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识字教学在身边绽放异彩
让识字教学在身边绽放异彩
济南市商河县郑路镇明德小学 马文玲
内容摘要: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我把抽象的文字与具体事物的认识相结合,根据字形结构巧妙的分析汉字,建立语言文字与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准确的认识汉字。
关键字:激发学生兴趣
以读促记
培养自主识字的习惯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新课改以来低学段识字多,难度大,传统单调的识字教学,使原本枯燥的识字课更加乏味。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我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熟练地掌握所学的汉字,使识字学习由枯燥变为有趣,从而达到“我要学”“我爱学”的境界。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识字课有滋有味
在新课改下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识字。我把抽象的文字与具体事物的认识相结合,根据字形结构巧妙的分析汉字,建立语言文字与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准确的认识汉字。
教学“棉”字,我这样一步一步引导:首先让学生明白棉花的生长特点,从其特点引出汉字偏旁的特点。我告诉学生棉花种在土壤里长大了就像一棵棵小树,所以棉是“木”字旁。“棉”字的另一部件我这样提示学生:秋天棉桃开了露出雪白的棉花,棉花被纺成线,织成毛巾所以“棉”字是“木”字旁加“白”和“巾”摞起来。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我让学生用“棉”组词。学生很快说出:棉花,棉桃,棉线,棉布„„我将这一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很快能举一反三。如学习带三点水的字,他们能联想到与水有联系。带提手旁的字联想到与手的动作有联系等等。
教学“瓜”字,用多媒体出示“瓜”字,老师引导:看到这个字我们就会想起,自己曾津津有味地吃过(学生补充西瓜、甜瓜、香瓜„„)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些瓜里都长有种子。种子摇身一变成了“瓜”字的“点”。所以写这个字时不能忘记写点儿。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学习注意了“鸟”字不能少点。“羊”字的一竖不能出头等等。
二、结合语言环境,以读促记
课文是语文识字教学的载体,结合具体的语言以识促读,以读促记。低年级学生是记得快,忘得也快。脱离语言环境学生学习的字词容易忘记。教材中的儿歌或小故事,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很快就能记下来,但是单个的生字却不一定能记住。因此,在上早读时我先让同学们把生字圈出来,然后放慢速度一字一句的让学生反复用小手指读课文,使学过的生字反复出现,学生在语境中无意注意的识记生字。遇到篇幅比较长的课文,文中生字又比较多,我采用摘句朗读以读促记。如教学《夏夜多美》一课时。我把容易读错的生字“爬”“趴”“急”随机出示在黑板上,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生字,并读出生字所在的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先找优秀生的表演读,再由小组内交流读,以优带差,然后齐读这样不但认识了生字也练习了朗读。一年级课文内容都很简单,主要是朗读和背诵。这样也为以后的阅读打下基础。
三、走进生活,培养自主识字的习惯
生活处处有语文,儿童的想象是新奇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学生识字的源泉,把识字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更易于接受,效果会更好。如:教学《在家里》我课前布置同学们回家观察自己客厅里摆放的家具,然后由家长帮它们把名字记录下来做成卡片,看看谁能把自己卡片上的字准确的读出来。第二天同学们都带来了自己的卡片,相互交流着指认着,兴趣很高。谁能给大家读一下自己的卡片?学生都举起了手,我指了一名积极的男生,他跑上讲台一边举卡片一边读,“我家有‘椅子’‘桌子’‘电视’‘电话’‘电灯’‘沙发’‘茶几’。”又有一名女生举起卡片说“我这还有电脑、钟表。”接着学生开始补充,我这儿还有书橱等等。这节课学生不但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还认识了一些课外的生字。教学《菜园里》我让学生跟着爸爸妈妈去菜市场或超市寻找蔬菜的名字并观察蔬菜的颜色、外形。因此这一课全班学生都很轻松的认识了生字,背熟了儿歌。教学《棉鞋里的阳光》用“奶”组词语,梁璇组了“纯牛奶”我问:“你从哪儿看到过这个词?”他说:“我每天都喝牛奶,从包装盒上认识的。”是啊学生平时吃的用的有许多都有包装,从食品包装上识字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孩子们回家最喜欢事的是就看电视、玩电脑。好多家长在这方面都觉得很伤脑筋。既然孩子喜欢看就要给孩子正确的引导,于是我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就是允许孩子每天看半小时的少儿节目。在看的少儿节目中记录下你认识的生字、新词。第二天小组交流,这样一周下来学生能认识许多课外生字。识字课上教学用“收”组词任凯冉同学写了“收买”,毕艺文用“合”组词写了“巧合”。这都是从电视上学到的词语。在满足孩子欲望的同时也起到识字的作用。在班里创作自主识字专栏把学生在课外自主认识的生字自制成各种各样的生字卡片贴在专栏上。每周一评,评出本周的识字大王加一颗星。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识字习惯,又激起他们自主识字的兴趣,顺应了学生的个性。
四、识用结合,提高识字能力
识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起始部分,引导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学习巩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每节识字课上,我都要求学生用认识的生字进行组词,说话训练。字识了就要用。用多了,用熟了,就能记牢了。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故事。我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因势利导,经常性的组织,引导学生听故事、看课外书。学生看书时我总是提醒学生注意看看故事中有没有刚学过的生字,他在故事中组成的什么新词,看到后把他告诉同学和老师。课下在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校园文化。室内走廊的墙壁上张贴着成语故事,名人名言,学生的手抄报。室外有黑板报、宣传栏、花坛的警示标牌等。能不能找到你刚认识的生字,找出来告诉大家。这样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重见学过的生字,起到了温故知新的效果。同时又认识了许多新的字词。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汉字音,形,义的特点以及低年级段学生的认知规律,灵活巧妙的选择,运用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习惯,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识字教学活动,让识字教学变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第二篇:让识字教学绽放异彩
让识字教学绽放异彩
——把握规律丰富形式开放渠道
众所周知,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形成读写能力的先决条件,也是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第一学段的规定识字量约占小学阶段总识字量的一半,其中一年级上学期要至少认识400个汉字。新课程的识字教学,遵循低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强调多识字,少写字,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减轻了劳动强度,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但是,新课程的读写分离从另一方面又给识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因此,识字教学成了新课程下教师最头疼的问题。那么,如何轻松高效的进行识字教学呢?
一、把握规律,走规律识字之路。
汉字是最古老、最富有生命力的文字,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识记汉字是有一定的规律,结合儿童认知特点进行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如教学“柏、、枝 材”等形声字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字的共同点:“这些字都带有‘木’,都跟树木有关。”同时,进行拓展,引导学生想一想还认识那些带有“木”字旁的字,并进行交流。揭示构字的规律,举一反三,在学习中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再如教学象形字“山”,先让学生观察山的形状,再将两者放在一起让他们比较,发现象形字的特点,以便更好的记住生字。教学形声字“跳、眺”时,联系以前学过的形声字“挑、逃”,让学生根据形声字的特点,利用形旁去推测字意——“跳”是要用脚的,所以是“足字旁”,“挑”是用手的,所以是“提手旁”。结合具体的字,自然渗透造字法,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的运用这些方法,学生的识字能力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同时也感受到了创造的快乐。
二、形式多样,走趣味识字之路。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多方面发展都缺乏持久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在进行识字教学时,要时时保持教学内容丰富、学习形式的新颖,变枯燥为生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应该在识字教学中教给学生多种有趣的识字方法,激发其识字兴趣。
1、编一编:可以根据汉字编儿歌、韵语、顺口溜进行识字,如“碧”:王大娘,白大娘,一起坐在石头上。告:一口咬掉牛尾巴;坐:两个小人儿土上坐”。”再如:引导学生区分“抱、跑、雹、袍”等形近字的时,可引导学生创编儿歌:有手轻轻抱,有脚快快跑,有雨是冰雹,有衣穿红袍。”用儿歌来认识这四个字,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趣味性,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生字的音、形、义。
2、说一说:按照传统教法教学“只识不写”的生字“串”:上课时让学生小和尚念经似的齐声说“串”字这样写:竖、横折、横、竖、横折、横、竖”,结果发现课后只有少数学生能再次说出这个字的字形。当我启发已经遗忘的学生联系生活,想想这个字像什么时,马上有学生想到了“冰糖葫芦:一根小木棍,串起两粒糖”,其余学生“是啊!真的呀!”的附和。这样,勾起学生识字的兴趣,化繁为简,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不会出现记忆检索困难,就容易形成长期记忆。
3、演一演: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演一演,动一动。如学“跳、拍、投、跑、扔”时,让学生演,实际感受这些字表示动作与手和脚有关。
4、猜字谜:在认识生字中引入谜语,让学生通过猜谜来学习和记忆某些生字,会极大地激
起学生的求知欲,比如,教“日”字时,编成“四周不透风,一横在当中”字谜,小朋友猜对后,兴趣来了,趁机教“目”字,问小朋友:“谁能给这个字出一个谜面,请大家猜猜?”这样,小朋友的思维得以发展,在“日”字谜的启发下,很快编成“四面不透风,两横在当中”的字谜。再如,“也”字,“有人不是你我,有土能种庄稼”;“笔”字,“上边竹字下边笔,写字画画离不了”;“雷”字,“大雨浇田上,闪后隆隆响”;“午”字:远看像头牛,近看牛没头,要问是啥字,看看日当头;“喜”字:上村十一口,下村二十口,两村合一起,欢乐不发愁。等。
5、做游戏:游戏的形式很多,我们可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例如:“找朋友”——若干个音节放到若干个生字中去,各自找出自己的伙伴;“换衣服”——给一个字连续换几个形旁,让其余同学分别读其音、释其义,讲其用(造句);“捉敌人”——即一群字词到另一群字词中找各自的“对手”(反义词);“当医生”——成组出示含有错别字的词句,让学生扮医生诊治其“病”。
6、实验演示:如识记“灭”字时,先用火柴点燃一个纸团,然后用一小铁板向下一压,火就灭了。这样通过动作实验演示,学生兴趣盎然,不仅记住了生字的字形,而且了解了其义。、色彩对比:课堂上我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突出汉字的不同点,通过鲜明的对比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学汉字“睬、踩”时,将两个字的偏旁“目、足”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书写,便强化学生对汉字“睬、踩”的记忆。
8、情境识字:我们还通过班会课的时间进行讲故事比赛,模拟、创设情境开展识字活动,如“娃娃超市”、“动物运动会”、“参观动物园”、“喜看新大街”、“闯迷宫”、“小小邮递员”、“商品包装展览会”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识字活动。
三、拓宽渠道,走开放识字之路
语文是母语教学,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摆脱课堂的束缚,鼓励孩子们在交际、生活、阅读中开动小脑识字,这样一来识字自然就融入到孩子们的活动和学习中去,孩子们自然兴趣大增,纷纷以多识字为荣。
1、交际识字。刚刚开学不久,老师和同学,同学和同学之间都还比较陌生。虽是起始阶段,但老师们都在有意无意地引导孩子多识字。老师让孩子们制作名片,写上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及家里的电话号码,并配以精美图案,张贴在课桌一角,鼓励孩子与他人多交际,互相认名片,比一比谁认识的新朋友最多,谁认识的姓名最多。
2、生活识字。学生生活在这个多彩的世界中,汉字随处可见:上街时,路旁的各色广告招牌仿佛在向他们眨眼;看电视时,荧屏上的一个个字幕也在不停的闪烁……生活为孩子们营造了最好的识字环境。汉字作为一种文化,作为母语的书面符号自然渗透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布置学生观察从学校到自己家里要经过哪些单位,看见哪些广告、标牌,运用学到的“看拼音识字”,“看图识字”和“问———听———读”等方法,认识生字,每人准备一本生活识字本,回家后自己说一说,并让家长写下来。还引导学生认识整个家庭中成员的名字。经过这样的活动,有的学生几天就认识一百多个字,像“联华超市”、“卫生院”、“敬老院”等。又如,我们请学生把家里的日常用品的名称写在即时贴上,贴在醒目的地方;跟着爸爸妈妈菜场买菜,认识各种菜类的名称;主动上书店、图书馆翻看各类儿童书籍等等。电视节目丰富,如儿童故事片、动画片等,学生都能从中获得大量的信息。所以要引导学生注意认读字幕,不懂问家长。
3、课外阅读识字。在拼音教学告一段落之后,就可以开始引导孩子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儿童读物。只要孩子在阅读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就能激励他们更多地识字。
“经典一部胜读杂书万卷”,引导孩子在课余进行诗文经典诵读,既提高了孩子的语文素养,又提高了记忆贮存。我们的孩子经常在课外诵读《三字经》、《小学生必背古诗》。一
个学期下来,有不少学生都能背诵二、三十首古诗。经典的智慧或先人的智慧语言不断输入幼儿纯净的心灵,日后必定深刻影响一个人的思想行为,积累语言。而目前最显著的作用就是通过古文诵读,能大大促进孩子识字。课外阅读宝贵的识字资源可以说是取之不竭,源远流长。
总之,识字是小学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孤立地教学生识字是不可取的,采用单调机械的方式亦是不可取的,教师应该遵循教学规律尊重学生主体,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注重识字能力的培养,才能让识字教学绽放异彩,使学生终身受益。
编辑出版: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杂志编辑部
主办:中国语文报刊协会
出版周期:月刊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中文ISSN:1005-3778
第三篇:让作文教学绽放异彩
让作文教学绽放异彩
渭源县清源镇第二小学
李强
语文课程改革以来,我校语文教学研究呈现出新的百花齐放、生动活跃的局面,大家在语文课程、语文教学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在识字教学改革和阅读教学改革上,积累了许多成功的、宝贵的经验,成绩是有目共睹的。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家对作文教学改革也表现出了越来越高的热情。为了调动全体教师开展作文教学研究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作文教学改革,语文组在学校教导处的安排下,于9月20日——10月13日开展作文优质课教学观摩活动。梁亚梅、权淑兰两位老师大胆创新,各设计了生动活泼的作文指导课和讲评课,全组成员听、评两位老师的课,组内交流,探究习作教学新路子。
一、教给观察方法,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语文课标”第二学段(3——4年级)的习作要求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第三学段(5——6年级)的习作要求是“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诊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新课标要求在两位老师的课上都得以凸现。
三年级学生大多数是8、9岁的孩子,他们年龄小,观察能力虽说比1——2年级有所发展,但对外界事物还缺乏敏锐的观察思考能力。这就需要老师加强指导,告诉学生怎样去观察生活。权老师在教学观察作文“说一说自己喜欢吃的水果”时,指导学生多角度观察葡萄,看一看(形状、颜色),摸一摸(感觉),闻一闻(气味),尝一尝(味道),说一说(作用),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充分调动了观察、习作的兴趣,培养了观察的条理性,使学生抓住所写物的特点。梁老师在教学“写身边的一个 人”时,提前告诉学生习作要求,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所写人物进行进一步观察,了解、采访、收集所写人物的具体事例,在课堂上交流整理收集的资料,这样,解决了学生无话可说、说空话、套话的问题。学生经过观察、了解,对所写人物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写出来的人物才鲜活,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离不开生活,养成平时留心观察,积累素材的好习惯。
二、关注学生语言发展
《语文课标》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这几节课既显示了老师扎实的语言功底,也体现出老师对学生语言发展的关注。首先表现在对学生的语言运用及时点拨,以培养学生语言的规范性、得体性。其次表现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上循序渐进,逐层深入,有利于学生的语言发展,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权老师让学生说葡萄的样子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用比较和打比方的方法说,“像珍珠”“像弹力球”“像玛瑙”„„说吃葡萄时先“剥开皮”,学生说闻到“酸甜”的味儿,教师纠正“闻到一股清香的味儿,‘酸甜’是尝到的味道。”„„长期这样训练下去,学生肯定能文从字顺的表达自己的见解的。
三、大胆放手,自主写作
《语文课标》指出:“三年级能不拘形式的写写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两位老师在充分激发了习作动机,学生产生了写作的欲望时,鼓励学生自拟题目,写自己最想写的。改变了传统的老师一上来就用例文、范文开路的传统教学模 式,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感受到此次作文不是没内容可写,而是有许多内容想写。
四、讲评重在激励,使学生体验成功
梁老师的习作讲评课很有创新,设计理念先进。她的设计理念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每一篇习作的诞生都融入了作者辛勤的汗水。对于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成功之处都要大加赞美,使学生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因此她以“我们都是最棒的——相信自己,超越自己”为主题,设计了以下环节:a小组讨论设立奖项(语言优美奖、细节描写奖、真情奖、观察细致奖、进步奖„„);b、自读习作找出精彩语段;c、小组内读申请奖项,小组成员评奖(每个同学都要得奖);全班展开再评;e、佳作欣赏。
这节课通过优秀习作、进步习作,更多的是写得好的一段话、一两句话的充分展示,肯定了每个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使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习作成功的快乐,使学生看到了成绩与进步,更真切地体会到应当怎样写,同时激起学生盼望下次习作的欲望。课终,老师及时鼓励他们向报刊投稿,体验成功的快乐。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而将作文教学教出“新”,教出“趣”,更是每位语文老师面临的挑战。
第四篇:让拼音教学绽放异彩
让拼音教学绽放异彩
2汉语拼音里,有三个发“衣”的音和三个发“乌”的音,它们是单韵母小i、小u,声母大Y、大W,整体认读音节Yi、Wu,它们形异而音近。为了教好这几个拼音,使学生及时、准确地掌握好它们的发音、写法及用法,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一、重组教学内容,重视联系性。
由于小i与大Y、整体认读音Yi的读音相近,小u与大W,整体认读音节Wu的读音相近,因此,在学习了单韵母i、u后,我将“Y、W”这部分的内容前移,提前教声母Y、W和整体认读音节Yi、Wu。由于学生已掌握了单韵母i、u的发音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借助单韵母i、u的音帮助记忆大Y、大W和整体认读音节Yi、Wu的音,让学生知道,Y、W是声母,读的时候比i、u轻一点,短一点,Yi、Wu是整体认读音节,要读得稍响而且长一点,要直接读出它们的音。这样,学生很快就读准了这几个拼音。
二、加强直观教学,注重形象性。
在教学Y、W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动画——海哥、渔娃漫游拼音王国,将大Y、大W与画面上的树杈、屋顶联系起来,将抽象的字母形象化,帮助学生记忆字形,然后再让学生用手中的六根小棒动手摆一摆,学生很快便用一长、一短的两根小棒摆成了字母Y,用另外四根小棒摆成了字母W。这样,学生在看图画、动手操作的自主实践活动中很轻松地记住了字母Y和W的形。
三、寓教于乐、突出趣味性。
在教学中,我采取了读顺口溜、念儿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充分领略到学习拼音的欢乐与情趣。
为了区别Y、W与i、u,在学生观察、发现、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跟老师读顺口溜:“大Y、大W是哥哥,小i小u是弟弟,哥哥的噪门小,弟弟的嗓门大,哥哥拉着弟弟的手,弟弟跟着哥哥走。”在孩子们琅琅的诵读声中,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分清了i、u和Y、W的形和音,并明白了它们的用法。
在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i、wu时,边念顺口溜“小i见大y,赶快往后退,小u见大W,边哭边后退”,边将排于Y、W前的字母卡i、u后移,组成音节“yi、wu”,然后,再带着孩子们念顺口溜:“yi和wu,不能拼,直接读出它们的音”,这样一来,学生很快地将yi、wu繁难的拼写、拼读规则牢牢记住了。
四、在语言环境中学拼音,加强实践性。
在学习yi、wu的四声时,我设计了两个不同的练习:(1)拍手对歌,练习yi的四声。(师问:yi、yi,什么yi的yi?生答:yi、yi,衣服的衣„„)。(2)看图说句子,练习wu的四声。在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将“梧桐树、乌鸦、屋子、手拿五角星跳舞的娃娃、喷雾器”等图片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让学生以直观生动的形象为依据,练习看图说句子。学生兴致颇高,说出了:“娃娃在屋前跳舞”、“乌鸦在梧桐树上叫”、“屋前靠着一个喷雾器”等句子。由于注意了在语文实践中学习拼音,所以,学生不光学会了yi、wu的四声,还在学习中发展了语言和思维。
第五篇:让古诗教学绽放异彩
让古诗教学绽放异彩
【摘要】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语句凝练,意境悠远。由于古诗词文体上的特点,古诗词教学的课堂单调而乏味。本文将从“把握节奏,反复诵读品诗味”“整合内容,紧扣诗眼明诗意”“边读边想,启发想象入诗境、悟诗情”“拓展阅读,升华情感重积累”等方面阐述如何让古诗文教学绽放异彩。
【关键词】古诗教学诵读品味想象积累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都明确告诉我们,小学阶段学习古诗要注重对作品的情感体验。本文试图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诗味,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重积累,让学生在古诗文课堂上学得如情如境,学得情趣盎然。
一、把握节奏,反复诵读品诗味
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首先要把它读准确、读通顺,这是诵读的前提。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诵读时还特别要注意读出节奏,只有把握好了节奏,读起来才朗朗上口,学生才能对古诗词的内容有初步的感受。古诗诵读的节奏,也有一定的规律。比如,五言诗可以按照“二一二”的节奏来读:“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读起来就很有韵味。七言诗一般是按照“二二三”的节奏来停顿,第二处停顿的时间还要略微长一点。如《示儿》的节奏和停顿是这样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学生诵读得多了,就会自然而然地掌握古诗词停顿的规律,掌握好诗词诵读的秘诀,领悟古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这样对接下来学习理解古诗文做好了铺垫。
二、整合内容,紧扣诗眼明诗意
俗话说:“文有文心,诗有诗眼。”所谓诗眼,就是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语。古典诗词一般来说都是非常含蓄、凝练,用词考究,往往一个字、一个词就能传达出深远的意境。教师要善于抓住诗眼,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领悟诗文大意。
如教学《示儿》这首诗时,师问: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此时的心情呢?生答:“悲”。“悲”就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人为何而“悲”呢?通过了解当时金兵入侵中原的情境,学生了解到诗人原来是为了山河破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悲”,此时的悲是“悲痛”,是“悲哀”,也是“悲伤”。怎样让学生对这个“诗眼”理解得更加深刻呢?教学时老师又出示《题临安邸》这首诗,学生了解到面对着国破家亡的南宋,那些权贵们竟然不战而败、苟且偷生。此时时刻,“悲”就抹上一层沉重的色彩,变成了一种“痛心”,一种“愤怒”。紧扣“悲”字,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层层推进,对陆游临死前的那种悲愤交加的心情也有了更深地感悟。
三、边读边想,启发想象入诗境、悟诗情
阅读古诗文需要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去感悟诗中内涵。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的意境,就要靠自己的想象和领悟。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诗文作为一个载体,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文的画面。
1.借助音乐,创设情境。悦耳悠扬的音乐可以渲染气氛,使人心驰神往。如果教师在古诗诵读教学中,巧妙地配上精心挑选的音乐,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进入古诗的意境。
2.利用插图,感受意境。教材上的每一首古诗都会配有色彩鲜艳的插图,教师应充分利用插图,使学生在观赏插图的过程中渐渐走进诗歌营造的意境之中,充分感受到古诗所描绘的美妙意境。例如,教学《示儿》时,在体会诗人的创作情感时,教师出示南北宋时期的历史插图让学生欣赏,出示了历史背景资料让学生阅读,学生们在老师的引领下,在一次又一次地诵读中,在伤感悲怆的音乐声里,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南宋昏庸的国君权贵画面,浮现出民不聊生的社会场景,浮现出为此悲愤不已的陆游形象,为体会作者的“悲”情成功地创设了情景,做到了“语境还原”。
3.挖掘空白,启发想象。古诗词语句凝练。要想让学生通过凝练的语言,进入到作者所描绘的意境,就必须挖掘古诗中的艺术空白,启迪学生展开想象,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如《游园不值》,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园中的春色:作者游园没有遇到园主人,进不了园子,可是他看到了什么?在优美的音乐中,出示春天的画面,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学生展开想象,畅所欲言。
教师要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通过描述、插图、音乐、多媒体等手段,启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这是捕捉诗歌意境的关键。
四、拓展阅读,升华情感重积累
每当我们学习一首古诗,可以适当拓展内容让学生记诵积累,使学生与诗人的情感在拓展中不断地升华。
1.拓展同主题的作品。如在教学《赠汪伦》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让学生大致了解异同。又如在教学《忆江南》时,可以拓展赞美江南的诗句让学生诵读与积累,也让孩子们领略了各大诗人眼中万般美丽的江南。
2.拓展同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比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G的《题秋江独钓图》。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3.拓展同诗人的作品。拓展同诗人的作品不仅能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也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学习课内经典古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带动学生学习李白的其他作品。
总之,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