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五下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理解作业 4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说说《宿新市徐公店》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局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的朗读与背诵。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游园不值》。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哲理意趣,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有感情的朗读与背诵《游园不值》。教学准备
图片、挂图及有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占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谁能背诵有关春的古诗? 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春的诗,让我们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白渎两首古诗,要求渎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3.检查自渎情况:
(1)指名读占诗,相机正音。
“篷”、“杖”后鼻音,“怜”前鼻音。(2)指名画出停顿。
游园不值
绝句 应怜/屐齿//印苍苔,古木/阴中//系短篷,小扣/柴扉//久不开。
杖藜/扶我//过桥东。春色/满园//关不住,沾衣/欲湿//杏花雨,一枝/红杏//出墙来。
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复习学占诗的方法
还记得我们学占诗的“四步法”吗? 第一步:释诗题; 第二步:知济人; 第三步:明诗意; 第四步:悟诗情,四、用“四步法”学习《游园不值》 课堂交流。
1、释诗题:
值,遇到的意思。
那“游园不值”怎么理解呢? 2.知诗人:
作者是宋代叶绍翁(简介叶绍翁)。3.明诗意:
(1)交流难理解的词。
怜,爱惜。小扣,轻轻地敲门;
柴扉,柴门。屐齿.鞋印,脚印。屐,木头鞋。(2)朗读诗句。①“开火车”朗读。
②女生渎,男生想象诗意。③齐渎,;
④逐行朗读,逐行理解。⑤指名试说诗意:
真是舍不得让屐齿踩在青苔亡,轻轻地敲打柴门却久久不开。春色满园是关也关不住的,-枝红杏悄悄地探出墙来;,4.悟诗情:
(1)作者喜爱春天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作者看到那枝红杏后,心情如何?想到㈠十么?(2)创设情境(看图画,听音乐)现在,你就是叶绍翁,你来到友人家敲门,门久久不开,抬头正看见一枝红杏探出墙来。你来朗诵这自诗,让别人来体会这种情感。指名朗诵,体会情感: 有感情地背诵涛句。指名表演背诵。(3)再次试说诗意。
现在,你已想象出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到了诗人的感受,请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所感受到的内容。5.体会写法。
作者如果不写那枝出墙的红杏,而去描写满园的春景,你认为哪种写法更好?为什么? 诗人正是采用丁以少胜多的写法,使后两句充满厂理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五、配乐齐诵全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宿新市徐公店》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张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咏柳》、《绝句》、《春晓》,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以前学习古诗理解诗句时常用哪些方法?(释、调、连、补、留)
3、今天也用这“五字法”理解这首诗。范读。同时大屏幕打出背景图。配乐范读、齐读
4、介绍诗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5、下面光看题目意思: 宿:过夜新市:地名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3.齐读一、二句:
A.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
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板书:篱笆一径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书:树头
理解:树头:树枝头。未:没有。阴:树荫。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C.同桌对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
D.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齐读三、四句)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黄蝶菜花
走:跑。急走:快跑。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 B.女生读第4句:
处:地方寻:寻找为什么无处寻?
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C.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D.再看图(后两句动画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E.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F.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 板书:喜爱
一、重点赏析,体会情感。
1.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多媒体出示)
填空:诗中通过----------、---------、----------、----------这些情景来说明是----------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心情。2.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想象练说](几个孩子在丽日当空,花香扑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嬉笑声、欢呼声、失望的叹息声,„„)作者看到这一切感到多么富有情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板书)呀!3.边想象画面边背诵。(配乐)
二、绘幅彩画,深化理解。
1.这首诗有静有动,有声有动,情意盎然,充满童趣。如果我们把这首诗画下来,要画哪些景物?(篱落一径枝头儿童黄蝶菜花)2.在这些景物中,要用上哪些颜色?
板书:黄(绿)(黄)
补充板书,完成板书。3.自由动手绘画。(配乐)(我们学了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真是诗中有情,诗中有画啊!想画下来吗?)4.评析学生作品(实物投影打出)
三、课外延伸,引导练笔
按这首诗的三、四句的意思进行改写,描写捕蝶这一场面,写时要注意动态描写,扣住“急走、追、寻”等词语去进行想象发挥。题目为《捕蝶》。
四、板书:
诗
宿新市徐公店
情
喜爱
画:篱落、一径、枝头(静)
画
追入
儿童黄蝶菜花
(动)
意 色:黄(绿)(黄)
第二篇:苏教五下《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让学生体验缺水之艰难,要珍惜水资源。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验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体会水的珍贵,缺水的苦涩。教育学生珍惜水资源。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提炼中心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马朝虎的《水》,作家马朝虎,他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口,图片)当时,村子里的人想要吃水,那路途实在是太(远了),那泉眼实在是太(小了),那排队等待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所以当时村里人说得最多的话就是(请我),于是,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口,板书)。
【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马朝虎的故乡,走进那个缺水的地方。
二、自读交流,感悟水的珍贵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水的珍贵,把它划下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然后把你的阅读收获带到小组内讨论。
生准备(师:要用心去找,可能就是一个词,也可能是一个句子,或者一个场景)
2、交流
师:好了,现在咱们来一起分享一下大家的收获,哪个小组先来,小组内同学在发言的时候,组内其他成员可以自由补充,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因为倾听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预设1:生:我找到了奔跑跳跃、大呼小叫这两个词。(口)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先是像..(突出)然后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
(1)说说你的感受。
奔跑跳跃,大呼小叫,体会到人们洗澡时的痛快;
你来读一读这个句子,联系生活:如果此时你就是这个村里的孩子,面对这场期盼已久的大雨,你会大呼小叫些什么?
交流。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准确地表达了孩子们此刻的感受,找一找,哪个词?(生:痛痛快快)就请你痛痛快快地来读一读。
哪里还表现孩子们的这份痛快。张大嘴巴,去吃来自空中的水,让我们体会到孩子们多渴望水;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比较:生活中,我们洗过无数次澡,可是我们洗澡会如此痛快吗?(生:不会),我们会去吃来自空中的雨水吗?(生:不会),可作者却会,为什么?(感受水的珍贵)。
(2)指导读:师:久旱无雨,天降甘露,怎么不让人痛快呢?瞧,男人们(短裤),女人们(长衣长裤),让我们再次和他们一起感受这上天赐予的快乐(男女声分组读)
(3)说话:下雨天,真是 的日子啊!(口)
(4)导学案当堂检测1:透过这场令村民欣喜若狂的雨,我还看到了(老人、牛羊、花草),他(她、它)。
(4)板书、回读:一场普普通通的雨却能让大家这么痛快,为什么?(生:),而这短暂、难得的痛快背后是多少缺水的苦痛和期盼啊!得水之乐,更衬托出了缺水之苦(板书),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齐读)
预设2: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权威、幸福和痛快。
(1)说说感受
体会到水很珍贵,因为水窖还用锁锁着,(口水窖图)这就是水窖。
联系实际:你家有水窖吗?(没有)你打开水龙头洗手、洗脸需要经过妈妈同意吗?(不需要)这把锁锁住的仅仅是水窖吗,还锁住了什么?(对水的渴望、快乐、清凉、幸福)
(2)指导读:你们说的都很好,细水才能长流呢。有了钥匙,才可以打开水窖,它是权威的象征;有了钥匙,才可以享受水的甘甜与清凉,它又是幸福和痛快的象征,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回读: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预设3:(口)母亲一手从水窖中打起一勺水,从我们的头顶缓缓地倾注下来,一手拿着麦秆扇往我们身上扇风啊啊的大叫了起来。
(1)说说感受,他们会叫些什么?
(2)师生对话提炼:
师:啊啊的舒服的感觉是什么带来的? 生:水
师:多少水? 生:一勺水
师:一勺水几个人? 生:四个人
(3)回读:炎炎夏日,身体里的水仿佛是被风干一样。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快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生气全无,(口,图)这时候最需要什么?(水)水在哪里?(水窖)所以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齐读)
(4)指导读:母亲为我们四兄弟消暑,却没有留一滴给自己,而是笑着锁上了水窖。从母亲的动作中,我们感受到她对水的珍爱,让我们把这种爱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指生读,推荐读。
【过渡】虽然只有一勺水,但却让我们都舒服的啊啊大叫起来,文中还有哪些词句跃入你的眼帘,让你怦然心动,谁来补充?
预设4:(口)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
(1)说说感受。
(2)句式辨析:
原句:
改句: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身体。
师:这就是细节,这里的细节描写能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这一种前所未有的舒服,一份酣畅淋漓的快感,让我们通过读把这份美丽传达给在场的每一个人。
指生读,评价。
(3)引读:作者这样真切的体验,这样细腻的感受,都来自于母亲手中这一勺水,正是在这一勺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这小小的一勺水,它不多不少(在抚摸过)
(4)诗改文,读:其实这段话也深深打动了老师,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口,文字+音乐)
师读,生评(读得怎么样,透过老师的朗读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5)把你的这份感受融入到你的朗读中去,自由练读,指生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默默地享受这一勺水带来的美妙体验。
生读,生评
(6)(口,导学案当堂检测2小练笔),作者就是用诗一般的语言,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出了这一勺水带给四兄弟的美妙体验,让我们深切地体验到藏在水窖里的水是多么珍贵,你也来写一处场景,也用上细节描写,请大家打开导学案,完成当堂检测第2题。
生动笔,交流。
(7)回读:孩子们,这就是细节描写的美丽,作者马朝虎通过细节描写,让我们再次体会到了――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齐读)
(口)母亲锁上水窖,笑着将渴 说成饿的话。
师:母亲为什么要把渴说成饿?
(这里把渴说成饿,一个饿字道出了水对生命的不可或缺,水他们来说已经成了一种生命延续的食粮了。)
三、读文质疑,小结写法
1、快读全文,看看你还有什么疑问,待会儿我们看谁的问题最有价值?
生读,交流
预设:缺水给村里人带来了苦,可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答,师揭示写法:苦事乐写,反衬。(板书)
2、回读:难怪人们都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读)
四、总结延伸
1、师:咱们高邮藉作家汪曾祺老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口,齐读)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及,无非是水。水乡的人们,性格也多平静如水,流动如水,明澈如水。
他还说过,水影响了我的作品,也影响了我的性格。孩子们,我们很幸运,因为家乡高邮有着丰富的水资源,让我们把这份幸运保持下去,所以我们得保护我们的水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口)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此时,水,绝不仅仅是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它还成了()最珍贵的东西。口)谁来补充?
回读,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水,成了(说自己心里的答案)()最珍贵的东西。
五、作业
1、推荐阅读:课后读读马朝虎先生写的《微笑如花》这篇文章,再次感受作者质朴的文字,真挚的情感。
2、日记:读《水》有感。
附板书: 水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缺水 得水
苦 事 乐 写
反衬
设计理念: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回忆儿时洗澡的不易,下雨时,用雨水洗澡;炎热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消暑纳凉,说明当时水的珍贵。为了引导学生逐步感受水的珍贵,我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学文悟情。
1、紧扣中心,凸显主线。
纵观全文,处处围绕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中心句来写。可以说,抓住这句话,就抓住了课文的根本。为此,我在设计学习过程时,从中心句入手,围绕中心句,表现中心句,深化中心句。课始,复习引出中心句,课中引读中心句,课末升华中心句。紧扣中心,使整堂课学习主线明晰,重点突出,结构紧凑。
2、紧扣文本,阅读感悟。
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水的珍贵,在这节课上,我紧扣文本,突出两个场景洗澡、勺浴,抓住关键句子,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感悟。洗澡场景抓住痛痛快快,勺浴场景抓住三个滑过,通过自读感悟、引读体会,逐步感受水的珍贵。在品读过程中,我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把属于学生的课堂还给学生。
3、立足文本,读写结合。
描写细腻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为此,我立足文本,努力寻找读写结合的最佳训练点。在品读第五自然段的时候,引导学生体会动作、感受描写的细腻传神。然后,及时让学生进行仿写,描写一个场景、一段经历,内化课文的写法。
4、揣摩表达,体会写法。
本文通篇采用反衬的写法,苦事乐写。长期以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很多,朗读训练扎实,但揣摩写法有所淡化,学生读写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升。为此,我从本文的特点出发,努力引导学生揣摩表达,体会写法。在品读两个场景的过程中,我通过图片对比,引导学生从狗尾巴草的变化,体会缺水的苦涩;从洗澡的 痛痛快快,舒服得啊啊大叫,想象缺水的苦涩。学生在揣摩写法的过程中学会表达,提高理解分析能力。
本文来源于查字典语文网yuwen.chazidian.com,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如有什么问题或建议请加查字典语文网的QQ群315357333沟通交流。
第三篇:苏教语文二年级下1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初步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识字、朗读、背诵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小朋友们,现在正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板书:古诗两首)
二、教学《春雨》 1.板书诗题:春雨
2.解题: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节选其中的前四句,说的是春雨的特点。
3.教师范读一遍,领读两遍。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说出春雨细密、滋润万物、催开百花等特点。诗人是怎样来写这春雨的呢?(2)指名读诗句。
(3)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乃:鼻音。共两画,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 “撇”。这里“乃”是就的意思。
随:su[,平舌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有”,再写“l”。“随”是跟从的意思。
润:ron,翘舌音,前鼻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门”,再写“王”。“润”是加水分,使东西不干枯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生字的笔画或结构,讲生字的意思。(4)分句讲读。
①指名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②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春雨像知道时节似的,当春天一到,它就下起来了)想一想:为什么诗人说它是“好雨”呢?(因为春天庄稼最需要雨水,所以诗人说春雨是好雨)对,这两句诗赞美了春雨来得及时。③齐读这两句诗。
④指名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⑤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潜入”?(“潜入”就是在人不知不觉中透进去)那么“随风潜入夜”该怎么解释?(夜间,好雨随着风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透进万物的内部)“润物细无声”是什么意思?(春雨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谁能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解释一下?(春雨是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洒落,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你说得真好!春雨做了好事却不声不响,怎么不是好雨呀!⑥齐读这两句诗。5.总结。
这四句诗赞美了春雨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的喜悦之情。6.朗读指导。
(1)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好,是全诗的中心,其他都是围绕“好”来写的,是春雨“好”的表现。知,表现春雨善解人意。
“当„„乃„„”强调春雨好在下得及时。潜、细、无,强调春雨的美好品格。(3)教师范读或放录音。(4)学生自练。(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7.描红指导。(1)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乃:第一笔“横折折折钩”的横部宜横向右上取势,第一折和第三折宜斜向左下取势,第二笔“撇”须顶连“横”画,撇出时略带弧度。
随:第一笔和第二笔写成的“口”体形宜瘦,偏左定位,第三至第八笔写成的“有”宜于偏右略高处定位,中间和下部须留写“l”的位置,末笔“捺”弯曲俯仰有度,不宜平直。
润:左部“三点水”写法同前,右部首“点”定位宜高,第二笔“竖”和第三笔的“折”部等长,“门”中的“王”,三“横”间距相等,末“横”较长。
(2)学生自练描红“乃、随、润”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
1.朗读《春雨》,熟读背诵。2.抄写“春雨”、“时节”各两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春雨》。2.默写“春雨”、“时节”两个词语。
二、教学《春晓》 1.板书诗题:春晓
2.解题: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孟浩然写的。“晓”xiOo三拼音,左右结构,左部是“日字旁”,右部是“尧”,上面没有“点”。诗题里的“晓”是早晨的意思。“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3.教师范读,领读一遍。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画面上是个什么人?她左手在拉起什么?她看到室外有哪些景物?(画面上是个古代女子,她左手拉起帘子,看到室外有桃花、小鸟和芭蕉等景物)(2)指名读四句诗。’
(3)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眠:midn。前鼻音,三拼音。左右结构,左部是“目字旁”,右部是“民”。“眠”就是“睡”的意思。
觉:jue。上下结构,上部是““”,不是“„”,下部是“见”。“觉’’是个多音字,读山6时是觉得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生字的结构,讲生字的意思。(4)分句讲读。
①指名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②谁能说说“春眠不觉晓”的“晓”是什么意思?(“春眠不觉晓”的“晓”是天亮的意思)为什么这个“晓”和“春晓”的“晓”意思不同呢?(因为联系全句的意思,说成春天睡眠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才好讲,说成不知不觉就到早晨了不大好讲)对,你能联系全句的意思来解释“晓”字的意思,讲得合理,对头,很好!那么“处处闻啼鸟”该怎么解释呢?(“处处闻啼鸟”就是到处听到鸟叫声的意思)那么诗人为什么不写成“处处闻鸟啼”呢?(自答:写诗是要押韵的,这首诗押的是“ao"韵,所以要把“鸟”字放在句末)③谁能补充一些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春天气候暖和了,夜里睡得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醒来时只听到外边一片清脆的鸟叫声)想一想:这春天的早晨多么美好!(5)齐读这两句诗。
(6)指名读“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7)这两句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写的是昨天夜里的事)昨天夜里听到什么?想到什么?(昨天夜里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想到这样风吹雨打,花儿不知落下了多少)请连起来说一说。(想起夜里曾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知花儿被吹打得落下了多少)再想一想:花儿落了,春天即将离去,这春光多么可贵,多么值得珍惜呀!(8)齐读这两句诗。5.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真挚感情。6.朗读指导。
(1)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7.描红指导。
(1)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
(2)学生自练描红“觉、晓、眠”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
1.朗读《春晓》,熟读背诵。2.抄写《春晓》《春雨》各两遍。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春晓》。2.默写“春晓、风雨”两个词语。
二、指导背诵 1.指导背诵《春雨》。(1)放录音。
(2)教师指着板书引背。
(3)分两个大组,一组读,一组听,再交换读听一次。(4)各人轩声默念背诵。(5)齐背。(6)指名背诵。
2.指导背诵《春晓》,方法同上。
三、课堂练习1.“找朋友”(连词)。春(春风)(春雨)(春晓)(春光)(春花)时(时节)(时间)(时光)(及时)(准时)2.用下面的词语写句子。春天—— 春雨—— 3.说话练习。(1)话题:春天来了
(2)提出要求:根据第25页上的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春天的美丽景象。(3)各人发挥想象,构思讲说内容。(4)同桌两人交互说听、补充。
(5)指名几人到班上讲说,教师评议,小结。
第四篇:五下古诗教学设计
(一)《村夜》
教学内容: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村夜》。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2、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村夜》。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白居易。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
三、理解诗意。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里描绘的景象。
2、师生一起学习注释:⑴霜草:被秋霜打过的草。
⑵苍苍:灰白色。⑶切切:虫叫声。⑷绝:绝迹。⑸独:单独,一个人。⑹野田:田野。
3、教师讲诗意:
在一片被寒霜打过的灰白色的秋草中,小虫在窃窃私语,山村的周围行人绝迹。我独自来到前门眺望田野,只见皎洁的月光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满地的荞麦花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
4、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四、背诵全诗。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试背——指名背——同桌互背。
(二)田上
教学内容:唐代诗人崔道融的《田上》。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2、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崔道融的《田上》,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崔道融。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
三、理解诗意。
1、师生一起学习注释:雨足:雨十分大,充足。白:白茫茫。俱:都。殊:尤,还,简直。未明:天不亮。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里描绘的景象。
3、教师讲诗意:
春雨已下得很充足了,以致连高处的田里也存满了一片白茫茫的水,为了抢种,农民披着蓑衣冒着雨,半夜就来田里耕作。等到人和牛的力都使尽的时候,天还远远未亮呢。
4、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四、背诵全诗。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试背——指名背——同桌互背。
五、作业设计:背诵全诗。
(三)咸阳值雨
教学内容:唐代诗人温庭筠的《咸阳值雨》。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2、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温庭筠的《咸阳值雨》,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温庭筠。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
三、理解诗意。
1、师生一起学习注释: 还:一作“绝”。将:携带。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里描绘的景象。
3、教师讲诗意:
在咸阳桥上遇雨了,那牛毛细雨随风飘摇不定,宛如悬在空中的水晶帷帘;那泊着的钓鱼船被这连绵的水晶帷帘阻隔,如烟如画。眼前这烟水空濛的景色多么像初春时节洞庭湖上那烟波浩渺的景致;还有那沉沉的暮霭,好像正驮载着水气缓缓地向岳阳城的上空飘去,真是美极了。
4、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四、课堂巩固。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试背——指名背——同桌互背。
五、作业设计:背诵全诗。
(四)江村即事
教学内容:唐代诗人司空曙的《江村即事》。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2、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司空曙的《江村即事》,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司空曙。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
三、理解诗意。
1、师生一起学习注释:⑴即事:以当前的事物为题材所做的诗。⑵罢:完了;系:系好。⑶纵然:即使。⑷正堪眠:正是睡觉的好时候;堪:可以,能够。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里描绘的景象。
3、教师讲诗意:
垂钓归来,却懒得把缆绳系上,任渔船随风飘荡;而此时残月已经西沉,正好安然入睡。即使夜里起风,小船被风吹走,大不了也只是停搁在芦花滩畔,浅水岸边罢了。
4、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四、课堂巩固。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试背——指名背——同桌互背。
五、作业设计:背诵全诗。
(五)中秋夜
教学内容:唐朝李峤的《中秋夜》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2、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李峤的《中秋夜》,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李峤。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
三、理解诗意。
1、师生一起学习注释:
圆魄:指中秋圆月。安知:哪里知道。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里描绘的景象。
3、教师讲诗意:
天上升起一轮明月,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急风暴雨呢?
4、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四、课堂巩固。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试背——指名背——同桌互背。
五、作业设计:背诵全诗。
(六)中秋月
教学内容:宋代诗人苏轼的《中秋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2、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的《中秋月》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苏轼。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
三、理解诗意。
1、师生一起学习注释:
银汉:即银河。玉盘:指月亮。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里描绘的景象。
3、教师讲诗意: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4、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四、课堂巩固。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试背——指名背——同桌互背。
五、作业设计:背诵全诗。
(七)莲花坞
教学内容:唐代诗人王维的《莲花坞》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2、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莲花坞》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王维。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
三、理解诗意。
1、师生一起学习注释:
(1)坞(wù):地势周围高而中间低洼的地方,这里指停船的船坞。⑵多:经常。⑶弄:戏弄,这里指撑。⑷畏湿:害怕打湿。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里描绘的景象。
3、教师讲诗意:
江南女子每天去采莲,莲塘广阔,总是傍晚才回来。撑篙的时候不要溅起水花,担心弄湿了红莲般的衣裙。
4、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四、课堂巩固。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试背——指名背——同桌互背。
五、作业设计:背诵全诗。
(八)题竹林寺
教学内容:唐代诗人朱放的《题竹林寺》。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2、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朱放的《题竹林寺》,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朱放。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
三、理解诗意。
1、师生一起学习注释:①竹林寺:在庐山仙人洞旁。②殷勤:亲切的情意。③过(音guō):访问。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里描绘的景象。
3、教师讲诗意:
岁月蹉跎于人间,但烟霞美景却多多地停留在竹林寺附近,没有因为时过境迁而消散。因为爱这番烟霞和竹林寺有了感情,但是就算心中有深情厚意也不知道今后能否再来欣赏这美景了。
4、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四、课堂巩固。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试背——指名背——同桌互背。
五、作业设计:背诵全诗。
(九)雨 晴
教学内容:唐代诗人王驾的《雨晴》。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2、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驾的《雨晴》,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王驾。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
三、理解诗意。
1、师生一起学习注释:(1)疑:怀疑。春色:春天的景色。邻家:邻居的家。⑵叶底:绿叶中间。底,底部。⑶蜂蝶:蜜蜂和蝴蝶。纷纷:接连不断。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里描绘的景象。
3、教师讲诗意:
雨前初次见到新开花朵的花蕊,雨后连叶子底下也不见一朵花。蜜蜂和蝴蝶纷纷地飞过了墙去,让人怀疑迷人的春色尽在邻家。
4、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四、课堂巩固。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试背——指名背——同桌互背。
五、作业设计:背诵全诗。
(十)春夜
教学内容: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春夜》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2、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春夜》,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王安石。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
三、理解诗意。
1、师生一起学习注释: 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
翦翦:形容初春的寒风削面,尖刻刺骨。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里描绘的景象。
3、教师讲诗意:
夜已经深了,香炉里的香早已经燃尽,漏壶里的水也快漏完了。后半夜的春风给人带来阵阵的寒意。然而春天的景色却使人心烦意乱,只看见随着月亮的移动,花木的影子悄悄地爬上了栏杆。
4、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四、课堂巩固。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试背——指名背——同桌互背。
五、作业设计:背诵全诗。
(十一)饮酒(其五)
教学内容:晋代诗人陶潜的《饮酒(其五)》。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2、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晋代诗人陶潜的《饮酒》,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陶潜。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
三、理解诗意。
1、师生一起学习注释: 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尔]如此、这样。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里描 绘的景象。
3、教师讲诗意: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然而没有烦神去应酬车马的喧闹。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归远山的怀抱。南山仰止啊,这里有人生的真义,已经无需多言。
4、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四、课堂巩固。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试背——指名背——同桌互背。
五、作业设计:背诵全诗。
(十二)渔翁
教学内容: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渔翁》。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2、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渔翁》,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柳宗元。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
三、理解诗意。
1、师生一起学习注释: 傍:靠近。汲(jí):取水。
销:消散。欸(ǎi)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里描绘的景象。
3、教师讲诗意:
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太阳出来云雾散尽不见人影,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回头望去渔舟已在天边向下漂流,山上的白云正在随意飘浮,相互追逐。
4、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四、课堂巩固。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试背——指名背——同桌互背。
五、作业设计:背诵全诗。
(十三)折杨柳歌辞
教学内容:北朝无名氏的《折杨柳歌辞》。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2、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北朝无名氏的《折杨柳歌辞》,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朝代——北朝。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
三、理解诗意。
1、师生一起学习注释: 跸跋:快马飞奔时马蹄击地声。
黄尘:指快马奔跑时扬起的尘土。别雄雌:分高低、决胜负。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里描绘的景象。
3、教师讲诗意:
健儿要获胜,必须依靠骏马;但快马要显示出其善奔,亦须依靠骑术高明的健儿。
4、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四、课堂巩固。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试背——指名背——同桌互背。
五、作业设计:背诵全诗。
(十四)夜雨寄北
教学内容: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2、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李商隐。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
三、理解诗意。
1、师生一起学习注释:
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却话:重头谈起。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里描绘的景象。
3、教师讲诗意: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4、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四、课堂巩固。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试背——指名背——同桌互背。
五、作业设计:背诵全诗。
(十五)旅夜书怀
教学内容:唐代诗人杜甫写的《旅夜书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2、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杜甫的《旅夜书怀》,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杜甫。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
三、理解诗意。
1、师生一起学习注释:
危樯(qiáng):高竖的桅杆。危,高。樯,船上挂风帆的桅杆。月涌:月亮倒映,随水流涌。大江:指长江。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里描绘的景象。
3、教师讲诗意:
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零地停泊着。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吗?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4、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四、课堂巩固。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试背——指名背——同桌互背。
五、作业设计:背诵全诗。
(十六)社 日
教学内容:唐代诗人王驾的《社日》。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2、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驾的《社日》,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田园诗特点。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
三、理解诗意。
1、师生一起学习注释: 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为春社和秋社。豚栅(tún zhà),小猪猪圈。鸡栖(qī),鸡舍。对,相对。扉,门。桑柘(zhè):桑树和柘树,这两种树的叶子均可用来养蚕。影斜:树影倾斜,太阳偏西。春社散:春设的聚宴已经散了。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里描绘的景象。
3、教师讲诗意:
鹅湖山下稻梁肥硕,丰收在望。牲畜圈里猪肥鸡壮,门扇半开。夕阳西沉,桑柘树林映照出长长的阴影。春社结束,家家搀扶着醉倒之人归来。
4、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四、课堂巩固。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试背——指名背——同桌互背。
五、作业设计:背诵全诗。
(十七)照镜见白发
教学内容:唐代诗人张九龄写的《照镜见白发》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2、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张九龄写的《照镜见白发》,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张九龄。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
三、理解诗意。
1、师生一起学习注释: 青云志:凌云壮志,志向远大。蹉跎:蹉跎岁月,因无事可做,时光流逝而无所作为,虚度年华。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里描绘的景象。
3、教师讲诗意:
以前做宰相时,报效国家,日理万机,志向远大。现在做了长史,无事可做,蹉跎岁月,虚度华年。谁知道照镜子时,才看到自己头发白了,老了。我深深感到孤独,只是自己的形体与影子相怜。
4、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四、课堂巩固。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试背——指名背——同桌互背。
五、作业设计:背诵全诗。
(十八)劳劳亭
教学内容:唐代诗人李白的《劳劳亭》。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2、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李白的《劳劳亭》,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李白及其诗作特点。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
三、理解诗意。
1、师生一起学习注释:
⑴劳劳亭:在今南京市西南,古新亭南,为古时送别之所。⑵知:理解。⑶遣:让。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里描绘的景象。
3、教师讲诗意:
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就是这送别的劳劳亭。春风也会意离别的痛苦,不催这柳条儿发青。
4、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四、课堂巩固。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试背——指名背——同桌互背。
五、作业设计:背诵全诗。
(十九)蝉
教学内容:唐代诗人虞世南的《蝉》。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2、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虞世南的《蝉》,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虞世南。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
三、理解诗意。
1、师生一起学习注释:
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疏:开阔、稀疏。藉:凭借。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里描绘的景象。
3、教师讲诗意: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4、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四、课堂巩固。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试背——指名背——同桌互背——找组长背。
五、作业设计:背诵全诗。
(二十)嘲 桃
教学内容: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嘲桃》。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
2、借助图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积累情感。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努力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嘲桃》,板书课题,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介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特点。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再读课文,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把句子读连贯。(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
三、理解诗意。
1、师生一起学习注释: 无赖:戏弄、嘲笑。
夭桃面:艳丽桃花。
平时:天亮时。露井: 无盖的井。拟,打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里描绘的景象。
3、教师讲诗意:
天才刚刚亮,春风也未吹起,露井东边一株艳丽的桃花,已经打算笑傲春风了。
4、生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四、课堂巩固。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试背——指名背——同桌互背——找组长背。
五、作业设计:背诵全诗。
第五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元日》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2、情感目标:A、理解诗人是怎样通过对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动人情景的描写来抒发自己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的
B、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3、能力目标:朗读课文,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学提出疑问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结束时我让大家收集春联,现在请几位同学来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学生写在黑板两侧)
2、齐读春联后师:什么时候要贴春联?(春节)
3、在古代,春节也被叫做“元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北宋时期的大诗人王安石的《元日》。(板书课题)
4、点出“日”理解、“元”是第一,“元日”就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也叫春节。
5、齐读课题。在这一天,你会做些什么?
6、生交流。师结:对,春节的习俗很多。贴春联就是其中之一。而王安石的这首诗里就写了这么一件事。我们学习古诗的主要方法是诵读理解。我们要学好古诗,首先就要读好它。出示:(一读:注意节奏、读正确。)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借助课后的生字表,自由大声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节奏,读正确。
(二)学诗
1、谁愿意来试试?(指名读)A、你把这个生字念得很准,再教大家一遍,好吗?(指名将生字读准)B、让我们一起来读正确,读流利。(不到位师范读一句。)
2、刚才,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能够把诗读正确,不过,古诗光读准还不够,还要(出示:二读:借助字典或请教别人,搞清字、词、句的意思。)
A、你再好好读读这首诗,找找有没有不懂的字词?
B、交流。现在就拿出你们的字典来吧。查一查,查之前,老师作一个友情提示:每个字在字典上都有许多种解释,我们要根据诗句来选择相应的意思。
C、师巡视。
D、交流。(同时屏幕上出示词语的解释。)师根据学生说到的词语同时理解诗意。重点理解:“屠苏”:指一种酒。古代的风俗,每年除夕时人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日取出来面向东喝,据说可以避瘟疫。
“桃符”古代风俗,正月初一,人们用桃木写上神灵名字,挂在门旁用来压邪,发展为现在的春联。
“瞳瞳日”。对,你这是字典上的解释,再看看诗题,其实这是个很特殊的日子,就是新年美好的第一天。新的一年,也蕴含着新的希望,同学们在新的一年中,你希望什么呢?(交流)
E、让生将诗句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F、理解了诗意,我想你的感受肯定不一样了,谁来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首诗呢?(1—2位)
3、不过,古诗学到这一步不够,还得透过字面去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想想我们过年的情景,自由读读这首诗,看看图,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A、交流。(幸福、热闹、高兴、喜气等)
B、同学们,任何一首诗,都与诗人当时的心情,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关 系。此时,诗人王安石刚当上宰相,对自己上任后的改革充满了信心,也充 满了期待。就象诗中所说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想想你还能感受到什么?(对新的一年充满了期待。)
C、让我们一起满怀着喜悦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吧!齐读诗。
(三)练习背诵
1、现在,古诗学完了,我们要把它背出来,这叫熟读成诵。A、全班观看录像,齐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气氛。B、分组练习背诵。C、(做游戏)比比谁最快。
D、同学们,在背的时候也要注意节奏,谁再来背?指名背。
E、我们班的同学可真聪明,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把一首诗读懂了,记住了。刚才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的,谁来说一说? F、指导写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刚才不仅仅是学习了《元日》这首诗,我们还学会了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课后请大家运用我们学习的这种方法预习一下我们的下一首古诗《江雪》。
《江雪》
学习目标:
1、理解“千山、绝、万径、踪、灭、蓑笠翁等词意思,在想象诗中意境深远的画面中理解诗意。
2、背诵、默写《江雪》并在语境中运用古诗。
教学重点:
体会《江雪》的语言美及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新课引入
出示:一幅画面,画面中白雪茫茫,只有一人在江面上,坐着小船上垂钓。
请学生组织语言说说画面的情景。
(从训练学生根据画面说完整话开始,同时引出下面的古诗的语言的品味与欣赏的学习)
二、反复朗读,品味诗语。
师:有一位诗人是这样描述这幅画面的。出示古诗全文。
1、学生读诗,直至成诵。
2、学生品味诗语言。
师:画面好空旷,情景好凄凉,背景好寥廓,这么一幅凄清的山水画作者却只用了20个字就表现出来了,赢得了众多人的称赞,你们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如柳宗元的诗具有一种对称美,“千山”对“万径”,“灭”对“绝”,“孤”对“独”,蓑笠翁对寒江雪。对这首诗展现的画面是一种凄凉美,这首诗,语言具有对称美。同样的意思,同样是这样的组合,是组合得这么巧妙,这种妙的组合叫人赞叹,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其间蕴含的情意。)
(诗意、诗味、诗情仅仅存在于诗的言语形式中,改变了言语形式,诗意、诗味、诗情也就随之改变甚至完全消失了。在学生述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首诗之际,诗美的表达方式也潜移默化于学生头脑之中。)
三、了解背景,体会感情
1、你们猜一猜,作者写这首诗可能是什么时候。
老师随机介绍读者:柳宗元,山西人(唐代河东)所以人们称他柳河东,20多考中进士,博学多才。32岁那年参加改革,成为核心人物,名气很大,谁知改革失败,被贬为永州降几级,十年后才被召回,后又被贬到更偏远的柳州,46岁那年在忧闷中病逝。这首古诗,就是诗人被贬到永州时所作。当他看到眼前茫茫白雪,毫无生机的世界里,有一位老人在江面上独钓的情景,他会那么想呢?
2、指导朗读,读出苦闷,烦恼,或者读出坚贞不屈,在读熟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这里的背景介绍不是由教师直接传授于学生,而是让学生从诗的字里行间体会出来。教师的“导”也是在学生认知基础上的引导。)
四、尝试运用,加深体会。
师:我们现在学古诗,一边为了了解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二是积累优美丰富的言语;三是学会正确运用,提高语言能力。出示
1、山道上,空旷无人,俱寂无声,颇有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觉。
2、虽然不被人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希望在向我招手,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正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吗?
(化消极积累为积极运用,实现活学活用。)
五、拓展阅读,开阔视野
柳宗元46年的生涯中,共写有一百四十余首诗,大多的是抒写被贬后心情愁闷,只得寄情山水田园的诗。
我们来看其中两首诗 出示: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速。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与洁初上人间看山寄京华新龙
海畔尖山似钏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你又如何明白诗中蕴涵着凄凉、苦愁与悲伤呢?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察作者的情感杂思。
把体会到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食物的味道需咀嚼后才能知道,水果的营养要吃下去才能吸收,所以,教学古诗要让学生咬文嚼字,反复吟诵,在体悟情味中赏析语言,在推敲语言中领悟意境)
六、总结学习,抄默古诗
提醒容易写错的字: 蓑 笠 独,先抄写生字,再或抄写或默写古诗。