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鲸》教学设计 文东王倩
9鲸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正确读写“过滤
判断
立即
潜水
哺乳动物”等词语,指导“肺”字的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4.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课前交流: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下面我们来个“幸运抢答”的游戏,游戏很简单,我来描述,大家根据提示来猜,看看这是哪种动物。1.海龟:它是动物界中有名的老寿星,它一般将卵产在岸边的沙滩上。2.乌贼:它的逃生方式很奇特,虽然它从不偷东西,可人们却说它是贼。
3.海豚:这是一种本领超群的动物,能表扬各种美妙的跳跃动作,而且人类在水中发生危难时,往往会得到它的帮助,因此得到了“海上救生员”的美名。
大家发现了吗,刚才我们猜的这几种动物都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过渡:是的,浩瀚的大海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神秘而有趣的动物,一会儿老师将再带大家认识一位从大海来的朋友。准备好了吗?上
课。
一、学习导读
1.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组课文,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第三组的导读部分,看看导读告诉了我们什么?(出示导读)(1)说明性文章。
对,这一组共安排了四篇说明性文章,分别是哪四篇?(出示:四篇课文的课题)指名读。
(2)导读给我们提出了哪些学习要求呢?生读。(3)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学习要注意前后联系,以前我们也曾接触过一些说明方法,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看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出示1句)对,这就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师:好,我们再来看一句,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出示2句)这就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4)总结过渡:其实,说明方法还有很多,相信通过本组的学习,你一定会学到更多的说明方法。
二、导入课题
1.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本组的第一篇课文,齐读课题。2.鲸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你对它有多少了解,能给大家讲一讲吗?
3.总结过渡:看来大家一定查找了不少资料,对鲸有了很多了解,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鲸》这一课,看看通过学习你还可以获
得哪些关于鲸的知识,另外,这一课是一篇说明文,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作者运用的说明方法。
三、整体感知
(一)读词。
1.这一课有不少词语需要大家注意,来,我们看第一组,(出示)过滤
判断
立即
潜水
哺乳动物 指名读。
师:这里有好几个特别容易读错的字音,(出示拼音)大家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再指读。全班齐读。2.出示第二组。
(出示)上颚
肚子
鳍 指读,齐读。
师:你发现这几个词有什么共同之处吗?都在身体的哪个部位? 上颚:就是舌尖往上翘所订到的部位,大家试试。
鳍:(出图)就是鱼类类似翅膀的附肢,按其所在部位,可分为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和尾鳍,他们起着平衡、推进和导向的作用。3.指导“肺”字的写法:下面请大家来猜一个字,(出示肺的篆书)让学生猜,再给大家一点提示(出示肺的隶书)对了,就是“肺”。大家看,无论是古人写的篆书、隶书,还是现代的楷书,“肺”字的许多笔画都发生了变化,但只有一笔始终未变,是哪一笔?对,(出示三条红竖)对,就是这一竖。请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来写一些这个字。
4.师在田字格中板书:“肺”是左右结构,要写的左窄右宽,右面第一笔是横,左后一笔是竖。
(二)理脉络
1.生词大家已经掌握的很好了,那么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呢,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这一课有几个自然段?请大家默读这一课,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要点。2.师板书: 体形
进化 分类
进食
习性
呼吸
睡觉 生长
6.小结:刚才我们用这些简练的词语就抓住了课文的关键,抓住了要点,抓住这些要点,文章的内容就会一目了然,课文就是从这几个方面来写的。(说最后一句时画上大括号)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下面我们先来看看鲸的体形,(出示一段)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一想:鲸的体形有什么特点?你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大)
2.大家都认为鲸很大,是吗?那么鲸到底有多大呢?文中哪句话写出了鲸的大,让你感到十分惊奇甚至感到震撼?
3.预设一:生谈1、2句 a.能说说理由吗?
b.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吗?
c.鲸可能大家没见过,可作者拿我们熟悉的象和它作比较,使我们更加了解了鲸的大,这是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板书:作比较)预设二:生谈3句
a.你关注到了两个数字,你知道这是运用的什么说明方法?(板书:列数字)
预设三:生谈4、5句 a.学生谈
学生一般会抓住以下几点来谈:
四张桌子:大家看看你前后4人围着桌子这个空间有多大?这才只是一张嘴的空间呢,多大啊。谁还感受到了这头鲸的大?
举起手:大家看,我属于中等身材,我举起手来有这么高,这还摸不到它的上腭,你看这张嘴真是又高又宽,这哪是嘴,简直就像个大山洞啊。
舌头:那才只是一条舌头的重量啊(师做手势)
十七米:十七米有多长?我们这间大礼堂长13米,如果这头鲸的头就在讲台上的话,那么鲸尾在哪里?你看,我们这么大的礼堂都容不下一头鲸啊!真是太大了!
谁能读出它这非同一般的大来?指读这两句。
b.是不是所有的鲸都是这么大呢?
对,这只是作者举得一个例子,像这样通过举一个事例来进行说明的方法就叫举例子说明法。(板书:举例子)
c.小结:这一段作者通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向我们介绍了鲸那令人震撼的庞大体形特征,同学们想见一见吗?
d.配乐播放画面:师渲染:浩瀚无垠的大海,是鲸自由生活的乐园,尽管身躯庞大,却最爱从水中跳起又落下,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溅起冲天的水花,看,鲸们生活的多么开心啊。
e.同学们,谁愿意再来读读这一段,把鲸的特点和你的感受通过你的朗读读出来。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是啊,鲸是多么庞大啊!可是,你知道吗?鲸这个庞大的海洋动物却不属于鱼类,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仔细地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看看鲸的进化过程是怎样的?
2.谁来说说鲸的进化过程。师评:看得出你确实认真读书了。正像你所说,鲸的进化过程就是经历了由陆地——浅海——海洋的过程。
3.同学们读书都那么认真,那你能不能看看下面这段话跟原文相比少了哪些词?(很远的,很长很长的,渐渐)有这些词和没有这些词有什么区别吗?
师小结:是的,这几个词就准确地表达除了鲸进化过程的漫长,语言表达准确也是说明文一个重要的特点,老师课前也查了资料:鲸
整个进化过程大约有800万年,这是多么漫长啊,谁能抓住关键词读出这一过程的漫长来呀。生读。
正因为如此,人们得出一个结论:(生齐读)鲸不属于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六、学习第三自然段。
1.鲸的种类是怎么划分的呢?(出示三段)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2.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上课前老师发给大家的一张图片,然后根据课文标出图上鲸的种类名称。
(切换实物投影,老师下位找一张学生填的两种鲸的名称)3.出示学生填的名称:同学们,他填的对吗,谁能结合课文说说依据?
(师指图):像这样有着锋利牙齿的鲸就是------
这个上颌骨上长着絮般的鲸就是------)
4.这是总的分,其实要细分,鲸还有很多种(切换)须鲸有座头鲸、长须鲸等,齿鲸也有不少种类,如抹香鲸、虎鲸等。
七、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两种不同种类的鲸在习性上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很多不同,默读第四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么向我们介绍这两种鲸进食的,你能不能把这一段分一分层。
2.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的?注意说的时候要说清楚从哪里到哪里。
(一种分歧在第一句和须鲸得语句是否分开,一种分歧在虎鲸和齿鲸是否分开)
解决第一种分歧: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期中有一种分歧是第一句(变红第一句)。大家看,这一句主要讲的是须鲸,还是虎鲸? 这一句在这一自然段中起什么作用?(总起)
对,这里作者先总的写,后面就是(分的写),那么第一层应该分到哪里?
解决第二种分歧:第二层又分别介绍了须鲸和齿鲸不同的进食方式,刚才有同学认为这里不仅讲了齿鲸,还讲了虎鲸,你有什么看法?对,这是用齿鲸的一种虎鲸来说明齿鲸的进食方式,所以应该合为一层。
小结:同学们看,课文条理是多么清晰啊,关注到课文的结构,我们就能更好地理清层次,抓住文章的要点。
3.快速读这一段,看看须鲸和齿鲸进食有什么特点?(学生一般只发现两种鲸的不同之处,可以点拨:它们有相同之处吗?从哪儿看出它们吃得多?)(点红相关语句)
同样是在说吃得多,作者运用的说明方法一样吗? 列数字:这是它们相同的说明方法。
举例子:(师点拨)作者以虎鲸吃食为例说明虎鲸进食的特点,这种说明方法就是——
4.鲸的进食方式是多么奇特啊,我们一起来合作读,好吗?第一句指名,女生读红色部分(须鲸),男生读蓝色部分(齿鲸)。注意读
出他们不同的进食特点。
八、学习第五自然段。
1.鲸的进食方式真是奇特,其实鲸的呼吸也很有特点,请大家像刚才一样仔细读第五自然段,看看鲸的呼吸有什么特点?(如果学生说到水柱,就让学生把写水柱的句子读完整)2.(出示:“像花园里的喷泉”一句)
你能想象出鲸喷出的水柱的样子吗?你为什么这么想象,能从课文中找到依据吗?
这是一种什么说明方法?在说明文中像这样的方法一般叫做打比方。(板书:打比方)
3.虽然他们喷出的水柱都像喷泉,但也有不同,请同学们仔细读书,然后在刚才的那张图片上,画出他们喷出的水柱的样子,注意画出他们的不同。(师下位找一张全对的和一张画的有问题的,并切换到实物投影)大家看,哪幅画的更符合课文的意思? 这幅画的问题在哪里?
(切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种鲸不同的喷水特点吧,齐读。4.同学们,现在你们能根据水柱的不同来判断鲸的种类了吗?(出图)
九、总结和作业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鲸的一系列特点,还学习了多种说明方法,下节课将由梁老师和同学们继续学习鲸的睡觉和
生长等方面的习性。
2.课下请同学们完成两项作业: 第一项:指名读。
根据小练笔的要求,谁想提醒大家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老师也送给大家几个温馨小提示(出示):指名读。
第二项作业是阅读课本第162页选读课文《太空“清洁工”》。(宣布下课)
第二篇:11-20教学设计_王倩
教学设计评选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镇江市丹徒区上会中心小学 王倩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8-79页。教材简析:
11~20的认识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认识的基础,同时也为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算理基础。可以说这一节在整册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11~20的各数是帮助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重要知识点之一。从本课时起,学生对数的认识不仅仅是单独的一个个数,而是以十个为一群进行数数,这是建立十进制数位概念的重要阶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知道10个一是1个十,初步感受十进制计数法;学会正确地数出11-20各数,了解这些数的数值,能正确地读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2、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习估计物品的数量,培养初步的数感。
3、参与实践过程,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初步的数感。教学重点:
认识计数单位“十”,能正确地数出11~20各数,并正确地读数。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知道10个一是1个十。教学过程:
一、根据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尝试20以内的数数,初步感受生活中“10个一是1个十” 的应用。
1、创设给小朋友们贴笑脸的情境,让学生在数笑脸的过程中进行20以内的数数练习。
小美19个笑脸。先数到14个,出现还有笑脸没地方贴的问题,引出有了10个笑脸可以换一个大拇指。接着一个一个数,一直数到19。
小东15个笑脸。学生在数的过程中自觉运用将10个笑脸换成一个大拇指,再接着数到15。
小西8个笑脸。强调要10个笑脸才能换大拇指。小波、小涛都是13个笑脸。不同的呈现方式让学生体会把10个笑脸换成1个大拇指数数更方便。
2、介绍数学文化。
在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在劳动和生活中记数时就想出了像这样的方法。他们用石子来记数,数一个物体,就在地上放一块小石子,这样下去,小石子越来越多,怎么办呢?他们也想出了个办法。有了10块小石子,再把它们换成一块大一点的石子,表示已经有了10个。这种方法高明吧!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学生,一个一个地数到20,是有这种能力的。所以在笑脸的出示时就让学生练习数数,整体回顾20以内的数,渗透自然数的基本单位是“1”的观念。实际生活中10个笑脸换1个大拇指的事例和祖先在劳动生活中将10个小石子换1个大石子的记数方法既是为了调动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更是让学生初步直观体会把“10个一”变成“1个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
二、实践操做,初步认识11—20各数。
1、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老师带来了一些小棒,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个一,2个一,……(屏幕出示)你能拿出10根小棒摆一摆并数一数吗?
追问:刚才一根一根地数了几个一?通常我们把10根捆成1捆。(指导捆小棒)举起来,这捆小棒有几根,1捆小棒表示1个十,这1个十是由几个一捆起来的?10个一捆在一起还表示1个十。所以说10个一就是1个十。(板书)
小棒放回盒子,如果现在老师要你从盒子里拿出10根小棒?还需要一根一根数吗?
小棒摆在桌上。
小结过渡: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学习,知道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可以表示1个十,认识了10个一就是1个十,“一”和“十”都是计数时常用的单位。
师介绍:把10根堆起来和把10个笑脸换成1个大拇指、把10个小石子换成1个大石头一样,都是想直接告诉别人这有10个不用数了。
2、认识12.谈话:你能摆出12根小棒吗?先等一等,想一想怎样摆就能看得很清楚?一眼就能看出是12根,动动脑筋试试看。开始摆12根小棒。
谁上来介绍自己是怎样摆出12根的?举起来,左边摆了一捆是多少?右边再加—两根小棒,合起来是12根吗?
教师小结:(屏幕显示)左边一捆是10根,再加2根就是12根。比较两种摆法:一眼看出,不需要1根1根数。下面这种摆法也是12根,不能一眼看出来,需要从头到尾数一遍。像这样左边摆1捆,右边摆两根才让人看得更清楚,没有这样摆的小朋友也像这样摆一摆,摆好的小朋友像老师这样举起来:左边摆1捆,是1个几?(1个十)右边摆两根是几个一(2个一)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就是---(12),放回盒子。
3、认识其他11-20个数。
(1)认识11.(看屏幕)谁能一眼看出这有几根小棒(11)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刚刚在说根数时,都讲成一捆和几根。这是对的。但是,“捆”和“根”是生活语言,“捆”表示的是1个“十”;“根”表示的是1个“一”。要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这里应当把“一捆”换成1个“十”,把“根”换成1个“一”。请各自重新说一说。(学生练说)(2)认识13.(屏幕出示)这又是多少啊?它表示什么和什么合起来?一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13.(3)摆出16.大家认识这个数吗?你能像这样很清楚的摆出16根小棒吗? 学生操作交流。
过渡小结:刚才摆11、13、16根小棒时,都是在左边摆什么?(一捆)1捆就是1个十,再在右边1根,3根,或者6根,它们都是几个一,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如果继续摆你还想摆十几?(指名说)每个小朋友都在心里想好摆十几,注意一定要是十几,想好的举手,开始。
【设计意图:在学生明确了12的摆法后,让学生充分感知十几的摆法,认识到十几里都有1个十,体会摆十几根小棒都是摆几捆带几根,直观感知十几是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让学生对十几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4)认识20.交流:你是怎么摆19的?1个十和9个一合起来就是19。下面不是摆19的小朋友想一想你再添几根也是19根呢?
如果在19的右边再添上1根,多少啦?你们也添上1根。(看屏幕)左边1个十,右边几个一?右边又有了10个一,咱们又可以把它们—--捆起来。你们像这样把右边的10个一捆在一起。
学生操作,问:现在一共有几个十?2个十是多少?(连起来说一说)屏幕出示,板书。齐读,追问:20里面有几个十?
【设计意图:从19到20是学生思维上的一次跳跃。通过摆、添、捆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对“2个十是20”的建构更加透彻。】
三、感受数在生活的应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1、观察、读一读直尺上的数,感受数的顺序。
2、创设小美和大家做游戏的情境,进行数的顺序、数感的训练。小美出题、生猜。13的后面一个数是多少?15的后面一个数是多少?11和13的中间一个数是多少?和17相邻的数是多少?
3、感受生活中的这些数。⑴ 公交站牌。
小东和小西是邻居,住在一幢楼上,放学都是自己坐公交车回家,看看这是她们要坐的公交车站牌,你知道她要坐多少路?(18路)
先出示16路公交车,学生辨别发现不对。再出示18路公交车。⑵ 红灯读秒。
他们上了18路公交车。走到十字路口碰上红灯,还有多少秒?(20秒。)师:等红灯的时候数是怎么数的呀?我们一起帮着数一数。学生从20倒着数到0。
⑶ 电梯间楼层标志。
师:终于到楼下了,他们进了电梯间,小东家比小西家住得高,你知道小东家住几楼?小西呢?电梯上行,先到谁家?再上几层就到小东家了?
【设计意图:互动游戏是对20以内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数感的训练,同时调节课堂气氛,吸引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生活中的数通过故事情境的描述、直观素材的呈现让学生切身感受数的应用,同时也穿插认数、读数、比大小的训练,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简单问题。】
四、总结延伸。
小朋友们,下课之后、走在路上、回到家里,你也找一找,在哪里也会有这些数?明天来和小朋友们说一说。好吗?
【设计意图:安排学生课后在生活中主动去找一找学过的数的实践活动,寻找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学前班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20的数,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10个1是一个十”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
一、通过充分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熟练数数,掌握数的组成。
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必须借助图象、操作等形象的感知才能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数学知识表象,然后通过表象的中介作用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概念。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摆小棒,在摆的过程中观察、掌握数的组成。这样的操作情景,使学生的“思维发端于动作”以动诱思,以思促动,“数形结合”、“情理互促”,帮助孩子们在操作中体验,在操作中感知。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以前学习10以内数的方法,自主学习11—20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了学生的相互合作的能力。
总之,整节课中,我倡导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在关注学习过程的同时,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增强上进心,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促使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并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通讯地址:镇江市丹徒区上会中心小学 邮编:212124 联系电话:05114316860
第三篇:王倩pep2Unit4 Lets spell教学设计
New PEP2 Unit4 Let's spell
Fudong Primary School Wang Qian
Teaching aims: Learning phonics is an important skill for the English learners.Though the students know the rules of spelling, they can’t spelling well.They need to practice more.So how to be interesting and easy is a difficult lesson for the English teachers.I think phonics are form the letters, and phonics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he words, sentences and passages.We can also use a special lesson to teach to help students find the ways of spelling.After the class, Ss should know the pronunciation of the letter accurately and they can spell to read every word they know or don’t know.1.SS can know the letter“o”and sound the pronunciation /ɔ/ accurately in the closed syllables.2.Ss can spell to read every word they know or don’t know bravely, and read the more stories.3.Ss can listen and write the four-skilled words, “dog, box, orange, body".Teaching importances and difficulties:
1.Ss and sound the the pronunciation of the letter “o” in
the closed syllables accurately.2.Ss can read the words with the letter“o” bravely.Teaching aids:
Spelling calendar, record and ppt.Teaching process: Step1.Warm-up 1.Greeting Nice to see you again.Hello, how are you? etc.2.Read and act the chant about 26 letters with your hands.(设计意图:语音课前的字母操热身,为单词的拼读做好准备,营造语音学习的氛围)3.Play a game to Review the letters.“Look and say.”
(设计意图:复习字母的游戏帮助孩子们快速进入课堂,并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字母o)This class, we will learn Unit 4 Let's spell , the letter o.Step2.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1.Lead in with a story about “Bob and his dog”.This class, we have a new friend here.Who is that boy? Look and say.Bob.(PPT出示图片和单词Bob)Bob has a dog.(PPT出示图片dog,引导生说出单词)Bob has a box.(PPT出示图片box,引导生说出单词)
What color is the dog? What colour is the box? Ss: orange.T: This class, we will learn the letter o with “Bob and his dog”.(板书)(设计意图:巧导入,趣先行 创设语境,呈现语音词汇)2.Present the letter o and learn it.a.Perception T: Can you read these words? Ss: Bob, dog, box,orange.T: What can you find? S1:这些单词中都有 “o”.T: Good job!Read after me /ɔ /.(设计意图:从学过的语音词汇中得出字母o,为初步感知其发音做好准备。)b.Learn the sound.T:How to pronounce it?Look at the picture and read.(PPT出示发音部位及发音方法图片)The teacher give an example.T: Look at my mouth careful.It’s round, then sound it /ɔ /.Ss say it one by one.At this time,pay attention the mouth.(设计意图:让学生们了解准确的语音学习必须来自正确的发音部位并能正确发音/ɔ /。)c.Practice
T:From “Bob” and“dog”,we know b-/ɔ/=/ɔ/,d-/ɔ/=/ ɔ/.Anything else?(板书)S1: h-/ɔ/=/ɔ/ , S2: f-/ɔ/=/ɔ/, S3: m-/ɔ/=/ɔ/…(板书)(设计意图:头脑风暴唤醒学生们的语音储备,知道单词可以和汉语拼音一样拼出来。)d.Practice with the calendar.T:We know the two letters, and can you read the three letters? I do you say.(This class, we will learn the letter o;and this is “bo”;next this is“bob”, “boc”, “bod”, “cod”.教师拿出拼读台历,先翻出第二栏第四个字母“o”,再翻第一栏第一个字母“b”,拼读;再翻出第三栏第一个字母“b”,接着换第三栏的字母,组成bob,接着分别出示boc、bod;再翻第一栏的第二个字母组成一个新的单词cod)T: It’s your turn.Take out your calendar and try to make your own words and show.You do you say.T: Three letters is easy for you.And four letters, are you ready? Listen and do.“lost”, “host” , “wolf”.(设计意图:利用拼读台历进行拼读,有已经学过的单词,也会出现不会甚至不存在的单词,由两个字母到三个字母,再到四个字母的单词,学生大胆尝试匹配并试读,点燃了学生的创造热情,他们的才能也得到了充分显现;真
正做到了“从教师教”到“学生自己拼”,体现了习得的规律。)
e.Groupwork to practice and show.Rules: Make your own word with two, three or four letters at first.Then read it one by one.If you are right, others please repeat him or her;if you are wrong, others help him or her until you are right.(设计意图:利用拼读台历进行拼读,有已经学过的单词,也会出现不会甚至不存在的单词,由两个字母到三个字母,再到四个字母的单词,学生大胆尝试匹配并试读,点燃了学生的创造热情,他们的才能也得到了充分显现;真正做到了“从教师教”到“学生自己拼”,体现了习得的规律。)3.Practice T:You’re so clever.Bob is very happy.We know Bob has a box.What’s in the box.Look!An orange.Bob likes oranges.The dog likes oranges.(chant with Ss)But Bob says “There are 5 tasks we should do.” Are you ready?
(设计意图:以Bob和dog想吃orange的情境,用chant的形式呈现并练习了语音单词并完成课本任务。)
Task1.Let’s say “open it” together.a.Turn to P40.Listen, repeat and chant.Task2.Let’s say “open it” together.b.Read, listen and number.Task3.Let’s say “open it” together.Step3.Consolidation c.Choose one ,clap your hands and make new chant in pairs.A.bod god nod
B.bob rob fox B.dot
got hot
D.odd off
ox O o o, /ɔ/ /ɔ/ /ɔ/。
b-o=bo-d=bod g-o=go-d=
n-o=no-d=nod b-o=bo-b=bob r-o=ro-b=rob
f-o=fo-x=fox d-o=do-t=dot
g-o=go-t=got
h-o=ho-t=hot o-dd= odd
o-ff= off
o-x= ox(设计意图:以chant的形式读更多没有学过的单词,将枯燥的语音知识趣味化,也为故事的畅通做好铺垫。)Task4.Let’s say “open it” together.d.Listen and write.box dog body host Task5….(PPT播放动画)e.Go on the story.Bob says “No.5… Oh,no!”The dog robbed the orange.“Oh,my God!” Bob got mad.f.Retell the story and chant.T:Why did Bob get mad? Ss answer.T: There is the last task that “Retell the story.” St-o-ry= story.Let’s do it together.Bob has a dog.Bob has a box.Bob likes oranges.The dog likes oranges.The dog robbed the orange.“Oh, my God!” Bob got mad.You have finished all the tasks, Bob is happy now.(设计意图:将chant形式的复述课文编入整个故事情境中,激发兴趣的同时顺理成章。)g.Homework.Are you happy this class? 1.Talk about the story about “Bob and his dog” to your family happiness.2.Collect the words about “-o-”, try to read it with your family.
第四篇:鲸教学设计王崧舟
篇一:《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设计(王崧舟)《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设计
王 崧 舟
【设计理念】
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做到: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新大纲也强调指出:要在读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课蕴含着丰富而伟大的情感因素,如何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课文情感,进而抒发自我情感、升华自我情感?
【设计特色】
以读感悟,读中熏陶。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
一、诵读课题,启动情感
用课件呈现题目及丰碑的画面,教师动情诉说:“同学们,这是一座为纪念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而高高耸立的丰碑。这座丰碑是由千千万万个为祖国、为朝鲜、为和平而壮烈牺牲的烈士的英灵筑就的。在这些英灵当中,就有这样一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
二、整体感知,体验情感 1.学生齐读后,教师引入:“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深深地打动了你,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上来板书。”(估计多数学生会板书“纹丝不动”这个词。)2.教师:“请大家再读课文,想一想,划一划,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这个词的。”学生快速默读,教师随机点拨,并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情。例如:
(l)“太阳渐渐爬上山头??敌人居高临下,当然更容易看见我们。”(这是从原因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
(2)“我又看了看伏在我身边不远的邱少云,他也全身伪装,隐蔽得更好。相隔这么近,我几乎找不到他。”(这是从表现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
(3)“但是这样一来??这一次作战计划就会全部落空。”(这是从后果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
(4)“为了整个班??没发出一声呻吟。”(这是从结果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
三、潜心会文,领悟情感 1.教师范读第7、8两段课文:“请同学们也像老师这样,怀着无比崇敬、无比悲壮的心情,深情地读读这两段课文。边读边体会,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描写深深地打动了你。把这些地方划下来,想一想为什么会被感动。” 2.对第7自然段中有关内容的点拨。
(l)“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我为什么只能盼望不可能出现的奇迹,难道就没有办法救出自己的战友吗?我为什么痛苦?烈火不难扑灭却不能会扑,自己明明能救却不能相救,看着朝夕相处、亲如手足的战友被烈火烧灼着、煎熬着、炙烤着,我怎能不悲痛欲绝啊!”(2)“此时此刻,战友的紧张也就是我们的紧张,战友的担心也就是我们的担心,战友的矛盾也就是我们的矛盾,战友的痛苦也就是我们的痛苦。邱少云的生死抉择,牵动着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心,撩拨着我们每一个同学的情呀!” 3.对第8自然段中有关内容的点拨。
(l)“烈火中的邱少云与千斤巨石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对呀!邱少云和千斤巨石一样,他们都不怕烈火焚烧,都不会挪动一寸地方,都不会发出一声呻吟。但是,请同学们注意千斤巨石是没有生命的呀!而我们的邱少云,他是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啊!一个人在烈火烧身的时候,怎么能够忍受这样的痛苦啊?”(用课件播放电影片断《烈火中的邱少云》。学生观看。)4.学生交流感受以后,教师引入:“同学们,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把你此时此刻的感受和体会尽情地表达出来?你觉得怎么读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你就怎么读。”
四、延伸表达,抒发情感
1.学生齐读第8自然段后教师引入:“战斗结束了,邱少云的战友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用邱少云生前挖坑道时用过的铁锤和钢钎,在陡峭的‘391’高地的石壁上,刻写了一句纪念他的碑文。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也是潜伏部队中的一员,你也亲眼目睹了这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一幕,你会写一句怎样的碑文来纪念、来歌颂这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 2.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撰写的碑文。3.学生交流以后,用课件呈现:“为整体、为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教师引入:“同学们,这就是邱少云的战友在‘391’高地上刻下的碑文。这句碑文,是邱少云精神的生动写照,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让我们一起,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深情地朗读这句碑文!”(学生起立,齐读。)4.教师高声总结:“同学们,有了这种精神的军队是伟大而不可战胜的!有了这种精神的民族是伟大而不可战胜的!老师相信,这句碑文,一定会世代相传!这种精神,一定会永放光彩!”
【评点】
由“纹丝不动”这个词语带动两段(第7、8段)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潜心感悟。教师的大胆取舍,为把课堂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创造了条件。只有这样让学生从心理上占据主动地位,才谈得上主动阅读、主动感悟和主动评判;语文课堂也才有真正的生命活力。结尾补充“391”高地上刻下的碑文,营造了情感高潮,这种“超文本”的处理,大有情韵在胸、绕梁不散之感。(周一贯评点)篇二: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一)导入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你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你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你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二)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师: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播放音乐、画面)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
──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
──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
──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三)对比引读
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
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四)小结
师:面对此情此境,纳兰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词中大大地写下了这个让人心碎的“碎”字。同学们,什么碎了?
(学生自由发言)
师:《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全班学生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一)质疑问难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
──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
──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
──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
(二)互文印证
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
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三)回归课文
师: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四)小结
师: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设计思路】
一、语文课程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课程具有情感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情感上下工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咀嚼品味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互文参读中升情。
三、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做到引领价值、传承文化。古诗词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其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本课教学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而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点评】
篇三:王崧舟《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王崧舟《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引入
⒈《时代周刊》1998年评选的新闻人物——地球
吃惊吗?为什么吃惊?(不是一个人;是一个生活的家园,是我们唯一的生活环境;没有出现什么状况。)——[经典的引入,可以作整理,作为资料] ⒉为什么地球会被评为新闻人物?答案在课文中。
二、自学课文
⒈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完之后,你心里有什么感想?
⒉沉痛、有点可惜;非常可惜;难过;讨厌破坏资源的人;伤心;可怕——心情很沉重,很复杂。
⒊课文中哪几行文字给了你这样的心情,用“~”划下来,轻轻读,静静问,为什么课文中的这几句话会给我这样的心情?
⒋把你的心情搞得复杂的句子给揪出来。
⒌第一个学生讲后的教师评语:我特别注意你的第一点,你说地球本来就很渺小,人类可以生存的环境有多少?我注意你讲的第二点,人数在膨胀,到2080年人类会达到多少?(120亿)
⒍第二个学生:难受、没有第二个星球。——还有谁也有同感?——人类会灭亡——40万亿里公里是一个什么概念?航天飞机速度最快,每小时2000公里你估算要多少年?(20万年)
你想去吗?(太长了,都死了。)
读书:“科学家已经证明”
⒎讲同一意思还有一段话,读读。
即使找到第二个地球,也会有同样的悲剧产生。
板书:(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谁来读这句话。——学生朗读——语调沉稳,但是背后是一颗焦虑的心——教师范读——齐读
⒏第四自然段——憎恨那些人——读,让大家感受你对他们的憎恨——你憎恨时会这样温柔地跟大家说——学生朗读——你的感情我体会到了,可能你平时不太会发火,谁再来读——女生读——这是那些贪婪的人在不加节制的地开采,使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同样的意思还有一段话,谁来读。
⒐读,表明资源不是无限的,地球上的资源会被开采完的。——体会得多么细腻,特别强调资源要多少年才能重新形成——几百万年——如果人们乱砍乱伐,地球上的资源必将枯竭,如果资源都开采完了,人们还能从其他地方得到补充吗?(板书: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其他地方得到补充)轻轻地读一读这句话。把你复杂的心情朗读出来。
学生朗读——“都”强调、停顿为什么————学生再读
学生二读——齐读
⒑板书: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⒒把四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王老师相信你肯定会有许多了不起的发现。⑴地球的资源都是有限的——那不是你的发现,是这几句话已经告诉你了
⑵作者是很感慨,抒发自己的感情,告诉大家保护地球——发现写作的用意眼光犀利。⑶我们要对地球负责任——联想丰富,但那还不叫发现
⑷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去挽救,不能只是等待上帝——发现用意。把这段话跟文章的内容联系起来,你发现了什么?
⑸用名词都是人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争斗是没有意义的——对美伊战争是持否定态度的,胸怀广阔,目光远大。
⑹看到了希望,破坏了就要移居到别的地方去,等几十年、几万年也不要紧——前提是人类只有觉醒了,才有可能,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与《时代周刊》联系,又有什么发现? ⑺地球是各界关注的焦点。——人类已经开始觉醒,地球成为人们的焦点《地球就诊记》
⒓教师引读——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下课。
第二课时
一、出示地球图片
它在轻轻地向我们哭诉,把地球母亲哭诉的声音用波浪线划下来。听了地球母亲的哭诉,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二、学习第
1、地球母亲在向我们哭诉什么?把你听到的读给大家听。
(1)读地球母亲以前的模样——这是地球母亲的哭诉吗?——希望变回以前的模样[出乎教师的预料](2)读句子——曾经是那样美丽的母亲,现在是这样伤痕累累,憔悴不堪
(3)补充
(4)地球是无私的,把身上所有的东西慷慨地给了我们,很心痛。——地球母亲是那样的无私,而我们人类是怎样对待我们的母亲的?——学生读——读到“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灾难”,你有什么感受?——地球母亲不该给我们这样多的爱,其实想告诉大家什么?——我们太不珍惜地球了
学生三读,只有许多的动物都快乐地生存,地球母亲才是快乐的。
(5)教师范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人类正在不断摧残母亲的身体,地球母亲遍体鳞伤;
地球母亲正在不停哭诉;
有一个人在哭泣,可是没有人去理它;
茂密的森林;树桩;洒落在地球上的金钱——一个多么了不起的漫画家呀!
2、齐读地球母亲的哭诉之声。
3、出示资料:地球上的一天
教师朗读资料,什么感受?
心痛,打击,应该保护地球;像沙漏,但是地球不能再有第二次;震惊,省略号——这不是省略号,像一块块石头砸在地球母亲的身上,轻轻地哭诉,读——学生齐读你还从别的地方听到地球母亲的哭诉吗?
4、第三段“不是地球的恩赐??”人类如果能够节制的话,地球
如果有第二个地球,你愿意去吗?为什么?——没有人性;有奶便是娘;内心矛盾。
6、地球生物圈二号实验失败,教师简介该实验
7、齐读这一段
根本不能想象地球以前是怎么样的?
不可思议,现在的地球到处都是,有一丝可怕——仅仅是这样一丝可怕——人类最大的麻木就在于不知道地球母亲的脆弱,人类最大的悲哀就在于不知道地球母亲的珍贵
8、大声呼唤地球母亲——你作为他的孩子一定有话想说,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三、课堂练习
1、播放《懂你》,学生写对地球母亲的话。[把《懂你》这首歌的内涵提升了。绝!怎么想到会跟这首歌联系起来。]
2、地球母亲希望听到你的心声,交流。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只有一个地球
附录:王崧舟教学实录
课前调查:
师:“爱上语文课的举手”,说明原因。
生:能丰富我们的课外知识。
生:让外国人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了解我们悠久的历史,别让他们瞧不想咱们中国人。(生鼓掌)
师:掌声意味着欣赏,意味着肯定,你欣赏他什么?
生:我欣赏他的爱国。
师:真的吗?
生:是真的。
生:我有补充,我欣赏他才补充他。如今我们很多中国人出国留学,是为了把中国文化带到世界各地。
师:幸亏我没有打断你的发言,刚才误会你的。你为留学生作了解释与证明。
第一课时
师:美国有家世界著名的杂志《时代周刊》听说过吗?
生:听说过?
师:哦?它是在美国发行的,是英文写的(众笑)它每年都评出一位新闻人物,评出来的肯定是这一年最优秀的人物。评选人物--圣安东尼.威廉斯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是正常的,知道是不正常的。(众笑)震惊世界的“9.11”事件知道吗? 生:知道。
师:这知道是正常的。(众笑)他带领华盛顿人民三年内恢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1979年的新闻人物是邓小平,因为他发表了南巡讲话,开创了中国的新纪元。1998年,评选了一位特殊的“新闻人物”,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知道是谁吗?想知道吗?
生:想。
师(点击课件,出示旋转的地球)是什么?
生:地球。
生:地球。
生:地球。
师:吃惊吗?为什么?
生:以前都是评选人,为什么选地球?以前什么不选它?
生:不是人,为什么选?如果地球是人,也就是全球60亿人,而不是一个人。
师:听得懂吗?时代周刊是不是搞错了,想知道吗?真的?答案就在这篇文章里。(传发文章)
师:大声地读,把文章读通顺,然后再问一问自己,你的心情怎样?
(把话筒传递到部分学生嘴边。)
师:我一边在巡视,一边在倾听,一边在用心感受。感受你们跳跃的那颗心。你在读这篇文章时,心情是怎样的?能跟大家说说吗?
生:我们在美丽的宇宙中,只有一颗让人生存的星球,人们却不断地在乱砍乱伐,不断地满 足自己的需求,为此我感到非常痛心。
师:我注意到了,你刚才说了两个“不断地”,不断地乱砍乱伐,不断满足自己。多么贪婪的人类啊。
生:我心情非常学生。如果再这样下去,人类将陷入无路可走、无地可容的结局。生:人类的乱砍乱伐为自己挖下了坟墓,钱再我,地球破坏了,钱也不过是一堆废纸。生:我有三种感受:可爱的球体让我自豪。第二种感受是看中间部分,非常痛心。第三种感受:看到结尾人们已经意识到要保护地球了,我的一腔热血已经涌了上来,我以后一定要保护地球。
师:女孩子的心思它就是细腻。(众笑)他注意了中间的部分,也体会出来了,尤其是最后,她用了“一腔热血”。再去触摸一下我们的语言,课文中哪些地方,哪些词句表达出了你的这种心情。用波浪线画出来。颤抖的波浪姆,那是心灵的颤抖。
(生自学)
师:尽管我不忍心打扰。你印象最深的,心灵越颤抖的读给大家听。
生:(读)滥用化学品的后果非常严重,使生物链遭到了破坏,非常痛心。对人们的无耻行为感到十分痛恨。
师:还有谁对这一段非常痛心吗?
生:人们不保护这些资源,实际是对自己的毁坏。
师:你们可以在这这词语上画个三角形。(板书:生态灾难)你们知道哪些生态灾难呢? 生:美国用珊瑚岛作实验,因为核污染,不能再生活。
生:森林被伐,没有人住。
师:森林被伐,风沙漫天,水土流失,人们背井离乡。
生:大气层遭到破坏,导致了酸雨的形成。
生:土地变成了沙漠。
师:沙漠肆虐,(指板书)不要小看了这四个字,再读一读,大声读。
(生继续交流让自己痛心的句子)
师:我听得出你非常焦急。
(再指名读)
师:你不仅感受到这种威胁,而且你有一种呼吁的想法。
(生再读)
师:听得出你的声音里饱含着一股义愤,想说吗?齐读吧。
(齐读)
师:每个人的表情都那样凝重,能高兴吗?高兴得起来吗?能轻松吗?轻松得起来吗?还想说吗?继续。
生:(读“如果人们不加节制地开发”一段,并谈自己的看法。)
师:短短的三分钟,“不加节制”这个词用了三遍,值得划一划。从不加节制地开采着矿产资源看出了什么?
生:几百年才能形成的资源是宝贵的--
师:不能漏啊。几百万年(板书)
生:几百万年才能形成,却这人类几百年甚至几十年就破坏了,人类真是太不应该了。师:同学们,几百万年,向千万年,甚至几亿年才能形成的资源被贪婪的无知的人们破坏着,你的心情怎样?
生:我很伤心,感觉到妈妈正在被破坏。(指名读)
师:女孩子表达的方式比较含蓄,含蓄的语调背后 绝对是不平静的心情。
生:读到这里,我非常惭愧,这是地球妈妈几亿年的努力工作才奉献给我们的,我们几百年、几十年就能破坏掉。
师:还有别的吗?让你心情沉重吗?
生:(读“慷慨地--”一段)地球如此慷慨,人类却随意破坏。
师:地球的慷慨和人类的贪婪,地球的无私与人类的自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生:(读“地球很小很小--”一段)我从“只有”、“只占”可以看出地球的空间太小了。师:不对呀,书上有问题呀,地球应该“很大很大”,改吗?
生:宇宙是无限的,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五颗行星中一棵。
师:你管太阳系干嘛?地球有一亿平方公里呀。
生:地球人口很多,人均面积很少。
师: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人口?
生:60亿。
师:再过五十年,人类将有多少?
生:90亿。
师:地球可以养活多少人?
生:30亿,40亿,10亿,80亿。
(生齐读)
师: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作者才发出这种感叹:只有一个地球,应该保护地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子孙后代。再读一读我们的心声。
(生读)
师:现在你们明白了吧,为什么《时代周刊》把地球评选为新闻人物了吧。再读一读。(生读)
师:因为宇宙只有一个地球,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第二课时
师:通过反反复复地朗读,反反复复地感情,反反复复地理解,我们走进了《只有一个地球》。我知道你们都付出了真情。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疑”是什么?
生:友谊。
生:问题。
师:(转向那个学生)只怪王老师口齿不清。(众笑)想“进”吗?
生:想。
师:好,那就先“疑”。
师:提个要求。你提的所有的问题必须是忠诚的,自己早就懂的不必再提,很简单的问题自己一思考就可以解决的不要再提。读,一条横线,一个问号,表示你这个地方有真问题。(生读书质疑)
师:有问题请举手。一节课才四十分钟,每个人提个问题就是五十五分钟。有三四个问题的同学提你最疑惑不解的,提到十个问题,我们就停。
生:为什么地球可爱,又容易破碎呢?地球这么坚实,怎么会“碎”呢?
师:答案百分百在书上。
第五篇:戴文倩 教学案例
大班教学案例:爱插嘴的小朋友
戴文倩
案例背景:
在上课过程中,我发现我说话的时候总有几个小朋友很爱插嘴,我话说到一半,立马就有小朋友接着我的话说了,特别是厚霖和嫣冉,他们都很聪明,都是一个能说会道的孩子,总会迫不及待的说出他们的意见与建议。有时给活动增添姿色,有时让我不知所措,有时则更让我哑口无言。
案例:
一次上课,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才只说到一半,他们几个就举着手在叫喊着:“我知道,我知道。”有的时候,还会不举手就自己站起来答问题等情况。为了不影响其他孩子上课,我只能让他们回答,整节课感觉就是为了他们而上,课后我也和她们说了,上课时要举手,不然就是没礼貌,就是插嘴,只有等老师请到你了才能回答问题,他们也答应了我。但是由于他们平时还时不时地出现“插嘴”现象,导致班上其他孩子相继出现这种问题,有的还比较严重,随意的回答问题,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严重的影响了孩子的注意力。有的时候,还会不举手就自己站起来答问题等情况。
案例分析:
其实幼儿爱插嘴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当孩子知道某个问题的答案时,就迫不及待地想说出来,老师知道他是聪明的,想让老师表扬他,但是因为他们几个的插嘴,老师不得不放下集体,而去关注个体是需要的,但对于一个集体活动,有时集体迁就个体,虽然这是次的课能照常下去,老师也没有多说什么,如果这样的场景多了,活动的效果显然会明显下降,所以这种爱插嘴的行为,作为老师的我,在活动后与他们几个进行了个别交流。
教育措施:
于是第二天,我在上课前就交代清楚,只要你们上课能够做到不插嘴,管住自己的小嘴巴、守纪律,我就奖给你们每人两朵大红花。
达成的成效:
整堂课下来效果非常好,虽然没有完全改掉,还是有插嘴的现象,但是在课堂中有了明显的进步,以后我会继续多多提醒幼儿持之以恒,应该就可以改掉爱插嘴这个坏习惯了。
案例反思:
其实“插嘴”不是不好,如果你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你就会发现孩子“插嘴”,说明他们在积极动脑,是他们的一种表达方式,教师在给予他们肯定的同时也要他们认识到另外一方面,上课的时候是不可以随便“插嘴”的。可能有的老师会说这样太过拘束,无法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我觉得这样的现象,该制止的就制止,该你说的时候你才说,不该你说就闭好嘴巴,认真听。让孩子们养成认真听、认真看、认真说、认真做的好习惯。要抓好常规就必须做到持之以恒,要时时刻刻提醒幼儿,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