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整合信息技术,让美术课堂绽放异彩
整合信息技术,让美术课堂绽放异彩
潜江市园林三中 余 付
内容摘要: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教学资源的收集、教学过程的形成、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美术教学领域,学生可以直接利用计算机进行绘画、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在一起,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营造氛围
扩展空间
创作媒介 虚拟展示 网络评价
在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受到信息量狭小、专业技法眼高手低、工具材料不到位等等条件的限制,课堂上学习兴趣不浓、缺乏积极主动精神,学生审美观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建立新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把现代信息技术介入课堂,学生可主动地探究知识、发现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提高能力。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在表现方式上日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在《活泼有趣的文化衫》一课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优势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营造艺术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教师是知识的源泉,学生是通过接受教师所提示的信息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其主动性和能动性未得到充分的调动。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同时也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更利于学生高效率、高投入的学习。
《活泼有趣的文化衫》这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由于社会阅历较浅,参加大型活动的机会也微乎其微,要使学生对文化衫迅速产生兴趣,就不能像原有课堂上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如此便会索然无味。于是,我采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方式:首先,别出心裁地找出几件2008北京奥运会的文化衫装饰在教室四周,营造奥运的文化氛围,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震撼效果。其次,课前我搜集大量素材,制作了一个虚拟的文化衫专题网站,上面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展示了各种形式文化衫:主题活动式、家庭亲情式、卡通式、各地风光式等等强大的信息量。第三,利用电子白板播放文化衫的视频。大量图片的呈现,耳畔回荡着相应的乐曲,如此的学习氛围,感染着每一位学生。老师只要稍加引导和点拨,学生在其中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老师无需多言,放手让学生去感受、去体味、去认识。如此教学设计,使往日呆板的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渴求知识,自觉主动的进入到最好的学习状态之中。
二、丰富信息资源,扩展学习空间
信息技术教育与美术学科的课程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任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有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能力和创造力在探索的过程中由然而生。
《活泼有趣的文化衫》中,课本上只是片言只语地对文化衫进行了介绍,很难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大量渴求。要在一节课中,既让学生学到大量的有关的文化衫的知识,又能使学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老师必须在传达给学生的信息量上做足功夫。老师在课外要涉猎丰富的文化衫的知识,具有对文化衫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和感受,这样你才能够将你的信息传达给学生。这节课要上得有趣味、吸引人,老师一定要避免平铺直叙,而要让学生在大量的媒体提供的信息中自己去认识和感受。于是,老师课前制作的这个“文化衫”虚拟网站将在课堂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登陆这个“虚拟”的文化衫网站,通过眼、耳、手、脑多感官的感受和体悟,将获得大量的信息,充分的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变老师教受知识为自主获取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接下来的文化衫的创作打下良好的知识和情感基础。
有关专家说过:“信息量越大,文化素养越高,思想便越开朗,创造力就越强,创新的想象、巧妙的构思、飞动的灵感是很难光顾一个知识贫乏、眼界狭窄、情趣枯燥的人的。”在美术教育中,学生以自己特有的形象语言表达对事物的感受,通过动手将形象思维的形象变为可视形象,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可视世界,这对于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而作用产生的前提必须是占有相当大信息量。
三、运用创作媒介,大胆创造表现
传统创作方式是生硬的黑板粉笔与白纸画笔相伴,学生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单一的介质上进行比较拘谨的创作,而不能进行大胆地艺术表现和创造,而且无法实现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而这与当今教学最提倡的“互动式”教学是不相符的。而利用信息技术这个平台,可以调动学生所有的智慧,进行大胆的畅想和创作。使老师能够实时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相应的评价和指导,构筑学生美术作品库,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本节课中,充分的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学会用较简单的电脑画图软件和网络图片来进行文化衫的创作,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眼高手低的难题。“文化衫”主体属于对称图形,上面的图案设计则自由而又统一。平日学生用纸和笔在创作时,往往会遇到困难——造型不准确、构图不适合、颜色不均匀等。而在本课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中简单的画图软件就能很好的解决造型填色构图等难题,运用网络图片简单的“复制——粘贴”就能解决造型不准的难点,使学生学得轻松,因而受到他们的喜爱。学生有了自信,当然在创作时就大胆自如、得心应手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老师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对学生的计算机进行监控,及时地了解他们的创作情况,对他们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个别化的实时指导,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学生还可以将创作好的作品通过网络上传到虚拟网站上,形成“学生美术作品资源库”,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一展示方式的出台,极大的调动学生创造的积极性,个个都想在网站上“秀”一下,并想得到大家的称赞和认同,因而会更加卖力而认真的进行创作。
四、虚拟游戏舞台,激活展示欲望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个性发展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致力于“导”,千方百计使学生自学得之。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与学生协调一致,相互默契,积极配合,最佳结合,形成教学合力才能使教学理想的进行。信息技术设计的课堂教学环节能促使教与学的共振,使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最佳结合,让学生通过观察组合的步骤分析,认识规律,并找出规律。
《活泼有趣的文化衫》这一课,老师通过创设文化衫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赏心悦目的文化衫的世界。通过学生主动设疑,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并带着疑问到网上寻找知识,释疑解惑。在学生自主探索后,老师安排了相应的文化衫换图填色游戏,目的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寓趣味于教学之中,从而更成功的激活了课堂。在文化衫的创作上,老师抛砖引玉,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运用平时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解决文化衫的图案设计,找到规律,并进行全班性的交流、研讨。整个教学过程,老师始终站在导演的舞台上,通过设置一幕幕剧情,让学生这些主演们在其中用心的感悟,大胆的演绎,尽情的创造。教师不再是信息的主要传递者、裁判者 ,教师将用更多的时间同学生交流情感、认知体验 ,共同探讨问题 ,创造一个和谐、自由、安全的课堂心理环境。当学生在学习时遇到困难,老师就指引其寻找“灵丹妙药”,救其所疾;当学生获得真知,老师及时肯定,为其称道。使师生间的关系变得融洽,形成默契,使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达到最佳的契合点,形成最强大的教学合力。
五、匿名互动互评,评价互动多元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将更加突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资源之间彼此的交流、合作、分享的特点。个人探究、小组商议与互助、全班呈现、交流与评价将有机结合。在《活泼有趣的文化衫》这一课的上网学习环节中,老师利用信息技术,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老师根据学生在开课时主动质疑的多个问题将他们分成若干个研究小组,各小组领到各自的研究任务后登陆虚拟网站,相互协作,查询相关的信息和知识。最后,在交流时,组员们根据查询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分析,发表各自的观点。这样,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学生们对活泼有趣的文化衫加深了认识和理解,丰富了感受。学生在这样虚拟的教学情境种学习,实际上这是将学习过程看成是模拟科学家发现、探讨、求证、思索的过程 ,将积累知识、传递知识转化为建构知识、尝试体验的过程。
在设计作品展示环节中,学生通过预先设置好的网络传输系统将自己的设计作品上传到虚拟网站上,形成作品资源库。通过实名或匿名方式的展一展、说一说、评一评,给与学生作品相互的多元化评价,对于学生言之成理或能自圆其说的评价和判断,老师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通过创作与评述,使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理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理解与尊重。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更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排除学生的学习障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教学改革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大面积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运用计算机技术虽然时间不长,但发展得非常快,有很多专家、同仁都做了许多有益的研究,到底该怎么做,也是
见仁见智。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虽也做了一些探索,但是要让信息技术真正走进常规课堂,还需要所有教师的共同努力,要走的路还任重而道远。
参考书目:
丁兴富 蒋国珍《白板终将替代黑板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技术》 曲静:《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张迪梅:《教育技术教学应用模式研究》
邮编:433100 TEL:*** E-mail:yufu71@163.com
第二篇:让课堂绽放异彩
把握全局关注细节
让课堂绽放异彩
今天,我听了本校教师郭丽娟讲的一节语文课,内容是六年级语文下册《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在导入课文之后,教师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找出三件事中的细节描写,并对所找细节描写进行批注;活动二是说说“理想的风筝”在文中的含义,两个活动的设计涵盖了课文的重难点。此外教师还设计了对作者苏叔阳的了解,这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形成学生和作者的共鸣。从设计看来,教师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可是从学生课堂表现来看却没有教师预想的好。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在评课中,大家各抒己见,我想除了学生没有达到教师预想的预习之外,教师的引导启发还占相当大的比重。从大家的议论纷纷中我也受到了启发。
一、把握全文,把课文读短。
《理想的风筝》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全文篇幅较长,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面面俱到,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几乎对于每一个教师来说是做不到的,因此教师在处理过程中就要把握全文,把课文读短。那怎样做呢?我认为就是让学生充分地预习课文,抓住课文讲的三件事中的重点句子,比如:“教师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而他没转一次,就引起同学学一阵激动的心跳。”“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棍,蹦跳着追赶着线端,叫着:‘你们不要管我,我自己来!’”同时也不能丢了文中环境描写和作者情感流露的句子,这样就抓住了课文主旨。教师在教学中围绕
这些句子展开教学,就以点带面,起到以“牵一发而带全身”。
二、关注细节,使精彩呈现。
“细节决定成败”。在我们课堂教学中,更应该注重细节。首先要注重课文中描写的细节,只有抓住细节,精彩才能呈现。在这篇课文中可抓住“又”“每逢”“笑”“转”“泛”“漾”等细节描写进行教学,这样,既抓住了课文重点,又可在这些细节中展现瞬间的精彩。其次是关注课堂中细节的的生成。课堂中的生成,往往是我们教师不可预料的,是有特定的情境下出现的,作为教师更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去关注课堂生成,为我们的课堂增光添彩。
三、善于引导,让个性出彩。
课堂是思维的碰撞,是个性的展现。在课堂改革的今天,教师要善于引导。在课堂中,教师在抛出问题之后,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能只是简单的评判对与错,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合理的引导,让学生的思维得到绽放,个性得到张扬。比如在讲解“倘若她还在世,不,一定不会……”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不”在这里的深意,它是作者对刘老师思念不尽的深切流露,更是刘老师在作者心里种下“理想风筝”的由衷展现。抓住了“不”,可把课堂推向一个出彩的点,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学习,善于钻研,敢于实践,我们的课堂会出彩不断,我们课改的路会走的更远。
第三篇:让课堂绽放异彩用
让数学课堂绽放异彩
摘要: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必须采用儿童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数学课程的实施应该充分重视学生活动,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转变,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让数学课堂绽放异彩。
关键词:主动学习情境设置 活动参与 学法指导 评价激励
《数学课程标准》把目标区分为知识技能目标和过程性目标,并把过程性目标分为经历、体验、探索三个不同层次。这三个层次目标的实现,首先要看我们数学教师是如何把学习过程科学而有质量地展现为一个可供学生经历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心智得以运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让学生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究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因而,数学教学活动已不局限于单纯的操作层面的狭窄范畴,它是一个师生、生生交往互动与发展的过程。
一、情境设置是促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在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中,情境设置是积极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发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关心学生,平等合作,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又要优化教材,创设情境,寓教于趣,以趣促思,开发心理潜能,使学生以良好的认知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投入到学习中。
在数学教学中,要求教师教学时配置生活原型,但有些问题在课堂中不能真实展现,却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经历,教师可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材料,用问题情境模拟出来,让学生亲自体验。例如,在进行“买文具”教学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购物活动,小组内一个同学当售货员,其他学生拿出一元钱去买文具。通过模拟“买文具”这一真实、有趣的生活情境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体会到一元钱的价值,突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买东西的乐趣。
二、活动参与是促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活动开始。”尤其是小学生的思维大都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动手操作能够以“动”促“思”,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实践操作是获得直接经验有效方法,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天生好探究的特点,让每个学生在成功探究体验中产生情感上的满足,让这种积极的情感成为进一步探究的动力。
在进行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时,为学生提供一系列富有情趣的活动。例如“说一说”,根据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说出它们的名称,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数一数”,在数的过程中,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量一量,比一比”,在量和比的过程中,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这两种图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画一画”,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以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
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通过“说一说”、“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口说、手动、脑想、眼看,调动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引导学生在亲身操作中自行发现、思索领悟、抽象概括,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而且还学会了如何获取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觉参与能力。
三、学法指导是促学生主动学习的核心。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效率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到多少,学生学了多少取决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和参与的主动性。学习本身是一种内化过程,是学生思维渐进的发展过程,是一种吸收和转化的过程,应该由学生自己完成。所以学生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再创造”,由学生自己发现。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事实证明:授人以鱼,只能管一阵子;授人以渔,却管一辈子。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观察、质疑、思考、分析等都有其特点。教师应该相机引导、精心施教,让学生学会、会学。
例如,在进行“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教学时,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并提出了要探究的问题。我引导学生大胆猜测:“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的和是不是确定的呢?如果是确定的,那么会是多少度呢?”然后,引导学生尝试着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在一番自主活动后,有的学生想出把量出的三个角度数相加;有的学生想出了用折或撕三角形的纸把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的方法来证
明;还有的学生想出证明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方法;更妙的是,有的学生经过自己动手作高,把锐角、钝角三角形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最后,大家一起归纳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四、评价激励是促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认为评价的主要目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能增强满足感,更能激发进一步取得成功愿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评价和激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强化主动学习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评价,采取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物质的奖励等措施。
在进行 “分类”一课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三袋水果卡片分别进行分类。当全部小组完成分类活动后,我作出以下评价:对很快完成分类,但三袋卡片的分类都以同一标准的同学说:“你们组合作能力强,完成的速度真快,分类的方法也很一致。”对能以两种方法分类的小组说:“在你们的积极思考和努力下,想出了两种分类的好方法,真是好样子!同学们在研究问题时,就应有这样一种劲头。”对能分别以三种方法对三袋卡片进行分类的小组说:“你们不仅解决了数学问题,还给出了那么多的方法,在你们的启发下,大家都会变得更聪明,今后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越来越强!”我巧妙地运用了层进式的激励评价,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特点,作出不同的评价。激励语言有针对性的运用,不但激起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
们感受到能成功解决数学问题是一种快乐。同时,激励语言的层进性,激起学生大胆开放思维,积极投入探索的热情和让自己成为数学学习的真正强者的自信心。
五、选择开放是促学生主动学习的保证。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学习的兴趣也不尽相同。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要有弹性,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余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择一些适合所有学生的数学问题,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实行开放型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步,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
例如:为了用简便方法计算“15×32”,我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探索解题的方法。结果学生们想出了许多不同的解法:①15×4×8;②15×2×16;③15×30+15×2;……这样的数学问题,所有的学生都能做,但不同水平的学生做出不同水平的答案,我都给予充分肯定,先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然后再引导学生互相交流。
综上所述,教师应努力创设各种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体验获取知识的乐趣,最终达到会参与、善参与以及爱参与的目的。同时,突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让数学课堂绽放异彩。
第四篇:让生命绽放异彩
让生命绽放异彩
【设计理念】
──《语文园地五》口语交际·习作教学设计
本组教材,是围绕“生命”这一专题展开的。选编的4篇中外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对人生的感悟。而且,在本组的导语中,教材还明确提出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去搜集、了解更多热爱生命的故事”的要求,在《触摸春天》课后,设计了“搜集感人故事,整理资料办墙报”的泡泡提示。这些内容的安排,是为“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的顺利进行所做的准备工作。因此,本次口语交际和习作是本组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组教学的延伸,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学习本组课文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迁移,继续深化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培养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既然教材以专题来组成单元,而且口语交际与习作一起编排,因此,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口语交际与习作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教学,充分体现整合的教学思想。首先,口语交际课重在交流,既可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了解到的生命现象,也可以谈身边发生的热爱生命的故事,还可以谈自己获得的感受和启发。注意拓宽学生的思路,广开言路,允许学生既可以就某一方面内容来谈,也可以把几方面内容综合起来谈。习作教学则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自由表达,并在作后交流中进一步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水平。
【教学目标】
1.继续深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对生命的思考和热爱。
2.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搜集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阅读有关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披文入境理解生命
1.激情导入:生命是宝贵的,却又是短暂的。有一位哲人说过:我们无法左右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同学们,学习了本组课文,当你为砖缝里顽强生长的小苗喝彩时,当你被绝境中奋力求生的飞蛾震撼时,当你为花丛中感受春光的盲姑娘感动时,你对生命的意义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感悟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围绕“生命”这一永恒的话题畅所欲言。
2.提问:你怎样看待生命?下面这些人的做法可取吗?大屏幕显示有些人忍受不了病痛的折磨或经不起生活中的困难、挫折,而采取轻生的做法的资料。
3.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多数学生认为这些轻生者的做法不可取,只有勇于向病痛、向困难挑战,才是生活的强者。
【设计意图:课始,老师在学生已对生命有所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一些反面资料,让学生进行评判,有效地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发他们对生命的思考。同时,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人应该怎样看待生命。这样,“以境促思,以思促说”为学生顺利进行口语交际而架桥铺路,又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二、唤起记忆感悟生命
1.默读提示,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2.投影出示:
内容:说说自己了解到的生命现象;
讲讲自己知道的热爱生命的故事;
谈谈自己获得的感受、得到的启发。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提供的三段资料,搞清每一段资料所立足的角度。
4.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确定交流的角度,想一想自己打算怎样说。(学生可以参考资料中的某一方面来谈,也可利用自己搜集的资料,另选角度来谈。)
5.自己轻声练习讲述。
【设计意图:口语交际不同于写作,它需要交际者的心理适应。这就要求口语教学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唤起学生的情感记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而产生表达的欲望。因此,这一环节在学生明确训练提示后,老师引导学生借助教材中的资料,联系旧知进行感悟。】
三、创设空间畅谈生命
1.创设语言情境:
同学们,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准备举办一期主题为“生命”的节目,到时想邀请我们班的同学去做嘉宾。你们想不想去啊?一听这话,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
①你们想说些什么?想怎么说?自由选择伙伴互相交流,互相评议、指正。
②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个别指导。
③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交流,要求讲话学生清楚流畅地表达,听者认真、安静地倾听。没听明白的可以向他(她)提问,让他(她)把语言说清楚。
2.创设活动情境:
①听了这么多同学的发言,你们来评一评,谁说得最好?说说你们的理由。
②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进行评议、辩论。
③你们从他们的发言中得到了那些感受启发呢?
④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进行畅谈。(允许学生或深或浅的谈出自己的见解,不强求一致。)
3.创设表演情境:
①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刚才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如邻居XX失去双手,但他怎样学会用脚刷牙、洗脸、写字等),几个同学自编自演。
②学生表演,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评议。主要要从他的语言、动作、表情怎么样等这些方面来评议。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多样化的互动交流,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样的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全员参与交流的积极性,形成了会说、想说、爱说的可喜状态。尤其是学生的表演,更有利于群体间的互动合作,培养了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
四、多方评价深化生命
1.自我评价:自己在这节课中发言是否踊跃,表达是否清晰,态度是否大方,思维是否敏捷,与同学的交流、合作是否积极等。
2.学生评价:你认为这节课谁的表现最佳?为什么?
3.教师评价:总结本节课中学生突出的优点,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4.屏幕出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能说:‘我已把自己的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5.学生齐读,深化对生命的看法。
【设计意图:口语交际课的评价目的在于反馈情况,推动语言表达的发展。设计评价方法时应首先考虑引导孩子们用赞许的目光去看同学,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尊重别人。所以不管是模糊评价还是积极评价,也不管是教师评价还是学生评价,都应该是积极的。师生用发展的眼光来赏识学生的点滴进步。只有这样,发言的孩子感受到的就是正面评价,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提高了其语言表达的勇气。在交流中,才会轻松地交流,才会表达各自独特的意见、感受、体验,从而才有可能出现个性化的语言,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谈话激情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畅谈了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和感悟,对生命又有了新的认识。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口语交际中哪些同学的哪些内容、观点给你的印象最深刻,把这些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就是一篇佳作了。这节课就让我们尽情地抒写我们的情怀吧。
二、明确要求
1.学生默读提示,画出习作要求。
2.投影出示习作要求:
内容具体;
写出真实感受;
题目自定。
3.结合本组课文,探究本组课文表达方式上的共同特点。(学生经过认真思考、梳理,归纳得出:这些课文都是由某件事或某一生命现象中引发思考,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4.鼓励学生在作文中用上这一表达方法。
三、试写初稿
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四、修改定稿
完成初稿后,请学生自己认真进行修改。
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2.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五.赏评佳作
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名同学,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中的成功之处。
3.誊写作文。
六.制作墙报
1.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直到满意后再抄写在作文本上。
2.整理习作和资料,办一期以“热爱生命”为专题的板报。
【设计意图:这两节作文课,旨在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表达。作文其实是对话交流的过程。学生在口语交际课上,已经激活了思维,因此,在作文课中,教师必须以尊重学生为前提,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怎么写和写什么”。鼓励学生有独特的见解,有独特的语言表达。使学生自我生成写作策略,这是符合作文教学规律的。同时,通过办报,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五篇:让生命绽放异彩
让生命绽放异彩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美国作家海伦凯勒二岁前是幸福快乐的,象所有健康的孩子一样,幼小的生命在父母的极力呵护下,恣意的享受着快乐却短暂的童年时光。
二岁到四岁时的海伦是痛苦、焦虑的。因为一场大病,她远离了光明,听不到任何声音,不会发音说话。她成天生活在黑暗无声的世界里,不知道自己的将来会是怎样,也不敢去想。她失去了一个健康孩子应有的大半快乐,生命在绝望中一分一秒地熬过。
四岁开始,快乐再次降临。海伦的父母没有减少更没有放弃对她的关爱,沙莉文老师的到来,让幼小的海伦再次体会到了生命的曙光。“沙莉文老师让我无忧无虑的生活在爱的喜悦和惊奇之中,让生命中的一切都充满了爱意。她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让我体味世间一切事物的美,她每时每刻都在动脑筋、想办法,使我的生活变得更好和更有意义。”海伦的生命从此开始绽放异彩!她尽情地享受着知识带给她的快乐,她用心去和自然亲近,真情地感受人间的大爱……,她的一举一动都透露出对生命的真挚热爱,对美好世界的精心描绘,对人间真情的透彻感悟。
海伦是幸运的。她有一对珍爱她的父母,让她一直生活在爱的怀抱里。沙莉文老师独出心裁的教育和用心呵护,点燃了海伦心中向往光明的烈火。
海伦是坚强的。她没有因为生命遭受意外的打击,丧失生存的信念和勇气,相反,她用热情和坚毅,谱写了一曲昂扬向上、抗争不屈的强者之歌。
海伦的生命是奇异的。她的遭遇、她的奋争、她的成就、她的感悟,以及顽强生命的可歌印记,都给后人尤其是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让生命绽放异彩,这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告诉我们生命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