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小数的产生小数的意义和意义》说课稿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一、说教材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以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为了明确教材的编排体系,找准教学起点,我将三、四年级的内容进行了对比,发现:
1、主题不同
三年级是《小数的初步认识》,四年级则是《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从主题中可知学生学习的深度不同。
2、引入不同
三年级的“小数的初步认识”是由价格标签引入,直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感知生活中有大量的小数存在;而四年级的“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则对小数追本溯源,从产生引入,揭示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3、重心不同
对于小数意义的建构:三年级教材只要求学生初步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而四年级时则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出: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揭示小数的意义并进一步明确小数的计数单位和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对比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分别定位为: 教学重点是使学生通过探索小数与分数的内在联系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是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理解他们之间的进率。
二、说教学目标
《课标》中提出: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
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更是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遵循以上教学理念,因此我在制定本课教学目标时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资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自身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在经历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了解小数的产生。学生能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以及增强爱国情感。
三、说学情学法
课前作了前测:对于小数的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全班只有一个人知道;关于元、角、分的知识,大部分孩子能用小数的形式来表示,至于长度单位、质量单位用小数的形式来表示,部分学生感觉有困难。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并不是全然不知的,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所接触,但由于小数的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还有一定的困难。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类推、迁移等学习方式,认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认识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通过猜测、验证,发现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直至总结概括小数的意义。让学生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新知识。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学习方法,发展提高学习能力。
四、说教法
《课标》中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中,我们要既重视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允许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又重视发挥集体智慧,注重组织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活动。这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
为了让这节课更具实效性,备课时我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真正亲历知识的产生过程。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教学中,我以米、分米、厘米、毫米原有知识为背景,用分数、小数形式来表示
尺子中的一份或者几份。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小数的意义,进而主动建构知识。找到小数、分数、整数之间的联系,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学到了知识,同时迁移、合情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让学生在每个环节中都能有所得、有所思。孩子们在静思中,在合作商量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教的实在、学得踏实。
五、说教学程序
一、小数的产生
1、猜一猜
教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带大家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猜一猜,测一测。”师分别让学生猜测数学书封面的长宽,课桌面的长宽以及自己的身高。指名回答后让学生测量验证。
2、测一测
把学生分成三大组进行实际测量。第一组测量数学书封面的长宽;第二组测量课桌面的长宽;第三组测量自己的身高。测量完后,分组汇报结果。数学书封面的长是()宽是()课桌面的长是()宽是()我的身高是()
师:同学们测量数学书封面得长宽、课桌面的长宽以及自己的身高,结果都不是整米数。像这样在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时,除了可以用分数表示外,还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师;小数到底是怎么产生呢? 多媒体出示:小数的产生
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根据实际需要便产生了小数,这样就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小数的产生,小数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研究。
板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设计意图:《课标》中提出:要加强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课始让学生交流课前布置的测量作业,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生活中处
处有数学,接着以这些测量结果为切入点,让学生在测量中体验到在测量时得不到整米数,需要把1米平均分成10分、1000分„„用比较小的单位再量的实践经历,体验用小数表示测量结果的必要性,从而让学生明白小数产生的过程。
二、小数的意义
1、认识一位小数:
师: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小数的意义,我们需要借助一把米尺。①出示大屏幕,把1米长的尺子平均分成10份。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每一份是多长?(板书:1分米)如果用米作单位写成分数是多少米?写成小数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②引导学生观察米尺,这样的3份、7份写成分数、小数各是多少?(学生回答)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刚才你们写出来的小数,他们都是小数点后面只有一位数,那这样的小数叫做一位小数。同学们看下,刚才我们是把分母是10的分数写成的是一位小数.2、认识两位小数
①把1米长的尺子平均分成100份,每份长是多少米?用米作单位,写成分数是多少?小数是多少?(学生回答)
②引导学生观察米尺,这样的3份、6份、12份写成分数、小数各是多少?
(学生回答)
③师:现在再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这一组的小数,小数点后面有几位数,小数点后面有2位数的小数,我们就叫做两位小数。刚才同学们都看见了我们是把分母是100的分数写成的是二位小数。请同学们猜测一下,三位小数表示什么?四位小数呢?
3、认识三位小数
①教学三位小数时,把1米长的尺子平均分成1000份。
师:我们来看放大图,这样的一份是多长,用米作单位,写成分数是多少?写成小数是多少?(学生回答)
师:这样的6份写成分数怎么写?写成小数怎么写?这样13份写成分数怎么写?
写成小数怎么写?
师: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组小数,小数点后面有几位数,3位小数,象这样的小数我们把它叫做三位小数。
师: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如果老师把尺子平均分成10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写成小数应该是几位小数? 师:同学们看,这些都是刚才同学们写出来的分数和小数,我们在写的时候发现了,分数和小数之间的确有联系,不同的分数可以写成不同的小数,比如:„„,那么分数和小数之间有着这样的联系,那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分数和小数的这种联系呢?(同学讨论、学生回答)
学生汇报师小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设计意图:小数的意义是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应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要积极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构建数学概念。在这里我运用学生熟悉的米尺直观认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认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通过猜测、验证,认识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通过思考、交流发现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直至总结概括小数的意义。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学习方法,发展提高学习能力。
三、实践运用
师:既然同学们已经找出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联系,现在我要考考你们,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
出示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对答案)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分数与小数的联系,接下来老师想和同学们玩一个闯智慧关的游戏,有没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闯智慧关:第一关 师出示:
0.3里面有()1/10 0.07里面有()个1/100 0.5里面有()1/10 0.09里面有()个1/100
师:()里应填几,小组讨论你是怎么想的? 汇报交流,让学生说出理由。
教师小结:象0.3、0.5这样的一位小数我们都可以看成有许多个1/10组成的,那么我们就说1/10是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写成0.1。教师板书:计数单位 十分之一 0.1 师:同样1/100是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就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百分之一 0.01 师:那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千分之一 0.001)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概况一下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分别写作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
一、百分之
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闯智慧关:第二关
过渡:刚才同学们已顺利地闯过第一关,那么第二关的题目可比这第一关的题目有难度,你们怕吗? 教师出示:
0.1米里面有()个0.01米 0.01米里面有()个0.001米
师:同学们可根据老师的板书独立思考一下()里应填几? 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并板书:0.1 0.01 0.001 师:用一句话概况就是(出示)
(课件出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师:你认为这句话中最关键的词语是哪一个? 让学生解释“相邻”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强化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和小数计数单位的掌握,同时通过常规教学手段运用,把课题和几个分数与小数的等式板书出来,让学生感悟到小数的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闯智慧关:第三关
教材第55页“练习九第2题”。
让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连线,然后集体交流。
4、教材“练习九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采用闯关游戏,这三个层次的练习,试图从学生的性情、兴趣出发,在考虑知识巩固的同时,也关注了练习的应用性和开放性,尤其是第三层次的练习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并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关注了学生思维独特性的彰显,使学生练习的过程同样成为探究和创造的过程,使不同能力的学生通过练习都有所发展,感受到自己的成功。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说收获,即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以梳理总结,又培养学生及时总结学习收获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把新知识储存到原有认知体系中去,真正理解,掌握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集中展示分数和小数的关系,使学生清楚认知分母为10、100、1000„„等的分数用小数该如何表示。从视觉上强化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刺激。提纲挈领的板书,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第二篇:《小数产生和意义》说课稿
《小数产生和意义》说课稿
《小数产生和意义》说课稿1
课堂简介:
一、谈话导入,揭示小数的产生
1、师:认识小数吗,你能说一个小数吗?
2、你还知道小数的哪些知识?
3、你知道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吗?
二、教学小数的意义
1、认识一位小数
2、认识两位小数
3、认识三位小数
……
4、概括小数的意义
师:分数与小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5、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
6、认识进率
三、巩固练习(略)
四、课堂小结(略)
听课反思:
听了屈老师的《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一课,我不禁感叹:这节课真的不好讲!同时,本节课也有我比较困惑和值得思考的地方。
1、课堂引入要有针对性。
我们都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对于一节课来说,尤为重要。可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真的是件很不容易的事。虽然是讲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但要怎么引,确实值得琢磨:这么引对教学是否有帮助,是否和新内容有一定的关联。小数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屈老师在课上开门见山的引入小数,唤起了学生的学习经验。简洁精炼,有针对性的导入,这是我的收获之一。
2、在教学时如何体现小数的意义。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一课的重点是建立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利用分数接触小数。回顾自己以往的教学和屈老师的这节课,屈老师利用板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了三层次教学,促使学生脑、眼、手协同作用,获得丰富表象,引发学生理解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并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练习,强化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和小数计算单位的掌握。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多侧重说一下表示的意义就好一些,如:0.1米表示什么?0.3米又表示什么?……然后我认为计数单位的教学可以揉到小数的意义的揭示过程中。还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利工具,所以我觉得最后的练习环节应该联系实际设计一些生活中的练习题。
3、注重方法渗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是高一级的知识,是对知识的一种本质揭示,是数学知识结构的灵魂。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本节课中,在教学1分米= 1/10米=0.1米时,渗透等量替换思想,并以此为基点展开,先让学生初步感悟十进制分数与一位小数之间的联系,进而鼓励学生由此及彼、迁移类推得到许多一位小数,再让学生比较这些小数的共同点,归纳出一位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比认识二、三位小数。归纳小数意义时,渗透抽象化方法,在学生多层面、多角度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再加以抽象去掉数量、单位名称,最后抽象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二位小数……,使学生顺利地从直观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小数产生和意义》说课稿2
一、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方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说教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单元中“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以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遵循以上教学理念,因此我在制定本课时教学目标时注意联系生活,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资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自身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制定以下目标:
1、通过教具演示和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小数的基础上知道小数的产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小数是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并有着广泛的应用,认识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3、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教学难点是小数的意义的探究过程。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使学生深刻理解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10、100、1000……的分数来表示,这些分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写作小说分别是0.1、0.01、0.001……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中解决0.1里面有几个0.01;0.01里面有几个0.001,让学生深刻体会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这节内容选择的教学方法为尝试法、讲授法、练习法等,选择的依据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的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五、说教学流程: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的教学设计包含有四个环节的内容:
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通过让学生先估测再测量2米长的红丝带和60厘米长的绿丝带、量数学课本的长的估一估、量一量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教师让学生用米作单位说出它们的长度时,学生心理产生了矛盾,因为有些测量结果不够1米,无法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教师引出不够1米的部分如果用米作单位,需要用其它数来表示,由此引出“小数”。学生通过测量亲自体验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从而喜欢上小数,对什么是小数产生了神秘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第二个环节探究小数的意义。
小数的意义是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新课程理念下的概念教学应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积极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与研究实现师生互动、共同研究探讨的方法,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构建数学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引导学生在测量、观察等操作的基础上,从直观的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让学生用米为单位分别用整数、分数、小数来表示,从而过渡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的形成。学生始终参与到概念的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归纳、分析和综合最后抽象出小数的意义。
第三个环节是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当学生成功解决一个问题后趁热打铁,将它拓展变化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给生活中的小数分类。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而是通过闯智慧关的游戏方式让学生从解决问题中发现、归纳出来。我认为这样能促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索,以练习的形式探索出小数的计数单位、以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
第四个环节是师生进行全课小结。
教师问:“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来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以梳理总结,最后教师出示大发明家爱迪生的一句格言:天才=1/100的灵感+99/100的勤奋,让学生用小数把等式中的分数表示出来,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教师:“这是大发明家爱迪生用加法描述的一句格言,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从而让学生明白:人必须勤奋才能有所成就!祝同学们都能成为天才!人才!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小数产生和意义》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单元中“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以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遵循以上教学理念,因此我在制定本课时教学目标时注意联系生活,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资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自身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制定以下目标:
1、通过教具演示和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小数的基础上知道小数的产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小数是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并有着广泛的应用,认识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3、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教学难点是小数的意义的探究过程。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使学生深刻理解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10、100、1000……的分数来表示,这些分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写作小数分别是0.1、0.01、0.001……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中解决0.1里面有几个0.01;0.01里面有几个0.001,让学生深刻体会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这节内容选择的教学方法为尝试法、讲授法、练习法等,选择的依据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的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的教学设计包含有四个环节的内容:
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先估测再测量2米长的红色彩带和90厘米长的绿色彩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我让学生用米作单位说出它们的长度时,学生心理产生了矛盾,因为有些测量结果不够1米,无法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教师引出不够1米的部分如果用米作单位,需要用其它数来表示,由此引出“小数”。学生通过测量亲自体验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从而喜欢上小数,对什么是小数产生了神秘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第二个环节探究小数的意义。
小数的意义是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新课程理念下的概念教学应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积极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与研究实现师生互动、共同研究探讨的方法,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构建数学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引导学生在测量、观察等操作的基础上,从直观的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让学生用米为单位分别用整数、分数、小数来表示,从而过渡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的形成。学生始终参与到概念的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归纳、分析和综合最后抽象出小数的意义。
第三个环节是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当学生成功解决一个问题后趁热打铁,将它拓展变化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教材51页的做一做。我在教学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时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而是通过闯智慧关的方式让学生从解决问题中发现、归纳出来。我认为这样能促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索,以练习的形式探索出小数的计数单位、以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
第四个环节是师生进行全课小结。
我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学生谈本节收获。”
《小数产生和意义》说课稿4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数产生和意义》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数产生和意义》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巴瑞,来自淮河东路小学,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小数的产生和意义》。首先我说说本课的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分析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属于“数与代数”的知识领域,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三年级已学过的“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内容的学习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本节课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第一课时。
三、说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与内容的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中4—6学段数与代数中的要求:进一步认识小数,我设计了如下学习目标:
1、通过课件演示和联系实际,探索并理解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2、通过实践操作,小组合作,学生理解并准确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根据以上学习目标我预设: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将成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进率将成为本节课的学习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本节课我将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五:说评价设计
根据学生的叙述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课本做一做和基础练习题,对目标1进行评价。通过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与探索过程中表现状况和提升练习对目标2进行评价。
六、说学习流程
为了能更好地凸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高效完成学习目标,并结合本班学生特点,设计如下学习环节:
1、结合生活设疑激发情趣导入
为了跳出陈旧的数学课单纯讲知传道的框架,学生体会到数学生活的快乐,在新课开始通过“估一估、测一测”的游戏导入,让学生通过在估测再测量90厘米长的红彩带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我让学生用米作单位说出它的长度时,学生心理产生了矛盾,因为测量结果不够1米,无法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我引出在生活中也有许多得不到整数结果的例子,这时人们便用分数和小数来表示,于是,小数便产生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同时板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游戏,自然引出本节课所要研究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并使学生不知不觉走入对新课的思考。
2、探究小数的意义。
在教学中我力求引导学生在测量、观察等操作的基础上,从直观的1米平均分成10份,让学生用分别用整数、分数、小数来表示其中的一份,三份,七份,通过观察分数的相同点及小数间的相同点,总结出分母是十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接着在认识一位小数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测量彩带及数学课本的长度并按要求完成表格,从而得出结论:分母是一百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然后让学生想象一下:0。001米、0。051米,这些小数是几位小数?用分数表示分别是多少米?由此得知:分母是一千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最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得出结果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学生的认知是由浅入深的,通过小组讨论,动手实践,他们已经理解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同时完成学习目标一:通过教具演示和联系实际,探索并理解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3、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当学生成功解决一个问题后我会趁热打铁,组织学生探究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我是这样做的:课件出示:0。8里面有个十分之一;0。6里面有()个十分之一;0。07里有()个百分之一;0。09里有()个百分之一。通过学生的回答,我引导孩子,像0。8,0。6这样的小数,我们可以看成有多少个十分之一组成的,因此我们可以说一位小数的技术单位是十分之一,记作0。1。像0。07,0。09这样的小数,我们可以看成有多少个百分之一组成的,因此我们可以说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记作0。01;同学们想一想: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多少?四位小数呢?通过课件演示:1/10米里面有()个1/100米,1/100米里面有()个1/1000米,从而认识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请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而是通过闯智慧关的游戏方式让学生从解决问题中发现、归纳出来。我认为这样能促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索,以练习的形式探索出小数的计数单位、以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完成学习目标二:2、通过实践操作,小组合作,学生理解并准确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4、分层运用新知,逐步理解内化。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内化的效果。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如下几道练习题:
(1)基础练习(通过这个练习,巩固新知。)
(2)提升练习(连线题体现学习知识的灵活性。)
(3)发散练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整个习题设计部分,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思考、发展了思维。同时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来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以梳理总结。
七、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简洁性,既突出了本节课的重心,又凸显了清晰的课堂结构。
八、教学效果预测
本节课利用游戏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一定会十分活跃。而重点部分的教学采取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实践,可以使学生互相督促,全员参与,保证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师深入浅出的引导和充满激励的语言,将会给学生不断探究的动力和热情;而层次分明难易适度的练习题,也使新知得到巩固和应用。可以说本课的教学环环相扣,清晰有序,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以上是我对《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一课的说课,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小数产生和意义》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本节课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以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说出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并正确能读写小数;
过程和方法目标:经历观察、测量、猜想等学习活动,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难点:小数的意义的探究过程。
五、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选择了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给学生提供两个丝带,估一估,量一量这两条丝带的长度,不能得到整“米”数时,须用其它数来表示,引出小数的产生。
2、探究小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探究小数意义。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3份是多少?7份是多少?根据“1米=10分米”学生会说出每份是1分米,3份是3分米,7份是7分米。根据分数意义,引导学生明白,1分米在10份中占一份,就是1/10米,那么3分米就是3/10米,七分米是7/10米?”从直观的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让学生用米为单位分别用整数、分数、小数来表示,从而过渡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的形成。学生始终参与到概念的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归纳、分析和综合最后抽象出小数的意义。
3、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当学生成功解决这个问题后,将它拓展变化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在整体中涂色部分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巩固小数的意义和小数与分数间的联系;计算单位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这两个知道点,放在了后面的练习中,这把难点分散了,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4、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以梳理总结。
《小数产生和意义》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说课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本课是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中的学习内容,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在此之前,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初步认识》,已经对小数有初步的了解,并且已经学习了长度、货币之间的换算;另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购物、量身高等现实活动,已经积累了大量关于小数的感性认识。因此,教材在编写时特意以学生熟悉的计量单位为媒介,让学生通过动手测量来帮助建构新知。另一方面,由于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要涉及十进分数。但是学生并没有系统学习分数的知识,理解分数的十进关系有相当的困难。所以教材在编排时,除了借助计量单位的十进关系(如长度单位)来帮助学生理解外,在练习中也安排了很多根据十进制计量单位理解小数的实际意义的练习。如教科书第55页第4题“用手势比划下面的长度”,第57页第10题“说一说下面小数的实际含义”等。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探究交流、练习巩固,理解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其进率,为后续学习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小数的四则运算以及百分数奠定基础,并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小数在生活中广泛应用。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已有水平和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产生及意义,并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其进率;
2、通过探究交流,形成归纳类推的数学思维能力;
3、在探究活动中,感受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懂得利用小数解决生活问题。
这样的目标设计立足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不仅注重对知识目标的实现,更融入了对数学思想的渗透、对学生情感的陶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提升他们的思维水平和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
由于教材淡化了十进分数为什么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用小数来表示的道理,只是着重借助分数帮助学生学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的计数单位。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小数的产生及意义;体会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其进率。而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仍处于从具体向抽象过渡的阶段,而小数的产生和进率又是比较抽象的内容,因此我将教学难点定为: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其进率。
三、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将主要采用情境法和探究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首先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导入,提出一个任务型的问题,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一个与课本不一样的测量探究活动,辅之以教师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将新知内化。
四、教学过程
1、情境激趣,温习小数旧知
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关于小数点的故事,故事的主要情节是这样的:自然数村的村长阿3在跑步的时候,被一个黑色的小东西绊倒了,于是两人结缘,这个黑色的小东西告诉阿3它叫小数点,可是阿3并不认识它。这个时候,我会稍微停顿一下,提问学生:“阿3不认识小数点,可是同学们你们认识吗?”然后慢慢地引导学生回忆他们在三年级时学习的关于小数的知识。回忆完相关知识后,再回到故事情境中来,经过相互认识,小数点为自然数村的人变魔术,在0和1的配合之下,瞬间他们就变成了比大家都矮一截的0.1,也就是小数。大家都惊呆了,小数点得意地说:“我的魔术不仅精彩,而且还有实用价值呢!你们知道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吗?”。在学生的疑惑与议论中,我引出今天的课题“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板书),并鼓励学生在学习之后,看看哪位同学能帮助阿3解决这个问题。
这样的设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奥苏贝尔先行组织者的理论,又在故事中渗透了小数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2、探究交流,感受小数产生
为了让学生初步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我会首先让学生回想一下,我们的周围有哪些小数,学生可能会说“在超市买东西的时候,有的商品的价格是用小数表示的”等等,回应完学生们的回答后,我会出示一些图片,如人的身高、体重、视力,商品的价格等等,引导学生感受小数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小数的产生,契合本节课的内容,我会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测量他们课桌的长度,并发给每个小组事先准备好的长度分别是1米、1分米的无刻度米尺和10厘米的有刻度尺子各一条,要求他们只能用这三种尺子来测量。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我会到学生当中巡视并指导,提高他们的效率。在学生讨论之后,我会让每个小组请代表展示他们的测量方法和结果并记录在黑板上面(板书),对于他们的每一种做法我都会给予肯定、表扬或者补充、鼓励。之后再要求他们将本小组的结果全部转化成用厘米来表示(板书)。比如某个小组测量的结果是7分米5厘米,那么转化成用厘米作单位的表示之后就是75厘米,然后再将用厘米作单位的结果转化成用米作单位的结果,于是黑板上面就出现了小数,然后我会引导学生来总结小数的意义,我会这样引导:“同学们,刚才我们小组合作完成了什么任务?”(测量课桌长度)“这些是我们得到的测量结果,如果用米来做单位,就出现了什么数?”(小数)“对了,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只能用小数来表示,于是就产生了小数。”
通过电脑展示图片,学生动手操作和教师适时引导,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理解小数的产生过程及其意义所在,而且感受了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教师引导,探究小数意义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们进入到第三个环节——提炼难点。在这个环节,我会带着同学回到刚才探究的过程,重点强调将分米、厘米等单位转化成米的过程。我会这样做:“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1米等于多少分米?多少厘米?多少毫米?(板书: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那么当我们将1米分成10份时,每份的长度时多少分米?”(1分米)“也就是米,用小数来表示就是0.1米,那我如果取其中的3份是多少分米?”(3分米)“也就是多少米?”(米)“用小数表示呢?”(0.3米)“如果取7份呢?”这样逐渐放开,最后完全让学生自己来总结,而我则会不断的鼓励、表扬他们(将结果记录在黑板上面)。然后通过黑板的展示提问学生:“现在我们看到了小数可以表示什么数?”(分数)通过引导让学生知道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等这样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最后,我会圈出0.1、0.01、0.001,告诉学生像这样的小数叫做小数的计数单位,然后让学生思考一下以前学过的整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比如1、10等,并请几位学生来说一下,之后让学生思考这些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学生回答之后再让他们思考小数的几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应该是多少并请同学回答,如果有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我则会表扬并总结,如果没有学生说出正确答案,我会引导他们说出正确答案并总结,在总结过程中我会重点强调“相邻”两个字,因为不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就不是10了,比如0.1和0.001之间的进率就是100。
通过学生的认真观察、动脑思考和动口归纳,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理解难点,提前注意容易出错的问题,同时培养了他们归纳类推的数学思想。
4、巩固提升,了解小数历史
突破了重、难点问题,就进入到第四个环节,通过各种有趣的习题来巩固知识点。为了体现“游戏教学”的理念,我们设计了三个趣味练习。第一个是“找朋友”,通过flash课件,让学生动手将图片与分数、小数正确地匹配起来。第二个是“抛花球”,通过随机抛花球的方法,请每个小组接到花球的同学按照规定的单位,先用分数来表示这些长度,再转化成小数。第三个是“抽卡片”,请每个小组的一名同学随机抽取1张卡片,然后回答上面的问题,卡片上面的问题可能是文字描述型的,可能是计算型的,也可能是画图等,综合性比较强。在以上三个小游戏中,每个游戏我都会让小组中不同的同学来作答,尽量让大多数的同学都参与进来,而且我会对各个小组的表现给与评价(将不同图案的卡片贴在各个小组的前面)。巩固之后,回到情境中,帮助阿3村长解决问题并让学生总结今天的收获。最后我会进行拓展,向学生讲述在中国小数的产生历史。
趣味游戏体现了学中玩、玩中学的思想,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小数历史的介绍弘扬了中国文化,体现了数学课堂的德育功能。
整节课通过故事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测量课桌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感知并理解小数的产生及其意义,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与生活的理念。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归纳并抽象出概念,最后通过趣味习题巩固新知,提升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通过突出重点和难点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通过小组成果的展示以及评价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小数产生和意义》说课稿5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学生三年级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装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教学难点是:抽象小数的意义。
知识教学点是:
1、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
2.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3.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具准备:
米尺、课件.
能力训练点是: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为达到上述目标,我在这节课的主设计中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采用“一引、二扶、三放”三层次教学,促使学生眼、脑、手同时作用,获得丰富表象,引发学生理解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 第一层次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米尺图,在教师启迪下,学生积极思维,根据严密的逻辑性,探索出规律。第二层次先出示米尺让学生感知,然后提问,不直接回答,留 给学生思考余地。再通过填空的形式把思考过程反馈出来。第三层次的教学是通过教师点拨和学生观察、讨论、语言叙述,将规律灵活运用的过程,达到进一步清晰 表象的目的。
二、运用分数的有关知识作迁移,类推出小数的意义,揭示其本质特征。如再次引导学生观察米尺,结合板书讨论问题: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1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然后结合板书讨论出小数的计数单位,以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 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文字、图片、声音、音乐、动画等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以调动学生的视听觉等多种感观,使学生的内心体验推向高潮,使他们产生一种学习的冲动,求知的欲望。如一开始让学生听课件中的读一读。小数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是有体验的。这样设计就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认识,消除抽象的数学与学生的距离感。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猜一猜,量一量,这两条带子有多少长,不能得到整“米”数时,须用其它数来表示,教学小数的产生。
3、结合课件教学一位小数、二位小数、三位小数……,教学小数的义意。
4、完成填一填,教学小数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进率是10。
5、完成连线题,
6、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提出问题。
7、学生进行全课小结。
8、练习“思维训练”。
板书设计: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第三篇:《小数产生和意义》说课稿
《小数产生和意义》说课稿6篇
《小数产生和意义》说课稿1
一、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方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说教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单元中“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以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遵循以上教学理念,因此我在制定本课时教学目标时注意联系生活,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资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自身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制定以下目标:
1、通过教具演示和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小数的基础上知道小数的产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小数是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并有着广泛的应用,认识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3、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教学难点是小数的意义的探究过程。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使学生深刻理解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10、100、1000……的分数来表示,这些分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写作小说分别是0.1、0.01、0.001……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中解决0.1里面有几个0.01;0.01里面有几个0.001,让学生深刻体会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这节内容选择的教学方法为尝试法、讲授法、练习法等,选择的依据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的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五、说教学流程: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的教学设计包含有四个环节的内容:
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通过让学生先估测再测量2米长的红丝带和60厘米长的绿丝带、量数学课本的长的估一估、量一量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教师让学生用米作单位说出它们的长度时,学生心理产生了矛盾,因为有些测量结果不够1米,无法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教师引出不够1米的部分如果用米作单位,需要用其它数来表示,由此引出“小数”。学生通过测量亲自体验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从而喜欢上小数,对什么是小数产生了神秘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第二个环节探究小数的意义。
小数的意义是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新课程理念下的概念教学应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积极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与研究实现师生互动、共同研究探讨的方法,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构建数学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引导学生在测量、观察等操作的基础上,从直观的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让学生用米为单位分别用整数、分数、小数来表示,从而过渡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的形成。学生始终参与到概念的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归纳、分析和综合最后抽象出小数的意义。
第三个环节是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当学生成功解决一个问题后趁热打铁,将它拓展变化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给生活中的小数分类。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而是通过闯智慧关的游戏方式让学生从解决问题中发现、归纳出来。我认为这样能促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索,以练习的形式探索出小数的计数单位、以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
第四个环节是师生进行全课小结。
教师问:“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来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以梳理总结,最后教师出示大发明家爱迪生的一句格言:天才=1/100的灵感+99/100的勤奋,让学生用小数把等式中的分数表示出来,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教师:“这是大发明家爱迪生用加法描述的一句格言,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从而让学生明白:人必须勤奋才能有所成就!祝同学们都能成为天才!人才!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小数产生和意义》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说课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本课是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学段“数与代数”中的学习内容,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在此之前,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初步认识》,已经对小数有初步的了解,并且已经学习了长度、货币之间的换算;另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购物、量身高等现实活动,已经积累了大量关于小数的感性认识。因此,教材在编写时特意以学生熟悉的计量单位为媒介,让学生通过动手测量来帮助建构新知。另一方面,由于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要涉及十进分数。但是学生并没有系统学习分数的知识,理解分数的十进关系有相当的困难。所以教材在编排时,除了借助计量单位的十进关系(如长度单位)来帮助学生理解外,在练习中也安排了很多根据十进制计量单位理解小数的实际意义的练习。如教科书第55页第4题“用手势比划下面的长度”,第57页第10题“说一说下面小数的实际含义”等。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探究交流、练习巩固,理解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其进率,为后续学习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小数的四则运算以及百分数奠定基础,并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小数在生活中广泛应用。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已有水平和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产生及意义,并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其进率;
2、通过探究交流,形成归纳类推的数学思维能力;
3、在探究活动中,感受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懂得利用小数解决生活问题。
这样的目标设计立足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不仅注重对知识目标的实现,更融入了对数学思想的渗透、对学生情感的陶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提升他们的思维水平和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
由于教材淡化了十进分数为什么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用小数来表示的道理,只是着重借助分数帮助学生学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的计数单位。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小数的产生及意义;体会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其进率。而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仍处于从具体向抽象过渡的阶段,而小数的产生和进率又是比较抽象的内容,因此我将教学难点定为: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其进率。
三、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将主要采用情境法和探究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首先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导入,提出一个任务型的问题,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一个与课本不一样的测量探究活动,辅之以教师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将新知内化。
四、教学过程
1、情境激趣,温习小数旧知
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关于小数点的故事,故事的主要情节是这样的:自然数村的村长阿3在跑步的时候,被一个黑色的小东西绊倒了,于是两人结缘,这个黑色的小东西告诉阿3它叫小数点,可是阿3并不认识它。这个时候,我会稍微停顿一下,提问学生:“阿3不认识小数点,可是同学们你们认识吗?”然后慢慢地引导学生回忆他们在三年级时学习的关于小数的知识。回忆完相关知识后,再回到故事情境中来,经过相互认识,小数点为自然数村的人变魔术,在0和1的配合之下,瞬间他们就变成了比大家都矮一截的0.1,也就是小数。大家都惊呆了,小数点得意地说:“我的魔术不仅精彩,而且还有实用价值呢!你们知道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吗?”。在学生的疑惑与议论中,我引出今天的课题“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板书),并鼓励学生在学习之后,看看哪位同学能帮助阿3解决这个问题。
这样的设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奥苏贝尔先行组织者的理论,又在故事中渗透了小数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2、探究交流,感受小数产生
为了让学生初步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我会首先让学生回想一下,我们的周围有哪些小数,学生可能会说“在超市买东西的时候,有的商品的价格是用小数表示的”等等,回应完学生们的回答后,我会出示一些图片,如人的身高、体重、视力,商品的价格等等,引导学生感受小数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小数的产生,契合本节课的内容,我会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测量他们课桌的长度,并发给每个小组事先准备好的长度分别是1米、1分米的无刻度米尺和10厘米的有刻度尺子各一条,要求他们只能用这三种尺子来测量。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我会到学生当中巡视并指导,提高他们的效率。在学生讨论之后,我会让每个小组请代表展示他们的测量方法和结果并记录在黑板上面(板书),对于他们的每一种做法我都会给予肯定、表扬或者补充、鼓励。之后再要求他们将本小组的结果全部转化成用厘米来表示(板书)。比如某个小组测量的结果是7分米5厘米,那么转化成用厘米作单位的表示之后就是75厘米,然后再将用厘米作单位的结果转化成用米作单位的结果,于是黑板上面就出现了小数,然后我会引导学生来总结小数的意义,我会这样引导:“同学们,刚才我们小组合作完成了什么任务?”(测量课桌长度)“这些是我们得到的测量结果,如果用米来做单位,就出现了什么数?”(小数)“对了,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只能用小数来表示,于是就产生了小数。”
通过电脑展示图片,学生动手操作和教师适时引导,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理解小数的产生过程及其意义所在,而且感受了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教师引导,探究小数意义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们进入到第三个环节——提炼难点。在这个环节,我会带着同学回到刚才探究的过程,重点强调将分米、厘米等单位转化成米的过程。我会这样做:“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1米等于多少分米?多少厘米?多少毫米?(板书: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那么当我们将1米分成10份时,每份的长度时多少分米?”(1分米)“也就是米,用小数来表示就是0.1米,那我如果取其中的3份是多少分米?”(3分米)“也就是多少米?”(米)“用小数表示呢?”(0.3米)“如果取7份呢?”这样逐渐放开,最后完全让学生自己来总结,而我则会不断的鼓励、表扬他们(将结果记录在黑板上面)。然后通过黑板的展示提问学生:“现在我们看到了小数可以表示什么数?”(分数)通过引导让学生知道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等这样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最后,我会圈出0.1、0.01、0.001,告诉学生像这样的小数叫做小数的计数单位,然后让学生思考一下以前学过的整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比如1、10等,并请几位学生来说一下,之后让学生思考这些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学生回答之后再让他们思考小数的几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应该是多少并请同学回答,如果有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我则会表扬并总结,如果没有学生说出正确答案,我会引导他们说出正确答案并总结,在总结过程中我会重点强调“相邻”两个字,因为不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就不是10了,比如0.1和0.001之间的进率就是100。
通过学生的认真观察、动脑思考和动口归纳,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理解难点,提前注意容易出错的问题,同时培养了他们归纳类推的数学思想。
4、巩固提升,了解小数历史
突破了重、难点问题,就进入到第四个环节,通过各种有趣的习题来巩固知识点。为了体现“游戏教学”的理念,我们设计了三个趣味练习。第一个是“找朋友”,通过flash课件,让学生动手将图片与分数、小数正确地匹配起来。第二个是“抛花球”,通过随机抛花球的方法,请每个小组接到花球的同学按照规定的单位,先用分数来表示这些长度,再转化成小数。第三个是“抽卡片”,请每个小组的一名同学随机抽取1张卡片,然后回答上面的问题,卡片上面的问题可能是文字描述型的,可能是计算型的,也可能是画图等,综合性比较强。在以上三个小游戏中,每个游戏我都会让小组中不同的同学来作答,尽量让大多数的同学都参与进来,而且我会对各个小组的表现给与评价(将不同图案的卡片贴在各个小组的前面)。巩固之后,回到情境中,帮助阿3村长解决问题并让学生总结今天的收获。最后我会进行拓展,向学生讲述在中国小数的产生历史。
趣味游戏体现了学中玩、玩中学的思想,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小数历史的介绍弘扬了中国文化,体现了数学课堂的德育功能。
整节课通过故事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测量课桌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感知并理解小数的产生及其意义,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与生活的理念。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归纳并抽象出概念,最后通过趣味习题巩固新知,提升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通过突出重点和难点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通过小组成果的展示以及评价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小数产生和意义》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单元中“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以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遵循以上教学理念,因此我在制定本课时教学目标时注意联系生活,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资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自身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制定以下目标:
1、通过教具演示和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小数的基础上知道小数的产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小数是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并有着广泛的应用,认识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3、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教学难点是小数的意义的探究过程。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使学生深刻理解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10、100、1000……的分数来表示,这些分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写作小数分别是0.1、0.01、0.001……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中解决0.1里面有几个0.01;0.01里面有几个0.001,让学生深刻体会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这节内容选择的教学方法为尝试法、讲授法、练习法等,选择的依据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的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的教学设计包含有四个环节的内容:
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先估测再测量2米长的红色彩带和90厘米长的绿色彩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我让学生用米作单位说出它们的长度时,学生心理产生了矛盾,因为有些测量结果不够1米,无法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教师引出不够1米的部分如果用米作单位,需要用其它数来表示,由此引出“小数”。学生通过测量亲自体验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从而喜欢上小数,对什么是小数产生了神秘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第二个环节探究小数的意义。
小数的意义是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新课程理念下的概念教学应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积极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与研究实现师生互动、共同研究探讨的方法,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体验、去思考,构建数学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引导学生在测量、观察等操作的基础上,从直观的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让学生用米为单位分别用整数、分数、小数来表示,从而过渡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的形成。学生始终参与到概念的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归纳、分析和综合最后抽象出小数的意义。
第三个环节是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当学生成功解决一个问题后趁热打铁,将它拓展变化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教材51页的做一做。我在教学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时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而是通过闯智慧关的方式让学生从解决问题中发现、归纳出来。我认为这样能促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索,以练习的形式探索出小数的计数单位、以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
第四个环节是师生进行全课小结。
我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学生谈本节收获。”
《小数产生和意义》说课稿4
课堂简介:
一、谈话导入,揭示小数的产生
1、师:认识小数吗,你能说一个小数吗?
2、你还知道小数的哪些知识?
3、你知道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吗?
二、教学小数的意义
1、认识一位小数
2、认识两位小数
3、认识三位小数
……
4、概括小数的意义
师:分数与小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5、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
6、认识进率
三、巩固练习(略)
四、课堂小结(略)
听课反思:
听了屈老师的《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一课,我不禁感叹:这节课真的不好讲!同时,本节课也有我比较困惑和值得思考的地方。
1、课堂引入要有针对性。
我们都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对于一节课来说,尤为重要。可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真的是件很不容易的事。虽然是讲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但要怎么引,确实值得琢磨:这么引对教学是否有帮助,是否和新内容有一定的关联。小数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屈老师在课上开门见山的引入小数,唤起了学生的学习经验。简洁精炼,有针对性的导入,这是我的收获之一。
2、在教学时如何体现小数的意义。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一课的重点是建立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利用分数接触小数。回顾自己以往的教学和屈老师的这节课,屈老师利用板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了三层次教学,促使学生脑、眼、手协同作用,获得丰富表象,引发学生理解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并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练习,强化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和小数计算单位的掌握。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多侧重说一下表示的意义就好一些,如:0.1米表示什么?0.3米又表示什么?……然后我认为计数单位的教学可以揉到小数的意义的揭示过程中。还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利工具,所以我觉得最后的练习环节应该联系实际设计一些生活中的练习题。
3、注重方法渗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是高一级的知识,是对知识的一种本质揭示,是数学知识结构的灵魂。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本节课中,在教学1分米= 1/10米=0.1米时,渗透等量替换思想,并以此为基点展开,先让学生初步感悟十进制分数与一位小数之间的联系,进而鼓励学生由此及彼、迁移类推得到许多一位小数,再让学生比较这些小数的共同点,归纳出一位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比认识二、三位小数。归纳小数意义时,渗透抽象化方法,在学生多层面、多角度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再加以抽象去掉数量、单位名称,最后抽象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二位小数……,使学生顺利地从直观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小数产生和意义》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本节课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以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说出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并正确能读写小数;
过程和方法目标:经历观察、测量、猜想等学习活动,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难点:小数的意义的探究过程。
五、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选择了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给学生提供两个丝带,估一估,量一量这两条丝带的长度,不能得到整“米”数时,须用其它数来表示,引出小数的产生。
2、探究小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探究小数意义。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3份是多少?7份是多少?根据“1米=10分米”学生会说出每份是1分米,3份是3分米,7份是7分米。根据分数意义,引导学生明白,1分米在10份中占一份,就是1/10米,那么3分米就是3/10米,七分米是7/10米?”从直观的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让学生用米为单位分别用整数、分数、小数来表示,从而过渡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的形成。学生始终参与到概念的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归纳、分析和综合最后抽象出小数的意义。
3、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当学生成功解决这个问题后,将它拓展变化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在整体中涂色部分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巩固小数的意义和小数与分数间的联系;计算单位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这两个知道点,放在了后面的练习中,这把难点分散了,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4、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以梳理总结。
《小数产生和意义》说课稿6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学生三年级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装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教学难点:
抽象小数的意义。
教学知识点:
1、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
2、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3、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具准备:
米尺、课件。
训练能力点: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为达到上述目标,我在这节课的主设计中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采用“一引、二扶、三放”三层次教学,促使学生眼、脑、手同时作用,获得丰富表象,引发学生理解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第一层次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米尺图,在教师启迪下,学生积极思维,根据严密的逻辑性,探索出规律。第二层次先出示米尺让学生感知,然后提问,不直接回答,留给学生思考余地。再通过填空的形式把思考过程反馈出来。第三层次的教学是通过教师点拨和学生观察、讨论、语言叙述,将规律灵活运用的过程,达到进一步清晰表象的目的。
二、运用分数的有关知识作迁移,类推出小数的意义,揭示其本质特征。如再次引导学生观察米尺,结合板书讨论问题: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1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然后结合板书讨论出小数的计数单位,以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文字、图片、声音、音乐、动画等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以调动学生的视听觉等多种感观,使学生的内心体验推向高潮,使他们产生一种学习的冲动,求知的欲望。如一开始让学生听课件中的读一读。小数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是有体验的。这样设计就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认识,消除抽象的数学与学生的距离感。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猜一猜,量一量,这两条带子有多少长,不能得到整“米”数时,须用其它数来表示,教学小数的产生。
3、结合课件教学一位小数、二位小数、三位小数……,教学小数的义意。
4、完成填一填,教学小数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进率是10。
5、完成连线题,
6、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提出问题。
7、学生进行全课小结。
8、练习“思维训练”。
板书设计: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第四篇:《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设计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设计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小数的产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2、初步理解整数、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3、在合作与交流中的过程中,体验探究发现和迁移推理的学习方法,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小数的产生
1、测量讲台的长度
我们学校的多功能教室更换了新的讲台和桌椅,你们能帮老师量一量新讲台的长度吗?
学生用米尺测量讲台的长度。
测量得不到整米的结果。
2、揭示课题
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常用小数来表示。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小数。
二、小数的意义
1、一位小数。
(1)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小数,我们可以借助米尺。
(出示米尺图)
(2)把一米长的尺子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每一份有多长?(1分米)
(3)1分米是一米的几分之几?如果用米做单位,写成分数是多少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
(4)口答:3分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为什么?
(5)7分米是多少米?
(6)1/10可以写成0.1,3/10可以写成0.3,7/10可以写成0.7,像十分之几这样的分数我们都可以用零点几这样的小数来表示。
2、两位小数。
(1)如果把1米中的每一分米再平均分成10份,那么1米就平均分成了多少份?
(2)我们来看它的放大图。每一份是多少?(1厘米)
1厘米是一米的几分之几?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分别是多少米?
(3)3厘米呢?6厘米呢?
(4)13厘米是多少米?为什么?
(6)像1/100,3/100……,这些表示百分之几的分数我们可以用零点几几这样的小数来表示。
3、认识三位小数。
(1)如果我把1米中的每一厘米再平均分成10份,这一次又把一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呢?
(2)我们来看它的放大图。这样的一份是多长?(1毫米)
(3)1毫米是一米的千分之一。所以1毫米是1/1000米,也就是0.001米。
(4)想一想:6毫米和13毫米分别是多少米?为什么?
(5)35毫米呢?135毫米又该如何表示呢?
(6)表示千分之几这样的分数我们可以用零点几几几这样的'小数来表示。
4、更多位小数
(1)如果把一米平均分成10000份,这样的一份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
(2)如果把1米平均分成100000份,这样的一份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
5、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
(1)回顾前面的学习过程,什么样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呢?
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2)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这就是小数的意义。
(3)0.1、0.3、0.7的小数点右面只有一个数字,像这样的小数就是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依次介绍两位小数、三位小数。
6、小数的计数单位
(1)0.3里面有几个1/10?0.03里面有几个1/100?
(2)归纳: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3)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三、巩固练习
1、完成51页做一做
2、完成55页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在今天的学习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简介:
一、谈话导入,揭示小数的产生
1、师:认识小数吗,你能说一个小数吗?
2、你还知道小数的哪些知识?
3、你知道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吗?
二、教学小数的意义
1、认识一位小数
2、认识两位小数
3、认识三位小数
4、概括小数的意义
师:分数与小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5、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
6、认识进率
三、巩固练习(略)
四、课堂小结(略)
听课反思:
听了xxx的《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一课,我不禁感叹:这节课真的不好讲!同时,本节课也有我比较困惑和值得思考的地方。
1、课堂引入要有针对性。
我们都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对于一节课来说,尤为重要。可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真的是件很不容易的事。虽然是讲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但要怎么引,确实值得琢磨:这么引对教学是否有帮助,是否和新内容有一定的关联。小数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xxx在课上开门见山的引入小数,唤起了学生的学习经验。简洁精炼,有针对性的导入,这是我的收获之一。
2、在教学时如何体现小数的意义。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一课的重点是建立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利用分数接触小数。回顾自己以往的教学和xxx的这节课,xxx利用板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了三层次教学,促使学生脑、眼、手协同作用,获得丰富表象,引发学生理解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并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练习,强化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和小数计算单位的掌握。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多侧重说一下表示的意义就好一些,如:01米表示什么?03米又表示什么?……然后我认为计数单位的教学可以揉到小数的意义的揭示过程中。还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利工具,所以我觉得最后的练习环节应该联系实际设计一些生活中的练习题。
3、注重方法渗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是高一级的知识,是对知识的一种本质揭示,是数学知识结构的灵魂。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本节课中,在教学1分米=1/10米=01米时,渗透等量替换思想,并以此为基点展开,先让学生初步感悟十进制分数与一位小数之间的联系,进而鼓励学生由此及彼、迁移类推得到许多一位小数,再让学生比较这些小数的共同点,归纳出一位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比认识二、三位小数。归纳小数意义时,渗透抽象化方法,在学生多层面、多角度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再加以抽象去掉数量、单位名称,最后抽象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二位小数……使学生顺利地从直观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设计2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这一教学内容属于概念教学,概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迁移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等各方面数学素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是一种思维的挑战,“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体验式教学设计思路及反思。现代教学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思维。”新课程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整合,我们的课堂上就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有效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自学校确立体验式教学课题并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体验式教学模式以来,我又进一步反思了自己的教学形式,梳理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整合了自己的教学模式,改进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将体验式教学新生的元素融进课堂,促进了课堂教学和谐、有效、充实、高效的开展。
以本节教学内容为例,课堂中有两次大的体验活动。一是在实际测量中感知小数的存在,在生活实际中感受小数的产生。二是在长度单位这个现实背景中,感知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等的存在,并在小数与分数的观察对比中体验小数与分数的联系从而认识小数的意义。我主要来谈谈第二次体验活动。借助米尺,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1分米,任取其中的一份会是多少呢?学生会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想到十分之一,并能写作0.1,这些都是学生三年级下学期的学习经验,这里需要学生感受体验的是什么呢?就是让学生感受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几份用分数表示这些分数有什么特点,用小数表示这些小数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进而联想到分母是10的分数和一位小数有什么联系?这是在多个案例中学生进行的感知体验活动,在学生有了初步感知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发现,一是分享成果,二是给予提示,三是达成共识。小组汇报时我会及时给予评价指导最终师生共同对这一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就是:分母是10的小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迈出了第一步,学生在后面感受两位小数,三位小数时就会有了一个明确的学习方法,所以在感受两位小数这一环节我会半辅半放让学生先自主感受,再小组交流汇报,这就更加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经验,在感受三位小数时,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并脱离小组交流这一拐棍,完全让学生自己形成学习方法,并学有所成。在揭示小数的意义这一神秘面纱时,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感性经验,让学生思考“分数和小数有什么联系?”这也是本节课的学习高潮,这一体验活动是学生经验的提升,也是经小组讨论进行简练概括。我认为学到这,学生真正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是有效的。
反思这节概念教学课,我认为保证学生进行有效的体验,首先要清楚学生已有经验和基础,备课时有所预设,创设的问题情境要简约、直观、有针对性、有思考价值,能激起学生“要去感受体验”的冲动。其次,教师及时必要的梳理、评价、反馈学生的思考交流成果,形成共性的知识成果,及时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形成怎样去学的意识。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设计3
【学习内容】
小数的意义和产生,课本50—51页内容。
【学习目标】
1、我能通过观察知道小数的产生。
2、我能通过分析明白小数的意义。
3、我知道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学习重难点】
小数的意义和计算单位及进率
【学习流程】
一、知识链接
1/、谈话引入:
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二、探究新知。
1、探究活动:
认真阅读教材第50、51页内容,结合“导学案”中的学习提示,先自主探究,再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初步理解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温馨提示:
(1)能你测量课桌的长度和宽度吗?测量时发现了什么?
(2)、你知道米尺是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吗?它的每一份用分数怎样表示?
(3)、你能用小数表示分母是10的分数吗?
(4)、你能用小数表示分母是100的分数吗?
(5)、你能用小数表示分母是1000的分数吗?
(6)、什么是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7)、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8)、小数的计算单位和分数的计数单位有什么不同之处。
2、我会总结:
(1)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小数,像这样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2)、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3、解决问题:
(1)0.457,每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几个几分之一?
(2)一个小数由5个1、3个0.1、6个0.01组成,这个小数是()
三、课堂巩固:
1、判断:
(1)0.40里面有4个0.01()(2)35克=0.35千克()
2、把小数改写成分数
0.90.090.0359
3、括号里能填几?你是怎么知道的?
(1)、0.3里面有()个,0.09里面有()个;0.08里面有()个。
(3)、找朋友:(用线把上下两组数连起来)
0.0450.130.00010.9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第五篇: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设计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设计
包头东方希望小学 崔晓霞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四年级下册教材第50----51页例1和做一做 教学目的:
1、在生活情境中了解小数的产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加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2、通过探究小数与分数的内在联系,理解小数的意义。
3、让学生经历从不同角度研究同一问题的过程,初步获得对数学的整体认识。
4、能比较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结果。探究问题:
1、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其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2、小数的意义,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教学过程:
(一)操作导入:
1、测量黑板的长度。
2、让同桌测量课桌长度。(用米作单位)
3、交流测量结果,展开讨论。
4、引导小结:
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板书课题:小数的产生)
5、学生汇报生活中的小数,师出示带来的生活中的小数。
(二)引导探究:
1、认识一位小数。(出示米尺)(1)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的地方。
①用米作单位,怎样用分数来表示? 为什么?(结合分数的意义说明)
②用小数表示是:0.1米。
③谁来说说0.1米表示什么?(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1分米,是1米,也可以写成0.1米。)
10板书:1分米= 1米=0.1米.
10(2)讨论:
①用米作单位,3分米怎样用分数和小数表示?7分米呢? ②分别说说0.3米、7分米表示什么意思?
③观察分数和小数,知道分母为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它表示的就是十分之几,这样小数点后面有一个数字的小数叫做一位小数。
2、认识两位小数。(出示米尺)(1)在米尺上找出1厘米的地方。
①用米作单位,怎样用分数来表示? 为什么? ②用小数表示是:0.01米。
③谁来说说0.01米表示什么?(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是1米,也可 100以写成0.01米。)板书:1厘米=1米=0.01100米.(2)讨论:
①用米作单位,3厘米怎样用分数和小数表示?6厘米呢? ②分别说说0.03米、0.06米各表示什么意思?
③观察分数和小数,知道分母为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它表示的就是百分之几,这样小数点后面有两个数的小数叫做两位小数。
3、认识三位小数。(出示学生尺)(1)在尺上找出1毫米的地方。
①用米作单位,怎样用分数来表示? 为什么? ②用小数表示是:0.001米。③谁来说说0.001米表示什么? 板书:1毫米=(2)讨论:
①用米作单位,3毫米怎样用分数和小数表示?6毫米和13毫米呢? ②说说0.003米和0.006米各表示什么意思?
照这样分下去,还可以得到万分之一米……也可以写成0.0001米。
③观察分数和小数,知道分母为1000的分数可以用三位小数来表示,它表示的就是千分之几,这样小数点后面有三个数的小数叫做三位小数。
(三)概括小数的意义:
师: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揭示课题:的意义)11000米= 0.001米。
(四)小数的计数单位和进率
(1)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展开讨论)板书:(0.1、0.01、0.001……)
(2)1米里有几个0.1米?0.1米里有几个0.01米?……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10)
(五)巩固应用
1、学生看书并完成例1的空白。
2、P51 “做一做”用分数、小数表示涂色部分。
3、闯关练习:课件出示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七)板书设计: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整数
分数
小数 计数单位 1分米=1米=0.1米. 一位小数 0.1 101厘米=1
1米=0.01米. 两位小数 0.01 100毫米=1米= 0.001米。三位小数 0.001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