖公园的一个圆形花坛,为了保护花草,准备沿花坛围一圈篱笆,需要多长的篱笆呢?你们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用手中的工具,小组合作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话音刚落,学生们就忙开了。他们兴致勃勃地设想着各种方法,全身心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之中。
过了一会,小组代表开始发言。A组抢先说:“我们小组是把圆形纸片立起来放地刻度尺上滚动一圈,就可以测出它们的长度。“
吴老师肯定了他们积极动手、动脑参与学习,但同时提出:“如果有一个很大的圆形水池,要求它的周长,能用你们小组的方法把水池立起来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圈吗?”“是啊,行吗?”
A 组的同学陷入了沉思。
接着,B 组代表有几分得意地向大家推荐自己小组的做法:“我们研究了一个好方法,先用绳子在水池周围绕一圈,再量一量绳子的长度,不就是水池的长度了吗?”
“好!好!这的确是个不错的方法。”吴老师称赞道。这话在B 组同学的脸上洒下一片灿烂。停了片刻,吴老师拿出了一端系有小球的线绳,在空中旋转了一圈,又旋转了一圈,问:“小球走过的地方形成了一个圆,要想求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你们的方法吗?”同学们摇摇头,再次陷入沉思。
“我们又发现了一种求圆周长的方法。”一个兴奋的声音从教室里掠过,C组的同学发言了:“将这张圆形的纸对折三次,这样圆形的周长就被平均分成8段,我们测量出每条线段的长度是2厘米,8段就是16厘米,也就是圆的周长。”很有创意,吴老师竖起大拇指,“你们用折纸的方法求出这个圆的周长,真是了不起。但是用滚动的方法、绳绕的方法、折纸的方法只能求出某些圆的周长,都有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到一条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
学生的思维双活跃起来,把对圆周长的探索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经过一番思考,学生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决定了圆周长的长短?圆的周长到底与什么有关系?”观察、操作、实验,同学们终于以现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规律找到了,同学们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针对这个教学案例,我想做以下评析:
第三篇:数学《周长的认识》教学案例(精选)
《周长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数学新《课程目标》的总目标指出:学生学习数学,要“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我校的“法规”课堂,就是要立足于课堂,在教学中让孩子“懂得方法,习得规律”,就是要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运用学到的数学方法,在生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认识周长》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这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比较少。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校的“法规”课堂,是要立足于课堂,在教学中让孩子“懂得方法,习得规律”。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懂得方法,习得规律”,明明白白地掌握“周长”这一概念呢? 【课堂实录】 „„
师:同学们,这有一个同学叫小明,他的身体不太好,爸爸给他给他制定了一个锻炼计划,让他每天要围着操场跑一圈,听清楚这个锻炼计划了吗? 生:听清楚了。
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是怎么跑的。第一天,出发了,看看跟你想的一样吗?(课件演示:第一天小明在操场里面跑了一圈。)师:跟你想的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那说说问题出在哪儿了? 生:没沿着操场的边跑。
师:好!请你道上面指一指,应该沿着操场的哪里跑?(生演示)对,应该沿着黑色的这个线来跑,我们说它是操场的“边线”,什么线? 生:边线
师:对,小明应该沿着操场的边线来跑,他跑到里面去了,看来他没有理解爸爸的意思。
(课件演示:第二天小明沿着操场的边跑,但没跑到起点处就停下了。)师:第二天又开始跑了,这次是围着操场的边线跑吗? 生:是。
师:你又发现什么了? 生:没跑完。师:你觉着他应该跑到哪儿?过去指一指。(学生演示)师:同意吗?孩子们。生:同意!
师:对,虽然沿着边线跑,但是要从这个起点开始跑之后,一直要沿着边线回到这个起点上,这样才叫一圈,对吗? 生:对!
师:第三天看他做到爸爸的要求没有。如果做到了,大家就给他鼓鼓掌!(课件演示:第三天小明沿着操场跑一圈。)是沿着边线跑吗? 生:对了!
师:对,不仅沿着边线跑,还要从这个起点开始跑之后,一直要沿着边线回到这个起点上,这样才叫一圈,真好!孩子们,这一圈在数学中我们称它为一周!(课件变“一周”为蓝色)那谁给大家指一指,操场的一周是哪儿啊?(学生演示指一指,教师示范指一指)
师:操场的一周到底有多长?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你们说?一共多长? 生:400米!
师:也就说明小明一天要跑多远? 生:400米!
师:这400米是不是操场一周的长度?真好!那这400米也叫做操场的“周长”(板书课题:周长)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图形的周长”,好吗? 生:好!
(师出示教具三角形和圆形,生准备同样的学具。)师:刘老师这有一个图形,你们认识吗? 生:三角形
师:指一指图形的一周。指名学生在前面演示。师:再换一个起点指一指。生换一个起点再指。
师:圆的一周和三角形的一周到底长多少?测量一下。
生分组动手测量,汇报。三角形一周长48厘米,圆形一周长44厘米。
师:48厘米是三角形一周的长度,是这个三角形的周长;44厘米是圆形一周的长度,是这个圆形的周长。接下来,我请每位同学都指一指图形的一周在那儿?然后用你的小手估一估你自己的图形它的一周有多长。(师指导学生指一指,量一量,并跟大家交流自己的图形有多长,最后把图形贴在黑板上。图形各种各样“叶子,心、五角星……)师:那么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呢? 生1:图形的一周。生2:一周的长度。生3:整个一周的长度。
师: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周是一周,长是长度,周长就是图形一周的长度。„„
【成功和启示】
一、本节课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体现数学。
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与生活有关,就为学习周长提供了一个亲切熟悉的环境。周长的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机械地学习只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课的开始就吸引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节课从“围着这个操场跑一圈锻炼身体”这一情境引入,生动有趣。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也为周长概念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面的寻找身边事物的周长,也都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知识。这里体现了数学回归到生活的思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在一系列基本练习中深化概念。
注重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合作、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让学生谈论怎样测量像圆形、树叶、长方形等图形的周长,以促进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并能体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尤其是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教学思想,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三、把数学知识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学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揭示了周长的概念之后,创设了“想办法求自己准备的图形(硬币、书本等)的周长”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实践、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样把数学知识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学习,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空间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他的提供展示的机会,由于学生的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样化的,让学生通过思想交流,比较各自方法的特点,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
四、开展实践活动,体验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学生认识和理解周长含义基础上,我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估计和运用合适工具测量自己的腰围(腰的周长)、使用恰当的工具测量相框边线解决刚上课提出的相框镶边“该买多长彩带”的问题。通过组织学生具体测量和交流测量方法、体会,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五、不足之处。
1、我感觉这节课最遗憾的小组活动,虽然我让学生进行了一些分工,但仍旧是几个优等生在活动,其他学生只有看或做做样子,怎样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
2、学生在测量自己的腰围时,教师指导不到位,致使有很多学生对腰围的认识还不够,掌握的测量能力不熟悉。以后的教学要继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第四篇:《认识周长》教学案例与反思
《认识周长》教学案例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1-0268-02
案例背景
为了加强数学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共同探讨在2011版新课标引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新学期开学不久,笔者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数学教学“观、评、研”活动,笔者执教的课题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的第一课时。
由于三年级是周长意义的初步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基于他们已有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举例解释等直观途径来展开。在这些直观学习活动中,笔者预期学生的外显表现会是积极而多样的,所以在本节课的设计之初,笔者就在思考如何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课程的内容结构,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形象的,既贴近现实生活,又契合数学课堂教学规律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提高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案例回放
学习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61、6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2.通过围、量、算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多种方法。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享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边线和周长
1.认识边线和周长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精彩的动画。你们想看吗?秋天到了,一片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一只小蚂蚁爬到树叶上,这只小蚂蚁特别爱运动,你看,它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要开始运动了。大家仔细来看,这只小蚂蚁是怎样运动的?(多媒体展示)。
你们也想跟着小蚂蚁一起运动吗?伸出你们的小手,随着欢快的音乐和小蚂蚁一起爬一爬。
小蚂蚁又运动了一圈,你能用一句话说一下,小蚂蚁是怎样运动的吗?(生:沿着树叶边沿爬了一圈。)
师:树叶边沿的这条线叫做边线。小蚂蚁爬过的红色的边线的长度,大家知道叫什么吗?(周长)我们来听听小蚂蚁是怎么说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周长(板书课题)
2.感受物体表面的边线和周长
看完了精彩的动画,老师还有精美的图片,同学们想要去欣赏一下吗?(多媒体展示图片)哪位同学能上来指一下,游泳池池口的边线在哪儿?
游泳池池口黑色边线的长就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长。
我们生活当中也有很多物体的表面可以找到周长的,请你指一指数学书封面、课桌面、三角板的边线和周长。(小组讨论后多媒体展示)
除了这些,在我们的身边,或者教室里,你再找找,还能找到哪些物体表面的周长?(请同学指一指)
3.感受平面图形的边线和周长
刚才我们找到的摸出的都是物体表面一周的边线,那这里有一些平面图形,你能描出它的边线吗?请你描一描。
学生自己描,师巡视指导,多媒体演示。
看来呀,同学们对图形的周长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老师这里有两道题要考考你们,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多媒体出示题目,请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4.总结周长的含义
做完这两道题目,相信同学们对周长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你能完整的说说什么是周长吗?
板书: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二、测量图形的周长
我们已经能够很准确的找出图形的周长了,那我们能不能想出什么办法,知道图形的周长到底是多少呢?你可以用什么办法得到他们的周长呢?(用尺子直接测量)
下面我们就来小组合作,量一量、算一算图形的周长,(P61试一试)。
提问:你是怎么算出图形的周长的?(三角形的周长就是把它三条边加起来的和,四边形的周长就是把它四条边加起来的和。)
提问:你是怎样测量树叶的周长的?
方法:用绳子围着曲线围成的图形绕一圈,再把它拉直测量。
小结:由曲线围成的图形的周长我们可以想办法把它们一周的边线化曲为直测量出它的周长。
三、巩固练习
1.请你口算出它们的周长。
2.你能算出房子的周长是多少吗?
3.师:好,同学们,学习这么长时间,我们来放松一些,看看喜羊羊和灰太狼在干什么了呢?喜羊羊和灰太狼沿着图形的边沿比赛跑步,灰太狼非常得意他认为自己跑的路线要短一些,你同意吗?
四、全课总结
小朋友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你能想办法量出自己的腰围和大树树干的周长吗?
教学反思
在轻松愉快而又紧张的氛围中,笔者和学生一起完成了“认识周长”一课的学习,回顾整个一节课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所得:
一、教学中的欣慰
首先就师生关系而言,虽然是借班教学,但学生能够勇敢地在陌生的教师面前展露自己真实的想法,将老师当成自己的朋友,而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抓住他们对问题看法中的闪光点作以引导,从而将其想法导入教学目标。每个教学环节都是在学生亲身感悟下,再经过教师的点拨进而成为学生的内知。
其次就教学目标而言,从本节课最后的练习和学生的成果展示看,知识目标落实得清楚得当,强化了对周长的感知。
最后就教师的评价而言,笔者能够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思路,挖掘他们对问题的内悟。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没有让孩子轻易从我嘴中得到表扬,而是让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同学和老师真诚的赞扬。这样他们才会体味到真正的成功。
二、教学中的成功
1.尊重和深挖教材,没有对教材点评做过多的改变。
2.在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方面,激励性语言的运用和挑战性表情的展现较好。
3.对教学重、难点的解决顺其自然,没有说教痕迹。
三、教学中的遗憾
1.对周长意义的夯实做得不够,没有让孩子对“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有更深的感悟。
2.在认识和测量物体表面的周长时,如果能让学生提前准备一些具体的物体,比如不同形状的树叶,在课堂上学生动手测量这些物体的周长,这样学生可能会容易理解些。
3.在巩固练习中,“喜羊羊和灰太狼沿着图形的边沿比赛跑步,灰太狼非常得意他认为自己跑的路线要短一些,你同意吗?”学生回答了多种方法,这是我在教学预设时所没有想到的,教学中没能充分利用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来加强对孩子创造性的思维、求异思维和自主研究方式的培养。
第五篇:王秋月《周长的认识》教学案例
《周长的认识》教学案例
上街区曙光小学
王秋月
(一)、教材分析:
“认识周长”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1页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熟悉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才能对周长的测量、计算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认识。旧教材是把对周长的熟悉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编排在了一起,而现在我们是用一整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感知什么是周长,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从而理解周长的含义。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常见图形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周长,为以后学习各种图形周长的计算铺路搭桥。本节课通过描、找、说等活动让学生感知和理解“一周”;再通过“比一比、摸一摸、量一量、算一算”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地设想、推测、表达、交流,逐步探究“周长”的含义。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指出各种图形的周长。
2、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根据对周长的理解,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周长的测量方法。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小组合作与探究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感知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周长。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好朋友,你们想认识它吗?(课件)
2、它是一只喜欢运动的小蚂蚁。瞧,它已经整装待发,开始锻炼了。)(课件:蚂蚁绕树叶跑)同学们要认真看小蚂蚁是怎么运动的。
3、小蚂蚁告诉了我们什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周长”。板书课题。
4、说说你对周长的理解。
[学情预设: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理解小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圈,也就是小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周。] [设计意图: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动态演示,突出了小蚂蚁爬行的路线,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树叶的“一周”。]
板书:一周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初步感知,理解周长。出示一片大树叶。
师:老师这儿有一片美丽的大树叶,谁愿意到前面描出它的一周?请同学们注意观察,他是从什么地方开始描,又到什么地方结束?
要求: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描出树叶的一周,其余的学生跟着比划树叶的一周,然后再请几名同学展示不同的描法。
小结:不管他们从哪一点开始,都是沿着树叶的边线描了一周。
师:在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表面也象树叶一样有一周,你能不能从我们的周围找出这些物体表面的一周?说给你的同桌听。
2、、观察比较,理解周长。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品和平面图形,你们认识吗?(逐一出示例1的相关图形)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平面图形的周长。谁知道周长是什么意思? 生1:周长就是四周边线的长。生2:周长就是一周的长。
生3:周长就是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师: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没有。
师:你能指出你最喜欢的图形的周长吗?(一生上台指)师:你能指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吗?请你用笔描一描。(学生独立描,然后小组交流,最后让学生上台指出每一个图形的周长。)练一练。
师:你能在教室里指出一个实物的周长吗?
生1:课桌表面的周长就是桌面一周的长度。(学生边指边说)生2:黑板的周围长就是四周四条边的总长度。生:我文具盒上面这个面的周长就是这一周的长度。……
3、小结周长的含义。
我们把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叫做它的周长。
(设计意图:结合开课的事例,先让学生说一说对周长的理解,感知周长,然后在结合实例,让学生通过指一指,描一描,说一说等一第列活动,使学生经历丰富的感知过程,从理性上认识周长。)
三、量算结合,理解“周长”
1、自主探究。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怎样测量物体的面或平面图形的周长呢?在例1的这些图形中,你能想办法知道你所喜欢的物体的周长吗?(请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
2、组织交流。
师:好,请大家停一下.咱们看看哪一个组坐得最好。瞧他们小组做好了,反应真快,咱们大家要想他们学习啊!师:来,那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方法?
生1:我们用尺子先量了一下每个边的长度,再加起来,就知道了它的长度。生2:树叶和钟面,我们是用绳子直接沿着他们的边绕了一圈,在用尺子量出它们的长度。
生3:有的可以用尺子量,有的不行。
2、量腰围。
要求:先估计,再测量,最后汇报量的结果。
[学情预设:学生估计有时离实际测量的结果相差太远,教师可提供一些数学信息,让学生有据可依。] [设计意图:在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之后,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图形的周长,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工具思考并得出测量周长的不同方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体会有些图形周长计算的特殊性。]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小冬沿着跑道跑了一圈,他跑的总长度是不是运动场的周长?
2、在长方形镜框的四周围上铁皮,铁皮的长度是不是这个长方形镜框的周长?
3思考题:把一张长方形纸沿对角任务撕开,这两部分的周长相等吗?
先猜一猜,再播放课件演示验证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能运用方法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成功。]
五、课堂小结,体验成功。
今天,我们熟悉了周长,并且用周长的知识解决了一些问题。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是对本课知识的梳理和加深,从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五)、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叫做它的周长。贴各种图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