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二是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三是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四是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五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小学美术欣赏课在美术教学中占用的课时虽然最少,但教与学的矛盾却常常比较突出,因此也是美术教学中的难点所在。如何提高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值得我们共同去研究和探讨。
二、课题界定、理论假设 小学美术欣赏的概念界定
欣赏:欣赏就是从一个作品中发现有意义的地方,慢慢去品味,得到一种很愉快的感觉,是个看似简单却十分深奥的东西
美术欣赏:美术欣赏是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其作品背后的艺术现象的活动。
美术欣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形式,它和绘画及工艺教学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从美术教学总的目标和任务出发,欣赏教学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还应重视思想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把他们引向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发展的道路。
三、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教师把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并以情感为主导因素,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理解、欣赏其内涵。
2、通过研究,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引导孩子提升美术欣赏能力
3、通过研究,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灵活运用教材,善于结合实际培养、提高学生欣赏能力。
四、研究过程及方法
(一)研究过程
1、前期尝试阶段:(1)组建课题成员
(2)调查美术课堂现状,了解学生美术欣赏兴趣(3)收集资料、学习理论(4)撰写课题申请报告(5)尝试研究
2、具体实施阶段:
(1)撰写开题报告,调整课题实施计划,明确分工合作。(2)继续收集文献,充实理论基础(3)进行美术欣赏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究(4)撰写中期报告,调整实施方案
3、总结成果阶段:(1)全面总结,归因分析(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3)整理研究论文、教学案例等资料
(二)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研究法、访谈法、比较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现场观赏法、案例分析法等开展研究。
五、研究内容
1、在欣赏课中凸现人文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新的教学理念,对相关资料进行调查、整和与研究。在实践教学中提倡要注意营造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2、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美术欣赏学习,逐步提高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开发学生智力。
3、课堂教学整体优化,重视多媒体等等不同教学方式的相关资料的调查、研究。
4、在直观教学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的探索,加强直观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对美术学科的认同,增强学生对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重视。
5、美术第二课堂的确立。如:美术兴趣小组的建立;校园文化对美术教学的重视;家庭美术学习氛围的创造;
六、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在美术欣赏中,教师往往在课始出示范作后,便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欣赏成了“讲赏”。美术欣赏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同时也忽视学生创造个性的培养,有时会埋没了部分学生个体的创造思想。
(二)教师在欣赏教学过程中会忽略作品的背景及创作的社会生活。欣赏要达到教师的理解与学生的体验相结合;介绍作品的背景与作品内在艺术性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达到 “内外”结合,逐步丰富学生的知能结构,提高对艺术形像的审美感受能力。
(三)如何将美术欣赏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的课内外活动、及其他学科有机结合起来,还需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第二篇:美术课题研究方案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课题研究方案
龙坪小学美术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兴趣,在心理学上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研究、接近、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则是学生求知的欲望,对世界的好奇,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探求道理,并带有感情色彩的意向活动,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对逐渐感知社会、获得知识的儿童来说,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在美术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对学习美术普遍都有浓厚的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特别喜欢上美术课,因为他们的兴趣来自把美术课当作一种游戏活动,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是由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刺激而引起的暂时兴趣,当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任务的加重,学习美术已不再仅是一种游戏活动,而把它当成一门学业完成时,学习美术的热情大多数会逐渐减弱,甚至完全消失,这就是美术教学普遍存在的难点,也是我们美术教学需要认真研究,对待的课题。
二、研究人员名单
三、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良好习惯
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美术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的探索、创新的欲望。
2、在美术学习中培养学生自我发现和自我挑战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的发现和提出问题,自己搜集分析有关资料、素材、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创造性地学习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觉合作的能力
合作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通过课题研究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他们各自的体验、创意和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四、主要研究方法和对象
1、研究方法:在课题研究中,从学生的美术基础出发,根据我校美术教育的实际,灵活采用调查法、比较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等方法进行深入的实验探讨。
2、研究对象:每个年级选取一个班级作为实验对象,并逐步在全校各班全面展开。
五、研究的主要步骤
1、第一阶段(2008年3月—2009年7月):全面系统地搜集资料进行研究。教师要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引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效率,然后设置问题,组织协作、交流,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体验、敢于创造,在自我的不断学习和积累中获得创造的乐趣,深入课堂、重视课外美术教育活动的开展,探
索总结提高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方法。
2、第二阶段(2009年9月—2010年1月):成果总结与推广运用。
第三篇:小学课题研究方案
《数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研究方案
衡阳市船山实验小学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师生对教学资源的渴望越来越热切,人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要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数学教育,就必须整合数学课程内容,优化数学教学方法,开发出一套与数学教学紧密联系的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教学资源。
研究表明,开发出丰富的教学资源,对于实施新课程,深化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充足而富有个性的教学资源可以优化教学内容,使教学方式多样化,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自主的学习,并形成“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等。
当今社会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很多城镇学校都把它作为数学课程与教学的重要资源,加以开发与利用。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师面临的课程教学内容不会减少,而会不断增长。我们必须寻求现代社会的最新信息与课堂教学方式的最佳结合点,开发出一套完整的优质的数学教学资源,帮助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一般地,教学资源并不能给教师的教学带来直接的利益,因为教学资源的增多,意味着教师教学内容选择的余地加大,机会增多。这样在满足教学的多种需求的同时,也增加了教学决策的难度。因此,教学资源的利用研究正是要解决师生、教材、教参、网络信息等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以及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理论依据
1、心理学依据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生动形象的事例,往往通过科学的设计,巧妙的计算以及有趣的图象认识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位置关系,这就决定了他们对现实世界中直观、生动形象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联的事物感兴趣。
而生动丰富的教学资源是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它可以将一个个知识点转化为一个个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的生动活泼的事例,为学生喜闻乐见,从而开阔学生视野,降低知识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兴趣。
2、教育学依据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最佳组合。它首先表现在师生心理的最佳组合。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地把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教材进行有机结合,可以调动学生的认识,情感和意向的行动,使学生与教师心理更趋同步,相互沟通,产生共鸣,在师生双边愉悦地交流中达成教学目标。
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地动口、动手、动脑,配合教师的教学是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显著标志。教学资源的合理使用,有助于教师灵活地处理教材,丰富教学方法,从而促成师生最有效的活动,扩大知识容量,缩短教学任务完成的进程。
教学中巧妙地使用教学资源,能树立学生的创造意向,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创造才干的发挥,使学生心理实现“想学要学”的质的飞跃,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13、系统学依据
系统不是各组成部分的机械相加,而是体现各组成部分在系统中的有机结合。
课堂教学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及教学资源等要素,只有诸要素的组合结构达到优化,整个系统的功能才能优化。
教学资源的恰当使用,能有效调整教学系统要素之间内容结构关系,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佳状态。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努力开发出数量充足,能与教学实际紧密相连的“合时、合用”的优秀的数学教学资源。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开展对“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研究水平,提高有效教学的达成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好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研究开发与课程标准以及实验教科书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数学教学资源网站,以及教学资源DVD光盘等等,力求为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专业支持,使他们能更好地把握新课程理念组织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2、对教学资源促进有效教学进行研究
有效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一直随着教学价值观,教学的理论基础以及教学研究的范式变化而不断扩展、变化。实际上,有效教学是人们在特定教学价值观支配下,依据教学研究的成果所描述的一种理想的教学愿望。因此,新课程导致的教学观的变化也必然会导致有效教学理念的创新和变化。
以本为本的单一的接受性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是低效的,丰富的教学资源需要有一种相应的高效教学模式的创建。
3、发展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养成的各方面能力
教学资源的开发、拓宽了学生视野,扩大了知识容量,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抉择判断能力。什么样的知识以什么样的方式易使学生掌握,这既是老师又是学生的课题,这个课题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情感、行动等各方面的能力都是很有帮助的。
4、应用课程教学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同时利用互联网等参与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贡献自己的教育成果并与广大同行交流、分享。通过课题的研究,鼓励学生学会合理选择,有效利用数学课程资源,增加和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四、课题研究方法
我校课题组在《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主要采用了文献法、调查访谈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
1、文献法:我校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资源包的开发时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料,广泛查找校内、外图书著作、报刊杂志等多方面的资料,有效利用我校影象资料库各类教育教学
光盘、电教资料和教育软件,充分发挥我校“东北师大理想信息”网络平台的优质资料,将收集和开发的资源的各类资源,整合到教学资源包。
2、调查访谈法:在课题研究时调查访问课题内容相关的现任教师、老教师和中学教师,了解课程改革的过程及相关因素以及中小学教学衔接内在联系及差异;针对我校课题内容对学生进行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与情景,收集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故事和案例等。
3、实验法:将资源库的资源及研究的结论形成实施方案应用到该年级或相关年级的各个班级的课堂教学中,以同课异构形成,进行教学,开展实验研究,发现问题,记录、反思,并及时进行集体研究分析修正。修正后形成新的方案再实验,直至达到学生收获多,效果好,专家认可。
4、行动研究法。即行动者用科学的方法为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而进行研究。其主要环节包括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措施
(一)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计划三年完成,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等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7年3月(我校为后加入课题组学校,正式参加课题研究活动是2007年3月)。
(1)成立课题实验研究小组,确定成员及实验的老师。
(2)选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3)确定课题研究成员以及担任实验的老师。
(4)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制定实施细则。
(5)对课题组成员、实验教师进行培训,学习有关教学资源开发的理论以及实验方案,落实研究经费。
2、实施阶段(2007年4月至2008年7月)
第一步(2007年3月至2007年8月)
阶段目标:
(1)探索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方法与途径,写出研究论文。
(2)根据课程标准与实验教材,开发建设校园数学教学网站、数学博客、数学教学资源库;开发省课题组分配的一、二、三年级的数学教学资源文本与“教学资源包(电子版)”。
(3)积累材料为课题研究中期评估报告作准备。
第二步(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
阶段目标:
(1)在全面总结中期评估经验的基础上,对实验方案进行修订调整,使方案不断充实完善,进行下一步实验。
(2)探索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理论,写出研究论文和教学反思。
(3)开发建设校园数学教学网站、数学博客,数学教学资源库;开发省总课题组分配的四、五、六年级的数学教学资源文本与“教学资源包(电子版)”。
(4)写出课题研究中期评估报告。
3、总结阶段(2008年9月至2008年12月)
阶段目标:
(1)做好课题实验的论证,总结及成果整理汇编工作,写出研究报告与结题报告,对实验进行终结性评估。
(2)进行实验的信度、效度分析,以决定如何进行第二轮实验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1、学校建立课题研究经费,以保障必要的经费开支。
2、对课题实验进行目标管理,每学期制订课题研究工作计划与实施细则。
3、每学期按时参加省总课题组课题实验研究工作会议或者学术经验交流研讨会。
4、每月召开一次课题实验研究交流工作会议。
5、建立信息资源平台:(1)建立一个公共邮箱;(2)建立数学博客群;(3)办一个内部刊物《研究通讯》。
六、实验研究的成果表述
1、课题结题研究报告、论文、典型案例或调研报告3-4篇。
2、2007-2009年课题研究大事记;课题研究方案;美文赏析。
3、课题研究期间各个学期以来,每个学期的课题计划、总结以及课题研究中期评估报告。
4、开发数学教学网站与数学教学资源库。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数学课题研究小组:
1、由管教学工作的吴佐棠(数学专业,本科)同志负责主持课题研究组工作。
2、课题组成员由下列人员组成:
⑴数学组老师:刘艳华(教研组长)、黄珺(负责课题组的档案与会议记录工作)、焦胜华、何红梅、李淑萍、马庚发、陆果、王红礼、吴淑英、周国生、王时香、董礼美、申红艳、金丹。
⑵吴佐棠(管教学的副校长)、于凯君(管教学的教导主任)、廖雄伟(信息技术研究室主任)
第四篇:“小学古诗文教学”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语文中高段古诗文 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 ×××
2012-4-18
小学语文中高段古诗文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祖先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文化。然而古典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然而,近几十年来,对传统的东西抛弃较多,传统文化传承的断层现象显得日益严峻,弘扬民族文化迫在眉捷。
2、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2011年版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课程的“总目标与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明确提出诵读古诗文的要求:第一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低段),第二学段为50篇(中段),第三学段为60篇(高段)。并且后面附录的“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给出了一部分具体的篇目。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因此,我决定进行“小学语文中高段古诗文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目的就是有效引导中高段小学生学习经典古诗文,让中华灿烂文化走进学生心灵,让他们在口诵心记、含英咀华中受到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精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珍惜自己民族优秀文化,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最终提高孩子们的人文修养,积淀孩子们的文化功底,让我们的孩子打好传统文化的根基。
二、课题界说
《小学语文中高段古诗文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指的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思想指导下,以3—6年级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的古诗文课文为载体,以学校的语文课堂为教师和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根据本校本学科中高段古诗文教学的现
状,对小学中高段古诗文课堂教学的目标设立、媒体选择、方法确立、活动组织、反馈方法、成绩评定等进行研究与实验,对小学中高段古诗文课堂教学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进行研究与实验。
三、研究目的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丰富小学中高段古诗文的课堂教学理论,探索古诗文教学规律性的教学策略、教学模式、解决小学中高段古诗文的教学困难,力求提供丰富全面的典型案例。
2、通过课题的研究,激发参与教科研的热情,培养在做中习得教科研的方法,浓厚我校“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科研兴课”的氛围,推动自我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四、理论依据和预期研究目标
(一)理论依据
当今时代,许多教育家和学者通过现代教育、教学科学的研究证明了古诗文积累是有其科学依据的,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1、《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2、《儿童心理学》中指出儿童诵读文化经典积累古诗文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儿童在0-13岁,尤其是6-13岁期间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这一时期诵读的文化经典会进入其潜意识,刻在灵魂深处,会伴着其心智一同长大,变在其身心的一部分。所以应趁此时其忆之强,让其在轻松愉快、不求其解,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记下一些文化中的精华作品,既训练他们的记忆能力,又让其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对儿时记得的文句自己能够渐渐领悟,乃至触类旁通。从而学到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为其一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基础。
3、国家对儿童诵读文化经典有明确要求。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纲要》明确提出:让少年儿童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的有效方法。全国少工委、中华民族文化哈韩会、中国青少年服务中心等单位曾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在小学、幼儿园开展儿童诵读文化经典活动。
目前全国已有1万多所学校、3000多万儿童诵读经典文化。
4、教育部制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作为重要目标之一。古代诗文作品在教科书中的比例有所增加,教学要求有所提高。此外,新课程要求阅读必须是为提升学生精神生活的活动,为养成学生终身读书习惯,培养阅读兴趣和终身持续发展奠基。通过古诗文积累诵读让学生有丰富的多方面智力活动。诵读积累古诗文让孩子感受前贤智慧和情怀,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其得到更好发展。
(二)预期研究目标
1、通过对小学中高段古诗文教学策略与模式的研究,让学生接受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观察、审美、想象和创新能力,热爱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情感,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并形成古诗文学习与积累的一些操作范式。激发孩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孩子们的人文修养,积淀孩子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根基。
2、探索小学中高段古诗课堂教学路子。
3、构建一张小学中高段古诗教学的互联网。
4、编写出小学中高段古诗积累校本教材。
5、通过该课题的实践与探索,提高教师的诗词文化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的文化和道德修养,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和科研能力,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
(三)变更分析
1、实验自变量:
选取适合中高段小学生身心特点的古诗文诵读内容,古诗文诵读的兴趣,古诗文诵读的方法。
2、实验因变量:
⑴学生背诵古诗文增加了记忆力,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文化素养,学到了传统文化的精华,接受了传统美德的教育。
⑵教师摸索和总结出现代教育技术下小学中高段古诗文诵读教学基本模式,并总结出一套小学中高段古诗文诵读的教学方法,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评价细则。教师教学理论水平提高了,成为学有专长,教有特色的教师。
⑶编写出一套古诗文诵读教材,建立一个古诗文专题学习网站,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五、研究内容与范围
(一)探索小学中高段经典古诗文的教学策略和途径。
(二)探索通过古诗文积累,培养学生良好品性的有效途径。
六、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
为了切实提高中高段学生古诗文积累的效果,在“小学中高段古诗文教学策略与途径的研究”中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活动性原则
活动课程和活动教学研究表明:以学生实践为基础,以活动项目的开展为基本教育途径的活动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创造能力等。古诗文的积累可以不仅在学科课程中完成,还可以“活动”教学观来指导,让学生在活动项目的开展有中自主发展。
(二)全员性原则
素质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是面向小学中高段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古诗文积累也是面向小学中高段全体学生的,是让全体学生都参与,使全体学生都能从中受益,提高全体学生的人文素养。当然也不反对冒尖,我们要坚持全员性的原则下,鼓励一些学生脱颖而出,成为诵读古诗文的“尖子生”。
(三)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动。形象、有趣的活动会深深地吸引住儿童,从而激发求知欲。要求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积累活动,寓教于东,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积累活动,培养其持久的兴趣。
(四)实践性原则
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成果,没有系统的坚持不懈的实践活动,是不会有所成就的。古诗的积累,重在诵读,因此要大胆放手、鼓励、引导学生多诵读,放声诵读或低声吟叹,在实践中有所积累有所收获。
(五)整体性原则
在实施中要联系其他相关学科活动,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相互配合,使诵读活动在校内与家中有机结合,发挥整体功能。
(六)激励性原则
在小学中高段古诗文教学策略中要从小学中高段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有学习的主人意识,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古诗文积累。这就需要教师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主动积累,用肯定和表扬的方式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通过激励唤醒学生的内心的需要。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文献资料法】广泛搜集和查阅文献资料,吸收全国其它学校在小学中高段古诗文方面的宝贵经验和研究成果。通过整理、筛选,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古诗文文化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为我所用,使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有更高的起点。
【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高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寻求新语文与弘扬古诗文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途径。
【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培养提高小学生积累优秀诗文的方法和途径,让其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不断总结中高段小学生在古诗文积累活动中道德素质提高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的反思、验证,让学生的首先情操在诵读积累经典文化中得以提升。
八、研究工作的实施步骤
2012年4月开题到2014年4月结束,前后分四个研究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2.4-2012.6)
1、选题、申报、制定研究方案和计划。
2、分类搜集、整理、筛选有关古诗文资源。
(二)开题、前期实验阶段(2012.7-2012.8)
1、确定实验对象,并对其进行调查了解,摸清教学需求。
2、通过教学实践,反馈课题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进,积累经验与方法。
(三)中期实施阶段(2012.9-2013.12)
1、在不断改进的基础上,形成比较完善的适应学生需要的古诗文积累策略和途径。
2、调查、反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对比,不断改进教学,调整研究计划。
(四)后期实施阶段:(2014.1-2014.4)
1、对整个实验结果加以整理、总结、论证,形成结论。
2、撰写实验报告,整理汇编有关资料(教学案例、论文、反思等)。
3、接受课题专家的结题验收。
九、研究成果及形式
1、课题调查分析报告、课题实施报告、课题研究报告等。
2、优秀古诗文课堂展示。
3、优秀课题论文。
4、课题实验小结及课题实验报告。
5、课题研究的其他资料汇骗。
第五篇:2011--2012美术微型课题研究方案
2011—2012美术小课题研究方案
研究人:王蜜
问题提出:
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一个人身上最宝贵的财富。小学生绘画创作能力,不仅是他们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最好体现,这一能力的形成过程,更是培养他们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绘画创作能力的培养即是重点也是难点。对于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意义深远。儿童绘画创作是儿童美术素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在创作中融入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绘画创作过程对于提高儿童的各方面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往往碰到很多儿童进入小学后,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的作业中越来越缺乏天真烂漫的童趣,缺少自己的想象。学生的这种现象告诉我们,他们缺乏一种美术的综合创作能力,其中包括:想象力、审美能力、各种美术制作技能、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等等,使他们觉得无内容可画,无技法可施,更无法判断自己画得怎么样。培养绘画创作能力是美术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拟订本课题方案,以期待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通过调查,掌握学生绘画创作力的现状,分析影响学生创作能力的因素,采取相应措施,提升学生绘画创作能力,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价值。
课题提炼:怎样提高学生的绘画创作能力
行动设计:
(一)要想提高小学生绘画创作能力,从心里上解放思维非常重要。先要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勇气开始。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要比解决问题难得多,意义也大得多。因为,要提出问题需要改变思维方式,要有创造力才行。”所以,在课堂上我鼓励和提倡学生善于提问题,敢于问问题,把能否提出问题,敢于发表个人见解作为第一评价,而问题与见解的对错放在第二位。这种评价标准,使学生的思维不受束缚,在课堂上能畅所欲言。这种创新意识的保护与激发,使学生在绘画创作的构思中能大胆想象,并敢于采用与众不同绘画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美的认识与理解。在分析学生绘画作品时,我发现这样一个较普遍的问题,那就是画面的形象画得过小。虽然画了很多内容,但画面仍然感觉很“空”。经过观察和了解,我发现,真正的原因在心理上。由于学生在做画时不自信,害怕把自己的“缺点”放大,故而不能放开去画,运笔不够舒展流畅,不知不觉就画小了。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学生做画的过程中提出了“胆子越大,画得越大”的口号。一个人的创造勇气来自于自信。在辅导学生绘画中要及时赞美和展示学生作品中的亮点,哪怕是一条优美的线条。一块运用恰当的色彩,都不要放过。学生在老师的一次次肯定中,增强了绘画创作的自信。
其次,在绘画作品欣赏中,运用设问欣赏的方法,也是不容错过的好时机。比如,可以提出这些问题:“你觉得这幅作品主要表现了什么?画面是怎么运用色彩的?画面的每一个形象为什么画在这一位置?作者这样做有何意图?想达到什么效果?这种设问引导的方法,使学生审美能力提高的同时,增强了绘画创作的设计意识,并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
(二)正确的绘画理论知识和观念对学生的绘画创作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具体包括构图、造型、及色彩等几方面的内容。
构图是小学生绘画创作中的难点。在辅导做画和学生作品分析的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在构图中跟着感觉走,缺少对作品的整体构思和设计。主体是什么?画在哪儿?画多大?背景画什么?它和主体的大小位置及色彩关系怎么处理?都缺少预先的思考设计,因此,绘画构图盲目性较强。针对这种问题,我在课堂示范和辅导学生作画时,坚持给他们灌输一种整体构思的观念,使学生在构思作品时有明确的目的性、设计性。
在开始构图作画阶段,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直接深入细节,缺少一种胸怀全局的把握。所以,给学生灌输一种先定位置、定大小比例、再具体刻画的作画方法,也就是把自己构思好的内容用简单的线条在纸上进行初步的定位。从一开始对画面的主次关系、比例关系、前后关系等都做到胸有成竹,从而使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有了宏观地把握。这种整体布局的观念形成和方法掌握,对于提高小学生绘画创作能力非常有效。
在辅导学生具体刻画形象,即造型的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尝试。并要给学生灌输一些造型的重要观念,比如;绘画不是照相,不是照搬现实,而是一种创造的过程,是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强调作画者的主观性、创造性。可以对客观事实进行取舍,对具体形象进行有意的改变(变形),对自己的感受进行夸大(夸张)。这些观念的形成,使学生在绘画造型中,不被客观形象所束缚,主动地创造,大胆地变形,勇敢地夸张,并以自我的感受为出发点,创作出有个性的作品。
在辅导学生创设色彩时,大部分学生在着色时都有着联系实际的好习惯。美术作品中的色彩来源于人们对现实色彩的感受与理解。但是,假如一味地追求客观形象的固有色,又大大地局限了绘画中色彩的表现力。大部分学生在运用色彩时,欠缺对色彩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处理能力。并且,或多或少得受到固有色观念的束缚。针对这一问题,要从两方面来解决。第一,增强色彩理论知识。第二,提高色彩运用经验和色彩审美能力。具体到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作品欣赏(包括名作、范画、学生优秀作品等)逐步积累经验,并结合生活中的、自然界中的色彩现象,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感受、多思考。使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发现绘画中的色彩与现实的不同,以及内在联系。并感受绘画作品中色彩的可变性、夸张性。以及对比色、协调色、互补色等不同的色彩效果。这种“眼力”的培养与色彩观念的更新,并与色彩理论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在绘画创作中,从盲目的用色转变到理性的用色,从原有的照搬自然色彩,转向有意的创造画面色彩。
(三)小学生绘画造型能力的高低,是影响其绘画创作水平的又一重要因素。
小学生绘画作品中的造型,一方面来自于现场看到的形象,另一方面来自于大脑中的“图库”,即大脑中积累的表象。小学生绘画造型的过程是对大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和再现的过程。而表象积累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着造型水平的发挥。所以,提高小学生造型能力,积累大脑表象很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热爱观察的好习惯。引导学生勤于观察,乐于欣赏,并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和欣赏的眼光看世界。这样,学生在绘画创作时就不难创造形象生动的造型。另外,准确的造型也是善于对比的结果。比如,同一形象不同部位之间的对比;同一画面上不同形象间的对比。都是非常重要的绘画习惯和方法。小学生在造型中出现的对称问题、比例问题都是缺少对比而造成的。
提高小学生造型能力,教师的现场示范是最直观、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这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保证示范地准确性、生动性、趣味性和艺术性,才能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并吸引学生的关注,使学生在观看和欣赏示范的过程中,学习造型的方法,感受创造美的乐趣。
对于造型能力弱一些的学生,可降低绘画要求,采用临摹加创造的方法作画。即选一副自己喜欢的作品,在模仿的过程中适当加入自己的想法,在仿照别人造型的同时,再创造一定的新形象。或者只是改变原作的色彩和一些具体的细节。这样,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学习进步的快乐,并感受到创造美的成就感。
(四)利用各种电教设备,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育效果,现在上美术课的一大问题是相关教材资料缺乏,特别是欣赏课,有些课本经过几次印刷,色彩效果变差,画面不够清晰,图片又不多,很难引起学生的美感,因此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非常有必要,通过自己找些资料,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只有通过大量材料,使学生增加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见多才能识广,才能提高他们的创造力。例如: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许多图片几次印刷之后,已变得很难看,图片又少,要老师重新绘制也不太可能,现在有不少光盘,VCD都有这方面素材,老师整理之后,让学生欣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欣赏到美的内涵,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预期效果:
1、使学生在绘画创作的构思中能大胆想象,并敢于采用与众不同绘画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美的认识与理解。
2、使学生在绘画造型中,不被客观形象所束缚,主动地创造,大胆地变形,勇敢地夸张,并以自我的感受为出发点,创作出有个性的作品。
3、提高学生色彩运用经验和色彩审美能力。使学生在绘画创作中,从盲目的用色转变到理性的用色,从原有的照搬自然色彩,转向有意的创造画面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