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多媒体教学让语文课堂绽放异彩
多媒体教学让语文课堂绽放异彩
【内容摘要】: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推广,使21世纪的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获取的信息会更多、更快、更超越地域。在教学中,再按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教和学,显然是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为此,当代的教师和学生,必须尽快学会使用计算机来辅助教和学。
【关 键 词】:表象
意境
主题
情景
想像力
多媒体教学有别于传统教学。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使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审美对象。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审美愉悦,变要我学为我乐学,实现素质教育主体性;以减轻教师劳动负担,节省教学时间,增加课堂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效率等诸多优势,因而已越来越多地走进语文课堂。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丰富表象,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学习其实是应该在活生生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创设各种富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语言学习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一年级学生的语言特点是词语概念总是和实物表象紧密结合,课堂教学要创设鲜明的形象,才能使学生进入情境。学生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丰富情感得以激发,才会有表达的欲望,进而使语言在不断的实践中创造性地生成。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语言描写的情境,通过图画再现出来,一下子就会变得具体形象,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经验,为感悟课文内容做好了准备,同时为学生开阔思路、发挥想象奠定了扎实基础。如教师在教学(四季)一课时,仅让学生感悟到尖尖的草芽是春天的景物还远远不够,应将文本与课外扩展有机结合,于是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春天的景物(出示柳枝、开满了花的桃树、小草、蝴蝶、小黄花、太阳、小鸟等课件),创设出一幅鸟语花香、春意盎然的景象。
师(播放音乐):听,真热闹呀!嘘,我听见柳枝在说话。柳枝飘飘,她对小花说:“我是春天。”
生(非常好奇,也走上讲台去听):我也听到了。小花黄黄,她对蝴蝶说:“我是春天。” 生(争先恐后地站起来说):桃花红红,她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
师:你们真了不起,一个个都成了小诗人。
从以上教学片段中看到,学生在情境对话中所生成的语言,是他们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在他们的语言里,不仅有春天的“形”和“意”,更有自己的“情”和“味”。教学中,运用图画入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培养学生的语言想象力,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深入意境,感知主题。
小学生性格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够稳定,加上其生活阅历不深,对一些思想内容较为深奥的古诗意境体会起来比较困难。如果古诗教学全凭教师口传身教,教学效果肯定不佳,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正好弥补了这种不足。如:教山水诗时投影一张风光图片,教送别诗时播放一段伤感音乐,教农事诗时放映一张稼穑影片,为学生创设最佳情境。亦可让学生上台操作、演示、解说,锻炼学生的动口、动手能力。如李绅《悯农·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诗中先写四海之内,农作物大面积丰收,后写农民饥不裹腹,饿死田头的凄惨景象。为何丰收之后,农民仍然难逃厄运?谁是制造这人间悲剧的罪魁祸首?诗人没有给出现成的答案,这留给了学生自由想象的悬念。但小学生苦于生活经验不足,对这一深刻主题可能理解不透。这时,我们可以在学生充分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放一段农民春种秋收的农耕影片,让学生知道农作物丰收要历经耕地、播种、管理、收割等过程,感知农民劳作的辛苦。当然,媒体演示教学必须紧紧围绕意境教学的内容需要,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一种最能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方式介入。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生活情景,引发情感共鸣。
语文教学,最值得提倡的是还朴归真,即要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出发,把真实的生活情景作为教学材料,引发学生的思考。
如在讲授《为了祖国的振兴》一课时,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激发起爱国之心,并由此产生以振兴祖国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因此,在上课之初,我从网上下载了神舟五号与六号成功发射并顺利回归的视频资料,通过班级多媒体播放给学生。在学生观赏完后,及时询问学生:“你们知道刚才看到的是什么情景吗?”顺应学生回答,继续播放课件,展示祖国的一系列辉煌成就。学生在观看过程中,不时发出惊叹声。课件播放完了,教室内一片寂静,我环视着教室的每个角落,问大家:“通过观看刚才的资料展示,你们有什么想法?” 学生们像竹筒倒豆子一样,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起来,“我感觉咱们国家的科技真发达”。“我感觉咱们中国的农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我感觉我们学习的环境变化真大”„„“那么你打算为振兴祖国做点什么呢?此时的提问,自然会激发学生内心情感,语文教育悄然滋润到学生的心田。
四、利用多媒体课件,借助音效,培养学生想像力。由王崧舟老师点评的想象作文《亚马孙河探险记》教学片断
师:探险小队成立了,东西也都准备了,那么咱们就出发吧。请大家闭上眼晴,煞有介事地说,各位探险队员,经过认真的筹备,亚马孙河探险活动今天开始了,我们从市区机场出发,(伴随飞机起飞声)乘坐国际航班飞往香港,再从香港转飞智利(响起飞机降落声)……各位队员飞机已经在智利机场降落,我们将由智利进入密密层层的亚马孙河原始森林。(继续富有启发性地叙述)
哦,终于,见到魂牵萦梦 的亚马孙河。(音乐舒缓,伴随鸟叫)让我们赶快进入原始森林吧,在这密密的丛林里,你都看到了些什么……
也许,更多的秘密在森林深处吧,让我们继续往里走,你又发现了什么……(音乐节奏明显加快)也许,这静谧的原始森林,危机四伏,险象环生……(音乐明显带有恐怖感)哦,这一切终于过去了……(音乐优美宁静)
设计中,伴随着情景音效的呈现,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想象之神,他们就像是一味味药引子,酵化初学生想象世界的生动图景;又像是一块块吸铁石,吸附起学生心灵空间的每一个可资玩索的细节。
五、利用多媒体课件,以画呈现美,以画阐释美。
《小池塘》太美了!作者用童话的笔法,诗化的语言,描绘出充满童趣和诗意的曲景画,赋于静态的池塘以动感和生命。而对它,就像面对一个熟睡的婴儿,忍不住想去亲亲他(她)的小脸,摸摸他(她)的小手。这样纯真的美该如何呈现给学生呢?
情境教学具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组带,以思为核心等特点,对于促进孩子们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有着重要意义。美的情境创设是本课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本的基础上,教师配上轻轻的音乐动情地朗读课本第一句:“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小池塘就醒来了。”接着问:“聪明的小朋友们,醒来的小池塘是怎样的?”根据学生回答,一一出示画面,小池塘的自然美景会感染学生,渲染气氛,紧紧吸引住孩子们爱美的眼睛。
美学原理告诉我们,美的欣赏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意象重建的心理过程,具体到阅读教学中应该是认识、领会和表达三个阶段。
1、以画代讲。这样内容浅显、文词优美的文章,没有必要以讲来促进认识,教师只要在呈现美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并要求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景物在小池塘中画出来,这样,学生对作者的观察顺序、观察对象就能了然于胸了。
2、以图练读,美的领会不是教师的计讲解所能解决的问题,必须学生通过想、联想才能透过文字符号“看到”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从而体悟作者的感情。所以把画与读结合起来边画边读,边读边画。例如指导朗读描写太阳那句话时,为了突出“鲜红”的重音,教师可以这样说:“你画的太阳很红,可你读的却听不出太阳有这么红!”(看图读画)通过形象来解释意象,而美读时的自由想像又使表象提升为孩子们独有的意象,进而让学生把这幅优美的图画摄像机摄像一样存入大脑。然后听音乐。欣赏老师的范读,使零散的意象综合再造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意象。最后以和老师比赛的方式再次激起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把自己心中充满童趣的“小池塘“捧”出来。
当然,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并不仅仅具有以上的作用,信息技术还将声音、图像、影视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因而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形象,更加多样化。此外信息技术还对节省教学时间、学习内容的掌握、学习方法的改革、学习负担的减轻,学习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让我们共同努力,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让语文教学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网络科技时代》2007.7 《教学月刊》2006.9 《小学语文教师》2008.1 《小学教学参考》2005.1
第二篇:巧用多媒体教学___让语文课堂绽放异彩
巧用多媒体教学 让语文课堂绽放异彩
-------国培学习心得体会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新的科技产品、先进的硬件和软件越来越多地进入教育领域。电化教育是当前大力推广的一种新兴的教育活动,是教育改革、优化课堂教育过程的一项重要措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提供了一种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具有的环境,使视觉等多种感觉并用,逼真的表现效果,提高了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视觉等感觉器官,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强烈求知欲,使他们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在国培期间通过学习和交流,积极探索教学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兴趣。
语言是一种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然而对那些缺乏生活经历的孩子们来说,要他们面对一大堆的抽象符号去理解、体会,可真是件苦事!怎么才能使学生愉快地学?兴趣是学生产生求知欲的动力。作为教师,每个人都希望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能在一种高涨而积极的情绪中从事学习和思考,那该多好啊!有一次,我听同行上课,他利用了多媒体教学,发现学生聚精会神。这才是我认识到电教媒体的效果。靠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学习被动。于是,在教学中我尝试选择一些适当的时候,放一则故事、一幅幻灯,播放一段录像或一首音乐。以 “声”激趣,以“画”激趣,以“境”激趣,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反映。《荷叶圆圆》一文,洋溢着童真、童趣,描写了夏天小池塘里的美丽荷叶,小伙伴们都喜欢荷叶,把荷叶当成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学习本文,能让学生感受到夏天,大自然的美好。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荷叶没有感性认识,任凭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对荷叶的喜爱之情也难以激发起来。而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情境教学,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动态的池塘荷叶,学生看到生动美丽的动画,都忍不住发出了呼喊“哇!”然后我将画面定格在一片荷叶上,让他们观察荷叶的形象,由此展开对荷叶的认识。根据荷叶的特点,学生便很容易了解小伙伴们为什么把荷叶当成“摇篮、停机坪、歌台、凉伞”。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还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设想自己能把荷叶当成什么,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想像,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怎能不乐于观赏和学习呢?
可见,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真切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展开丰富的想象或联想,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力及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
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研究的东西有着内在的兴趣。缺乏直接的兴趣,会使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反之,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能刺激大脑活动的兴奋性,保证其对学习内容的有效感知。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
如:在讲《草原的早晨》一课时,学生对草原比较陌生,我在教学中播放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牧民赶羊出圈,牧民在草原骑马奔腾,同学们仿佛身临其境,对羊儿的欢乐和牧民的策马奔腾感受很深,以至读书读得非常到位。教《月亮湾》一课,在讲课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听一段感受大自然多么美丽的优美音乐,然后再出示投影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上的美丽的景色,“同学们,看图上有清清的小河,一群群的鱼儿,绿油油的农田,这个地方美不美啊?你喜欢这个地方吗?”引导学生感受月亮湾山清水秀、红绿相映、充满生趣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就愿意自主学习这篇课文。再比如《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我给学生听课文录音并伴有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并根据录音再想象。“丹顶鹤是什么样子的?你用颜料笔把它画出来好吗?”这样教学中学生非常有兴趣,也促使了他们认真自主地去学课文,即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绘画能力,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三、运用电教媒体,培养说话能力。
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较低,空间概念不深刻,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要他们口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或某一事物的特征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说话” 能力,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重视利用电教媒体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的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有一定的物质依据,让学生有话可说。在教学中利用电教媒体不受时空限制,可以扩大范围的特点,使许多在教室里或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景象,通过电教媒体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把他们的视野引向古今中外,以及微观和宏观世界的各个领域,从面提高观察效率,降低“说话”难度的一种方法。在教学《秋天》时,我请学生来说说秋天,因为孩子生活经验不丰富,头脑中缺乏秋天景物的表象,只能说出平时印象较深的一些特点:“秋天树叶落了”,“秋天天气变凉了”,“秋天人们穿上毛衣了”„„这时,我播放了录像片《秋天》,在美妙舒缓的音乐声中,一幅幅金色秋天的美丽图景呈现在学生眼前,湛蓝的天空,金色的田野,铺满落叶的公园小径,充满笑声的菜园。果园;动物们在准备过冬,人们在忙着收获„„同时,我利用计算机把大雁的队伍与“一”字。“人”字相对比,把飘荡的落叶与飞舞的彩蝶进行对比,把胀裂的石榴与人们的笑脸进行对比„„学生们仿佛投入了秋天大自然的怀抱中,每个画面都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看完录像,一只只小手纷纷举起,学生们说道:“秋天到了,天空那么蓝,那么高,一群群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往南飞去,它们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大多数树的叶子黄了,一阵秋风吹来,树叶仿佛一只只美丽的花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枫树的叶子火一样红,松树.柏树还是那样苍翠”;“田野里.果园里可热闹啦!沉甸甸的谷穗一片金黄,红玛瑙似的高粱压弯了腰,葡萄像珍珠,广柑黄澄澄,石榴露白牙,逗得娃娃口水三尺长”;“秋天真美丽啊﹗”可见,电教媒体使自然界的景象再次出现在学生的眼前,并将有着相似之处却完全不同的事物进行对比,引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思路不再干涩,语言不再贫乏,他们用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描绘出了一幅幅真实的画面。
四、运用电媒体,突破重难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些重点词语、关键句子和主要段落,内容比较抽象。如果教师干巴巴地讲解,并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即使暂时记住也不能很好地运用。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量大、声情并茂的特点以及快速、方便的优点,在课前可先把一些内容制成投影片等,再适时利用多媒体将课文中的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我在教《锄禾》一文,讲解新课时,设计一组动画: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勤劳的农民拿着锄头用力地耕种,大颗大颗的汗珠从额头滚落下来,滴人稻田里。”让学生对此情此景,先有深刻的感性认识。随后,我又在图画上方出示古诗,诗句和图相对照,激起学生思维的层层涟漪。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刚才“明于口而不明于心”的心理状态,立刻解决带点字锄、汗、粒等的解释已是一触即发了。
五、运用电教媒体,能演示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
一些好的灯片及课件,在教学中运用恰当,能使学生一目了然,就了解事物是如何发展的,并不需老师费太多口舌。如《狐狸和乌鸦》,我在讲“乌鸦嘴里的肉为何会掉下来时”,出示灯片,演示一遍,学生就了解到:嘴里的肉要用牙齿咬住,一张嘴,牙齿没咬住,肉就会掉下来。这样一个简单的演示过误,比花长时间的讲解,效果好得多。
总之,通过“国培”学习,与教师们的交流,在教学中不断积累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们的课堂才变得丰富多彩。多媒体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丰富了语文教学手段,让语文教学更生动、活泼,富有激情,让课堂更精彩。
第三篇:多媒体让语文教学绽放异彩
多媒体让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多媒体课件以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更能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录音播放,为“听”配上“香槟酒”。
自古以来,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听”放在首位。可见让学生“爱听”、“会听”就是我们语文教师应努力的方向。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把教材中优美的文章,配以生动的画面和恰当的音乐,在课堂教学的最佳时刻进行播放,就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他们熟悉的生活意境中去,使他们“听”出语言文字的“意”,“听”出语言文字的“形”,“听”出语言文字的“美”,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明显提高。
例如:我在教小学四年级第四单元《白鹅》、《猫》、《母鸡》时,我专门录制了鹅、猫、鸡、狗等动物走路的声音,吃食的声音,鸣叫的声音,打斗的声音,寻找伙伴的声音„„当我在课堂上适时播放时,孩子们一下子联想到自己熟悉的动物,激发了他们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在教学《观潮》、《鸟的天堂》时,我录制了潮来潮去的声音、鸟飞鸟歇的声音,让孩子们听得如痴如醉。在教学《古诗两首》、《搭石》时我找到了名家朗读的磁带,在课堂上反复播放,让孩子们欣赏名家读文章的语气、情感,那些抑扬顿挫的朗颂,让孩子们听得入情入景,学得有板有眼。
二、网上寻宝,为“说”架起“连心桥”。
在四年级语文课本上,经常可以看到“宽带网”三个字,这是要求学生能从网上查阅资料,获取知识。在教学第五单元《文化遗产》之前,我带学生到多媒体教室上网搜寻相关资料。一节课下来,孩子们从不同的网站下载了几十种文化遗产的介绍和说明,其中有中国的,也有世界的,甚至还有我们当地的。“原来网上不光有好玩的游戏,而且还有我们需要的学习资料啊!” 孩子们开心极了。在课堂上,同学们带着自己查找的资料,开展了一次口语交际活动。他们有时用资料上的语言,有时做动作用自己的话解释,讲者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听者不时鼓掌,跃跃欲试。《文化遗产》在孩子们的骄傲表演中学活了。我真正感受到语文课的“说”不是教师的专利,孩子们共同协作,相互交流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那以后,孩子们上网查寻资料已成了习惯,他们将成果分享的同时,也促进了心灵的沟通,网络不愧为一座“连心桥”。
三、录像放映,为“读”营造“激情谷”。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因此孩子们的见识不是很广,很多课文中设计的内容对学生仿佛是“天方夜潭”。为了让孩子们能身临其境,我把孩子们陌生的内容做成课件,配上音乐让学生从真实的画面上去理解课文。在教学讲读课文《观潮》时,我先播放钱塘江大潮呼啸而来,如闷雷般流动的响声,像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犹如山崩地裂的画面。让学生听声音,看画面,初步领略“钱塘潮”的壮观。之后我要求学生找出文中与画面相应的段落,体会作者描写中语言文字的深刻内含,从而知道,写一处景物不仅要写它的样子,还要写它的声音,还要注意用修辞方法去表达真情实感等,在教学《长城》时,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作者联想的部分,我通过播放《孟姜女哭长城》的短剧,让孩子们体会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理解“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学生含着眼泪再读课文,心中的敬佩之情由然而生,由此可见,利用多媒体激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实物投影,为“写”搭建“PK台”。
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测试落脚为一个“写”字,写文章是小学厌烦的事,也是教师头疼的事,为了缓解师生的压力,在作文课上我釆用了“大家来PK”的办法。每次作文之前,就将本次作文要求告诉大家,让学生去寻找合适的范文,将文章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全班共同欣赏,然后评价,好在什么地方。让学生总结出我们学习的方向,然后教师引导大家选材,学生独立作文。当学生完成自己的草稿,总会找老师投影出来。老师做适当的点评,当然是多褒少贬,其他同学也会纷纷上台将自己的习作展示给别人看,有的同学还主动找出自己写的好的部分和别的文章比较,借此炫耀自己的成功。这样全班同学写作文的热情越来越高,水平也越来越高,甚至有的同学说:“希望每天写一次作文”。我看到孩子们把写作当成乐趣,把展示作文当作提高自己的平台,这时真正感到做一名语文教师真好,用多媒体教学真轻松!
多年的实践,使我们逐渐明白,如果说语文课堂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进而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
第四篇:让生命教育在语文课堂绽放异彩
让生命教育在语文课堂绽放异彩
目前,各位课题组的教师都在根据自己所担任学科的特点有机地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但由于方式太单调或者太生硬,效果并不理想。其实这些心灵和精神上的教育不需要太多地设计,也不需要刻意地安排,它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它可以是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个眼神或一句鼓励的话语。我们每个人都喜欢真实,因此,让学生的心灵之花自然绽放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力争达到的目标。
语文教学历来是“文、道”一体的,语文教师把生命的意义和民族的精神渗透到自己的教学中是责无旁贷的,因为文学就是人学,关注的就是人的心灵,人的成长。当然语文课不能上成政治课和思想课,但语文课可以适时地把那种真善美渗透到每一个角落,使孩子的心灵之花在语文学习中自然盛开,处处绽放。
一、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学会自我教育
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苏霍母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是很有效的教育,是真正的教育,它能将人性美之根深植于学生的心底并绽放绚烂之花。
我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了课前三分钟演讲的环节,这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一个契机。学生可以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受,可以谈社会生活及自己的看法,可以推荐有哲理有感情的文章或经典诗词。有的学生谈到了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比如有学生谈论生活中天价手表、天价手机有人争相购买,社会上从比名车到比名狗、学生中比名牌„„可以说,比富现象是比比皆是,这是一种畸形的跟风和炫耀心理。我微笑着对她表示赞赏,并适时加以补充:我国的人均收入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我国年轻人的手机更换率却很高,这说明了什么
问题?你们是否也向父母要了高档的手机?高档的服饰?我希望大家能认真的思考。有的学生交流了自己出游时的感受,她很痛心地说:在游玩过程经常可以看见一些人摘树叶,攀缘树木,有的古树旁边明显地立着牌子“保护古树,禁止攀登”,可很多人熟视无睹,抢着爬进栏杆的古树上拍照。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摘叶的时候,在攀缘树木的时候,已经忽略了对生命的尊重,也使自己的心灵有了污点。我看到有人摘叶、攀缘树木时都提醒他们,可人那么多,我又怎么能提醒过来„„我们被她深深地感动了,我凝重地对其他学生说:让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比如: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不说脏话,不践踏草地„„有的学生推荐了《读者》、《青年文摘》、《青年博览》等书上一些有哲理的感人的文章。学生从韩少功的《你看出了一条狗的寒冷》中感受到人、动物、自然的相互温暖与感激;从徐伟军的《那一抹微笑》中懂得每个人多一份善良,多一份感激,生活就超越了贫穷、陌生,人的心灵就得到温煦;从苁蓉的《穷人的的自尊》中开始思考自己做生命是平等的,无论贫富贵贱,要学会尊重。学生在三分钟演讲里自然而然地进行了自我教育,这比教师口干舌燥的说教有效地多。
二、让学生从优秀诗文中汲取生命营养
优秀诗文,本身就是伟大心灵活动的结果,是智慧的结晶,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生命营养。我指导学生摘抄优秀诗文,课前三分钟让学生放声朗读优秀诗文,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渐入佳境,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爱其所爱,恨其所恨,学生借助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叩问伟大的心灵,从中获得创造的智慧和力量,汲取了生命的营养,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如在教《沁园春•雪》时,上阕我是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的领悟情感和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产生共鸣。然后让他们再次诵读,结果激情
飞扬,为下阕的“论史言志”的领悟做充分的蓄势。学生通过涵咏、朗读,用心灵去领悟时,作品中真善美的情感也就渗透到了学生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中去了。
每一次和李白的对话,我能感受到学生对生活的狂热和激情;每一次和杜甫的对话,我能感受到学生的沉重与感动;每一次和王维的对话,我能感受到学生的宁静与诗情;每一次和鲁迅的对话,我能感受到学生的崇拜与热血„„语文课在育人方面确实有着自己的优势,但如何发挥优势是需要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去思考,去探索的。诗人汪国真曾这样说:“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风雨兼程。”
三、教师在语文课堂自然渗透做人的优秀品质
首先,教师要注意自身的修养,努力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前苏联教育家申比廖夫曾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直接的人格影响,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工作。”马卡连柯也说:“教师的个人榜样,乃是使青年心灵开拓结果的阳光。”教师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启发学生。教师走进教室,发现地上有纸屑,或者拖把倒在地上,或者黑板擦得很不干净,你会怎么做?是将学生责骂一通,还是给学生讲道理,抑或是用自己的行动给学生树立榜样?我不会忘记当我弯腰捡起纸屑时学生惭愧的表情,不会忘记当我慢慢把黑板重新擦净时下面的鸦雀无声。我用实际行动告诉学生该怎么做,用行动将美好的心灵种子播洒到孩子的心田。
其次,在授课中自然地不失时机地渗透人性中真善美。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让学生课下查阅朱自清的有关资料,上课时作介绍。有学生在课上慷慨激昂的作了介绍:1946年仲夏,朱自清走出了书斋,义无反顾地投
身于救国救亡的潮流中。他拖着病重的身躯,不为五斗米折腰,饿死不领国民党的嗟来之食。毛泽东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里对朱自清这种高风亮节的人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他是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朱自清以一生的经历,塑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和气节。他的发言使很多同学受到了震撼,我顺势补充了几句:真正的知识分子,不在于他拥有多少知识,重要的是他是否有操守!学生的眼神告诉我,他们的心灵已经被触动了。
四、师生用笔架起沟通的桥梁,在互动中寓教育于无痕
随笔是我最喜欢批改的作业,因为随笔里的文字都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而且我喜欢在随笔里和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他们的思想动态并予以指导。一个学生写道:一次研究课上,由于老师管得比较严,我们不习惯,与老师发生了言语的冲撞„„她虽然希望此类事情不要再发生,但言语中流露出对老师的不满,觉得是老师的错。我看到后,马上在她文章后写道:“一件事情发生了,我最期待的是你们学会从自身找原因,然后改正,你们做到了吗?”另一个学生写了自己在校运会上几次摔倒,但在同学们的热情鼓励下,她即使擦破了手和膝盖仍坚持跑完了全程。我在后面写道:“你是好样的,坚持下来就是一个英雄。相信你也深深感受到了同学之间的关爱,那么热爱你所处的集体吧,为你集体的荣誉拼搏吧!”有的学生在随笔里写了自己糟糕的成绩,写了自己的苦闷,甚至绝望。面对这些,我能做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鼓励他,使他燃起对学习的渴望,告诉他生命中难免有低谷,我相信他一定能走过低谷,取得理想的成绩。并且用蒲松龄《落第自勉联》来勉励他:“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苏霍母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在随笔
里,师生敞开心扉,用真诚的文字互相感动,教师也很好地将生命的意识和人性的光辉渗透其中。
一位教育家说过:“最好的教育,是不着痕迹的教育。”当然,要达到这种最高的教育境界,需要我们用智慧进行不懈的探索。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就是这样将生命教育和民族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的角角落落,力争在与学生的交流和对话中自然地完成语文学科的育人任务。我们知道教育工作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但我会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一起风雨兼程、同舟共济,使学生的心灵之花在语文课堂上自然盛开,处处绽放!
实验课题教师个人简介
该同志是锦州市二十三中学一名普通教师,他热爱本职工作,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自任职以来,他始终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甘于奉献,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理论学习,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
在工作中,他针对工作需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注重提高用理论指导、驾驭工作的能力,特别是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牢固树立朴实无华的学风,认真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查不足找差距,促进个人的成长进步。几年来,自己多次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和业余时间加班加点,只讲奉献,不讲索取,经常工作到凌晨以后,杜绝了浮华和表面文章,练就了教育教学工作较为过硬的基本功,在现职岗位上得到了成长锻炼。
自该同志参与实验课题工作以来,能积极主动开展实践研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让生命教育绽放异彩,为课题组的科研工作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在生活上,该同志为人朴实,乐于助人,诚实守信,自觉遵守岗位职业道德规范,对待同志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学生如夏天般热情,对待工作不畏难、不抱怨,知难而进,勇于创新,树立了良好的个人形象。
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相信该同志一定会勤奋务实,开拓创新,勇于奉献,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演奏出一曲激昂的人生乐章。
第五篇:让作文教学绽放异彩
让作文教学绽放异彩
渭源县清源镇第二小学
李强
语文课程改革以来,我校语文教学研究呈现出新的百花齐放、生动活跃的局面,大家在语文课程、语文教学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在识字教学改革和阅读教学改革上,积累了许多成功的、宝贵的经验,成绩是有目共睹的。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家对作文教学改革也表现出了越来越高的热情。为了调动全体教师开展作文教学研究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作文教学改革,语文组在学校教导处的安排下,于9月20日——10月13日开展作文优质课教学观摩活动。梁亚梅、权淑兰两位老师大胆创新,各设计了生动活泼的作文指导课和讲评课,全组成员听、评两位老师的课,组内交流,探究习作教学新路子。
一、教给观察方法,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语文课标”第二学段(3——4年级)的习作要求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第三学段(5——6年级)的习作要求是“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诊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新课标要求在两位老师的课上都得以凸现。
三年级学生大多数是8、9岁的孩子,他们年龄小,观察能力虽说比1——2年级有所发展,但对外界事物还缺乏敏锐的观察思考能力。这就需要老师加强指导,告诉学生怎样去观察生活。权老师在教学观察作文“说一说自己喜欢吃的水果”时,指导学生多角度观察葡萄,看一看(形状、颜色),摸一摸(感觉),闻一闻(气味),尝一尝(味道),说一说(作用),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充分调动了观察、习作的兴趣,培养了观察的条理性,使学生抓住所写物的特点。梁老师在教学“写身边的一个 人”时,提前告诉学生习作要求,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所写人物进行进一步观察,了解、采访、收集所写人物的具体事例,在课堂上交流整理收集的资料,这样,解决了学生无话可说、说空话、套话的问题。学生经过观察、了解,对所写人物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写出来的人物才鲜活,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离不开生活,养成平时留心观察,积累素材的好习惯。
二、关注学生语言发展
《语文课标》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这几节课既显示了老师扎实的语言功底,也体现出老师对学生语言发展的关注。首先表现在对学生的语言运用及时点拨,以培养学生语言的规范性、得体性。其次表现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上循序渐进,逐层深入,有利于学生的语言发展,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权老师让学生说葡萄的样子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用比较和打比方的方法说,“像珍珠”“像弹力球”“像玛瑙”„„说吃葡萄时先“剥开皮”,学生说闻到“酸甜”的味儿,教师纠正“闻到一股清香的味儿,‘酸甜’是尝到的味道。”„„长期这样训练下去,学生肯定能文从字顺的表达自己的见解的。
三、大胆放手,自主写作
《语文课标》指出:“三年级能不拘形式的写写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两位老师在充分激发了习作动机,学生产生了写作的欲望时,鼓励学生自拟题目,写自己最想写的。改变了传统的老师一上来就用例文、范文开路的传统教学模 式,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感受到此次作文不是没内容可写,而是有许多内容想写。
四、讲评重在激励,使学生体验成功
梁老师的习作讲评课很有创新,设计理念先进。她的设计理念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每一篇习作的诞生都融入了作者辛勤的汗水。对于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成功之处都要大加赞美,使学生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因此她以“我们都是最棒的——相信自己,超越自己”为主题,设计了以下环节:a小组讨论设立奖项(语言优美奖、细节描写奖、真情奖、观察细致奖、进步奖„„);b、自读习作找出精彩语段;c、小组内读申请奖项,小组成员评奖(每个同学都要得奖);全班展开再评;e、佳作欣赏。
这节课通过优秀习作、进步习作,更多的是写得好的一段话、一两句话的充分展示,肯定了每个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使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习作成功的快乐,使学生看到了成绩与进步,更真切地体会到应当怎样写,同时激起学生盼望下次习作的欲望。课终,老师及时鼓励他们向报刊投稿,体验成功的快乐。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而将作文教学教出“新”,教出“趣”,更是每位语文老师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