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说课教案
“引导-探究-整理-发展”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化学组
夏洪艳
每一门学科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习它的学科思想,通过学习,进行具有学科特点的思维方法的训练、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得学习成为能力培养的一种形式,去影响学生的一生。化学课堂教学也是这样,贯穿着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思想观点、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科学态以及自信顽强的品质培养等。在学习中逐渐掌握具有创造性的学习方法,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引导-探究-整理-发展”教学模式的主要过程: 引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挖掘可以进行创造性活动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可以采用教师设疑、学生质疑、实验激疑、自学生疑等,由疑而发,诱导学生的好奇心理,激活学生的思维。
.探索:在教师的引导下,指导学生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的观察方法科学地实施探究过程。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研讨,展示创造过程,教师要延迟裁判,给学生创设自由思维的空间。
整理:交流归纳,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发展:生长发散,活化知识应用发展。
发展即创新。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发展是指知识和能力的生长,即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及装置提出改进方案,或将化学知识和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进行一些社会调查等,为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以及思维发展创造条件,开放一个更加宽阔的空间,使得课堂教学具有伸展性和开放性。
制定活动目标时,教师要精心设计,引导实施创造活动,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应设置障碍梯度,让学生拾级而上,体验过程,体验成功,用成功去推动成功。例如,钠和水反应的教学设计如下:学生根据钠的物理性质和结构特点预测反应情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索→观察现象做出解释→学生探索创新实验→讨论评价实验方案。
1. 预测反应情况
在学生活动中,教师应及时在知识和方法上给予指导。任何实践活动都应建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以理论指导实践,否则,将是盲目的,甚至是危险的、失败的。
2. 实验探索及现象分析
现象汇报中,对于钠在水面上游动方式,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鼓励学生继续观察,得出运动是无规则的结论。
应强调指出科学实验中,除了观察到书上谈到的现象外。学生还观察到:钠放到水中后,看到钠的融球开始时并不是闪亮的银白色,慢慢才变成银白色。
学生通过实践,验证自己的预测,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获得自信。发现了没有预测到的现象,不要回避,这正是思维发展的好时机。是又一次思维活动的开始,也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 整理归纳
在以上实验基础上,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反应中产生的气体是什么?要求从理论和实验事实角度加以分析,使学生明确,探索应包括理论探索和实验探索。在对实验结果以及现象的分析中,不同的意见可以进行辨析讨论,教师及时捕捉学生反馈的信息,把握知识的生长点,及时设疑,深化思维。
通过讨论,学生思维活跃且开阔,能从三个方面作出解释。从实验现象分析:实验过程中,有火花产生,并听到爆鸣声,说明有可燃性气体生成。用氧化还原观点分析:由于生成了氢氧化钠,钠的化合价升高,反应物中只有正一价的氢元素的化合价可以降低为零价,故生成了氢气,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减少的质量。
4. 引申发展及评价
在完成了钠和水反应的教学后,及时设疑:以上反应过程中,会不会有其他反应发生?为什么?钠还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学生活动: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装置,完成钠和水的反应。
要求:①避免其他反应发生②检验生成的气体。
评价方案:学生汇报设计方案,师生共同评价方案和科学性和可行性。
学生思维积极活跃且很开放,简便可行的方案,如果在教师课前考虑范围内,在课堂上便得以用实验验证,有的是教师事先没有想到,或者时间有限不能验证,可在课下完成,也有的方案可行但太复杂,不符合简约性原则,有的方案不太严密,被否定。课下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新实验方案的征集和评比,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采用分组讨论,学生汇报,集体评价,学生有很强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集体评价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课前要精心设计,找到知识和能力发展的生长点
教学模式的构建有两条主线,即方法主线和知识主线。重视了教学过程和方法培养,而非仅仅重视教学结果。
“引导—探[究—整理—发展”教学模式中的“四要”“四忌”
“一要”知识能力并重,“忌”过分淡化知识。
在强调素质教育,强调方法和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该使学生拥有相对完整和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不是为了知识而知识,而是为了能力而知识。是为了做,为了今天和明天的应用和创造而去学,而不是为了拥有知识而去学习。
“二要”爱护学生创新的自尊心,“忌”批评指责学生提出的设想。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已见,敢于标新立异,不盲目从不唯师,不唯书,只唯实,严格禁止批评或指责别人提出的设想,保护学生创新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培养开放性个性。
例如,检验启普发生器简易装置的气密性时,有的同学想不到向长颈漏中加水形成水封,而是用手去捂长颈漏长的口,欲使之密封。
对于学生的一些不切实际的或无法达到目的的方案,一方面教师要加以可行性,判断其是否符合科学性和简约性原则。另一方面要尽量让学生多进行一些实际操作,避免纸上谈兵,切不可批评指责。
“三要”给学生创新成功提供帮助,“忌”给学生永久性失败的体验。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多次的失败可能使学生产生自我否定心理,让这些学生品尝成功的滋味,树立起“我能行”的自信心。当课内或课外的探究或开放性问题的研究告一段落或结束时,教师应给予适当的评价,可以将局部评价和整体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某个方面体会成功。
例如,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硫的几类反应。
学生有以下几个方案:①铜和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②碳和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③亚硫酸加热分解;④三氧化硫在加热和催化剂存在下分解;⑤亚硫酸钠和硫酸的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方案评价,优化制取方案。对于不能采纳的方案,教师从能得到二氧化硫的角度给予肯定,但必须指明能得到二氧化硫的反应并不一定适合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硫。
“四要”使开放性具有多样性,“忌”单调呆板。解决问题途径的多样性,答案的多样性等。比如,在讲了碱金属后,提出下列课题,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侯德榜制碱法的化学原理和生产流程,并指出侯德榜制碱法在我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在环境保护一节,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讨论自己亲身边存在哪些环境问题,自己能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课后可以分组进行社会调查,调查本市的大气、水或土壤的主要污染物是什么,提出治理方案。
综上所述,在“引导→探索→整理→发展”四环节教学中,教师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及大纲,选定一个或几个原理或有待确定的结论,创设问题情景,难度要适合学生现有水平,但还须付出一定的努力,学生通过学习有关材料,用已有知识分析、完成有关实验,有意识地观察分析的基础上,使推测得以验证,或者形成可能的假设,沿假设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推测可能的答案,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评价、优选和检验,得出结论,并进一步通过论证使结论精确化。整个过程以学生活动和教师引导为主,教师要注意对学生思维过程和结果的判断和矫正,由于时间和条件有限,以上教学模式可适合于片段教学,限时探究,适时和有限地发展。
“引导→探索→整理→发展”四环节教学,其目的是强调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而不是知识本身,让学生在过程体验中,发展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能力,使学生能够自觉地自发地运用所学的科学方法调节和控制学习活动,逐渐形成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学习和研究方法。
“引导→探索→整理→发展”四个环节的关系及其比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教材内容,学生水平、周围环境,可以选择不同的侧重点。
实践证明,“引导→探索→整理→发展”四环节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质疑问难、探索释疑,学生是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学习过程便是研究过程、创新过程,也是收获过程,解决了学习的原动力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锻炼意志,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科学素养,同时也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模式。
“引导-探究-整理-发展”与实践
教学模式的研究
夏洪艳
2002/7/15
第二篇:说课教案
说课教案:田径跨栏
本次说课内容为田径跨栏,共分为14个部分
第一,本课指导思想:本课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
思想,从学生已有的运动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和培养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产生创新意识,体现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第二,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中三年级学生,《新课程标准》中水平五 第三,教学目标中认知目标:是学生初步了解跨栏跑的基本动作,认识到通过跨栏跑的练习可以提高人体大腿和髋关节的活动能力
第四,技能目标:使学生基本掌握跨栏跑的完整技术,发展学生
速度·柔韧·灵敏素质及反应能力
第五,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的精神
第六,教材(学情)分析:通过合理的设计,一集对该项目的学习,维护与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发展学生身体的综合素质,不断克服胆怯心理和畏难情绪,树立自信心,互相保护帮助,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克服困难等意志品质
第七,对学生针对跨栏中栏间距,栏高男女存在差异,以及男生
女生心理生理特征,将学生分为男女生各一组
第八,技术分析:本课主要解决:起跑至第一栏技术·跨栏步技
术·栏间跑技术,以及难点为跑——跨——跑之间的有机衔接·良好的全程跑节奏
第九,本课主要采用的方法有:准备部分运用讲解法,通过情景
导入——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冠军是谁?提问方式引入本课教学内容为跨栏,基本教学部分运用示范法,教师进行跨栏跑示范教学,讲解动作要领,讲解跨栏跑的基本知识和安全要求。启发法:教师在教学一段时间后,提问跨栏过程中注意哪些问题?即起跑至第一栏技术·跨栏步技术·栏间跑技术·冲刺技术等,在同学基本掌握跨栏技术后,进行分男女生,跨2——3栏进行比赛。教师可采用
相结合,让先进生进行示范,教师对该同学给予肯定及意见,让后进生示范,让同学自己发现同伴错误,加深印象本次课主要采用的学练方法为:准备部分,学生
学生针对教师讲解跨栏技术进行热身,基本部分,学生之间作式练习法,针对柔韧等方面进行合作。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探究式练习法,以及学生教师之间互评的评价练习法
本次课运动负荷:本课运动以跑,跨为主,运动负荷较大,练习次数为15——20次为主,平均心率为
练习密度为。结束部分以放松练习为主
教学评价:通过对本课的练习,能够使所有学生基本掌握动作要领,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灵巧·柔韧·协调能力,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力,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
教学特点: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给予游戏法:示范法与分析法 自主练习法,合 ——150次每分,第十,第十一,120第十二,第十三,学生自由展示空间,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改进课堂评价模式,重视学生的自评及互评,充分将教师融入学生的自主学习中
第十四,最后部分:场地器材:大垫子2个,跨栏架20个,田径场
第三篇:说课教案(共)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玉红兰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默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3.认识本课14个生字,搜集和交流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教学重点
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感受新一代建设者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艰巨与顽强毅力。教学难点
理解冰碴子、冻土区、高原缺氧、混凝土喷射等术语的含义。教学准备
青藏铁路有关资料图片,西藏风光短片、课件。教学方法:导学法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天路》引读
1.师:同学们,听过《天路》这首歌吗?它深情歌唱了铁路工人修建青藏铁路的感人事迹。来,随着这动听的歌声,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青藏铁路。(播放《天路》配乐的青藏铁路施工画面)
2.师:这就是青藏铁路,1958年,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开工,但是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条铁路还没有进入西藏,直到今天,西藏依然是中国惟一不通铁路的省份。这到底是为什么?是什么困难阻挡了这条铁路的前进?请同学们跟着筑路工人走进青藏铁路施工现场,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画面,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二、初读感受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个别难读的字音是否读准。如械(xiè),不读jiè“狰狞”读准后鼻韵。
2.师:读着课文,想着青藏铁路的施工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交流)
3.师:这是一条艰难的铁路,(师生补充资料,结合看屏幕上的青藏铁路示意图:青藏铁路要经过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要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全长1142公里,要经过550公里的永久性冻土区。解释冻土区:一年四季覆盖着坚硬的冰,有些坚冰厚度达一百多米,是高原地区修建铁路遇到的最大难题。)而风火山是最难的难题,但是最终,这只巨大的拦路虎却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4.(屏幕出示句子:“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1)为什么说风火山是只巨大的拦路虎?(因为这里有三大难关:多年冻土区,恶劣天气,极度缺氧)
(2)为什么风火山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①因为科技人员找到了喷射混泥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冻土区。②因为青年突击队员顶住了恶劣的天气,继续顽强的工作。③因为科技人员建起大型制氧站,攻克了极度缺氧难关。
(3)你们说这是一批什么样的建设者?(勇敢的、坚强的、智慧的,不怕苦不怕累„„)
(4)是啊,他们的确是一批勇敢坚强、充满智慧的青年突击队员。你们谁想成为这样的一名突击队员?我们就请这位突击队员来读1~2自然段,要读出你们的决心来。
(5)同学们,让我们也象这位突击队员一样“严阵以待”,准备迎接风火山的挑战。(齐读1~3自然段)
4.师读:“然而,一次次爆破,„„是根本不可能的事!”(1)西方的媒体说明了什么?
(2)他们认为不可能,那你们认为可能吗?
(3)我们的青年突击队员是如何把外国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的?让我们把自己当作中央电视台的一名记者,走进工地,去采访筑路工人攻克风火山的艰难历程。
三、读后采访 1.合作要求:
(1)自己边读边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工程的艰难和建设者的勇气与智慧。
(2)根据采访提纲上的问题提示,把自己的同桌当作青年突击队员互相采访。
(3)按“冻土区”“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分成三个事件,做三次报道。2.采访提纲
(1)你们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
(2)这些困难给你们造成了什么影响或者后果?(3)你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四、现场报道
1.攻破“多年冻土区”。(结合看课件中的图)(1)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2)理解“下马威”。①什么是下马威?
②风火山给青年突击队员什么下马威? ③这些下马威可能给工人和工程带来什么危害? ④但是,这一切难得倒我们的筑路大军吗?为什么?
(3)是的,因为这群勇敢坚强的青年突击队员心中装着一个坚定的信念:“把铁路修到拉萨去!”(齐读第7自然段)
2.克服“恶劣天气”。(结合看课件中的图)(1)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
(2)想象“七零八落”“不翼而飞”和“劈头盖脸”是什么样子。(3)导读第8自然段前5句(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跟读后半句,强调突出作用)
(4)看图,想象工人们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面前可能会怎样?(5)是啊,房子吹倒了,屋顶掀翻了,头砸破了,脸流血了,冷啊!疼啊!可是,当队员们想到西藏人们贫困的日子和迫切的期待,他们咬紧牙关,在心里一遍一遍地呼喊:“把铁路修到拉萨!”(齐读两遍)
3.解决极度缺氧。(结合看课件中的图)
(1)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2)什么是“杯水车薪”?为什么会杯水车薪?
(3)看图,想象工人背着氧气瓶在隧道里工作是什么样?
(4)胸闷,头痛,呕吐,四肢无力„„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这是多么可怕的难关啊!但是建筑大军硬是让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为什么?他们的胜利依靠的是什么?
①是工人们的勇气和毅力。②是科技人员的智慧。③是党中央的关怀。④是西藏人们的支持。„„
(5)因为,“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铁路工人的坚强决心,也是全国人们的共同心愿。同学们,带着全国人民的心愿,让我们大声地呼喊出铁路工人的决心。(齐读10~11自然段)
四、总结升华
1.(屏幕出示最后一个句子:青藏铁路这条“铁龙”在不断地向前,向前,拉萨已经遥遥在望„„)从最后的省略号里,你们读懂了什么?(介绍青藏铁路最新进展:工程进展顺利,全线路基、桥涵、隧道等主体工程基本完成,累计铺轨743公里,今年年底铁轨将铺到拉萨,明年7月进行列车试运行。届时将开通拉萨至西宁、北京、成都、上海、广州等多条线路,并装备当今世界最豪华的旅游列车。到那时,从拉萨乘座火车到北京,仅需48小时。)
2.想不想坐上这趟列车去拜访神秘的青藏高原?来吧,跟老师一起踏上这段神奇的天路。(播放西藏美丽的风光,配上李娜的《青藏高原》,最后画面定格在一个西藏小女孩站在铁轨边上,眺望拉萨的方向。)
3.同学们,为了建设这条铁路,40多万各族同胞远离亲人朋友,奋战在这荒凉恶劣的高原,多少年轻的生命永远地长眠在皑皑的雪山下,还有多少人奉献着自己的热血和青春,但是正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才可能彻底改写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西藏才可能真正走向繁荣富裕。
4、.面对着这样一群铁路工人,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写下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说课稿
玉红兰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文章条理清楚,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对西部建设者智慧与力量、吃苦奉献精神的歌颂。
这篇通讯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色彩。作者主要采用这样几种抒情方法:一是直抒胸臆,通过8个感情色彩强烈的感叹句,充分表达了筑路大军的信心与决心以及所遇困难的严峻以及克服困难和取得胜利的喜悦之情。二是运用恰当的比喻,如,“铁龙”“下马威”“逞凶一时的冻土”“巨大的拦路虎”,更加突出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三是语言直白简洁,有很强的节奏感,字里行间充溢着乐观情怀。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二是使学生感受到建设者们身上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在脑海中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三是对西部大开发有更多的了解。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把握主要内容,弄清建设者们是如何克服复杂冰冻土层、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这些困难的,并从中受到感染。难点是修建风火山隧道中的施工困难及科技攻关的方法。
二、说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继续增加对西部大开发的了解。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三、说教法
1.课前可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认识到青藏铁路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认识到对沟通东西部、促进合作发展,造福西藏地区和人民的重要意义。还可以在地图上找一找全长1 142千米青藏铁路的线路: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越过“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达雪域圣城──拉萨。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地形结构。
2.本文为略读课文,教师可指导学生按阅读提示要求:“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自读自悟,然后交流讨论。
在交流中要使学生认识到开凿风火山隧道遇到困难有三点:一是冻土层;二是恶劣天气;三是极度缺氧。在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中,建设者身上有一种顽强的精神。这种精神具体表现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以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奋战在千里工地。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铁道兵”面前,没有闯不过的火焰山。他们不惧生命危险,克服了高寒、低压、缺氧、风雪、雷电、沙暴这样的恶劣气候和自然条件所带来的困难;他们以科学和创新精神,解决了冻土层和极度缺氧的世界级难题。
同时还要结合具体词句体会到,在建设者身上,始终斗志高昂,洋溢着无坚不摧的乐观主义精神。如,“这一切难不倒我们的筑路大军”“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3.作者在表达上感情浓郁,要引导学生细心体会。文中有许多感叹句,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或建设者们怎样的情感。
4.还可让学生自读《詹天佑》,进行比较阅读。如,詹天佑在资本主义国家的阻挠和要挟下,修建了中国的第一条铁路;今天中国人修建的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詹天佑率领工人们顽强拼搏,以创新设计和吃苦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西部建设者凭着科技和奉献精神,攻克了世界级难题。从比较中感受到中国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发展,今非昔比的繁荣昌盛。还可引导学生比较一下两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5.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兴趣,鼓励有条件的学生浏览“青藏铁路网”,关注青藏铁路的建设情况。
四、说过程: 学过程
一、《天路》引读
1.师:同学们,听过《天路》这首歌吗?它深情歌唱了铁路工人修建青藏铁路的感人事迹。来,随着这动听的歌声,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青藏铁路。(播放《天路》配乐的青藏铁路施工画面)
2.师:这就是青藏铁路,1958年,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开工,但是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条铁路还没有进入西藏,直到今天,西藏依然是中国惟一不通铁路的省份。这到底是为什么?是什么困难阻挡了这条铁路的前进?请同学们跟着筑路工人走进青藏铁路施工现场,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画面,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二、初读感受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个别难读的字音是否读准。如械(xiè),不读jiè“狰狞”读准后鼻韵。
2.师:读着课文,想着青藏铁路的施工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交流)
3.师:这是一条艰难的铁路,(师生补充资料,结合看屏幕上的青藏铁路示意图:青藏铁路要经过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要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全长1142公里,要经过550公里的永久性冻土区。解释冻土区:一年四季覆盖着坚硬的冰,有些坚冰厚度达一百多米,是高原地区修建铁路遇到的最大难题。)而风火山是最难的难题,但是最终,这只巨大的拦路虎却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4.(屏幕出示句子:“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1)为什么说风火山是只巨大的拦路虎?(因为这里有三大难关:多年冻土区,恶劣天气,极度缺氧)
(2)为什么风火山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①因为科技人员找到了喷射混泥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冻土区。②因为青年突击队员顶住了恶劣的天气,继续顽强的工作。③因为科技人员建起大型制氧站,攻克了极度缺氧难关。
(3)你们说这是一批什么样的建设者?(勇敢的、坚强的、智慧的,不怕苦不怕累„„)
(4)是啊,他们的确是一批勇敢坚强、充满智慧的青年突击队员。你们谁想成为这样的一名突击队员?我们就请这位突击队员来读1~2自然段,要读出你们的决心来。
(5)同学们,让我们也象这位突击队员一样“严阵以待”,准备迎接风火山的挑战。(齐读1~3自然段)
4.师读:“然而,一次次爆破,„„是根本不可能的事!”(1)西方的媒体说明了什么?
(2)他们认为不可能,那你们认为可能吗?
(3)我们的青年突击队员是如何把外国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的?让我们把自己当作中央电视台的一名记者,走进工地,去采访筑路工人攻克风火山的艰难历程。
三、读后采访 1.合作要求:
(1)自己边读边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工程的艰难和建设者的勇气与智慧。
(2)根据采访提纲上的问题提示,把自己的同桌当作青年突击队员互相采访。
(3)按“冻土区”“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分成三个事件,做三次报道。2.采访提纲
(1)你们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
(2)这些困难给你们造成了什么影响或者后果?(3)你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四、现场报道
1.攻破“多年冻土区”。(结合看课件中的图)(1)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2)理解“下马威”。①什么是下马威?
②风火山给青年突击队员什么下马威? ③这些下马威可能给工人和工程带来什么危害? ④但是,这一切难得倒我们的筑路大军吗?为什么?
(3)是的,因为这群勇敢坚强的青年突击队员心中装着一个坚定的信念:“把铁路修到拉萨去!”(齐读第7自然段)
2.克服“恶劣天气”。(结合看课件中的图)(1)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
(2)想象“七零八落”“不翼而飞”和“劈头盖脸”是什么样子。(3)导读第8自然段前5句(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跟读后半句,强调突出作用)
(4)看图,想象工人们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面前可能会怎样?
(5)是啊,房子吹倒了,屋顶掀翻了,头砸破了,脸流血了,冷啊!疼啊!可是,当队员们想到西藏人们贫困的日子和迫切的期待,他们咬紧牙关,在心里一遍一遍地呼喊:“把铁路修到拉萨!”(齐读两遍)
3.解决极度缺氧。(结合看课件中的图)
(1)请某个学生做现场报道,其他人补充评价。(2)什么是“杯水车薪”?为什么会杯水车薪?
(3)看图,想象工人背着氧气瓶在隧道里工作是什么样?
(4)胸闷,头痛,呕吐,四肢无力„„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这是多么可怕的难关啊!但是建筑大军硬是让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为什么?他们的胜利依靠的是什么?
①是工人们的勇气和毅力。②是科技人员的智慧。③是党中央的关怀。④是西藏人们的支持。„„
(5)因为,“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铁路工人的坚强决心,也是全国人们的共同心愿。同学们,带着全国人民的心愿,让我们大声地呼喊出铁路工人的决心。(齐读10~11自然段)
四、总结升华
1.(屏幕出示最后一个句子:青藏铁路这条“铁龙”在不断地向前,向前,拉萨已经遥遥在望„„)从最后的省略号里,你们读懂了什么?(介绍青藏铁路最新进展:工程进展顺利,全线路基、桥涵、隧道等主体工程基本完成,累计铺轨743公里,今年年底铁轨将铺到拉萨,明年7月进行列车试运行。届时将开通拉萨至西宁、北京、成都、上海、广州等多条线路,并装备当今世界最豪华的旅游列车。到那时,从拉萨乘座火车到北京,仅需48小时。)
2.想不想坐上这趟列车去拜访神秘的青藏高原?来吧,跟老师一起踏上这段神奇的天路。(播放西藏美丽的风光,配上李娜的《青藏高原》,最后画面定格在一个西藏小女孩站在铁轨边上,眺望拉萨的方向。)
3.同学们,为了建设这条铁路,40多万各族同胞远离亲人朋友,奋战在这荒凉恶劣的高原,多少年轻的生命永远地长眠在皑皑的雪山下,还有多少人奉献着自己的热血和青春,但是正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才可能彻底改写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西藏才可能真正走向繁荣富裕。
六、说板书
七、教学反思
第四篇:教案和说课范文
《摸球游戏》说课设计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可能性的大小》的第一课时。
一、《课程标准》对这一部分内容要求是: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含义,并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教材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客观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的,三年级学习了客观事件出现可能性的大小,认识到可能性大小的出现是与相关的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在四年级时,教材安排游戏公平的活动,让学生认识等可能性。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在前几个年级学习基础上的发展,教材中用摸球游戏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掌握可能性的初步认识,还有三年级及本册书前几个单元中对分数的认识与理解,对研究本课内容有了坚实的基础。我班学生喜欢思考,乐于动手。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操做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使学生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3、通过猜想与实践验证,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与相对性。
五、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与相对性。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质疑
高年级学生带给一些思考性强的情境,这样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去积极思考。上课开始,我手中拿出两黄一白三个球,同学们看到老师手中的白球与黄球,你能想到什么数?
同学们可以随意说出自己想法,尤其是能说出白球与黄球对应总数的几分之几,要加以充分肯定,并追问为什么?这样的设计是唤起学生对数与事物联系的意识,同时为下面教学起一个铺垫作用。
接下来,谈话:“利用这些不同颜色的小球,老师想与同学们一起来做摸球的游戏,做游戏之前请帮老师一起来研究一下这里面学问。”课件中依次出示现五个盒子。A盒子里2个黄球;B盒里2个白球;C盒里1个黄球,1个白球;D盒里1个白球,7个黄球;E盒里7个白球,1个黄球。除颜色外完全相同。提问:我要从各盒中任意摸出一球,你能说一说从不同盒子里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吗?因为学生对可能性有一定经验,所以分析各个盒子出摸白球的可能性一般以大小区分。学生可能答出可能、一定或不可能等去描述,这样设计,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可能性大小的含义,也是复习旧知,同时为下面引出新知提供一个认知的情境。
2、探索可能性用分数来表示。
几个盒子中摸出白球的可能性通过学生分析,仅仅是用“可能”、“ 一定”、“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各个盒子中摸到白球的可能性,那哪个盒子摸出白球大呢?大到什么程度呢?用几个词来表示事件的可能性是有局限性的。用什么方法去表示事件的可能性更明确具体呢?从而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一环节我设计时考虑到可能会有学生发现第一个盒子中不会摸出白球,对用“0”来表示可能性,应该可以说出。所以我也适时引导:“同学们可以把生活中一些现象,用我们数学角度去表示,真的不错。那其他盒子中能摸出白球的可能性是否也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呢?”这一环节我是根据学生对这一质疑的认识程度去进行引导的。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注意在课堂上学生生成的内容,加以把握从而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
然后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摸白球的可能性,让同学在交流中体会到可以用分数区分可能性的大小。学生可以针对任意一个盒子中的对应白球与黄球个数进行分析。以C盒为例。引导学生发现这个盒中一共有两种可能,其中白球有一种可能,那么摸出白球可能占全部可能性的1/2。所以我们可以用一个分数1/2来表示这个盒子中摸出白球的可能性。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总结,得出各盒子中能摸出白球的对应分数。进而明确另几个盒中摸出白球的可能性。着重分析强调为什么?其中重点分析第二个盒子,一定能摸出白球,应该用什么数来表示。这是一个难点,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在分析另外几个盒子摸出白球可能性的同时,我也适时的追问黄对应每个盒子中摸出黄球的可能性,这样也有意识的渗透了在同一个盒子中,能摸出两种球可能性和为“1”;在分析起用“1”来表示一定摸出白球的可能性时学生有了抓手。
这一环节在小组的合作交流中,学生可以相互帮助,可以使有了一定思想的同学先与同学进行分享,然后在集体汇报中,再进行深入的交流。而且在学生分析时,适时的追问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是能体现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根据学生分析,进行一个小结,在研究可能发生事件时,我们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它的可能性,明显可以区分出可能性的大小。而且一定发生我们用“1”来表示,不可能用“0”来表示。进行一个课件的演示,课件中动画体现出数形结合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分数去表示可能性大小。
3、实践操作验证可能性大小。
我以有一个黄球与一个白球的盒子为例,与学生分析在这个盒子中再放入一只黄球,此时,能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又变成多少?学生可能说到1/3。那我们拿出盒子,请每小组的同学们中放进1只白球和2只黄球,进行摸球活动,每组同学一共摸20次,记录摸球结果,算算摸出白球次数占摸球总次数的几分之几?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好吗?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实验过程,收集相关数据,再汇报验证。这一环节我是让学生去进行实践操作去验证我们先前的分析,在活动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在接近1/3或者结果偏离1/3的情况,这就让学生去体会到我们开始对可能性的表示,是基于盒子里球数的定量分析;而在实践中,会有偶然性的出现。课堂上学生体会到偶然性,他们说出“运气”,实际就是一个偶然因素。
这一环节当出现各组实验结果不同的时候,我又做一个集体的汇报,把所有十个组的情况进行了汇总,因为有同学说“200次”不是3的倍数,不能进行约分得出1/3,为了满足学生这个接近1/3的想法,我又让其中一组多摸了十次,这样共210次,虽然也不能保证得到1/3,但计算一下摸出白球的总次数占摸球总次数的210分之几,这样结果会更接近1/3。这样一个集体的汇总,计算,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当我们实验次数增加时,结果就会更接近我们前面的猜测,也就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的定量分析。实践操作是让学生增强从数学角度去认识身边事物的意识,更加深刻揭示可能性的实质。
4、练习巩固 我经过反复思考设计三个练习题。体现出层层深入,加深理解的目的。
说一说议一议。给出这样一个背景:某班在第一组(4男6女)选一名同学做组长。女生当选的可能性是多少?这个问题是本课内容的再现,同时这里又有可能性方法的计算。要把男女生加起来,算出总人数,更看女生占全组人数的几分之几。有同学也会提出结果进行约分。
选择游戏。给出在公园中有两个中奖游戏,你觉得哪个游戏的获奖可能性更高一些。一个是圆盘被平均分成了4份,可是只有其中的一份可以得奖;另一个是摸球游戏,一共有10个球,其中有2个是可以摸到奖的球。这个习题充分体现生活中有数学,我们要用学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我设计一个“小文遇到一个密码是由1、5、8组成的(数字不重复的)三位数,密码是“158”的可能性是多少?这个习题比较开放,体现综合应用的能力。学生需要先计算出所有的不同排列,然后再看其中一种排列占总排列数的几分之几。
5、课程结束前,我重点让学生说说“你能想到利用今天学的知识,在生活中我们能解决什么问题?”这里正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课堂中,学生真的提出很多自己生活遇到可能性的问题。
七、本节课,我主要让学生经历一个猜想——实践——验证——应用的数学过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从中锻炼学生直觉思维,在实验、分析、综合、归纳、推理中培养抽象思维,帮助学生增强应用意识和初步处理随机现象的能力。通过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操作实践的空间,留足了思考与交流的时间让学生都能动口、动手、动脑,参与学习全过程。
以上是我的说课,最后感谢与我交流的各位朋友。谢谢!
《摸球游戏》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操做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使学生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3、通过猜想与实践验证,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与相对性。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直接引入
1、今天老师想与同学们一起来做个摸球的游戏,请看屏幕。
教师依次出示现五个盒子。A盒子里2个黄球;B盒里2个白球;C盒里1个黄球,1个白球;D盒里1个白球,7个黄球;E盒里7个白球,1个黄球。除颜色外完全相同。
2、质疑问难:我要从各盒中任意摸出一球,你能说一说从不同盒子里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吗?
3、探究与体验,分别分析各个盒子出摸白球的可能性,以大小区分。[学生可能答出可能、一定或不可能](复习旧知引出新知。使学生理解可能性大小的含义。)
二、探索可能性用分数来表示。
1、师:B、C、D、E这三个盒子中都可能摸到白球,那么,哪个盒子中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呢?大到什么程度呢?看来,用“可能”、“ 一定”、“不可能”这三个词来描述事件的可能性是有局限性的。用什么方法去表示事件的可能性呢?
2、探究与体验,摸白球的可能性,以分数区分可能性的大小。
[学生可能会发现在A盒中不可能摸出白球,那么他的可能性可以用“0”表示。] 师:同学们可能把生活中一些现象,用我们数学角度去表示,真的不错。那其他盒子中能摸出白球的可能性是否也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呢?
3、在C、D、E盒中从这几个盒中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可以用什么数表示呢? [学生可以针对任意一个盒子中的对应白球与黄球个数进行分析。] 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总结,得出各盒子中能摸出白球的对应分数。着重分析强调为什么?
4、重点分析一定能摸出白球,应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
[在分析1/2时,可以适当确定一下,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在B盒中,相当于把能摸出黄球的1/2变成白球,所以摸出白球的可能性成为1/2+1/2=1]
5、小结,在研究可能发生事件时,我们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它的可能性,明显可以区分出可能性的大小。而且一定发生我们用“1”来表示,不可能用“0”来表示。
三、实践操作体会可能性大小。
1、在C盒中再放入一只黄球,此时,能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又变成多少? [生可能说到1/3]
2、同学们的桌子上都有一个盒子,请小组中放进1只白球和2只黄球,进行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好吗?
[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实验过程收集相关数据]
3、汇报验证
请同学进行实验汇报结果。[学生可能会出现在接近1/3或者结果偏离1/3] 得到理想结果要多次实验。
4、小结:可能性可以用一个具体数来表示,根据要出现的可能和全部可能性。
四、练习巩固
1、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考考你们的脑筋了。老师这里有一个大盒子,里面有白球与黄球共10个,我们每次摸出一个球,记录颜色,再放回,一共摸二十次,针对结果,请你猜测一下有多少个球,然后,看看与实际是否一致。
小组记录结果然后进行讨论,学生在具体讨论时,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猜想与推选的方法,对此都希望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特别是学会分析比赛外的各种因素,也应是教师指导的重点。
2、公布结果,分析差距产生原因。
教师可让学生再做一次,也可借助经验加以解释。
五、总结。
汇报一下这节课你的收获。
第五篇:教案,说课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教案
沁后小学
林淑红
教学目标:
1、认识、书写生字,正确读写“眼疾手快、精神抖擞、破绽”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鲜活的人物形象。
3、学习并运用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小说《小兵张嘎》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受人物形象,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教学准备:
1、了解《小兵张嘎》的故事梗概
2、布置学生课前预习
3、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听歌《八路军拉大拴》
2、这首歌是电视剧《小兵张嘎》的主题曲,这部电视剧是根据作家徐光耀的同名小说《小兵张嘎》改编的。这节课,我们要来认识作家徐光耀笔下的小嘎子。
3、揭题,板书。(板书课题: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二、汇报预习情况
1、文章有关背景。
2、检查词语,分两组出示。
精神抖擞
推拉拽顶
扳
胖墩儿 单褂儿 虎势儿 猴儿 牛劲儿 塌着腰
合了裆
破绽
别住
三、初读课文,熟悉文断
1、自由读文,解答下列问题:(1)、片断中出现的人物是谁?谁是主人公?这两个人物在干什么?(2)、片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再读课文,合作讨论:
小嘎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胖墩儿又是什么样的人?
四、精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感受人物形象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句子画下来,圈出关键词,全班交流:
(一)赏识嘎子的“灵”
1、哪句话可以看出小嘎子机灵的?
2、从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嘎子的机灵?小嘎子为什么“不跟他一叉一搂”?这又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3、还能从哪些句子看出嘎子机灵、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
4、从哪些词语最能体会到这一特点?
5、继续交流其它句子。
过渡:这一钩,钩掉了嘎子的什么?[胜利的希望]要是换在平日里,机灵的小嘎子也许早就获胜了,可是他今天的对手是谁?[胖墩儿]这是一个怎样的对手?找出有关句子!
(二)品读胖墩的“实”
1、学生自由汇报描写小胖墩的句子。
2、这对手有什么特点?胖墩儿也是一个摔跤的惯手,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三)回味俩小的“势”
1、嘎子和胖墩儿都是摔跤的惯手,他们旗鼓相当。文中用什么来比喻他们的样子呢?
2、他们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走马灯”就是旋转的民间彩灯。他们三抓两挠地揪在一起。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输了!
(四)激情朗读
(五)回顾全文,感受写法。
1、引导回顾 :精彩的摔跤比赛开始了,俩人各自虎势儿一(),对起阵来。起初,小嘎子围着胖墩儿猴儿似的()。胖墩儿()着腰,()了裆,()着眼珠子。两个人揪在一起,嘎子(),硬是()不动他。小嘎子用脚去()他的脚,结果被胖墩儿一(),摔了个仰面朝天。
2、讨论:作者运用什么样的手法来塑造小嘎子的形象呢?
五、总结得失,激发阅读兴趣
1、引导学生讨论:小嘎子虽输了,输在轻视了对手。由此,同学们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2、一次失败并没有让嘎子失去聪明、可爱的本色。反而让他更真实。挫折是财富,这次失败让小嘎子逐渐长大,最终成为优秀的八路军战士。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作家徐光耀的《小兵张嘎》一书,和机灵、调皮的小嘎子交朋友哦!
作业设计:让学生描写“一场扳手腕比赛”
找两个男生上台,让他们进行扳手腕。同学们观摩用几句话写出他们的动作。板书设计: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机灵、富有心计
沉稳、老实
手疾眼快
塌、合、鼓
使巧招、下冷绊子
膀大腰粗、一身牛劲
钩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说课稿
沁后小学
林淑红
一、解读教材
《人物描写一组》中的《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选自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第22课,是本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本组教材以“作家笔下的人”为专题,采取了不同的手法,刻画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这个片段主要写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先是由小嘎子提议摔跤,在摔跤的过程中,他时时处处想使巧招,结果反被胖墩儿摔了个仰面朝天,反映了小嘎子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文中对小嘎子摔跤时的动作描写极为细致。作者用了“站、围、蹦、转、揪、推、拉、拽、顶、扳”等表示动作的词语,从不同的方面对小嘎子的摔跤动作进行了细致描绘。在这当中,还夹杂着对嘎子心理活动的描写,比如,“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去勾他的腿”,这些描写从另一个侧面丰富了人物性格。动词的准确运用和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塑造了小嘎子这个儿童形象,显示出作者在人物刻画上的功力;也是我们学习的写作方法之一。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 A、知识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读写“眼疾手快、精神抖擞、破绽”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嘎子、胖墩儿的人物形象。B、能力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2、尝试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写片断。C、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阅读儿童小说《小兵张嘎》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受小嘎子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教学难点: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三、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的目标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我采用以读悟情和仿写法这二种方法进行教学:以读悟情:课标十分强调语文教学“以读为本”,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以“以读悟情”贯彻始终,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细细品味其用词的精妙。仿写法:事实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在作业中设计了“仿写法”:让学生描写“一场扳手腕比赛”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本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重视自学指导。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教师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师生共创情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体会作家笔下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我还让学生欣赏了电视剧《小兵张嘎》的主题曲,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氛围,让学生亲身感受作家笔下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养成他们对于优秀文学作品细细品读的习惯。
四、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这个环节的设计中,我以听歌曲《八路军拉大栓》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下面学习课文打好了基础。
(二)、汇报预习情况
小学高年级让学生学会预习,对课文的学习有辅作用,而汇报预习情况,能很好地检测学习的预习,所以我设计了本环节。
1、文章有关背景的介绍与交流,能帮助学更好地理解课文。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收集有关课文背景的资料,也可以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检查词语的教学,能较完善地检查学习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及时补缺补漏。
(三)、初读课文,熟悉文断
在这个环节中,我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
1、片断中出现的人物是谁?谁是主人公?这两个人物在干什么?
2、片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嘎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胖墩儿又是什么样的人?
这些问题都是要求在学生读文之后进行思考,贯彻了以读学文的指导思想。三个问题逐层提高,循序渐进,这样学生就能对文章的主要人物、主要内容、人物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
(四)、精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感受人物形象
本环节是这节课的重点。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步骤:
1、赏识嘎子的“灵”
2、品读胖墩的“实”
3、回味俩小的“势”
4、激情朗读
5、回顾全文,感受写法。前三个步骤我主要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来指导学生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突破了本课的重点。激情朗读则又一次贯彻了以读学文的指导思想。在小结回顾全文的过程中,我利用一段话在让学生明确了文断中最精彩的动作描写。并通过讨论,明确了作者的写法,突破了难点。
(五)、总结得失,激发阅读兴趣
在生活中学会反思,人才可能不断进步。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讨论自己的收获,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引导反思后,我乘势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以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
五、作业设计
语文教学重在指导学生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环节的设计正是本课能力目标的体现。让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的塑造人物的方法,学写:“一场扳手腕比赛”,现学现卖,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机灵、富有心计
沉稳、老实
手疾眼快
塌、合、鼓
使巧招、下冷绊子
膀大腰粗、一身牛劲
钩
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直观,既突出了文章的重难点,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发展了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