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说课稿
一、说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单元中“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以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遵循以上教学理念,因此我在制定本课时教学目标时注意联系生活,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资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自身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制定以下目标:
1、通过教具演示和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小数的基础上知道小数的产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小数是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并有着广泛的应用,认识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3、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教学难点是小数的意义的探究过程。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使学生深刻理解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10、100、1000„„的分数来表示,这些分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十分之
一、百分之
一、千分之一„„写作小数分别是0.1、0.01、0.001„„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中解决0.1里面有几个0.01;0.01里面有几个0.001,让学生深刻体会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这节内容选择的教学方法为尝试法、讲授法、练习法等,选择的依据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的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的教学设计包含有四个环节的内容: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通过让学生先估测再测量2米长的红色彩带和90厘米长的绿色彩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我让学生用米作单位说出它们的长度时,学生心理产生了矛盾,因为有些测量结果不够1米,无法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教师引出不够1米的部分如果用米作单位,需要用其它数来表示,由此引出“小数”。学生通过测量亲自体验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从而喜欢上小数,对什么是小数产生了神秘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第二个环节探究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意义是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新课程理念下的概念教学应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积极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与研究实现师生互动、共同研究探讨的方法,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构建数学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引导学生在测量、观察等操作的基础上,从直观的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让学生用米为单位分别用整数、分数、小数来表示,从而过渡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的形成。学生始终参与到概念的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归纳、分析和综合最后抽象出小数的意义。第三个环节是巩固练习、拓展提升。当学生成功解决一个问题后趁热打铁,将它拓展变化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教材51页的做一做。我在教学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时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而是通过闯智慧关的方式让学生从解决问题中发现、归纳出来。我认为这样能促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索,以练习的形式探索出小数的计数单位、以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第四个环节是师生进行全课小结。我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学生谈本节收获。”
第二篇:四年级下册《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说课稿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以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小数的基础上知道小数的产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3、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教学难点是小数的意义的探究过程。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情境教学法、操作发现法、设疑诱导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获得知识。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等等。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新课标赋予的教学任务,我把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通过让学生先估测再测量2米长的红丝带和60厘米长的绿丝带、量课桌的长等估一估、量一量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我让学生用米作单位说出它们的长度时,学生心理产生了矛盾,因为有些测量结果不够1米,无法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我便引出不够1米的部分如果用米作单位,需要用其它数来表示,由此引出“小数”。学生通过测量亲自体验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从而喜欢上小数,对什么是小数产生了神秘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展开新课,探索新知
小数的意义是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新课程理念下的概念教学应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积极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与研究实现师生互动、共同研究探讨的方法,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构建数学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引导学生在测量、观察等操作的基础上,从直观的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让学生用米为单位分别用整数、分数、小数来表示,从而过渡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的形成。学生始终参与到概念的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归纳、分析和综合最后抽象出小数的意义。
(3)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当学生成功解决一个问题后趁热打铁,将它拓展变化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给生活中的小数分类。我不直接告诉学生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多少,而是通过闯智慧关的游戏方式让学生从解决问题中发现、归纳出来。我认为这样能促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索,以练习的形式探索出小数的计数单位、以及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
(4)课堂小结
我会问学生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来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以梳理总结,最后我会出示大发明家爱迪生的一句格言:天才=1/100的灵感+99/100的勤奋,让学生用小数把等式中的分数表示出来,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第三篇:《小数产生和意义》说课稿
《小数产生和意义》说课稿6篇
《小数产生和意义》说课稿1
一、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方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说教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单元中“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以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遵循以上教学理念,因此我在制定本课时教学目标时注意联系生活,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资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自身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制定以下目标:
1、通过教具演示和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小数的基础上知道小数的产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小数是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并有着广泛的应用,认识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3、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教学难点是小数的意义的探究过程。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使学生深刻理解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10、100、1000……的分数来表示,这些分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写作小说分别是0.1、0.01、0.001……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中解决0.1里面有几个0.01;0.01里面有几个0.001,让学生深刻体会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这节内容选择的教学方法为尝试法、讲授法、练习法等,选择的依据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的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五、说教学流程: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的教学设计包含有四个环节的内容:
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通过让学生先估测再测量2米长的红丝带和60厘米长的绿丝带、量数学课本的长的估一估、量一量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教师让学生用米作单位说出它们的长度时,学生心理产生了矛盾,因为有些测量结果不够1米,无法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教师引出不够1米的部分如果用米作单位,需要用其它数来表示,由此引出“小数”。学生通过测量亲自体验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从而喜欢上小数,对什么是小数产生了神秘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第二个环节探究小数的意义。
小数的意义是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新课程理念下的概念教学应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积极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与研究实现师生互动、共同研究探讨的方法,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构建数学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引导学生在测量、观察等操作的基础上,从直观的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让学生用米为单位分别用整数、分数、小数来表示,从而过渡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的形成。学生始终参与到概念的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归纳、分析和综合最后抽象出小数的意义。
第三个环节是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当学生成功解决一个问题后趁热打铁,将它拓展变化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给生活中的小数分类。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而是通过闯智慧关的游戏方式让学生从解决问题中发现、归纳出来。我认为这样能促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索,以练习的形式探索出小数的计数单位、以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
第四个环节是师生进行全课小结。
教师问:“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来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以梳理总结,最后教师出示大发明家爱迪生的一句格言:天才=1/100的灵感+99/100的勤奋,让学生用小数把等式中的分数表示出来,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教师:“这是大发明家爱迪生用加法描述的一句格言,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从而让学生明白:人必须勤奋才能有所成就!祝同学们都能成为天才!人才!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小数产生和意义》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说课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本课是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中的学习内容,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在此之前,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初步认识》,已经对小数有初步的了解,并且已经学习了长度、货币之间的换算;另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购物、量身高等现实活动,已经积累了大量关于小数的感性认识。因此,教材在编写时特意以学生熟悉的计量单位为媒介,让学生通过动手测量来帮助建构新知。另一方面,由于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要涉及十进分数。但是学生并没有系统学习分数的知识,理解分数的十进关系有相当的困难。所以教材在编排时,除了借助计量单位的十进关系(如长度单位)来帮助学生理解外,在练习中也安排了很多根据十进制计量单位理解小数的实际意义的练习。如教科书第55页第4题“用手势比划下面的长度”,第57页第10题“说一说下面小数的实际含义”等。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探究交流、练习巩固,理解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其进率,为后续学习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小数的四则运算以及百分数奠定基础,并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小数在生活中广泛应用。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已有水平和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产生及意义,并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其进率;
2、通过探究交流,形成归纳类推的数学思维能力;
3、在探究活动中,感受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懂得利用小数解决生活问题。
这样的目标设计立足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不仅注重对知识目标的实现,更融入了对数学思想的渗透、对学生情感的陶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提升他们的思维水平和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
由于教材淡化了十进分数为什么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用小数来表示的道理,只是着重借助分数帮助学生学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的计数单位。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小数的产生及意义;体会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其进率。而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仍处于从具体向抽象过渡的阶段,而小数的产生和进率又是比较抽象的内容,因此我将教学难点定为: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其进率。
三、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将主要采用情境法和探究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首先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导入,提出一个任务型的问题,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一个与课本不一样的测量探究活动,辅之以教师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将新知内化。
四、教学过程
1、情境激趣,温习小数旧知
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关于小数点的故事,故事的主要情节是这样的:自然数村的村长阿3在跑步的时候,被一个黑色的小东西绊倒了,于是两人结缘,这个黑色的小东西告诉阿3它叫小数点,可是阿3并不认识它。这个时候,我会稍微停顿一下,提问学生:“阿3不认识小数点,可是同学们你们认识吗?”然后慢慢地引导学生回忆他们在三年级时学习的关于小数的知识。回忆完相关知识后,再回到故事情境中来,经过相互认识,小数点为自然数村的人变魔术,在0和1的配合之下,瞬间他们就变成了比大家都矮一截的0.1,也就是小数。大家都惊呆了,小数点得意地说:“我的魔术不仅精彩,而且还有实用价值呢!你们知道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吗?”。在学生的疑惑与议论中,我引出今天的课题“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板书),并鼓励学生在学习之后,看看哪位同学能帮助阿3解决这个问题。
这样的设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奥苏贝尔先行组织者的理论,又在故事中渗透了小数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2、探究交流,感受小数产生
为了让学生初步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我会首先让学生回想一下,我们的周围有哪些小数,学生可能会说“在超市买东西的时候,有的商品的价格是用小数表示的”等等,回应完学生们的回答后,我会出示一些图片,如人的身高、体重、视力,商品的价格等等,引导学生感受小数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小数的产生,契合本节课的内容,我会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测量他们课桌的长度,并发给每个小组事先准备好的长度分别是1米、1分米的无刻度米尺和10厘米的有刻度尺子各一条,要求他们只能用这三种尺子来测量。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我会到学生当中巡视并指导,提高他们的效率。在学生讨论之后,我会让每个小组请代表展示他们的测量方法和结果并记录在黑板上面(板书),对于他们的每一种做法我都会给予肯定、表扬或者补充、鼓励。之后再要求他们将本小组的结果全部转化成用厘米来表示(板书)。比如某个小组测量的结果是7分米5厘米,那么转化成用厘米作单位的表示之后就是75厘米,然后再将用厘米作单位的结果转化成用米作单位的结果,于是黑板上面就出现了小数,然后我会引导学生来总结小数的意义,我会这样引导:“同学们,刚才我们小组合作完成了什么任务?”(测量课桌长度)“这些是我们得到的测量结果,如果用米来做单位,就出现了什么数?”(小数)“对了,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只能用小数来表示,于是就产生了小数。”
通过电脑展示图片,学生动手操作和教师适时引导,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理解小数的产生过程及其意义所在,而且感受了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教师引导,探究小数意义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们进入到第三个环节——提炼难点。在这个环节,我会带着同学回到刚才探究的过程,重点强调将分米、厘米等单位转化成米的过程。我会这样做:“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1米等于多少分米?多少厘米?多少毫米?(板书: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那么当我们将1米分成10份时,每份的长度时多少分米?”(1分米)“也就是米,用小数来表示就是0.1米,那我如果取其中的3份是多少分米?”(3分米)“也就是多少米?”(米)“用小数表示呢?”(0.3米)“如果取7份呢?”这样逐渐放开,最后完全让学生自己来总结,而我则会不断的鼓励、表扬他们(将结果记录在黑板上面)。然后通过黑板的展示提问学生:“现在我们看到了小数可以表示什么数?”(分数)通过引导让学生知道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等这样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最后,我会圈出0.1、0.01、0.001,告诉学生像这样的小数叫做小数的计数单位,然后让学生思考一下以前学过的整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比如1、10等,并请几位学生来说一下,之后让学生思考这些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学生回答之后再让他们思考小数的几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应该是多少并请同学回答,如果有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我则会表扬并总结,如果没有学生说出正确答案,我会引导他们说出正确答案并总结,在总结过程中我会重点强调“相邻”两个字,因为不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就不是10了,比如0.1和0.001之间的进率就是100。
通过学生的认真观察、动脑思考和动口归纳,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理解难点,提前注意容易出错的问题,同时培养了他们归纳类推的数学思想。
4、巩固提升,了解小数历史
突破了重、难点问题,就进入到第四个环节,通过各种有趣的习题来巩固知识点。为了体现“游戏教学”的理念,我们设计了三个趣味练习。第一个是“找朋友”,通过flash课件,让学生动手将图片与分数、小数正确地匹配起来。第二个是“抛花球”,通过随机抛花球的方法,请每个小组接到花球的同学按照规定的单位,先用分数来表示这些长度,再转化成小数。第三个是“抽卡片”,请每个小组的一名同学随机抽取1张卡片,然后回答上面的问题,卡片上面的问题可能是文字描述型的,可能是计算型的,也可能是画图等,综合性比较强。在以上三个小游戏中,每个游戏我都会让小组中不同的同学来作答,尽量让大多数的同学都参与进来,而且我会对各个小组的表现给与评价(将不同图案的卡片贴在各个小组的前面)。巩固之后,回到情境中,帮助阿3村长解决问题并让学生总结今天的收获。最后我会进行拓展,向学生讲述在中国小数的产生历史。
趣味游戏体现了学中玩、玩中学的思想,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小数历史的介绍弘扬了中国文化,体现了数学课堂的德育功能。
整节课通过故事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测量课桌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感知并理解小数的产生及其意义,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与生活的理念。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归纳并抽象出概念,最后通过趣味习题巩固新知,提升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通过突出重点和难点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通过小组成果的展示以及评价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小数产生和意义》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单元中“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以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遵循以上教学理念,因此我在制定本课时教学目标时注意联系生活,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资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自身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制定以下目标:
1、通过教具演示和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小数的基础上知道小数的产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小数是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并有着广泛的应用,认识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3、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教学难点是小数的意义的探究过程。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使学生深刻理解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10、100、1000……的分数来表示,这些分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写作小数分别是0.1、0.01、0.001……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中解决0.1里面有几个0.01;0.01里面有几个0.001,让学生深刻体会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这节内容选择的教学方法为尝试法、讲授法、练习法等,选择的依据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的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的教学设计包含有四个环节的内容:
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先估测再测量2米长的红色彩带和90厘米长的绿色彩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我让学生用米作单位说出它们的长度时,学生心理产生了矛盾,因为有些测量结果不够1米,无法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教师引出不够1米的部分如果用米作单位,需要用其它数来表示,由此引出“小数”。学生通过测量亲自体验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从而喜欢上小数,对什么是小数产生了神秘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第二个环节探究小数的意义。
小数的意义是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新课程理念下的概念教学应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积极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与研究实现师生互动、共同研究探讨的方法,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构建数学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引导学生在测量、观察等操作的基础上,从直观的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让学生用米为单位分别用整数、分数、小数来表示,从而过渡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的形成。学生始终参与到概念的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归纳、分析和综合最后抽象出小数的意义。
第三个环节是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当学生成功解决一个问题后趁热打铁,将它拓展变化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教材51页的做一做。我在教学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时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而是通过闯智慧关的方式让学生从解决问题中发现、归纳出来。我认为这样能促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索,以练习的形式探索出小数的计数单位、以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
第四个环节是师生进行全课小结。
我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学生谈本节收获。”
《小数产生和意义》说课稿4
课堂简介:
一、谈话导入,揭示小数的产生
1、师:认识小数吗,你能说一个小数吗?
2、你还知道小数的哪些知识?
3、你知道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吗?
二、教学小数的意义
1、认识一位小数
2、认识两位小数
3、认识三位小数
……
4、概括小数的意义
师:分数与小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5、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
6、认识进率
三、巩固练习(略)
四、课堂小结(略)
听课反思:
听了屈老师的《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一课,我不禁感叹:这节课真的不好讲!同时,本节课也有我比较困惑和值得思考的地方。
1、课堂引入要有针对性。
我们都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对于一节课来说,尤为重要。可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真的是件很不容易的事。虽然是讲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但要怎么引,确实值得琢磨:这么引对教学是否有帮助,是否和新内容有一定的关联。小数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屈老师在课上开门见山的引入小数,唤起了学生的学习经验。简洁精炼,有针对性的导入,这是我的收获之一。
2、在教学时如何体现小数的意义。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一课的重点是建立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利用分数接触小数。回顾自己以往的教学和屈老师的这节课,屈老师利用板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了三层次教学,促使学生脑、眼、手协同作用,获得丰富表象,引发学生理解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并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练习,强化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和小数计算单位的掌握。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多侧重说一下表示的意义就好一些,如:0.1米表示什么?0.3米又表示什么?……然后我认为计数单位的教学可以揉到小数的意义的揭示过程中。还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利工具,所以我觉得最后的练习环节应该联系实际设计一些生活中的练习题。
3、注重方法渗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是高一级的知识,是对知识的一种本质揭示,是数学知识结构的灵魂。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本节课中,在教学1分米= 1/10米=0.1米时,渗透等量替换思想,并以此为基点展开,先让学生初步感悟十进制分数与一位小数之间的联系,进而鼓励学生由此及彼、迁移类推得到许多一位小数,再让学生比较这些小数的共同点,归纳出一位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比认识二、三位小数。归纳小数意义时,渗透抽象化方法,在学生多层面、多角度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再加以抽象去掉数量、单位名称,最后抽象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二位小数……,使学生顺利地从直观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小数产生和意义》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本节课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以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说出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并正确能读写小数;
过程和方法目标:经历观察、测量、猜想等学习活动,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难点:小数的意义的探究过程。
五、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选择了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给学生提供两个丝带,估一估,量一量这两条丝带的长度,不能得到整“米”数时,须用其它数来表示,引出小数的产生。
2、探究小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探究小数意义。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3份是多少?7份是多少?根据“1米=10分米”学生会说出每份是1分米,3份是3分米,7份是7分米。根据分数意义,引导学生明白,1分米在10份中占一份,就是1/10米,那么3分米就是3/10米,七分米是7/10米?”从直观的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让学生用米为单位分别用整数、分数、小数来表示,从而过渡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的形成。学生始终参与到概念的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归纳、分析和综合最后抽象出小数的意义。
3、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当学生成功解决这个问题后,将它拓展变化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在整体中涂色部分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巩固小数的意义和小数与分数间的联系;计算单位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这两个知道点,放在了后面的练习中,这把难点分散了,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4、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以梳理总结。
《小数产生和意义》说课稿6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学生三年级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装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教学难点:
抽象小数的意义。
教学知识点:
1、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
2、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3、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具准备:
米尺、课件。
训练能力点: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为达到上述目标,我在这节课的主设计中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采用“一引、二扶、三放”三层次教学,促使学生眼、脑、手同时作用,获得丰富表象,引发学生理解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第一层次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米尺图,在教师启迪下,学生积极思维,根据严密的逻辑性,探索出规律。第二层次先出示米尺让学生感知,然后提问,不直接回答,留给学生思考余地。再通过填空的形式把思考过程反馈出来。第三层次的教学是通过教师点拨和学生观察、讨论、语言叙述,将规律灵活运用的过程,达到进一步清晰表象的目的。
二、运用分数的有关知识作迁移,类推出小数的意义,揭示其本质特征。如再次引导学生观察米尺,结合板书讨论问题: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1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然后结合板书讨论出小数的计数单位,以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文字、图片、声音、音乐、动画等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以调动学生的视听觉等多种感观,使学生的内心体验推向高潮,使他们产生一种学习的冲动,求知的欲望。如一开始让学生听课件中的读一读。小数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是有体验的。这样设计就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认识,消除抽象的数学与学生的距离感。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猜一猜,量一量,这两条带子有多少长,不能得到整“米”数时,须用其它数来表示,教学小数的产生。
3、结合课件教学一位小数、二位小数、三位小数……,教学小数的义意。
4、完成填一填,教学小数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进率是10。
5、完成连线题,
6、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提出问题。
7、学生进行全课小结。
8、练习“思维训练”。
板书设计: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第四篇:《小数产生和意义》说课稿
《小数产生和意义》说课稿
《小数产生和意义》说课稿1
课堂简介:
一、谈话导入,揭示小数的产生
1、师:认识小数吗,你能说一个小数吗?
2、你还知道小数的哪些知识?
3、你知道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吗?
二、教学小数的意义
1、认识一位小数
2、认识两位小数
3、认识三位小数
……
4、概括小数的意义
师:分数与小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5、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
6、认识进率
三、巩固练习(略)
四、课堂小结(略)
听课反思:
听了屈老师的《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一课,我不禁感叹:这节课真的不好讲!同时,本节课也有我比较困惑和值得思考的地方。
1、课堂引入要有针对性。
我们都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对于一节课来说,尤为重要。可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真的是件很不容易的事。虽然是讲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但要怎么引,确实值得琢磨:这么引对教学是否有帮助,是否和新内容有一定的关联。小数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屈老师在课上开门见山的引入小数,唤起了学生的学习经验。简洁精炼,有针对性的导入,这是我的收获之一。
2、在教学时如何体现小数的意义。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一课的重点是建立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利用分数接触小数。回顾自己以往的教学和屈老师的这节课,屈老师利用板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了三层次教学,促使学生脑、眼、手协同作用,获得丰富表象,引发学生理解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并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练习,强化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和小数计算单位的掌握。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多侧重说一下表示的意义就好一些,如:0.1米表示什么?0.3米又表示什么?……然后我认为计数单位的教学可以揉到小数的意义的揭示过程中。还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利工具,所以我觉得最后的练习环节应该联系实际设计一些生活中的练习题。
3、注重方法渗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是高一级的知识,是对知识的一种本质揭示,是数学知识结构的灵魂。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本节课中,在教学1分米= 1/10米=0.1米时,渗透等量替换思想,并以此为基点展开,先让学生初步感悟十进制分数与一位小数之间的联系,进而鼓励学生由此及彼、迁移类推得到许多一位小数,再让学生比较这些小数的共同点,归纳出一位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比认识二、三位小数。归纳小数意义时,渗透抽象化方法,在学生多层面、多角度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再加以抽象去掉数量、单位名称,最后抽象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二位小数……,使学生顺利地从直观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小数产生和意义》说课稿2
一、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方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说教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单元中“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以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遵循以上教学理念,因此我在制定本课时教学目标时注意联系生活,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资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自身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制定以下目标:
1、通过教具演示和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小数的基础上知道小数的产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小数是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并有着广泛的应用,认识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3、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教学难点是小数的意义的探究过程。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使学生深刻理解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10、100、1000……的分数来表示,这些分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写作小说分别是0.1、0.01、0.001……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中解决0.1里面有几个0.01;0.01里面有几个0.001,让学生深刻体会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这节内容选择的教学方法为尝试法、讲授法、练习法等,选择的依据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的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五、说教学流程: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的教学设计包含有四个环节的内容:
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通过让学生先估测再测量2米长的红丝带和60厘米长的绿丝带、量数学课本的长的估一估、量一量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教师让学生用米作单位说出它们的长度时,学生心理产生了矛盾,因为有些测量结果不够1米,无法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教师引出不够1米的部分如果用米作单位,需要用其它数来表示,由此引出“小数”。学生通过测量亲自体验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从而喜欢上小数,对什么是小数产生了神秘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第二个环节探究小数的意义。
小数的意义是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新课程理念下的概念教学应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积极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与研究实现师生互动、共同研究探讨的方法,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构建数学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引导学生在测量、观察等操作的基础上,从直观的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让学生用米为单位分别用整数、分数、小数来表示,从而过渡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的形成。学生始终参与到概念的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归纳、分析和综合最后抽象出小数的意义。
第三个环节是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当学生成功解决一个问题后趁热打铁,将它拓展变化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给生活中的小数分类。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而是通过闯智慧关的游戏方式让学生从解决问题中发现、归纳出来。我认为这样能促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索,以练习的形式探索出小数的计数单位、以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
第四个环节是师生进行全课小结。
教师问:“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来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以梳理总结,最后教师出示大发明家爱迪生的一句格言:天才=1/100的灵感+99/100的勤奋,让学生用小数把等式中的分数表示出来,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教师:“这是大发明家爱迪生用加法描述的一句格言,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从而让学生明白:人必须勤奋才能有所成就!祝同学们都能成为天才!人才!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小数产生和意义》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单元中“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以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遵循以上教学理念,因此我在制定本课时教学目标时注意联系生活,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资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自身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制定以下目标:
1、通过教具演示和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小数的基础上知道小数的产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小数是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并有着广泛的应用,认识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3、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教学难点是小数的意义的探究过程。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使学生深刻理解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10、100、1000……的分数来表示,这些分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写作小数分别是0.1、0.01、0.001……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中解决0.1里面有几个0.01;0.01里面有几个0.001,让学生深刻体会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这节内容选择的教学方法为尝试法、讲授法、练习法等,选择的依据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的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的教学设计包含有四个环节的内容:
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先估测再测量2米长的红色彩带和90厘米长的绿色彩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我让学生用米作单位说出它们的长度时,学生心理产生了矛盾,因为有些测量结果不够1米,无法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教师引出不够1米的部分如果用米作单位,需要用其它数来表示,由此引出“小数”。学生通过测量亲自体验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从而喜欢上小数,对什么是小数产生了神秘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第二个环节探究小数的意义。
小数的意义是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新课程理念下的概念教学应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积极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与研究实现师生互动、共同研究探讨的方法,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构建数学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引导学生在测量、观察等操作的基础上,从直观的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让学生用米为单位分别用整数、分数、小数来表示,从而过渡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的形成。学生始终参与到概念的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归纳、分析和综合最后抽象出小数的意义。
第三个环节是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当学生成功解决一个问题后趁热打铁,将它拓展变化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教材51页的做一做。我在教学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时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而是通过闯智慧关的方式让学生从解决问题中发现、归纳出来。我认为这样能促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索,以练习的形式探索出小数的计数单位、以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
第四个环节是师生进行全课小结。
我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学生谈本节收获。”
《小数产生和意义》说课稿4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数产生和意义》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数产生和意义》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巴瑞,来自淮河东路小学,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小数的产生和意义》。首先我说说本课的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分析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属于“数与代数”的知识领域,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三年级已学过的“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内容的学习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本节课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第一课时。
三、说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与内容的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中4—6学段数与代数中的要求:进一步认识小数,我设计了如下学习目标:
1、通过课件演示和联系实际,探索并理解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2、通过实践操作,小组合作,学生理解并准确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根据以上学习目标我预设: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将成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进率将成为本节课的学习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本节课我将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五:说评价设计
根据学生的叙述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课本做一做和基础练习题,对目标1进行评价。通过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与探索过程中表现状况和提升练习对目标2进行评价。
六、说学习流程
为了能更好地凸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高效完成学习目标,并结合本班学生特点,设计如下学习环节:
1、结合生活设疑激发情趣导入
为了跳出陈旧的数学课单纯讲知传道的框架,学生体会到数学生活的快乐,在新课开始通过“估一估、测一测”的游戏导入,让学生通过在估测再测量90厘米长的红彩带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我让学生用米作单位说出它的长度时,学生心理产生了矛盾,因为测量结果不够1米,无法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我引出在生活中也有许多得不到整数结果的例子,这时人们便用分数和小数来表示,于是,小数便产生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同时板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游戏,自然引出本节课所要研究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并使学生不知不觉走入对新课的思考。
2、探究小数的意义。
在教学中我力求引导学生在测量、观察等操作的基础上,从直观的1米平均分成10份,让学生用分别用整数、分数、小数来表示其中的一份,三份,七份,通过观察分数的相同点及小数间的相同点,总结出分母是十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接着在认识一位小数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测量彩带及数学课本的长度并按要求完成表格,从而得出结论:分母是一百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然后让学生想象一下:0。001米、0。051米,这些小数是几位小数?用分数表示分别是多少米?由此得知:分母是一千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最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得出结果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学生的认知是由浅入深的,通过小组讨论,动手实践,他们已经理解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同时完成学习目标一:通过教具演示和联系实际,探索并理解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3、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当学生成功解决一个问题后我会趁热打铁,组织学生探究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我是这样做的:课件出示:0。8里面有个十分之一;0。6里面有()个十分之一;0。07里有()个百分之一;0。09里有()个百分之一。通过学生的回答,我引导孩子,像0。8,0。6这样的小数,我们可以看成有多少个十分之一组成的,因此我们可以说一位小数的技术单位是十分之一,记作0。1。像0。07,0。09这样的小数,我们可以看成有多少个百分之一组成的,因此我们可以说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记作0。01;同学们想一想: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多少?四位小数呢?通过课件演示:1/10米里面有()个1/100米,1/100米里面有()个1/1000米,从而认识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请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而是通过闯智慧关的游戏方式让学生从解决问题中发现、归纳出来。我认为这样能促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索,以练习的形式探索出小数的计数单位、以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完成学习目标二:2、通过实践操作,小组合作,学生理解并准确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4、分层运用新知,逐步理解内化。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内化的效果。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如下几道练习题:
(1)基础练习(通过这个练习,巩固新知。)
(2)提升练习(连线题体现学习知识的灵活性。)
(3)发散练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整个习题设计部分,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思考、发展了思维。同时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来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以梳理总结。
七、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简洁性,既突出了本节课的重心,又凸显了清晰的课堂结构。
八、教学效果预测
本节课利用游戏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一定会十分活跃。而重点部分的教学采取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实践,可以使学生互相督促,全员参与,保证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师深入浅出的引导和充满激励的语言,将会给学生不断探究的动力和热情;而层次分明难易适度的练习题,也使新知得到巩固和应用。可以说本课的教学环环相扣,清晰有序,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以上是我对《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一课的说课,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小数产生和意义》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本节课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以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说出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并正确能读写小数;
过程和方法目标:经历观察、测量、猜想等学习活动,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难点:小数的意义的探究过程。
五、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选择了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给学生提供两个丝带,估一估,量一量这两条丝带的长度,不能得到整“米”数时,须用其它数来表示,引出小数的产生。
2、探究小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探究小数意义。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3份是多少?7份是多少?根据“1米=10分米”学生会说出每份是1分米,3份是3分米,7份是7分米。根据分数意义,引导学生明白,1分米在10份中占一份,就是1/10米,那么3分米就是3/10米,七分米是7/10米?”从直观的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让学生用米为单位分别用整数、分数、小数来表示,从而过渡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的形成。学生始终参与到概念的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归纳、分析和综合最后抽象出小数的意义。
3、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当学生成功解决这个问题后,将它拓展变化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在整体中涂色部分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巩固小数的意义和小数与分数间的联系;计算单位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这两个知道点,放在了后面的练习中,这把难点分散了,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4、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以梳理总结。
《小数产生和意义》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说课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本课是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中的学习内容,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在此之前,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初步认识》,已经对小数有初步的了解,并且已经学习了长度、货币之间的换算;另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购物、量身高等现实活动,已经积累了大量关于小数的感性认识。因此,教材在编写时特意以学生熟悉的计量单位为媒介,让学生通过动手测量来帮助建构新知。另一方面,由于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要涉及十进分数。但是学生并没有系统学习分数的知识,理解分数的十进关系有相当的困难。所以教材在编排时,除了借助计量单位的十进关系(如长度单位)来帮助学生理解外,在练习中也安排了很多根据十进制计量单位理解小数的实际意义的练习。如教科书第55页第4题“用手势比划下面的长度”,第57页第10题“说一说下面小数的实际含义”等。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探究交流、练习巩固,理解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其进率,为后续学习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小数的四则运算以及百分数奠定基础,并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小数在生活中广泛应用。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已有水平和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产生及意义,并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其进率;
2、通过探究交流,形成归纳类推的数学思维能力;
3、在探究活动中,感受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懂得利用小数解决生活问题。
这样的目标设计立足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不仅注重对知识目标的实现,更融入了对数学思想的渗透、对学生情感的陶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提升他们的思维水平和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
由于教材淡化了十进分数为什么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用小数来表示的道理,只是着重借助分数帮助学生学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的计数单位。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小数的产生及意义;体会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其进率。而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仍处于从具体向抽象过渡的阶段,而小数的产生和进率又是比较抽象的内容,因此我将教学难点定为: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其进率。
三、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将主要采用情境法和探究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首先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导入,提出一个任务型的问题,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一个与课本不一样的测量探究活动,辅之以教师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将新知内化。
四、教学过程
1、情境激趣,温习小数旧知
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关于小数点的故事,故事的主要情节是这样的:自然数村的村长阿3在跑步的时候,被一个黑色的小东西绊倒了,于是两人结缘,这个黑色的小东西告诉阿3它叫小数点,可是阿3并不认识它。这个时候,我会稍微停顿一下,提问学生:“阿3不认识小数点,可是同学们你们认识吗?”然后慢慢地引导学生回忆他们在三年级时学习的关于小数的知识。回忆完相关知识后,再回到故事情境中来,经过相互认识,小数点为自然数村的人变魔术,在0和1的配合之下,瞬间他们就变成了比大家都矮一截的0.1,也就是小数。大家都惊呆了,小数点得意地说:“我的魔术不仅精彩,而且还有实用价值呢!你们知道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吗?”。在学生的疑惑与议论中,我引出今天的课题“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板书),并鼓励学生在学习之后,看看哪位同学能帮助阿3解决这个问题。
这样的设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奥苏贝尔先行组织者的理论,又在故事中渗透了小数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2、探究交流,感受小数产生
为了让学生初步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我会首先让学生回想一下,我们的周围有哪些小数,学生可能会说“在超市买东西的时候,有的商品的价格是用小数表示的”等等,回应完学生们的回答后,我会出示一些图片,如人的身高、体重、视力,商品的价格等等,引导学生感受小数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小数的产生,契合本节课的内容,我会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测量他们课桌的长度,并发给每个小组事先准备好的长度分别是1米、1分米的无刻度米尺和10厘米的有刻度尺子各一条,要求他们只能用这三种尺子来测量。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我会到学生当中巡视并指导,提高他们的效率。在学生讨论之后,我会让每个小组请代表展示他们的测量方法和结果并记录在黑板上面(板书),对于他们的每一种做法我都会给予肯定、表扬或者补充、鼓励。之后再要求他们将本小组的结果全部转化成用厘米来表示(板书)。比如某个小组测量的结果是7分米5厘米,那么转化成用厘米作单位的表示之后就是75厘米,然后再将用厘米作单位的结果转化成用米作单位的结果,于是黑板上面就出现了小数,然后我会引导学生来总结小数的意义,我会这样引导:“同学们,刚才我们小组合作完成了什么任务?”(测量课桌长度)“这些是我们得到的测量结果,如果用米来做单位,就出现了什么数?”(小数)“对了,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只能用小数来表示,于是就产生了小数。”
通过电脑展示图片,学生动手操作和教师适时引导,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理解小数的产生过程及其意义所在,而且感受了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教师引导,探究小数意义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们进入到第三个环节——提炼难点。在这个环节,我会带着同学回到刚才探究的过程,重点强调将分米、厘米等单位转化成米的过程。我会这样做:“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1米等于多少分米?多少厘米?多少毫米?(板书: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那么当我们将1米分成10份时,每份的长度时多少分米?”(1分米)“也就是米,用小数来表示就是0.1米,那我如果取其中的3份是多少分米?”(3分米)“也就是多少米?”(米)“用小数表示呢?”(0.3米)“如果取7份呢?”这样逐渐放开,最后完全让学生自己来总结,而我则会不断的鼓励、表扬他们(将结果记录在黑板上面)。然后通过黑板的展示提问学生:“现在我们看到了小数可以表示什么数?”(分数)通过引导让学生知道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等这样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最后,我会圈出0.1、0.01、0.001,告诉学生像这样的小数叫做小数的计数单位,然后让学生思考一下以前学过的整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比如1、10等,并请几位学生来说一下,之后让学生思考这些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学生回答之后再让他们思考小数的几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应该是多少并请同学回答,如果有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我则会表扬并总结,如果没有学生说出正确答案,我会引导他们说出正确答案并总结,在总结过程中我会重点强调“相邻”两个字,因为不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就不是10了,比如0.1和0.001之间的进率就是100。
通过学生的认真观察、动脑思考和动口归纳,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理解难点,提前注意容易出错的问题,同时培养了他们归纳类推的数学思想。
4、巩固提升,了解小数历史
突破了重、难点问题,就进入到第四个环节,通过各种有趣的习题来巩固知识点。为了体现“游戏教学”的理念,我们设计了三个趣味练习。第一个是“找朋友”,通过flash课件,让学生动手将图片与分数、小数正确地匹配起来。第二个是“抛花球”,通过随机抛花球的方法,请每个小组接到花球的同学按照规定的单位,先用分数来表示这些长度,再转化成小数。第三个是“抽卡片”,请每个小组的一名同学随机抽取1张卡片,然后回答上面的问题,卡片上面的问题可能是文字描述型的,可能是计算型的,也可能是画图等,综合性比较强。在以上三个小游戏中,每个游戏我都会让小组中不同的同学来作答,尽量让大多数的同学都参与进来,而且我会对各个小组的表现给与评价(将不同图案的卡片贴在各个小组的前面)。巩固之后,回到情境中,帮助阿3村长解决问题并让学生总结今天的收获。最后我会进行拓展,向学生讲述在中国小数的产生历史。
趣味游戏体现了学中玩、玩中学的思想,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小数历史的介绍弘扬了中国文化,体现了数学课堂的德育功能。
整节课通过故事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测量课桌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感知并理解小数的产生及其意义,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与生活的理念。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归纳并抽象出概念,最后通过趣味习题巩固新知,提升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通过突出重点和难点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通过小组成果的展示以及评价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小数产生和意义》说课稿5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学生三年级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装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教学难点是:抽象小数的意义。
知识教学点是:
1、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
2.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3.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具准备:
米尺、课件.
能力训练点是: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为达到上述目标,我在这节课的主设计中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采用“一引、二扶、三放”三层次教学,促使学生眼、脑、手同时作用,获得丰富表象,引发学生理解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 第一层次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米尺图,在教师启迪下,学生积极思维,根据严密的逻辑性,探索出规律。第二层次先出示米尺让学生感知,然后提问,不直接回答,留 给学生思考余地。再通过填空的形式把思考过程反馈出来。第三层次的教学是通过教师点拨和学生观察、讨论、语言叙述,将规律灵活运用的过程,达到进一步清晰 表象的目的。
二、运用分数的有关知识作迁移,类推出小数的意义,揭示其本质特征。如再次引导学生观察米尺,结合板书讨论问题: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1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然后结合板书讨论出小数的计数单位,以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 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文字、图片、声音、音乐、动画等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以调动学生的视听觉等多种感观,使学生的内心体验推向高潮,使他们产生一种学习的冲动,求知的欲望。如一开始让学生听课件中的读一读。小数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是有体验的。这样设计就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认识,消除抽象的数学与学生的距离感。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猜一猜,量一量,这两条带子有多少长,不能得到整“米”数时,须用其它数来表示,教学小数的产生。
3、结合课件教学一位小数、二位小数、三位小数……,教学小数的义意。
4、完成填一填,教学小数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进率是10。
5、完成连线题,
6、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提出问题。
7、学生进行全课小结。
8、练习“思维训练”。
板书设计: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第五篇:《小数意义》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小数意义》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数意义》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数意义》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1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P117——120。
小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意义,是这单元教学的重点,直接关系到小数的性质、单名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等相关知识。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属于小数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分数与小数的含义的关键。
3、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测量、猜想等学习活动,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2、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说出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并正确能读写小数;
3、在合作与交流中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小数的含义是属概念教学,较为抽象、凝炼,根据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这一规律。
1、从生活中了解小数,明确要用小数表示的必要性。
2、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理解、抽象小数的意义。
3、通过观察、测量,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4、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广泛运用,体验数学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学会通过观察、测量、归纳,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独立看书,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创设“5.1”假期情景,使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念相吻合1、在假期里你买了什么物品?花了多少钱?
2、老师买了一本书,同学们猜一猜要多少元?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归纳出不能用整元数表示的这种数,要用小数表示。引入课题。
(转自数学 吧)
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明确目标
探索新知同学们都知道小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那么同学们想了解小数的什么?
我预设学生的'提问(预设)
1、小数是怎么来的。(怎么产生的)
2、什么叫小数?(小数的意义)
3、小数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
根据学生提的问题,师生分析问题
1、师生小结小数的意义
(1)象“0.1、0.3、0.9”这些小数叫1位小数。(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1位小数。1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象“0.01、0.04、0.18”这些小数叫2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2位小数。2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3)象“0.001、0.015、0.219”这些小数叫3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3位小数。3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2、学习小数的写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考考你”;(练一练)第1题
2、用米做单位测量同桌的高度;
3、菜市场买菜统计表。
【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小结
1、了解小数的历史。(小资料)
【了解小数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学了小数这节课,能谈谈你知道了些什么吗?
(五)作业布置
1、从生活中记录一些小数,明天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2、完成《作业本》
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使学生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小数意义》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2一、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方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说教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单元中“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以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遵循以上教学理念,因此我在制定本课时教学目标时注意联系生活,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资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自身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制定以下目标:
1、通过教具演示和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小数的基础上知道小数的产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小数是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并有着广泛的应用,认识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3、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教学难点是小数的意义的探究过程。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使学生深刻理解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10、100、1000……的分数来表示,这些分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写作小说分别是0.1、0.01、0.001……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中解决0.1里面有几个0.01;0.01里面有几个0.001,让学生深刻体会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这节内容选择的教学方法为尝试法、讲授法、练习法等,选择的依据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的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五、说教学流程: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的教学设计包含有四个环节的内容:
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通过让学生先估测再测量2米长的红丝带和60厘米长的绿丝带、量数学课本的长的估一估、量一量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教师让学生用米作单位说出它们的长度时,学生心理产生了矛盾,因为有些测量结果不够1米,无法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教师引出不够1米的部分如果用米作单位,需要用其它数来表示,由此引出“小数”。学生通过测量亲自体验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从而喜欢上小数,对什么是小数产生了神秘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第二个环节探究小数的意义。
小数的意义是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新课程理念下的概念教学应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积极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与研究实现师生互动、共同研究探讨的方法,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构建数学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引导学生在测量、观察等操作的基础上,从直观的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让学生用米为单位分别用整数、分数、小数来表示,从而过渡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的形成。学生始终参与到概念的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归纳、分析和综合最后抽象出小数的意义。
第三个环节是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当学生成功解决一个问题后趁热打铁,将它拓展变化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给生活中的小数分类。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而是通过闯智慧关的游戏方式让学生从解决问题中发现、归纳出来。我认为这样能促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索,以练习的形式探索出小数的计数单位、以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
第四个环节是师生进行全课小结。
教师问:“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来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以梳理总结,最后教师出示大发明家爱迪生的一句格言:天才=1/100的灵感+99/100的勤奋,让学生用小数把等式中的分数表示出来,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教师:“这是大发明家爱迪生用加法描述的一句格言,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从而让学生明白:人必须勤奋才能有所成就!祝同学们都能成为天才!人才!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小数意义》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3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空白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十份的正方形和平均分成了一百份的正方形纸各一张。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出示100,问:认识吗?一起说(100)、把100缩小10倍是多少?(板书:10)、把10缩小10倍是(1),把1再缩小10倍,你知道是多少吗(0.1或),把0.1缩小10倍,又是多少呢?(板书:0.01或),接下去是……?(板书:0.001或)
2.师:像这样,我们可以一直地写下去(用省略号表示)。
3.这里的0.1、0.01、0.001表示什么意思,他们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吗?引出课题《小数的意义》
二、探究意义
(一)教学0.1
1.如果我们用一张正方形表示1的话,请你估计一下,0.1该有多大,用手比划一下。请将你心目中的0.1在这张白纸上用颜色涂出来。(电脑演示正方形纸、1)
2.(展示、汇报)说说你是怎么表示出0.1的。小结:要想准确地表示出0.1,我们应该先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十份,再涂出其中的一份,就是0.1。还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
3.取出一张平均分成了十份的正方形,准确地表示出0.1。
4.请涂出其中的3份,涂色部分用小数怎样表示?用分数表示是(),0.3里面有多少个0.1,空白部分呢?(用小数表示,用分数表示)
5.投影:阴影部分用小数怎样表示?有多少个0.1,空白部分呢?
6.想一想,1里面有()个0.1。
(二)教学0.01
1.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得到0.1的?
2.你能在纸上表示出0.01吗?请你在格字图上表示出来(生取出平均分成一百份的正方形纸片)。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空白的部分呢?(电脑演示过程)
3.请看老师这张图片,你想到了什么小数?
4.看到0.23,你还想到了什么小数。
5.请你在方格纸上创造一个新的小数,再同桌间说一说这个小数表示什么意思,看到这个小数,你又想到了那个小数?
6.生汇报
(三)教学0.001
1.对于0.001,你有什么想说?2.黑板上掩饰0.001
3.看到0.001,你会想到哪些小数?
三、提炼小数意义
1.请你观察这三组的数,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得出:一位小数、十分之几,两位小数、百分之几,三位小数、千分之几等等)板书: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2.小结:像这些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小数。(完善板书)
3.师:其中的一份,如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我们把它叫做计数单位,也可以写作0.1、0.01、0.001等等。如0.3的计数单位是0.1,它有3个0.1。0.25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0.01。
4.思考:(电脑)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
四、解决问题练习
五、总结
《小数意义》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4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第6册第23页上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小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意义,是这单元教学的重点,直接关系到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加减法等相关知识。学生对小数意义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本节课就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为背景,让学生经历认、读、写小数的学习过程并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实现认识的提升。
三、教学目标:
①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②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③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
①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
②具体认识小数的特征。
③学生能正确读、写、认小数。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
五、设计理念:
因为本课中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小数。为了完成从分数到小数的过渡,我力求在课上体现以下几点:
1、注重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测量长度单位的结果不是整米数,物品的价格不是整元数,这些都是生活中用到小数的最常见的情况。本节课选用从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出发,紧密结合“笑笑买文具”这一具体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小数的现实作用。
2、体现数学教学的朴素与真实。从“数学课本的单价是多少?”引出“小数的认识”“小数的读法”“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写法”等知识内容,很有数学味。
3、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学中小数的认识及小数特征的探索,力求在学生自我观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教师应在其中起到引导者及合的作用。
4、在课堂设计中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对小数的理解到对小数特征的体会,应具有层次性。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使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揭示课题:认识小数。
(在这个环节中,我引领学生轻轻松松走进生活,走近小数,初步感受小数在现实生活中地应用。另外还可以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联系实际,探究发现。
1、小数的认识。
(1)观察情景
(2)在班内汇报交流,让学生读出小数:
(在这个环节中,注重让学生充分交流想法,因为小数表示价格在生活中比较常见,许多学生已经有体验,并已了解部分相关知识,让学生交流互学,效果会比较好。)
(3)你能说说小数的特征吗?
(“小数”对于学生来说,是第一次真正地去接触认识。对于小数各部分的认识应以教师的介绍和强调作为重点,不必让为学生盲目地去猜想和讨论,以免误导。)
2、小数的读法
(读小数和写小数的学习过程要求每个学生都开口读一读,动手写一写,才能使知识落实到位。)
3、小数可以表示什么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做小结:整数部分是几就是几元,小数点后的第一位数是几就是几角,第二位数是几就是几分。
4、小数的写法。
重点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班内反馈。对做全对的学生进行鼓励。
(三)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1、完成书上练一练
2、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