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湖心亭教案设计 语文版
《湖心亭看雪 》(张岱)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4、背诵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
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
1、雪后奇景的赏析。
2、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学生充分预习课文(正音、停顿、了解作者、试译课文)。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赏析法。
3、合作学习法。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杭州西湖名扬天下,文人墨客纷纷慕名而来,留下许多赞颂的诗文。杨万里慕名而来,留下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白居易慕名而来,留下了“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苏轼慕名而来,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张岱慕名而来,留下了什么呢?(湖心亭看雪)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湖心亭看雪》,走进张岱。(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检查预习。
1、简介作者。
2、请一生朗读,其余学生听读后评价,注意字音和停顿。
3、展示字音:
崇祯(chóng zhēn)毳(cuì)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铺毡(zhān)
4、指导停顿: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5、齐读全文。
三、整体感知。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知识存储)
2、复习翻译方法六字。
3、运用翻译方法六字试译重点文句。
4、两人一组合作翻译全文。
四、品读赏析。
(一)思考:
1、文章写谁做什么?
(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
追问:作者仅仅看到雪景吗?(板书“奇景”“奇遇”)
2、文中哪些句子写雪景?请找出来并体会其妙处。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二)赏雪景:
1、写景角度:
实写与虚写(在想象中变换观察点)交融。虚写舟、人,作者是站在整个大自然的角度来看待自身。
2、量词:
写出了人在大自然中的渺小。表现了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一粟”的深沉感慨。在这一刻,作者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完全忘记了人世间的喧嚣和烦恼,心灵得到了宁静和解脱。
3、白描:(1)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
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它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2)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数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三)品雅趣:
1、提问: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字概括呢?(“痴”)(板书“痴”)
2、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
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是:(1)“是日更定”。
(2)“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3)“独往湖心亭看雪”。
3、“痴”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内心世界?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板书“山水之乐”“高雅之趣”)
五、总结全文。课件展示。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和默写课文。
2、体会本文和《江雪》(柳宗元)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3、利用白描手法写人或物片段。
七、板书设计。《湖心亭看雪》
张岱
奇景: 山水之乐 ↘
↗痴
奇遇 : 高雅之趣
第二篇: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案设计
中国地大物博有很多美好的风景等着我们去看。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关于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案设计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句。
3、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能力。
4、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景物的方法。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环境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能力。
2、欣赏优美文章积累写作经验。
[教学设想]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A、对于作家与作品的介绍可以让学生上互联网查找。
B、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合作、讨论方式来学习。
2、采用多媒体教学师生互动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
[学法指导]
1、“文言文四步诵读法”
第一步:朗读——读准字音朗读指导;
第二步:解读——准确翻译理解内容;
第三步:研读——质疑探究提炼主题;
第四步:品读——品味语言赏析亮点。
2、“文言文固定程序阅读法”
(1)标题;(2)作者;(3)出处;(4)基本内容;(5)文中涉及的重要史实;(6)文章特点及有争论之处;(7)文中的观点及可取之处。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内容:
A、导入;B、朗读;C、学生展示所查资料;D、准确翻译、理解内容。
第二课时主要内容:
A、质疑探究提炼主题;B、品味语言赏析亮点。C、联想想象拓展思维。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略)
二、学生展示所查资料。(利用多媒体展示)
1、关于作者。2、关于《水经注》。3、关于三峡。
三、朗读课文。(略)(教师说明朗读方法)
四、解读课文——准确翻译、理解内容。(略)
要求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词先由各组学生讨论解决再由老师于疑难处点拨。
第 二 课 时
一、研读——质疑探究提炼主题。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友情提示:
A、文章写了三峡的什么景物?
B、这些景物有什么主要特点?(请根据原文语句回答)
C、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归纳成板书大致内容如下。)
三
峡
山
两岸连山重岩叠嶂。
妙处:
1、抓住三峡主要特征来写突出其山水风光。
2、在四季变化中展现三峡的奇特壮美。
3、动静结合写出了三峡的整体的富于动感的景色。
水
夏
大水猛涨江流湍急。
冬、春
素湍绿潭清荣峻茂。
秋
林寒涧肃哀猿凄清。
2、请同学们概括本文的主题。
友情提示:
A、你们认为这篇文章表现了大自然的什么特征?
B、你们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二、品读——品味语言赏析亮点。
体会文章“片言万语”的精炼音韵的和谐思路的清晰。
1.全篇只有一百多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列山水草木抒发游览感慨描绘高猿异相。请同学们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文章语言的精炼。
2.本文读起来具有音韵美琅琅上口。你能发现作者是怎样营造这种效果的吗?请同学们注意文章的句式特点并加以分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提出见解。教师可适当点拨。)
三、联想想象拓展思维。
1、同学们学了这篇优美的文章你能用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歌来概括本文的意境吗?(学生背诵《早发白帝城》)
2、讨论:文中描绘的三峡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峡相比有什么特点?(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在对比中讨论分析。)
3、请同学们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你的疑问看哪个组的同学会思考、善质疑。(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
四、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文。
2、根据本文的内容和意境请同学们将本文改写成一篇现代文作为本周的周记。请同学们不要只是照抄译文而要展开你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
3、对比阅读、开拓视野。
老师为同学们摘抄了《三峡》原文中的一些语段和著名作家刘白羽的《长江三日》请同学们课后阅读、欣赏。
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案设计范文二
【设计思想】
本文内容浅显语言流畅简洁明快适合诵读。因此教学中不必作过多的分析以诵读、欣赏为主。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朗读上加以指导组织学生采用合作的方式自主学习体会新课标的精神初步学会运用“研究性”方式学习文章培养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描写景物特征的语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品味文章精巧的构思、精炼的语言、精美的画面。
【教学难点】
品析文章的美点:构思、用材、布局
【教学方法】
本文确定为“文学鉴赏课”。课前向学生下发译文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师生交流探究本文景物描写及其他方面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展现三峡优美风光的记录片并配以简洁的文字进行说明。
2.欣赏完后教师指出:如今高峡出平湖这二十多年前的三峡美景正在渐渐散去也许有一天我们也只能在或在模糊的记忆中捕捉它曾经的险峻和美丽。今天让我们跟随郦道元的脚步领略一下千年以前的三峡风光。
二、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结合课文注释读准字音读顺文句读懂文意。
听老师带着惊叹、赞颂之情吟诵课文学生学读。
学生之间自由交流文中难以明白和理解的地方。
三、问题情境设计师生共同探究。
(一)问题情境。
1.本文文字优美描绘传神作者是如何抓住三峡的风景特点进行描写的?
2.三峡的自然风光有山有水四季各异追溯过去分析现状展望未来你想到了什么?
(二)交流对话
1.教师与学生对话
话题一:《三峡》先写山后写水。写山抓住了什么特征?写水哪个季节具体写?为什么?
明确:文章先总写山:山高岭连绵绵不断;再写水的四季不同重点写夏水:夏水最迅猛、急遽有代表性。
话题二:《三峡》写四季的景色中运用了许多精彩的词语试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语作简要的分析。
明确:春冬之景:“素”“绿”“清”“影”数字;写秋之景:“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其中“素”“绿”“清”着重写水的色彩而“寒”“肃”“凄”“哀”则蕴涵着作者的一种思想感情属于“借景抒情”一类的典型词语。
2.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话题一:《三峡》语言凝练只有一百五十五字却包容了四季景色罗列了山水草木清影猿啸为什么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明确:(1)文章取材先大后小先总后分层次清晰;(2)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色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进行冼炼地描绘。
话题二:课文第三自然段“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译文为“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试想:雪白的急流奔腾汹涌可以回旋清波却怎么可以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呢?这个译文是否有问题?
明确:这个翻译的确存在问题。原句运用了文言文“并提”(也称为“合叙”)的修辞也就是古人为了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在一个句子中表述翻译时不能逐字进行要从文意出发找出词语或词组之间的相互搭配关系如“耳目聪明”应是“耳聪目明”。据此这句的译文应为: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话题一:课文第二自然段“或王命急宣”似乎不属于自然景物的描写用在这里有何作用?
明确:作者用这个例子写出了江水的湍急。
话题二:文章开头突出三峡山高岭连隐天蔽日的特点下文哪些文字可以印证这一特点?
明确:“绝巘”“峻”“林寒涧肃”“空谷”这些词语都能印证。
师生与作品的对话
话题一:郦道元写三峡风光大部分笔墨放在写水水是课文的重点那么能否调整写山写水的顺序?
明确:这体现了文章布局的巧妙。先山后水是有科学依据的有了山高岭连的特定地形才能产生江流湍急的水势山是因水是果。因决定了果山是总写水是分写顺序不能调换。
话题二:本文虽只有一百五十五字但描绘景物却尽传其神笔法令人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可以从语言、结构、描写等角度入手)
明确:(示例)描写手法美:
(1)正面描写:“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垒嶂隐天蔽日”形象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征;
(2)侧面烘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烘托出三峡峰连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四、拓展研究
1.摹拟《三峡》第二段的写法写出春风拂拂之景。
2.课外收集有关三峡的资料试比较三峡的古今。
3.课外阅读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等写景优美的文言文试与本文写景进行比较。
4.课外收集有关三峡的资料展开一场有关保护三峡景观的讨论题目可设计为:
(1)是保护三峡的自然风光还是不断地开发和利用三峡的水资源?
(2)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如何保持和延续三峡独特的魅力?
【教学随想】
《三峡》是人教版八年级新教材内的一篇课文。这两节课我们着重探索的是:如何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自主探究文言文写景的特征和写作特色。先让学生从描述三峡风光的记录片中获得感性认识产生积极而美好的情感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而后激发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有发现、创新的强烈。
教材的适当“处理”是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的起点。我们重点选了“三峡的景色欣赏”和“三峡全文的写作特色”两个部分让学生进行鉴赏和讨论感受文章的艺术美成功地引发了学生对课外写景文言文的探究兴趣。
按照以上的思路我们在课堂上安排了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课文。通过播放用多媒体制作的三峡风光的辑录片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叹之情。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这个环节既是对学生课前自学课文的一个检测也是通过图文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通过朗读加强学生对散文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的领悟。
第三环节:研究课文。这个环节是重点。我们是从“问题情境”人手运用“话题式”教学设计模式对全文的写作特色进行不同对象的四次对话。对文章的景物特征、重点词语、选材效果、语句翻译、写作手法进行了探究。
这三个环节用简洁的语言可概括为:
运用多媒体导入课文(激发兴趣)——→朗读课文(感受内容)——→研究课文(学会鉴赏)
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案设计范文三
【教学设想】
教学本文应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习惯废止“字字讲解句句对译”的串讲代之以学生自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的注释大体弄懂文句了解课文内容)、辅以教师的指导、学生讨论的教读方法使学生悟得学习文言文的门径。在此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思考问题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努力做到:务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文言语句的教学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服务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的需要;使整个教学过程带有明显的语言、思维的训练的特征。
【媒体运用】多媒体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这是一组“长江三峡”邮票(幻灯2)三峡风光能上邮票必然有其非同寻常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郦道元的《三峡》(幻灯3出示课题)领略三峡独特的美。
请同学来看一下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二、出示学习目标:(幻灯4)
师:请同学们把目标齐读一下:
1、抓住景物特征领略三峡的美。
2、背诵课文。
重点:在解疑的过程中重点突出三峡的山、水之美。
三、关于作者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先请同学对照注释1完成下列填空。
生举手回答
本文选自作者是____他是____时候的地理学家、散文家。三峡是指长江上游的_____、_______、_____(幻灯5)
四、教学过程
㈠朗读课文
师:伴着音乐我们来朗读课文大家说说看在我们班谁朗读得?
生:推荐。
师:好!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为大家朗读。其它同学要当好小评委等下请你发言。
学生对朗读同学作评价。
师:刚才大家评价的很好朗读的同学也读得不错在古文的朗读中特别不能把停顿停错。举例“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示范朗读。
㈡师:看着这图画老师要考大家一个字的解释:(由三峡的“峡”字破题导入课文)
师:峡是什么意思?看它的偏旁和字义
生:两山夹水的地方(幻灯6)
师:那郦道元要写三峡必然抓住什么景物来写呢?
生:山、水
师:对那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思考题(幻灯7)
㈢出示思考题请同学思考、讨论完成做好圈点勾画(幻灯7)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三峡山和水的语句来分别做好记号。
2、在描写三峡山的语句中找出关键字词来说明三峡山的特点。用“”表示。
3、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水的?每个季节的水有什么特征?找出关键字词用“~~”表示。
㈣分析课文
1、师:请一位同学把描写山的语句朗读一下。思考:从句中找出关键的字词来说明山的特点。
幻灯显示一邮票作背景请同学看一下邮票中的山与所说的特点是否吻合?
投影打上关键字词:连、高、陡、险、窄根据那些特点来背诵山的语句。请一个学生来背
2、师:离开了水也无以为峡且奇山之下必有异水那三峡的水又有什么独特的美呢?作者又按什么顺序来写水的呢?
请学生先来看一幅描写三峡水的动画说说那画面中的水有什么特点然后根据内容用书中的语言评述一下画面中的水。(抓住“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句作文章指导学法。)(——齐背)
3、如果说这是三峡水迅疾、凶险的一面的话那三峡水也有其恬静、温柔的一面。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描述画面景物(素、绿、清、影。)(“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值得细嚼)。
4、师:秋天水枯谷空这时的三峡又给人什么样的感受呢?从那些景中传达了这种情呢?
生:凄异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
㈤在感受了三峡的美后我们边欣赏录像边试背课文。
㈥布置作业:完成文后练习题。
第三篇:八年级上册语文《列夫·托尔斯泰》教案设计
新的一天开始了,教育工作者们辛苦啦。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八年级上册语文《列夫·托尔斯泰》教案设计范文,供大家阅读。
八年级上册语文《列夫·托尔斯泰》教案设计范文一
教学目的1.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
2.体会文章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
教学重点、难点
1.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
2.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胡髭(zi1)长髯(ran2)鬈(quan2)发黝(you3)黑滞(zhi4)留 愚钝(dun4)禁锢(gu4)轩(xuan1)昂犀(xi1)利 侏儒(ru2)酒肆(si4)尴尬(gan1ga4)锃(zeng4)亮甲胄(zhou4)粲(can4)然 盎(ang4)然
2.解释下列词语。
黝黑:黑;黑暗。
滞留:停留不动。
愚钝:愚笨;不伶俐。
器宇:人的外表;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犀利:锋利;锐利。
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酒肆:酒馆。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炽热:极热。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郁郁寡欢:心情不舒畅,不快乐。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被怀疑。
黯然失色: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无光。
二、导人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通过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表,怎样揭示他的内心世界?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
四、学习课文
(一)找出文中对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是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例如:
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目光的描写,形容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这种扩大、夸张的描写,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和联想。、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胡子、眉毛、须发、皮肤是这样描绘的: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透过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我们可见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
(二)重点理解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
例如: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明确: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
五、小结
体会文中运用夸张手法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辨字组词。
滞()钝()锢()尴()
带()纯()涸()滥()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you3()黑xuan1()昂 xi1()利
侏ru2()酒si4()chi4()热
can4()然 长ran2()han4()首低眉
广mao4()无垠 an4()然失色
三、改正错别字。
粗制烂造 鹤立鸡群 正经危坐 诚皇诚恐
无可置凝 郁郁寡欢 引人注目 藏污纳沟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黝黑、禁锢、尴尬、炽热、轩昂、粗制滥造、藏污纳垢、鹤立鸡群、正襟危坐、广袤无垠。
二、介绍有关托尔斯泰的生平传记和作品。了解他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在班上交流。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的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战争与和平>
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库斯基、罗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小说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国人民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质。
☆<安娜卡列尼娜>
交织着安娜追求爱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会出路这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通过这两条情节线索,小说不仅形象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的变动,同时也鲜明地暴露了托尔斯泰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复活>
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对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尖锐无比的批判,表达了他对国家、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看法。他以强烈的愤怒,揭发专制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主人公: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托尔斯泰人格的美及他的形象宏伟,品格感人。
三、探究活动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
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发表独特的看法。
四、拓展训练
教师向学生推荐罗曼罗兰《名人传》一书,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理解伟人艰苦奋斗的精神。
五、小结
本文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交谈,悉心品味,自然能体会到文中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列夫·托尔斯泰》教案设计范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包括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体会肖像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4、品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感知课文对列夫托尔斯泰外貌的刻画,理解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
2.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3.联系背景材料,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文学的天空里,闪烁着许多耀眼的明星,从古至今,从中到外,无不让人敬仰佩服。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60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其中以《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最为著名。托尔斯泰一生都致力于寻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尤其是到了晚年,托尔斯泰坚决地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强烈反对土地私有制,主张博爱,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他逝世以后,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一个小森林中,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茨威格称之为世间最美的坟墓。下面,就让我们来近距离地观察托尔斯泰,看他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二、作者简介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以“我所知道的托尔斯泰”为题,进行交流。交流围绕五个要点三个重点展开,“名、时、地、评、作”。重点在于生平、艺术成就、见解与思想。请同学代表发言。
三、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识记生词
yǒu zhì gù xuān xī rú sì gān gà
黝黑 滞留 禁锢 轩昂 犀利 侏儒 酒肆 尴 尬
chì liǔ cāo tiáo qióng zèng àng àn
炽热 一绺 粗糙 失调 穹顶 锃亮 盎然 黯然
Jīn hàn mào
正襟危坐 颔首低眉 广袤无垠
器宇: 气概、风度
禁锢: 束缚、限制
轩昂: 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2.初读感知
托尔斯泰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或()的托尔斯泰。
用标题透视法,给标题加上一个修饰语,并用课文的例子说明理由。如丑陋的、难看的、为民请命的、永垂不朽的、无私奉献的、高深的托尔斯泰。
四、研读赏析
1.品读课文:请划出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的句子和评价他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比如第一段文字抓住托尔斯泰面部多毛,须发浓密的特征反复描写,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不仅生动写出了托翁的特点,而且使人产生美的遐想。
2.课文前半部分对于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突出了哪两个方面的特点?它们分别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反衬
平庸丑陋 灵魂的高贵,眼睛的精美
欲扬先抑
说明
大众化 是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俄国
人民同命运
明确:可见本文创作的最大特点是对比、反衬、欲扬先抑的方法,大多采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给人一种形似与神肖妙处。
五、拓展训练:找出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个句子进行仿写。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描出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托尔斯泰是否已在你的头脑里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大家结合自己了解绘出这位伟人的肖像。
二、探究课文
精读6-9段,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1.作者为什么要着力刻画托尔斯泰的眼睛?(提醒学生结合课后第二题进行阅读理解)
①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万物尽收眼底的观察力)
②……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他的思想和艺术既来自社会生活,又揭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③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批判现实及其深刻准确)
明确: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让人感受到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
2.文中第8语段“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粗鄙的外表反衬出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文意的重心落在通过写眼睛揭示他敏察、深刻的内心世界,那么文中对托尔斯泰的眼睛作了怎样的评价?
明确:课文描写了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如“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表现他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3.如何理解秋“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段话的含意?
明确: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然而,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关于晚年的托尔斯泰肖像,他的同时代作家列尼安德烈耶夫《逝世前的半年》一文有过描述,“他以接近数学般的正确性在走完生命的历程时,性格变得非常柔和,感情变得十分纯洁,剩下像孩子一般的善良。”“这种柔和的性格是不同寻常的,不仅可望,而且‘可即’。他那似乎并非由物质构成的,富有光华的白发是柔和的,老人的嗓子是柔和的,笑容和目光是柔和的。”
4.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认为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
不矛盾。“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而“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是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自己毕生的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
三、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语评价托尔斯泰。
明确:对联评价:(附教师对联)“三尺侏儒相貌丑,无私心底天地高”“话战争 几云涌动全凸见/怜安娜 满腹忧愤总关情”“一声怒吼斥沙皇/满腔热血唤和平。”“须发、浓眉、小眼睛 过目难忘/童年、少年、夫战争 四海扬名”“名声显赫万人仰
四、拓展训练
通过人物的肖像或外貌描写反映人物有性格,可以为身边的同学作一幅文字“肖像画”。
教师:概括描写人物外貌的要旨:要以形传神,忌面面俱到,忌“脸谱化”。(1)外貌描写要抓住人物的体态、衣着、容貌、表情等方面的特点.(2)外貌描写还要表现人物的年龄、身份、职业、爱好、特长等个性特点,展示人物的内心。
五、小结:
《重读大师》一书中王祥夫著文说:“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总似乎让人能听到一种深深的叹息,感受到作家在无情地鞭挞着人类的灵魂,而同时,也能让你感到他对人的深深的爱,一切都基于深深的爱。”学习了茨威格通过托尔斯泰的眼睛展示出的他的深邃的内心世界,我们对这 样的评价更多了些理解。静心去品读代表他艺术高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我想,那长着大胡子穿着布衣经常去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人会更深刻地走进我们的心灵
八年级上册语文《列夫·托尔斯泰》教案设计范文三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3.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1.文中的肖像描写和其作用
2.理解由外貌透视心灵的手法,感悟托尔斯泰的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课时:二课时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安排同学查阅托尔斯泰生平传记和作品,以和有关资料,通过媒体,查阅茨威格描写托尔斯泰的另一篇作品《世间最美的坟墓》,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要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许多进步作家被陷害、监禁或流放。而列夫·托尔斯泰以他犀利的笔锋解剖和批判了那个病态的社会。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有人这样评价说:“俄国有两个沙皇,一个是俄国当政的统治者,另一个就是托尔斯泰,真沙皇对托尔斯泰无可奈何,而托尔斯泰却在动摇着他的统治。”一个作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个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让同学介绍列夫?托尔斯泰和其作品,交流、补充、归纳: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复活》使托尔斯泰达到了艺术高峰,是他实践了“最清醒的实际主义标志”。
2.放映幻灯片,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正音、巩固,重点词语列举如下:
(1)给加线字注音
胡髭长髯鬈发禁锢颔首低眉锃亮广袤无垠
(2)解释下列词语
器宇禁锢鹤立鸡群正襟危坐
轩昂颔首低眉诚惶诚恐广袤无垠
三、整体感知
生自行朗读课文考虑:
1.课文主要可分几局部?每局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在描写过程中,为什么重点描写他的眼睛?
要求:朗读课文时,要在书上作出必要的标志,并考虑问题,然后小组讨论,之后互相交流。
放映托尔斯泰的肖像图片,让同学仔细观察,用心体会。(没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前面的彩色插图加以体会)
阅读、观赏和讨论后明确:
1.可分两局部:
一、(1~5)段主要刻画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二、(6~9)段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的那双非同寻常的眼睛。
2.因为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精神世界,通过眼睛充沛的表示出来。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地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四、精研第一局部
指读:找五名同学每人读一段,考虑: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
讨论明确:可用课文原句,也可用自身的话概括,择要如下:
(1)须发:多毛、胡须浓密
(2)面部轮廓结构: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3)面部特征:忧郁、愚钝、压抑
(4)长相:长相平平、普通
(5)访问者失望之情
2.刻画这些特征时,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找出来并说说作用。
(此处要明确夸张的含义以和作用,并从课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来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句子,并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作用是: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不只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发生丰富的联想,使人物形象生动可感。
3.读了这一局部,再次观看肖像图片(或彩色插图)考虑:你如何评价托尔斯泰的相貌?交流讨论,总结如下:
长相粗鄙:多毛、浓胡须、矮身材,普通、平凡
五、教师总结
本局部前几段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生动描述了访问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的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同时通过阅读,我们又全方位的了解了托尔斯泰的身材特点、言行特征以和待客方式,因而对托尔斯泰的形象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这样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烘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印象
六、安排作业
1.你觉得作者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最精彩、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
2.熟读课文,找出标明代表作者思想倾向的语句,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测
1.前一局部主要描写的内容是什么?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前一局部主要描写的是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突出的特点是:
(1)托尔斯泰的外貌平庸丑陋;
(2)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群里分辨不出来。
2.找出标明代表作者倾向的语句,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举例如下:
(1)“有长者风度,天父般地如卷起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2)“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等。
择要概括:慈祥、善良,并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二、感悟研读文本
同学推荐朗读能力强的同学朗读第二局部,其他同学听读考虑:
1.本局部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2.课文通过描写眼睛,还写出了什么?(标画原文回答)
3.在写法上,与第一局部异同点是什么?
同学结组讨论、交流,并确立中心发言人在全班讨论、明确:
1.都写了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择要概括:
(1)写犀利目光;(2)写目光蕴情丰富;(3)眼睛有威力;(4)赞美目光犀利,同时揭示他人生的倒霉。
2.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目光犀利,有准确的洞察力。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写出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度和深度,展现了时代的实质和要求。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引用高尔基的话,夸张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相关的语句还有很多,要求同学细加体会,讨论交流。)
3.这个问题要做重点研读:
(1)相同点是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
(2)对不同点的研读,结合课下同学查阅茨威格的描写托尔斯泰的另一篇作品《世间最美的坟墓》讨论进行:
让同学讨论:最美的坟墓到底是怎样的?为什么说是最美的?
明确:
因为托尔斯泰到晚年一直致力于“平民化”:持斋吃素、从事体力劳动、耕地、挑水浇菜、制鞋;并希望放弃私有财富和贵族特权,因而和他的夫人意见抵触,家庭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后来他终于秘密离家出走,途中感冒,于1910年11月20日(俄历11月7日)病逝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加上在《复活》中反对上帝,不信来世,被官方教会革除了教籍,坟上没有竖立墓碑和十字架,但托尔斯泰以他深邃而丰富的思想,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因而最简陋的坟墓被称为“世间最美的坟墓”。由此和课文进行比较,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择要概括为:
不同点是前者写粗鄙、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后者写眼睛是珠宝、精美绝伦,正是写他灵魂的高贵,前后构成对比,是欲扬先抑的手法,因此取得了鲜明的艺术效果。
三、教师总结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发明了很多世界第一流的作品。作者不只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敬重赞美之情。只有当我们阅读了他的有关作品,才会理解茨威格为什么会对托尔斯泰的眼睛做出如此的评价。
四、质疑问难
可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进行,以讨论的方式解决,言之成理即可。
五、探究讨论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和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身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
(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参考答案如下:
不矛盾。幸福的规范是能认识事物,认识世界,那么托尔斯泰这个智者能看清真相,他是幸福的。从另一方面说,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最大的努力去改变它却徒劳无功,这是痛苦的。托尔斯泰是倒霉的,从托尔斯泰晚年厌弃贵族生活,毅然放弃财富,以致于和家人发生矛盾,最后离家出走,客死在火车站这一经历可以看出这一点。)
六、拓展延伸
1.查阅有关资料,写一篇小优秀论文,论题为:托尔斯泰是幸福还是倒霉。
2.课外阅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托尔斯泰》并进而有计划地阅读三大代表作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板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第四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案设计
《蜡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记叙的要素,了解通讯的特点。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分析动作描写、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品味蜡烛的象征意义。
二、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9月3日我国举行了一场全国盛宴,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关注呢?对的,就是阅兵仪式。那么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个阅兵仪式举办的意义是什么呢?纪念抗日战争70周年没错,我们也可以说这是一场反法西斯战争。而在遥远的南斯拉夫战场上,激烈的反法西斯战争也曾经打响,无数的南斯拉夫战士和苏联红军前仆后继,为保卫国家而战。如果想要了解详情,请同学跟老师一起翻开《蜡烛》这篇课文。
2、本篇课文《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那么大家通过预习后对通讯这个文体有什么了解吗?请同学来回答。
3、记叙文的一种常用文体,也是一种报道形式,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特点是:容量大;样式多;写法活。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常用的表达方式是叙述,也间用描写、抒情、议论,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
4、解决完文体,现在老师再给大家3分钟时间,大家带着老师的问题再来读一遍课文,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记叙文的6要素出发。答:6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1944年在南斯拉夫战场上一位南斯拉夫老母亲艰难地埋葬一位战亡的苏联红军的故事。
5、掌握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文体,接下来我们来对课文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同学们都已经通读过课文了,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本文的环境描写特别突出,那么接下来请带着老师的问题再读一遍课文: 请你具体找出这几处环境描写,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在回答之前,老师问大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呢?烘托气氛、衬托人物。
2段:○“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了的坦克„„下半截”
树的状况暗示了战争的惨烈,也暗示了苏联红军为帮助南斯拉夫人民进行民族解放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7段:○“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炮轰的时间之长,说明战争的激烈与残酷。
8段:○“方场的一边,离其他的房屋„„一点也看不出来了。”
说明法西斯强盗摧毁了南斯拉夫人民生活的家园,人民流离失所,再一次渲染了战争的残酷。13段:○“德国人又开炮了„„炸焦了的树木”
一方面表现了战斗的激烈与残酷,另一方面也从侧面突出了老妇人的勇敢。20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用天气的寒冷渲染悲凉的气氛。24段:○“德国人的炮火„„很远的地方”
反复强调敌人的炮火。突出老妇人行为和精神的崇高伟大
6、除了环境描写,本文还有一个很精彩的描写方法,特别在表现老妇人形象的时候用得很多,有没有同学知道?对,就是动作描写。现在老师再给大家3分钟时间阅读课文,请同学们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动作描写的部分,说说这些动作描写好在哪里?
答:
3段:○“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爬”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军回程的艰难,一方面刻画人物,另一方面也衬托了战争的无情、惨烈。
14段:○“老妇人想了半天„„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想”表现了老妇人内心的矛盾;“摸”“揣”“爬”,突出了老妇人的衰老及动作的迟缓。
15段:○“她不会匍匐前进„„走进了方场。”
“直着身子”走进方场,说明老妇人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她年老体衰,还要去掩埋烈士,足见她对战士的真情。环境的危险和老妇人的衰老形成强烈的反差。
17段: ○“穿”“翻”“理”“弯”“做”这几个动词,深切地表达了老妇人对年轻战士的哀怜和爱。
22段: ○“跪”“舀”“拖”等动词,写出老妇人不顾年老体衰,不顾艰难,尽全力埋葬烈士的感人行为。
25段: ○简单而又具体的安葬仪式,表达了老妇人对烈士如亲人般的热爱。26段: ○“一捧一捧”既写出了老妇人动作的缓慢,又表现了她对红军烈士的敬重。
29段:○“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点了起来。” 老妇人在用自己的方式为烈士祈祷,表现出她对苏联红军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40段: ○“跪”“取”“蹲”“拾”“点”“插”等动词,生动细致地表达出老妇人对红军烈士永远的敬爱与哀思。
41段: ○这里,老妇人的内心活动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的。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战士的浓浓情谊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7、到这里呢,我们已经把本文的两大特点给体会完了,那么我们回到题目。本文的题目叫做《蜡烛》那么为什么要叫做蜡烛呢?文中几次写到蜡烛,蜡烛都有什么象征意义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答:8次写到蜡烛。
28、○
29、○30、○
31、○38,、○40、○
41、○43段。分别在○
28段: 那么下面请大家跟老师一起看下第○为什么要对这只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呢?
答:用蜡烛的珍贵来突显老妇人对红军烈士的深厚情谊。
43段: 我们再看下第○这里的“花烛”也就是蜡烛,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又写出了什么呢?
答:老妇人为了英雄而献出了自己唯一珍爱的东西,点出非比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好了,现在同学们来思考下老师最先提出的问题,蜡烛有什么象征意义?本文为什么用蜡烛做题目呢? 答:“蜡烛”表面是指老妇人为悼念战士,在他坟上点燃了她珍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实际上这“蜡烛”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南斯拉夫与苏联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而正是因为有着深切厚重的象征意义,又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所以用蜡烛作为题目。
四、板书设计:
蜡烛
一、通讯
二、记叙的要素
三、环境描写
四、动作描写
五、蜡烛的象征意义
五、小结
本节课通过《蜡烛》一课的学习,让学生把握记叙的要素,通讯的特点,以及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的作用,最后通过对蜡烛象征意义的解读升华文章的主题思想,给学生传递正能量。
六、布置作业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教案人教版
学科网(ZXXK.COM)-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上学科网,下精品资料!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赏析]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名家点评]
祁彪佳:余友张陶庵,笔具化工。其所记游,有郦道元之博奥,有刘同人之生辣,有袁中郎之倩丽,有王季重之诙谐,无所不有;其一种空灵晶映之气,寻其笔墨,又一无所有。为西湖传神写照,政在阿堵矣。《西湖梦寻序》
张 岱: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陶庵梦忆自序》
学科网-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版权所有@学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